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设计将选择什么主题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大家好,我是马星,家住禹州颍水河畔。
LOFTER精选
阅读(74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2074',
blogTitle:'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确定',
blogAbstract:'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与确定\r\n&\r\n周平儒\r\n&&&&&&&& &\r\n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是确定研究课题。因此,确定研究课题至关重要,课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研究和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航标”,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发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提出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深度的,也可能是肤浅的。也有幼稚可笑的、离奇的,甚至荒诞的。这时,作为教师应该支持和鼓励他们,决不能轻易地否定或责难他们,应该让学生尝到提出问题的甜头,体会到提出问题的成就感。因为问题提出后的成就感是学生求知探索欲望的强有力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r\n近年来通过对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发现师',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2,
publishTime:3,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大家好,我是马星,家住禹州颍水河畔。',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上高二中罗军辉生物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浅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上传: 曹波 &&&&更新时间: 7:51:2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 探究& 实践
一、网络环境下有利于研究性学习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标的要求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总书记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而是决定着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为此,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决定要在普通高级中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一步,教育部[2001]6号文件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被小学生所采用。
3、网络环境下有利于研究性学习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友好的人机界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
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究与实践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的一次革新,它代表了现代科技与教育结合的方向,较大程度地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是社会进人信息化时代对学习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必要补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的小学语文学科,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构建&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通过思考和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语文&问题&&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1、利用网络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重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我要怎样教,很少甚至不考虑学生怎样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他们只是一架机器,被动地接受着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让他们学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没有自己的观点,也没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是没有创造能力的。只能是一个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恰恰恰相反,要求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主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我们开始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极大的冷漠,不论老师多么着急,他们始终进入不了角色,后来我们改变了方式,不再提起研究性学习这样的字眼,而是领孩子们有目的地一起利用网络上网,记得我第一次领孩子们一起查阅了许多的网站,网络中多姿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各种有趣的动画,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的世界真是太有趣了。打那以后,孩子们就有了一项业余爱好,那就是上网查资料,他们从网上查到了中国境内大熊猫还有多少只,他们从网上查到了菊花有多少个种类,他们从网上查到了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受饥饿的困扰,他们还查到了&&在上网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
2、利用网络创设课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当学生上网查询资料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他们就利用各种时间广泛地从网上阅读各种信息,做自己比较有兴趣的事情。我们发觉学生在这一阶段只是在&玩网&,他们玩的原因只是为喜欢,并没有什么目的,这时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网上查找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的学生比较喜欢蝴蝶,有的学生比较喜欢邮票,有的学生比较喜欢汽车,还有的学生喜欢恐龙&&我让他们把从网上查到的有趣的知识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学生们的兴趣都很高,把他们从网上看到的最新奇的故事、最惹人发笑的新闻讲给同学们听。我们还在班上举行了问题抢答赛,每个人根据自己上网所了解到的知识编一道竞赛题,由全班同学进行抢答,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没有一个教师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做全面的解答,所以很多问题其它同学都解答不出来,编题的同学都特别自豪,趁此机会,我就表扬他们:&你们知道这一方面的知识可真不少,你们能把蝴蝶、邮票、汽车、恐龙等这些你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做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吗?写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在我的倡导下,学生们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我给他们提出了研究的要求,并从网上调出了很多的研究报告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地学习。至此,学生们的上网查询就有了目的和方向,每个人的研究性课题也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
3、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将学生的研究进行有目的地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
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各种信息,做大量的工作进行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他们可以进行实地考查,可以进行调查访问,也可以查阅各种图书资料,而图书资料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而网络中特别是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则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可以从网上查到他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资料,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有时甚至能够误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课题研究的最初阶段,好多学生都从网上下载了相关方面的很多内容,对课题研究的展开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比如,我们爱好汽车的于程同学就下载了各种汽车的照片、性能、使用寿命等,还有很多有关汽车美容方面的信息,还有不少家庭轿车的有关知识,可以说,他是把有关汽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全部放到了一起,但因为他所搜寻的内容面面俱到,因而就显得他的课题研究是杂乱无章的,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后来通过交谈,我发现他最想知道的其实是全世界汽车的种类及名称,于是我就引导他要舍得抛掉那些无用的材料,而把自己的研究在汽车种类这一层面上横向展开。这个学生又进一步地上网查询,这一次他把目标集中在汽车的种类上,通过他的努力,他的课题研究也逐步趋于完美。
还有一个学生对我们牟平区的所有小区的建筑、文化进行了研究,他主要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查和上牟平区建委发布的网站,了解了各个小区的面积、楼房的设置、绿化的面积、居住人群的情况等等,后来在上因特网的过程中,他对环保的问题开始感兴趣,于是他又自己的课题做了重新的调整,从众多的小区中挑出了一个,而且重点对这个小区的绿化问题做了纵向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设想和预算。
可以说,丰富的网络资源大大方便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触发了学生的灵感。
4、利用网络进行成果交流和平等对话。
一个月过后,孩子们的研究性学习基本上都有了点成果。我们决定利用一上午的时间进行网上成果交流。这天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他们利用各种时间尽量把自己的成果用最生动、最醒目的形式展示出来。研究汽车种类的同学做出了一份电子相册,每一页都详细地记录了一种汽车的名字和性能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研究蝴蝶的同学做出了自己的网页,从网页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蝴蝶的种类、各种蝴蝶的分布情况、蝴蝶之最等方面的内容;研究新潮小区绿化问题的同学在画图软件中画出详细的建筑缩小图,并根据自己的设想把小区进行了绿化,后面写出了自己的绿化计划,学生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进步非常明显。 同学们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展示,在这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二)开展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
&新大纲&明确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开展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笔者进行了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的尝试。
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的微观结构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活动的主题,具体的任务,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每一项活动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具体任务都是根据这个主题确定的,整个活动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主题是由学生参与选择确定的,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二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三是学习活动的研究性,四是学生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笔者主要探索了三种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
1、综合式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这主要是指内容特别丰富,学生们需要运用多种方式(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汇报展示等)完成复杂任务的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例如,笔者曾组织了主题为&电话&的综合式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活动分三个系列:a.电话的过去、现在及将来;b.你会打电话吗;c.电话的自述。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电信局,知道了电话的来历以及电话相关的一个个动人故事,知道了普通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可视电话等各种电话的特点与作用,还知道了电话发展的趋势。练习尝试了怎样打各种电话,知道了电话语言的特点。还能以&电话的自述&为题组织一个故事会。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2、专题式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围绕某一个专题开展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了《春晓》、《咏梅》、《宿新市徐公店》等一些颂春的诗作以后,可组织学生开展多个专题的主题性实践活动:
① 颂春赛诗会。要求学生搜集古今中外赞美春天的名作名篇,然后举行赛诗会。
② 踏青绘画展。组织学生走进春天,欣赏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把精彩镜头画下来,并在画上题诗一首,举办绘画展。
③ 颂春小报展。组织学生围绕颂春这个主题,自办一张小报,题词、撰文、编辑、美工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举办展览,并组织评奖,等等。
3、拓展式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对语文教材内容从背景、知识视野、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拓展的研究性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奔驰在高速公路上》这篇课文后,可进行如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搜集沪宁高速公路沿路城市的资料;搜集有关沪宁高速公路的歌曲、故事。照片;如有可能,亲自乘坐汽车去沪宁高速公路,拍摄沪宁高速公路的风光,写下自己坐车的感受;组织一次小小新闻发布会;等等&&
4、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
给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最终形成小论文。但要注意:组织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十分必要。通过实践,笔者认识到应在这几个方面着力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1)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要指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选择课题。
(2)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计划要详细,要具体,包括时间段的划分、查阅的资料、调查访问的内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式,等等。
(3)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研究方式。
(4)帮助学生写作小论文。因为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还没有接触和写作过小论文,所以要从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帮助学生列好写作提纲。学生完成初稿后,要指导反复修改,组织认真交流。
(三)在小学语文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们带来了明显的变化。
1、学生具有较持久的学习动力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笔者随机抽样实验班和对照班的30名同学进行学习动机对比测试,其结果如下:被试对待与成功不相关的态度倾向程度ms值,实验班x=39.08,sd=6.04,对照班x=31.86,sd=6.31,p <d.05,差异显著;被试对待与失败相联系的态度倾向程度m值,实验班x=31.8,sd=7.34,对照班 x二 40.1,sd=8.28,p <d.05,差异显著。很显然,实验班要比对照班的学习动机强。
2、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了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求、自我内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40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作过对比测试,实验班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言语能力、创新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
3、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订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的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成正相关。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实验班大约有80%的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令人倍感欣慰的。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开阔了视野,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作者:& 请写明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由于传统的班级分科教学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弊端,使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经验,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生活。因此,我们在班级日常学习和管理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主题学习正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学习形式。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产物——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而Web2.0作为互联网更新换代的产物,其强调自由、平等和开放,注重人们大众的力量,与虚拟学习社区的理念不谋而合。计算机网络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班级日常学习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本研究课题,将Web2.0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与班级主题学习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构建Web2.0环境下的班级主题学习社区,为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学习和班级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文献调研、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评价分析。笔者在对国内外文献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阐述了主题学习和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研究,调查分析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小学日常学习及其管理现状及对策,提出了Web2.0环境下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理论模型,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着手开发,并将平台在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5班推广应用,在研究过程中调查、收集反馈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验证平台的有效性。
研究表明:在小学开展Web2.0环境下的班级主题学习活动是可行、有效的,主题学习与小学学科课程教学有很强的互补性。利用班级主题学习社区开展学习和班级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对问题的鉴别、探究和解决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能够有效提高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效率,为班务公开和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途径;能够有效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G625.1【目录】:
摘要6-7Abstract7-9第1章 绪论9-15 1.1 问题提出9-11
1.1.1 信息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挑战9
1.1.2 信息化环境下班级学习生态的转变9-10
1.1.3 虚拟学习社区成为网络学习的一种发展趋势10
1.1.4 Web2.0给网络学习带来了新的冲击10-11
1.1.5 新课程改革呼唤小学班级文化创新11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11-12
1.2.1 研究内容11
1.2.2 研究意义11-12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1.4 论文结构13-15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15-29 2.1 虚拟学习社区概述15-20
2.1.1 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15-16
2.1.2 虚拟学习社区的组织形式16-17
2.1.3 虚拟学习社区的功能及特征17-18
2.1.4 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现状18-20 2.2 主题学习概述20-22
2.2.1 主题学习的概念20
2.2.2 主题学习的特征20-21
2.2.3 主题学习的优势体现21-22 2.3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概述22-29
2.3.1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概念界定22-23
2.3.2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构成要素23
2.3.3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理论支撑23-29第3章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日常学习及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29-43 3.1 调查情况说明29-30
3.1.1 调查目的29
3.1.2 调查对象29
3.1.3 调查内容29
3.1.4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29-30 3.2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30-38
3.2.1 基本资料调查的结果与分析30-31
3.2.2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日常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31-36
3.2.3 信息化环境下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36-38 3.3 访谈结果与分析38-40
3.3.1 对班主任的访谈结果与分析38-39
3.3.2 对科任教师的访谈结果与分析39
3.3.3 对家长的访谈结果与分析39-40 3.4 调查总结40-43
3.4.1 建构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必要性40-41
3.4.2 建构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可行性41-43第4章 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模型构建43-61 4.1 Web2.043-48
4.1.1 Web2.0的产生及定义43-45
4.1.2 Web2.0与Webl.0的比较45
4.1.3 Web2.0的典型应用与相关技术45-48 4.2 Web2.0与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契合48-49
4.2.1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是Web2.0核心理念的良好载体48
4.2.2 Web2.0为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社会性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持48-49 4.3 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模型建构49-53
4.3.1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49-50
4.3.2 学习型班级组织的意涵50-52
4.3.3 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理论模型52-53 4.4 主题学习过程模型53-61
4.4.1 主题的选择53-54
4.4.2 主题活动设计的原则54-55
4.4.3 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55
4.4.4 主题学习的任务设计55
4.4.5 主题学习资源的组织55-56
4.4.6 主题学习多元评价设计56-58
4.4.7 主题学习过程模型的建构58-61第5章 Web2.0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开发61-83 5.1 平台设计61-70
5.1.1 需求分析61
5.1.2 设计思想61-62
5.1.3 设计原则62-63
5.1.4 用例模型63-66
5.1.5 功能模型66-70 5.2 平台开发70-83
5.2.1 平台体系结构70-71
5.2.2 开发环境和技术71-72
5.2.3 系统功能实现72-83第6章 Web2.0 环境下小学班级主题学习社区的应用分析83-101 6.1 应用研究设计83
6.1.1 应用目的83
6.1.2 应用方案83 6.2 应用研究的实施83-85
6.2.1 应用前应考虑的因素83-84
6.2.2 应用研究前期准备84-85 6.3 平台应用情况85-86
6.3.1 注册人数85
6.3.2 平台使用情况85-86 6.4 平台应用效果评价86-94
6.4.1 班级成员对社区认同度调查86-87
6.4.2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有效性评价87-94
6.4.3 班级成员对本社区的意见及建议94 6.5 平台应用总结94-96
6.5.1 取得的成效94-96
6.5.2 存在的问题96 6.6 问题反思与分析96-101
6.6.1 对参与者的反思与分析96-97
6.6.2 对主题学习活动组织的反思与分析97-98
6.6.3 对社区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分析98
6.6.4 对社区社会性交互设计的反思与分析98-101第7章 总结与展望101-103 7.1 研究结论101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101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101-103参考文献103-107附录107-117 附录1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日常学习及其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07-114 附录2 班级主题学习社区应用效果调查问卷114-117致谢117-119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1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钦太;[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6期
李俊青;李元振;王文宏;;[J];现代情报;2006年06期
王文静;[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0期
孙茜;;[J];现代情报;2006年02期
周静;[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伍莉;[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李红艳;[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李莉;[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白云霞;[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建平;;[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8期
李霞林;;[J];计算机教育;2006年11期
成中梅,袁晓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9期
孙琳;[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34期
毛大龙;[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滕瀚,唐智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罗昉;;[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汪虹;[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周振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梁兢;;[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杏妹;;[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林福才;;[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梁凯;张屹;;[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谭润清;;[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王曙光;蒲哲;;[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C];2005年
赵璐;;[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邵学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教育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利;[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王文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马治国;[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李福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甘永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钟志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王剑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任学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易元祥;[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贺祖斌;[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榕;[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郭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王攀峰;[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张新华;[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贾义敏;[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于泽元;[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邹汉林;[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杨先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郑伟山;[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林晓华;[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雨薇;[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0期
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3期
徐晓东;[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顾小清;[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郭绍青,姚军,李晶;[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钟志贤;[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刘志波,郑良栋;[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王文宏,王凤蕊;[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王广新,白成杰;[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刘俭云;[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志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蕾;[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朱敏;[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梁燕玲;[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杨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冀新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李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郭伏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年04期
王陆,杨卉,董乐;[J];天津电大学报;2001年03期
王陆,杨卉,刘维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艾伦,李新宇;[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3期
曹慧东;[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李静,赵伟;[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S1期
唐华;[J];广西教育;2003年26期
刘梦莲,林龙新;[J];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赵伟,李静;[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文波;赵君香;;[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梁凯;张屹;;[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邱儒琼;郑丽娜;;[A];2007'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信息网成立3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7年
倪丽萍;;[A];2008年湘粤澳闽图书馆学(协)会学术研讨会福建省论文汇编[C];2008年
王春枝;;[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李静林;苏森;杨放春;;[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李会娟;吕宁;曾庆隆;;[A];2009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尹为民;钱铁云;;[A];2009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冯细光;刘建勋;;[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荣建华;;[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广宇;[N];福建邮电报;2000年
杨志珍;[N];计算机世界;2001年
李天明;[N];光明日报;2002年
苏雁;[N];光明日报;2003年
;[N];光明日报;2003年
辛心榕;[N];科学时报;2003年
刘淼;[N];青岛日报;2005年
林景新;[N];中国证券报;2008年
吴辰光;[N];北京商报;2008年
商报记者 钱秀中;[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树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马红亮;[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赵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张立国;[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王陆;[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刘丹;[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如霞;[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赵君香;[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曾美霞;[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徐连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潘静虹;[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姚芳芳;[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彭智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宋捷;[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王伟;[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陈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性学习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