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会有没有针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财政困难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的资金管理办法呢

通讯员qq群: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当前位置: >
德州市获1.5亿元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扶持资金
作者:未知
来源:德州日报
近日,省财政厅、发改委、经信委联合下达我省 2012年第一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财政困难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德州市获得该专项资金 1.5亿元。 设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专项资金,是我省为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除蓝黄两区之外)整体发展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省级财政抽出10亿元资金,分两批集中支持区域内财政困难县,促使其加快经济发展。(记者 张志宁 通讯员 刘长荣 齐宝金)
&&& 近日,省财政厅、发改委、经信委联合下达我省 2012年第一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财政困难县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预算指标,德州市获得该专项资金 1.5亿元。
&&& 设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专项资金,是我省为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除&蓝黄&两区之外)整体发展水平作出的重要决策,省级财政抽出10亿元资金,分两批集中支持区域内财政困难县,促使其加快经济发展。(记者 张志宁 通讯员 刘长荣 齐宝金)
&(责任编辑:黄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德州将借力高铁,重置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城市全面提升扩容;加强区域合作,承接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 &山东财政支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省财政厅消息,近日,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下达资金26.5亿元,支持山东半岛蓝色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两区”)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以下简称“一圈一带”)建设。
近日,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下达资金26.5亿元,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实施,加快形成“两区”及“一圈一带”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促进全省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介绍,资金以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用于支持“两区”及“一圈一带”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及修编,重点区域发展亟需的高端人才引进,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及提升改造工程,规划编制和乡村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整治项目,特色园区内交通、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分享地址:
中国已进入加速城镇化时代。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被 …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福建 …
当然,香港现在已经是亚洲区内一个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基础设施方 …
山东省政府9号发布的一份官方文件称,该省力争将青岛列为谈判中的9 …
从重庆银监局获悉,盘谷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分行获得中国银监 …
今天的矿业风险勘查市场上,还没有真正的风勘市场主体,这里所说的 …
7月31日,记者从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处了2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快速登录 :
您已成功注册高顿网校
用&户&&名:
初始密码:(您手机后六位)
请尽快到个人中心 。
忘记密码,可点击“忘记密码”进行密码重置。
如有疑问请致电 400-825-0088
登录高顿网校
使用高顿网校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关于山东省下拨资金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运输业发展
发布时间: 09:30
来源:高顿网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决策部署,2014年,山东财政安排资金25.1亿元用于该区域内普通公路建设养护,其中普通国省道建设养护资金17.7亿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7.4亿元,支持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7市普通国省道大中修、危桥改造,以及15个农村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提高该区域道路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扫一扫微信,关注最新财经资讯
责编:zhouhui
Android Pad版
大家都在看的在线课程
按知识点选题
07月23日01月05日01月20日04月01日04月07日
讲师:Celine 19:07-21:07
一个CMA的暴走在线说明会
讲师:高顿老师20:01-22:01
CMA即时直播答疑
讲师:答疑老师18:01-21:01
初级职称即时直播答疑
讲师:答疑老师118:04-21:04
CPA即时直播答疑【会计】
讲师:高顿讲师20:04-21:03
USCPA即时直播答疑
加入你感兴趣的讨论群
题库交流群
注册会计师
咨询热线(9:00-21:00)
400-825-0088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gaoduneclass
微信扫一扫实时资讯全掌握
新版建议课程反馈题库反馈直播反馈
反馈内容(*必填)
亲爱的用户:欢迎您提供使用产品的感受和建议。我们无法逐一回复,但我们会参考您的建议,不断优化产品,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 上传图片
很愤怒刚学习不久,没法学啊要考试了,急死我了这次就不告诉你们老板了,限你们赶紧弄好算了,麻木了科研辅助机构
当前位置: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新型城镇化
作者:郭东海&&&&新闻来源:《山东经济蓝皮书》2013&&&&发布时间:&&&&点击次数:
&个城市、52个县,人口3348万,总面积52075.6平方公里,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自2007年规划并开始建设以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与建设历程年,我省做出了&中部突破济南&战略。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的姜大明提出&努力构筑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城市群,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济南经济圈&,并把&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作为重要的工作举措。在这个区域内,济南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综合服务功能较强,区域优势比较明显。2005年,济南市生产总值1876.6亿元,占区域内GDP总量的28.4%,与区域内第二大城市淄博市的经济总量相比,首位度达到1.31,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淄博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较强,2005年生产总值1430.9亿元,占区域内GDP总量的21.6%,是该区域的次中心城市。济南市与淄博市经济总量加在一起,达到3307.5亿元,占区域内GDP总量的50.1%,对其他五市发展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作用。作为区域内广大腹地的周边地区,城市密度较大,产业基础良好,对经济圈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内各市地理位置相接,人脉文化相通,交通设施完善,经济联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基本具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现状表明,以济南市为中心、淄博市为次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经形成。2006年,随着济南在我省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日俱增,省政府决心打造济南城市群,并委托北京大学牵头编制发展规划。同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将青岛、济南、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8城市构成为面向日韩、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型城市群。2007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中西部崛起。年12月27日,我省正式发布《济南城市群规划》,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7个城市形成了&1+6&携手发展的格局,其目标为立足环渤海经济圈南翼、联结长三角、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城市群。个设区城市、6个县级市、28个县城、428个建制镇,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该城市群的城市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双核&指济南和淄博;&多心&即5个次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期间,将重点推进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济南科学城,打造鲁西北门户城市带,实施&引岱入济&,培植五大产业基地,构筑出海通道,打通济西走廊,建设城际交通网,开发齐鲁文化产品等十大项目。按照《济南城市圈规划》预测,2020年,济南城市群GDP总量发展目标导向为35500~45000亿元之间,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15000美元。济南城市圈总人口发展目标导向为3440~3550万人之间,各项基础设施按照3600万人预留,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6~24万人之间,年均增长率在4.8~7.2&之间,其中城镇人口发展目标导向为2060~2300万人之间,城市化水平达到60%~64.5%,各项城镇基础设施按照2600万人进行预留。年,在&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再次提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南城市群&。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济南加速提升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与&蓝&&黄&相呼应、共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帆的迫切期望。年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促进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发展以来,省会城市群建设纳入了七市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步入了建设和发展阶段。年6月5日,济南、德州两市签署&德州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确定了五大重点合作领域。当时德州市主要领导同志直言:&德州要赶超全省平均水平,急需融入济南。&<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4" month="7" year="年7月4日,济南、莱芜举行进一步发展两市交流合作关系框架协议签字仪式。莱芜市领导在签字仪式上坦言:接轨济南,就是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如今,莱芜的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分别与济南的章丘市、历城区、高新区结为友好区,经贸、旅游等50多个部门单位与济南对口签订了合作协议;60%左右的规模以上企业与济南相关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莱芜的外来游客中,来自济南城市群的占到70%,济南的游客占到近一半。2007年11月26日,淄博市召开全市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暨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会议,就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达成共识,认为淄博必须采取措施加快与济南融合。聊城市则围绕建设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聊城至济南城际铁路建设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角色定位能够更加突出。2007年12月22日,济南至青岛第二条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南线正式通车。配合已有的济青高速公路以及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以济南为核心,辐射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莱芜6市的&一小时都市圈&交通网络正式形成。2011年,京沪高铁的通车更是拉近了济南与周边城市甚至与京沪两大都市圈的联系,各种生产要素在京沪高铁沿线高度聚集。济南与周边城市城际轻轨铁路的规划建设提上日程。交通网络的紧密对接直接加速了济南与各市的经济关系往来。2011年6月22日,济南城市群七城市媒体在济南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联席会议,研究推进新闻合作事项,讨论联合采访活动方案;各报社开辟宣传济南城市群版面或栏目,建立稿件交流平台。同时,七城市媒体联合开展对七城市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成就及合作成果等内容的报道;支持七城市及所属县(市)区政府在各城市报社所在地的招商及推介活动。在城市群媒体合作中,济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发起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拉近省会与周边6市的关系。2011年3月,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派出新闻采访团,分赴德州、泰安、莱芜等市采访。2012年2月省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对区内聊城、德州等市予以重点支持,启动以济南为中心的城际铁路规划建设。2012年8月9日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带领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济南调研,他在调研中指出,要把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为统领济南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抓好省会城市经济圈建设,首先还是要提高济南的首位度,提高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省里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济南:支持济南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济南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支持济南开放型发展;支持济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济南扩大建成区规模。(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主要成效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全省GDP的35.81%,略超三分之一强;比2006年增长了108.17%,比全省的108.05%高出了0.13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地方财政收入10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比2006年增长了160.7%,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29.77%,近三分之一,如表2所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61%。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经济实力在全省来看,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表1&& 2006&2011年省会城市群各市GDP&& (亿元)地区200620112011年比2006年增长%济南市2185.09 4406.29 101.65 淄博市1645.16 3280.23 99.39 泰安市1018.18 2304.3 126.32莱芜市291.98 611.88 109.99 德州市1003.38 1950.7194.42聊城市841.33 1905.19 126.45 滨州市833.67 1817.58 118.02 合计7818.79 16276.18 108.17 占全省比重35.79% 35.81%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7)和山东统计信息网&&&&&&&&&&&&&&&&&&&&&&&&&& &表2&& 年省会城市群各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地& 区& 200620112011年比2006年增长%济 南 市128.44 325.4 153.35淄 博 市80.70 203.59 152.28 泰 安 市51.69 138.1 167.17莱 芜 市19.26 39.23 103.69 德 州 市35.73 95.06 166.05聊 城 市33.64 96.56 187.04 滨 州 市45.12 130.76 189.81 合计394.57 1028.7 160.7 占全省比重29.12% 29.77%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07)和山东统计信息网年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1%,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6.9%,分别比2007年提高4.3个和5.5个百分点。济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担负起服务城市群城市的职能。济南对周边区域的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1年末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275.8亿元和6893.7亿元,比2007年增长103.7%和87.4%。济南已成为区域性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不断加大对工业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66%。济南牵头周边城市签订旅游合作发展协议。按照协议,济南、淄博、济宁、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将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打造区域旅游联合体。年,在济南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济南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首位度,加快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努力打造区域绿色发展新高地,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主动融入&一黄一蓝&国家战略,在更高层次上拓展发展空间。江北水城&,继续发挥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和生态优势,立志成为中西部资源东引进入山东、山东产品和服务西拓占领中西部市场的&桥头堡&,同时定位于建设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致力于打造济南的&西花园&。德州市提出,以&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对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德州为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定位自身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产业升级的&接替站&、现代物流的&转运站&、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制造业劳动力的&输送站&。%,与省内沿海地区差距比较大。三是差异显著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的七个市,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层次,济南市和淄博市属于我省经济发达的第一方阵,泰安市、莱芜市属于经济较发达的第二方阵,德州市、聊城市、滨州市则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第三方阵。这种格局是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四是产业综合型。该区域农业较为发达,是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地。工业门类较为齐全,一些产业具有明显优势。商业、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服务业繁荣发展、潜力巨大。五是承接传递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位于山东中部,对我省东西两大经济片区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很好地起到承接与传递作用。该区域处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之间,很大程度上也是承接并传递南北两大经济圈辐射带动功能的重要枢纽。(一)加快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重大意义1、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重大举措。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在作出构建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决策部署之后,即把发展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提上日程。2003年10月,张高丽书记指出:&济南应该成为南北承接沪宁、京津两大城市圈,东西辐射黄河中下游并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2005年2月,韩寓群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济南以承办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搞好省城建设,发展省会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带动济南城市圈经济加快发展&。2004年5月,姜大明副书记在济南市八届五次全委会上,提出了&构筑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的济南经济圈&的初步构想。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完全符合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2、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顺应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要求。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并行不悖的趋势,城市构成了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群则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大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超级城市群这五大城市群,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的五大增长极;在国内,已经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也凸现出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以大、中、小城市有序分工为网络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从而使这两大经济圈成为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第六大城市群和第六大增长极。在这种大的背景和趋势中,山东省&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来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这是我省适应当前国际化、区域化经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路。3、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符合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进一步加大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度,将统筹区域发展列入国家战略,继续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提出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态和抓手,形成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突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在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同时国家确定了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和环渤海区域重要成员,山东处于全国重点开发地区,面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良好机遇。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我省继建设半岛城市群后,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为我省融入和参与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枢纽区域,可使我省更好地承接两大发达经济区辐射带动,融入全国区域一体化的大格局。4、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我省抢抓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机遇的战略选择。近几年国内一批跨省域的城市群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持续发展,在自身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周边地区的极化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国城市群经济圈的演进,总体上呈现出两个方向和趋势:由东向西以长三角为动力源,辐射力度不断加大;由南向北以珠三角为动力源,发展势头逐步增强。这两个方向和趋势又与京津冀大都市圈的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相呼应、相交织,使城市群经济圈呈现出合纵连横、精彩纷呈的发展格局。面对新形势,我省必须有自己的应对之策。缺乏腹地,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先天制约因素之一。构筑城市群经济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巩固和拓展腹地的战略举措。如果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在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南北夹击下,我省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同时,抢抓机遇,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对于我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意义重大而深远。5、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加快发展,势必伴随着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配置,这将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该区域土地广袤,能源、矿产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丰富,钢铁、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药品、建材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优势突出,拥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聚集了众多高素质人才。这一区域发展好了,有利于促进中部和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统筹解决该区域、中部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综合性的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互动,加强环境保护,缩小区域差别,从而更好地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6、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经济大省,我省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发挥青岛市龙头带动作用,构筑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收到了好的效果。但对我省这样一个东西绵延700多公里、人口规模近亿的巨大经济空间而言,仅靠一个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是远远不够的。以济南市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空间方位上位于我省东、中、西三大片区的中间地带,在发展程度上介于东部发达和西部欠发达的中间状态,在产业转移上处于东部与西部交流互动的中间区域,对于调整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进一步发展起来,向东,可以与半岛城市群相呼应,承接和传递东部向西部的梯次产业转移和西部向东部的生产要素流动,放大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效应,也为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向西,可以发挥比较优势,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也为中部崛起拓展腹地;向南向北,可以在承接与传递沪宁和京津冀两大区域经济板块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身做大做强,为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7、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也是带动山东中部崛起的关键环节。位于东西部之间的中部地区,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实现中部崛起,对于我省在新起点新阶段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有着全局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中部不崛起,全省难崛起;中部不加快,全省难加快。实现中部崛起,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走依托中心城市、培植城市群体、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抓住了中部崛起的&牛鼻子&,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济南市可以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为契机,更加积极地发挥聚集辐射功能,加速城市空间膨胀,在促进产业梯次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在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中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周边六市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主导产业发展、工业项目布局、服务业繁荣等方面,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主动搞好配套与合作,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吸引驻济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借助济南市的人才、科技、教育等优势,把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随着济南市和周边六市加快发展,跨行政区域的分工与协作程度将不断提升,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支撑和拉动中部广大地区实现腾飞。(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缓慢及其问题所在虽然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距离规划发展的目标和上述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存在以下问题所致。1、行政力量的干预,削弱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生产要素流动具有明显的行政导向性。济南都市圈包含1个副省级城市和6个地级市,随着济南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行政区域分割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由于缺少区域整体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机制、思路和政策,受行政区划和地方利益的驱动,群内各城市的发展过分强调本地利益,缺乏长期战略眼光。济南都市圈市际间的政府合作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理顺,城市间的合作往往只是临时性的、局部性和非制度化的,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尚未全方位发展,尤其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市场开拓、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仍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开发政策,导致济南都市圈整体效应不强。行政性关系常常削弱甚至替代市场关系,难以做到区域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阻碍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市际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流动渠道不畅,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划所割裂,影响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干扰和制约了企业之间的市场运作,造成区域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工业化、城市化成本。2、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济南的现代化功能不够完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内各市在经济总量、外向型经济、地方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济南作为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等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的不足与落后,使济南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对经济群施加足够的影响。尤其在融资、对外贸易领域,济南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信息交流体系尚不发达。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群内各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济南都市圈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群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济南都市圈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有关研究表明,济南与群内其他六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0.7-0.95之间,同业竞争较为明显,影响差异互补功能的发挥。4、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支撑保障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工业化进程的滞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大城市与中等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不平衡,造成各城市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不畅,不利于济南都市圈内力的发挥和扩展。目前济南都市圈内区域基础设施地方化特点强烈,互联互通程度较低。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各市交通布局、走向、建设时序的各自为战,造成区域交通体系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的运营成本和收益问题难以解决,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难以实现,整体效益不甚理想。(一)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准确理解&三化&关系1、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是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与传统提法比较,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粗放式用地、用能,现在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的重要性;过去我们主要依靠带动,现在更应该强调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配合发展的必然性。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所有问题的&凝结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聚焦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所需要的项目空间布局、相应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公共服务体系都需要由城镇提供。农业现代化要求土地规模经营,导致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也需要城镇来安置。加速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事关一个国家的整体现代化进程,也是区域经济协调稳步发展的关键。2、准确理解把握&三化&关系。&三化&协调发展新路子包含由新型城镇化&引领&、用新型工业化&主导&、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战略&基点&等重大方略和内容。显然,新型城镇化的时代特征最为明显,基本内涵也最为宽泛,从而成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引领&与&三化&协调发展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城乡,构建体系。把中心城市作为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构建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协调的现代城镇体系。二是立足&三农&,服务均等。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延伸,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三是产城互动,就业为本。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要素集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业集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稳步推进农村人口转移。(二)高度重视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山东实际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客观必然选择;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目前,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距离期望和目标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缺乏应有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各城市在发展战略上加强了与省会济南特大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 加强了与济南以交通路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联系,济南的商业连锁已进入各城市, 重点优势企业的联合、人才交流等也有进展。但圈内各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户籍制度等形式的地方保护,市场建设的总体水平不高, 结构和分布不合理, 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优势不能互补, 集聚和扩散效应不明显;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的市场监管机制。上述问题的存在虽然有国家和省层面的制度规范方面的原因,但各市政府缺乏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意义与作用理解和重视也绝对不无关系,考虑问题的角度往往是自身利益和&政绩&,而不是从城市群经济圈的内涵、发展阶段、运行机理和调控重点等方面出发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区域合作中,消除利益分配上的&自我&和&独赢&意识,确立&协同&和&共赢&思想,是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坚持的原则。因此,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中,要克服封闭排斥心理,摒弃患得患失思想,以大气开放的心态,算大帐,算长远帐,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放弃暂时和局部的利益,以求加快区域内全方位的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力争&乘数&效应和多赢效果。(三)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11年我省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通知》指出:中部地区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新型城镇化要按照这个要求有步骤、有规划的整体推进。1、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实现济南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关键在于尽快把省会城市做大做强,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要以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城市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其全省最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集散地的优势,突出发展壮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物流会展、旅游接待、房地产、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强化经济圈为全省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加快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充分发挥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高端作用,巩固强化钢铁、石油化工、食品药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业等,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链,努力培植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级先进机电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做好城市经营文章,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升级步伐,实行&退二进三、腾笼换鸟&,采取综合措施限制重工业扩张,有序搬迁转移。加快中心商务区建设,吸引国内外大财团、大企业集团、法人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各种办事机构等投资落户,形成总部集结群,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作为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济南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发挥其龙头作用。2、突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一是着力拓展小城镇发展空间。一定范围的腹地和一定规模的人口,是做大做强小城镇的重要前提。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围绕培育大镇强镇,对规模偏小、发展受限的示范镇,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和带动作用。对其它乡镇,要按照调大镇域规模、调强经济实力、调优城乡布局的原则,本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地域相邻、整体合并的方针,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抓紧修编或调整示范镇总体规划,跟进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专项规划,相应优先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把经济、社会、生态等目标落实到空间布局和用地安排上。二是着力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加快产业发展,是做大做强小城镇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具有山水优势的小城镇要做足山、水、林、游的文章,建设田园生态镇,发展特色景观旅游经济;具有农业资源的小城镇,要结合现代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文化资源的小城镇,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区位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可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业。培育主导产业。小城镇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选准主攻方向,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城乡间各种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城一体、镇园融合发展。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要求,集中建设发展产业园区,引导镇域内和周边乡镇的企业向园区集聚,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鼓励大中型企业到小城镇特别是示范镇,开展产品开发、商业连锁、物资配送、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同时,严防新的&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向小城镇转移。三是着力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综合功能,是做大做强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四是着力完善小城镇公共服务。创新完善小城镇就业社保、卫生计生、法律援助、社会治安等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低偿服务三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五是着力激发小城镇发展活力。灵活的体制机制是增强小城镇发展活力的持久动力。六是着力完善小城镇建设政策措施。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省政府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10亿元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每年为100个示范镇安排不少于5000亩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省会城市群各市、县区应积极争取;另一方面,也应加大自身资金投入,促进区域内小城镇发展。3、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按照&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空间发展思路,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中小城镇的集约发展,形成大中小配套、功能特点突出、结构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继续强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面向国内外吸引一流专家和知名机构参与,确保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实现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统筹安排、高度融合,使城市的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经济圈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建设,提高供给保障能力。理顺城市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推行特许经营制度,盘活城市资产,放开城市建设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积极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保护传统文化,搞好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改造,协调中心城市-县域城镇-农村的关系和功能联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四)统筹规划,加强政府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协调与引导1、建立领导会晤机制。由于原有的行政区划仍然存在, 旧的利益格局还难以改变,因此,建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最大的风险就是彼此间的利益冲突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作用的削减,使合作流于形式,规划纸上谈兵。领导会晤机制的运转对调节矛盾、避免冲突、增强互信、深化合作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应重点围绕整体发展、合作联动等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力求取得一致。2、建立区域性协调机构。政府层面的协调机制,主要研究政策、市场规则、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决策等的一致性。在政府层面下,各对口专业部门进一步探索建立起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确立重点专题,深化合作内容。成立一体化的协调领导机构。建立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常设协调机构,常设成员由各成员省、市、政府部门机构组成,也可吸纳非政府机构、私营部门、公众组成。协调机构全面负责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战略规划,统筹经济区的重大建设问题。3、强化规划引导,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一是在已发布的《济南都市圈规划》的指导下,从区域统筹的角度,统一编制城市群发展的各专项规划和建设规划,如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制定详细的发展政策,指导重大项目建设与重大任务推进。二是加强各规划间的衔接,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通过加强济南都市圈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各市规划的衔接,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同时,对规划中的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建立严格的规划落实机制。4、处理好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关系。第一,优势互补。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要素互补,合理配置资源,搞好产业配套,形成集群效应。第二,资源共享。要实现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配置,就应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通过开放市场、调整价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径,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第三,互利互惠。充分兼顾经济体内部城市利益,通过分工协作,产生集聚和累积效应,实现双赢和多赢的效果。第四,整体运作。在产业整合、市场布局、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等方面,各地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充分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和运作的一致性。(五)深化改革,突破构筑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行政体制障碍1、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支持,特别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为企业的自主行为创造最优条件。为此,必须明确两项原则:一是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得以任何名义对企业自主流动和重组行为进行阻挠;二是对这种跨行政区域的流动重组带来的地方利益关系的调整,必须本着利益共享的原则,由各利益主体协商利益分享的办法和途径。2、突破行业分割局面。一是加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二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各地政府要依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扩大向非国家资本的开放,大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3、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完善法规体系,为企业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保障。尽快清理并废除各种不利于市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明确企业经营行为自主性、商品和要素流动自由性不受侵犯的原则,明令禁止各级政府和各类机构对市场主体自主行为的干预。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企业的组织水平。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自主、自发地组建圈域性的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能力,引导和推进企业跨区域的合作和流动,为广大企业实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一体化经营服务。同时,大力转变政府职能,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六)顺应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需要,制定促进区域内各市共同发展的公共政策1、产业政策。在总体产业格局上,通过土地、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高科技产业和冶金、汽车机械、纺织服装、建材、化工、食品等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更大力度地发展服务业,各城市要以发展直接为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为重点,使服务业成为富有成长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继续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鼓励圈域内各城市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重点培育几个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鼓励济南与周边六市发展产业内和产业上下游配套;鼓励济南市加快向高技术、高加工、高附加值的大都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将一般传统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鼓励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研发、营销总部集聚济南,加工基地向周边布局,实行前店后厂式的区域分工。在产业集群政策上,积极促进产业和企业向优势区域流动、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鼓励各市对开发区进行整合,提升环境素质,形成产业特色,加强产业配套和服务,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和成长性的产业板块。2、投融资政策。加快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精神,下大力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投资监管体系,使投资体制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区域投资活力。进一步放宽行业准入,实行非禁即入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现有自然垄断行业,大力推进行业资本多元化。特别要鼓励民营资本在培育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3、税收政策。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税收政策。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调机制框架下,对市场主体跨市域流动提供的税收,按属地征收、利益共享原则,实行税收分成制;建立和完善圈域内各市税务部门跨行政区协调和工作机制,协调具体分成办法和操作方式。用足用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赋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4、市场准入政策。全面清理实行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对于限制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限制本地产品和服务进入外地市场、专门针对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收取费用、对外地产品和服务进入本地设定不合理许可或审批条件、指定经营者和消费者经营、购买、使用本地产品的规定,一律予以取消,并予以公开发布;在此基础上,统一圈域内市场准入的门槛。5、土地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做好跨行政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群经济圈范围内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闲置土地的调查和清理工作,对约而不用、征而不用的土地,采取措施督促项目落实;对工业项目用地,应尽可能地明确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工业产值和税收等集约利用指标及开发进度要求;推进并村建镇,允许在城市群经济圈范围内并村建镇腾出的土地转为非农用地。(七)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内协作共建、资源共享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最基础、最关键、最具决定性的硬件因素。建议抓住现今国家保持基础设施投入规模的时机,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支持构筑快捷、顺畅的交流通道。首先,以《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出台为契机,推动圈内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道的建设和改造,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第二,推动城市间通信数字的互通,建设例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和协同办公等多类信息共享、交换与协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三,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力实现圈内城市电话区号统一,推动区域通讯一体化,强化&同城效应&。(八)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产业带,培育一体化市场1、逐步形成相互依赖的产业链。在七个城市一体的情况下,要按照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突出重大项目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在实施项目牵动战略过程中,注重从离散式抓项目向系统化抓产业链转变,着力构筑产业带,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群,提升产业质量,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为此,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发展转到跨部门或产业内的价值链分工活动的发展;从政府的立场转到企业的立场;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企业个体转向企业集群;从片面强调培育大集团转向促进大中小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从片面强调硬环境转向发展软环境。加强济南都市圈各城市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关联发展,以企业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在济南都市圈内部形成以济南为龙头,协调有序、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减少产业雷同,避免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打造区域产业高地和研发基地,鼓励如济钢集团、山水集团等重点企业跨地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配套能力,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密切协作的区域产业体系。完善七个城市一体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突出重大项目,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产业带。2、逐步建立一体化市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各种要素市场的联网,形成各类市场的联合体,进而在促进各地市场充分发育的基础上,推动都市圈统一市场的形成。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是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发挥济南消费市场大、商业化比较发达的优势,以济南的商贸企业为龙头,联合区域内各城市的商贸企业,推进商贸流通的一体化;二是培育一体化的资本市场。济南的金融机构多,融资能力强,应培育一批面向区域内所有城市的投资公司、控股公司,扩大跨地区的直接融资业务,形成区域性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三是培育一体化的技术市场。推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研的市场化、产业化,以济南市为核心,建立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协作网络以及技术信息和交易网络;四是培育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要逐步实现都市圈各城市间劳动力市场的相互开放,减少地方保护色彩,逐步形成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五是建立统一的企业和市场信息系统。在市场规则方面,尽快建立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行规则,消除各种阻碍其要素合理流动的非市场干预,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为经济的合理运行奠定基础。3、加强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促进济南都市圈经济的联动发展。济南都市圈内各个城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是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树立大区域旅游的观念,制定济南都市圈旅游联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及规划。二是对跨边界的旅游线路进行衔接,实现济南都市圈内旅游一票通。三是精心打造旅游品牌和黄金旅游线路。通过泰山、泉水和齐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整合济南都市圈内各城市内部的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 (九)建立济南都市圈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对于保证济南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尤为紧迫。一是统一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区域生态环境的统一管理,建立和完善重大环境质量预警、监测和信息反馈系统,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在管理体制上保障区域环境的共同维护、联合治理,形成整体效应。二是建立统一的标准及监测网络。以国家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为指导,建立统一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的排放标准,并制定相应超标排放的管控措施。三是联合对区域性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加强小清河、徒骇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湿地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和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实现由重加工高耗能工业向以知识经济为特征、高新技术为主导的轻型经济的转变,由城市群制造向城市群创造的转变。同时,要探索环境保护和区域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济南都市圈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和情况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和交流各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等。&&&&&&&&&&&&&&&&&&&&&&&&&&&&&&&&&&&&&&&&&&&&&&&&&&&
| 意见箱 | 故障申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省会是哪个城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