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棉和纯棉的区别和生态棉和纯棉的区别创新的区别和联系

创新2.0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创新2.0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创新2.0,即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它的应用可以让人了解目前由于信息通讯技术(ICT)发展给社会带来深刻变革而引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的改变——从专业科技人员实验室研发出科技创新成果后用户被动使用到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用户直接或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过程。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引。创新2.0是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典型创新模式,其例子包括Web 2.0,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微观装配实验室等。
创新2.0即Innovation 2.0,是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应是从WEB2.0引申而来。WEB2.0是要让所有的人都来参加,全民织网,使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创新2.0也是让所有人都参加创新,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可以参照《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的论述来理解创新2.0的定义,创新2.0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信息的融合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社会形态,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创新2.0正逐步浮出水面引起科学界和社会的关注。普通公众不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被动接收,而可以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扮演创新主角,直接参与创新进程。国内外关于创新2.0的关注和研究正在逐渐兴起,随着对面向未来的、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研究的深入也将给我们科技创新模式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和动力,同时也推动了、的发展。
如果说创新 1.0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就是以人为出发点,特别关注,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以应用为本的创新,《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一文认为创新2.0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 正如《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一文在对知识社会环境下Living Lab、Fab Lab、AIP三种创新2.0模式对比分析基础上所指出的,创新2.0不仅是以复杂性科学视角对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创新的重新审视,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的,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形态;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待,它更是知识社会条件下的创新民主化展现[1]。的英文单词为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可追溯到19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对“创新”的概念发展为“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并组织对技术的变革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迈尔斯(S.myers)和马奎斯(D.G.Marquis)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参与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报告《成功的工业创新》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们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大大扩宽了,在NSF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而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终层次上的两类创新而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围中。《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与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急需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通过结构的呼应与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进一步对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即创新2.0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创新2.0总结为以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强化用户参与、以人为本的创新民主化。创新之所以能突破扩散理论,进入创新2.0时代,首先取决于知识社会下形成的新环境。首先,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网络的形成突破了知识传播传统上的物理瓶颈,人类可以利用知识网络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其次,知识网络的环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性,使人为构建的知识壁垒和信息壁垒在如今的知识网络下越来越难以为继;而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知识社会的信息爆炸问题,信息可以传播不等于信息有效传播,利于知识被快速检索、理解和运用的众多知识封装技术使得知识也得以构件化和模块化,从而便于更多人利用。上述知识社会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更广泛的创新群体在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上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知识社会也迸发了更广泛的创新需求。外部环境造就了创新主体实施创新活动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识与应用场合需求碰撞的机会。这样的碰撞就是创新活动最大的源动力,同时也印证了熊彼特创新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基本观点。因此,知识社会环境和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创新2.0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2]。正是这创新双螺旋的互补与互动,带动创新多主体、多要素交互作用,形成了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类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没能形成创新双螺旋动态作用下的创新生态。
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随着创新、创新民主化逐步成为常态,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对于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创新2.0研究的出发点并不是纯粹的概念创新和理论探讨,而是从产生之初就与实际应用和实践价值紧密结合的。创新2.0概念的实践价值即能将国内外诸多崭新的科技创新体系规划、平台建设以及制度完善方面的尝试纳入到一套科学体系下进行探讨,把握相关实践思路的共性优势和思想火花,有助于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实践民主化的科技创新,应属于科技政策科学的研究范畴。
科技政策科学(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SoSP)源自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10],是近一两年兴起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和研究者制定科学严谨的科技政策体系,理解其运行机制,并应用推动其创新成果。进行SoSP研究的基础是正确的理解科技创新,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何创新的行为基础?如何理解技术研发、采纳与扩散?科技创新群体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
创新2.0的相关研究和探讨的恰恰是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展开的。后文分析和讨论的多种创新2.0模式是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环境构建和机制革新的探索和尝试。麻省理工大学埃里克冯希普尔教授在他的《创新民主化》中,探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系统,解释了用户为什么需要为自己开发产品和服务,什么时候是有利可图的,以及为什么值得无偿公开并供所有人使用。冯希普尔认为制造商需要重新设计自己的创新流程,他们需要系统地搜索用户开发的创新。用户创新对社会福利具有积极的推动效应,并提议政府的相关政策——包括研发的财政补助、赋税优惠等方面应该作出调整,以消除用户创新的障碍。
欧盟在全欧洲范围内采取了具体和明确的措施,以支持欧盟提升竞争力和创新的政策。欧盟于日发起了Living Labs网络,它是通往欧盟创新系统关键一步。其一个核心价值是改善和增加研发转移的洞察力和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世界的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动力。它也将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是欧盟“知识经济”中最具激发性的模式之一,它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和共同创新。Living 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开发环境。Living Lab立足于本地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科研机构为纽带,建立以政府、广泛的企业网络以及各种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创新社会(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
即微观装配实验室(Fabrication Laboratory),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e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ts and Atoms,CBA)发起的一项新颖的实验——一个拥有几乎可以制造任何产品和工具的小型的工厂,它提供硬件设施以及材料、开放源代码软件和由MIT的研究人员开发的程序,这个小型工厂即是用户可以快速建立原型的平台,利用工程的设置、材料及电子工具来实现他们想象中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组建一个Fab Lab大约需要 2.5 ~ 5 万美元的硬件设施和 0.5 ~ 1 万美元的维护/材料支出费用。而每个Fab Lab的开发过程、创新成果也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在整个Fab Lab网络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视频会议)进行共享。Fab Lab正是基于对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设计、制造,到调试、分析及文档管理各个环节的用户创新制造环境。
Living Lab和FAB LAB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通过搭建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以用户为中心推动各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协同,有利于涌现和推动创新进程,对我国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我国政府正致力于通过用户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的构建,推动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应用创新,并通过应用创新平台和技术进步平台的对接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北京市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启动了城市管理“”(Application Innovation Park,)的探索。《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复杂性、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AIP以人为本、需求驱动、用户参与的以社会实践为舞台、开放创新、共同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创新模式,称之为创新2.0模式。
“三验”应用创新园区,即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是由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发起并领导,北京市相关政府机构支持,各区县市政管委等机构参与;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承办,相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协办的开放式、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园区的核心理念即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以技术为推动,需求与技术充分互动的应用创新平台,贯彻“最终用户参与产品、技术研发、设计过程”的应用创新理念,推动以“三验”(即“体验、试验、检验”,而其中“”是核心)为机制的技术应用创新与试点示范活动。
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经多年筹划,于2008年5月进行了揭牌仪式,“三验”项目也在园区进行了的尝试性的运行,已有一批创新技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完善和推广。经过对体验、试验、检验“三验”机制的不断摸索,应用创新园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正在通过“三验”应用创新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三验”应用创新模式。
应用创新园区在建设及模式探讨过程中注重与国际的交流并对合作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2007年11月召开的Living Labs中芬学术研讨会上就欧盟目前正在推广的Living Lab模式及AIP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寻求切实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共同推进应用创新模式在全球的发展。2008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迈向创新2.0的应用创新园区与Fab Lab”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 - 麻省理工学院Fab Lab 交流会。会议就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AIP)和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在应用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交流,并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需求的应用创新以及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科技创新进行了讨论。&知识社会与创新2.0&第二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是在首届中国移动政务研讨会对移动技术对公共管理、社会发展影响的基础上,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及知识社会条件下的下一代科技创新模式为主题,围绕Web2.0、开源软件、微观装配等创新2.0的典型案例以及AIP、LivingLab、FabLab等创新2.0模式的探索及实践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由移动政务实验室主办,北京大学电子公务研究中心、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城市管理科技协会协办。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邬伦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共同主持研讨,来自政府、学术界、产业界的近50人参加了会议。这也是国内围绕创新2.0的首次研讨。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邬伦教授主持了“创新2.0模式探索”部分的主题发言。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宋刚博士发表了ICT融合与发展视野下的知识社会与创新2.0的主题演讲,从信息技术的社会发展脉络阐释了信息技术革命对组织变革、社会变革、知识社会以及科技创新模式的影响,并探讨了面向未来的创新2.0的内涵及模式。挪威Agder大学Bernt Olaf Krohn Solvang教授以南非的经验介绍了Fab Lab的创新理念。中国邮电大学纪阳教授介绍了欧盟对创新2.0模式的探索——Living Lab创新模式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姚永玲教授就AIP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园区的建设,介绍了基于“三验”机制的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葛霆与大家分享国际的转变以及创新的价值所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则从可持续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角度,阐释了创新2.0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孟庆国教授主持了“创新2.0案例与实践”部分的主题发言。Intel公司中国linux和开源战略项目经理陈绪博士、北京移动数据业务中心经理张平宗博士、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孝斌博士、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培训中心李杉副主任分别分享了开源创新、用户体验创新以及智能城市应用创新中心、城市管理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等创新2.0案例及实践。
主题发言后,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宋刚博士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陈锐研究员共同主持了创新2.0模式的交流研讨。与会嘉宾围绕打造全社会参与的应用创新模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在研讨中认为,在知识社会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创新2.0模式的探索,通过应用创新方面的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搭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十分必要。北京通过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探索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是国内在创新2.0模式探索上的有宜尝试。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将是探索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主流话语并正逐步改变了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技术创新的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随着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如何应对知识社会新形式、新条件下的作为复杂涌现的科技创新,就成了先知先觉的科学界关注、研究和探索的前沿领域。《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首次发表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第2期,而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9期作为首篇文章全文转载,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该文献以复杂性科学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发展与融合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分析了世界上对面向未来的创新模式的探索,进而总结了知识社会条件下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的典型特征。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在对科技创新复杂性分析基础上,指出科技创新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并剖析了AIP需求引导、用户参与的应用创新模式,称之为创新2.0——信息通讯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催生了知识社会,使得传统的实验室边界逐步“融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中国AIP和欧盟LivingLabs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共同创新、开放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的创新服务总线以及新型的创新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面临挑战,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正在逐步显现。”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驱动、以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共同创新、开放创新的应用创新平台,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通过“创新双螺旋”结构的呼应与良性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创新生态,打造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强调人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知识管理的作用,也将对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构建提供重要指导。知识社会环境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以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为指导,从、与的协同互动入手,进一步分析充分考虑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科技创新体系由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以为轴心的和以为载体的现代科技引领的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社会新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与制度创新的新形态,即面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三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形态[2]。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找到科技创新在三地协同发展中的着力点,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学2.0、技术2.0、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因为融合了人文和技术的基因,承载了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而成为创新2.0的灵魂。创新2.0强调公众的参与,倡导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知识和创新共享和扩散。如果说创新 1.0是以生产为导向、以技术为出发点,创新2.0则是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导向、以应用和价值实现为核心的创新。在这种视角下,Web 2.0实际是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案例。创新2.0的典型案例还包括开放源代码、自由软件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等。开放、参与、协作特征的模式,也正是创新2.0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创新实践。创新1.0 是以企 业、政府为核心为用户生产市场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创新2.0 视野下的、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共同创造独特价值、塑造公共价值。[3]正如邬贺铨院士所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创新2.0是指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是一种应对日益移动泛在化的信息通信技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体验为核心、社会实践为舞台的创新形态,使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成为可能。移动泛在环境下的创新2.0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形态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从以研发生产为中心到以服务为中心转变[4]。
社会进步、产业进步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互动的产物,“创新双螺旋”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物联网的发展还主要聚焦在产业发展上,而对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模式的创新、相应的经济社会变革的研究还不够。要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面向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政策引导。
下一代创新模式的构建、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参与。其中,政府是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引导和推动者,比如欧盟通过政府搭台、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创新基础设施来服务用户,激发市场及社会的活力。用户是创新2.0模式的关键,也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而用户的参与需要强大的创新基础设施来支撑。物联网的发展不仅将推动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也将受益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支撑。作为创新2.0时代的重要产业发展战略,物联网的发展必须实现从‘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再向‘政用产学研’协同发展转变。创新2.0的核心是开放式创新。创新不是口号!创新来于基层,智慧源于群众。创新的确已经发生了,只不过今天看上去似乎完全是杂乱无章的。创新过程的随机性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方法和技术。创新应该视为一种置于管理之下的商业流程
人们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能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正在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但苦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指导,迫切需要可操作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管理框架和手段。有了理论框架指导和工具,才能实现智慧工程、创新工程,培育智慧领导人,创新才能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变得容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云计算社会管理创新平台& ,能够经济、节能、环保、快速为您专业搭建社会管理创新云计算平台建设,是利用实时互动的网络工具,打造以民众为主的创新平台,建成由普通民众参与的公共平台,让民众成为创新主体,助推创新。
云计算社会管理创新平台是在“开放式创新之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亨利?切斯布罗(Henry Chesbrough)博士”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云计算框架为结构,第一个真正通过网络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SaaS)&、“平台既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于一体,支撑整个社会管理创新的定制设计、步骤管理和度量的社会创新管理软件平台。
该平台对创新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搜集、反馈、排查分析,提供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手段,对承担创新管理职能部门的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人员及协作的扁平化管理,数据共享、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创新管理格局。平台具有强大的系统功能(十二大主要功能)。是我国唯一的、非常适合在新形势下创新管理的大型云计算框架的(软件)平台。
云计算开放式创新平台在管理范围上,对各类创新问题和不稳定事件进行全面的管理;在管理概念上,利用最前沿的现代管理理论—开放式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于创新管理;在管理功能上,十二大主要功能形成全面覆盖、实时反应、动态跟踪、资源共享、流程管理、动态实施、功能齐全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平台;在管理原则上,做到创新管理实施的一体化和整合性、信息即时性、部门联动性、运行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同时兼顾;技术上,采用第三代IT浪潮- 云计算,以处理创新过程中的众多“多样性”问题。
平台 由一个高度可配置管理模块构成。无论您是代领一个跨国公司、集团公司、县,还是社区,该创新平台“零代码”属性:只要“点击、输入、保存”─不需要编码知识,只需要最少的努力,就能定制以满足您的组织所需求的创新管理和实施解决方案。
云计算开放式创新平台是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与部门行业现行的业务系统有很大的区别。两者不矛盾、不代替,是密切相联系的关系。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和有机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