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态环境,自然美就是在自然物物之间有没有道德关系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16:1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
官方公共微信南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南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复习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在本能和理性之间?——休谟和哈耶克论道德感是自然的
一.休谟对“道德感来源于理性”的批判:
第一,道德是实践性的,理性单独不能行动,道德与实践相关意味着它能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发生作用。他认为道德准则可以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发生或制止某种行为,而理性则不能。首先,引发人们行动的是人们的欲求、需要,而不是理性或推理。人作为有感觉的动物,其行为受苦乐感的支配,而由苦乐感而生成的爱恨情感促成了人们行为的欲求或做事的倾向,尽管理性对人的行为也有用,但它不能直接激发行为,其作用是选择能达到目的的适当手段。
第二,因为理性的作用是发现真伪,行为的功过不存在真伪关系。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伪,知识的真伪取决于观念的实在的关联或实际存在与事实的相符或不相符。理性的功用是为道德判断提供事实,至于它是善还是恶,是不能由理性判断直接发生的,因为善恶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判断主体在感受它以后,在内心引起的称赞或谴责的感情,是判断主体根据自己的感受赋予它的。
第三,理性不能成为道德的基础。这里采用了反证法,即:如果理性能够发现道德的区别,那么德与恶这两种性质必然或者在于对象的某些关系,或者在于可以由我们的推理所发现的一种“事实”。也就是说,如果德与恶成立于某种关系,那么必然由四种关系推论而来,即类似关系、相反关系、性质的程度和数量与数目的比例。比如,当我们处理一个数学命题“二加三等于五”,我们对它完全能确切理解,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比较知道,“二加三”所含的单位与“五”所含的单位同样多,从而确定了这个数学命题的真实性。可是在道德判断上,关系并不能起同样的作用。以“忘恩负义”为例,这里有两个情节,A先帮助了B,然后B虐待了A,这两个情节处于“对立关系”。再看“以德抱怨”的例子,A先虐待了B,而B不计前嫌帮助了A,这两个情节也处于“对立关系”中。可是在前一个例子中,我们在道德上谴责B,在后一个例子,我们却称赞B。从同样是“对立关系”的两个事例,可以得出不同的道德判定,那么,我们怎么说道德是由“关系”决定的呢?
这四种关系同样存在于无理性和无生命的对象身上,如动物和植物。如果从关系中推演道德,那么在他们身上也就会有道德上的善恶。但并非如此,一个人杀害父母和一棵橡树的幼苗毁灭它所由以生长的老树这两种关系是同一的,但前者是不道德的,而后者却没有什么不道德可言;血亲通奸在人类方面是罪恶的,而同样的行为和同样的关系在动物方面则丝毫也不算是道德上的罪恶。总而言之,日常经验告诉我们,在同样的关系中,当主体是无理性、无生命的对象时,我们通常不会对它们作出道德评判。
&第四,理性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从已知的前提推出原来未知的结论,不论这个前提是所谓的自明的命题还是经验的事实,都是如此。比如在对三角形边角关系出发,推出某个未知的关系,而在道德判断中情况就不是这样了。这时,我们必须事先知道一切有关的对象和他们的一切相互关系,在而后的道德判断中,我们也不再发现任何新的事实和新的关系。道德判断的形成完全在于对既定事实的“能动的感受”,它使我们对某一行动产生赞成或谴责的情感,并因而称这个行为是善的或是恶的。比如,A杀了B,单从这一事实还不能对A的行为作出道德判断。我们还必须知道其他一切有关的事实,如B是否是入侵者,A是不是出于自卫等等。当所有这些事实都弄清楚了,道德判断才有可能。
第五,对道德规则的理性认识不具有对行为的约束力。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上的善恶通过比较行动与正当道德规则之间的关系而来,固而应当按照行动是否与道德规则一致来判断它的善与恶。休谟反驳道,如果说道德规则是根据对象的道德关系的比较确定下来的,而道德关系又是通过对行为与准则的比较而确定的,这就陷入了无效的循环论证。换言之,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不能反对情感。所以,理性对道德规则的发现和使人的意志符合于道德准则是两码事。而且,通过理性、推论而获得的信念,不能直接导致行为。人们的行为一般由两种因素引起:一是欲望或意向,一是信念。休谟认为,单纯的信念不能直接引发行为,它只有通过影响主体的心理倾向产生好恶感后,才会引起人们行动的愿望,因此,信念只是间接的引发行为。
第六,任何道德行为都有其要达到的目的,从任何直接的目的都可以追索出其最终的目的,而理性无论如何不能说明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比如,当我们问一个人为什么锻炼,他会说因为他想保持健康。如果再问他为什么希望健康,他会回答,因为患病是痛苦的。如果再问他为什么讨厌痛苦,他将无法回答,因为这是他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不能用理性推理来说明。又如,当你问他为什么希望健康,他也可能说是从事职业的需要。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希望从事那个职业,他会回答,因为想赚到钱。如果你再问,为什么要赚钱,他会说,因为钱是获得快乐的手段。如果你接着再问下去,他将无法回答,因为快乐是他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不能用理性推理来说明。
第七,理性在道德判断中起辅助作用。虽然总体上道德不依赖于理性,但是理性对道德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可以通过对情感的辅助作用,“间接地”同道德发生关系。这一点在第四点的例子中已有体现。当提供给情感的事实还不充分、还不确切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运用我们的理智官能去为情感判断作事实方面的准备。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道德如正义等方面,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利益要求的差异性和行为后果的多样性,使得理性的推理和判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与理性的虚妄判断导致的事实的错误,也不是恶的。比如,一个人在某一对象产生的痛苦和快乐上发生了错误的认识,那么人们应该替他惋惜,而不是责备他,任何人都不会认为这种错误是人们道德品格中的缺陷。
理性还可以指出行为或品质的趋向,情感判明它们的正当与否。休谟认为,我们对一品行的道德赞许或谴责,有赖于人们的思想品质或行为所带来的效益,因此,道德判断的首要前提是弄清人们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趋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而对品行有益与有害的判断,需要理性的辨别。但是,并不是我们一知道它们的有益或有害趋向,我们就能冠之以“善与恶”,因为“效用仅仅是达到一定目的的倾向;如果这个目的与我们毫不相干,那么,我们同样也会对其实现手段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在休谟看来,理性仅告诉我们品行的有益或有害趋向,不足以使我们提出任何道德上的赞许和责备,只有情感,才能告诉我们品行是否值得称赞:它通过感受、体验对我们有益的品行带来的幸福,有害的品行带来的不幸、痛苦,来使我们作出赞扬与谴责的判断。因此,我们关于道德正义和道德堕落的决定是一种感知,它不是对实际事物的描述,而是人们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
虽然理性在道德判断中起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理性决定道德判断。不论在何种情况下,理性的作用只是辅助的,它只能是情感的“奴隶”,它所做的都是为情感服务。
既然道德源于情感,那情感具有什么特性呢?休谟认为,决定道德善恶的情感,既不是自爱的利己心,也不是仁爱的利他心。感觉就其本性而言是私人的,它们因人而异,因而是相对的。道德感虽然是以人的道德行为和品质为对象的特殊感觉,但它同其他感觉一样,也是因人而异和相对的。因此,如果道德感确是一切道德价值和道德评价的基础,我们完全可以毫无矛盾地假设,人们在观察同一行为品质时会产生不同的苦乐感觉,获得不同的价值观念,作出不同的道德评价。休谟认为,社会中的人会在其基本的道德原则上取得一致,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同情心。由于人具有共同的感官和心理构造,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相同的感觉。他把人的同情解释为印象和观念的相互联结。当我们与他人交往和接触时,他人的感情会借助许多外在的、较为活泼的印象而注入我们的心中,使我们产生与他人情感一样的同等情绪,即乐他人之所乐,哀他人之所哀。
三、“是”与“应该”的区分
休谟在《人性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的结尾一段,加上“或许会被认为有些重要”的一个发现。他写道:“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们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之中通常的‘是’与‘不是’这类联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无不由‘应该’或一个‘不应该’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道德命题的联系词不是科学命题中的“是”与“不是”,而是“应该”与“不应该”,“应该”表达了道德情感的愉快和肯定的倾向,“不应该”表达了道德情感的不快和否定的倾向。“应该”和“不应该”是与人的道德情感相应的,让人感到愉悦的品质或行为,即是善的,也就是人们应该去做的;反之,使人们感到不快的品质或行为,即是恶的,同时也就是人们不应该去做的。
总而言之,“是”与“应该”在三个方面不同:
第一,道德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科学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物及其规律,认识的目的是要认识自然物、掌握其发展的规律性,其作用是判断真伪,而不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道德则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有感情、有意识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休谟看来,道德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那些出于无知、被迫的行为,是不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只有那些出于行为主体的意识和目的而为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因为道德涉及人的意志和动机)。概而言之,道德认识不是认识业已存在的事物及属性,而是用情感的表达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品质。
第二,道德命题和事实命题判断的角度不同。事实命题的出发点是客体,它的论断只是对客体的描述,是从真或假的角度进行判断,因此,事实命题指出“对象是什么”,是以对象本身的性质和状况为标准。而道德命题不是陈述事实,而是依据主体自身存在状况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思想,对陈述的事实给予评价。既然道德上的善恶不是事实本身因有的性质,而是判断主体通过情感表达赋予对象的,结果必然是道德命题的联系词不可能是“是”或“不是”。
第三,道德判断与事实判断依靠的力量不同。对客观事物本身及其属性的认识,主要是依赖于理性。而道德判断则不然,由于道德认识不仅以其对象本身为基础,还要遵从主体自身的需要、愿望和利益,看对象的性质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凡是符合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行为和品质都被誉为善的;凡不符合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行为和品质都被称为恶的。因此,仅仅用理性不能推导出道德上的善恶,必须诉诸人们的情感。
二.哈耶克:道德介于本能与理性之间
伦理学是最后一座要塞,人类现在必须放下伦理学是最后一座要塞,人类现在必须放下架子,承认它也是起源于进化。这种道德进化论显然正在形成,它的基本观点就是,我们的道德既非出自本能,也不是来自理性的创造,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就像第一章的标题所示,它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一种极其重要性的传统,它能够使我们超越自己的理性能力,适应各种问题和环境。我们的道德传统,就像我们文化中许多其他方面一样,并不是我们理性的产物,而是与我们的理性同时发展的。有些人也许会对这种说法感到奇怪或不解,但是这些道德传统的确超越了理性的局限
智力不是文化进化的向导而是它的产物,它主要是以模仿而不是见识和理性为基础
我们说过,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能力,是我们漫长的本能发展过程所提供的主要好处之一。大概人类个体由遗传赋予的超越了本能反应的最重要能力,就是他能够主要通过模仿式的学习掌握各种技巧。根据这个观点,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应当避免那种从我所谓“致命的自负”中产生出的观念:即掌握各种技巧的能力是从理性中产生的。因为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我们的理性就像我们的道德观念一样,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进化过程的产物。但是它并不是从另一种分离的发展中产生的,因此绝不应当认为,我们的理性是处在一个更高的检验者的位置上,只有那些得到理性认可的道德规则才是正确的。
我会在下面几章里对这些问题做出评价,不过这里大概有必要事先说出我的结论。本章的标题——“在本能和理性之间”,只是取其字面含义。我想让读者注意的当然是处在本能和理性之间的东西,在有关的说明中它常常被人忽略,因为人们假定在两中,通过文化进化的过程而形成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通过从有关某些事实或对事物之特定运行方式的理解中得出了合理的结论而形成的。我们的行为虽然受制于我们的所学,但是对于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经常不知道那样做的原因。通过学习得到的道德规则和习俗日益取代了本能反应,但这并不是因为人利用理性认识到了它们的优越之处,而是因为它们使超出个人视野的扩展秩序之发展成为可能,在这种秩序中,更为有效的相互协调使其成员即使十分盲目,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并取代另一些群体。
以上均为摘抄!来自:
周晓亮《休谟》
休谟《人性论》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因此,我们 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
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答: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 在文化体制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 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 大力开展社 会建设, 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 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 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格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国所确立的基本经济 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 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把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 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 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 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 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 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 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当然,不仅在经济制度、政 治制度两个方面,在文化、 社会等各个方面、 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 了充分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 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①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 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 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 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重要意义是: 第一,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第二, 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 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 5..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群众路线问题的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 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讲话,思想深邃高远,内涵丰富宽广,文风清新 朴实,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求,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 涵,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走向未来 勾画出新蓝图, 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化和拓展; 为开展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遵循。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 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搞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奋力开 创浙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强调,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重 要讲话精神, 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 干好“一三五”、 实现“四翻番”, 扎实推进“两 富”现代化浙江建设。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 打 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着力提高浙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政治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强化法治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法治浙江建设。要深 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以文化支 撑发展做强浙江。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 追求更 高标准, 全面提升平安浙江建设水平。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的重要讲话精神,一以贯之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 书记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为浙江现代化建设 提供坚强保证。 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讲求工作方法的重要 讲话精神,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6、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 它表现为 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 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它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存在着 辩证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理解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应当注意以 下三点。 1.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2.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3. 物质文明和精神在发展中会表现出不平衡性,需要协调发展 7、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8、谈谈你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解。 软实力, 实际上就是讲文化实力, 讲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 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 力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 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 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 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9、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 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 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 表现,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10、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我国历史上经济 社会长期停滞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 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 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 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 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 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 国打开国门, 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 世界市场的扩大, 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 既发展自己, 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 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 得不到克服, 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 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 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 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 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 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基本内容】 ※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发展出口贸易 ※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的先进技术 ※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特别是更加积极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中外合资、 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企业 ※ 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 ※ 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与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 ※ 设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以带动内地开放 1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所以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 所以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要求。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改革和完善党的领 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6、推进司法体 制改革;7、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8、、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9、维护社会稳定。 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为此, 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遵循以下基 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 第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第三,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 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框,也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 度的模式。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13、关于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成因。 我国环境的现状:从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 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原因:主要表现在污染物体排放总量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 总结: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 14、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 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 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 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 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 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 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 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 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15、人与生态环境、自然物之间有没有道德关系?若有,如何理解这种道德关系。 一、人与自然关系道德价值的现实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价值, 是指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的道德意 义。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具有道德价值,反映并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 德之所以有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影响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中, 不论 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现象、地理、气候和生态平衡等) ,还 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效能发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矿产、燃料、水资源等) , 都对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起着重要作用。自然条件首先是以它的过程、现象、力量来 影响社会, 直接间接地由它们本身或在人的参与下对社会发生作用,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劳 动和文明进步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保证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 积极的方面永远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动决定着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例如,随着现代科学 技术的进步, 人们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来越有效地利用太阳能、 引力、 潮水涨落等, 对矿产、 燃料、 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社会的进步是与社会对自然现象利用的不断增加相 联系的。 第三,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并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首先必须能够生活, 而为了生活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自己 的衣食住行等需要。 人类是从自然界获得自己生存资料的。 不过许多重要的资料不是从自然界现成得到的, 必须 以改造自然对象的活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来获得。因而,生产劳动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影响和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与自然关系道德的特点和社会职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积极的、占主导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动 的主体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合理调节相互关系的全部责任和义务。 在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人类不能把责任推给没有知觉、没有灵性的自然界,只 能发挥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找协调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 16、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一体中, 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 必须 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改造自然,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 每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都却有了完 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 恩格斯的话正说明了人的认 识有限性,就因为人的认识有限性所以导致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也是因为此,世界环境 才日益恶劣。导致了人的原有自然权利如生存权,健康权等受到自然的威胁。因而人必须认 识和正确的运用自然规律,学会认识人的干涉后果。人类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没有足够的 去认识和重视。这是人性的癖好:趋利避害。正如恩格斯说的那样,人因为认识有限性,所 以也只能在第一线取得预期效果。 因而人有的时候只会看见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了利益背后 潜在的“害”。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容、目标及意义。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是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 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性 价值。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倍加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尊重自 然规律,就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唯物史观认为, 地理环境因素、 人口因素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存在, 它们对经济、 政治、 文化、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因此,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 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就成为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 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由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构成。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失 去自然载体和生态环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建设的水平、状况,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和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成 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只有把生 态文明建设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乃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全面 协调地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 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道路。 18、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经济 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分析当前 的国际形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世界经济受到重大冲击,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力量对 比发生重大转化,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主要大国对外战略出现重大调整,相互合作与 竞争更加明显;国际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各种国际力量博弈更加复杂;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出 现重大动向,软实力之争更加激烈;我国整体战略环境进一步改善,但西方国家仍未放弃对 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但面临的挑战更 加复杂。由此可见,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这种机遇和挑战就要求我 们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其二从我国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看。 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两个“没有变”, 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近年,我们安阳围绕建设 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奋斗目标, 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我市实际、 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 路举措, 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发展, 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 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发展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经济运 行面临的困难陡然增多。虽然今年下半年压力有所缓解,但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把河 南的“北大门”建设得更亮堂的各项任务仍很艰巨。 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就必 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其三从我们党自身的发展变化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紧密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事业,不断研究党的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 创新、制度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 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但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 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对照我市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市委书记张广智指出,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与承担的历史任务和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相对照,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精神 不振、纪律松弛、作风散漫、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 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了我市改革发展进程,必须引起我们的警醒, 抓紧加以解决 1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二)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 干部队伍。 (三)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 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 聚力战斗力。 (四)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 心。 (五)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 20、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试 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中国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真正的大国,在将来中国应该承担 更多与大国地位相符的责任与义务” 从客观的数据上来看, 它展示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这 30 年里, 我们的经济增长确实 取得了相当不容易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第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和社会的代价,我们的经济 增长在一定意义上,主要依靠像投资拉动以及出口拉动,那么我们的出口的很多产品,实际 上是一些资源性的产品,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这些产品实际上使得我们自身也付出了相当大 的代价, 比如说我们出口 5 亿件衬衫才能购买一架波音飞机, 所以这样的一种庞大的劳动力 的投入和资源的支撑使得我们确实在这一方面付出了代价。 第二,实际上中国跟日本之间的差距非常大,这种距离的追赶不是未来一代人能够完 成的。从 80 年代初,中国和日本的经济从 GDP 总量来讲,日本是中国的 4 倍。现在经过 30 年,中国的 GDP 达到和日本相提并论的地步,但未来人均 GDP 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 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有更长的路要走,我们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包括我 们在结构上的调整,在社会政策上的调整。 其实,国际社会的热炒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希望中国能够承担大国责任,因为 中国人有一种心态就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因此在国际社会中间,我 们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穷国的行列中, 但是世界上不这么看, 他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 家,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中国承担更多的全球公共产品的 供给,像联合国的会费、维和的费用等等,作为大国要承担这份责任。 另外一个方面,还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独秀论,中国是这场危机最大的受益者,它的背 后的含义也就是希望中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 能够为全球经济失衡买单。 中国人要更多 的消费,而不是投资;更多的进口,而不是出口。人民币要大幅度升值,背后就是中国要为 经济复苏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际上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 中国还是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 就是量力而行。 21、什么是产业链? 中国产业如何向产业链的价值高端移动?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 并依据 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 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 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 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22、18 届三中全会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内容? 习近平从 6 个方面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首先提出的是 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与十八大后在多个场合相同, 他再次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他说: “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 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 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 供不竭动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增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发展活力,也包括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财税体系,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 断增强经济发展微观基础的活力。第三,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以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其他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实现社会公 平正义, 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习近平强调指出,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回答,要结合实际、结合 未来发展来进行解答,不断给出准确、科学的答案。这一表态再次明确了新领导层的改革思 路。 2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是什么? 中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必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实行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 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要求:1、确立市场主体,改革企业经营机制。 2、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4、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013研究生考试政治―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