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①利用针对大学生群体面试题目的媒体,为大学生这个社会角色设计一个消费集群(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钢铁29.2%13.7%27.5%机械39.9%11.5%17.5%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79.5%49.0%1.1%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8分)材料二: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 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侩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 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启示。(6分)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说,现在国际上强调“软实力”,其实我们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3)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6分)-乐乐题库
&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点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习题详情
15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钢铁29.2%13.7%27.5%机械39.9%11.5%17.5%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79.5%49.0%1.1%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8分)材料二: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 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侩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 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启示。(6分)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说,现在国际上强调“软实力”,其实我们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3)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6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北省容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题目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二是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表格的题目直接对数字进行分析比较,比较的结果就是答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一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结合材料分析即可。(2)题目已经给出了知识点的限制——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知识,文化多样性最常用的知识点就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创新常用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要把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3)题目明确给出了政治生活的主体——政党,跟政党有关的知识点就是我国的政党制度,这里边还包含了一个知识点,就是政协。找到知识点,按政治生活题答题套路回答即可。
做政治的主观题,非常重要的是确定知识点,可以说,只要知识点定准了,这个题目是一定能得高分的,如果知识点定偏了,这个题目就得不到什么分数了,所以考生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看主体是谁,知识点限制是什么。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主要考察你对“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相似的题目: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标志是&&&&电视的普及电子和网络的发展报纸、杂志的出现印刷媒体的推广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相互之间常会有“误读”或“误解”。我国多年流行着一种说法:莱布尼茨是受中国《周易》“八卦”的影响才发明二进制算术的。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算术是在1679年,而他研究中国的“八卦”符号是1703年,一前一后,相差整整24年呢!但直到现在,仍然有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以讹传讹!这启示我们:文化交流、借鉴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母体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反对大民族主义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各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遗传因素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钢铁29.2%13.7%27.5%机械39.9%11.5%17.5%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79.5%49.0%1.1%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8分)材料二: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 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侩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 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启示。(6分)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说,现在国际上强调“软实力”,其实我们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3)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材料一:表:2011年我国传统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产业产值增速利润增速能耗增速传统产业(部分)金属加工30.2%l9.2%18.0%钢铁29.2%13.7%27.5%机械39.9%11.5%17.5%文化产业(如出版、电影、动漫)79.5%49.0%1.1%注:我国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截至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低于国际标准。(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并根据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当前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8分)材料二:由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带来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度和收视 效果,仅在戛纳电视节上就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购买了该片的播映权。有境外媒体评价该片是文化传播的范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精美的画面,朴实地讲述了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故事推动影片进程,并设置悬念,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侩值观等传播障碍。一伍日本女大学生观看该片后说:。我现在才知道中 国原来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国家。”(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 启示。(6分)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曾说,现在国际上强调“软实力”,其实我们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3)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政党制度也正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6分)”相似的习题。1、6.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7.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8.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8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6.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能“文化快餐”。7.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6.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7.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8.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B. 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有模式来做。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这是灵魂的白夜①。
&&& 银河的潮汐汹涌着,星光漫过堤岸,荡起一片灿烂水声。
&&& 在这个春天里,有一种来自星外的音乐,它的手指正缓缓地抚摸着树木、花草、岩石、水和金属,所有醒着的心灵被浸润、被催生,到处是愿望拔节的声音。那琴弦正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拨动着,每一次颤动,都是一次热烈而又真挚的降落。
&&& 这个房间里的灯光,已经几夜未熄了。这里是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小组的设计室。林徽因和她的助手:李宗津、莫宗江、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朱畅中、罗哲文等,围着一张桌子,热烈地讨论着。满桌子满墙壁都是他们画出来的草图。
&&& 白天,梁思成从新政协筹委会国旗国徽评委会上,带回了国徽图案参考资料,那是从上千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来的。
&&&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了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征稿截止日期为8月15日。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同时,梁思成还担任了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顾问。
&&& 国徽征稿结束时,已收到了全国各地、包括海外侨胞设计的900多件图案,但都未被选用,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
梁思成带回来的国徽参考资料,一张一张摊在桌子上,大家认真评论着。像商标的为数不少。林徽因又和大家讨论起国徽和商标的区别。林徽因说:“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的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应该表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商标只是商品的标志,它只具有商品注册的意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必须加以区别。”
&&& 林徽因找出一些国家的国徽,指点给大家看,还找了一些古代的铜镜、玉环、玉壁等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参考资料,从中启发灵感。
&&& 梁思成传达了国徽审查小组要求在国徽图案中有天安门图像的意见。林徽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想,立刻派兼任秘书工作的朱畅中去画天安门的透视图一张又一张图纸,一场又一场争论,大家的设计思想越来越明确了。林徽因始终主张,国徽应该放弃多色彩的图案结构,采用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传统喜爱的金红两色,这是中国自古以来象征吉庆的颜色,用之于国徽的基本色,不仅富丽堂皇,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女儿宝宝从南方回来探家,一进门大吃一惊,往日整洁有序的家,现在像个大作坊,满地堆的都是资料和图纸,地毯遮住了,没有下脚的地方,更使她惊讶地感到,往日病得爬不起来的母亲,此时精神焕发,显得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清华小组先后做了二三十个正式完成的国徽图案,陆续送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和中央领导同志审阅。
&&& 6月,经过3个多月的昼夜奋战,一枚定型的国徽图案诞生了。迎接终评的前一天,林徽因和大家都很兴奋,但也有隐隐不安。确定评选方案的那天,梁思成和林徽因都病倒了,便让朱畅中去参加评选会议。林徽因一遍遍叮嘱着:“畅中,我等候你的消息,评选结束了,多晚也要赶回来。”
&&& 评选结束后,已是深夜,朱畅中没吃夜宵就急着赶回了清华。
第二天,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组织国徽小组研究讨论周总理的指示,大家群情激奋,只用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修改任务,重新画了大幅国徽图案,在图纸上首,林徽因用红纸剪了“国徽”两个字,图的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 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 修改后的国徽图案立即送往中南海。
&&& 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林徽因被特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 会上,在毛主席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梁思成、林徽因主持并设计的国徽图案。
&&& 当掌声在大厅里回荡的时候,林徽因激动得热泪盈眶,她病弱的身体,已无力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答谢了。
&&& 日,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公布国徽图案的命令。
这一年,林徽因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 开国后的第二个国庆日,病骨支离的林徽因,由梁思成、莫宗江陪同来到天安门金水桥头。仰望着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林徽因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 那枚金红色的朝暾在她眼前飞升、幻化,她仿佛正沿着一条光的道路,进入虹的拱门,她倾听到了一个声音,那个声音从历史的方阵上空传来,她的内心渗出这声音的光芒。
&&& 没有拥有,只有这光的召示,此刻她脚下的位置,便是世界的全部。
&&& 这是她用自己的骄傲捧出的辉煌。
(选自《林徽因传》,有改动)
注:①所谓白夜,是在纬度(中高纬)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
1、 请分析文章开头“这是灵魂的白夜”点明了什么主旨?
2、 文章除了直接描写传主的言行之外,还充分利用了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一个例子说明。
3、 从选文的最后三段看,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请分条列出。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①今年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的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②暖冬,不只在东北。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③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④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⑤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⑥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⑦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⑧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⑨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⑩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
第④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 &&&&&&&&&&&&&&&&&&&&&&&&&&&&&&&&&&&&&&&&&&&&&&&&&&&&&&&&&&&&&&&&&&&&&&&
&&& &&&&&&&&&&&&&&&&&&&&&&&&&&&&&&&&&&&&&&&&&&&&&&&&&&&&&&&&&&&&&&&&&&&&&&&
第⑥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4分)
&&& &&&&&&&&&&&&&&&&&&&&&&&&&&&&&&&&&&&&&&&&&&&&&&&&&&&&&&&&&&&&&&&&&&&&&&&
&&& &&&&&&&&&&&&&&&&&&&&&&&&&&&&&&&&&&&&&&&&&&&&&&&&&&&&&&&&&&&&&&&&&&&&&&&
第⑨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3分)
&&& &&&&&&&&&&&&&&&&&&&&&&&&&&&&&&&&&&&&&&&&&&&&&&&&&&&&&&&&&&&&&&&&&&&&&&&
&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博客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朱珊
2007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中18岁~24岁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约为35.2%;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51.8%。此外,《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年龄在21岁~25岁的博客作者约占26.5%,其中在校大学生比例约为68.2%;博客读者约为20.1%,其中在校大学生人群比例约占38.3%。可见,在校大学生可以代表主要的网民群体和主要的博客作者、读者。
一、调查:大学生博客使用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六所高校,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586份,样本回收率97.7%。
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博客作者291人,约占49.7%,没有写过博客的博客读者232人,约占39.6%,47人既没写过也没浏览过博客,但有尝试的意愿,约占8.0%,此外的16人对博客既全无了解也无了解的意愿,仅占2.7%。也就是说,近90%的调查对象为博客作者或读者。
在博客作者中20岁以下的共60人,约占20.6%,21岁~25岁的共214人,约占73.5%,26岁以上的仅占约5.9%。在博客读者中20岁以下的共48人,约占20.7%,21岁~25岁的共161人,约占69.4%,26岁以上的仅占约9.9%。这与《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吻合,验证了本次问卷的有效性。
样本的专业构成大致如下:博客作者中,文史哲类占27.1%,理工农医类占56.0%,艺术体育类占16.9%。博客读者中,文史哲类占20.3%,理工农医类占69.8%,艺术体育类占9.9%。
二、分析:大学生博客的主要特征
1.丰富互动的网络社区
问卷统计显示,除了贴文章、日志、图片和音乐外,添加链接、引用、标签等也是博客作者很常用的博客功能。有了这些链接,读者可以顺着这些“信息地图”的线索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作者和读者的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
2.信息增值的知识管理新手段
博客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对信息和知识进行“再加工”。这个过程不仅要求作者熟知获取网络有用资源的渠道,还要有去伪存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问卷统计表明,博客作者中,本科学历219人,占75.3%,硕士学历67人,占23.0%;而博客读者中,本科学历159人,占68.5%,硕士学历66人,占28.4%。可见,无论博客作者还是读者的受教育程度远高于一般网民的平均水平,这使他们在对知识加工整理方面更具优势,从而使博客传播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知识管理手段。
3.读者、作者、把关人角色转换
博客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三者的统一。博客作者只是网络日志的初始作者和暂时作者,博客读者随时可以寻找介入这一知识传播、共享过程的机会,将信息或知识进行聚合、梳理,从而转换身份成为暂时的作者。
博客正是以这种通过交流实现分享的精神及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思维活跃的大学生人群。
三、思考:大学生博客的正确引导
1.防止网络资源浪费
博客作者中,通常申请开通的博客数量为1~2个,一般不超过5个,但最多者达6个甚至10个,而他们经常更新的博客数量最多者也不超过3个。
可见,不少博客是处于闲置状态或已被放弃,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资源浪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倡导节约网络资源、呼吁共享的博客精神背道而驰。因此应当及时更新现有博客,或适时关闭已经放弃的博客。
2.促进网络生活日常化
博客正日益成为现代个体日常信息沟通的渠道之一。在这个层面上,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容易使主体脱离现实世界、沉迷其中的其他互联网衍生物不同,博客传播更贴近日常生活,强调知识共享,使得主体的网络传播日常化。
统计显示,被调查者的291名博客作者,每天更新至少一次者22人,每周更新至少一次者129人,每月更新至少一次者140人,分别占7.6%,44.3%和48.1%。   
3.走出私人空间局限
问卷统计显示,在对博客内容类别进行的排序中,记录感情几乎是每个人的首选,其他内容依次为展示自我、沟通社会、提升自我、其他和商业营销。对于知名学者博客、新闻博客等的关注排名比较靠后。由此可见,大学生博客仍较专注于私人领域的记录和交流,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尚显不足。(摘自《今传媒》2008.05. 本文有删节)
本调查在“分析”部分,列举了博客作者和读者的学历数据,这样列举的意图是什么?
调查认为大学生博客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应该如何给予引导?(5分)
作为对“博客使用状况”的调查,本调查的设计与实施(不包括调查结论)是否科学有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黄怒波——山顶的诗意
黄怒波再次向珠峰进发。
这一次,他想将冰岛购地的种种波折与烦恼统统“忘掉”“我都跟山神磕头告别了,又忍不住要回去了。
源于诗歌的冰岛故事
黄怒波在冰岛投资一波三折,而源头,竟然是诗歌。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黄有一个同屋同学,冰岛人,“冰岛羊多,毛衣特别大、漂亮,他妈妈知道有我,也给我寄了一件毛衣,印象极深刻。”多年后,黄的这位冰岛同学,妻子成为冰岛执政党主席以及外交部长。
金融危机期间,冰岛几近破产,黄和他的同学说,“那么多年,我忘不了这个毛衣……我现在有钱了,捐你一百万美金,建一个中冰诗歌基金,搞亚洲和北欧的诗歌对话。”
结果,黄再去冰岛的时候,总统出来接见,“把诗歌谈完以后,总统亲自跟我谈应该来这儿投资投旅游……把我忽悠的。他们喝黑狮酒,这个酒给我灌多了我就答应了。”
2011年8月,黄和冰岛有关部门签了一个购地协议,以880万美元购买了冰岛6位农民的300平方公里土地,约冰岛0.3%的国土面积。他准备用来修建一个高尔夫球场、一座酒店和一片户外娱乐区。
同年11月,此项目被冰岛政府驳回,2012年5月,双方开启新一轮沟通,商定以租代购的形式继续此旅游投资项目。但7个月后,黄怒波得到冰岛政府消息,要求补充材料。
现在,黄怒波告诉媒体,冰岛项目可能会在4月份出现转机,如果到5月份还没有冰岛政府通过此项目的确定消息,他就放弃这个项目了。对这个结果,黄怒波并不感到沮丧,因为,这不是他第一次在海外投资遇到麻烦。与此同时,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三国纷纷伸出橄榄枝,与黄怒波商谈投资事宜。
当人们谈起黄怒波,就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多重交融,复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于是,不走寻常路,也成了黄的生存智慧:即遵守规则,又常常游离在规则之外。当然,他清晰地知道,边界在哪里。
他是个成功的人:2012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榜商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美国纽约探险家俱乐部唯一华人成员;野生救援协会中国理事会主席;国内旅游地产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等等。而他依然称自己是二流的诗人、三流的企业家。在他的诗中,我依然不时可以读到这种成功之后的孤独:“这都市的繁华与我无关,像乞丐宁愿游荡在街旁。”
2011年,黄怒波获推荐加入了美国超过百年历史的探险家俱乐部,成为该俱乐部全球两千多会员中的一员。黄怒波非常自豪,他觉得这是中国企业家更进一步融入全球的标志。
享此殊荣,是因为黄怒波已经完成了世界7大高峰的攀登,也成功到达了南极和北极。他感慨说,登山使得山上的自己,看山下的自己时,如同在演戏,他告诫自己,不要把话说大了。
日19点25分,珠峰5800米,黄怒波在过渡营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将从此告别一切巅峰/甘愿做一个凡夫俗子。”
黄也有过登顶失败的经历,从北坡尝试登顶,在珠峰海拔8700米的位置上,只有一百多米就成功了,但他必须迅速作出放弃的决定,因为,如果再坚持,就意味着已经冻伤的若干手指可能被牺牲掉。
当他和他的登山团队下撤至海拔6000米时,人们都哭了。让一个枭雄般的企业家放弃那近乎可以触摸到的胜利,可能比被割掉手指还疼,但他还是放弃了。他对记者说,因为山一直在那里。
在黄怒波看来,登山的人很伟大,每人都知道可能死亡,但他们还是去了,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挑战,不惜拿生命作代价。有过这种体验的他,也觉得生命很脆弱。“跟山比,人算什么,那个山存在多少万年了,人不过像蚂蚁走来走去,这个时候就觉得活得再了不起,也没什么意义。”
成功完成“7+2”(是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后,黄说,“不登山了,没挑战了,没意思。”&
而眼下,他要做的是出诗稿,读完诗歌博士。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社交,也不追求什么牌子。对于自己的资产,黄怒波说,未来财富一半会捐给北大,这是已经宣布了的;另外一半留给员工继续做企业。
“财富是一个很虚幻的东西,所以财富不必看重它,还给社会的财富,才是你自己的。”不走寻常路,去发现山顶的诗意,或许才是他的追求。
&&&&&&&&&&&&&&&&&&&&&&&
&&&&&&&&&&&&&&&&&&&&&&&&&&&《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12.本则人物通讯以“黄怒波——山顶的诗意”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分)
13.本文作者评价黄怒波拥有“诗人的感性、商人的理性、登山家的坚毅”,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5分)
14.本文叙写黄怒波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结合文本做简要的回答。(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的活动,其生命活动和生活需要的全部物质都依赖于自然界。地球生物圈是人类的诞生之地和生存环境,汤因比将其比喻为人类的母亲。人类也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物种一样,其生存环境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因此构成了人对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就是生产活动。而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的安排,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岁时节令习俗。
那达慕是否可以称为节日,学术界似乎还有争论。与农耕民族的节日相比较,草原民族的节日似乎不是固定到“日”,草原那达慕的节日的文化场域也比较宽泛。据调查,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而雨水好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是相对固定的,一般在农历6—7月。民俗,它与人们的出生地、族属、国籍、性别等与生俱来之物相关,那达慕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
这个节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的历法有关。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徒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在对天象的观察中,他们创造了自己的历法。由于草场是牧业的生命线,他们以草木计年。宋彭大雅《黑鞑事略》云:“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宋孟珙《蒙鞑备录》云:“其俗每青草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牧草的荣枯标识着牧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因此“草”具有年的意义。注意这里的草不仅含有自然意义,而且含有人文意义。对于时间,正如法国哲学家所说,我们不可以深入理解,只可直觉与体验。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是以草为参照物的。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从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时间的体验有所不同。什么叫节日?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中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和对时间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在每年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人类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草原那达慕的时间选择在夏末秋初,这个节庆的时间有相对的固定性:“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在夏末秋初这个一年里的特定时间,草原上举行那达慕,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
与农耕文化的节日的文化空间不同,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文化空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即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和场所,必须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从其文化属性看,则应该具有岁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神圣性、娱乐性等等。
草原是牧民的生活之源。在草原上,游牧民所从事的劳动、迁徙,与五畜、与自然界的草场和气候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是文化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文化的中介表达的,牧业的生活方式是在草原生态中生存的牧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对于人类学家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才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那达慕的文化空间是广袤的草原,因为经过牧民的劳动,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草原是牧民的家园,同时也是牧民节日的文化空间。
&&&&&&&&&&&&&&&&&&&&&&&&&&
(选自邢莉《在第六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7.下列关于前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那达慕这样的岁时节令习俗是蒙古族顺应自然变化、适应社会生活的结果,也是其传统的生产活动完全服从岁时安排的结果。
B、那达慕,作为草原民族的节日,它不像农耕民族的民俗节日那样具体到某一天,它的节日的文化场域相对比较宽泛。
C、牧人说,哪年雨水好,就举行那达慕。还有一种说法:举行了那达慕,雨水就更好。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一般在农历6—7月。这节期的选择既是蒙古族情感的产物,又建立在民间知识的基础上。
D、自1963年以来,该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共举办大型那达慕10次,大都出于庆贺牲畜增加头数,据此可见,那达慕是牧业丰收的代言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对自然界形成对象性关系,因而人类生存环境必须依赖于和生物圈血肉相关的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必须服从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
B、彭大雅《黑鞑事略》说“但见青草则为一年”,孟珙《蒙鞑备录》说“其俗每青草为一岁”,从宋朝的这记载中可见蒙古族当时是以草木计年。
C、节日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时间感受并进行切分操作的人文符记,它具有三大元素,即特定的节期、特定的文化空间和呈现表演庆典的整体形态。
D、草原民族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从而把自然界的草原变为文化的草原,广袤无垠的草原就成了那达慕的文化空间。
9.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古族世世代代从事的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活动需要掌握天文历法知识,而他们创造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要服从并服务于他们的生产生活。
B、从已经举行过的大型那达慕看来,它们大多出于庆贺牧业丰收,而牧业丰收的前提就是雨水好,所以传统那达慕的节期相对固定。&&&
C、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决定着不同的时间感受,所以牧人对时间的体验与农民不同,因为他们观察天体的变化以草为参照。
D、对于人类学家,每一个民族的概念性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从该民族的眼光去了解,我们就能掌握文化真正的意义。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25分)
霍达: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日,江苏某县发生了一起由于乡干部催粮引起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的事件。霍达从一份文件中得知此事,春节前夕,她与人民日报记者高宁一起赶赴事件发生地采访。
到村子时天已黑了,当地干部没让她们进村。在村外一问废弃的空房里,她们终于见到了死者的妻子,一个普通农妇。她的丈夫因为不配合纳粮,遭干部捆绑,不堪受辱,服毒自尽。农妇不善言辞,只会哭:“我的男人死了,我没得用了!”当地干部口中的“那个男劳力”是她的全部,死了男人,她就真的“没得用了”,谁来为她伸冤呢?霍达把这呐喊写进了报告文学《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发表在《中国作家》1989年第4期,《报告文学选刊》1989年第6期转载。文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1984年我国粮食大丰收,使高层过高地估计了农村的经济形势,过高地估计了“包产到户”的威力,农业投入逐年减少。此后连续4年,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一些地方干部为了完成粮食订购任务,甚至上门抢粮,干群关系紧张。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粮食减产,全世界面临粮荒。霍达以沉重的笔写道:“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未来的10年、20年,如果再出现‘失误’,我们连纠正的机会都没有了!”文章面世,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霍达另一部反响巨大的报告文学,是描写中年知识分子生存与死亡状况的《国殇》。促使霍达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是与她同住一幢楼的邻居高建民。高建民是北京市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工程师,他以首创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一反沿用百年的西方传统,独辟蹊径,设计出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直径与特大直径的无缝钢管轧机。1986年,高建民的这一创造发明已申请了国内外专利,一旦得以确认,我国在无缝钢管的轧制理论和应用上都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当他准备最后的答辩之际,却查出患有脑部胶质瘤。手术前医生问他:“你是要生存质量,还是要生存期?”高建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生存质量!”
这一答案让霍达震动。她亲眼看见手术后的高建民戴着个帽子匆匆奔走,为他的无缝钢管进行最后的冲刺。没等到《国殇》发表,高建民就辞世了,年仅45岁。
与高建民接踵而去的,还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王振泰、农大讲师谢以铨、北师大讲师徐志英,一个又一个,英年早逝。据当年统计,我国中年知识分子的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的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要短十年。在祖国经济腾飞的时候,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窘况让她悲愤,对此,霍达大声疾呼:“为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抢救我们的国宝!”《国殇》发表后,《新华文摘》立即转载,当年88岁高龄的冰心老人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部作品。
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激起了霍达为香港写史的念头。
霍达初到香港时,十分艰苦。她早晨8点起床,有时走访到深夜12点才搭上地铁末班车回到住处。
香港有谚:“有钱到香港,没钱没话讲。”住在那里,步步要花钱。一次,丈夫来电:“钱还够吗?”
“还够一张机票钱,我得回北京了。”
“你箱子旁边的袋子里,我还放了一万块钱。”
就这样,又可以多采访几天了。
不是没有“借水行舟”的机会。有关部门曾介绍霍达给一位香港富豪写传记,不但可以轻松解决在港的房、车问题,还付给天价稿酬:500万港币,霍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为写这部香港史,霍达让自己成了不折不扣的港史专家。在中共双方的档案馆、图书馆,她查阅了近千万字的文献资料。她对资料的爱护到了“强迫症”的地步:每份资料都要复印三份,一份传真回家,一份用快递寄回家,还有一份随身携带。“即使我飞机失事了,这些史料也不会丢失。”
她靠两只脚踏遍港岛的街头巷尾,走访各界人士数百人次。
经历漫长而艰苦的三年,1997年春,《补天裂》终于脱稿。
霍达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偏爱,因为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以文学形式再现这段历史,在我之前没有人写”。
霍达说:“无论社会怎么变迁,作为知识分子,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祖国和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走向的认知把握,对人生和人类前途的关注,这就是‘士’的本质。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
(摘编自日《光明日报》)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村干部不让前往采访农民服毒自杀事件的霍达进村,是为了保护她们的人身安全。这一方面表现了她采访的不易,一方面反映了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现实。
B.“神农氏的子孙在寻找出路,我们已经不再具备‘失误’的资格。”霍达以沉重的语调引导读者反思我国的粮食问题,警醒人们关注我国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粮荒。
C.在无缝钢管轧制理论和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师高建民,在他的“负特征角斜轧理论”专利申请即将得到确认之际撒手人寰,令人无比痛惜。
D.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知识分子英年早逝。霍达的大声疾呼源于她对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生存窘况的悲愤和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切。
E.本文介绍了霍达的几部反映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及其创作情况,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有着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女作家形象。
12.霍达的《民以食为天》和《国殇》两部报告文学在创作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6分)
13.从《补天裂》一书的创作过程中,可以看出霍达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4.霍达说:“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写作毕竟不只是一个谋生手段,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社会的良心,时代的秘书。”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从一个偏僻寂寞的村庄长大并出走后,一直对别人的村庄充满了关切。
无法形容看见生长在自己村庄的野草以同样的长短、同样的疏密绿在他乡的河堤上,河堤一侧的杨柳以同样优美的曲线垂向水面,长长的枝条蘸着水,划出同样的粼粼波纹时的感觉。
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像是在梦中。
关于村庄的起源,离不开自然的恩赐。天地之大,容人安身立命的去处很多。一条河的鲜活,一座山的厚实,一方地的平坦,都可以成为村庄形成的理由。人则随遇而安。因此叙述一个个村庄的历史,好比传唱童谣: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在巡回往复的叙述中,村庄自然而然地繁衍开来。
原生态的村庄是包容的,草木向荣,六畜兴旺,人乐在其中。是自由的,缺少限制性、警示性的标志。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的乡人而言,世上没有不可以走的路,即使横着扁担走都行。同时,狗也有权在上面遛弯,兴之所至赖在路中央伸伸懒腰。雨后,鸡将爪子提上按下,悄悄地印出一枚枚的竹叶。鸭群经过,扁掌纷至沓来,发出极具煽动性的啪哒声。甚至卑微的蛤蟆、毛虫时不时现身其上,大胆地跳跃、爬行。
村庄还是简单的,有些到了坦诚通透的地步。没有太阳照不到、风吹不着的死角。如果愿意,凡是生命都拥有一片天空。那里,虽然大地被草木严密覆盖着,人始终感觉不到巨大的阴影。而村头和房前屋后大树筛下的斑驳影子是那样的惹人喜爱,成为清爽的福地。
面对村庄,觉得心里有底。一条路从村这头通到村那头,站在稍远处,就能观察到整个村庄的轮廓。这意味着目光足以将它笼罩,并能从中捕捉到某些特征。如果村庄缘水而建,常会牵牵连连悠长如带。如果坐落在山坡上,会像棋师留下的残局,散漫中玄机重重。聚在平地上,则是荷叶上的一大滴水珠,风轻易吹不动它。
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城市就像日长夜大的魔树,枝繁叶茂,根须发达。它们以人类为土壤,人中的精英,年轻胆大气壮的被汲走了。留下老迈或幼小的,步履蹒跚之辈,时间与生命的流逝随之变得缓慢。村庄因此安详,甚至懒洋洋——机械化盛行,土地不再过度榨取人的力气,田野更加绿意葱茏,人类活动的痕迹不明显了,地头不总是撒满了劳作的人。
有阵子,呆在久违的村子里,白天窜到靠近后门山的住户。那一带在山坡上,拾级而上是一处房子,拾级而下是另一处房子,爬高摸低,落差挺大。屋后是连绵的果树,再过去就是丛生的杂木林,看不透的绿色枝叶,重重叠叠,碧油油的。许多人家已人去楼空,一个人站在略显神秘的庭院内,看见门窗紧闭,台阶上泛出了隐隐的青苔色,缝隙间长满了闲草。灿烂的阳光照耀着门前的美人蕉,翠绿的长叶阔大光滑,从中抽伸出一串串猩红花朵,浓艳的色泽,鲜艳如血,始终被约束而无法泛滥,因郁闷而充满着勃动。肥壮的根芽击穿花砌,长长短短,在残瓦断砖间四处萌发。另一种也是乡村常见的鸡冠花,旧年的种子随风播撒,沿着墙根向外辐射,无人刈割,长得遍地都是。设想秋天开出花来,顶着紫冠,好似站着一院子的公鸡。
连闯几户民宅,都是如此景象。暮春的和煦中,长久呆立在没有看门狗的院落,听着风吹树叶沙沙响,夹杂着三两声鸟儿的幽鸣。忽觉独对盛开的鲜花,好像聆听陌生的灵魂向你倾诉衷肠。那些风花雪月的流言往事,暗暗叙说村姑和后生风华正茂的时光。与所有农村人一样,她们曾因土地被禁锢,任由如花的青春兀自大红大紫,热烈而寂寞。时过境迁,土地的束缚力日渐式微,许多年青人似蒲公英的种子,飘离了这块贫瘠狭小的故土,凭借自身的微薄之力,乘风飘向不可知的未来。造化弄人,感受着他们命运的无常,心中无限凄凉。
一段时间,对着办公室墙上的地图尽发呆。地图从本县直到世界很齐全,叫人身处斗室,也不得不胸怀全球。仔细看,线条在我眼前向四周辐射,串连起一个个的点与圈——城市,这不是我想要的,我寻找的村庄在地图上不会有标注,它们隐身在点线构成的空白处。其实随便一处,都聚集着许多的村庄,就像魔法袋里取之不竭的宝藏,唤起你绵绵的遐想。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双脚能与念想一样轻盈自由,永不疲惫,我会沿着地图上的网络,仔细搜寻心目中的宝藏,那些平日隐藏起来的村庄。当我不停地从一个村庄走向另一个村庄,我的心也渐渐融入到了那些不再是空白的村庄中。
5.指出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
6.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每次初见的刹那,起一阵轻微的恍惚,像是在梦中。
&&&&&&&&&&&&&&&&&&&&&&&&&&&&&&&&&&&&&&&&&&&&&&&&&&&&&&&&&&&&&&&&&&&&&&&&&&&&&&&&
&(2)我对城市化并不反对,一些时候充满了感激。
&&&&&&&&&&&&&&&&&&&&&&&&&&&&&&&&&&&&&&&&&&&&&&&&&
&&&&&&&&&&&&&&&&&&&&&&&&&&&&&&&
7.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来写村庄的?(3分)
&&&&&&&&&&&&&&&&&&&&&&&&&&&&&&&&
&&&&&&&&&&&&&&&&&&&&&&&&&&&&&&&&&&&&&&&&&&&&&&&&
8.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5分)
&&&&&&&&&&&&&&&&&&&&&&&&&&&&&&&&&&&&&&&&&&&&&&&&&&&&&&&&&&&&&&&&&&&&&&&&&&&&&&&&
9.文章的题目是“村庄如风”,请结合阅读谈谈你对于文中“村庄”和“风”之间的联系的理解。(5分)
&&&&&&&&&&&&&&&&&&&&&&&&&&&&&&&&&&&&&&&&&&&&&&&&&&&&&&&&&&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的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列、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这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的多,不过我觉的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修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
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着一杆小称。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
【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6.根据②~⑤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6分)
(1)②③两段写了“近两三年”桐庐当地的变化,请概括这些变化。
(2)从④⑤两段看,桐君山的历史气息体现在那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7.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8.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6分)
9.第⑦段称赞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其实,作者当时根据自己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完成的这篇文章,同样显示了他的“见识与魄力”。请结合文本,从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见识与魄力”。(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群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