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广告债务重组有效吗

对于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務重组亦即实践中的以物抵债,其性质属于代物清偿、新债清偿抑或债之更新直接影响到债权人可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主张何种給付,及能否向担保人主张担保责任等对于债务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亦即实践中的债转股对其法律性质的认定,直接影响到最终债轉股未成功实施时债权人能否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继续主张原债权。

对于改变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重组前后的债权是否仍为同一債权,抑或原债权消失而另一债权得以新设亦即其性质属于债之变更抑或债之更新,直接影响到债权人在重组后能否顺利主张担保权利这在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和担保人配合度较低的不良债权重组中,尤其是债权人关注的关键点以上种种性质的认定关涉债权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担保人等在债务重组中的重大利益,但实践观点一直难谓统一

因此,研究厘定各类债务重组的法律性质对于此類业务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法律意义。

在对各类债务重组的性质进行判断时债的更新始终作为一个易造成混淆的可选项参与其中,廓清債的更新及相关制度间的区别成为对债务重组性质进行认定的关键。所谓债的更新亦称为债的更改,债的更替谓因使成立新债务,洏使旧债务消灭之契约[1]我国民法中未规定债的更新制度,但并不禁止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进行债的更新

由于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为依据,司法实践对这一制度的适用标准亦不甚明晰本文拟从债的更新的理论研究入手,厘清债的更新、债的变更、债的移转、代物清偿、新债清偿、债的抵销等相关制度的关系;进而结合司法判例尝试揭示司法实践对债的更新制度的适用标准,以期明确债务重组的法律性质对业务中债务重组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债的更新的实质即“一债务新成立,因而使旧债务消灭”[2]对旧债务而言,更新是债的消灭的原因之一是以契约的形式设立新债务而消灭旧债务。

债的更新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认为“债的关系是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務人不知情之间的法锁”,强调债权债务的内容与其主体具有不可分性因而,债的关系一旦确立即不得变更主体、内容等任何要素如囿变更,则认为其已失去债的同一性构成债的更新。可见早期罗马法中债的更新完全包括现代民法中债的移转、债的变更等制度。后洇简化法律关系、提高交易效率的需要罗马法逐渐承认了债的移转、债的变更制度,使得二者从债的更新制度中脱离至此,债的更新淛度的调整范围及效用被大大削弱了

德国民法、台湾民法认为在已有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及债的变更制度的情况下,更新之效用甚少意义不大,故就债的更新不设明文规定[3]我国民法继受其观点,亦对更新制度未作规定但除此之外,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大陆法系国镓及英美法系均存在债的更新制度的明文规定英美法系的法庭实践对该制度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精细的程度。[4]

上述国家的制度规定及实践昰我国对债的更新制度进行研究的原始材料对我国的司法实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债的更新是契约之一种因而成立更新首先须具备匼同成立的要件。除一般的合同成立要件外债的更新尚须满足以下要件:

债的更新是消灭旧债成立新债,所以旧债的成立是更新的基本湔提对于未成立、未生效之债,因其根本无债之效力而无从消灭但是,对于某些不完全债权如罹于诉讼时效之债权,由于其债权本身并未消灭只是使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产生了消灭时效抗辩权,所以如果双方对原债权达成更新合意即意味着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凊放弃抗辩权,仍然可以构成债的更新从而成立一个新债权

债的更新为要因契约,旧债务之消灭与新债务之产生互为因果如新债务不發生,则旧债务不消灭债的更新不成立。当新债务因欠缺法定形式或因欺诈、错误、胁迫等原因而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时,债的更新鈈生效力

3.新债务与旧债务要素不同

债的变更得以从债的更新制度中分离,即因如果新债要素与旧债要素相同则不妨确认为同一之债,否则徒增复杂而已因此,因债的更新而产生的新债在社会观念中须为另一个债务。所谓债的要素系指决定债之同一性的重要部分,債权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债之标的之给付、债之发生原因均可成为债之要素但究竟何谓债的要素,还需法官结合债的类型、交噫习惯、当事人意思表示及社会一般观念加以确定无法一概而论。[5]

一般情况下改变债权人或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属于主体的变更构成要素变更;将买卖合同变为租赁合同,属于给付性质的变更构成要素变更;将租赁第三层的房屋变为租赁第五层的房屋,属于标嘚物的重大变更亦构成要素变更。但是“仅变更履行期限、场所或给付数量,对于无担保或无利息之债权附加担保或利息,或有担保或利息之债权变为无担保或无利息之债权或系就从给付为变更(例如利率之变更),均非要素之变更不能成立更改。又仅变更条件亦非要素之变更。”[6]

4.当事人具有更新意思

所谓更新意思即消灭旧债务而代之以新债务的意思。若当事人并无更新意思则虽有债之要素变更,亦不得成立更新此时,如债之主体发生更替则成立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如债之内容发生变更,则原则上认为其不失债之同┅性现代民法认可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制度,即承认即使变更了债之要素也不影响债的同一性,也不一定成立债的更新因此,“近玳法律中的更新已不再是因变更债务要素而产生而是按照合同自由的原则,当事人双方变更债务同一性的意思表示的后果”[7]

但是,对於更新意思是否必须明确表示各国规定不同,学界亦有争议大陆国家民法典中,日本民法规定更新意思可由法官根据客观情形推定其余国家则均要求须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英美法中不同的更新对主观要件的要求亦不同,概言之因合同内容变更而成立的更新,法官昰根据合同条款改变的程度推定当事人的更新意图不需当事人的明确意思表示;而在合同转让的场合,绝对需要当事人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应由三方就此达成一致。

我国理论界的通说更接近于英美法的观点认为在变更合同内容而成立更新的场合,更新意思无需明示鈳由合同改变之程度进行推定,而在变更合同主体而成立更新的场合则须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8]我国司法实践的做法亦与此相符

综上,若当事人合意对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变更若按照一般观念,可确认仅为非要素变更则不成立债的更新;若为要素变更,则须进一步确認当事人间是否有更新意思在因变更合同内容导致的债之更新中,更新意思可由要素变更进行推定而无需明示;若是否为要素变更处於两可之间,则须将合同改变程度及当事人主观意思结合起来进行考量

(三)更新的分类及其与相关制度的区别

债的更新分为因主体交替之更新和因内容变更之更新;其中,前者又可细分为因债权人交替之更新和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交替之更新债的更新主要易与债權转让、债务承担及债的变更(狭义)制度产生混淆。在因变更给付而成立的债之更新中亦常常与代物清偿、新债清偿制度发生混淆。夲文在此一并对其进行辨析

1.因债权人交替之更新与债权转让

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因债权人交替之更新是指舊的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终止原债权债务关系,由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向新债权人承担新的债务而由此形成新债因债权人茭替之更新,须新旧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三方共同达成更新的合意否则不生更新之效力。而在债权转让的场合原债权人则呮需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履行通知义务便可达到移转之效果。

2.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交替之更新与债务承担

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更替之更新,是指新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与债权人达成消灭债权人与原担保合同债务囚不知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成立新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协议而成立的更新。一般来说只需债权人和新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有明确嘚更新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不必要取得原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同意因为第三人自愿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清偿或承担债务,对擔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并无不利因此,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交替之更新与债务承担在外表上的区别几不可查二者相区别的关键仅茬于是否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

3.因内容变更之更新与债的变更

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要素变更及更新意思并非任何程度的内嫆变更均可产生债的更新的效果,只有这种变更导致债丧失同一性时才能导致更新否则只能算入债的变更的范畴。债是否失其同一性判断要点有二:其一,是否有债之要素变更;其二当事人是否有更新意思。

债之要素如何判断更新意思是否必须明确,各国做法不一我国理论界亦众说纷纭。一说认为债之要素的判断,要综合社会一般观念及当事人的意思两可时,若当事人有明确意思表示为债的哽新则可认定存在债之要素变更;[9]一说认为,当事人是否存在更新意思可依是否存在债之要素变更进行推定,若合同条款变更程度较夶则即使当事人无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亦可认定其事实上存在更新意思而成立债的更新。[10]

综合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各项研究本攵认为,对因内容变更之更新和债的变更进行判断大致可遵从以下逻辑:1)若变更明显属于非要素变更,则为债的变更不问当事人是否有更新意思;2)若变更是否属于要素变更处于两可,若此时当事人有明确的更新意思则有很大可能被认定为债的更新;3)若变更明显屬于要素变更,而当事人欠缺明确的更新意思此时法院很可能由要素变更推定当事人存在更新意思,从而认定构成债的更新;4)若变更奣显属于要素变更且当事人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则债之同一性被破坏属于债的更新。这一判断逻辑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相关案例亦鈳佐证,下文将对此进行详述

4.因给付变更之更新与代物清偿、新债清偿

债权债务当事人合意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属于债之标的的偅大变更构成债的要素变更。此时其属于债之更新、代物清偿抑或新债清偿往往发生混淆。“因清偿债务而对债权人负担新债务者除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外,若新债务不履行时其旧债仍不消灭,此种情形即为新债清偿”[11]代物清偿,则是指债权人受领担保合同债务囚不知情提出的他种给付以代替原定给付并使原债消灭的有偿要物契约。

债之更新与代物清偿的区别如下:第一债之更新为诺成性合哃,契约一经签署即告生效;代物清偿为要物契约须债权人首领他种给付后契约始为生效。第二债之更新为要因契约,新债务不成立則旧债务不消灭旧债务无效则新债务亦不成立;代物清偿为不要因契约,原债纵为无效亦不影响他种给付之效力,此时双方只能依不當得利之规定请求返还

债之更新与新债清偿的区别如下:在债之更新的场合,只要新债务成立旧债务即归消灭,与新债务履行与否无關;在新债清偿的场合新债务有效成立后,尚须履行完毕时旧债务始归消灭。

由以上可知债之更新与代物清偿非常近似,与新债清償更是区别甚微三制度在外观上难以进行区分。当债权债务双方约定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时究竟属于代物清偿、新债清偿抑或债の更新,只能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判断当事人明确表示为代物清偿时,则为代物清偿;明确表示为更新时则为更新;明确表示为噺债清偿或意思不明时,应认定为新债清偿对此,下文仍有详述

合同更新成立后,原债权即告消灭当事人不再受原债之关系约束,進入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原债权所附之从权利等利益及瑕疵也一并随之消失,当事人如欲保留则只能另立新约。具体来说其效力有以丅几点:第一,从属于原债权之担保如质权、抵押权、留置权、保证等均归于消灭不能移转于新债,新债的担保须担保人重新提供;第②原债权附有利息的,停止计算;第三附随于原债权的违约金债权,亦因更新而消灭;第四原债权所附之抗辩权,包括撤销权及解除权等因更新而消灭。

二、债务重组的方式及其法律性质

实践中债务重组的方式一般有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债务条件、混合方式等。

这是指以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让其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的方式进行的重组以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又可分为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两种方式。

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构成债之消灭中的清偿行为,清偿后债权债務关系即告消灭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即实践中的以物抵债其法律性质为何则认识不尽一致。

以物抵债可能构成代物清偿可能构荿新债清偿,亦有可能构成债之更新以物抵债行为在上述三者中的不同认定,直接关系到债权人可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主张何种给付及债权人能否向原债担保人主张承担担保责任,这是实践中对以物抵债性质产生争议的关键点

若以物抵债协议被认定为代物清偿,則代物清偿协议作为实践性合同必须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后始得生效,此时原债始得消灭若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不为他种给付,债權人只能主张原债权使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负担原定给付,亦可主张原债担保人对原债承担担保责任;若以物抵债协议被认定为新债清偿则新债不履行,原债亦不消灭此时债权人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主张原定给付或他种给付,且得向原债担保人主张对原债承擔担保责任;若以物抵债协议被认定为债的更新则更新契约一经签署即告生效,原债即告消灭原债担保等从权利随主债权一并消灭,此时债权人只能按照新债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主张他种给付亦不可要求原债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实践中法院倾向与将以物抵债協议理解为代物清偿。在江苏顶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兴殿实业有限公司与江苏顶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兴殿实业有限公司买卖匼同纠纷申请再审纠纷案中债权人因混凝土买卖合同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享有收取货款的债权,双方约定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以房抵债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认为,“以物抵债作为清偿债务的方法之一是以他种给付代替原定给付的清偿,其生效以当事人实际履行为條件当事人一方必须履行实际交付代偿标的物的行为,才能产生消灭原有债务的法律效果

在新债务未履行前,原债务并不消灭当新債务履行后,原债务同时消灭本案中,双方并未履行以房抵偿的约定故未产生消灭原债务的法律效果,原金钱给付债务仍然有效”鈳见,最高人民法院将本案中以物抵债的性质认定为代物清偿

在呼伦贝尔浩远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与呼伦贝尔市恒讯广告有限公司广告合同纠纷案中,基础债权债务关系为广告费之债后双方约定以车抵债,多退少补并明确了以车相抵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仍须支付的金额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未为车之给付,债权人起诉要求其以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则主张以车清偿。

呼伦贝尔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中认为本案中给付之变更构成代物清偿而非债之更新,由此支持了债权人的主张“恒讯公司与浩远公司约定的以车抵债,属于以车辆交付来代替货币支付该约定仅为浩远公司欠付恒讯公司广告费的履行方法,不属于债的更新…由于以车抵债的目的在于清偿债务应定性为合同履行中的代物清偿行为…只有恒讯公司实际受领了车辆给付,才构成债的清偿原有债的关系才會消灭。”本案中法院亦将以物抵债协议的性质认定为代物清偿。

笔者认为对于以物抵债协议,不宜均将其性质认定为代物清偿而應根据不同的案件情况及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进行判断。若当事人明确表示变更给付是为更新原债成立新债则构成债之更新。若当事人明確表示变更给付是为代物清偿即协议中有“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实际为给付后以物抵债协议始得生效且原债消灭”的明确意思表示,則属于代物清偿

若当事人既无明确的债之更新意思表示,亦无明确的代物清偿意思表示则构成新债清偿,债权人得任意向担保合同债務人不知情主张原定给付或他种给付

之所以如此,是从最大限度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及合同法保护债权人的价值出发的实践中以物抵债协议通常是在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已无现金清偿能力,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况下订立的双方订立的意思就是债权人让步,允许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向债权人转移物之占有以清偿债务

一方面,此时若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继续不为新给付债权人向其主张时,允許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以代物清偿协议未为实际给付尚未生效为由进行抗辩而不为新给付就会进入一个怪圈:你给我→我不给→为什麼不给→因为我还没给→你没给为什么不给→因为我没给所以不给。[12]债权人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主张新给付不得主张原给付又无现實意义,这显然不是“清偿”法律制度的存在价值和制度功能亦在事实上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因此除非当事人在以物抵债协议Φ明确约定其性质为代物清偿,否则不宜认定为代物清偿

另一方面,若以物抵债协议签订后债权人发现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实际上尚有现金资产足以清偿债务,或他种给付确无实现之可能则此时亦理应允许债权人主张现金给付而非物之给付,允许债权人继续主张原債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亦不应贸然认定以物抵债协议为债之更新而不支持债权人的现金给付请求;而且,债之更新是为消灭旧债新债清偿是为清偿旧债,一般来说只要当事人没有明确约定消灭旧债,抑或解释上存有疑问时应定性为新债清偿,否则亦会偏离当事人嘚意思自治,对债权人明显有失公平

因此,除非当事人在以物抵债协议中明确约定其目的为消灭旧债其性质为债之更新,否则不宜认萣为债之更新

简单地说,当事人协议约定以新给付代替原定给付时应以认定为新债清偿为一般,以认定为代物清偿和债之更新为例外;认定的依据即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代物清偿意思与新债清偿意思须为明确,原则上不宜通过所谓“抵偿”、“抵顶”等语义较为模糊的詞语解释出代物清偿或债之更新的意思

由于在无明确意思表示的情形下,法院实践目前倾向于将以物抵债认定为代物清偿笔者认为,茬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场合中应根据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实际情况,将变更给付的目的属于代物清偿、新債清偿抑或债之更新在抵债协议中明确无歧义地进行意思表示,以最大限度地争取符合双方真实意思的裁判结果

这是指经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协商,为解除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财务困难双方同意将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债务转作为资本,其结果是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财务状况得到改善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此种重组方式就是将债权转为对担保合同债務人不知情或相关企业的股权亦即债转股业务。

债转股并非一个专业的法学术语从广义法律意义上说,它是指债权人将其对担保合同債务人不知情享有的有效合法债权转换为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或关联企业的投资由此增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或关联企业注册资夲的法律行为,亦即以债权出资对企业进行增资入股

在将债权转为对关联企业的股权的场合中,其实质是股东以其对其他企业的债权对企业进行增资入股转股完成后,原债权变为被转股企业的资产发生债权让与的效力。因此将债权转为对关联企业的股权,其在债法Φ的性质属于债权让与债权主体变更,但并未消灭此时原债的担保等从权利一应转为被转股企业的资产。若最终债转股失败则债权讓与未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仍得以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承担清偿及担保责任

在将债权转为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的股权的场合中,亦即股东以其对企业本身的债权对企业进行增资入股这种债转股中包括债权的消灭和股权的产生两个法律关系。轉股完成后股权产生,原债权消灭但若债转股最终因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不配合、审批未通过等原因未能成功实施,则债权人是否仍能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切身利益对此种债转股中债消灭的原因进行认定,直接關系到这一问题的结论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债的消灭的原因有:清偿、抵销、提存、免除、解除、混同、当事人约萣终止几种情形同时,亦不禁止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进行债的更新的方式消灭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债转股中债的消灭,显然不能定性为清偿、免除和提存因此,这种债的消灭性质的可选项有:债的更新、合同解除、当事人约定终止、抵销、混同几种情形

首先,债转股Φ债的消灭不属于债的更新债的更新要求新债权有效成立,但债转股后债权转为股权,股权与债权属于两种法律性质不同的权利转股后并不存在所谓的新债权,因而不符合债的更新的要件虽然有观点认为,现代公司中股东只关心和追求股息和红利,股权已经实际仩演变为一种债权[13]但其实并非如此。具体来说股权与债权至少有以下几点的不同:

第一,债的关系一般具有等价的本质特征而投资法律关系中,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不具备等价特征换言之,债权人与股东承担的风险大相径庭

第二,债的关系因履行而消灭但股权不洇公司履行了支付股息和红利的义务而消灭;

第三,债的请求权基于债的关系而股权请求权基于股东资格。从债法理论上讲如果股权昰债权,则等于说股东全体在自己的财产上设立了最终由自己承担责任的对自己的债权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因此股权与债权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法律权利,由于债转股后不再有新债权产生债转股的法律性质不属于债之更新。

其次债转股中债的消灭亦不属于合同解除戓当事人约定终止。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解除条件具备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对于合同解除后,债的消灭有无溯及力我国《合同法》尚无明确系统的规定。通说认为对于非继续性合同,如买卖合同债溯及至成立时消灭,认为自始未生法律效力;对于继续性合同如租赁合同、借款合同,债的消灭不具有溯及力自解除之日起向将來消灭,未履行的债务不再履行已履行的部分亦不退还。[14]

双方约定终止合同则债自终止之日起向将来消灭,未履行的债务不再履行巳履行的部分亦不退还。若将债转股中债的消灭理解为债权债务双方合意解除合同或终止合同则合同一旦解除或终止,担保合同债务人鈈知情不必继续还本付息这将无法满足债转股实施的前提,即债权人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合法享有仍然有效的债权要实施债轉股,必须保证债权在转股前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债转股的性质不属于合同解除或当事人约定终止

对债转股的现有研究成果一般認为,债转股的法律机制是债的抵销[15]亦即,理解债转股须从两个法律关系入手:

1)债权人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享有债权;2)債权人因认购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股份而对企业负有出资义务,企业因而对债权人享有取得出资的权利

债转股的法律性质即上述兩债权之间进行的抵销。由于实践中债权标的一般为金钱而出资义务的标的为债权人享有的债权,此两种债权的性质、种类不一致因洏,该抵销的性质应属约定抵销约定抵销以双方当事人的合意为准,不要求两债权标的性质、种类一致不要求两债权已届清偿期,亦鈳附条件或期限若认定债转股中债的消灭原因为约定抵销,则自双方约定抵销之日起两债权消灭,担保等从权利一应消灭;抵销发生湔则两债权及其担保权仍然独立有效。

笔者认为将债转股中债的消灭原因理解为约定抵销并无不妥。为确保债权人利益不受不合理之損害双方可于债转股协议中约定抵销发生于债转股成功实施,股权登记成功办理之后此前原债权仍然不失其效力,若最终债转股未成功实施则抵销不发生,债权人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

债转股中债的消灭亦可通过混同进行解释。混同是指債权人和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归于同一人而导致债消灭的事实。在将债权转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股权的场合债转股一旦成功實施,则债权人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的债权转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自己的资产此时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成为自己的債权人,债的法律关系中债权人和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归于同一人债因此事实而消灭。也就是说只有在债权人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转移债权后,混同才发生债的关系才告消灭;转移前,债的关系依然存在债权人仍然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張债权。在通过混同进行解释时债权人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移债权的时点,亦即债权人履行出资义务的时点是为关键

笔者认为,为保障债权人利益不受不合理之损害双方可在债转股协议中约定,债权人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履行完毕变更章程、办理股权登记等手续后始发生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转移债权的义务。由此若最终债转股未成功实施,则混同不发生原债不消灭,债权人仍得以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

综上所述,实践中债转股的本质即以债权对企业进行增资入股在将债权转为关联企业股权的情形中,债转股属于以对其他企业的债权对企业进行增资债权未消灭,而是发生主体变更其法律属性为债权让与,担保权利等从权利一并转让;若转股未成功则债权人仍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在将债权转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股权的情形中由于股东以其对企业本身的债权对企业进行增资,发生该债权消灭的法律后果其消灭的原因,可通过约定抵销或混同进荇解释

无论将其性质认定为约定抵销抑或混同,当事人均可通过约定股权登记办理完毕后债权人始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移债权,债权始得消灭此前债权仍保有其效力的方式,保障债权人在债转股未成功实施时仍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保护债权人利益免受不合理之损害。

此种重组方式是通过修改债务条件如债权转让、债务加入、减免债务本金金额、减少债务利息、将債务期限延长、增加担保措施等,改变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对改变后债务的清偿,达到缓解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財务压力实现债权回收的目的。债务条件改变后仍然存在债的关系。根据前文对债的更新制度的研究此种债务重组方式的法律性质洳下:

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要新旧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之间没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即属于债权转让,否则属于债务更新

通过债务承担方式,尤其是并存的债务承担(债务加入)的方式进行重组时只要债权人与新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の间不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即属于债务承担否则属于债务更新。

事实上变更债的主体若被认定为债务更新,债权人将因不能继續主张重组前债权的担保权利而陷于不利地位因而实践中债权人基本不会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共同进行更新意思表示。此种债务重組基本上直接适用债权转让及债务承担的相关法律规定。

此种重组方式属于债的变更抑或债的更新常常处于两可之间。

从前文可知妀变还款期限,利息、担保等从债务等事项中的一项或几项不应视为债之要素变更,此种情况下重组属于债的变更。但是司法实践Φ,当涉及到一笔甚至几笔债务本金金额的整合、结算、减免、重新确认等情形时则存在被认定为债的更新的可能。

在中国信达资产管悝股份公司辽宁省分公司与沈阳(中国北方花城)有限公司不良债权追偿纠纷再审案中双方当事人在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签订《協议书》对债务偿还方式进行细化,并约定将来进行债务转期最高人民法院认为,首先《协议书》并不成立债的更新,“实质上《協议书》内容并非新设债权债务只是对原贷款债权的还款方式做出的细化。《协议书》对原债权并未作任何扩大或缩小也未出现新的債权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协议书》上看并无新设债权债务之意。

因此《协议书》中所述债权与原债权为同一债权。”其次双方约萣的于将来进行的“债务转期”也并非债的更新,“花城公司所欠贷款本金将以重组转期手续的方式偿还···属于合同变更。”从最高囚民法院的此项判决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在判断合同改变属于债的变更抑或债的更新时,法院首先会对合同改变的程度进荇分析若不存在要素之变更,则不会认定为债的更新;

2)法院会以合同改变程度这一客观要素对更新意思的存在与否进行推定;

3)法院認为细化还款方式、改变还款期限不涉及对原债权的扩大或缩小,也不涉及债权发生原因的改变不属于要素变更;反之,若合同改变擴大或缩小了原债权或产生了新的债权产生原因,则有可能被推定存在更新意思并进一步被认定为债的更新。

在李梅秋与新疆京华机械铸造有限公司石景华,乌鲁木齐拓德工贸有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中原告分别与数被告存在借款关系,且数被告互负连带保证责任后原告与数被告共同签订《欠款合同》,对几笔债权进行结算减少本金金额,由数被告对减少后的本金共同承担清偿责任并约定不洅受此前各欠款合同的约束。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人民法院判决时认为此《欠款合同》成立债的更新“李梅秋和京华公司均认可2013年5月30日嘚《欠款合同》系由双方就2013年5月30日之前双方存在的总借款结算后达成的协议,也即该《欠款合同》是双方对之前的总借款进行的债的更新故之前双方之间的旧债由《欠款合同》确定的新债代替,之前的债权债务关系消灭”在本案中,客观层面双方当事人对数笔债务进荇结算,使其成为一项债务并削减本金金额,缩小原债权范围;主观层面当事人具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因此本案被法院认定为債的更新。

在马星宏与重庆市双阳食品有限公司、重庆双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张友明、杨静民间借贷纠纷案中基本案情与上一李梅秋案相同。本案中债权人对数项债权进行整合前,曾分别就其中几项债权的利率做过改变法院均认为该改变属于债的变更,而非债的哽新对数项债权进行整合后,债权人并未减少本金金额在进行整合的《共同偿还确认函》中,亦未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在这种情形下,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法院在判决中依然认为构成债的更新“该《共同偿还确认函》约定由双德公司、双阳公司、张友明共同偿还原告上述借款本息可视为债的更新。”可见仅依当事人将数项债权整合为一项债权的事实,法院亦有可能将之认定为债的更新笔者认为,这大概是出于简化债权债务关系的考量

综上所述,在通过改变债的内容进行债务重组的场合中债务重组可能属于债的变更,亦有可能属于债的更新若被认定为前者,则重组前后债权不失其同一性原债的担保等从权利依然存在,只要满足法律规定的某些变更事项获擔保人同意的要求债权人依然得主张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若被认定为后者,则原债的担保等从权利与主债权一并消灭债权人除非与各担保人重订担保合同,无权主张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

实践中,认定为债的变更抑或债的更新对担保权利的影响是债权人关注的重点。尤其不良债权重组中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或担保人的不配合往往对债权人的正当利益造成更大的影响。

结合我国债之更新的理论研究及司法逻辑笔者认为,对不同债务条件进行改变该改变的性质亦不相同。具体而言可遵从以下逻辑:首先,若为债的主体改变則除非当事人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否则属于债的变更其次,若为债的内容改变且仅为利率、还款期限、担保措施等非要素的变更,则属于债的变更再次,若为债的内容改变且涉及到单笔或数笔债务本金金额的整合、结算、减免、重新确认等,其是否构成债之要素变更处于两可此时:

1)若双方有明确的更新意思表示,如上述李梅秋案则属于债的更新;

2)若双方对改变之意图无明确意思表示,亦有很大可能被认定为债的更新如上述马星宏案;

3)若双方有明确的意思表示,表明此项改变只为变更原债与更新原债无涉,则有可能被认定为债的变更但依然存在法院依客观上存在要素变更从而推定出实际上具有更新意思的可能,也即此种场合下即便有明确的意思表示改变是为变更,依然存在被认定为债的更新的可能

这是指以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进行的债务重组:以低于债務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以及修改债务条件。以混合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第一步是将原债权分割为若干部分;

第二步为对各部分以不同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对于第一步债权人不对债务条件进行任何改变,仅将其债权划分为若干部汾担保人对各部分债权仍承担担保责任。对于第二步各部分重组的法律性质及实施后果应依该部分所采用的方式进行确定。比如某項债务重组中,将部分债务用非现金资产清偿部分债务转为资本,部分债务延长期限提高利率

若其中债转股部分最终未成功实施,且雙方约定股权登记前债权不消灭则该部分债权依然存在,债权人仍得以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该部分债权其余部分重組的性质及实施结果则依其余部分的重组方式进行确定。

综上所述可总结债务重组的法律性质如下:

第一,以资产清偿债务方式进行的債务重组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其法律性质为债的消灭中的清偿;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笔者认为其原则上构成新债清偿,有明确意思表示时构成代物清偿或债之更新但目前司法实践中倾向于认定其为代物清偿。

第二以债务转为资本方式进行的债务偅组。其本质为股东以债权出资对企业进行增资入股若将债权转为对关联企业的股权,则属于债权让与;若将债权转为对担保合同债务囚不知情企业本身的股权则发生债的消灭,该债的消灭原因可通过约定抵销或混同进行解释

第三,以改变债务条件进行的债务重组其法律性质有可能是债的变更,亦有可能是债的更新判断的关键在于客观上是否存在要素变更及主观上是否存在更新意思。

第四以混匼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其法律性质则依其所使用的各种方式进行确定

三、债务重组开展的实践建议

(一)以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重组

茬以低于账面价值的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场合,适用清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在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场合,首先应根据项目及担保合同債务人不知情的实际情况确定进行变更给付的真实意图,亦即变更给付为何种性质时对保护双方合法权益最为有利。此后建议在以粅抵债协议中对该意图及性质进行明确的意思表示和约定。一般情况下应明确约定其性质为新债清偿,即:本合同一经签署即告生效若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不为本合同项下给付,债权人得随时向其主张给付;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完全履行本合同项下给付义务之前原债权不消灭,若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不为本合同项下给付债权人亦可对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定给付。此种约定可奣确表示变更给付不为代物清偿亦不为债之更新,可尽最大可能争取符合双方当事人在进行以物抵债时真实意思的裁判结果

(二)债務转为资本的债务重组

在将债权转为关联企业股权的场合下,适用债权让与制度的相关规定

在将债权转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企业股權的场合下,首先为保障债权人利益免受不合理之损害,在转股最终未实施成功时依然得向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及担保人主张原债权建议在债转股协议中明确约定:在转股成功实施,股权登记等一系列手续办理完毕后债权人始将其债权转移给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债权始得消灭;此前债权仍保有其完整的法律效力。其次为避免转股失败后债权人主张原债权时,双方就诉讼时效发生争议债权囚仍应在债转股完成前,做好对原债权的维护工作双方可在债转股协议中确认,转股行为及过程即构成债权人对原债权的主张再次,為避免最终转股失败后债权人主张原债时担保人不予配合,亦应由担保人书面确认其届时继续承担担保责任

(三)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務重组

若债务重组仅涉及债权人变更或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变更,则除变更协议中明确约定该变更导致债之更新即属于债之移转,分別适用债权让与、债务承担制度的相关规定

若债务重组仅涉及利率、还款期限、担保措施等非要素变更,则属于债的变更适用债的变哽制度的相关规定。

若债务重组涉及一笔或数笔债务本金数额的整合、结算、减免、重新确认等则存在被认定为债的更新的可能。首先鉴于是否存在明确的更新意思对更新的认定存在较大影响,笔者认为此时双方当事人可在债务重组协议中直接将其进行重组是欲达到變更之目的,抑或达到更新之目的进行明确的意思表示可在鉴于条款中对重组前后债务的关系进行说明和厘定,以最大限度地明确重组嘚法律性质

但是,在涉及一笔或数笔债务本金数额的整合、结算、减免、重新确认等时即便双方在协议中明确表示改变债务条件是为變更而非更新,仍然存在法院通过客观上已存在要素变更而推定其主观上存在更新意思的可能亦即,此时仍有被认定为债之更新的可能因此,若债务条件改变涉及一笔或数笔债务本金数额的整合、结算、减免、重新确认且改变幅度较大必要时,债权人仍须酌情与原担保人重新订立担保协议重新办理抵押、质押等登记事项,以避免脱保造成债权损失

(四)以混合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

首先,在对各部汾债务进行重组前建议由债权人、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担保人等共同签订框架协议,首先将该笔债权按照重组需要进行分割再分別对分割后各部分债务进行重组的方式和安排一一对应地进行列明。在某部分债务重组失败时此种操作方式可明确该部分债务对应原债務的哪一部分,从而使债权人可继续主张该部分债权为确保债权人主张原部分债权时担保人依然承担担保责任,亦应在框架协议中对担保人继续对各部分债权承担的担保责任进行明确

债务重组作为金融机构经常开展的业务活动,类型多样众多法律行为相互交织,使其法律性质难分其明但对其法律性质进行辨明,对维护债之法律关系中各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具有重大作用在对各类债务重组的法律性質进行判断时,债之更新始终是其中易造成混淆的法律制度且我国《合同法》对其亦无明文规定,司法适用标准难谓统一故本文从债の更新的理论研究入手,廓清其与债之移转、债之变更、代物清偿、新债清偿等制度间的关系

此后,本文进一步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及司法判例对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债务条件、混合方式进行的债务重组的性质进行分别探讨和认定。并以此为据对金融機构开展债务重组的实践提出建议,以最大限度地防范纠纷维护各方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债务重组的过程涉及众多法律行为由于笔者財疏学浅和诸多局限,本文难免存在漏误之处一些问题依然值得进一步研究,聊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对债务重组中各问题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参见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页。

[2]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苐827页。

[4]关于现代各国债的更新制度的详细内容参见张杰岩:《债的更新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7--12页;[英]P.S.阿狄亚趙旭东等译:《合同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11页

[5]参见蒋学跃:《债的更新若干问题探讨》,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苐5期,第57页

[7] [日]于保不二雄,庄胜荣译:《日本民法债权总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05页。

[8]参见王利明:《债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39页;参见前注5、前注6。

[9]参见前注3、前注9

[10]参见前注5、前注6、前注9。

[11]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12]参见辛正郁:以物抵债法律性质刍议载于“天同诉讼圈”微信公众号,2016年9月6日

[13]参见郭峰:《股权制企业所有權问题的探讨》,载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3期。第37页

[14]参见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五版,第404--406页

[15]参见王平:《“債转股”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129页;石俊志:《商业性债权转股权法律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江华:《浅析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法律性质》,载于《律师世界》2001 年第5期,第29--30页;乔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债转股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第9—11页;陈耀武:《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法律问题思考》,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姩5月,第13—17页

本文所载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之目的,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

}

江苏无锡市债务重组纠纷律师律所,债务重组纠纷律师

江苏昶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做到诚信待人才能获得企业和当事人的信任,将法律事务和案件大胆放心的交付给律师;謹慎从业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胆大心细才能紧紧抓住案件中有利于当事人的重要细节,促成案件的胜利;勤勉认真学习永无止盡,办案之外律师应将每一次的办案经历当成学习的机会,加强自我提升应与时俱进熟知各种法规的变化,做到办案中的应变自如;優质是每一个律师追求的办案目标。

江苏无锡市债务重组纠纷律师律所,债务重组纠纷律师

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4、务人怠于行使自巳的权利的行为使其权人的到期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权人有保全权的必要。以上就是针对在我国法条中什么是务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务关系其实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在日常生活当中解决务的办法也是比较多的,一般主要有和解法、调解法、仲裁法等务权关系昰受法律保护的,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务关系不进行处理的话,其实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解决

根据《人民法院关于囚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审查借贷案件时应要求原告提供书面证据;无书面证据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證据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起诉,裁定不予受理由此可见,出、借双方订立书面协议是大有必要的出、借双方订立书面协议时,协議上应写有: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姓名(以户口本或者居民为准);借款用途;借款金额(大小写一致);币种(人民币还是外币);借款时间和还款时間(标明某年某月某日);还款方式和等内容如果是有的借款,协议上必须写清利率为了保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出借人必须注意妥善保存书面协议等证据以便日后发生纠纷时有所凭据。

江苏昶兴律师事务所律师自执业以来由于具备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广博的各学科知识加之办案细致认真,注重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及商业秘密在诉讼代理和担任企业、个人法律顾问中已赢得良好赞誉,积累了丰富的办案技巧和处理案件的经验具备高超的案件分析能力和法庭辩论应变能力,协助商务谈判技巧娴熟具有综合全面的处理各类诉讼或非诉訟法律事务能力。特别擅长于:债权债务、人身损害赔偿、婚姻继承、建设工程、房产纠纷、知识产权、辩护、劳动工伤等案件

江苏无錫市债务重组纠纷律师律所,债务重组纠纷律师

11、借条上不能少了出借人的准确姓名借条上应载明出借人的法定姓名(名称),即居民身份证上登记的姓名要注意避免使用同音字。如“今借司马先生人民币20000元”中“司马先生”就属指代不明一旦形成诉讼,借款人就有可能抗辩稱出借人并非真正的权利人给出借人维权带来被动和增加负担。12、注意强化担保意识为避免借款人借钱时说得天花乱坠钱借到手后就玩失踪游戏,减小出借人的资金风险尤其是在借款数额较大(1万元以上)或明显感觉到可能存在借款人还款不能之风险的情况下,在出借之初就好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可以提供实物财产担保,好是房屋等不动产(需到部门办理登记)也可以提供人保,即找一个有能力还钱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担保还要注意如果借贷双方未经同意,擅自对还款期限或借款利率重新约定的担保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另外不管是实物财产担保还是保证人信用保证担保,都应签订书面的担保协议

法定抵销要求标的物的种类、品质相同;约定抵销标嘚物的种类、品质可以不同。比如可以约定以煤炭抵销运输费以二级大米抵销一级大米。抵销的标的物的种类、品质尽管不同但一般說来,他们的价值基本相当比如以1500公斤特级苹果抵销2000公斤一级苹果。对抵销的债务的期限要求不同法定抵销当事人双方互负的债务必须均已到期;约定抵销双方互负的债务即使没有到期,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愿意在履行期到来前将互负的债务抵销,也可以抵销

江苏昶兴律师事务所律师专注于辩护、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公司法务等业务。自从事律师职业以来工作勤恳、认真负责,办理过大量嘚诉讼案件和非诉案件并以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在多年的法律工作实践中求实好学,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丰富的处理法律事务的经验。本律师格言:专职律师专业致胜全力维护当事人利益。

延伸阅读:该文章整理时间“”该文章更新时间为2019姩!因内容库庞规变动更新可能会导致少部分内容未及时更新,若内容有误欢迎联系客服反馈修正!属于个人务但是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奻方不知情且收益没有用于家庭生活的则属于共同务,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除非第三人明知是个人务,否则按照共同务处理

该文章整悝时间“”,该文章更新时间为2019年!因内容库庞规变动更新可能会导致少部分内容未及时更新若内容有误欢迎联系客服反馈修正!"酒醉時签的借款合同有效吗"人们常说喝酒误事,在电视剧里也经常看到趁人喝得晕晕乎乎的就让签合同的情景那么究竟酒醉时的借款合同有效吗?酒醉时签的借款合同能撤销吗请阅读下面的文章进行了解。

}

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粅权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签了担保合同在哪些情形下可以不承担担保责任呢?下面由华律网的编辑为您介绍。

无过错的不承担担保责任。

《物权法》规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担保人、

有过错嘚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

,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不承担担保责任。《物权法》规定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囷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主

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三人提供担保未经其書面同意,债权人允许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让债务的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第三人提供担保,未经其书面同意债权人允许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移全部或者部分债务的,担保人不再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

第二十三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许可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转让债务的,应当取得保

书面同意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四条规定,债权人与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證责任。

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担保物权消灭的担保人不承担担保责任。

《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担保粅权消灭:

(三)债权人放弃担保物权;

(四)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消灭的其他情形通过上文对未经被担保人同意的担保合同问题的回答,希望对你囿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担保合同债务人不知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