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朋友聚会,向片区民警写入党申请书怎么写,怎么写

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每隔一段时间所写思想报告如何开展?
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每隔一段时间所写思想报告如何开展?
09-06-04 &匿名提问 发布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竞争力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是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张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实现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并在社会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宪法原则和 们党的执政理念谈服务型政府,这个服务型政府就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就是说,是一个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宪法规定的这“四个民主”权利,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一个都不能少。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 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宪法是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认真的落实。建立服务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按宪法原则办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政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钱真正用到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的事业上来。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这些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国家战略产业,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们党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着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要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这些方面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实通过预算硬约束保证公共财政的正确使用。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等。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分权是 们建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结构性难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们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但分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分权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最大好处是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为管理幅度过大而造成管理失误;第三,可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第四,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建立问责制政府,转移政府责任,明确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至于服务型政府之于电子政务构架, 强烈建议你阅读《IBM软件部任力欣:服务型政府的IT架构建议案例剖析》这个案例的剖析: 社会行为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社会行为的特征:1.社会行为包括对他人行为的社会刺激的反映,同时又能够成为他人行为的刺激.即社会行为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2.社会行为是包括内在体验的过程和外部表现过程的&连续统&.即社会行为既具有内隐性又具有外显性.3.社会行为的主题既包括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也包括由这些个体组成的规模不等的群体,即社会行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群体性.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1.社会,它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实现的.2.文化,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他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文化具有层次性,我们将一社会中的某些群体所具有的既包括社会主流文化同时又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称为亚文化.(文化与社会的区别:社会是由共享某种文化的,受制于特定社会关系的人构成;文化则是该社会或群体共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生活的产品或创造物.3.人格,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这个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稳定一致的反应模式.人格既包括个人的成分又包括一个群体所共有的成分(如,民族性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3)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4)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敬爱的党组织: 当我开始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激动的。真的,就像在平静如湖的心田里忽然扔进了一块石子,激起了许多的波澜。我为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而感到庆幸与欣慰。庆幸的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东西,尤其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乐于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乐于承担艰巨任务,乐于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群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这使我认识到,如果把入党误解为某种地位的提高,因而高居于群众之上,就会脱离了群众,根本谈不上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了。所以,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同周围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而且,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人民服务,就要为振兴中华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全心全意系,在对敌斗争中,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个人捞取好处,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但仍然有很多敌视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存在,而且,我国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很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难免会发生偏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因该旗帜鲜明,摆正我们的政治立场,拥有崇高的政治追求,积极入党,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党员的修养,很有必要性,我们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这次学习是对于我个人灵魂的一次洗礼。现在我认识到了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坦率真诚,相信党组织。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党组织靠近,加强自己在社会实践各方面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早日加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其优秀的一员,用党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深刻理解里面的精髓,用于指导实际行动. 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敬爱的党组织: 当我开始写这篇心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很激动的。真的,就像在平静如湖的心田里忽然扔进了一块石子,激起了许多的波澜。我为自己有机会参加这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而感到庆幸与欣慰。庆幸的是通过这次学习我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东西,尤其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这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乐于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乐于承担艰巨任务,乐于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奋进,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群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这使我认识到,如果把入党误解为某种地位的提高,因而高居于群众之上,就会脱离了群众,根本谈不上发挥先锋战士的作用了。所以,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同周围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而且,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人民服务,就要为振兴中华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就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全心全意系,在对敌斗争中,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个人捞取好处,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但仍然有很多敌视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敌对势力存在,而且,我国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很多人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难免会发生偏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因该旗帜鲜明,摆正我们的政治立场,拥有崇高的政治追求,积极入党,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党员的修养,很有必要性,我们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都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这次学习是对于我个人灵魂的一次洗礼。现在我认识到了入党不仅是一种光荣,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坚定的信仰,为我们党的事业出谋划策,用更多的热情和更好的务实精神支持党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要坦率真诚,相信党组织。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己在思想上与党组织靠近,加强自己在社会实践各方面的锻炼,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取早日加入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并且成为其优秀的一员,用党的思想来武装自己,深刻理解里面的精髓,用于指导实际行动. 0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怎样写好采访稿 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 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 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 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 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 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 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回答者: trueno_ae86- 经理 四级 10-3 10:14查看用户评论(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个人评价好0% (0) 不好100% (4) 相关内容怎么写采访稿 对人物的采访稿怎么写啊?我是六年级的 急需 新闻稿采访稿怎么写 怎么写通讯稿,新闻稿和采访稿?这三种分别有哪些不同... 怎么写人物采访稿? 其他回答 共 3条我知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我国职业教育因此迎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着五个重大挑战。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体制的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必须对原有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相关政策进行改革和创新。其次,一些地方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不够有力,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第三,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的高潮,使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着紧张状态,对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投入水平偏低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有了相当的增加,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巨大,分摊到各个职业学校和学生身上,增长仍十分有限。由于经费不足,不少职业学校难以尽快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第五,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和滞后上。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与城市和东部地区的职业学校相比,办学条件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今后五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新农村建设必须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全国将全面免征农业税,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是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之一。中央已经明确,2006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将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他各项改革。同时,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度。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正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在2006年以至未来五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今后五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新农村建设必须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全国将全面免征农业税,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推动农村综合改革,是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之一。中央已经明确,2006年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将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金融等其他各项改革。同时,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度。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新型的农民,良好的社会风貌,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正如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在2006年以至未来五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创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于社会主义的最为基础的理论创新价值,就是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的成功衔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衔接。之所以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主要基于两大历史法宝:一是我们党从来都主张并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我们党从来都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科学实践;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又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个远大目标,又是一个具体任务。我们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态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概括起来,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因素繁多、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然而,同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一样,“丰富”也有二重性。不丰富,相互关系简单,容易协调;丰富了,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协调起来就难了。常量、变量、多变量,函数、反函数,线性、非线性,有时候要协调好,简直是难上难。可是,如果不协调好又不行,非协调好不可。 和谐社会是一曲交响乐。其“音符”,说到底,是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人阶级逐渐在分化。就连纯粹的产业工人,也因从事不同产业,如夕阳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的工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产业基地的工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下岗职工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工人等,因职业性质的明显差异,其阶级归属感和阶级意识也有明显差异。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工人总归是工人。孙中山先生曾高呼“劳工神圣”,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工人的地位呢?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农民进入了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转化为企业职工。还有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后,由于没有稳定职业,形成了流民性质的群体。第三,知识阶层在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造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新形象与新地位,知识经济的出现又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第四,私营个体阶层在发展壮大。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个体私营阶层有了较大发展,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与兴趣越来越大。第五,企业经营管理阶层逐渐凸现出来。在计划经济社会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一直属于党政干部系列。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使得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有不同阶层存在,不同阶层之间就会有矛盾,有磨擦。比如说,新的利益群体的出现,必然会使各阶层在维护自身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冲突不是和谐。可是冲突能够转化为和谐。阶层矛盾普遍存在,问题是如何处理。阶层是执政党的政治资源。阶层之间的矛盾在卓越的执政党面前,也是可贵的执政资源,也是考验执政能力、检验执政理念、优化执政方式的难得机遇。执政党犹如交响乐的指挥。指挥有方,荡气回肠。 按照“和谐社会”理论,决定和谐的首要因素是财富分配。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 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快马加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进而向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的和谐社会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 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如何建立 - 百度知道 &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在一个竞争市场中,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为了减少竞争带来的冲突与摩擦,政府应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和合理的游戏规则。要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财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有一条,‘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提法既新颖,也科学与现实。说它新颖,因为这种提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新的要求。说它科学,就在于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表明,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人们经济交往,和谐与合作是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的和谐必然会减少人们在种种交往中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活动的经济效率。而且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作环境、家庭及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也是个人成长与快乐好的条件。说它现实,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为、可享、可触、可闻的东西,而不是人们观念中的理想。 透过市场扩张个人空间 那么,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如何才能构建呢?在市场体制中,市场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分散化的决策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并促使经济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但是,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引起市场中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之间的冲突与摩擦,社会的资源也可能在这种冲突与摩擦中消散掉。为了减少这些冲突与摩擦,政府就得提供公正的市场秩序,就得提供合理的游戏规则。而这种市场秩序的公正性与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也就决定了个人潜能发挥与个人财富的分配状况。 目前的国内股市,为什么会低迷三年不见好转?为什么中小投资者不愿意进入股市?最大问题就在于国内股市游戏规则的不合理、不公正。让自由进入市场者(如二级市场的进入者)都亏损离场,而让政府准入下的进入市场者(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及市场仲介等)都大获其利。或者说,在政府管制下,允许上市公司用劣质产品卖高价。 还有,目前国内存在的‘三农’问题,尽管2004年有所改善。但是农民苦、农民穷、农村生活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农民为什么会这样穷、这样苦呢?是因为他们文化水平差、是他们不努力、是他们天赋不足吗?非也。最大的问题是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造成了农民现在这种状况。因此,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得从改革这些现象的初始的权利结构入手,创造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制度规则下来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充分地创造个人的财富的环境与条件。 我曾多次文章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就是每一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不断地扩张,这就为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适得其所工作和获得相应的报酬。比如你能做企业家,你就能够获得企业家的报酬,你能当教授就获得教授的报酬,你只能做环卫工人就获这种工人的报酬。这就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在市场中,无论是国家、单位、家庭,还是个人,其初始条件、资源禀赋、能力与智力等条件是不同的,因此个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就不一样,因此,通过市场机制必然会导致社会财富向市场竞争力优势者集中。市场越是成熟,这种财富分配现象越是会严重。加上一些市场制度规则不合理、政府职能不明确,这种财富向少数人或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更是会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会通过税收、财政政策等方式来改变这种的状况,否则,社会冲突与摩擦不可避免。 透过政策平衡社会财富 特别是在中国,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是一个刚刚进入中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下,许多制度严重缺失、政府权力界定不足约束不严、社会财富匮乏,这必然造成个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义务与责任通过政策方式来开展扶贫开发、平衡地区发展,保证弱势民众的生存权。 比如,在最近的房地产泡沫的争论,有部门就指出,在中国居民住房达到小康时,应该是每户一套(120平方米),每人一间。而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内房地产持续增长20年没有问题。可以说,对于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只要是按需所取,个人住房需求永远是一个无限大的量,按照目前建筑水平,再建筑100年也是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但是这种住房需求成本由谁来承担呢?是个人还是市场?如果个人来承担,以目前上海的房价,国内又有多少人可承担的呢?一方面豪宅高价狂炒,另一方面大多数民众望房兴叹。富者购楼多栋炒作,穷者无立锥之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得通过税收、土地、信贷等多种政策来调整这种关系,以保证弱势民众基本生存权。如果任由房地产炒作,不仅伤害弱势民众,也容易导致社会冲突与风险。 总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方面要通过市场机制不断地扩张个人经济生活权利的空间,让每一个潜力得到最好发挥,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种种政策来保证弱势者的生活权利,约束政府权力掠夺个人之财富,遏制不合理、不合法市场力掠夺社会之财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才能确立,我国经济发展才能走向繁荣之路。 -------------------- 一、“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视角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视角对社会进行分类,用“和谐”为“社会”作定性。因此,引导人们从“和谐” 这一视角去审视社会,思考和认识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认识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告诉我们: 第一,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第二,和谐社会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实际上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小康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不是中一蹴而就的,决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在注意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的同时,要注重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共同营造遵章守法、诚信友爱、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重视差异的价值 人一般不喜欢差异,人的本性喜欢他人与自己的一致。但只有理性才会告诉我们,应该重视差异,应该重视对立面,并在多样性里求统一。 黑格尔说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中华民族更是自古以来就崇尚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纯和、家庭和睦,“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是,中华文化中“和”的前提是“和而不同”。孔子甚至把这种“和同思想”,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谓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不同。承认多样、差别和不同,就意味着承认矛盾冲突,甚至对抗。那么,要“和谐”,要就有一个如何面对“对立面”,怎样处理矛盾冲突,甚至对抗的问题。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稳定”是有多种的。“死水一潭”是一个稳定,虽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但它是死水,没有一点活力和生命力。高压也能取得表面的、暂时的稳定,但它蕴涵着更大的不稳定。和谐的稳定才是内在的、持续的、真正的稳定。“和谐”也有多种。静态的和谐固然可贵,动态的和谐更加难得。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无差别社会,更不可能是没有任何矛盾和问题的社会。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其前提正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都得到承认,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在这样的社会里,全社会形成合力,经济与社会才得以协调发展。 “和而不同”,只有不同的音符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只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形式、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长期共存,才是和谐的社会。当然所谓同,就是将上述不同统一于社会主义这一面伟大旗帜之下,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建立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我们既要坦诚地承认社会矛盾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又要努力地为解决这些矛盾、缩小这些差距而奋斗。 三、原因比结果更值得关注 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当前社会中最不和谐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贫富悬殊现象比较突出,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这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败、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还有垄断性行业,它凭借对资源、市场、价格的垄断,获得大量的垄断利润。 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比单一的发展经济更重要。当前能断送改革开放事业的,主要的已经不是极左思潮了,而是在改革和发展当中能否兼顾公平。 同志指出:“要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四个公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当前,如何分配又是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是,第一,发展机会平等。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必须在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第二,财富分配公平。按贡献进行分配(不是平均),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第三,社会调剂公平。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要从体制上和政策上下手,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公平的调节。加大扶贫力度诚然重要,可是,提高点所得税,增强点利息税,扩征点遗产税,比什么力度都大。现在既有穷人不会做穷人的问题存在,也有富人不会当富人的问题存在,不过,主要是富人不会当富人。应该让富人懂得:抽肥补瘦是文明社会普遍的做法。要让富人懂得:缩小差距以后仍然有差距,富人依然是富人。要让富人懂得,这样做也是富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四、民主化与市场化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 与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内部矛盾相比,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有其新的特点。 一是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利益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根子。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制约、导向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即劳资关系矛盾)。二是群体性矛盾较强,往往是一部分人与一部分人的矛盾,一旦爆发,即形成大规模的群聚事件。这些群体性矛盾一般是非对抗性的,但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抗性。三是矛盾与政府某些部门存在问题的关联度高。矛盾的背后,往往有官僚主义、腐败分子隐藏其中,这些新特点都大大强化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难度。 可见,在当今这些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中,我认为,最重要矛盾是:城乡矛盾、福利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政府与社会的矛盾)。 要在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是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撑点。离开这两大支撑点研究处理社会矛盾问题将会走到传统体制的老路上去。 第一,主要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得失矛盾。要学会善于用经济方法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第二,主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人民内部在思想政治上的矛盾就是是非矛盾。民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民主法制的方法;一是思想教育的方法。 第三,采取综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各类矛盾。要依法及时处置群众的合理诉求,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从源头上解决矛盾,尽可能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对于已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要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第四,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国际国内发展的经验都证明,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才有了物质保证。经济发展总是第一位的,但是社会发展必须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与否是影响乃至决定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现代化社会的阶层结构一般都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社会结构。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非常富有的阶层和处于底层的贫穷弱势的人口规模都比较少,而社会中间阶层的人口规模为大多数或较大多数,这样的社会,才是比较稳定健康,也就是和谐社会。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积五十余年的经验,在政治上要保证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要保证他们应得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成员的积极性,使社会充满活力。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要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去。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一个和谐社会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科、教、文、卫、体和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发达。我们现在这方面是相对滞后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要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5—8年。国家今后要把人力、财力、物力重点放到办公共事业上,经济建设投资则主要交给市场。 第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醇正的社会。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在所谓“批判封、资、修”中,把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丢掉了,把世界的一些先进东西排斥了,“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对社会的破坏,后果极其严重,影响相当久远。现在大家都关心诚信问题、信仰信任问题、道德伦理问题、民风问题,说明不如人意的现象严重存在。所以说,精神文明是“三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加强建设。 第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社会治安良好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要通过文明、法制、妥善的方式,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切不可用粗暴的、简单的方式对各种问题进行压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真正而持续的稳定。 第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体,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强调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这既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也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而人类社会活动的轴心,始终是,也只能是在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用人的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也是它的实践意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请书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