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国土地退化现状资源退化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页¥0.505页免费40页免费2页¥3.003页¥2.00 4页免费21页1下载券2页1下载券5页免费44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1下载券2页免费67页免费2页1下载券10页1下载券
我国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对​策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388.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语文综合性学习练习附答案.doc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学
当前位置:理论学习 > 第七章 第七章
土地资源保护 第四节 土地退化与防治
一、 土地退化的类型
二、 土地退化的防治
三、土地退化的防治
四、土壤退化
  土地退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到土地退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土地退化类型多、发生广、地域差异大、危害严重,特别是山地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荒漠与草原地带的沙漠化,草原与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以及北方农业灌溉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已对中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了解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理解其形成机制与过程,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工程布局均有重要意义。
一、 土地退化的类型
  土地退化是指在公众自然因素、特别是认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极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退化是相对于没有退化的土地或退化前的土地而言的,因此要确定土地是否退化首先必须确定参考系,然后确定退化的依据或者事实。土地退化的机理可以从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两方面来解释,即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简单化和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判断土地资源再利用中是否退化,主要看土地资源是否还能为生物生产所用、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是否下降、所生产的产品质量是否降低。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土地退化》一书中,将土地退化分10大类土地退化。我国将土地退化划分7种类型。
土地资源退化类型的划分系统
一级土地资源退化类型
二级土地退化类型
水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
悬移风蚀沙化、推移沙化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化、次生碱化
无机物污染、农药污染、有机废物污染、化学肥料污染、污泥、矿渣和粉煤灰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污染
土壤板结&、次生潜育化、土壤酸化
各种养分元素的贫瘠化
各类农业、非农业建设占用
  注:资料来源:土地资源学/王秋兵, 9
二、 土地退化的防治
  (一)水土流失的防治
  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是指地表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可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冻融侵蚀、化学侵蚀和生物侵蚀等。
  1、水土流失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成因负载,危害严重,已成为生态环境的头号问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长江上游、西南石灰岩和东北黑土地等区域。
图7-9 中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图 (来源于《中国地理》)
  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92万km2(不包括动容侵蚀),占国土总面积的37.6%,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图7-10 全国水土保持分区图 (来源于《2003年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公报》)
  2、水土流失的成因
  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的成因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降雨量、降雨强度)、地形(坡度、坡长等)、土壤(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植被(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等。人为因素主要是陡坡开垦、毁林开荒以及不科学合理的耕作。
图7-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过程 (来源于“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3、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土地贫瘠,干旱频繁,粮食茶娘地,严重制约着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山区、丘陵地区群众生活贫困的根源。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由于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肥沃的表土流失,是耕地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粮食安全的保障;
  (2)导致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水土流失致使大量泥沙下泄入河,淤积江、河、湖、库,抬高河床,降低了水利设施调蓄功能和天然河道泄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3)导致干旱加剧,影响水资源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大量淤积水库、湖泊,致使水库和湖泊的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对于水库而言,大量预计的泥沙缩短了水库使用寿命、减小了有效库容、降低了蓄水效益、破坏了航运条件、降低水电站的发电能力等危害。
  (4)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贫困发生。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淤积,而且携带大量养分、重金属、化肥、农药的泥沙岁水土流失进入江河湖库,为水体的富营养化提供物质基础,增大了水体浊质,污染了水体。
  4、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的防治应该从侵蚀发生的机制着眼,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1)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通过修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降低地面坡度,截短坡长,减少土壤侵蚀。梯田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作用,必须对现有的坡耕地进行改造,修成梯田。在土层较薄、坡度过大,不宜修梯田的地方,可以采取顺坡梯田、鱼鳞坑和等高耕作等水保耕作措施。另外,堤坝、谷坊可以稳定或提高土壤侵蚀基准面,从而降低土壤侵蚀。
  (2)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就是通过种草植树,建设水土保持林,利用植被降低雨水对土壤的冲刷,这是恢复土地资源生产力的根本。森林可以一方面通过林冠减少雨滴对地面的溅击,另一方面通过林下植被败叶的截留、吸收作用以增加降水的就地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量,同时也涵蓄更多的水分。对于耕地,可以通过作物留茬,增加地表盖度或燥度,减少降雨对地表的冲击,降低地表水流速,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少耕免耕,秸秆还田,都能增强土壤的抗蚀性能。
  (3)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就是一小流域为单元,对单元内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要素进行调查与分析,对土地资源的再生自然自然进行合理利用规划,在此基础上在各个地块上配置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形成综合防治体系。水土保持功臣鞥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能为生物措施及农业生产床在条件;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可以使小流域的治理和开发融为一体;在治理过程中配合适当的农业措施,以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抗蚀力,从而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等目的。
  (二)沙化
  土地资源沙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分地区,受外营力(风力、水力和重力等)作用,地表组成物质中的细粒部分和营养物质损失或外来沙砾覆盖原有地表而出现的地表土壤物质粗化的过程。
  1、土地沙化概况
图7-12 我国土地沙化地域分布图(来源于“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图7-13 我国土地沙化不同类型面积比例
(来源于《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
图7-14 我国各省区土地沙化面积
(来源于《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
  2、土地沙化的成因
图7-15 土地沙化的过程 (来源于“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一般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我国北方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持续干旱少雨,再加上人为活动减少了沙区植被所,土地沙化严重。据有关研究,我国北方土地沙化成因中,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的占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采樵为主的战31.8%。
  3、土地沙化的危害
  土地沙化使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草原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遭到破坏。其中耕地受损、土地利用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承载力降低,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其危害在于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扭转。
  近20年来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在扩展,因土地资源沙化造成的损失高达540亿元/年。 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同时荒漠化造成地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还使生物的生产量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4、土地沙化的防治
  土地沙化的防止包括沙丘固定、防止土壤风蚀和绿化以增加植被等3个部分,可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栽培措施等手段实施。
  (1)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削弱地面风力,固定流沙,减少和防止就地起沙,将上风向来沙阻挡在远离防护区农田的地段。
  (2)工程措施: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3)耕作栽培措施:种草或栽培低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另外,对于耕地,留茬免耕也能起到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在特殊的情况下,化学方法固沙也是重要手段。对于放牧草场,则必须控制载畜量,严禁超载过牧,以免植被破坏造成土壤风蚀沙化。
  (三)次生盐碱化
  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是指由于人对耕地资源的不正确利用造成的非盐碱化耕地的盐碱化和耕地由轻盐碱化转为重盐碱化的过程。
  1、次生盐碱化的概况
  我国盐渍土面积之大,分布之广是世界罕见。从太平洋沿岸的东海之滨至西陲的塔里木、准葛尔盆地;南从海南岛到最北的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从海拔152m的艾丁湖畔到还把4500m的西藏羌塘高原。到处都有盐渍土分布。
  根据农业部组织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我国盐渍土面积为5.2亿亩(不包括滨海滩涂)。其中盐土2.4亿亩,碱土1299.91万亩,各类盐化、碱化土壤2.7亿亩。在5.2亿亩盐渍土中已开垦种植的有1亿亩左右。据估计,我国尚有2.6亿亩左右潜在盐渍化土壤,这类土壤若开发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当,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
  2、次生盐碱化的成因
  土壤盐碱化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地貌因素特别是盆地、洼地等低洼地形有利于水、盐的汇集;地质因素主要反映在土壤母质上。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盐渍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干旱,土壤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等重要条件所制约,以及地形、母质、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合所造成的。
  我国耕地盐碱化的可能原因包括:一是近年来新增的有效灌溉面积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该区蒸发量较大;二是近10年来,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造成耕地的次生盐碱化;三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利益增强,水少时抢水用,水多季节又阻碍上游地区的排水;四是我国除盐防碱的养地作物,导致耕地返盐而次生盐碱化。
  3、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土地盐碱化有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祸及作物的生长,造成作物缺苗或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盐碱化是当地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限制因素。
  (1)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的组织,使作物吸收水份和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
  (3)作物生长不良造成缺苗、减产、死亡。盐碱地使作物的种子在土内霉烂变黑不发芽,不能变绿,破坏作物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造成作物生长衰退。土壤盐分过多会还会发生根腐,最后导致作物脱水枯死等。
  4、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盐渍土防治与改良的主要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四个方面:
  (1)水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排水、灌溉洗盐、引洪放淤,其中排水是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应结合各地不同自然条件和地形部位的特点,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排灌系统,有利于灌溉使土壤中盐分溶解于水中,通过在土壤中渗透,自上而下地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洗出去,然后由排水沟排除。
  (2)农业技术改良措施。主要包括种稻、平整土地、耕作客土、施肥等。有人说“叫地生放,无沟种稻”,因为种稻的田间要经常保持水层,这样就能使土壤中的盐分不断遭到淋洗。同时结合平整土地,合理耕作,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可以加速土壤淋盐,防止表土返盐。
  (3)生物土壤改良措施。主要是植树造林、种植牧草、绿肥等,植树造林对改良盐土有良好的作用,林带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减低风速,增加空气温度,从而减少地表蒸发,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措施。采取施用石膏及其它化学改良物可收到较好效果。如碱化土壤或碱土中含有大量苏打及代换性钠,致使土壤分散,呈强碱性,引起土攘物理性状不良,改良这类土壤除了消除多余的盐分外,主要应降低和消除土壤胶体过多的代换性钠和强碱性。
  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关键是,通过区域水盐运动的调节和控制,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中心任务是调节水的运动,要坚持以排水为主,统筹处理好排、灌、蓄、补的关系;要通过全面的治理规划达到调节、控制及改善区域的水分状况的目的,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反盐期能降低地下水位等。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农业和生物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的综合运用。
  (四)污染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左右。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当土壤中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一植物一人体” ,或通过“土壤一水一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土地资源污染的概况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元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土地资源污染的类型及危害
  (1)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引起的土壤污染。工业“三废”中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若不经妥善处理,如未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排放到环境(大气、水域、土壤)中,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容许量,就对环境产生了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健康,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后就又产生了新的物质。好多都是对人的健康有危害的。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的体内,有的直接产生危害,有的还有蓄积作用,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的健康。废水排入江河湖海,会导致水质败坏,破坏水产资源和影响生活和生产用水
  (2)农药导致的土壤污染。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机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已远远超出发达国家。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1/2左右散落于农田,即使长期停用农药后,在土壤中仍然可以检出农药成分。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然后积累到根、茎、叶、果实及种子中,最后通过食物、饲料等危害人体及牲畜的健康。
  (3)过量施用有机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虽然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拖,但氮、磷等化学肥料的长期大量使用已经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肥能力下降等现象的发生;部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都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了地下,在发生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这些养分会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而扩大土壤污染范围。
  (4)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二氧化硫、氨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直接排向大气,这些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形成酸雨,通过沉降或降水降落到地面,引起土壤酸化。
  (5)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对土壤的污染。我国农村经常将禽畜饲养场的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当作农作物的肥料,而且经常不进行物理和生化处理,就利用这些废物作肥料,致使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来危害人群健康。
  (6)重金属污染。金属污染是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废水排放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土壤污染。这些重金属离子大部分都被固定在土壤中很难排出去,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但仍对土壤环境有潜在威胁。
  3、土地资源污染的防治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
  1.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研究部门应认真研究并大力推广无毒工艺;对于工业生产中必须排放的“三废”,要及时回收处理;对废品资源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转害为利,减少土壤污染;对那些目前还不能综合回收利用的“三废”,一定要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之后再排放。
  2. 合理施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合理地对农药进行保存、运输和使用是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土壤的关键。
  3. 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一方面,可采用砂土掺黏土来改良砂性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种类和数量,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活性。另一方面,可分离和培养各种新的微生物,提高生物降解净化土壤的能力。
  4. 施加土壤改良剂。改良剂的施加能有效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减少农药污染。使用化学改良剂如石灰、碳酸盐和硫化物等,使其与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将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以阻碍其在土壤中迁移,减轻重金属对土壤的毒害,平衡土壤酸碱度。
  5. 变更土地耕作方法。土壤受污染的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改变土壤耕作方法使土壤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解决部分污染物对土壤的危害,如铲除表土、换客土、深翻土、旱田改水等。
  只要正确分析土壤污染源,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就能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环境,提高土壤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促进生态平衡。
三、土地退化的防治
  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土壤退化是土壤环境和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的综合表征,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浅,土体板结;土壤盐化、酸化、沙化等。其中,有机质下降,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标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来稀疏的植被受破坏,土壤沙化,就是严重的土壤退化现象。
  (一)土壤退化图
  下列土壤退化图分别为环境暑(UNEP)、粮农组织(FAO)以及国际土壤信息参比中心(ISRIC)的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IRD)和全球人为因素导致土壤退化评价(GLSSOD)项目完成的世界土壤退化图、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图(ASSOD)以及中国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图、以及障害土壤类型图,这些图件基本反映了全球、亚洲及中国土壤退化和土壤资问题的现状。
世界土壤退化图
中国人为因素诱导的土壤退化图
全球土壤退化类型比例
  (二)土壤退化类型
土壤退化类型
土壤物理侵蚀
土壤化学侵蚀
土壤物理退化
土壤沼泽化
土壤肥力衰退与有机质含量减低
生产力消失
土壤粘闭与板结
土壤盐碱化
土壤富营养化
  (三)土壤退化驱动力因素
  严格来讲,土壤退化是一个自然过程,但各种不适当的人为活动诱导或者加速土壤退化进程。实质上土壤退化是自然灾害与人为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人为活动在土壤退化中的影响更强烈也更普遍。
  土壤退化驱动力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人为诱导因素和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因素。
土壤退化驱动力因素
可能引起土壤风蚀与水蚀,土壤压实现象,营养元素流失与缺乏,土壤盐碱化,化肥与农药导致的土壤污染等
森林砍伐与自然植被破坏
可能引起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自然植被的过度开采
可能引发土壤侵蚀
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养分贫瘠,土壤压实等
工业活动与矿产开发
可能引发土壤污染,地体变形,土壤生产性能消失等
城镇化与居民点开发
可能引发&土壤污染,土壤生产性能消失,地区性土壤多样性降低等
地球内部活动:地震,火山活动,海啸等
地表过程:雪崩、山体滑坡等
龙卷风,飓风,洪水,冰雹等
生态系统退化与失衡:流行病毒,害虫
趋势更多人口接触更多的自然灾害
  (四)土壤保护与退化修复
  土壤保护与退化修复涉及的方法与措施很多,因自然背景、社会经济条件、人类活动习惯、土壤退化程度与类型而不同。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发起并组织的世界土壤保护方法与技术概要项目,集中了世界范围内针对土壤侵蚀防治与修复方面的技术与方法。
  (五)土壤侵蚀保护与修复
土壤侵蚀保护措施
种植制度与植被管理
轮作,密植,植被重建,覆茬,复合农林,防风林带,分时栽培等
土壤管理措施
等高耕作,等高条带种植,低限耕作,土壤休闲,土壤免耕,择时耕作等
等高-梯田/坎坝,蚀沟平整,沟渠建设等土地退化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土地受自然力或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的过程。例如,干旱、洪水、大风、暴雨、海潮等自然力,可导致土地沙化、流失、盐碱化等;人类不适当的开垦、乱伐,不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灌溉,农药、化肥使用不当等,会引起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
由或人类土地利用中的不当措施,或两者共同作用而导致土地质量变劣的过程和结果。在人类社会土地退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土地的质量是主流,但土地退化现象亦,如沙漠外侵及不当的开垦造成的;草原的过牧或不适当的打草而导致的;造成的土地退化;耕地施肥不足导致下降;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以及污染造成的土地退化等。不少地方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而土地退化,如进程有加快之势。土地退化的结果,不仅使下降,甚至有使其丧失使用价值的可能。因此为了维持人类的生存空间,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1]
土地退化是一个过程?其中的价值?生物物理环境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组合的人为过程经土地。它被视为任何变化或扰动的土地被认为是有害或不良。被排除的一个原因?但是人类活动可以间接影响的洪水和森林火灾等现象。 这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的第二十一世纪?由于土地退化的影响后?农业生产力?环境?及其对食物安全的影响。据估计?世界上40%的农业土地严重退化。[1]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20万公顷。目前中国37%的在退化,中国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国际金融报报道 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昨日在北京表示,过去30年里,中国帮助数亿人民脱离了贫困,然而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缩减,使得中国保持现有农业产出的能力面临威胁,城乡差距扩大也对中国人享有的粮食权利提出挑战。
“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便能够做到粮食自给,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这是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一个国家的农业产出与实现国民的粮食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德舒特表示,中国可持续的粮食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
德舒特表示,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森林补植方案的开展和受自然灾害影响,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20万公顷耕地。目前中国37%的土地在退化,中国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2]其产生原因有、人为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等。退化的主要形式有:①土地侵蚀()。由发生、洪水(水力)和机械重力及人为滥垦、滥伐、滥牧等原因所致。②。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③。主要由灌溉不当和排水不畅引起。④土地次生。是水田土地的退化形式,主要由排灌不当和不合理耕作制度所造成。⑤。主要是由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种子、产品污染)所造成。此外,还有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退化等。土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防治土地退化,是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1]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制约因子有三个方面:第一,地貌及其物质的不稳定性。正处在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东部,有一半以上区域为山地丘陵,地面斜坡不稳定。本区有大面积的松散覆盖,特别是风成沙和黄土的连续、大片覆盖,使地表物质极不稳定。此外,分布广泛。第二,多变,不稳定。本区正处在东部向西北干旱区过渡,由向寒温带过渡的位置。这一方面表现出西北部侵蚀、东南部水力侵蚀、北部的来,另一方面,外营力受季风强弱的影响,表现出水力侵蚀的强度和范围的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力—风力复合侵蚀、水力—冻融复合侵蚀的叠加与变化。第三,,即变干、变暖。北方器测时期变化研究表明,整体呈现趋势,它是本区草原整体呈现退化趋势的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变暖,不仅加速了,而且改变局地大气环流,影响降水变化的区域分布,加剧区域,进而加速和风蚀沙化。从上述三方面可知,为主区域,具有风成沙和沙质土的地段是沙漠化发生的敏感区;水力作用为主区域,具有斜坡(山地丘陵)的地段是发生的敏感区,其中黄土覆盖的丘陵最为敏感;盐碱性土分布区是发生的敏感区;受影响,草地区最为敏感;三大外营力过渡的地带与地貌斜坡不稳、物质不稳相交错的地带在空间上是吻合的,也正是季风的尾闾区域,是土地退化发生最敏感的地带。 [1]
晋陕内蒙古土地退化的主要人为因子也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在农业化的进程中,改变着土地的自然覆盖,使地表反照率发生变化。最为典型的是的森林草原覆盖几乎全部被剥掉,变成农耕坡地及撂荒地覆盖,地表抗蚀性大大减弱。此外,森林减少亦十分突出。第二,不合理利用土地,例如,乱开垦,过度开垦、、乱伐树木、乱挖药材以及经营粗放等,都会破坏植被,使第一性生产力下降,或地表抗蚀性减弱,导致土地退化加剧。不合理的会造成恶性循环。第三,人们的素质是土地退化的社会原因。晋陕内蒙古地区是中国老少边穷最典型的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牧民中有许多人认为面临的退化仅是局部问题,他们不断搬迁到草场条件较好的地方,或新开土地,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长期对策。此外实行后,牲畜归牧民个人所有,市场经济刺激了养畜积极性,牲畜头数大增,促使土地退化加速。东稠西疏的区域,即在晋陕内蒙古地区斜穿,大体位置在农牧交错地带。此线以西为牧区,人口密度小;以东为农牧交错区和农区,人口密度较大。它实际上区分了人类作用于土地的程度和对土地退化敏感区的扰动方式。其中农牧交结地带是本区是不稳定的地带,与农区相比土地经营更为粗放,与牧区相比,农耕地开垦更多,而且撂荒地多,牲畜密度大。
土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对黄河流域研究表明,从60年代~80年代,平均侵蚀模数为 16224t/km2·a,其中人为加速的侵蚀占45.09%,占54.91%,土壤侵蚀临界值为7200t/km2·a。对的自然和人为扰动分析,在和典型草原,自然因子对的贡献率分别为18.8%和14.9%,而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81.2%和85.1%。[1]土地退化的后果包括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不安全、基本资源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及由于物土地退化种和遗传方面的生境变化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遗失。
“土地退化对减缓和适应亦有重要影响,因为生物质和有机质的丧失向大气释放碳并影响土壤的质量及其保持水分和的能力。”粮农组织土地及水利司司长Parviz Koohafkan指出。
数据显示,尽管193个国家在1994年批准了联合国防治大会以表明其决心,但是土地退化问题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日益恶化。[1]
从极为干旱到亚湿润的地区,正在退化的土地的比例大约为22%,而78%地处湿润地区。研究发现,土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不良的土地管理。1 合理利用水资源
2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建设保护系统
3 调整农林与牧用地之间的关系[1]
4 控制人口增长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