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堡西部影城镇2015年总体规划说明书划

04-烟霞镇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04-烟霞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太和镇2012年-2030年总体规划
当前位置:
> 信息公开平台
索 引 号: 221
责任部门:太和镇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信息类别: 综合政务
发文日期:
公开方式:
时 效 性: 不详-不详
信息来源:太和镇
访 问 量:
太和镇2012年-2030年总体规划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项目解读与总则 一、项目解读 (一)、规划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是近年来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这说明小城镇建设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文件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抓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镇集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向小城镇集中。
这是党中央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复杂局面,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必将给小城镇的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 区域发展背景
2.1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珠三角和红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加快以及郴州市提出“建设成为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的设想,为宜章县发挥区位、资源、生态、人力资源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2.2 先行先试的政策措施
2008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个试点,支持郴州先行先试”的重要指示。“先行先试”的这一决策,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郴州的关心和支持,明确了郴州在新时期的重要定位,同时也赋予了郴州更大的发展自主权,这必将给郴州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郴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先行先试”的指示,制订了战略构想和战略措施。
(1)、“先行先试”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试验区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坚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边干边试”的工作方针,从要政策、等政策转变为试政策、创政策。
(2)、 “先行先试”试验区的战略措施
① 政策创新。要最大限度的拓展政策创新空间。积极向国家申报“先行先试”试验区。对郴州下放一切能下放的权力。
② 主动承接。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的梯度转移,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承接格局。要努力实现四大承接:一是产业承接,这是全面承接沿海的重要内容;二是基础设施承接,这是强化承接沿海的重要支撑;三是市场承接,这是加快承接沿海的重要载体;四是体制机制承接,这是实现承接沿海的重要保证。
③ 错位发展。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自己的特色,避免与沿海产业的雷同发展。发挥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承接精深加工产业;发挥区位优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发挥服务优势,承接新兴第三产业产业。突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重点,努力打造湖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2.4 国家交通动脉的网络化
2005年,《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随着京珠高速公路复线和厦蓉高速公路的修建,桂阳县域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为桂阳县境内的各个小城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项目组织方式
本项目由湖南千府城市设计有限公司承担,并邀请桂阳县规划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进行指导,强强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本次规划研究编制任务。
(三)、规划任务
1、本次规划必须完成的三个核心任务:
战略策划:明确太和镇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产业与空间的发展策略。
规划布局:确定镇区的功能布局和镇域的产业布局,引导太和镇的可持续发展。
经营管理:确定镇区的开发策略,包括配套政策、组织构架、开发模式、人才策略、招商引资策略等。
2、需重点处理的关系:
与郴州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与桂阳县总体规划的关系
与县域交通格局的关系
(四)、工作思路
本次规划从“高度+广度+深度”三个维度进行深入研究,统筹考虑。
我们认为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思路主要建立在城镇化与增长极理论关于空间集聚的内核基础上。
1、城镇化集聚观。
对于城市化的概念,由于人们认识角度不同而各有不同的理解。人口学家Christopher Wilson在其主编的《人口学辞典》中对城市化所作的解释为“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地理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社会学家则把城市化看成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关系变化的过程。城镇化指标的测度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二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是城市用地比重指标等。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测度指标上都可以看出,城市化普遍被理解为要素在城镇空间的集聚,且城镇规模越大,相应的城市化水平越高。
2、增长极理论。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SPAN lang=EN-US&Boudeville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经济学家提出的“产业极”概念引入地理空间,他把增长极与极化空间、城镇联系起来,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镇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将原来为某种推动型工业的“极”与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这个“增长中心”相结合,提出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进而通过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的理论。
集聚理论具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空间集聚理论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区域推行增长极战略的效果存在差异。城乡二元化地区由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效应,小城镇推进型产业与当地产业无紧密联系,基础结构落后,无适宜的外部环境。因此,增长极战略不完全适合贫困的乡村地区,如要在这些地区培育小城镇增长极,就必须同时重视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空间联系,否则容易造成增长极“飞地”经济的现象。
(五)、规划原则
1、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思想,结合岩泉镇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镇区与农村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镇现代化和开放水平。
2、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镇区的规划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兼顾现实需求,着眼长远发展,突出高品位、超前性、先导性、生态性的特点。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应致力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既尊重市场发展需求,也注重公众利益,按照有利生产、方便城镇布局、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的准则,贯彻"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坚持建设、保护与发展并举,塑造一个人、自然与产业共生共融的、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的工作环境和人居环境,保证完整意义上的注重综合效益的原则。
3、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注重实施的阶段性和时效性,对镇区用地要考虑留有发展余地。镇区的建设带有长期性,特别是镇区现状高密度建设,其改造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解决,因此镇区的规划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4、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镇区的规划建设在注重刚性控制的同时,应留有足够的弹性,反映在开发建设上就是要留有一定可选择的余地,反映在规划编制中就是要在用地组织、路网设置、地块划分、开发强度控制等方面既充分考虑到必须遵循的控制原则,即刚性控制的要素,也要考虑到开发建设进行弹性调整的可能性,不应硬性地规定所有的建设指标,而应在进行合理控制的同时,为城镇的正常发展运作留有适度的弹性空间。
(六)规划依据、规划期限、规划范围
1、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镇规划标准》(GB5)、《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规范》(GB50220―95);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导则》、《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桂阳县总体规划》、《太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清和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桂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年
近期:2012 ―2015年
中期:2016 ―2020年
远景:年。
3、规划范围
按照《镇规划标准》(GB5)的要求,本次规划范围分镇域和镇规划区两个层次。
太和镇2012年4月与清和乡合并成太和镇,太和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所辖范围,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
镇区规划范围是指:建设用地和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工程设施、交通设施、风景名胜区等,面积约为13.06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六)上层次规划要求
1、郴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
郴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 “一核、两轴、四带”,其中太和镇是位于市域城镇综合发展的两轴之一―横轴上,即厦蓉高等级公路沿线城镇发展轴,太和镇是此发展轴上的一般镇之一,到2030年城镇人口为1.0万人,是该地区的服务中心和商贸集散地。
2、桂阳县城镇总体规划指导性意见:
2.1 行政区域等级调整:规划期将清和乡撤并至太和镇,并将其调整为重点建制镇。
2.2 城镇性质和主要职能:以竹木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为主,桂阳县南部经济区物资集散地,逐步建成集居住、商贸、休闲和工业生产于一体的县城南部经济中心。
2.3 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约3.0万人,用地规模约3.0平方公里。
(七)技术路线
针对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思考,我们形成了以下技术路线:首先从宏观背景、外部发展条件以及对本底条件的研究分析,解答3个W,确定岩泉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其次,在3个W解答的基础上,解答HOW,即进行镇域的产业布局、村庄布局、镇区的空间布局与实施指引。
(八)研究路线
对太和镇到底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城镇我们形成了以下研究路线。
(一)行政区划、人口与面积
太和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11年底,全镇总人口4.124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3.6425万人,占住人口0.482万人。城镇人口1.486万人,其中镇区城镇人口1.35万人,镇域城镇化水平32.48%。全镇总面积127.41平方公里,2011年底,全镇耕地面积2106.33公顷,其中水田5432公顷,旱地1810.6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766亩。
(二)自然环境
太和镇属典型的丘陵城镇,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多样,分布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土壤主要为红壤和红黄壤,发育于石灰岩、板页岩和花岗岩,土层深、肥力上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三)矿产资源
太和镇境内的矿产资源有锰、铁、铀、铅锌、煤、石墨、高岭土、石灰石等,经地质部门探明储量的锰矿答1.62万吨,石墨含固定碳70度―80度。
(四)社会经济条件
太和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2011年底,全镇生产总值137991万元,人均生产总值33456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73:67.43:24.8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8443万元,财政总收入296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303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303元。
2011年工业总值85148.0万元,同比增长22.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093.4万元,同比增长30.04%;规模以下工业产值4062.16万元,同比增长6.92%。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镇正逐步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大镇迈进,以鞭炮行业为主体的工业小区正逐渐规范和形成。2009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28.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方面:以夯实农业基础为前提,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发展高效农业,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
小城镇建设方面:城镇容量不段增大,城镇面积达到1.18平方公里,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南部中心小城镇位置尤为显现。
第二章 城镇发展条件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条件
自古就是“襟带湖湘,控引交广”的南岭要塞。目前,桂阳县城与郴州市城区以高等级公路贯通,车程不足半小时;已竣工通车的武广高速铁路客运站距桂阳县城只有15分钟车程,一个半小时可抵达广州;正在建设的厦蓉、京珠复线两条高速公路,及已经建成通车的60米路幅的郴桂大道和郴(州)永(州)高速公路,在桂阳形成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网,从县城5分钟可上高速公路;规划拟建的郴州机场、高尔夫球场选址在市城区与桂阳之间,离县城只有10分钟车程;国家高度重视的昆厦高速铁路也将过境桂阳。以这些交通大动脉为纽带,桂阳将处于南融泛珠三角经济圈、北承长株潭城市群、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连中西部广大内陆腹地的黄金交通枢纽地带。
(二)、大郴州的背景需求
大郴州提出郴州地区城乡空间发展将以郴州“十”字型交通大动脉沿线城镇为核心,以桂阳、资兴、宜章、永兴为依托。太和镇地处桂阳县南部,厦蓉高速公路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发展微晶石墨精深加工基地,工业品物流集散基地。
(三)、太和镇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产业基础(第二产业优势明显,特别是煤炭、石墨开采和加工业优势突出)
1、三次产业比重
2011年太和镇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73:67.43:24.84。2006年以来,太和镇的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基本保持着“二、三、一”的关系,第二产业增长率最快,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较大。
2、第一产业
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值看,太和镇第一产业相对较弱,但因土质和气候原因,太和辣椒非常出名,以辣椒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初具规模。清和的楠竹资源非常丰富,现状清和楠竹初级产品加工具有一定的气候。
3、第二产业
太和的第二产业具有典型的矿产开采和矿产初级加工的特点,是太和镇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经济带动能力弱。
现已形成以石墨加工、小水电、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以石墨加工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小区正逐步规范和形成。
4、第三产业
运输仓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约占第三产业的50%;金融、保险、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例较低。
(四)、大范围城镇空间发展条件具备
桂阳县域村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将以交通轴线扩张为框架,形成“点―轴―片”的发展体系。太和镇属南部片区的中心,厦蓉高等级公路的城镇发展轴线上。城镇发展潜力巨大。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石墨加工产业虽然形成主导地位,但有待提升和加强国际交流。
近年来,太和镇的石墨加工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在石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突出问题,急需破解。
一是产量不高,在全国“六大”石墨生产加工基地中,其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是产业不壮,从从业人员和产值看,规模过小。
三是产品质量不佳,首先是科技含量,所有石墨加工企业都为石墨粗级加工,生产流程相当简单。再次产品系列化不高,产品单一,且无研发能力。
四是管理不顺,一方面政府调空能力不强,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机制,素有石墨当煤卖之说,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 城镇空间发展尚未适应城镇职能转型的需求
良好的交通区位与资源优势使太和镇区正在经历从单一的集贸城镇到具备综合服务职能的综合城镇的转变历程,配套服务设施的不足带来了城镇化空间扩张的压力。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 国际金融形势日趋转好
从国际环境看,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逐步得到控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这有利于太和镇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也有利于太和镇融入国际和国内开放、统一的市场。
● 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桂阳县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根据《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桂阳县正位于厦蓉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复线的交点处,将会形成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区位交通条件在未来几年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将会为县域内各个乡镇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威胁(Threats)分析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国际市场资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导致矿业经济大起大落,企业风险加大。
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制约太和镇经济发展的要素还比较多,如项目土地审批受到制约,导致一些大项目、新项目招商落地难,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速,向经济环境好、投资回报高的地区转移,“非均衡发展”仍然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给太和镇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综合上述分析,太和镇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结论,见下表。
表1& 太和镇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小结
1. 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条件
2. 具备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3.大范围城镇空间发展条件具备
1.石墨加工产业虽然形成主导地位,但有待提升和加强国际交流。
2.城镇空间发展尚未适应城镇职能转型的需求。
1.国际金融形势日趋转好。
2.区域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国家宏观政策调控。
3.原材料价格上涨,各类生产要素争夺激烈,周边城镇迅速发展带来压力。
& 第三章 城镇产业选择
一、产业选择研究
在太和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太和镇产业发展需求和相关案例研究,分别从市场吸引率和与太和镇的协同效应两个维度考量,筛选出可优先发展的产业。
太和的产业
(一)&&&&&&&&&&& 初选太和可能的产业
1、现有基础条件
从太和交通区位看,公路交通条件十分发达,特别是厦蓉高速公路互通口距太和镇中心区约3公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条件具备发展公路物流业。
2、现有产业基础
2.1农业方面
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无明显的产业优势和带动效应。但太和镇距桂阳县城约13公里,作为桂阳县城的卫星城镇,可发展现代农业。
2.2工业方面
太和镇正逐步由农业大镇向工业大镇迈进,以石墨加工为主体的工业小区正逐步形成,并逐步形成石墨精深加工的产业链。
2.3 商业较发达,基本上形成桂阳县南部的交易中心。
3、产业发展需求
3.1微晶石墨产业发展需求
太和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12个,以石墨加工企业为主,但郴州石墨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郴州石墨生产供大于求,产品缺乏竞争力,产品结构初级化,附加值低,产业链条深度不够,重复建设严重,开采和加工呈无序化状态,集中度低,缺乏有号召力的龙头企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科技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应用产品开发缓慢,严重制约了郴州石墨产业的发展。
太和石墨产业在太和镇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以及有利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如下:
1、资源优势是太和发展的基础,勘察资料显示郴州鲁塘、太和一带微晶石墨探明储量3406.91万吨,保有储量1620. 94万吨,外围远景储量700―1000万吨,占全湖南省的96.3%,占全国的72.56%,是目前我国乃至亚州最大的微晶石墨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垄断优势。
2、矿石种类齐全,以晶质石墨为主,又有隐晶质石墨产出;二是矿产地分布广泛,而储量又相对集中于少数成矿最有利的地区。
3、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非金属矿业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加快,国外石墨加工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发展为石墨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3.2楠竹产品市场分析
① 竹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为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国家鼓励以竹代木,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竹制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潜力巨大。几年来,楠竹加工企业生产的竹凉席、竹胶板、竹简、竹砧板等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由于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楠竹收购价格一路上涨,从1999年到2008年,每根楠竹从6元涨到了11元。
② 楠竹产业效益显著。“家有一园竹,子孙享清福”,这是瑶乡农民对楠竹经济效益的普遍认识。根据各种信息表明,楠竹产业的效益显著。一是种植效益。楠竹有栽植周期短、见效快、再生能力强特点,一般5―6年成林,生长6年后每亩可达1200元,并以20%年速度递增产值。此外,通过对楠竹低改,将低产林改造成标准林,每亩产竹量达到240根左右,可增加140根。且低改后楠竹胸径增大。每亩增收在600元以上,是低改前的3倍。全乡4.5万亩楠竹,如果全部进行低改,3年可增收2000万元,不失为农民增收的一条好途径。二是加工效益。目前,清和的楠竹有70%是通过加工成竹产品,每根楠竹加工后,提高8―10倍价值,减去成本,一根楠竹加工后所获纯利润是原竹价值的3―4倍,效益十分可观
3.3 物流产业发展需求
随着城镇的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太和应发挥现有的货运交通优势,做大做强物流产业。
(二)相关经验借鉴
1、鸡西石墨加工产业经验借鉴
鸡西(麻山)石墨产业园区位于麻山区跃进社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2.6亿元,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建设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园区分三个专业生产区域,即:石墨制品综合生产区、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区和特种碳素材料生产区。
石墨产业园的建设,标志着鸡西市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以及石墨深加工技术成熟、市场旺盛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石墨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石墨精深加工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良好开端。同时,也标志着鸡西石墨产业从原字号、小规模向高科技、规模化的重大转变,必将成为打造鸡西石墨新材料基地的重要平台。
经验借鉴:在产业深度方面形成开采、粗选、精选、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条。
2、益阳桃江借科技打造百亿楠竹产业
桃江县竹资源拥有量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为了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近年来,该县以科技大创新推动产业大突破。他们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推广竹林低改技术,至今已攻克技术难题27个,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5项,推广新技术12项。先后建立南竹丰产示范点9个,改造低产竹林20万亩,培育丰产林10万亩,建设笋用林基地5万亩,竹林亩均年产值由200元提高到了2000元。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培养本地实用人才1万多人。
同时,桃江重点抓好竹产品深加工。县里组建了竹胶板产业技术联盟,利用竹屑等废料生产纤维密度板,使竹资源利用率达到100%。建立了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目前,已研究出竹地板表面处理、新型竹材干燥、全竹结构板材生产等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中草药炭化保健席等高技术产品,制订了保健席等产品企业标准,培育出省级农、林产业龙头企业12家。
目前,桃江正以科技为先导,实施竹业“七个一”工程,即建设一个高产基地、一个加工园区、一个研发中心、一个交易市场、一个博物展馆、一个休闲竹海、一桌竹笋宴席,推动竹产业从一般竹制品加工向竹工艺品、高档竹家具和竹炭、竹纤维等精深加工转变,并延伸到商贸、旅游、饮食、文化等领域,不断提高竹资源的经济、生态效益。
经验借鉴:形成产业链条,形成农户+基地+园区+市场的产业模式。
3、广西长乐现代物流园区
项目占地面积为97万平方米,约1454亩,总投资为65558万元。园区由铁路储运中心、化工物流配送中心、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粮油糖物流配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散货堆存中心、汽配物流配送中心、集装箱运作中心、冷藏物流中心、化工交易市场、化肥交易市场、粮油糖交易市场、汽配交易市场、综合商务配套区、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金融平台等九大物流中心、四大交易市场、两个服务平台、一个综合商务配套区构成。
二、产业的确定
第四章 城镇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镇发展定位
(一).市域层面
郴州市中心镇、桂阳县的重点镇,依托市域城镇发展主轴和“门户带动战略”的促进,在市内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县域层面
更好发挥县域重点城镇的作用,重点建设镇区,带动镇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经济强镇)
在规划期内,将太和镇建设成为商贸、物流、休闲旅游业发达,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积淀丰厚,城镇特色突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促进城镇职能由传统的资源城镇逐步走向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化经济强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具有省际或全国意义的主导产业,增强城镇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分目标
1、现代农业示范镇
“把农业做亮”,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以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把太和镇建成现代农业示范镇。
2、经济强镇
“把商贸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做长、做精、做深” ,太和镇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丰富的农业资源。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发展商贸物流、楠竹加工,辣椒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产业基地。
3、生态宜居镇
“把生态环境做优”,城镇的“人居空间”并非仅仅是居住场所,而是满足人们各种生理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场所总和。“宜居城镇”是自然、人文和城镇良好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太和应充分发挥其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形成“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的城镇环境特色,加强城镇各项服务功能,建设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的生态宜居城镇。
4、魅力文化镇
“多元文化融合”,太和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使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多种文化的融合。太和镇在快速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下,更需要延续和发扬文化传统,提高城镇文化品味,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活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镇。
(三)、经济发展目标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发展目标,建设合理的农业体系。在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蔬菜生产、林木生产及加工、水果种植、花卉苗木、畜禽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多种经营能力,增加农业的经济总量,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基地化、规模化农业园区。
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构筑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管理体制,依托科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效益,为提高全镇经济总体实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保证。
以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按照现代化、社会化、集群化的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一、二产业提供流通服务,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利用现有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
2011年太和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7826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7.73:67.43:24.84。至2030年经济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太和镇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预测表
国内生产GDP
其中:第一产业
一、二、三产业比重
7.73:67.43:24.84
7.32:67.43:25.25
5.56:67.43:27.01
(四)、社会发展目标
太和镇的发展需顺应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充分发挥城镇的交通和产业优势,强化中心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布局,切实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将太和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基本实现现代化,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生态经济、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五)、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至2030年,全镇总人口达6.6万,其中城镇人口3.6万,城镇化水平55%。建成由镇(社区)――农民居住点组成的二级居住体系。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镇功能更加完善。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和建设城镇,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位。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实现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三、发展战略
(一)、区域合作战略
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考虑太和自身未来的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和良好区位条件,积极参与并融入区域的资源整合和市场分工,以区域协作促进城市发展。
1、与珠三角城镇群的合作
在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太和镇要把握机遇,提高开放程度,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条件、良好的招商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积极准备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建设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2、与周边城市的合作
太和镇与周边相邻的荷叶、方元在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类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相似性,目前各城镇之间的经济协作水平仍较低,存在竞争态势,不利于太和镇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树立区域共赢的观念,积极发展与周边城镇的合作关系,各自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积极谋求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分工协作、旅游资源整合、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作,打造区域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行互利共赢。
(二)、非均衡发展战略
太和镇目前仍然处在经济要素持续聚集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意识的打破均衡结构,在某一区位优势最好的“点”上率先突破,进而带动区域发展的过程,才是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提高过程。
1、加强中心城镇作用
太和镇域较大,镇区较小,呈现为“小马拉大车”的特征。为全面带动镇域经济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太和镇区中心的作用,促进人员、投资等生产要素和建设项目向这一地区聚集,提高镇区中心的发展“极核”作用,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2、强化镇域中心村的作用
太和镇地形复杂,地域面积较大,在壮大镇区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镇域中心村的作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壮大镇域中心村的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在所在镇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推进中的中心作用。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兼顾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发展,注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注意综合利用资源和节约土地,划定发展底线,寻求资源最优利用途径,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1、坚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
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明确建设限制性分区,构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强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切实治理、控制和防止水、空气和噪声等环境污染。
2、优化资源利用结构
坚持区域统筹原则,推进资源整合,积极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重点协调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在统筹管理,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
3、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坚持节地、节水、节能的原则,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四)、特色化战略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时代中,有特色才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竞争力。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竞争态势,太和镇要立足自身优势,合理组织城镇内部的各种资源,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1、发展特色经济
太和镇与周边城镇在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产业类型趋同,在未来城镇发展中,太和更需要认真分析研究自身资源特点和区域发展条件,尽可能避免与周边城镇的产业同构竞争,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着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强重点产业的特色化发展进程,开辟独特的市场空间,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2、推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重视发展专业化和特色化小城镇,把发展特色化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补充,建设一批能源工矿型、特色资源加工型、专业加工型、特色农业型、生态旅游型、民族文化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
3、突出镇区城镇景观特色
充分挖掘镇区“蓝色太和”的特征内涵,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将人文、历史、山水用活,提升城镇空间质量,塑造良好城镇形象,打造太和镇城镇品牌特色,推动服务区域的旅游、休闲度假和房地产业的全面发展。
& 第二篇&&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第一章&& 镇域镇村体系现状 一.镇村基本情况
太和镇下设18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2011年底,太和镇总人口为41245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486万人。2011年太和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7‰,全镇平均人口密度为373人/平方公里。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行政村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规模最大的太和居委会5217人,最小的太竹村398人,多数为人之间。
年太和镇人口变化基本情况 &&&&&&&&&&&&&&&&&&&&&&&&&&&&&&&&&&&&&&&&&&&&&&&&&&&&&&&&&&&&&单位:人
2011年太和镇各行政村人口基本情况
城镇化水平
太和居委会
第二章&& 人口规模、空间结构模式选择与产业布局 一、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一)、人口发展规模
2011年末太和镇总人口规模为4.124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4820人),2011年太和镇镇域常住人口为3.6425万人,城镇人口1.486万人。
外来人口是太和镇人口增长的组要部分,2011年暂住人口0.482万人。
根据太和镇人口统计资源显示,未来人口增长表现为两个主要特征,即总人口的机械增长和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的增长。
机械增长主要来自于城镇建设范围扩大和工业区征用土地带来的人口增长、企事业单位招工以及外地民工和就业人员增加等。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第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
随着郴州市的城镇化政策,以及桂阳县促进城镇化、建设次中心的发展战略将为太和镇带来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意味着太和镇人口增长的来源具有超越区域范围的特征,随着桂阳柏树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吸引大量外地人口;作为桂阳县的重点镇,对周边地区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年太和镇总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 单位:%
人口综合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
预测方法一:综合增长率法
假设太和镇人口按照同一综合增长率逐年增长,则总人口预测数学模型为:
Pn=Po×(1+D)n
式中:Pn――规划期人口数(人)
Po――现状户籍人口数(人)
D――综合增长系数(‰)
n――规划年限
根据具体数值计算可得:
2015年人口:n=3
P2015=P2012×(1+0.0505)3
=41245×(1+0.0505)3
=47814(人)
考虑到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国家政策的转变以及人口导入的可能性,未来人口增长速度会逐步下降,因此,年人口综合增长速度应赋予60-70%的权重。
2020年人口:n=5
2030年人口:n=15
P2020=P2015×(1+0.0505×70%)5
=47814×(1+0.0505×70%)5
=56884(人)
2030年人口:n=10
P2010=P2020×(1+0.0505×70%)10
=56884×(1+0.0505×70%)10
=80512(人)
预测方法二:回归分析预测法
假设人口增长与时间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则人口是时间的函数。数学表达为:
Y=f(x),其中:Y――人口数
根据2007年至2011年太和镇人口统计数据,做出2007年以来历年镇域人口对时间的散点图,可以推测,人口增长与时间之间为线性相关关系。可假设Y=f(x)=a+bx
对人口做关于时间的回归分析,可以得到人口的计算公式:
Y=686.2x+45172
其中:Y――规划期末人口
x――规划期限
根据模型计算可得:
2015年人口:x=3,Y=686.2x+45172
=686.3×3+45172
=47230(人)
2020年人口:x=5,Y=686.2x+45172
=686.2×5+45172
=48603(人)
2030年人口:x=10,Y=686.2x+45172
=686.2×10+45172
=52034人)
预测结果汇总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并考虑流动人口增长的情况,可以确定2015年和2030年太和镇的规划人口规模,结果详见下表。
人口预测结果汇总表
2015年(人)
2020年(人)
2030年(人)
综合增长率法
平均值:47522
平均值:52743
回归分析法预测法
人口规模预测采用人口综合增长法和回归分析预测法进行预测,未来5~10年是太和镇域人口增长最快的阶段,至2015年太和镇域人口规模为4.8万人,之后人口增长将趋缓,至2020年镇域总人口规模在5.2万人,至2030年镇域总人口规模在6.6万人。
(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相关规划预测
《郴州市总体规划()》预测2015年桂阳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76%,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1%。2011年太和镇城镇化水平为32.48%,远远低于《郴州市总体规划》预测的水平。
《桂阳县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论证报告()》预测2015年桂阳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0%左右,203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8%左右。
参照《桂阳县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论证报告()》要求,并参考上版规划的分析预测结果,根据太和镇域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实际情况,本次总体规划编制将对这一组指标予以适当调整,同时进行镇域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前景预测。
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考虑太和镇2007年以来的城镇人口增长情况来预测城镇化水平,近5年来城镇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4.8%,镇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4.45%;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考虑到近年来城镇人口增长中的统计口径变化等因素,因此不采用城镇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率来预测,而是采用城镇化水平增长百分点的方法来预测:
根据《桂阳县总体规划人口规模论证报告()》,桂阳县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0%,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68%。太和镇近年来城镇化水平增长较快,是因为城镇化水平基数较高,近中期城镇化呈现一定的发展势头,远期速度将趋于稳定,综合考虑桂阳县和太和镇的情况,确定近、中期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保持年均1.8个百分点的速度,远期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预测如下:
近期(2015年):32.48%+1.8×3≈36%
中期(2020年):36%+1.8×5≈45%
远期(2030年):45%+1.2%×10≈57%
(2)、预测结果
综合考虑预测结果,确定太和镇域城镇化水平近期为36%;中期为45%;远期为55%。
综合镇域总人口预测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确定预测结果如下:
2015年:镇域总人口为4.8万人,城镇人口为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6%;
2020年:镇域总人口为5.2万人,城镇人口为2.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5%;
2030年:镇域总人口为6.6万人,城镇人口为3.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三)、人口分布
2011年末太和镇总人口规模为4.1245万人,2011年太和镇有户籍人口3.6425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486万人,城镇化水平32.48%。太和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各行政村基本上均匀分布,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行政村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各有差异。
太和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具有镇区集中发展的强大趋势,镇区将通过乡镇拆并整合为一个产业和人口的高度聚集区。镇域人口结构分为二个层次:中心城镇――农民居住点。
第一级中心城镇:太和镇镇区是全镇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镇区2030年,总人口规模约为3.0万人。
第二级农民居住点:在城镇建设以外地区,根据现有行政村发展基础,根据集中安置原则,建立5个中心村。
(1)清和中心村,设置集中办事处,规模约5000人,其中城镇人口4000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现代农业。
(2)车田中心村, 规模约3000人,其中城镇人口1000人。建立生态产业园区。
(3)湾塘中心村,规模约3000人,其中城镇人口1000人,建立生态农业种植区。
(4)社元中心村,设置集中居民点,规模约2500人,建立生态农业种植区。
(5)芙蓉中心村,设置集中居民点,规模约1500人,建立现代工矿园区。
至规划期末整个镇域的城市化水平为55%。
(四)、 空间规模
1、空间需求
太和镇建设空间的增长也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到逐步趋缓的过程,按照区域规划以及太和镇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太和镇区城镇建设用地至2030年为2.96平方公里,外围基础设施用地0.1平方公里,清和中心村0.4平方公里,车田中心村0.2平方公里。镇域建设用地规模为3.66平方公里。
2. 空间容量
从太和镇的发展地位及整个桂阳县、对于太和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应充分考虑到空间发展的弹性,由于空间资源的限制,太和镇可发展的空间并非是无限的,从生态角度和环境容量的角度,确定太和镇远景城镇发展的极限规模控制在6km2以内。
规划中,镇区的发展将具有区域性的意义,而且在这一范围内讨论空间分区的意义将远远大于城镇体系的意义。
太和镇城镇发展规模预测
城镇化水平
人口(万人)
用地面积(km2)
人口(万人)
标准(m2/人)
二、 产业发展规划
(一)、现代农业规划
1、主要任务
1.1逐步形成三大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以优质烤烟、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和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建设以农产品供应链为特征的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化、园区化与企业化的发展格局。
第二,以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体系,采取系列板块集成的方式,积极发展自然回归生态系列、怀旧休闲参与系列、现代农业科普教育系列、乡土风情饮食系列等多个特色产业集成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三,以技术推广、信息服务、教育、培训、参观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
1.2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换和模式转轨
结构转换重点突出四大功能:一是“菜蓝子”、“果盘子”为主要内容,提供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功能。二是营造优美的田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传承和弘扬农耕传统文化、西河、下雨河和下寨河的山水情缘。三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技术传播,信息互交,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社会服务功能。
2、规划布局
2.1、以厦蓉高速、S902为轴线以片块集成方式规划“优质烤烟基地”,主要分布在车田、烟村、清和、榜山、长乐、溪口、等七个行政村。积极推进农业水利建设和机耕道路建设,大力加强灌溉渠的建设,以村道、灌溉区为纽带,致力打造标准化优质烤烟基地,形成环境优美的“黄色太和”景色的种植农业。
2.2、以镇区为中心,在神下、地界规划为蔬菜基地。
2.3、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社元、湾塘、珠塘、潭沙等行政村。
2.4、楠竹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太竹、起岭、当家等行政村。
(二)、第二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支柱产业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坚持以工业开发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积极推进县工业园配套产业基地的形成。
工业产业定位:县工业园配套产业基地,集中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三)、第三产业
太和有条件发展现代商贸业、仓储物流业,加强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培育发展社会服务业。不断开发医疗保健、社区文化、法律咨询、失业居民就业技能培训、家政服务、社会保洁和保绿等服务项目。
现代商贸业:以不断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增强便民利民功能,发展综合消费为目标,加快商业设施建设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开拓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域,建立商品流通安全体系,努力营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
仓储物流业:依托公路和夏蓉高速出入口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仓储物流业。
第三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一、原则与依据
(一)、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
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兼顾各方利益,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并得到群众认可。要有利生产生活,合理确定耕作半径。
(二)、遵循上位规划,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数量和规模的原则
镇村体系规划必须在上层次规划控制下实施,以《桂阳县总体规划(年)》为依据有序合理安排。
(三)、协调镇、村两级居民点的发展
1、加快发展中心城镇,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镇集中。按照“减少城镇体系管理层级、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品服务效率、方便行政管理”的原则,选择若干中心村重点发展,形成镇、村协调发展的局面。
2、撤并规模偏小、灾害威胁、发展困难的村庄。以重点建设中心村、抓紧旧村改造和山上居民下山脱贫为主要手段,改进本县村庄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
3、村庄布局要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人口规模小、交通条件差、经济实力较弱、公用设施较少、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村庄,要尽可能就近并入人口规模大、交通条件好、经济实力较强、公用设施较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较好的村庄。
二、镇域村庄居民点迁并标准
根据《桂阳县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对全镇村庄布局、人口规模、所处环境生存条件的分析,确定镇域村庄迁并标准为:
⑴人口规模过小的村庄:现状总人口丘陵地区人口不足150人、山区人口不足100人的村庄应进行迁并。
⑵安全隐患严重的村庄:地处行洪区、蓄洪区、矿产采空区,泥石流、滑坡、塌陷、冲沟易发区等地区的村庄应进行迁并。
⑶生存环境恶劣的村庄: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且修建困难的村庄。
⑷城中村或近郊化的村庄:区位属于镇区范围的村庄和近郊逐步与城镇相融合的村庄;地域空间上接近城镇且逐渐融为一体的村庄。
三、镇村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按照“三个集中”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方针,区域总布局形成“一心、两轴、五点”的布局结构,形成开放型、组团式、片轴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心:太和镇区,是太和地区的生活、服务中心。
――厦蓉高速公路发展轴,连接赣州和长株潭的经济发展轴;
――省道S902发展轴,是重要的南北向过境道路,从南至北联系生活服务区、仓储物流区。在整体的城镇结构中,这一道路不仅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职能,而且是展示城镇新面貌、新景观的重要窗口。
五点――五个中心村。
第四章& 镇域道交通规划 一、公路
(一)、公路交通现状
厦蓉高速、省道S902、省道S215、县道X108、县道X060、县道X069、县道X651是太和镇公路交通的主要骨架,各行政村现均已通公路,少数偏远村组尚未通公路。由于是山区村,目前通村公路建设标准不高,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
太和镇现状公路调查表
路面宽(米)
日均交通量
(辆/日)
最大日车流量
(辆/日)
厦门一成都
临武―桂阳
北湖区―嘉禾
荷叶―太和
正和―太和
黄沙坪―太和
北湖区―太和
(二)、公路交通规划
规划期内太和镇的公路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太和镇交通需求和功能需求,规划应形成以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组成的综合区域交通网络,形成“一横一纵一环”的道路骨架。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功能布局完善、服务水平优良、技术水平领先、规模适中的区域公路网络。太和镇域的公路网络要与桂阳县域高速公路网络合理衔接。
1.1 一横― ―厦蓉高速公路,东西向从太和镇穿过,在石仁设高速公路出入口。
1.2 一纵― ―省道S902,现状从镇区中心南北向经过,近期保留,远期考虑城镇发展的需要,将期改道至镇东西面经过,规划将拓宽至36米,以加强其通行能力。
1.3 一环― ―由县道、乡道在镇域形成交通环网、连接各行政村。
二、对外交通设施规划
(一)、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用地主要设置在人流、车流集中处,基本按照服务半径300m设置,规划镇区设置停车场10处,每处用地面积约0.2-0.5公顷。
(二)、加油站
现状镇域范围内已有四座加油站,规划予以保留,按照二级加油站标准进行改造。
第五章&& 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教育设施规划
(一)、现状
全镇现有中小学20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18所,在校学生5400人,教职员工220人。太和中学位于镇区,太和中心小学和太和小学位于镇区。
(二)、规划原则
1.按照《桂阳县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2.5万人口以上乡镇实行“四校各点制”,即: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联办完小1所,小学教学点1-10个。
2 .学校校园、校舍面积、班额以及体育场地、绿化面积均按标准要求进行规划,农村中学生人均校园面积达到16.44~19.2平方米,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6.4~7.9平方米,班额45~50人。中心小学人均校园面积达到14.68-22平方米,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2~7.4平方米,班额40~45人,并逐步创造条件达到要求。被撤并的学校,可利用现有设施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开办幼儿园、学前班。
学生体育场地面积标准:小学和九年制学校不低于每生2.3平方米,初级中学不低于每生3.3平方米。
(三)、教育设施规划
规划保留镇区现有的两处中学和中心学校(小学)太和镇2030年规划人口6.6万人,学生数量:中学按照人口比例6-7%、小学按照人口比例8-9%计算,中学生数量约为人,小学生数量约为人。
近期,考虑小学1-3年级学生年龄问题,现状村小有条件的尽量保留,远期待人口集聚,村小就近拆并到五个中心村。
二、文化体育、医疗卫生设施发展规划
(一)、现状
太和镇已有15个行政村都拥有了自己的农家书屋,而且配套设备齐全。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均设有阅览室,配有电视、VCD、书柜、桌椅等硬件设施,农业技术、科普知识、文化娱乐图书和音像制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已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了解市场信息、阅读科普书籍、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知识、文化娱乐精神的需求。为人民群众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群众反映很好。
现今,全镇共建有农家书屋15家,藏书达30000册,惠及群众2万余人,预计到明年全镇的农家书屋将覆盖全部村委会,为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献力。
(二)、发展规划
1、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1规划在太和镇区设文化站、影剧院、青少年和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中心)的钢混结构建筑面积必须达到300平方
米以上。同时至少一个标准的灯光球场,一个300平方米以上,配置必要体育运动器械的室内健身活动场所。
1.2规划在中心村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功能设置标准:含图书阅览室、展览室、文化活动室、多功能教室、室外文化活动
广场或礼堂。
1.3 基层村村级文体设施建设:以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六个一”(一个综合活动室、一个广播室、一个阅报栏、一个宣传窗或黑板报、
一个室外活动场、一个业余宣传员)为重点,加强基层村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至2015年,100%基层村达到要求。行政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是: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台。
2、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将现状太和镇卫生院扩建为镇综合医院,所有建制村都按要求规划有1―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建设覆盖率达到100%;规划期内,镇一级的卫生系统要逐步形成医疗、预防、保健三级卫生网络,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要求。
太和镇镇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表
一、行政管理
1.社区、村委会
二、文化教育
3.初级中学
5.幼儿园、托儿所
6.文化站(室)
7.影剧院、公共礼堂
8.灯光球场
9.运动场地
10.农技站
四、医疗保健
11.卫生院(所、室)
12.防疫、保健站
13.计划生育指导站
五、商业金融
17.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18.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六、集贸设施
19.粮油、土特产市场
20.蔬菜、副食市场
21.综合市场
七、其它社会化服务设施
23.社会停车场
24.客运车站
25.供配电
27.邮政局(所、代办点)
28.电信局(所、代办点)
29.污水处理
30.公厕、垃圾处理
31.消防、防洪值班室
32.福利院
注:● 表示需设置& ○表示可设可不设
第六章&&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一).现状
现太和镇有一个水厂,水厂供水规摸为5000吨/日,水厂位于太和居委会的空洞树下;现状水厂原水均取至肖家山水库,源水水质好,随着郊区城镇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迫切需要实现区域性供水。
(二)、水源规划
从区域空间角度出发,全县将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提高供水水质为主线,逐步淘汰乡镇水厂,最终实现集约化水厂制水、供水,形成一网多片的供水格局。但考虑太和镇的实际情况,规划将太和水厂扩建至1.2万吨/日。水源取至肖家山水库的水源。
二、排水工程规划
到2030年,规划镇域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应成组团统一收集,集中汇入规划的太和镇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西河。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尤其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求达到50%以上。近期2015年,农民居住点生活污水的排放,各自成组团集中处理后,排入自然水体,远期需全部纳入镇域污水排水管网系统进行统一处理。
三、电力工程规划
现状服务太和镇的有35KV的太和变电站和清和变电站。规划将太和变电站升级为110KV变电站,保留清和变电站。
规划全镇坚持电源与电网同步建设,优化网络配置,统一规划、协调城乡电网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网络重叠交错现象,使规划区内变电站布局及网络结构科学合理。理顺省网与地方电网关系,形成开放、竞争、协作、有序的电力网络格局。
四、电讯、邮政工程规划
太和镇镇区已建有邮政所、电信支局一个,规划在太和镇镇区安装具有长话、市话、农话合一,具有汇接功能的编码纵横制交换机,使镇电信局成为一个汇接局,并与区局、市局联网,近期规划容量为2.0万门。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电站办公环境,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开通数字电视微波网络,与郴州接轨联网打好基础,在规划近期内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中心村、基层村设邮政服务代办点。
第七章&& 镇域综合防灾规划 一、防洪规划
(一).防河洪规划
防洪措施以水库、堤防、河道整治相结合,确定合理的行洪路线,加大过洪断面。对镇区防洪河道河渠两侧按相关规范标准设置防洪通道;对防洪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清淤拓宽,并建立相适应的堤防体系,抵御洪水侵袭。加强河道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对位于河道上游的水库进行加高加固,预留防洪库容,提高防洪能力。
经过太和镇域的河流有三条,即西河、下雨河和下寨河,规划经过镇域的西河、下雨河和下寨河防洪标准均采用乡村Ⅳ等,即20年一遇设计。
(二)、防山洪规划
太和镇镇为典型的丘陵镇,在各种建设过程中为整平场地而挖方,将产生人工开挖边坡,填方将产生人工填方边坡,人工边坡过高可能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因此,工程建设应注意:①依山就势,分级整平场地;②合理设计地面排水设施,保证山上雨水能顺利排放,避免服务区遭受洪水或泥石流等的危害;③山体注重绿化植被保护,避免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④沿山体周边设置截洪沟。
二、消防规划
l&&&&&&& 规划在太和镇镇区设置二级普通消防站一个,配备消防车辆三辆,中心村均要求有可靠水源,采用供水消防为一体的消防体制。
l&&&&&&& 基层村,结合村庄整治规划中重点开展的“五清、五改、五通”工作,统筹规划村镇消防安全布局,积极加强消防通道
和水源建设,着力提高房屋耐火等级,使用清洁能源替代柴火供热,全面减少火灾诱发因素。
三、防震规划
根据《桂阳县总体规划()》,全县抗震设防按Ⅵ度设防;规划中心村、基层村时避开滑坡、崩塌和落石地带,规划在太和镇镇区、中心村附近设置O避难广场。
四、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太和镇为丘陵地区,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的工程建设或村庄建设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于有崩塌、滑坡危险的村庄周围应采用各种加固措施,并附以各种排水工程,泥石流地区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第八章&& 空间管制规划 一、空间管制分区的基本原则
基于对规划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分析各类资源与环境要素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制约性,建立资源限制性评价准则。针对规模化的城镇建设,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二、空间管制分区的评价标准
空间管制分区评价准则表
河湖湿地、中心城镇水系绿化带
中心城镇以外河湖湿地生态控制区
河湖湿地建设控制区
地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
三级保护区
地下水源保护区
坡度大于25%
坡度15-25%的山体
森林公园及防护林、经济林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
一、二级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埋藏区
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
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区
较适宜和适宜区
地下水超采
中心城镇外地下水超采区
中心城镇内地下水超采区
采矿区及地下矿产富集区
闭坑矿山、矿山废弃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
大型市政设施廊道
大型市政设施廊道控制带
城市生态绿地
中心城镇绿线控制范围、铁路及城市干道绿化带
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绿地
三、空间管制区域划分
(一)、禁建区
规划将河湖湿地及中心城镇水系绿化带、地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区、坡度大于25%的山体、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大型市政设施廊道控制带、铁路及城市干道绿化带等划入禁建区。
(二)、限建区
规划将中心城镇以外河湖湿地生态控制区、地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行滞洪区、坡度15-25%的山体、森林公园及防护林、经济林、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工程地质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区、采矿区及地下矿产富集区、绿化隔离地区、生态绿地等范围划入限建区。
(三)、适建区
适建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禁建区、限建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建区,主要包括城镇建成区和城镇规划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控制村建成区及发展村的建成区和规划区。
四、空间管制措施
禁建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任何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必须限期搬迁;限建区多数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将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科学合理的引导开发建设行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限建区内的城镇建设,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求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第三篇& 镇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 城镇战略目标与原则 一、战略目标、规划理念
(一)、战略目标
跳出太和,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做大镇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竞争力,协调区域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确立中心职能,加强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品质,塑造工业强镇。
(二)、规划理念
本次总体规划以“生态人本、现代工业、工业文化、旅游经济”作为总的理念。
二、规划原则
(一)、区域性原则
融入区域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太和镇的发展必须在区域的框架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快速发展。
(二)、集约性原则
太和镇为丘陵城镇,岗丘相间,应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协调区域关系,整合资源,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以人为本,创造安宁、方便、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四)、动态性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和高标准,城镇用地布局科学合理,城镇建设有机协调,适应城镇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规划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做到“高起点、远目标、重实际、可操作”。具体而言,从优化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结构的角度,把太和镇近期各具体建设项目的安排与远期的城镇建设目标相结合。
(五)、特色原则
充分挖掘太和镇的自然生态特色、社会历史文化特色的建设,并在规划中加以利用,塑造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城镇。创造高起点的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部和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产生吸引力,推进城镇全面协调发展。
三、规划内容
以“创新、整合、提高、细化、实用”为先导,制定太和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城镇功能的转变,理性规划各项资源与空间布局;贯彻新理念,促进城镇可持续、集约化、协调地发展;实施新标准,促进城镇的理性增长,把太和镇建设成为高品质的现代化新镇。
第二章& 城镇性质与规模 一、城镇职能与性质
(一)、城镇职能
1、太和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桂阳县城南部的卫星城镇;
3、桂阳县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
4、桂阳县南部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5、以“山、水、林、城”为特色的现代宜居城镇。
(二).城市性质
太和镇的城镇性质确定为:湖南省的示范镇,郴州市的中心镇、桂阳县的重点镇,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基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及现代服务业。
二、镇区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近期2015年太和镇镇区城镇人口规模1.6万人,中期万人,远期万人,远景万人。
(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镇区人口为1.6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规模为1.6平方公里。
中期(2020)镇区人口为2.2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规模为2.2平方公里。
远期(2030年)镇区人口为3.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设用地规模3.05平方公里。
第三章& 镇区本底条件分析 一、现状用地情况
(一)、镇区现状建成区用地情况
2012年镇区建设用地为1.1812平方公里,居住用地88.82公顷,占75.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3.6公顷,占11.51%;仓储设施用地2.03公顷,占1.72%;市政设施用地1.18公顷,占1.0%;道路广场用地12.49公顷,占10.57%。居住用地比例过大,道路广场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偏小。
镇区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统计表
用地面积(公顷)
占建设用地(%)
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人)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行政管理用地
教育机构用地
医疗保健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集贸市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现状建设用地
(二)、现状建筑情况
现状建筑主要为建成区居民住宅和各单位的公共建筑,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建筑布局混乱,建设强度较大,人口密度高,空间结构不舒展。居民住宅多为质量较好的砖混结构住宅。公共建筑多为质量较好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建筑。
(三)、现状地形地貌
镇区属丘陵地形,地势稍有起伏,但地形复杂。东西高,中部低,中部山地大多坡度在25%以下。
高程从270-320米不等,大部分用地高程在278-310米之间。
二、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一)、现状道路情况
现状镇区形成沿省道S902两厢建设形成的带状城镇,城镇内部道路最宽的12米,最窄的3-4米。镇区内道路不成系统,不能有效疏解交通;停车场地缺乏,交通管理水平滞后。
(二)、现状市政管网
给水:太和镇已建水厂,水厂设计供水规模为5000吨/日,镇区道路已埋设给水管。
排水:镇区内排水采用重力流排水,排水方式为明沟与暗沟相结合。
电力、电信管线的地缆铺设比例不够高;此外,无环卫设施。
(三)、城市特色不突出,空间品质有待提升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逐渐湮灭,城镇形象趋于“千城一面”,另一方面,用地的紧张也导致公共空间和开敞空间不足,并且缺乏有机的组织与联系,使得建成区的空间景观品质不理想,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
三、 镇区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一)、镇区内不可动要素:
□ 大面积的基本农田;& □ 坡度大于25%绿线内山体;
□ 新建在建用地;
(二)、可适当调整要素:
□ 拟建用地范围线;&&&&&&&&& □ 镇区已建道路
(三)、基地现状综合评价
Ø&&&&&&&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
Ø&&&&&&& &镇区内外山环水抱,植被良好,风光旖旎;
Ø&&&&&&& &土地尚有存量,地形高差不大,便于土地平整;
Ø&&&&&&& 镇区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均有待完善;
Ø&&&&& &镇区内现状建设无序,造成镇区空间结构不疏览,道路结构不完善,存在重大的交通、消防隐患。
第四章城镇总体用地布局规划 一、空间结构模式选择
(一)、镇区周边用地评价
太和镇中部地形平坦,地势开阔,东面和西面以缓丘和山地为主,根据《太和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状镇区东北面为坡度较大的山地,基本农田基本分布在镇区南面,适宜作为镇区建设的用地主要集中在现状建成区的周围和省道S902两厢。
规划用地评定从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角度出发,调查分析各种自然环境要素,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以及整备用地在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结合太和镇区的实际情况,规划主要考虑洪水淹没程度、地形坡度、基本农田等因素对城镇周围用地条件进行适用性评定。本次规划评价的用地面积为495.94公顷,经统计,规划范围内已建设用地118.24公顷,一类用地195.82公顷,占本次评价用地面积的39.48%,二类用地76.49公顷,占评价用地面积的15.42%,三类用地105.39公顷,占规划用地范围的21.25%。
城镇用地适用性评定标准
面积(公顷)
现状建成区
区域内已建设用地
现状建成区
适宜建设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
①&&&& 地形坡度小于10%;
②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③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
④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
省道S902两厢
基本可以修建的用地,是由于受到某种或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采取一定的工程处理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①地形坡度10%-25%;
②属轻度洪水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
镇区内的山体
不可建设的用地
①&&&& 地形坡度超过25%;
②经常被洪水淹没,淹没深度超过1.5米;
③基本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埋藏、属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
基本农田和坡度大于25%的山体
(二)、空间结构模式选择(东承西接、南控北拓)
1、结构模式1:强化东西联系
现状的太和镇主要沿省道S902沿线线形发展,从太和镇现有镇区发展的条件上看,镇区西面和东面有一部分适合建设的发展用地,可充分利用镇区现有的服务设施,发展门槛低,成本较低,是城镇自发发展下的首选之地。
结构模式1关注这一低成本路径,但由于东西面受山地的坡度影响,空间扩展的余地有限。
2、结构模式2:强化向北发展
厦蓉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镇区北部,因此向北开发可以利用交通优势,具有较好的条件,而且北部用地主要为低缓的山地。
结构模式2关注南北联系,强化现有建设空间向北发展及纵向交通联系和整体的空间联系。
(二)、空间生长模式选择
综合比较以上发展方向,确定太和镇空间生长的战略:
第一阶段:以结构模式1为主,强化东西向的联系,为空间的整体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北部和南部作为发展的战略性控制地区。
第二阶段,作为对空间需求增长进一步扩大的应对,空间引导方向应为主要向北发展,适度向南,完善组团内部结构,极限空间规模不应突破5平方公里。
(三)、建设空间关系的组合
协调区域、城乡发展,建立桂阳县南部新型的卫星城镇,以桂阳县“三个集中”为原则,整合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带动城镇的整体发展,加强功能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扩大城镇规模,强化中心城镇的集聚功能和综合实力,发挥镇区的优势,提高城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带动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与区域道路联系、完善镇域交通网络,充分发挥村镇体系的分工协作功能,促进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发展区域资源特色,整合资源,集中布置居民点,形成相对均衡的发展格局,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一)、布局结构研究
1、研究线路
城镇功能空间布局研究与用地限制条件的叠加。
2、布局结构研究
2.1城镇各功能区对空间布局的要求
2.2 方案推演1―2―3―4
(1)限制条件下镇区建设用地
西河从镇区中部东西穿过,将镇区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
老镇区在改造、完善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依托西河的景观资源条件,向南北发展,形成以南北两个综合片区。
(2)镇区综合条件分析
清和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省道S902是镇区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镇区东面应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3)镇区内及周边情况分析
镇区东面和西面为山体,具有良好的外部景观资源条件;镇区内山环水绕,资源丰富,在镇区可依托西河和背景山体形成高档服务中心。
(4)城镇南北拓展的时空载体分析
太和大道是太和城镇空间南控北拓展的主轴,兼具功能空间拓展及景观风貌轴线双重功能;
(二)、镇中心概念
“一带”―柔性界面;
“金脊”―刚性界面;
东依镇源、蓄势而发、南势推进、以游带商、组团空间轴向发展。
(三)、规划结构
镇区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心、五轴、五组团” ,其中:
“一带”―指沿下寨河形成的滨河景观带、串联镇区主要公共空间的景观带。
“两心”―指中部政治中心和商业文化中心。依托镇政府及市场形成政治中心,商业文化中心,设置有行政机关办公用地、市民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商业街和市场用地等。镇区的建设是强化中心城镇的集聚与辐射功能、提升整体功能形象的关键;
“五轴”―指太和大道发展轴、府前大道发展轴、泡古浪大道、太清路和清和大道发展轴。
――太和大道发展轴:是太和镇南北向发展的主轴。是联系老镇区与新镇区的主要干道。现状道路景观较差,路面过境车流量较大,将对未来镇区交通组织带来一定的问题,规划将其过境交通的功能外移,作为未来太和镇的发展“金脊”,近期重点改造道路断面和道路两厢的建筑立面和周边景观,形成景观优美、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的生活街市,以新形象和高质量服务城镇居民。
――清和大道发展轴:是南北向过境道路,既是过境交通干道,又是重要的城镇景观窗口。在整体的框架中,这一道路是老镇区向新镇区推进的主要联系通道,具有交通、景观功能。
――府前大道发展轴:是太和镇南北向发展的主轴。是联系老镇区与新镇区的主要干道,是展示城镇新面貌、新景观的重要窗口。
――泡古浪大道发展轴:既是重要的东西向城镇道路,也是公共活动最为集中的道路。在整体的城镇结构中,这一道路不仅担负着重要的交通职能,而且是展示城镇新面貌、新景观的重要窗口。结合新型城镇公共活动、结合绿化和环境景观建设、形成景观优美、各种服务设施齐全的生活街市,以新形象和高质量服务城镇居民。
――清和大道发展轴:既是重要的东西向城镇道路,又是新区的发展主轴,是老镇区向新镇区推进的主要通道。
通过五条轴线以及其间的景观节点建设,有分有合,突出太和镇的传统风貌特色和作为新兴的城市化地区的城镇风貌特征。
“五组团”―老城组团、铁路头组团、背家岭组团、皂角树组团、地界组团。
老城组团:具备核心功能的城镇区,包括政务、商务、居住、文化、娱乐和教育设施。
铁路头组团: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兼具生产功能
背家岭组团:以休闲功能为主,兼具生活功能。
皂角树组团: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兼具服务功能
地界组团:以仓储物流功能为主,兼具生活、服务功能
城镇建设用地计算表
人均(m2/人)
人均(m2/人)
一类居住用地
二类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管理用地
教育机构用地
文化科技用地
医疗保健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集贸市场用地
普通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公路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广场停车用地
工程设施用地
公用工程用地
环卫设施用地
防灾设施用地
第五章、城镇居住用地规划
一、现状概述
太和镇的居住用地现状主要以底商住宅和集中的农村居民点为主,有少量的公建与居住建筑混杂,尚没有成规模的居住组团或小区,沿省道S902多为底商住宅,建筑密度较高,环境质量较差。
二、规划目标与策略
(一)、规划目标
根据《桂阳县总体规划》、及太和镇职能要求,并参考《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制定太和镇居住用地规划目标为:在现状基础上,适当提高居住标准,重点改善居住环境;到2020年城镇居民每户家庭拥有一套使用功能齐全的住宅,基本达到人均一间住房,并有较好的居住环境;争取在规划期内全面满足《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提高居住用地中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和绿化、环境、照明、公共空间、停车的规划建设标准,全面提升人居品质。至2015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5~30平方米,2030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二)、规划策略
1、通过镇区南、北的建设来促进老镇区的疏解。借助镇区结构调整的机会,通过新区的建设来促进老区的疏解,即在老镇区以外的铁路头组团、背家岭组团、皂角树组团等处集中建设大规模的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为城镇居民创造安全、舒适、方便、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居住新区。
2、 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居住用地规划中将重点放在镇区人居环境的营造上,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建设宜居城市。
3、推动居住用地开发和居住社区管理社会化。计划经济下的“单位”体制造成居住用地与其他性质用地混杂现象严重,这种单位化的居住社区建设管理模式必将进行社会化改革,规划期内应推动居住用地与其他性质用地的分离,“单位化社区”服务向“社会化社区”服务的转变。
4、&&&&&&&&&&&&& 合理选址一类居住用地并控制其规模。为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规划中适当布置部分
一类居住用地,用以兴建高级公寓和别墅,但应合理选址、控制规模。在选址方面应充分利用山地城市特征,在满足工程地质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坡度为25%以下的山坡地,为城镇提供高品位居住产品;在规模方面一类居住用地规模控制为居住用地总量的10%左右,并不超过15%。
三、居住规划布局
(一)、居住用地分类和控制参考标准
规划镇区居住用地分为两类:即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分为多层住宅和低层住宅两种类型。
其中:低层住宅:& 1-3层,容积率:0.4-0.7;
多层住宅:& 4-6层,容积率:1.2-1.8;
高层住宅:& 7-18层,容积率:2.0-3.0。
(二)、居住用地分片区规划
本次规划提出至2030年城镇居住用地达到86.39公顷,其中商住混合用地按70%计入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占城镇总建设用地29.14%,人均居住用地28.8平方米。居住用地建设以建设设施完整、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区为目标。为服务于镇区的5个功能组团,镇区居住用地划分为5个居住组团,分别为:铁路头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29.48公顷,居住人口 1.0万人; 背家岭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15.53公顷,居住人口 0.55万人;老镇区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18.32公顷,居住人口0.65万人;皂角树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17.04公顷,居住人口0.6万人;地界居住组团居住用地面积6.02公顷,居住人口0.2万人。
(三)、老城区居住用地的整治与改善
老镇区目前有相当数量的三类居住用地,并有二类居住用地环境与区位较为恶劣(如大量住宅用地直接分布铁路线周边),这些较为恶劣的居住用地在规划期内都面临改造,因此现状居住用地应根据现状情况,分别对其采取保留、调整和改造的措施。
1、保留居住用地:指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规模和社会生活网络,环境质量尚可,在规划期考虑基本予以保留的小区或组团。主要包括质量较好、标准较高的单位住房和近年来新建的居住区。
2、调整居住用地:指已基本成型,但在环境或服务设施方面需要改善或加强的小区或组团。主要包括较早建成质量标准不高的住房。规划要求对这一类居住区或居住组团在保留现有社会网络的同时,根据其规模,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
3、改造居住用地:指现状生活环境质量较差,服务设施配套严重短缺的小区或组团。规划建议对这一类居住用地可通过居住人口结构调整和有效的房地产运作,彻底改善其环境质量,形成新的住区。
面积(平方公里)
居住人口规模(万人)
铁路头居住组团
背家岭居住组团
老镇区居住组团
皂角树居住组团
地界居住组团
注:★近期建设重点地区。☆:近期改造重点地区。
第六章& 城镇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一、现状概述
镇区现有的公共设施中行政管理、教育机构、医疗保健和集贸市场四类较为齐全,文体科技没有,商业金融设施规模小,档次低,相对落后。各类公建多沿黄太公路设置,随着城镇职能的转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高层次、多元化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规划布局
(一)、行政中心
1、现状概述
现状用地中行政用地位于太和镇镇老镇区中部。
2、行政中心规划
规划将太和镇行政中心搬迁至镇区北面铁路头,将成为太和综合性、高效率的新行政中心。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形成幽静恬适、清新秀美的高品质行政中心。是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太和镇新的景观节点。
规划行政管理用地面积4.33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46 %。
(二).教育机构
1、现状概述
太和镇区现有中学1所,即镇中学;小学2所,即镇中心小学和太和小学。
规划镇区设置一所中学、二所完全小学,三所幼儿园,用地面积11.62公顷。中学部学生数量约为1800――2100人,小学部学生数量约为2400――2700人。
(三).文体科技
规划结合镇区行政中心设置文化中心,设置了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大型重要文化建筑。规划文体科技用地面积2.5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0.87%。
(四).医疗保健
太和镇镇区现有医院一所,规划保留并扩大,按照中心医院进行建设,提供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中医、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服务,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任务,负责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技术指导和村卫生站医生的培训等,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规划医疗保健用地面积1.24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0.41%。
(五).商业中心
老镇区的公共中心在原有格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具有传统城镇风貌的街市,结合传统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对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进行必要的控制,逐步强化历史城镇的景观特征。同时在各居住区内部形成为内部居民服务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心。
太和镇镇区公共设施项目配置一览表
一、行政管理
1.党政、团体和各项管理机构
二、教育机构
3.初级中学(一所)
4.小学(二所)
5.幼儿园(三所)
三、文体科技
6.文化站(室)
7.影剧院、青少年及老年之家
9.游乐健身、运动场地
10.广播站
四、医疗保健
11.中心医院
12.社区医院
五、商业金融
14.土特产超市
15.饭店、饮食店、小吃店
16.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
17.宾馆、旅店
18、银行、信用社、储蓄所
六、集贸设施
19.现有集贸市场(保留)
20.新建集贸市场(一处)
七、其它社会化服务设施
21.镇区级公园(2个)
22.小游园(8个)
23.社会停车场(8个)
24.公交首末站(1个)
25.自来水厂
26.邮政支局
27.电信支局
28.污水处理站
29.公厕、垃圾收集站(7个)
30.消防站
第七章&& 物流中心、城镇发展备用地规划
一、城镇仓储物流中心
(一)、现状
太和镇现有仓储项目分布零散,规模小,发展层次低,主要以煤炭和石墨为主。
(二)、仓储产业发展策略
第三产业是太和镇发展的新的产业支柱,通过对接县城,服务县城,太和镇的第三产业将进行全面的功能提升,不发展有严重污染的工业,以绿色产业和仓储物流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经济,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档次,增强服务项目的广度与深度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三)、规划布局
规划将物流中心建筑用地布置在夏蓉高速公路以南,下寨河以西,形成集约发展的县工业园配套商贸物流基地,规划生产设施面积30.7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比例10.38%。
二、城镇发展备用地
太和镇作为桂阳县的重点镇,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外部环境条件,城镇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适应城镇发展的不确定性,策略性地为城镇建设预留发展备用地,为未来的发展尽可能的留有余地,同时对这一地区加强居民点建设控制和引导。
第八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一、镇区对外交通规划
(一).发展策略
对外交通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因此,对其发展前景和需求要准确定位,使之成为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优势条件。对外交通的发展应采取客观的态度,科学分析验证各个对外交通设施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远近结合,统筹安排,注意建设时序,以求适应未来多种发展需求。
1、& 完善镇域公路网,构建与国家交通干线的快速联系通道。
2、& 理顺对外交通与城镇交通的衔接,严禁公路两侧 “夹道建设”
3、& 加快物流枢纽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做大物流产业。
4、& 统筹规划客货运场站建设,功能明确,布局合理。
(二).对外交通设施规划
1、公路及枢纽规划
1.1公路规划
远期将省道S902东移,减少对外交通与城镇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
构建“一纵一横”的绕镇公路骨架。“一纵”为清河大道(省道S902),“一横”为厦蓉高速公路。
依托省道S902加强与桂阳县城和临武县的联系。
1.2公路枢纽规划
公交首末站:在镇区中部清和大道与太清路交叉口的西面设置公交首末站。
二、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一).交通发展原则及目标
1、交通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2、交通发展目标: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引导城镇空间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到2030年,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出行方式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能动态满足交通增长需求,有效支撑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
(二).交通发展战略
1、城镇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交通的先导作用,率先制定与城镇空间布局相协调交通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