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来凤县中心医院彭彩凤的手机号

来凤县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来凤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酉水上游,在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处,索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北接咸丰县、宣恩县,西南邻重庆市酉阳县,东南邻湖南省龙山县。宋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覃氏土司世据其地,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散毛等土司。来凤全县国土面积1342.05平方公里,总人口32.37万人,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全县有1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52.3%,其中土家族占29.54%,其次是苗族占22.3%。来风也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连续四届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成为土家族艺术的代表;地龙灯、三棒鼓、哭嫁歌、南剧等民俗文化原汁原味,朴质清新。
来凤县以翔凤山上飞来风凰的传说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端,隶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巴予国地。战国属地。隶。属。时属吴荆州武陵郡。属荆州武陵郡。:宋,齐、粱,周为乌飞县地。隶于清江郡。唐隶于。届羁麝感化州。为,后为柔远州,仁宗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司。初为柔远州,后废州为散毛洞。至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属行省。至芷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元末,据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都元帅。初,复废司为师壁峒。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割其半为大田所,属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都司。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初仍为散毛宣抚司,属卫。六年裁施州卫,属归州。十三年,废散毛等七。元年(1736年)建立来风县,属湖北布政使司。1911年(辛亥),九月初七日,反正,来凤独立自治。1914年,废府存县,来凤于省。1915年,属。1926年改属。1927年废道复隶于省。1928年,属鄂西,来凤为特别小县。1932年,改鄂西为第十,仍辖旧属各县。1934年,来凤为三等县。1936年,改第十为第七,仍辖原领各县。1945年,推行,定来风为三等县,属湖北省第七。直至1949年,隶属未有变动。日,来凤解放,隶湖北省。日,批准撤销来凤县建制,设立来风土家族,隶恩施地区。日,撤销来凤土家族,恢复来风县建制,隶。
来凤在五代时期,属羁縻感化州,羁麻州县的土官凡得到朝廷的认可,便可世袭,自后逐步演化为土司制度。到明代,土司制度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在来凤境内先后建立七土司,实行长达数百年,对土家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散毛宣抚司覃氏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天的翔风镇,接龙桥、三胡及绿永区的茅坝,上寨、龙咀一带。司治在今猴立堡。时置散毛司,以覃野毛为散毛宣抚使司。元初为柔远州,寻废为散毛峒。至元三十一年五月,散毛峒主覃顺给朝廷贡方物,升其峒为散毛府,属四川行省,并置大旺宣抚司。至元(后)年间,置神 壁峒宣慰司,寻政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六年,“散毛峒全在叛,招降之”,立散毛誓崖军民宣抚司。至正十一年,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明玉珍据蜀时,改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使司都元帅。明初,复废为师壁峒。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千户所,编户一里,领、大旺二,属重庆卫。洪武二十三年,废为散毛宣抚司,属湖广都司施州卫。领大旺、东流、腊壁蛮夷长官司,卯洞司、漫水司、百户司。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领、大旺二,东流、腊壁二蛮夷长官司。清顺治初,仍为散毛宣抚司,领犬旺等司如故。时,“宣抚使覃勋麟从讨吴逆有功,封,六峒属焉,俱隶府,寻改守备,领各司”。大旺安抚司氏土司世据其地。其地域相当于今社潭壤河以西的大河区辖地及老峡河以南的旧司区所辖地域。司治先后设于今旧司和。宋熙宁六年,章惮经制溪峒,始纳土为大翁迎峒,属师壁峒安抚司。元至元三十一年,置宣抚司。明玉珍据蜀时,亦置大旺宣抚司,以驴蹄什用为太旺宣抚使。明初因之,属四川行省。“洪武四年,宣抚使驴蹄归明寻叛。六年,仍置宣抚司,再叛”。“=十三年,凉国公蓝玉定其地,置千户所镇之。永乐二年,令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与龙潭司俱隶猷毛。五年,省入大所,改安抚司,编户三里,寻政蛮夷官司。清初年,仍为安插司。东流蛮夷长官司其地域相当于今高洞区、旧司区东流坝,革勒车区的革勒、太平、文坪、鼓架驶接龙桥区的尚家洞、马鬃岭一带。司治在今东流司大岩村。腊璧蛮夷长官司其地域相当于今老峡河以北的旧司区辖地,社潭溪河以东的大河区辖地以及革勒车区的一带。司治在今腊壁司村。以上两司俱为田氏世袭,为大旺司分族,元末置。东流司自田铭始,腊壁司自田太旺始。永乐二年,令大旺宣抚司领东流、腊壁二长官司。二年,设东流、腊壁二蛮夷官司,俱隶散毛。清初仍之。卯洞、漫水、百户司氏土司世据其地。司治先后设于今天井坝、截盗河,坟山坝。原地域相当于今、枫洞、高洞、、观音坪、荆竹、等7个乡,时其地域仅只相当于今镇的月亮、高洞两乡及枫洞乡的新才沟一带。漫水司治在宣抚堡,其地域相当于今,鱼塘,漫水,三坝、洗车及绿水区的一带。百户司治先后设于拦河百户溪和今,其地域相当于今镇的观音坪、剂竹、枫洞,一带。三司沿革失考,正史均不见载。惟《司志》称其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守镇边夷。明七年,喇喏因功受奖,除赦设流官经历,并附百户外,分建新寨、二峒连司长官,设立五营七寨及、二员。明年间,那吾任事,添设前、后、左、右、中五营,同姓分十二房。据县志载,司贵什始,漫水司宗烈始,百户司麦始。
来凤县地处湖北西南,东南接湖南龙山、西南邻重庆,东北与本省相交,西北与本省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市)”和“湖北西大门”之称。来凤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享有“小”美誉。地跨东径109°00′ —109°27′,北纬29°06′—29°40′,总面积1344平方公里。
来凤县地域南北狭长,北半部东西稍宽,南半部东西扁窄,呈叶形。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县,酉水河沿东部由北向南流经县域。全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群山绵延,东南部多盆地平坝,全县最高海拔1621.30米(天山坪大尖山),最低海拔339.90米(金龙滩),平均海拔680.00米,县城海拔458.25米,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平坝占全县总面积的78%,居住人口占总人口的87%。
来凤县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型,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日照1400小时,平均温度15.8℃,无霜期256天,气压16.2毫巴,相对湿度81%,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特点。因地貌、地势等的影响,又具有气候环境多样、垂直差异明显的特征。海拨800米以下的低山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湿润型。海拨800米至1200米的温和,春迟秋早,类似-湿润型的过渡带。海拨1200米以上的寒冷,四不太分明,类似湿润型。
来凤县下辖、(日撤乡设镇)、漫水镇、、、(日撤乡设镇)、、革勒车镇等8个乡镇,203个村,1844个,48个居民小组;另有胡家坪林场、白岩山药材场、磨坡农场等三个国营场圃。县城。镇政府驻接龙桥,人口103000人,面积136.4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27个村委会:精神堡、育红桥、三光坪、花园堡、枫香、香花、白岩、老茶、何家坡、马鬃岭、关口、小河坪、马家园、白杨坡、大垭口、老寨坪、冯家坪、桂花树、黄茅坪、老虎洞、中华山、望水、河坪、旗鼓寨、师立坪、竹坝、梅河、沿山坝、车大坪、檀木湾、红岩堡。翔凤镇是来凤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酉水河畔。地处东经109度18分—109度27分,北纬209度25分—290度36分,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国土面积137.37平方公里,东与湖南省一水相隔,南与本县绿水乡交界,西与本县三胡乡、旧司乡毗邻,北与李家河乡接壤,是鄂、湘、渝三省(市)边区的交通枢纽和传统的物质集散地, 209国道穿城而过。翔凤镇现辖4个社区,28个村,242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汉、土家、苗、回、侗等民族,总人口10.2万人。全镇耕地面积41721万亩。全镇平均海拔596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394.5毫米,年平均气温15.9℃,粮油作物以、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大头菜、、、椪柑、白柚、地道药材为主,其中因块大无筋形似凤凰头又名“”,肉质脆嫩,富硒多汁,是翔凤镇的一大特产,被称为全国绿色食品的第一姜。全镇基本形成了以干鲜果、 、、水产养殖、、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独具特色的城郊农业。形成凤头食品、宗味食品、四海贸易、欣欣乳业、精加工、薯类精加工、等一批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2005年,全镇民营户达到3142户,民营企业达到85户,民营大户达到33户,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3家,过500万元的5家,实现税金1170万元。全镇工业企业发展到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943万元。按照“建好西大门,不丢湖北人”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推进“一主三化”进程,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为实现“农业稳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依法治镇”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到2005年底 ,全镇达到3.34亿元 ,实现财政收入1209.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13元,财政收入连续10年保持恩施州乡镇“十强”,先后被省、州人民政府授予“楚天明星镇”、“恩施第一镇”等光荣称号。镇政府驻百福司,人口30000人,面积185.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百福司、新安、捏车坪、冉家、舍米湖、合光、沙道湾、石梁子、观音坪、梅子动、拦河、廖家坝、堡七、斧头落、新才沟、岩坝子、荆竹堡、可洞、安家堡、木车坝、洞塘坝、安抚司、怯道河、高洞。来凤县百福司镇位于湖北省恩施州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之地,东与湖南龙山县接壤,西与重庆酉阳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 地跨东经109°07′至109°21′,北纬29°04′至29°07′,全镇国土面积184.13平方公里,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酉水河由北向南穿镇而过,怯道河从西向东横贯全镇,两水系于百福司集镇相汇,再向东流入重庆酉阳县境内。两水之上,架四座石拱桥连接鄂、湘、渝。酉水乘船可达湘、渝,公路可直通黔、蜀,水陆交通方便。百福司镇历史悠久 。据康熙《司志》载 ,自唐、宋迄元,世授宣抚使,镇守边夷,几百年来承袭,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废,设智乐里(漫水司)、勇敬里(百户司)和仁育里(卯峒司)。后,因“户”与“福”谐音,且取福有吉祥之意,改百户司为百福司。百福司又名,因此地有一天然伏流洞,酉水伏流200余米,从洞口相望,可见卯时光亮,故名曰“”。初期,设区,下辖13个乡;1958年10月撤区,设公社,下辖11个管理区;1984年,经批准,改县辖镇,定名百福司镇,下辖6个乡(1997年改设管理区,2003年撤销)。百福司镇属二高山地区,平坝与山地面积比为1:7。地势西高东低,峻岭重叠,沟壑纵横。全镇平均389米,最高1127米,最低339.90米。 百福司镇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1260小时,269天,年平均降雨量1494毫米,年平均气温16.8℃至18.5℃。农作物以水稻 、玉米 、薯类为主,林业和土特产以松、杉、油桐 、花生、中药材等较好 ,其中“”闻名中外,1958年,政务院总理亲笔题写并授予“,名冠全球”锦旗。百福司镇是土家族的聚居地 。彭 、田、向氏等土家族人世居其地,为恩施州土家族居住最集中之地,民风民俗浓厚淳朴。好客、朴实、勤劳的土家山民世代传承,凝结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习俗底蕴,有众多的自然。土家人熏大块,吃鼎罐饭,饮包谷酒,喝油茶汤,跳,盖土花被,住,是酉水流域土家族保留风俗习惯最为完整的地方。民间工艺以纺织“”和竹篾编扎最为著称。镇政府驻大河坝,人口48000人,面积320.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37个村委会:大河坝、白水泉、芭蕉溪、桐子园、黔江洞、大坟山、马家园、小梅庄、社潭溪、枫香坪、张家界、沙坝、杉木塘、茶园、富绕、五道水、龙潭坪、老板沟、茶园坡、两河口、张家坡、冷水溪、独石塘、楠木坪、狮子梁、杉木溪、满店、板沙、白果、落鼓塘、竹山、施南坡、拦马山、三函槽、牡丹坪、车洞湖、中坝、漫水塘。大河镇位于来凤县西部,分别与本县旧司乡、百福司镇、绿水乡、革勒车乡 、咸丰县甲马池镇 、丁寨乡 、重庆市酉阳县兴隆镇 、木叶乡等八个乡镇接壤 。全镇国土总面积317.5平方公里 ,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3.5%。大河镇属全省100个重点建制镇之一 ,现辖40个村民委员会 ,1个居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48200余人(其中集镇人口11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2%。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239.5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4元。 来(凤)酉(阳)公路从大河镇中南部穿过。大河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38公里,距渝东酉阳县城112公里 ,距咸丰县城60公里 。 发源于大河镇天山坪的两条河流流经大河镇 ,怯道河流经漫水塘村 。境内有大小水库3座,人工渠道19条6.8万米,大小塘堰3口,可灌溉农田800公顷。大河镇最高点天山坪大尖山海拔1621.3米 (也是来凤县的至高点) 最低海拔380米,平均海拔670米。全镇耕地面积49417.51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山、二高山地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等特点。适宜烟叶、茶叶、药材、油桐等多种经济作物生长;适宜水稻、玉米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大河镇林木茂盛,境内自然景观独特 ,野生动 、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有、、、、、、等,近几年曾发现有在两河自然保护区出没;珍稀野生植物主要有、、、、等,老板沟村现有上千亩的。已形成了五大基础产业 。一是种植近10000亩;二是、各建有基地5000亩,有“之乡”之称;三是以牲猪、湖羊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壮大 ,年出栏10万头(只) ;四是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0000亩;五是产业稳步发展。大河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每月逢2、5、8日,市场非常繁荣。政府驻上寨,人口21000人,面积94.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上寨、四合、沙子田、大堰塘、拦马山、大坪、小坳、周家湾、老鹰岩、新溪沟、梅子树、香沟、贵帽山、施南坪、田家寨、康家沟、体河、老寨。1975年将城关区的田家寨、施南坪、体河、康家沟、上寨、茅坝和旧司区五台组成绿水公社,1984年改绿水区,1996年改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96.6平方公里,人口2.1万。来智公路过境。辖施南坪、体河、田家寨、康家沟、周家湾、香沟、梅子树、老鹰岩、新溪沟、贵帽山、老寨、四合、沙子田、大坪、小坳、芭蕉坪、拦马山、大堰塘18个村委会。农业以水稻、苞谷、、种植为主。矿产有烟,是县主要产区。政府驻凉水井,人口21000人,面积136.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新拱桥、兴隆、枫木、苏家坪、新拱桥、社里坝、东山坪、鱼塘、桶子、油房坳、赵家坡、枣木垭、胡家坝、龟塘。位于武夷山区南麓,地处来凤县的西南部,全乡地势狭长,呈南北走势,东南与湖南毗邻,西北与本县百福司镇、绿水乡接壤。属于二高山地区,气候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境内山峦起伏,雨量充沛,溪流潺潺,土地肥沃,植被丰富,适宜于各种生物的成长。全乡国土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3个村民小组,21000余人,其中集镇2000余人。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38元。境内盛产誉满中外的金丝桐油,曾创造过万担桐油下荆楚的盛况,有美味爽口的金薯粉丝,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有几度引来洋专家探幽寻宝的磨刀溪大溶洞......修建塘口电站而形成的库区水质清澈,风光旖旎,乘坐机帆船缓缓穿行于酉水河中,可游览到婀娜多姿的“阿塔峡”,惟妙惟肖的“鲤鱼跃龙门”等景致,叫人叹为观止。库区内的网箱鱼、、叉口肉质细腻、肥美可口,在游兴未尽之时用篝火烹熟,别有一番风味。塘口库区自然风光带,犹如深藏闺中的阿娇,开发她必然会为“酉水文明长廊”的构筑平添无限底蕴。漫水乡新集镇位于地势平坦宽阔的新拱桥村 ,距来凤县城35公里 。2000年开始迁建,乡政府、公安派出所、中心小学、信用社、邮政所等单位均已整体搬迁,下水道已修建完毕并投入使用,自来水厂可望2006年建成使用,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发展潜力巨大。所属6条村级公路已有3条黑色化或完成了沙石路建设,特别是开通了油房坳到龙山县火岩乡的村级公路,两地较大的物价逆差将会吸引邻县大批的商贩来漫水集镇淘金,促进漫水乡的商贸发展。旧司镇位于来凤县中部,东邻翔凤,西靠大河,南接绿水,北交革勒、三胡,总面积20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82米,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394毫米,日照时数1300小时。旧司镇由过去的旧司乡、高洞乡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地旧司,1958年设旧司公社,1962年为区,1996年设乡。2013年撤乡建镇。位于县境中部,旧司集镇距县城西29公里,高洞集镇距县城18公里。现辖32个行政村,1个社区,375个村民小组,12900多户,49700多人,耕地面积3011.63公顷,以粮、畜、 桑、烟、茶为主导产业。境内青山叠嶂,夹有平川丘陵,兼有山区和平原的特点,生态环境优越。旧司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历史上曾经历过漫长的土司制度,宋、元建制为司,清代为里,建国后设集镇于原土司治所,故名“旧司”。旧司曾是文人墨客、商贾政僚云集的古老集镇,历史悠久文化醇厚,缔造过风雨无度、战和无常、荣辱兴衰更迭的大旺安抚土司史;诞生了地龙灯、三棒鼓等民间文化艺术奇葩。旧司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龙灯”被公示为第三批国家级名录项目。旧司是一块富饶的宝地。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到70%,是武陵山区的天然氧吧。这里野生动植物繁多,境内现有野猪、松鼠、白鹭等野生保护动物,地下煤炭、重晶石、莹石等能源储量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环境无污染,适合农作物生长,是传统的农业大乡,“七山一水二分田” 的地理格局,是主产粮区域。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白龙之乡”闻名的桑蚕,伴随着桑蚕价格高涨市场,面积正在朝万亩靠拢,恢复昔日辉煌指日可待。旧司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旧司是我县的策源地,境内爆发了著名的板沙界;在和时期,旧司又是活动的重要区域,涌现出李瑞阶、谭怀安等革命志士,保留下高洞区委等革命文物。旧司是一块投资的乐土。先民们在此拓疆立业,创造了灿烂的土司文化,今天这里民风纯朴,风景秀丽,交通方便,来凤至重庆酉阳的公路穿境而过。老峡路、胡新路和革高路把该乡串连得四通八达。正在规划建设的讨橙线,将把旧司打造成为来凤县连接周边地区的枢纽中心。丰富的重晶石、、、藤茶、“板土科”白酒等资源优势,是投资兴业的理想洼地。1949年设三胡区,1958年为公社,1962年复设区,1975年复为公社,1984年改区,1996年改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27.6平方公里,人口2.7万。来咸公路过境。辖官坟山、狮子桥、石桥、大塘、荆竹、安子堡、金龙沟、范家沟、六正、猴栗堡、苗寨沟、讨火车、梨园沟、三堡岭、桥亭子、韭菜园、黄柏园、阳河坝18个村委会。矿藏有重晶石和铅锌矿。农业以水稻、苞谷、红苕、洋芋种植为主。革勒车镇位于来凤县西北部,东与三胡乡交界,南与旧司乡相连,西与大河镇接壤,北与咸丰县毗邻,国土面积116.82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距来凤县城26公里。来高路(来凤一高山)横贯腹地,革高路(革勒一高洞)、革旧路(革勒一旧司)纵横境内 ,共有公路98公里。全乡现辖17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5438户 ,20421人,居住着土家、苗、汉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70%,属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革勒车乡属低山 、二高山地区 ,最高海拔1379.4水,最低诲拔499米,平均海拔939米。境内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革勒车乡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为16.3℃,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6.6℃,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280天左右。耕地面积1430公顷(其中水田830公顷,旱地600公顷),林地5163.1公顷,水域128.3公顷。境内土质肥沃,盛产水稻、玉米、油菜、薯类等粮油作物和烟叶、茶叶、白术、桑蚕、干鲜果(以、为主)等经济作物。林业资源较丰富,主要产品有棕片、生漆、油桐、楠竹等。畜牧业以饲养牲猪为主,养蜂和养羊业正在该乡兴起。大兴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基地,涌现了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品牌尚风寨蜂蜜、巴骨甜水果等。革勒车矿产资源较十富,现已探明的有重品石、白云山、石灰石、铅锌矿、硫酸钾、等。尤其是重晶石资源丰富,含量品位较高,开发潜力极大。 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二龙山河纵贯南北,具有开发的有利条件。发电站2个,山塘40余口,蓄水量达290万立方米,渠道23公里,有效灌溉面积266.67公顷,确保200公顷农田旱涝保收。
来凤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众多堪称物华天宝,名扬天下。耕地盛产粮油,山上多、、、,金丝以“全国质量第一”而声名远播,、、、、核、等干鲜果驰誉边区,云贵型醇厚芳香,“凤头生”、、、、花皮蛋、器等畅销省内外。、、为湖北省优良品种。境内河溪纵横,有大小河流25条,长487. 5公里,水能蕴藏量80832千瓦,可开发7.95万千瓦。地下矿藏主要有原煤、铁、、紫砂、、等二十余种。其中探明储量1000多万吨,以量大质优列全国县市前茅,极具开发前景。
来凤是一个以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据2000年统计,全县有18个民族,占52.3%,其中占29.54%,其次是占22.3%。属本地世居民族,自称“”,是古代人后裔,有着悠久历史。土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还有地龙灯、、哭嫁歌、、等,使人留连忘返。土家是独具特色的东方茶文化,“”融汇川湘特色,土家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352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921万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2629万元,增长27.7%;第三产业增加值164836万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构成由2010年的28.4:25.9:45.7调整为26.9:26.3:46.8。按全县年平均常住人口24.34万人计算,人均14478元。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36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7.41万人。据县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人员1406人。消费价格总指数105.31(上年同期价格为100),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109.97;商品格总指数105.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106.61。
全年农林牧总产值156456万元,比上年增长7.57%(可比价增幅,下同);其中,农业产值81480万元,增长3.84%,产值7273万元,增长3.09%,产值64989万元,增长13.04%,产值1854万元,增长7.6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0万元,增长7.91%。农林牧增加值94921万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4.48%。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5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5327千公顷,减少0.15千公顷;烟叶种植面积1.63千公顷,减少0.1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8.23千公顷,增加0.48千公顷。全县达55.7%。全年造林面积2899公顷;零星植树57万株;木材采伐量11166立方米。全县受益的村38个,比上年增加2个;通汽车的村185个;通电的村185个;通电话的村185个;农村用电量204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6%;化肥施用量(折纯)1.32万吨,增长2.7%;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3.9万千瓦,增长10.8%。
全县78759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中,规模以上58286万元,增长33.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单位数29家,比上年净增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76863万元,比上年增长51.4%;总额15822万元,增长45.9%;工业产品销售率99.6%,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230023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城镇500万元以上项目154356万元,增长21.9%;农村500万元以上31264万元,下降1.1%;开发34390万元,增长678.6%。8987万元,增长46.7%;77511万元(全部为工业项目),增长14.7%;133515万元,增长44.2%。农村私人10013万元,增长15.0%。年末全县开发企业12家,屋施工面积17.0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1.9 %;屋竣工面积68300万平方米,增长23.7%;屋销售面积8.88万平方米,增长39.8%;屋销售额达27455万元,增长15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389万元,比上年增长18.9%。按销售地分,城镇零售额101320万元,增长23.0%;乡村零售额27069万元,增长5.6%。批发业销售额23340万元,增长9.9%;零售业销售额117826万元,增长27.0%;住宿业营业额5312万元,增长17.5%;餐饮业营业额12814万元,增长25.1%。全年总额54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全年利用外资220万美元,增长20.9%;全年新签和续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80094万元,增长36.5%。全年新签约落地项目21个,续建招商项目29个。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4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769公里。全县农村通公路行政村100%。全年货物周转量4.9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1.92亿人公里。邮电业务收入9786万元,比上年增长4.2%。固定电话用户1.8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8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3万户,新增0.59万户。全县有星级饭店2家,名胜风景区和区3个。全年接待游客54.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15元,增长44.1%。
全年47049万元,比上年增长27.37%。其中,中央收入32330万元,增长28.14%;地方一般收入14719万元,增长25.71 %。国、地税收入达到3.33亿元、1.24亿元,分别增长26.6%、30.3%,实现财政其他收入1301万元,增长21.3%;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505万元,增长44.5%;完成15729万元,节约资金1757万元。全县财政一般支出131226万元,比上年增长15.22%。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389362万元,比年初增加75984万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48739万元,比年初增加40408万元;各项余额200469万元,比年初增加49378万元。其中,短期余额89133万元,比年初增加30772万元;中长期余额111336万元,比年初增加18606万元。
来凤县宗教以较为突出。解放前,寺庙之多,僧尼之众,为他县少有。解放后,党和政府保护宗教信自由。但由于的宣传,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不少僧尼自愿还俗,多数僧尼年老病故,所剩无几。本县会社组织多而且杂,常给社会酿成种种祸端。解放前夕,仅汉流就有会众 13000多人解放后,将那些与人民为敌的反动会道门进行取缔,其它一些富有色彩的会社组织,也随着它赖以生的社会背景的消亡而自行消亡。
佛教传入来风较早。本县摩崖造像,据传为元年所刻(一说为五代)。千百年来,一直是鄂、川、湘、黔边区旺盛的佛教胜地。解放前,来凤佛教盛行。据1938年县长陈恒儒统计,当时全县有大小寺庙176所,女尼达250余人。1913年,曾成立七县佛教支部,后因兵焚匪祸停止活动。1941年6月,重新成立“中国佛教会湖北省七县佛教联合分会筹备会”,会址初设咸丰忠堡,9月迁本县近大观寺。后因未获省民政厅批准,明令取缔。1945年10月再次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湖北省来凤县分会”,次年改称支会,以僧本忍为理事。当时为巩固组织,壮大声势,聘县参议会议长黄旗若为名誉,县党部书记长周伯涵为理事,城区镇民代表会主席徐厚德为监事。解放后,党和政府实行信仰自由,、近大观寺、老虎洞飞来阁和东清云寺等寺庙继续由僧尼主持。大观寺当家僧宏愿,1959年参加湖北省佛教界第一届代表大会,当选为湖北省佛教协台理事。“”中,全县寺庙均被拆毁,佛教徒失去了活动场所。党的以后,落实党的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台法的正常活动,调动神职人员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统一服务。但由于有的僧尼早已自愿,多数因年老病故,且解放以来再无一人削发,到1985年,全县仅剩7人。有3人住在的临时简易房管理寺庙,实行自传、自治、自养。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和九月十九日,在举行重大活动,前来烧香拜佛者甚众。在保护正常活动的同时,县委对这些老弱多病的僧尼,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25元,并包医包药,使她们安度晚年。
解放前,本县不多,道也很少。据1940年调查,全县有24人,从事做斋、打醮等法事。解放后,均已自动从事其他职业。仅有少数假冒的、,在偏僻农村偷偷摸摸从事一些破石、打胎、捞油锅、上刀梯、降童子等,以给人治病、辨盗、驱鬼、禁怪为名,诈取钱财。
1936年,传教士神职司铎向道珍,带领3名中国籍天主教徒来本县传教,在牛车坪购民舍一栋为,前后共收入教信徒44人,其中男23人,女21人,有24人正式受洗,4人受过坚振礼。1938年向道珍离开来凤后,由中国籍神甫罗亦超主管。曾办过一所,只十余名学生,因无经费,两年后停办。抗战胜利后,神职人员离县,天主教在本县亦自行消失。另外,1946年,福音堂基督教徒曾来本县沙坨传教,收教徒2名。解放后,在沙坨、大沟等地传教,发展教徒29名,因该教在本县无群众基础,基本无活动,现已自行消亡。
土家土家语叫“舍巴”、“舍巴格痴”,其意为敬神跳,汉语叫&跳摆手“,是流传于鄂湘渝边区流域土家族的一种舞蹈。在来凤县尤以河东舍米湖村的“小摆手”传承较为完整,且具有原始特色。清本《来凤县志》转载《》关于五代时“与普舍树”的传奇,生动地记叙了一千多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跳的情景,是来凤土家最早见于史书的记录。舍米糊邻近庙堡摆手堂残碑铭文“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记载,是跳摆手敬祖先的最好。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大方。其动作主要是“单摆”、“双摆”、“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脚则是区别于其它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其舞蹈表现有“狩猎、农事、军事、生活”等内容,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是歌乐舞浑然一体的艺术,民族特色浓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土家人世代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在鄂湘渝黔边区民众中有很大影响。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中国代表作的特质,应切实加强保护。
又称,是流行于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居州五种地方剧之首。它流播城乡,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名,一般认为是取“施南”之南。又叫“施南调”,是形成和流行在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唯一能在庙台演出的一大地方剧种。由于该剧种常在庙台演出,又长于演连本戏,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
流行于旧司乡高洞大岩板一带,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表演时,不用木棍举龙,九节龙身的每节均由一人单手抓住龙身内的一圆形篾或以头背托龙,另一只手抓住前者的腰带,表演者上身藏在龙身内,双脚为彩色龙衣所遮。舞动时,全凭感觉和熟练的技巧。龙头前,一人举宝珠,另外一只彩凤在龙的身边飞来飞去。其表演“套路”主要有“绕圈子”、“龙起身”、“龙盘饼”、“龙回首”、“抢宝戏凤”、“飞龙桥”、“龙盘树”、“龙卧滩”、“龙走图”、“凤骑龙”、“龙盘凤”等十多种。
来凤三棒鼓
又称,是本县源远流长,各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说唱带表演的艺术。演唱一人二人均可,比较正规的表演为四人。抛棒者为主演,其面前鼓架上置一小圆鼓,边抛边打边唱。另外三人,一人敲马锣,一人抛刀(刀为三至五把),一人耍“连绞棒”。表演没有特定的时间,逢年过年,婚丧嫁娶、新屋落成、、祝福、田头歇气、夏夜歇凉均可打助兴。
西兰卡普织锦
其艺术价值最高的为土花铺盖,土家语名“”。系在木织机上编结,编结时,经丝纬线先着色,边编边挑图案。织成后无须染色,花鸟栩栩如生,颜色经久不褪。按土家习俗,女孩从十岁起就要学织“”,为以后的作准备。
相传从南岸盗来仙谷种,并亲自不辞辛苦地帮助人们耕种,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直到劳累成疾而死,而死的这一天就是农历四月初八。世袭相传,每逢这一天,土家人就打教诵经文。唱歌跳舞致悼词,还赶来一头膘肥体壮的黄牛,给它喂精料,不管活动怎样忙,农家小院的耕牛都要休息,磨,喂鸡蛋,以示土家人对的爱戴和祭奠。
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前一、二天,要由平时相好的好姐妹伴着,哭述自己与父母、兄妹及亲友的依恋之情,这就叫做。一般是坐在房中,由管事人去接待客人,清理到谁,就哭谁。例如:哭、、、舅娘、姨爷、姨娘、姑婆、、、伯叔、兄嫂等;也有哭和礼官先生的。哭到谁,谁就去房中给奉劝几句。如:“发财呀”、“发家呀”、“享福去”等之类的话应有尽有,奉劝话说完之后,一般都要给送点钱,称之为“哭钱”,有些会哭的客人还要陪着哭一会儿。
来凤山水融汇武陵神韵,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民族民间文化特色浓郁,具有丰富旅游资源。仙佛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景色清幽,摩岩雕凿的咸康佛为之最,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印潭潭水如镜,奇峰竞秀,岸边有土司王城遗址,更以巨大的伏流洞——卯洞和有土家先民葬的仙人洞奇景令人叹服。在酉水漂流,可一日游三省市边区,既可领略酉水河阳刚之美,又可饱览边区风情。塘口库区、新峡库区,景色万千;翔凤山公园、老虎洞、接龙桥、贵帽山、胡家坪林场均是开发旅游的好去处。土家人勤劳勇敢、质朴豪爽、热情好客,民风民俗浓郁似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摆手舞在此最为流行,保留有号称“神州第一堂的”摆手堂;
又名,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为连接龙脉之意,故名。桥长80.45米,宽5.3米,全部用青条石砌成。桥中央拦杆上镌刻“”3个大字。时期,率领转战湘鄂川黔边区,来凤人民盼,迎,给桥赋予新意:迎接。1935年,国民党来凤守敌,为堵击,在桥上筑起大碉堡,并把桥改为“截龙桥”,企图截断人民同的联系,阻击的队伍。来凤解放后,“”三个字得以恢复本来面目。文革期间,、“”残酷迫害,亦未能幸免,“接龙”二字被铲掉。1974年,同志得到平反后,“”三字重新该上。1963年修建来(凤)百(福司)路对此桥进行了改造,1983年省政府又拨专款扩建。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视察来凤时亲题“”三字。日,中共来凤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桥上立碑,镌该碑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题词“发扬先烈志,振兴湘鄂边”。
舍米湖民俗文化村
“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沿十八司。相约新年齐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是舍米湖的生动写照。该村土家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摆手舞的发源地,具有土家族文化的鲜明特征,舍米湖摆手堂有“神州第一堂”的美誉,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景区位于百福司镇,景区有桅子柱、香炉岩、落印潭、土司城、仙人洞等景点,集酉水河的雄、险、秀、静于一体。为天然形成的穿洞,“天阙惊泻泄巨川,洞庭前路劈千山,蛟龙不是池中物,五岳当涂也枉然”。仙人洞位于悬崖之上,1992年曾进行过抢救性挖掘,内有早至2000多年前的等文物。
仙佛寺景区
来凤位于畔。内沿西岸石壁上有摩崖造像群,坐西朝东、依山临水,计有造像31尊,最大者通高6米。传说建于晋元年,1994年经专家考证,始建于初、盛唐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现存唯一的大型摩崖造像,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区历史文化精华,具有重要的文物、历史价值,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县内拥有 100 多种特色资源,盛产生姜、藤茶、、大头菜、、桐油、、、、金钱百花蛇等农特产品和道地药材。金丝桐油以 “ 全国质量第一 ” 品牌,历来是我省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 凤头生姜 ” 富硒汁浓,是独有的食药两用风味产品;富硒藤茶具有降血脂血压、润喉清咽功效,甘甜爽口,回味悠长;松花皮蛋无铅富硒、色鲜味美, “ 味比新疆葡萄重,色比岭南荔枝深 ” ,是难得的水果珍品;土家织锦 “ 西兰卡普 ” 工艺精巧,宝石花漆筷精工制作、光彩照人 。
无铅松花皮蛋
利用来凤本地麻鸭所产鸭蛋制作而成。制作工艺独特,蛋清如玉,上有松柏叶状花纹,俗称松花,食之鲜嫩味美,余香满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符合GB9694-88一级标准,达国内先进水平,荣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
又名山甜茶、,系属植物显齿的茎叶,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御湿、降血压、降血脂、保肝等功效,民间常用于高血压、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等病的预防。经等科研单位对其水提物及有效成分进行研究,其有效成分为素及双氢杨梅素等黄酮类化合物,无毒副作用。
宝石花漆筷在来凤已有160多年的生产历史,用五年以上楠竹为筷坯,镶嵌贝壳,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古色古香,造型美观,集适用收藏于一体,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摩擦、无毒无味、不脱化等优点。曾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杯、国家民委旅游产品优质奖、第十一届北京指定产品。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我国的四大织锦之一,是土家族的工艺美术之花。在土家语里,卡普是花,西兰是被面,西兰卡普意为土家花被面。按照习俗,土家姑娘出嫁要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花被面,因此,土家姑娘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编织。她们用彩色纱线编织自己的嫁妆,也编织出自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通过土家人民的不断创造,已制作出各种款式的手提包、壁毯、装饰品等。
来凤属杨梅的原产地之一。来凤杨梅色淡紫红至紫黑,肉质细软,甜酸多汁,核小,品质上等,营养丰富,风味佳美,是水果中的珍品。杨梅树冠葱翠,姿态优美,终年常绿,又是绿化的优良树种。全县有百年以上的古杨梅108株,单株最高产量可达1000公斤以上。
来凤桐油浓度高,色泽金黄,沾之可牵拉成丝,故称之为“金丝桐油”,1953年曾获得国家政务院“来凤桐油、质量第一”的称号。现为我县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
来凤生姜因其形如凤凰头,俗称“凤头姜”。据《来凤县志》记载,凤头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其富硒多汁、无筋脆嫩、营养丰富、香味清纯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之名产,尤以仔姜脆嫩无筋在国内外生姜品种中独树一帜,品质明显优于国内外其它品种。1998年,凤头生姜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生姜品种。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取自油茶树的种籽。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中不含芥酸,、和其它添加剂。经测试:茶油中高达90%以上,达到80-83%,亚达到7-13%,并富含和A、B、D、E等,尤其是它所含的丰富的亚麻酸是人体必需而又不能合成的。经科学鉴定,山茶油的及亚含量均高于。
本县现存古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有:仙佛寺摩岩雕刻的佛像,川湖大界界碑,卯洞油行章程碑等。仙佛寺石刻像凿于接龙桥区沙坨乡酉水北岸佛潭岩上,岩壁高约百米,在中部,并排开凿着,依次雕刻 3尊佛像,每尊高约6米。其神态端庄,造形丰满,尤以靠南的两尊工艺精巧。前清时期,在地中掘出残碑,上有“咸康元年五月”字样,清同治《来凤县志》推断最先造像时间为东晋咸康元年,称前两尊大佛为“咸康佛”。据美术教授阮璞结合我国佛教流布系统及咸康佛本身风格的时代特征实地考察认为,成康应为五代前蜀后主的(公元925年),咸康佛和溪州铜柱在同一时代建造,“窟主”有极大可能是土家族首领。两说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在布局上居中大佛的两侧各雕有一对小佛和一对供养人,两侧的佛像身旁亦雕有供养人。在下侧南端,另凿有许多小,窟内刻有观音、地藏等佛。所有小石佛各具神态,有较高艺术价值,然雕刻时间则晚予“成康佛”。古人曾修三层佛寺,将佛像尽罩于内,一层为并僧舍,二层为,三层为大佛堂。古寺上倚绝壁,下临深潭,古木参天,绿荫蔽日,檐际泉水四时溅落,左右洞壑幽深,成为本县避暑消夏胜地,亦以“佛潭映月”的美景而为文人称道。寺内有一回文诗碑,刻诗日: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沙笼树色月笼烟。将诗顺咏倒岭皆成诗句,将其拼拆组合,可演绎为成百首新诗。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佛寺被拆毁,碑碣古物被破坏,唯摩岩雕刻主体部分基本完整,仍可供观赏研究。川湖大界石碑,在大河区境内的白岩山药材场,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此前,鄂川两省在此地疆界不明,时有争议。经两省公议,来凤和四川在此树碑刻字,划分边界。卯洞油行永定章程碑,刻于清二十年(1840)九月,碑文规定了桐油收购价格,质量要求等条款,可考查卯洞商业状况。碑砌于百福司镇下街一居民住宅之墙壁上,碑体完好,字迹清晰。
古书院解放后本县古书院尚存、桂林书院的主体建筑。大殿于 1984年拆毁,现仅存桂林书院。该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九年,同治五年均进行过扩建或维修。现主体建筑保存完好,仍可见当年风貌,今为百福司中学学生宿舍。古宫观寺庙本县原佛、道教建筑物极多,如庆风山的大观寺,麂子峡的飞来阁,县城的川主宫,等,解放后均被拆毁。现仅存百福司镇上街的。该建筑占地面积870平方米,整个建筑共分三进。一进为术结构的戏楼,楼柱粗大,楼顶有彩绘雕刻图案,戏台左右各有耳房。二进为正殿,殿阁3间,总宽13米,进深15.6米,颇有气势。三进为后院,进深12.6米。该建筑物具体修建年代不详,但至迟为清中叶所建。现为街道办事处使用。摆手堂系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的坜所。本县现有3个。舍米湖,位于百福司镇台米湖村北的山坡上,占地500余平方米,呈长方形,周围困以院墙,系用山石砌筑,大门位于院墙前方正中,略作牌坊状,两立柱和横楣皆长柱形条石,在立柱与横楣接槔处,左右各镶半月形1块,大门与神堂之间是1条石铺甬遭,位于院落的中线上,道旁夹植高大5株,既增添幽静气氛,又便于跳拱手舞悬挂红灯。神堂的墙壁也是石头砌成,上覆“人”字披的黑瓦,无雕梁画栋和斗槽飞拱,显得简单厚重,朴质无华,与一般佛寺道观全然不同。有神堂3间,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塑像。现存石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进行维修时所立。1983年县委统战部及文化部门又拨款维修。鸡公岭和大屋,其建筑格局与上述相同。神位尚存,亦在清嘉庆年间进行过维修。经过文物普查,本县又发现茶堰坪、庙湾、枣术树、硝洞、梨子坪5个遗址。古关隘现存智勇关,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系当年清军为阻击太平天国起义军所筑,该关位于枫洞乡与四川酉阳县老交界处,建筑呈长方体,长50米,深4.8米,高4米余,中有拱门,其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为军事要塞。古桥梁现存民国以前17座,以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的龙洞桥时间最早,龙家凉桥最有特色。龙家桥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系木面桥,俗称凉亭桥。桥面有九间木架瓦顶,两侧设有术质栏杆及长坐板,桥两端各有一间“偏厦”,为重檐结构,造型精巧别致,富有民族特色。其它,凉亭桥详见《交通志·人行桥》。古墓葬本县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多为土司坟墓,现存的有覃峒长墓、向墓。覃墓位于安抚乡洞军民堡,葬者为请安抚使司覃家营峒长。墓碑为嘉庆十七年(1812)复立向墓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位置在百福司镇中堡大坟山。墓主生前为卯洞百户司使,死后谥。除上述现存的古建筑外,“改土归流”前,县境内七大土司修的司城尚有少量遗迹。它们是 ;散毛老司城遗址,位于三胡区猴栗乡,现存部分城基和水井,漫水土司司署遗址,在百福司镇之宣抚堡,尚存残墙断壁及绘有鸟兽花纹的砖块,筒瓦等,大旺安抚司遗址,在旧司区之衙门湾,腊壁长官司遗址,在旧司区水田乡腊壁村,东流长官司署遗址,在今东流乡大岩村,现仍存片石铺砌的人字纹路面,卯洞安抚司遗址有多处,一在百福司镇,二在天井坝,三在怯道河,最后一次建于坟山坪,叫新司城;百户长官司遗址在瓦厂坝。
谢家营谢家营又名营盘寨,在接龙桥区旗鼓寨。清嘉庆元年,鄂湘川陕边区爆发“”农民起义,此地成为边区自莲教,曾聚众数万,分设。清王朝派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福宁等带数万大兵围剿。起义军筑木城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清兵进攻,并主动袭击,歼敌极多,先后打死官军把总、巡检、游击等将领多人,连四川总督亦惊怒而死。后因寡不敌众,营寨被破,起义军将士数千人惨遭杀害,留下“万人坑” 2个。后人在此挖出铅弹多枚。野猫洞位于接龙桥区飞机乡竹坝村民小组的一山谷内。清成丰十一年(1861)12月,太平天国起义军部驻扎来凤,清军施南副将惠春和参将兴禄两部从三堡岭、红花岭直扑来凤县城,从麂子峡大路正面迎敌,从观城坡迂回包围,将清军赶至野猫洞峡谷内,击毙副将惠春、参将兴禄、游击双庆、守备周忠福等大小头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凤县中心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