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精神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浅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 --------------------------------------------------------------------------------发布时间:
9:14:20 被阅览数: 1826 次 来源: 三峡在线&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赵冬梅摘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拙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待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1.引言: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状一份调查显示,4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38:8%的学生能回答一些基本内容,如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为主,对科学有热情和奉献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主,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大部分学生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回答五花八门,对何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基本的了解。多数学生重视和肯定的是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由于竞争和就业压力,目前掀起的“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把其作为人生的一大跳板,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学历和证书的追求是一种功利和实用目的,而非真正的科学精神。18:6%的学生说考研考证是为了找份好工作,45.53%的学生说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目前想当老板的学生要比想作科研工作的多,不难看出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中缺少某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反映了大学生们已经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出场并不等于科学精神的到位。在科技落后的背后,科学精神的缺乏是个深层次的问题(1)。& 除文科外,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文化视野不广,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容易消沉;期望值过高,缺少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缺少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思维方法上,没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视角,不会从宏观、战略、哲学的高度把握向题。比起汉语来,对外语更加感兴趣;写文章时不愿提笔,而更愿意使用电脑;喜欢说话,却总不得要领;拿着大学英语4、6级证书却不能用英语进行实际对话;对音乐一无所知;不能背诵古代诗人的著名诗句。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曾一度高扬的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规范正悄然地被湮没,部分大学生为自发的经济利益所引导,极力去追求个人利益,“个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们已经无暇继续考虑社会和人类的终极意义”,“精神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装饰’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诺已失去往昔的号召力”。上述调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用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含义德国社会学家布鲁赫施泰因认为,人类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文明”和“文学文明”。科学文明体现为人类认识、评价、改造、利用外部世界(特别是自然界)的活动,以及通过这种活动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文学文明则意味着人类为探索自身的存在价值,求得精神的自由和发展,寻求美与和谐而从事的活动,以及在这种活动中所创造的成果积淀。相应地,人类的精神也包含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界定,尽管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就其基本的涵义而言,科学精神就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运用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理性的作用。而人文精神则着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强调人自身的作用、精神力量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情感的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观察与认识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2)。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科学与道德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是分离的。“科学价值中立”、“为科学而科学”等观点,又为这种分离提供解释和理论支持,以至这种分离成为一种传统(3)。然而,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与繁荣,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特别是当代高科技迅速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技术进步,不仅涉及科学知识的深刻变革,也涉及人的观念的变革;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着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中也渗透着科学技术,并在加速进行中。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一个现代人,应该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这种人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培养出来的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因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应继续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应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当前针对时弊尤其要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人类上万年的文明史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也是互补的,不可相互替代的。所以学术界有很多人都认为21世纪应该是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人文精神同步发展的时代,21世纪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是两者同步发展。4.加强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大学教育应当侧重培养科精神(l)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2)从大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任务来看当今世界各国主导的观念是把大学定位成一个研究型的教育机构,其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而要完成好这样的任务就必然要求我们的大学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精神身上。如果把人文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那么不仅会混淆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去完成社会赋予大学教育的特殊使命。(3)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来看,为了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实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高等教育改革,无论是在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调整,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上,其围绕的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和意识。而这些恰恰与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不谋而合。5.加强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4)。(1)提高人文素质有助子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完善现在,校园中有些同学感到迷茫,毫无追求的目标,缺乏前进的动力。他们不知为何学习,为何活着。他们在初中、高中的学习阶段都被“考大学”的目标支撑着,学习的目的、人生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他们考上大学后,骤然感到目标的缺失,失去了向上的追求,整天沉湎于上网、看小说、打游戏,一天天的消磨时光。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没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关。由于人文素质的缺乏,有的学生精神极度空虚,生活态度迷茫。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了其一生的基调。如果连基调都调不好,又如何能谱写出美妙动听的人生乐章?(2)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人文文化的确是有国界的。人文素质自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如果撇开人文文化不谈,对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研究就近乎无意义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爱国主义史。历史上的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典范,民族精神的楷模,一首首传世佳作也让后人读来心潮澎湃热血激昂。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底蕴。(3)个人人文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许多理想在现在仍是具有实用性的,关键看我们如何有选择的应用。摈弃了传统,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经验及财富。某种意义上讲,于其取经,不如读史。(4)提高人文素质有助于精神生活的健康&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当代大学生就其文化程度而言,精神需求是较高的,然而,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不能满足其需求,使其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食粮以形成高尚的人格。其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品位低下,沉湎于充斥着性和暴力的影片小说、出入于舞厅迪厅,寻求感官刺激。要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还得靠人文文化的带动。人文科学对人的精神有陶冶和激励的作用。古今中外先哲的名言警句、诗词书画、名曲名作,都能令人激昂,催人奋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5)人文素质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患各种心理疾病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任何心理问题的出现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单纯的外界刺激本身一般不会使人出现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在于受刺激主体对于刺激的反应。对外界的非正常因素刺激的反应程度强烈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取决于我们的内在素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有助于增强个人应变能力。& 大学担负着培养中国未来的中流砒柱的重任,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就是提高中国未来的竞争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构成高校教育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6.小结& 总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增强其对科学求真,求实的追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丰富其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就必须剔除功利主义,坚决杜绝功利主义之风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剑桥大学的查尔斯·斯诺曾发表名为《两种文仙的文章,他指出了人文学者对科学的傲慢和科学家对人文的无知151。这样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止。但我们知道,大学,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知性混合体”,它应是一个多维的集合。科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人文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人文关注生存的目标和价值,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避免陷人无价值的生存状态。科学如果没有了人文的正确导向,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著名科学家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先哲都深谙此道并身体力行。在本质的意义上,学校不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精神气质的圣地。一个教师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在人格、精神上的影响,就不可能是好教师;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萃萃学子从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人文氛围,不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这样的学校就不会是好学校。
其他回答 (1)
这些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规模迅速扩张,总体实力大大加强。但我们要看到,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受到两重挤压。一是市场规则的挤压,校园里泛滥市场精神,学术的殿堂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交易的场所;形成所谓“学术资本主义”;在经济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放弃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欲蔽灵台,心为物役,使学术这一社会公器成为追求名利的手段;加上因扩招引起的毕业生求职艰难,学生们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这些都使人文关怀、道德情感越来越远离校园。二是科学主义、知识主义的挤压,不少学校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现代科技知识、轻价值理想。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情况,助长了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思潮,严重影响了高层次、有远大抱负、有人类视野的高规格人才的成长。 大学,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都应该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四书》的《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四条,并没有特别强调知识,而是强调道德修养、亲近老百姓、追求善的境界。国外有英格尔斯曾提出人的现代化的十二条标准: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思路广阔,头脑开放;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有计划的生活和工作;尊重知识;有可依赖感和信任感;重视专门技术;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敢于提出挑战;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熟悉生产过程。这十二条中,关于专门技术生产过程的内容占很小的比例,大部分是谈综合素质的。 在当代,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绝不能忽略对大学生的人文胸襟和道德境界的培养。我们不能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官僚。未来的社会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精神生活和人文情怀。我们要避免经济发展速度与人文发展水平的断裂。 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彭新一(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人的素质教育是多元的问题。现在大学遇到的问题:第一,专业教育的问题。面对就业压力等等客观因素,学校管理者与教育模式设计者必须要考虑专业教育问题。第二,把人文课程等同于人文教育。现在很多的人文课程都意识形态化,人文教育过于功利化、工具化。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第一,人文教育是多元的教育,可以考虑各个专业把自己的优势拿出来,举办全校性的讲座。第二,人文教育的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本身就要加强研究性和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人文教育。因此,学校要创造研究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第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与人文同根同源可以融通 颜泽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科学与人文是否可以融通呢?人类为此经历了三次学术之战,这三次学术之战围绕科学与人文来争论,最后不了了之,但导致了人类知识的增加。第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中国的科玄论战;第二次是五十年代发生在英国的斯诺命题──斯诺本身是文理兼通的人,他思考人类是否能够填补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第三次是八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科学论战,科学主义者对人文科学工作者研究自然科学不屑一顾。从三次学术之战来看,科学与人文之战是一个长期的战争。 第二,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通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科学与人文在源头上是统一的。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文艺复兴时期正是科学与人文的美好联姻,例如达·芬奇既是著名画家,也是科学发明家、建筑师;只是到了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科学与人文才发生了分离,而现在,科学主义占了上风。我们的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尤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静待人文主义在历史浪潮中复归,而是主动培育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大学的目标、理念是很清楚的。五四运动以后,就提倡科学救国;然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教育的理念搞偏了,开始偏向注重教育的工具性。现代教育的工具性气息更浓重,孩子被送到学校是为了以后找到好工作,而基础教育为了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已经开始文理分科。 人文科学除了求真,还要求善。科学只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但是人文则回答了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人文与科学不能偏废,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不能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了脊梁骨。现代化建设没有人文精神的支持很容易走回头路。人文科学界要正视现在重科学、轻人文的现实。我们说要搞好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一天不改革,素质教育就没办法搞上去,而且现在的素质教育不过就是搞些花花草草的东西。 作为校长,我们要:第一,想清楚大学管理的理念;第二,不能停留在理念上,一定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将其逐步推行、实施。 要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 易江(南华工商学院院长):中国的强势文化是人文精神被漠视的原因之一。强势文化即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两个世纪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下,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大学的很多理念其实都是强势文化的延伸,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为每位家长所接受,成了主流价值观。正是这种主流价值观带来了人文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偏颇,忽视了人文活动的目的。 人文活动的目的有一个小循环,一个大循环。小循环就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追求利润,追求现实价值,追求财富,所以我们提出要让人富起来,走向了小循环。于是就导致人为工具,人为目的,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了。在小循环里面,人的视野是短浅的。有这么一个故事,陕北一个放羊娃被问在干什么:“我在放羊。”“放羊干什么。”“羊养大了去卖钱。”“要钱干什么?”“起房子。”“起房子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个娃。”“生个娃干什么?”“放羊啊!”今天讨论的就是人能否从自己作为自己的掘墓人这个死胡同中走出来,走向一个大循环。 我们追求财富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幸福。丰田以前的标语是“通过产业报效祖国”,现在是“通过汽车造福社会”,这个改变越过“人为工具”,跳到“人为目的”,已经在企业文化上走向了大循环。大学实际上也要培养出会追求幸福的大学生,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幸福是有意义和有意思的综合。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有意义的理念,小学作文常常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很少是《记一件有意思的事》,而“有意义的事”导致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化。我们过去常常把幸福观建立在意义之上,而不是意思之上。我觉得“求真务实,勤恳好学”,就是有意义的;而“儒雅自尊,健康和谐”就是有意思的,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大学的幸福观。 为此,大学要进行倒推式的课程设计。首先要确定大学的目的,比如幸福;同时也要务实,要照顾到就业率。在搞大学建设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进行课程设定和成效检查。检查有两个方面:第一,理性真理体系的检查;第二,自由价值体系的检查。如果这个检查做不好,那么我们所有的人文建设,都只能是要求,而不能成为现实。 培养文化选择能力和传承责任 蒋述卓(暨南大学党委书记):现代教育当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没有成体系,没有认真地加以思考。在我们的大学,原来提倡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早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是华东科技大学的校长杨教授,在华东科学大学开始实施。开始的理念是缺什么补什么。这么多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还没有得到突出,更不用说成为体系。现在“两课”教学里面,往往不够重视人文精神教育,讲的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没有考虑到把人文精神拉进“两课”教学里面。 现在,我们缺乏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并使他们有文化自觉的过程。也就是说,使他们对中西方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清醒、理性的认识,有文化选择能力,有文化承担精神,有文化传承、创造的责任。否则,学生就有可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现在的很多学生读书就为了找工作,考公务员,甚至入党都是为找工作,功利、实用主义十足。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需要新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种新的人文精神指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公平、公正、正义等等,探究这些理念在交易中、竞争中如何实践。现在学生中间的妒忌心等等就是缺乏新人文精神的表现。我们学校在学生宿舍里面建立了一个学生违纪委员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里面有内地学生和香港学生,学生违纪以后,委员会就针对事件进行讨论。讨论过程很有意思──香港学生坚持一丝不苟按规办事,但内地学生就讲人情味。作出处理以后把处理结果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半个月内提出上诉,请专家复议。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觉、自尊、公平、公正、遵守法律这样一些意识,尽管是形式,但这些形式也很重要。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的博爱精神的培养问题,我们往往通过自愿者的组织来培养。 掌握人文知识未必就有人文精神 梁世平(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高等教育中应侧重科学精神培育还是人文精神培养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争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财富,两者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
等待您来回答
招生考试领域专家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在时代,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和核心。正确认识二者的辨证关系,确立它们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进而开辟实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教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大学生教育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知识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迫切要求。人才的造就必须从素质这一根本抓起。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居于什么地位,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而如何围绕适应未来需求的培养目标,采取恰当途径,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仍然是目前高校教育领域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其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是科学架构只的“硬件”:科学方法,特别是科学精神,则是“软件”,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求真的崇高精神力量,其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敢于开拓和创新。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合。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是以人为单位的,“人”是以“文”为本性的。所以,人文精神又可看作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因而,人文精冲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又是一种形而下的思考:既为社会大众所共有,更为知识分子所钟情: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理解和诠释尽管各不尽同,但其基本内涵不外乎:(1)忧国忧民意识;(2)求道至乐精神;(3)和合精神;(4)人本精神;(5)笃行精神。在当代,人文精神又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又借鉴汲取了西方自由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合理性的东西。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系。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关心的核心问题。正如有论者指出: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本质上都是科学。二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
  它们都是人类生活、实践、认识、理解的需要:
  它们都受某种哲学思想的支配:它们具有相同的起源;它们体现出求实和理性的精神”
  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具有创新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我们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战略中的“科”,既包含着科学通过技术形态为中介而体现的生产力功能或经济功能,又包含着科学通过文化形态为中介而体现的精神功能或文化功能。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而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
  然而,在当代社会,包括大学生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甚至冲突。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人文和科技的分化和对立,并由此产生的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一方面源于教育观念的保守和教育机制的缺失。因此,要在正视并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对立的基础上,认识并高度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创造而具有的相通相融性,看到只有自觉地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共融,才能够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一个国家拥有多大的民族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弱。知识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显得尤其重要,创新人才之本在于人的创新素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进一步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社员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研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
  1、以人文素质为主要内涵的道德素质是创新素质的灵魂
摘自:  
更多关于“论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