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发展

未来二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其影响研究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发展规划研究 总第63期 2012年>> 未来浙江可持续发展
次数 | 发布日期:
未来二十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及其影响研究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 本报告旨在从大趋势分析与战略预测的视角,从国际经济格局、宏观经济运行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对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处于的大环境,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报告分析预测的时间跨度为年。
&&&& 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国内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走势息息相关。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先行省份,必须放眼全球,把握好世界大势,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性特征。世界经济大体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波动中前进,有为期3-5年的基欣周期,为期9-10年的朱格拉周期,为期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是经济长周期的一个阶段,将产生深远的不确定影响。我们必须着眼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短期经济走势。为此,课题组从国际经济长周期及阶段特征出发,研究未来20年浙江面临的世界经济政治环境。&&&& (一)基本论断&&&&& 未来20年,世界经济处于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中期(衰退—萧条期)和后期(萧条—复苏期)。年左右,以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大范围应用扩展为特征,辅之于风险资本等一系列金融工具创新,形成了新一轮的康氏长周期。在这一轮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康氏长周期中,年是复苏——繁荣期(新经济的发轫兴起和迅速扩张期),年是衰退—萧条期(金融危机的酝酿及爆发和扩散期),年是萧条—复苏期(震荡缓慢复苏到平稳复苏期,直至新一轮周期)。在康氏长周期的中期和后期,科技创新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等总体上出现根本转变的可能性不大,但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对全球经济政治多极化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 (二)基本特征&&&& 1、全球科技创新的总体和局部变化&&&& 革命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是推动康氏长周期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未来20年,爆发新一轮推动产业革命性突破的重大技术创新可能性不大,世界科技创新总体上将处于孕育和深化应用阶段,但是在局部科技领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形成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支撑和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现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创新将持续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向泛在化、网络化、智能化拓展,在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教育、医疗、交通、应急管理、社交网络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第四代移动通信以及遥感、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地位导航系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功能基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的生物技术,以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为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技术有望出现局部乃至比较重要的创新突破,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一些新的动力,并为下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奠定新的基础。&&&&& 2、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深化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考虑欧美经济综合实力、货币控制力和金融创新能力,未来20年,美元和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有根本性动摇。但是艰难缓慢的经济复苏将使美元国际地位继续下滑,华尔街对世界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将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元区进退维艰,放弃独立货币政策使欧元区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大打折扣,争取独立货币政策又将使欧元区走向动荡乃至崩溃。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历史性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和金融将成为稳定和创新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人民币通过货币互换、区域化逐步走向国际化,逐步参与国际贸易投资结算,有望成为新的区域或者世界投资贸易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手段,进而推动国际金融格局深刻变化。&&&& 3、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 国际贸易失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推行“再工业化”,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从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国际贸易格局将呈现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有所抬头,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增多,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中国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由于国内外经济结构的转变,中国外贸顺差有望大幅缩小甚至阶段性出现贸易逆差。除了南北贸易之外,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贸易有望进一步加强,在部分地区和部分贸易领域形成新的贸易格局。&&&&& 4、国际社会应对气候问题引发的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虽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同行动争议不断,但是绿色低碳的革命仍将产生深刻影响。考虑现有资源能源消费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未来20年,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海洋石油、煤制油、煤制气将为化石能源消费提供新保障;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逐步上升,将还不能替代化石能源。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总量增长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但是环境恶化趋势总体上将有所缓解,生态补偿、碳排放交易等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将日渐盛行。&&&&& 5、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和平、发展、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但在未来20年国际政治多极化均势调整和局部动荡将出现新的不确定的形势变化。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下降,全球政治影响逐步减弱,但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战略资源、人才、军事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将维持较长时期。新兴市场经济体国际话语权逐步增强,但在崛起道路上仍将面临不确定环境下的经济波动、政治民主化、地区局部冲突等诸多严峻挑战,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都将带来转型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政治形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等问题存在引发新一轮社会变革和政治动态的可能性,北非、中东等伊斯兰世界局部地区动荡局势深刻演变,美国向亚太地区的扩张,以及南海潜在冲突有显现和加剧的趋势,这些都可能对全球政治环境带来多变的、无法预计的影响。&&&& (三)发达经济体主要特征&&&&& 1、发达经济体在近期将处于康氏长周期中的朱拉尔中周期的危机—清偿阶段&&&& 经济增长经常会面临间歇性的衰退—萧条危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频发并呈现出阶段性的扩散趋势和“债务货币化”的冲击,引发全球经济阶段性波动甚至“二次探底”,中长期会在振荡复苏中走向平稳复苏。&&&& 2、金融创新步伐逐步放缓&&&& 失去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撑,在后国际金融危机的震荡期,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的微观基础脆弱,金融创新失去方向。前景和目标不明环境中的金融创新,反而会使金融体系的风险不断加大并时常暴露。&&&& 3、技术和产业转移会处于时快时慢的纠结困境&&&& 一方面,发达经济体试图要积极推进技术和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重塑产业优势;另一方面,又由于担心国内“产业空洞化”和失业问题,在面临衰退萧条时又要着力推进“再工业化”,从而控制高新技术和产业的转移。&&&& (四)新兴经济体主要特征&&&&& 1、经济增长步伐较前一个20年相对放缓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及震荡的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环境相对不稳定,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大,周期性波动频率增加。但新兴市场经济体总体上升的趋势仍将保持。&&&& 2、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速主动接受发达经济体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内生动力增强,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路径多元化。&&&& 3、“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加大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中,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分化,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增加。&&&&& 需要强调的是,未来20年全球经济政治演变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竞争及话语权的竞争将加剧。当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完全走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甚至在部分国家,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社会政治动荡,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和部分国家经济政治形势恶化的风险仍然存在且有可能蔓延扩散。如果世界各国不加强政策协调,特别是发达国家如果不承当应尽的国际责任,反而用自身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遏制新兴市场经济体崛起;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如果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应对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各种挑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可能出现更多的不利变化。
&&&& 二、国内经济社会环境&&&& 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大体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迈进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经济高速成长,国民普遍受惠,活力与稳定兼备;二是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该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三是进入高收入后的发达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发育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4000美元,已经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的过渡。鉴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课题组以此为研究视角,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与趋势进行了研判。&&&& (一)基本论断&&&&& 未来20年,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向好,但受国际经济长周期及发达经济体的影响,加上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经济增长速度将相对放缓。预期到2020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GDP总量将达到15-18万亿美元(当年汇率,下同),逼近美国经济总量,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左右;到2030年,预计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25-3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确立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左右,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城乡二元结构被打破,户籍制度逐步开放,城市化水平达到70%;人口总量达到顶点,劳动人口出现负增长,开始形成了以老龄化为特征的“倒金字塔型”人口结构;&&&&& ——开放格局明显变化,在进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的同时,外贸依存度逐渐下降,出口贸易呈“产品高端化、地区多元化”特征,中国企业“走出去”进一步加快,对外收购成为大势所趋;&&&&& ——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政府职能有效转变,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明显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二)基本特征&&&&& 伴随着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跨越,我国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开放格局、社会结构、政府职能等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将会随之产生深刻的变化。&&&& 1、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结构将会出现不断调整与优化的过程。未来20年间,由于初始条件的差异性,中国的不同地区间将出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并存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在整体水平上仍将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投资率。但是,投资结构上将出现以下重大变化:一是在投资方向上,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将降低,对研发设计、更新改造、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消化等方面的比重将大幅提升;二是在投资主体上,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将不断降低,随着产业管制出现实质性的放松,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投资比重将明显提升,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2、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国内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大众消费阶段,城乡居民家庭面临着普遍的消费升级问题。未来20年,中国的消费需求将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消费总量规模的大幅提升,导致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动力主要有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等;二是消费结构将日益呈现多元化特征,住房、汽车、教育、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支出将明显增加;三是消费质量、消费能级不断升级,品牌化、个性化消费人群扩大,中高端消费比重提高,更加注重消费的安全性、舒适度和社会认同感。&&&&& 3、开放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发展经验表明,根据发展阶段不断优化调整出口导向战略以及对外贸易结构,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未来20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地位的确立,对外开放整体格局将呈现深层次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进出口总量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不断降低;二是进口方面对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高,欧美对中国进口管制逐步放松,对高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增加,出口方面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将明显提升,同时,中国与非洲、南美、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力度将不断加强;三是外资将更多地采取并购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大势所趋,对外收购现象将愈加普遍。&&&&& 4、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国际经验表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结构转型,实现发展的重心从财富增长向民生福利的有效转变。未来20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出现深刻的变化:一是中等收入群体和现代职业阶层快速形成壮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各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一批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形成;二是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将大量涌现,市民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人民参与经济社会管理的权利不断扩大;三是社会管理参与机制不断创新,政府的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5、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 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地推进制度建设,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础。未来20年,我国的政府职能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大社会、小政府”的格局初步确立;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政府开支约束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较快地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三是凝聚改革共识,推动系统全面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建设。同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将保持相对稳定,相机抉择政策的频率将相应减缓。&&&&& 由于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如果在未来的20年间,中国对发展中的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协调和处理,特别是在以下方面出现偏差,则落入“陷阱”的风险也可能增大:一是发展战略调整缓慢,不能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丧失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力;二是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人力资本存量不足,难以随着经济增长及时改善要素结构,导致自主创新及发展动力不足;三是收入分配等社会不公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引起社会两极分化,导致社会不稳定和内部纷争;四是不能及时进行深入的改革和系统的制度建设,不能及时完善法律制度、更好地界定公共权力的行使边界,导致公共权利的过度扩张或不适当收缩,政府能力的弱化。&&&& 三、区域经济社会环境&&&& 未来20年,上海及长三角在世界的地位将不断提升,长三角内部将加速融合且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上海及长三角在未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对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且直接的影响。&&&&& (一)基本论断&&&&&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三角地区将超越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法国巴黎、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为核心)、英国的中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日本的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为核心)以及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芝加哥、多伦多为核心),成为仅次于美国波士顿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的世界第二大城市群,而上海都市经济圈也将成为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都市经济圈。 &&&&& ——经济总量方面,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达到4万多亿美元(当年汇率,下同),人均GDP可达到2万美元左右,率先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将达到7-8万亿美元,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成为全球高收入人群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经济结构方面,到2030年,长三角地区将形成现代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占GDP比重将大大超过一、二产总和,其中上海服务业比重将在80%以上。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日益向上海、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聚集,而先进制造业的分布着更趋向于二、三线城市以及其他沿海地区。发展质量方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均处于国内最高水平,形成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战略地位方面。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辐射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太地区主要国际门户。基本建成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形成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我国乃至亚太地区参与全球合作与对外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建成具全球意义的国际性大都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上海与作为长江三角洲发展腹地的周边城市在发展的维度(产业、社会、环境)和制度的维度(理念、体制、技术)等方面实现整合,成为全球世界上经济最为活跃和高收入群体最为密集的地区。 &&&& (二)基本特征&&&&& 1、上海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进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形成较高水平的国际化程度,形成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体系。上海将成为集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最聚集的城市之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首先将大大增强上海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和全国的能力,为建成全球主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其次,有利于拓展金融资源运作空间,直接支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实现 “两大中心”的资源互动。借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发展航运的金融服务需求,上海金融中心将发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资金结算等高附加值业务,掌握行业制高点和国际话语权,成为世界公认的船舶融资业务中心。&&&& 2、长三角地区将建设全球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长江沿河和东海沿岸的港口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与航空、公路和铁路等形成了最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其中,集装箱总吞吐量到将突破30000万TEU,煤炭、石油等货物吞吐量突破200亿吨。并成为集期货交易、运输集聚和金融结算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这一中心将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现代市场交易技术,成为连接国际、国内市场和多区布点大宗商品集散地交割仓的电子化交易平台,建设成为具备港内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特征,并拥有集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贸型综合物流体系。&&&&& 长三角地区将逐步建成集装箱运输系统、外贸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运输系统、江海物资转运系统和客运系统,江海联运、海海联运、海铁联运等物流集疏运模式将得到迅速发展。随着长三角地区建成全球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长三角地区的区位、港口、资源、市场和开放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将极大提升大宗商品的交易服务能级,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长三角内部也将建立统一的要素市场和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网络,极大地促进交易商融资融货、降低贸易成本、增加贸易机会、加快资金周转。&&&& 3、长三角地区将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带动下,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地区内的产业分工不断优化,并建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国际营销和全球商务为一体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特别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世界级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总部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在研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具有强大的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分工体系。这种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中心不是由境外企业控制的“世界工厂”或“加工场”角色,而是一个拥有自我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的制造业基地。上海也将成为国际性的管理控制中心,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所在地,区域内逐步形成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 4、长三角将成为国际人才高地和国际创新高地&&&& 随着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长三角地区将建成以上海为龙头的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国际创新高地,成为国际商业模式创新的发祥地、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选择地和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在长三角内部,将形成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市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发挥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未来二十年,长三角地区建成国际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结构优化协调互动,使人力资源体系更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人力资资源结构的优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性作用,使长三角真正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的资源集合平台,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长三角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以下几个挑战: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内部分工不够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不能形成要素合理流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体系;经济发展面临土地、水、能源匮乏等资源环境约束;社会事业发展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或许还会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对于浙江的发展而言,如果忽略了上海国际金融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积极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建设以大宗商品交易转运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的。&&&& 四、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开放格局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开放全面深入推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利用外资相对较少、一般贸易比重相对较高、海外投资相对较活跃。未来20年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刻变化,将推动浙江对外开放格局加快转变,出现由输出产品,逐步向输出资本、进而向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1、对外开放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以廉价劳动力要素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以资源、市场换资本、技术;未来20年这种对外开放模式将加快转变,以资本换资源、技术和市场,浙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将有所提升。&&& 2、对外贸易结构&&& 浙江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量大但附加值低,由于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未来20年,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浙江中低端产品出口有望继续发展,但是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扩张和利润提升空间将逐步缩小,而替代高收入国家发展中高端制造品和服务贸易大有可为,有望占领全球市场的更大份额。&&& 3、对外投资拓展&&& 过去浙江主要是输出产品和劳务,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加速发展,向海外要资源、要技术、要市场,成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未来20年,浙江将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扩张的黄金时期,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利用海外资源能源特别是先进技术、知名品牌等战略资产加快省内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由低端控制到低高端整合再向高端提升的产业升级道路。&&& 4、外资利用水平&&& 浙江的内源经济发展一直主要依靠民间资本,近年来比较重视引进外资特别是高质量外资。未来20年考虑到发达国家产业技术转移的纠结状况,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将有所反复,省级产业集聚区将成为利用外资主载体,海洋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二)产业和投资的影响&&& 浙江省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环境容量相对较小,在未来发展中,浙江的资源环境成本、商务成本和劳动成本将持续加速上升,以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也将加速向中西部及皖赣等周边省区转移,这给浙江带来了产业空洞化的危险,但也为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腾出了新的空间。同时,随着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三大国家战略”的不断实施推进,进一步给浙江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新的政策机遇和制度空间。结合未来国内外技术、贸易、产业等发展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浙江产业发展和投资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浙江将率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未来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城市群,同时长三角地区也将是全球高收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一切为物流、金融、信息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成长空间。同时,在资源环境的巨大倒逼压力下,浙江的主导产业将必然加快向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转换。从行业构成来看,依托于宁波-舟山港的港口优势及毗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浙江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宗散货交易中心,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港航物流产业体系。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将依托于更加完善的网络金融结算体系和更加便捷的快速物流网络,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在经历了全球金融风暴的洗礼和民间金融危机的历练后,以丰厚的民间资本为基础的浙江金融业将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全国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受到高消费群体和老龄人口相对密集的影响,未来浙江的医疗保健及养老相关服务业也将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浙江具有丰富的山海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及商务旅游地区。从空间集聚来看,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进一步向杭州、宁波、温州等大都市区集中,公共服务业则全面实现城乡全覆盖的一体化。从投资来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浙江服务业的投资增速将高于制造业,到2030年,浙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超过60%,成为浙江产业的主体。&&& 2、浙江将拥有若干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浙江资源环境制约的“双重压力”下,以出口导向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以块状经济为载体的浙江制造业将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随着汽车、钢铁、船舶、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以及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全面实施,全省42个传统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100家左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培育,可以预见未来浙江必将涌现出若干个具有全球产业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同时,大量的制造类企业将会把劳动密集度高、资源消耗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以省外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而将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服务环节留在浙江本地,从而形成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制造业企业总部相对集聚的总部经济群。并进一步带动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将不断加速。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制造逐步向新型的小批量精细化的柔性制造转变,个性化定制、实时按需制造等新型制造业态和商业模式将成为浙江制造业的普遍模式。以研发设计人员等高素质人才为代表的白领人群将成为浙江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主体。浙江的制造业将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业高端产业链的重要组织成部分。&&&& 3、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引发巨大的投资需求&&&& 虽然当前以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设施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已经过去,但随着物联网、智能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广泛运用,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兴起,在带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繁荣的同时,也为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兴起夯实基础。未来浙江风能、潮汐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成为煤电和核电的重要补充,这种多元化和分布式的能源供给方式必将导致对新一代智能电网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并且将带来电网基础设施的一次新的革命。与之情形相似的,还有智能铁路、智能高速公路、智能管道等智能基础设施也将在未来20年内逐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能够带动钢铁、水泥、电力、能源等传统行业,还将消耗芯片、光纤、传感器等大量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从而拉动高科技产业增长,创造大量的知识型就业岗位。另外,随着浙江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的加速调整,将迎来以现代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周期。同时,在1999年以前建造的占全部城市存量房近一半左右的居民住房,将未来20年内进入拆迁和重建阶段,这些因素与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将给浙江带来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黄金期,也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浙江可持续增长的承载力。&&&& (三)社会发展的影响&&&& 未来20年间,全球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大众消费社会来临等一系列发展环境的变化,对浙江的社会结构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课题组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对税收调节、财政补贴、社会保障等社会再分配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群体转移,推动中产阶层的规模有效扩大,不同阶层之间基本形成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2、社会管理重心不断下移&&& 适应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县(市)和社区在日常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管理的自治化、公众化、法制化、规范化、多元化和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 3、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不断强化&&&&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高涨;通过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公民权利的落实,从而不断凝聚公民的建设性力量,将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社会自组织能力大幅提高,公民社会格局基本确立,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基本形成。&&&&& 4、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得以建立与完善&&&& 以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特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在内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得到健全,经济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赖以运行的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和区域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四)政府职能的影响&&&& 未来20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社会多元利益格局逐步形成,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地方政府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管理水平来加以应对。&&&& 1、地方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调整&&&& 随着市场化制度改革的推进,政府看得见得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之间的界限更加明确,地方政府逐渐转变理念,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优势,摆脱对具体的经济事务的干预,要着重于改善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未来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浙江的短板是创新要素的不足,是现代服务业的不足,迫切需要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培育优质要素集聚区,营造新兴产业与优质要素集聚互动的创新环境。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集聚和配置优质要素的高端平台。构筑和完善产业新技术创新转化平台,深化产学研联盟,营造技术创新的优质环境,努力提高优质创新要素转化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拓宽融资渠道,及早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通过公司化改造整合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带动综合融资,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区域交通、城乡污水处理、保障房建设等筹措长期、稳定的资金。&&&&& 2、地方政府转变社会管理方式&&&&& 未来二十年,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推动现代社会结构转变加快的时期,社会管理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一是城乡居民的公民意识增强;二是城乡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意识增强,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提高;三是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显现。转型升级使体制性、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逐渐显化,社会管理的阶段性风险增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较高比例的流动人口的社会问题是今后一个阶段伴随转型升级的常见问题,而较高的收入水平、社会阶层结构分化、老龄化社会等构成了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给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与此相对应,未来受公共财政的约束,政府规模需要进一步控制,与公共服务的资源投入加大形成鲜明的反差。社会管理事务重心在基层,地方政府的事权要下移,县(市)一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要与之相匹配。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下的生存发展权的需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得到贯彻实施。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强化社区的自我服务和自主治理功能。减少基层乡镇、城市街道、社区的经济发展功能要求,加强其社会管理职能,使社会管理职能下移并匹配基层公民需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上移经济发展功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政府层级。积极推动群众性团体的角色功能转换和事业单位改革,使之能够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扶持和发展服务性、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 3、区域发展新格局对政府间关系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省直管县”的财政、行政体制下,浙江省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县域”发展为主的县域竞争关系。随着未来全球最大的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崛起,大都市圈、城市群是主流的区域发展空间,在现代交通、通讯的连接下,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为未来二十年发展重新划分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其一是浙江省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都市圈初步完成了城市扩张,完善了城市功能,在都市圈的核心区完成了从“县域”发展向“都市发展”的转变。随着地铁、轻轨、城市快速通道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兴建,未来城市功能、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还将进一步拉大都市框架,加强都市圈的整体联系,由独立的县域转变为都市区的行政区划是目前行政体制下可行调整方式。其二是在缺乏中心城市但县域城市化较快的区域形成城市群发展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向海洋拓展发展空间,在沿海形成了发展带。浙中与宁波——舟山港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大大扩展了浙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台州城市群、浙中城市群内部增长极寻找发展空间,需要政府之间形成新型关系,才能借助于城市群带动新型产业发展的空间。其三是理顺行政体制培育小城市。城镇是“省管县”时代农村工业化的产物,浙江省发达地区的专业城镇集聚了大量人口,是县级市范围内重要的发展增长极,也是未来一个时期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城乡一体化、拉动内需消费、发展服务业的重要载体。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培育小城市,使其具有独立的财政来源,同时肩负相应城乡统筹的功能,与县级政府有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又有相对独立财政的镇级市政府。其四是未来重点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等,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三大都市圈积极拓展新区,杭州的大江东、宁波的杭州湾新区、温州的瓯江口新区,全省十四个产业集聚区平台,既拓宽了区域发展的新空间,也需要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功能转向城市综合开发管理的功能,与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相结合,形成产业带动城市化发展的新兴城市。&&&& (五)正视问题 应对挑战&&&&& 未来二十年,浙江能否成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仍需正视问题,应对挑战,破解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 1、制度先发优势弱化,企业家创业信心下降&&&& 制度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浙江的传统优势,近年来企业家阶层和社会新兴职业阶层国外移民数量增加,释放出企业家精神弱化的信号。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内政治经济制度预期的不稳定,以及对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权力边界模糊和政策多变等等的担忧。浙江省应该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产权保护,重振企业家精神,完善长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2、高端要素流失严重,民间资本“游资化”泛滥&&&& 创业环境不理想,政府干预多、税收负担重,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高端要素流失。国有与民营企业在信贷、产业进入等方面待遇不平等,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的保护,民间资本缺乏投资空间而大规模脱离实体经济,转变为“游资”进入投机领域,导致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新的贸易争端&&&& 低端、低附加值产品出口越来越多地普遍遭遇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反倾销惩罚,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种种贸易诉讼,新的贸易摩擦在不断抬头,对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将构成长期的严重阻扰。&&&& 4、缺乏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平台&&&& 浙江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是未来浙江发展的新空间。发展海洋经济,不仅需要优越的岸线港口资源,还需要发达的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支撑,需要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浙江目前的高端生产要素和产业基础,并不足以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如果浙江不更加积极地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扩大对台湾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不可能独自建设成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和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5、政府职能转变仍需加快&&&& 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不断扩大,掌握大量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压缩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空间。政府机构膨胀的同时,能力建设不足,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投入不够,赋予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狭窄,过度包揽经济社会管理职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率先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是一项关键而又紧迫的任务。?
牵头部门:综合经济部牵头人:王东祥参与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主执笔人:史晋川课题组成员:钱& 陈 赵自芳 黄良浩&&&&&&&& 白小虎 杨加欧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社会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