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 中国企业银行中国垦业银行员工名册

您当前的位置是:
民国十五年中国垦业银行十元、民国二十年中国垦业银行一元、民国二十年中南银行一元、民国十六年中南银行五元各一枚
泉韵古今——古钱、纸币、机制币专场
编号:11220
估价:无底价
编号:11221
估价:无底价
编号:11222
估价:2,000-3,000
编号:11223
估价:无底价
全国农业展览馆
拍卖会名称
拍卖会专场
北京四季酒店、新保利大厦(邮品钱币)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日正式成立。依托中国保利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产业链条以及前瞻...…[]
联系电话:86-10-联系地址: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三层所属地区:北京拍卖品:
估价RMB 40,000--50,000
估价RMB 15,000--25,000
估价RMB 180,000--200,000
估价RMB 26,000--35,000
估价RMB 12,000--18,000
估价RMB 26,000--35,000
估价RMB 60,000--80,000
估价RMB 120,000--140,000
估价RMB 58,000--68,000
估价RMB 80,000--100,000
估价RMB 6,000--10,000
估价RMB 140,000--180,000
估价RMB 650,000--800,000
估价RMB 30,000--30,000
估价RMB 50,000--50,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50,000--50,000
估价RMB 20,000--20,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600,000--600,000
估价RMB 80,000--80,000
成交价RMB 575
成交价RMB 4,140
估价RMB 8,000--8,000
估价RMB 921,000--1,381,500
估价RMB 99,000--99,000
成交价RMB 160,000
估价RMB 100,000--100,000
估价RMB 1,800,030,000--1,800,030,000
估价RMB 2,147,483,647--2,147,483,647
估价RMB 2,147,483,647--2,147,483,647
估价RMB 2,147,483,647--2,147,483,647
估价RMB 1,800,030,000--1,800,030,000
估价RMB 1,800,030,000--1,800,030,000
估价RMB 1,500,025,000--1,500,025,000
估价RMB 1,800,030,000--1,800,030,000
估价RMB 2,147,483,647--2,147,483,647
估价RMB 1,800,030,000--1,800,030,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500--500
估价RMB 5,000--5,000
估价RMB 5,000--5,000
估价RMB 9,800,000--9,800,000
估价RMB 980,000--980,000
估价RMB 10,000--10,000
估价:估价RMB 1,500--3,500时间:公司:北京保利
估价RMB 4,000--6,000
估价RMB 2,000--3,000
估价RMB 2,000--3,000
估价RMB 300--1,000
估价:成交价RMB 55,775,000时间:公司:北京保利
成交价RMB 43,700,000
成交价RMB 35,075,000
成交价RMB 28,750,000
成交价RMB 23,000,000
成交价RMB 17,250,000
成交价RMB 15,525,000
成交价RMB 14,950,000
成交价RMB 14,950,000
成交价RMB 13,225,000
估价:--时间:公司:北京保利
估价RMB 100,000--150,000
估价RMB 3,000--5,000
估价RMB 30,000--50,000
估价RMB 25,000--50,000
估价:成交价RMB 1,000,010,000时间:公司:东方艺都
成交价RMB 883,200,000
成交价RMB 672,000,000
成交价RMB 625,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36,800,000
成交价RMB 425,500,000
成交价RMB 403,200,000
成交价RMB 402,500,000
估价:估价RMB 60,000--80,000时间:公司:杭州佳实拍卖
估价RMB 40,000--50,000
估价RMB 58,000--68,000
估价RMB 10,000--16,000
估价RMB 80,000--100,000
估价RMB 18,000--25,000
估价RMB 120,000--140,000
估价RMB 10,000--16,000
估价RMB 80,000--100,000
估价RMB 15,000--25,000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尹文龙历时三年编写《和丰往事》 讲述父亲与和丰纱厂往事
新闻热线:  【
&美商美泰贸易公司经办和丰纱厂&的事务员证。
尹文龙和他编写的《和丰往事》。
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和丰&四进头&(一巷14号)北立面照片。
提起甬江畔的和丰纱厂,在宁波曾经无人不知。这家创始于1905年的工厂,是老宁波人津津乐道的&三支半烟囱&(指旧时宁波本地民族工业中的四家骨干企业和丰纱厂、太丰面粉厂、永耀电力公司和通利源榨油厂)之一,也是近代宁波工业化开启的重要标志。
近日,75岁的尹文龙辗转联系到宁波帮博物馆,拿出一本他历时三年编撰的《和丰往事》手稿以及他所珍藏的父亲的遗物,讲述了他父亲与和丰纱厂的一段故事。
尹文龙的父亲叫尹来生,曾任宁波和丰纱厂事务总管、襄理(旧时规模较大的银行或企业中协助经理主持业务的人)兼文牍。1929年,在和丰董事陈如馨的引荐下,25岁的尹来生进入纱厂工作。1929年至1939年间,尹来生先后担任了三任经理的文牍,起草和记录了和丰纱厂的大量文书和信件。1940年,和丰遭遇火灾,处境艰难,大部分职员另谋出路,仅有尹来生等10余人留厂并维持日常。翌年,宁波沦陷,时任总经理的俞佐宸将和丰纱厂交给尹来生打理。1946年,和丰纱厂终于迎来重生,尹来生却因疾缠身,不久离世。
在和丰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被历史铭记的人,尹来生的名字却至今鲜为人知。尹文龙说:&父亲不是名人,但他是百年和丰历史链中的一环。我希望能将真实历史留给后人,愿父亲不再是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人。&
生于书香门第
16岁扛起整个家庭重担
故事要从2012年10月说起。尹文龙从广州回到宁波参加效实中学的建校百年庆典,&我和父亲是效实的校友。父亲于1917年至1920年间在效实中学就读,当时陈布雷是校长,并任教英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父亲正好是他的学生。&奇怪的是,尹文龙并没有在校友录上找到父亲的名字。后来经过一位老师的指点,在效实中学早期学生校友录上,尹文龙发现了一个叫做&尹宗昭&的名字。&父亲名忠樵,字来生,按照宁波话的发音,又比对了这个学生的就读时间等因素,确认就是我的父亲。&
更让尹文龙觉得不解的是,宁波先后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和丰纱厂厂史、党史,但从未提到过尹来生的名字。&上学的时候要填写家庭情况,我记得母亲说过,父亲是和丰纱厂的事务总管。在家里也曾经见过他的职员证(&文革&初期被家人烧毁)、和丰公章以及其他的文书材料。&在市档案馆收藏的和丰纱厂的股东名册上,尹文龙曾找到母亲张杏运的名字。
从那以后,尹文龙断断续续找回了一些父亲的遗物。一本和丰旧信簿、一枚旧印章、一份父亲的中医手抄本和一张职员证。凭着亲人的回忆和自己残存的记忆,对照《宁波地方志》与和丰纱厂厂史,尹文龙将父亲短暂的一生重新拼凑了起来。&父亲去世时,我只有6虚岁。很多关于他生前在和丰纱厂的履历,对于我来说都是后知后觉。&
尹文龙的曾祖父尹安吉是清末的国学生和朝议大夫,早年在镇海经营珠宝行,深谙商道,渐渐累积了一定的家产。到了清光绪年间,花了1000大洋买进了千岁坊的三间房子,又在东渡路上开了一间&益元珠宝店&,从此迁入鄞县县城。&俗话说,富不过三代,那个年代又盛行吸鸦片,祖父尹东林晚年的时候东渡路火灾殃及珠宝店,家境已经大不如前。&即使家道中落,尹东林仍坚持让儿子尹来生在效实中学读到毕业。
1920年秋,尹东林因病去世,给16岁的长子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大家庭,&当时家里上有太婆、祖母、姨祖母三个寡妇,下有二叔、三叔和四叔三个年幼的弟弟。&长兄为父,次年,尹来生就和郎官第张家的四小姐张杏运结了婚。
从文牍到襄理
竭心尽力协助三任经理
在进入和丰纱厂前,尹来生曾先后考入天津明华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就业。&因为北伐战争、内战加剧,银行和钱庄纷纷倒闭,父亲的工作很不稳定。加上1927年后,大哥、二哥相继出世,需要父亲回到宁波工作,一边可以照顾家庭。&1929年,在张杏运的堂外甥、和丰董事陈如馨的引荐下,文笔颇佳的尹来生进入和丰纱厂工作,担任经理陈蓉馆的文牍。
1930年,内战加剧,经营环境日趋险恶。刚有起色的和丰纱厂又陷入了窘境,全年盈利仅0.067万元。到了1932年4月,陈蓉馆突然生病离职,凌伯麟任经理。8月,俞佐宸临危受命,接手整顿负债80余万元的和丰纱厂,当时的俞佐宸身兼中国垦业银行宁波分行经理,又开办了天益等钱庄,手中握有大量资金。除此之外,俞佐宸强调通过提高棉纱质量的方法来提高和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又加大了对工人的福利。当年年底,纱厂扭亏为盈。
1934年2月,俞佐宸出任和丰纱厂经理,委任尹来生为事务总管。&按年龄,俞佐宸比我父亲年长12岁,按辈分算的话,我父亲是俞佐庭、俞佐宸兄弟俩的远房表妹夫,又是俞佐宸妹夫陈如馨的堂姨夫。所以,俞佐宸一直尊称我父亲为&来生哥&。&从1929年到1939年,尹来生担任了前后三任经理的文牍,为和丰纱厂和董事会,起草和记录了大量的文件和信稿。同时,也和俞佐宸一起陪伴和丰纱厂几度经历了绝处逢生。
&我家里有一张美商和丰纱厂的办事员证,是父亲用宋体毛笔字亲自填写的,还有美商的印章和签名。&1938年4月,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和丰与上海美商美泰公司接洽,由该公司出面,将宁波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改为了&美商美泰贸易公司经办和丰纱厂&,并在厂房上竖起了美国国旗。&借用了美国国旗和招牌,但实际上与和丰的产权无关,纱厂只需负责美商委派的三名驻厂美籍职员的工资,当时纱厂的印章和钥匙都由我父亲保管。&尹来生以事务员的身份,进驻厂内与美籍职员一起住在二层花园洋房里,还拜了其中一个美国人为师学习英语,口语水平提高很快。在尹来生的协助下,俞佐宸将纱厂的经营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和丰&四进头&
连接了父子的生死两头
&和丰一百间头&曾是和丰纱厂繁盛业绩的象征。1919年,和丰纱厂全年盈利140多万元。在经理顾元琛的主持下,为了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在纱厂的南面大兴土木,建起了一路三巷的职工宿舍。这一路叫做冰厂路,和甬江平行且相距大约150米。
1936年,时任和丰纱厂事务总管的尹来生一家从千岁坊搬到了职员宿舍,&和丰一巷四进头14号,是我出生和父亲去世的地方。&四进头,指的是和丰职工宿舍中最好、面积最大的住房。每进一厅一楼,左右两厢楼上楼下八开间,楼前天井两边各有轩子间和小天井,前后走廊都有遮阳避雨的屋檐。尽管年代久远,建筑已不复存在,尹文龙依然能清晰地想起家里的布局。&四进头老屋楼上,北厢房前间原是父母卧室,后间是父亲的书房。书房内除了一张书桌,其余都是书柜。书柜里有很多和丰纱厂的文件资料,套数最多的是建厂史。&尹文龙出生后,穿着一身长衫布鞋、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的尹来生经常亲自在轩子间为小儿子洗澡,这位性格内敛又严厉的父亲,陪伴儿子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
1938年9月,和丰召开了股东大会,新董事会推举俞佐廷为董事长,俞佐宸为总经理,事务总管尹来生由俞佐宸委任为襄理兼文牍,协助管理和丰纱厂的财务和日常事务。当年年底,和丰还清了向上海垦业银行押借的60万银元,收回了纱厂主权。
尹文龙保留了一张摄于1938年12月的大合影。&那是为了庆祝驻厂工程师丁作霖40岁生日及来甬7周年而拍的,照片里一共39人,其中纱厂职员26人,坐在第一排的有俞佐宸的私人秘书应安泉、时任纱厂经理凌伯麟、驻厂工程师丁作霖和我父亲尹来生。&
好景不长,1940年初的一场大火,将和丰纱厂烧成一片废墟。丁作霖等回了上海,大部分职员另谋出路,留下了部分职工维持日常。次年4月20日,宁波沦陷,俞佐宸将和丰纱厂和留守人员,全部交给了尹来生。&俞佐宸离开宁波时,和父亲有过一个约定,等打败了东洋人,他会回来开工复厂。所以父亲和一些宁波籍职员没有去上海,都苦苦等着俞佐宸回来。&尹来生自己出资购买农具和秧苗,组织留厂员工开垦火烧场地种起了番薯,患难与共。
日军进驻和丰纱厂时,为了阻止抢掠,尹来生背上挨了日本兵两拳,肺部有了内伤。加上忧国忧厂,抽烟咳嗽,到1944年冬天已经严重到吐血。等到抗战结束俞佐宸回到宁波之时,尹来生已重病缠身。
用来救命的10股股份
证明与和丰纱厂患难与共的10年
在尹文龙珍藏的父母遗物中,有一份上世纪60年代的宁波市领息凭证,对应和丰纱厂股东名册上母亲张杏运的名字,是尹来生在纱厂10年工作的最好见证。&这是我父亲在1929年至1939年期间在和丰纱厂工作时的年底职工分红所得,后来母亲全部退回上缴给国家。&
俞佐宸回宁波复厂的举动让尹来生燃起了求生的欲望。1946年初,尹来生前往上海求医,用10股股份做抵,从和丰上海办事处拿到现钞,花重金请当时国内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会诊。&专家说没有救了,确诊为肺癌。在母亲和三叔的劝说下,父亲回到了宁波。&尹来生在上海住院期间,俞佐宸在宁波成立了复厂筹备处。&1946年5月,停办了5年的和丰纱厂终于复工,41岁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病中的父亲曾对母亲说过,等他病好了,要出去拉黄包车。家里再穷,也要供子女上学。这是父亲去世前的最大愿望。&按照丈夫的遗嘱,年轻的张杏运独自抚养4个孩子长大,其中3人考上了大学。
尹文龙还记得,父亲去世后,每年逢年过节,母亲都会带着他去俞佐宸家拜访。&俞佐宸曾对我母亲说,&我没了来生哥,等于没了左膀右臂&。&
&1954年下半年,俞佐宸将父亲持有的和丰股份悉数归还给了我母亲。旧股10股折合成新股人民币735元,每季可分红9.19元。&在家中生活最为窘迫的时候,张杏运不得已让小儿子去纱厂领取了三个季度的分红。&这件事被在北京上大学的大哥知道了,马上来信阻止,说父亲看病时已经把股份抵押给了俞佐宸,不能再领红利。第二年母亲将股份全部退回,上缴国家。&
去年,尹文龙在宁波市档案馆找到了&宁波和丰纺织公司议事录&,议事录上娟秀的小楷,和自己珍藏的父亲的遗墨如出一辙。只是上面不见父亲的签名。后来反复翻看史料,才解开了这个疑团,&尽管父亲后来在纱厂做到了襄理的职位,但在董事会上也只是一个记录会议的文牍。按照1915年11月通过的董事会章程,只有议长才有资格在议事录上签名。我想这是在议事录上找不到他名字的原因。&
最让尹文龙觉得遗憾的是,在整理《和丰往事》的过程中,一枚印有&和丰公司&的带柄旧印章不慎被数码店遗失,&父亲不是名人,他过去在和丰纱厂是什么职位,对于我们后代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但他是百年和丰历史链中的一环,是一个不能不被提到的人物。我想把这本书稿和父亲的遗物无偿捐赠给有关部门收藏,希望借此说出当年的事实,填补和丰厂史中的一段空缺。&
记者&林F/文&记者&崔引/摄&
■相关链接
《回忆&&&父亲与和丰》微型展
时间:5月29日~6月29日
地点:镇海区庄市街道思源路宁波帮博物馆一楼咖啡吧【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拍卖品_价格_图片_分类_尺寸_民国-文玩拍卖网
&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
拍卖会专场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拍品描述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六成新
有关 民国二十年(1931)·中国垦业银行上海壹圆一张最新拍品
1931拍卖品
中国拍卖品
银行拍卖品
上海拍卖品
拍卖网微信帐号开通啦!
扫描二维码
与艺术收藏形影不离中国票据百年历程
中国票据百年历程
&&&&中国票据从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有近一二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中叶中国山西就已经出现了晋商票号。而晋商票号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金融史上最早具有真正意义上规范票据的诞生。然而,如果考察中国悠久的金融发展史,却不难发现,票据雏形的产生并不亚于中国几项发明为世界带来的熠熠光辉。
&&&&从“飞钱”到“贴子”再到如今的商业票据,中国票据发展的历程无论怎样都不能用一二百年来言尽。然而这种辉煌的历史并不代表中国票据市场现有的繁荣,如果我们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两组数据,就不难发现目前中国票据业的现状。1994年美国票据市场的交易额为6250亿美元,而中国截至2001年底,票据市场交易额仅为31169亿人民币。
&&&&近年来,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票据业务已经成为金融界关注的对象。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设立票据营业部,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票据专营机构在上海诞生。日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也宣布成立系统化的票据专营机构。
&&&&沉寂许久的中国金融票据业将在世界金融历史上再一次书写新的篇章。
&&&&票据市场在繁荣与萧索之间
&&&&有数据显示,2001年工行票据营业部的票据交易量达14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7%。2001年民生银行全行票据贴现868亿元,较上年增长388%,票据业务赢利占到总利润的30%。然而,票据贴现规模繁荣背后的隐忧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的票据市场平均价格比去年下降了1/3,票据买卖的平均收益率下降了50%。
&&&&“贴现价格战”下的繁荣
&&&&毫无疑问,票据已经成为眼下商业银行最炙手可热的业务之一,也成为一些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有数据显示,2001年工行票据营业部的票据交易量达14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7%。2001年民生银行全行票据贴现868亿元,较上年增长388%,票据业务赢利占到总利润的30%。然而,票据贴现规模繁荣背后的隐忧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的票据市场平均价格比去年下降了1/3,票据买卖的平均收益率下降了50%。
&&&&而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银行间贴现竞争加剧导致贴现利率的不断走低。据了解,自2001年末开始,票据贴现市场开始陡然升温。从那时开始,较早介入票据市场的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继续加大拓展力度。与此同时,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也纷纷发力,或设立票据专营机构,或四面出击买卖票据。一时间,票据贴现市场烽烟四起。
&&&&在激烈的竞争中,票据贴现利率一路下滑。2002年第一季度,银行贴现的“价格战”开始出现,有些地区已经跌破央行再贴现利率2.97%,市场上转贴现利率已经降至月息2.0‰以下,个别银行的报价甚至低于1.9‰。
&&&&这种情况下,转贴现市场平均利率水平仅略高于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水平,部分金融机构在扣除交易费用后已经无利可图。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这部分机构为了通过票据贴现业务来完成贷款规模任务,仍然可以压低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
&&&&显然这种状况对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工行影响较大,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实力较小的机构票据的收益率持续下跌,可能会最终退出票据市场。“应当由组织出面协调,加以自律。”工行票据营业部研究发展部经理徐星发不无忧虑地说。
&&&&二级市场冷热不均
&&&&造成这一现象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票据市场一、二级市场间平衡的打破。
&&&&由于眼下的票据市场中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目前绝大多数是有真实贸易为背景的交易性票据,而且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在市场业务量的占比不到10%。这样,商业银行的承兑量就成为眼下中国票据市场的“源头活水”。
&&&&但是银行的承兑量在繁荣初起的2001年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当年票据的累计贴现量首次超过了累计承兑量。数据表明,自1996年以来,票据的累计贴现量一直低于累计承兑量约1000亿―2500亿元,但2001年首次反超2400亿元,分别为14300亿元和11900亿元。
&&&&这就是市场人士津津乐道的承兑量和贴现量双过万亿。分析人士认为,贴现量首次超过承兑量情形的出现,表明票据的流动性开始得到充分显现。但这一趋势在2002年的持续发展,直接导致票据贴现市场的激烈搏杀。
&&&&数据表明,2000年12月,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商业汇票当月签发量为一年前的1/3。到了2002年5月份,签发量更是比2001年12月又下跌了近三分之一。
&&&&分析人士透露,造成票据一级市场萎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2001年9月央行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不良贷款进行调查,严厉查处了违规签发承兑汇票形成垫款的机构和个人。重典之下,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紧信贷权限和授权授信额度。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各大行纷纷抬高门槛,规定了过高的保证金比例和抵押、担保条件,直接限制了客户承兑申请的办理能力。另一方面,承兑业务的风险与收益发差较大也限制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承兑积极性。据了解,银行承兑汇票按照0.5‰的比例收取手续费,利润极低。但汇票一经银行签出,签发行到期必须承担付款责任,而一旦企业支付能力不足就很容易形成预期贷款。
&&&&市场人士认为,票据一级市场承兑量的萎缩将使二级市场成为无源之水,最终制约整个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差异化:解决之道?
&&&&尽管国有商业银行在票据承兑上出现了普遍“惜贷”的情况,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为了规范票据业务发展,央行于2001年11月发文规定,商业银行承兑量不得超过上年各项存款余额的5%。这一规定在部分商业银行那里已经形同虚设。
&&&&“四大商业银行目前的承兑量,都远远低于央行规定可以承兑的额度。”一位市场人士透露。“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承兑比例却远超央行规定的比例。2001年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承兑余额超过央行限制至少35%,有的已经达到100%。”
&&&&这位人士分析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都是企业存款,票据承兑在整个业务中的比例远高于国有银行,因此在票据一级市场有扩张冲动。
&&&&受央行规定所限和出于自身风险控制考虑,股份制银行也不敢大肆承兑。但压缩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不可避免要造成其低息保证金贷款的大幅下降,从而降低其抗风险能力。这样,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发展商业承兑汇票来化解矛盾。
&&&&2002年上半年票据市场的发展表明,各家银行的商业承兑汇票交易有迅速扩大之势。“由于眼下票据市场供需不平衡,一些优秀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转贴现的利率已经开始于银行承兑汇票趋同。”一位市场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利用自身的品牌和资源优势探索票据一、二级市场不平衡的解决之道。
&&&&除了商业银行的努力,央行的力量对票据市场的发展似乎更为关键。如何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在票据市场发展中走出一条规范中发展之路,是考验央行智慧之处。
&&&& 票据发展回顾
&&&&新中国票据业务发生在1980年左右。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曾经提出:要使上海成为解放前的远东金融中心。在这样思路的指引下,新上海的票据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如果把中国的票据业和中国的证券业放在一起,纵览它们的发展轨迹,并作出一个比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1986年,工商银行静安支行在上海的西面,一个叫做静安寺的地方,找到一家理发店,名叫“天香理发店”,在那里设置了一个柜台,柜台边上挂出来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一些交易的信息:今日小飞乐卖出多少价钱、买进多少价钱……这样的做法在今天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是正是在当时,由于他们抓住了市场、有了柜台、有了可以直接交易的窗口,于是,从一个柜台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公司,以后又发展成为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
&&&&在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成立2周年之际,这依然是一件很值得反思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直接于柜台交易的概念,就不会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没有一个专营的机构,也难有一个迅速发展壮大的空间。
&&&&再回过头来回顾票据在中国的发展,发生在旧上海的那一段也是不能忽略的,毕竟那时候,上海已经成为一个远东的金融中心。
&&&&旧上海的金融机构可以说是鱼龙混杂,这里驻扎着当年的洋办银行――汇丰银行、麦嘉利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横滨正金银行等等,还有官僚资本银行,也就是四大家族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等,以及民族资本银行――北四行、南四行、京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垦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实业银行等等,最后,还有上海最大的土生土长的钱庄,譬如,南面有南市、北面有北市。在这种非常状态下也呈现出一种非常竞争的局面。
&&&&这样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同时存在,表现出旧上海的金融工具的发达,其中,票据在这里起到了润滑的作用。票据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一种短线融资的工具,这是银行贷款和股票都不能达到的融资手段。
&&&&首先,那些西式的银行带给旧中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票据的概念。其次,钱庄的存在使得大量的“庄票”在这里组成了一个资金的流转。30年代以后,旧中国的票据业务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当时世界上的金融中心城市中,英国的“银行业的票据交换所”成立最早,在1773年;1853年,纽约“银行业的票据交换所”成立;1872年,大阪“银行业的票据交换所”成立。日,旧中国建立了“银行业的票据交换所”,促进票据的广泛流转。1936年,旧中国又推行“承兑汇票代替信用放款”政策,更大程度上推进了票据业务的增长。同年推出的“银行票据承兑所”正式把现代意义的票据业务推向前台。
&&&&1980年2月,在上海,由当时的人民银行杨浦区办与当时的人民银行黄浦区办(现在为工商银行的杨浦支行与工商银行的黄浦支行)办成了第一笔同城的商业承兑汇票的贴现业务。
&&&&同年11月,当时的人民银行徐汇区办(现在工商银行徐汇支行)办成第一笔异地的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业务。
&&&&随后,人民银行制作了一系列标准操作办法。1981年初,在当时人民银行厦门会议上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在全国进行推广这些标准操作办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本土崛起了一批商业银行,它们都把票据的贴现作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这是人民银行当时在上海所奠定的工作基础的继承。198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票据法》之前,当时人民银行完成第一部地方性立法――《上海市票据暂性管理规定》。
&&&&不能否认,中国在票据业务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生效,票据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2000年,工行票据专营机构成立。其他银行也成立了自己的票据业务部门。同时,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上很多商业银行经营票据业务,给中国带来全新的理念。并且,国内大的企业家闲置资本开始投资票据,也为票据在中国迅猛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
&&&&以日开业的工行票据专营的发展状况为例,截止到今年9月份,累计的交易量在2年时间内已经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股票市场为达到2000亿却经历了很多年。
&&&&《国际金融报》 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员工花名册范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