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专心致志的例子,则不得也

专心致志的意思
专心致志的意思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基本信息【拼 音】zhuān xīn zhì zhì[1]【词 性】形容词,褒义词。有时也可为贬义(加引号)。【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三心二意【词义】形容仔细思考,集中精神,一心一意,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详细释义【解 释】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比喻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夫:文言虚词。弈:下棋)【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歇后语】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造 句】 同学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写着作业。编辑本段示 例徐特立《给湖南省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封信》:“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荀子性恶》:“今使涂之人优术为学,专心致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和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典故【原 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
【解析】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 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3]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启发。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典 故】【原 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字词】弈:下棋。通国:全国。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援:用手牵引,拉。弗若:不如。诲:教导。善:擅长。思:思考;想。俱:在一起。唯:只鸿鹄:天鹅虽:即使为:因为与:同“欤(yu)”,吗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唯弈秋之为听:只专心听弈秋的。译文】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弈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因此很多人都称他为弈秋。弈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只专心听弈秋的。另一个也在听,但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从天上飞过,想拿着弓箭去射天鹅.虽然两人在一起学习下棋,第二个人却不如第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4]【易 错】专心致致、专心志志、专心志致 高凤专心致志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其后遂为名儒,乃授业于西唐山中。(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家庭以种田为生。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当时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书,没有发觉积水已经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发生了这样的事(小麦被冲走了)。他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学者,于是在西塘山里教学生读书。高凤:东汉人。以...为业:把...作为职业.常:有一次 曝:晒。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护:看守,防范。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字:人的表字。乃:才。暴:突然。于:在时:正值时:正值&&专心致志[5]怪:以……为怪,感到惊讶,形容词作意动用曝,晒。省:省悟【比喻】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人。【道理】凡事都需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失败。【选自】《后汉书 逸民传 高凤》 《初潭集》中略有删改编辑本段相关词语开头相同专道 专诸 专主 专横跋扈 专城伯 专悫 专职 专差 专经 专厉 专神 专专 专策 专録 专诛 专业课 专心一意 专业户结尾相同八专 猜专 自专 红专 白专 职专 又红又专 精专 静专 贞专 笃专 擅专 行专 骄专 心专 大专 挺专 爱博而情不专[6]编辑本段英文解释[7]devote oneself heart and soul to ...;be thoroughly engrossed in ...;be wedded to ...;do sth. with a will;编辑本段例句[7]你应当专心致志地做你的工作。You should concentrate on your works.男人能给予女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专心致志的注视。For a woman, the best gift a man could give is attentive gaze.一个好的上司总会专心致志的聆听。A good boss always listens attentively.
专心致志百科名片&&专心致志·蒙汉良书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泰西人士,往往专心致志,惨淡经营,自少而壮而老,穷毕生之材力心思,以制造一物。”目录基本信息详细释义示 例典故相关词语英文解释例句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拼 音】zhuān xīn zhì zhì[1]【词 性】形容词,褒义词。有时也可为贬义(加引号)。【近义词】聚精会神、专心一志、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全心全意【反义词】心不在焉、心猿意马、魂不守舍、三心二意【词义】形容仔细思考,集中精神,一心一意,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专心致志编辑本段详细释义【解 释】把心思全部放在上面。比喻做事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出 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夫:文言虚词。弈:下棋)【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歇后语】王羲之看鹅——专心致志。【造 句】 同学们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写着作业。编辑本段示 例徐特立《给湖南省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封信》:“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荀子性恶》:“今使涂之人优术为学,专心致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和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编辑本段典故【原 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译文】&&专心致志[2]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 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叫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解析】这里所说的王,赵歧注为齐王,指当时有人怪齐王不明智而 孟子不曾辅佐,孟子因此而作解释。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努力少,荒废多,很难奏效。因此,贵在坚持,责在有恒心。[3]世间万事莫不如此。即以生活小事而论,无论是练习写毛笔字,写日记还是练习晨跑,坚持冬泳,真正能够持之以恒的有多少人呢?至于孟子所举到的围棋,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的确只是雕虫小技,但在我们今天,可已是了不得的盛事了。所谓“旷代棋王”,所谓“棋圣”,其桂冠已大有与圣人比肩之势。当然,这是题外话了。题内的话就很简单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这在今天,已是小学生都能明白的启发。古令通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孟子这段话说得非常生动形象,理应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典 故】【原 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专心致志【字词】弈:下棋。通国:全国。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善,擅长。援:用手牵引,拉。弗若:不如。诲:教导。善:擅长。思:思考;想。俱:在一起。唯:只鸿鹄:天鹅虽:即使为:因为与:同“欤(yu)”,吗缴(zhuó):系在箭上的生丝绳唯弈秋之为听:只专心听弈秋的。&&专心致志【译文】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弈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因此很多人都称他为弈秋。弈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只专心听弈秋的。另一个也在听,但心里却想着有天鹅将要从天上飞过,想拿着弓箭去射天鹅.虽然两人在一起学习下棋,第二个人却不如第一个学得好.难道是他的智力不如第一个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4]【易 错】专心致致、专心志志、专心志致 高凤专心致志高凤笃学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其后遂为名儒,乃授业于西唐山中。(选自范晔《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家庭以种田为生。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在庭院里面晾晒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当时突然下了雨,高凤拿着竹竿读书,没有发觉积水已经把麦子冲走了。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发生了这样的事(小麦被冲走了)。他后来成了一位有名的学者,于是在西塘山里教学生读书。高凤:东汉人。以...为业:把...作为职业.常:有一次 曝:晒。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护:看守,防范。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字:人的表字。乃:才。暴:突然。于:在时:正值&&专心致志[5]怪:以……为怪,感到惊讶,形容词作意动用曝,晒。省:省悟【比喻】做事认真,专心致志的人。【道理】凡事都需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失败。【选自】《后汉书 逸民传 高凤》 《初潭集》中略有删改编辑本段相关词语开头相同专道 专诸 专主 专横跋扈 专城伯 专悫 专职 专差 专经 专厉 专神 专专 专策 专録 专诛 专业课 专心一意 专业户结尾相同八专 猜专 自专 红专 白专 职专 又红又专 精专 静专 贞专 笃专 擅专 行专 骄专 心专 大专 挺专 爱博而情不专[6]编辑本段英文解释[7]devote oneself heart and soul to ...;be thoroughly engrossed in ...;be wedded to ...;do sth. with a will;编辑本段例句[7]你应当专心致志地做你的工作。You should concentrate on your works.男人能给予女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专心致志的注视。For a woman, the best gift a man could give is attentive gaze.一个好的上司总会专心致志的聆听。A good boss always listens attentively.
很专心,很有志气。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不耻下问专心致志举一反三出自哪里_百度知道
不耻下问专心致志举一反三出自哪里
提问者采纳
耻问【自】:《论语·公冶》:敏耻问专致志【自】:《孟·告》:夫今弈数数专致志则举反三【自】:《论语·述》:举隅三隅反则复
提问者评价
你真棒,学习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不耻下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专心致志》相关知识
    您的位置:
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出处:《孟子?告子上》。
     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义:指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
  故事:
  从前,有个棋手叫秋,由于棋艺高,别人叫他弈秋。有一次,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为他们两个同时上课。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
  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旁的事全都不加理会。
  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不一会,他又向窗外看了一眼,发现一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
  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
  弈秋一见;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
  “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
   []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摘自《语文天地网》网站。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成语故事―专心致志
作者:编辑&&&&点击数:&&&&更新时间:&&&热&&&&&★★★ 【字体: 】
出处《孟子?告子上》。     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释义指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  故事  从前,有个棋手叫秋,由于棋艺高,别人叫他弈秋。有一次,弈秋收了两个学生,为他们两个同时上课。他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教给他们,就非常仔细地给他们讲解。  一个学生听讲非常仔细认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讲解和分析,对旁的事全都不加理会。  而另一个学生呢,看上去他也坐在那里,实际上却是心不在焉。他一会儿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树林,一会儿又听听天上的雁鸣。当他发现有好几只天鹅飞过,便想“要是能有一张弓,几支箭,射下一只天鹅煮来吃,那该有多好啊!”不一会,他又向窗外看了一眼,发现一只天鹅飞过,便起了射天鹅吃的念头。直到弈秋全讲完了,他也没在意。  这时,弈秋叫两个学生对下一局,看看他们究竟学得怎样。起先,那个开小差的学生凭着以前的基础还能勉强应付,可渐渐地就显出差距来。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从容有序,而老是三心二意的学生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了。  弈秋一见;语重心长地对两个学生说  “虽然下棋只是一种小小的技艺,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啊!”
如果没找到您需要的资源,可到论坛相关版块查找或者发帖求助。如果您有好的资源欢迎到论坛发布!
友情提示:点此,查看更多课件、视频、教案、名师辅导、插图…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本站的部分资料来自互联网,假如本站侵害到你的权力,请第一时间告诉本站,本站将立刻删除,本站的文献资料只供学习和参考,不得用于盈利等商业利益。在本站下载的资料,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告子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告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名不详,一说名不害。曾在门下学习。他的没有流传下来。在《孟子注》中说,告子“兼治儒墨之道”。由于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所以他的学说仅有一鳞片甲记录在《孟子·告子》中,这些记录都很重要。别&&&&称不害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主要作品孟子·告子主要成就战国时期思想家
战国时。名不详,一说名不害。曾受教之门,善口辩,讲,后与孟柯论问题,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样,“水无分于东西”,性也“无分于善不善”。“以人性为仁义”,犹如“以杞柳为桮桊”。其言论见《孟子·告子》篇。
由于孟子的思想与其根本对立,故《孟子》中的记载不尽可信,而告子无,因此其真实思想已然无从查考。也有其人纯属杜撰一说。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而著称。他以木材作成器皿为比喻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反辩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这回辩论的下文如何,没有记载,好像是告子输了。其实,孟子的反辩并不合逻辑,因为没有先论证以杞柳作器皿是违反杞柳的本性的。显然,告子并没有被驳倒。在另一回辩论中,告子用水作比喻说:“性,犹湍水(急流的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反辩说:“水信(诚然)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里的下文也没有说,好像也是告子认输了。其实,孟子论证的逻辑性太差。向下流是水的性,向上跳跃或被提上山不同样也是水的性吗?这正好给告子补充了论证。
又一回辩论中,告子说:“生之谓性(生来如此的就是性)。”孟子反辩说:“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告子都答说“然”。告子对性这样的理解是不错的,因为不同东西的白都是不同东西相类似的一种性。但孟子却把话头一转说:“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了这样说话完全不顾逻辑,因为不同的东西可以有某种相似的性,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所有的性都是相似的。
在又一次辩论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告子认为食色是性,这是一个正确的根本命题。他说:“义,外也”,也是正确的。至于仁内之说则有问题。但孟子对仁内之说并没有表示反对,对义外之说则极力反对。至于食色是性则孟子并没有表示异议。总之,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并没有被批倒。但除仁内之说不对外,告子也还只知道“生性”而不知“习性”。
在古代众多论性的善恶的思想家中,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的是比较正确的。但告子的思想一直被贬抑,直到后期的龚自珍才特别把它提了出来,并加以发扬。《孟子·告子上》孟子提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问题。按照孟子的看法,不仅,人性本来有 “四心”,就连这四种品质,也都是“我固有之也, 只不过平时我们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发现仁义礼智,“尽其才”,充分发挥自己的天生资质。这使人想到他在《上》里面所说的,人有仁义礼智的,“犹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已经植根于我们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脚四肢已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样,由于太自然,太习惯了,反倒使我们浑然不知,意识不 到了。如果有一个人突然对我们说:‘我发现手脚就长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不认为他是个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对我们说:“我发现仁义礼智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我们认为他是白痴还是认为他发现了“”呢?
古往今来,东南西北,多少人在寻求仁义礼智、世间公道,却原来都是背着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们猛击一掌说: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吗?于是我们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寻求仁义礼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养,使之茁壮成长。
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
其实往往在人们当中,所需要的只是“理想中”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东西。而对于部分的我们(我更希望是所有人)是应该能够在知道真实的东西的同时,而要再去追求理想中的东西。
而回过头来,尽让我们抛开抽象的哲学论争不说,而孟子的“”思想不也是有着“积极的进取”和“健康向上”的意义吗?《墨子·公孟篇》中记载了有关告子的三个故事:
①墨子说:“告子言谈甚辩”(长于言谈理论)
有几个弟子告诉墨子说:“告子这个人,口言仁义但行为很恶劣,请将他开除算了。”墨子说:“不能。称誉我的言论,而不学我的行为,总要比一无是处要强。有一些人说:‘的言论没有仁义,尊重上天、侍奉鬼神、爱护百姓,这个言论是没有仁义的。’
告子总胜过一无是处的人。告子的言谈是明辨是非的,他讲仁义并没有诋毁我的言论,告子行为不好,仍然胜过一无是处。”
②同学们说:“告子胜为仁。”(能胜任行仁义的事)
有几个弟子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墨子说:“这不一定正确。告子行仁义,如同踮起脚尖使身子增长,卧下使面积增大一样,不可长久。”
③告子说:“我治国为政。”(想当官)
告子对墨子说:“我可以治理国家管理政务。”墨子说:“治理政务的人,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口能称道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且先调整你自身的矛盾吧!”
这三个故事按照时间的排列,应该是①③②。综合以上记载,告子是墨子的一个学生,一个善于言谈的人,他的理论本领要远高于他的行动力,所以有时给人口能言,身不行的印象。他与其他的有些不同,他可能成天夸夸其谈讲仁义而不太注意修身,还很想当官,真是性情中人。所以很多同学都看不惯他,对墨子说了不少告子的坏话。墨子也以的要求劝他先调整他自身的矛盾。其实他还是不错的,可能是听了墨子的劝告后,告子实在想当官,于是做了很多仁义的事,以至于后来有几个同学跑来对墨子说:“告子能胜任行仁义的事。”但墨子还是担心告子行仁义不能持久。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基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不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櫌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天下莫不知其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则不得也。,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才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虖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同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受。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尽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状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学者亦必以规矩。”人性之辩:告子与孟子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告子。那可是了不起的人物。是今天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门人物,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
告子后来与孟子论辩人性问题,反对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千古名言:“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记录了这场辩论。
来源:的BLOG
告子(本文所言告子若无特别说明,均指《》中的告子)是与孟子同时的著名学者,其性无善恶论以及不动心、仁内义外等学说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但是,告子生平却不为人所知。东汉注《孟子》时最早交待告子其人:“告子者,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而不能纯彻性命之理。” 围绕赵岐注,后世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辩。就争辩的内容而言,涉及告子与浩生不害、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为同一人,告子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子是否属。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赵岐、阎若璩、等认为告子与浩生不害非为一人。但是,阎、焦二人却又误以为赵岐注告子为告不害,系将《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与《孟子》之《公孙丑》篇和《告子》篇中的告子混为一人。焦循云:“赵氏以告子名不害,盖以为即浩生不害也”,并引用阎若璩之语:“浩生,复氏。不害,其名。与见《公孙丑》之告子,及以《告子》题篇者,自各一人。赵氏偶于《告子篇》误注曰名不害” ,其实,赵岐并未混淆告子与浩生不害。其注浩生不害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未言“浩生”即“告”,浩生不害即告子,浩生不害兼治儒墨之道等等;其注告子,也未言告子是齐人。不能因告子和浩生不害同名而臆断赵岐注告子有误。历史上,同名或同字者甚多,弟子原宪与孔子之孙孔伋的字即皆为“”。孙世扬对焦、阎的“误解”加以指责曰:赵注未尝言浩生不害即告子,“告子之名不害,今虽不可考而知,亦无由知赵注无所本也”;阎氏谓赵氏误注,“夫何以明其然邪?” 由上可知,告子、浩生不害为两人,这本不成问题,由于阎、焦误读赵注而使之成为“问题”。也就是说,所谓“告子与浩生不害是否为一人”乃假问题。赵岐注告子未曾论及《墨子》中的告子。《孟子》中的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否一人为后世所争论。注《墨子》中的告子时引之语:“……然此告子自与墨子同时,后与孟子问答者,当另为一人”,并以苏说为是。这是说,《墨子》中的告子与墨子同时,《孟子》中的告子与孟子同时,而墨子和孟子又是两个时期的人,所以,两个“告子”不是一人。另外,孙诒让还推测赵岐言告子“兼治儒墨之道”的根据也许是《墨子·公孟》中所载墨子师徒谈论告子的文字,从而错把两个告子当作一人。他说:“《孟子·告子篇》,赵注云:‘告,姓也。子,男子之通称也。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尝学于孟子’。赵氏疑亦隐据此书,以此告子与彼为一人。” 苏、孙断定《墨》、《孟》中的告子为二人,但是,孙诒让所引苏氏的论据不充分。假若告子年幼于墨子而年长于孟子,其年轻时遇见墨子,晚年遇见孟子,这种可能性应是存在的。推论赵岐注告子“兼治儒墨之道”,采用了《墨子》中的有关文字,没有客观依据,也没有辅证材料。其在此基础上得出赵岐“以此告子与彼为一人”的结论,当然缺乏可信度。事实上,赵注根本未涉及两个告子间的关系,是孙氏想当然了。
不同意孙诒让的观点,他由《墨子·公孟》“记墨子与告子语,而告子又曾与孟子论性”,“参合两书言论”,断言二者“为一人无疑”。此外,梁启超还反驳孙诒让曰:“孙氏据赵岐《孟子注》谓告子曾学于孟子,疑其年代不相及,因谓当是二人。今案《孟子》本文,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非惟不是弟子,恐直是孟子前辈耳”。其实,《墨子》中告子的言论与《孟子》中告子的言论并无明显相同处,这恰好说明二者不是一人。梁氏据此证明二者为一人,可谓用错了证据。再说,告子是否系孟子弟子与《墨》、《孟》两书中的告子是否为一人,乃两个问题,即便告子未曾学于孟子,也不能直接推出两个告子原本一人。孙世扬、李应南与梁启超的看法相同,肯定《墨》、《孟》中出现的告子系一人,但未予系统证明。
此外,先生也肯定《墨》、《孟》中出现的告子系一人,但未作说明。庞朴先生断定“墨、孟两书中的告子实系一人”。庞先生的理由是:判定两书中的告子是否一人,主要在于两书所载的告子思想是否“一贯”。而“参合两书言论,有两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一是两书的告子都善辩;再是都不否定仁义。其实,多善辩,墨家也不否定仁义,就是初期也不否定仁义。庞先生的证据不甚充分。再说,庞先生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拟进一步弄清“两书中的其余各点,有无内在联系?它们与这两个共同点(特别是不否定仁义这点)有无必然关系?” 只是庞先生没有对其所提问题作论证。
我们以为,赵岐虽未注明两个告子有无关系,但是,若他们为同一人,赵氏极有可能注出;若不是同一人,赵氏似乎无必要说明,因为姓告而被尊称为子者决非告不害一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非一人。再从《孟》、《墨》两书所载的两个告子的言论来看,《墨子》中的告子与墨子的仁义理论有相通之处,至少,前者肯定后者的仁义观,只是他们躬行仁义的路径不同而已。墨子曰:“仁义之为内外也,非”(《墨子&经下》),反对仁内义外,也就是说,反对仁义的内外分别,《墨子》中的告子应赞同墨子的这一主张(两人的仁义理论相通),而《孟子》中的告子不顾孟子的驳难,坚决主张仁内义外。《墨子》中的告子自以为能“治国为政”,《孟子》中的告子则自始至终不言“为政”。此外,告子成名于人性论的研究,《墨子》中的告子未言及人性。两个告子既然无丝毫相同甚至相似的思想,他们应是没有学术联系的两个人。当然,《墨》、《孟》两书所载的两个告子的思想分别出于墨子师生、孟子本人的论辩需要,并非两个告子的思想的全部,据此辨析两个告子的关系,难免不当之处。不过,在新材料出现之前,我们基于现有资料所作的上述分析应是合理的。赵岐明确断言告子尝学于孟子,理由是“告子能执弟子之问”。事实是,告子与孟子屡屡论辩且非常激烈,告子并无谦卑之辞,而辩论又基本上采用孟子诘难、告子辩护的形式,并非赵岐所言的告问孟答。因此,赵氏的理由不成立。从赵氏观点,谓:“告子,孟子之弟子也。” 其理由是:告子对于性“往复辨论,不惮烦琐”,且“由浅入深,屡易其辞”,最后归向“性善之旨”,即回归孟子的性善论。为此,他论证道:“其始杞柳之喻,疑‘性善’为矫揉,此即性伪之说也。得戕贼之喻,知非矫揉矣,则性中有善可知矣。然又疑性中兼有善恶,而为湍水之喻,此即善恶混之说也。得搏激之说,知性本无恶矣。则又疑‘生之谓性’,此即佛氏之见也。得犬牛之喻,知性本善矣。则又疑‘仁内而义外’,及得耆炙之喻,然后知性中之善,如是其确而切、美且备也。” 此是把孟告论辩时的文字加以歪曲,设想出所谓告子走向性善之路,完成对自我的否定。苏时学云告子是“与孟子问答者”,孙诒让引之而未予解释,梁启超便以为:“孙氏据赵岐《孟子注》谓告子曾学于孟子”,认为孙诒让视孟子为告子师。其实,苏氏的告子“与孟子问答”,与其说依据的是赵注,不如说依据的是《告子》篇;与孟子问答也不可等同于问学于孟子。客观地说,孙、苏二人对告、孟关系未作说明,梁启超曲解孙、苏文字,意在反驳孙、苏的两个告子是二人的说法。
、梁启超、孙世扬等排除告、孟师生说。阎氏以为告子尝学于孟子、执弟子之问等为赵岐“臆度” ,梁启超由《孟子》文本出发,断定《孟子》中告、孟论辩的记载,“无以证明告子为孟子弟子”。梁氏的这一证据异常坚实,可惜没有展开并予以说明。孙世扬则从三个方面证明告子非孟子弟子:《孟子》中的《公孙丑》篇、《》篇均以弟子之名命名,而《告子》篇以“告子”名篇,“称子而不名,盖尊之亦远之尔”;《公孙丑》篇有孟子所云:“告子先我不动心”,其“先我者,盖谓其年齿长于我也,非必如赵注所谓未四十也”;孟子与告子问答时不称告子之名,应答弟子之问时亦不称告子之名。概言之,《孟子》称告子为子,告子年长于孟子。孙氏抓住告子被尊为“子”,否定孟告有师生关系,颇为精彩。因为公孙丑、万章、等孟子弟子均未被称作“子”。不过,孙氏从年龄的角度探讨孟告关系,似不可取。因为长幼关系不能完全等同于师生关系,二者标准不一。学生同老师年龄相近或长于老师的现象并不是没有。例如,、父子同师于孔子,而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依此推算,颜路与孔子年岁相仿,且有可能年长于孔子。再说,孙世扬解“先我”为“年齿长于我”是错误的;孙世扬、梁启超等谓告子年长、告子恐是孟子前辈,是基于中出现的告子即是《孟子》中的告子这一假设或前提。就现今的材料分析,尚无法确证二人的长幼。
我们以为阎、梁、孙三人关于孟、告无师生关系的观点基本可信。通过比较告子与孟子诸弟子的言论和事迹、告子与,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1)告子与孟子诸弟子有“异”。据赵岐《孟子注》考释,孟子弟子有告子、乐正子、公孙丑、孟仲子、陈臻、公都子、充虞、季孙、子叔、高子、徐辟、陈代、彭更、万章、咸丘蒙、屋庐子、桃应、滕更、盆成括等十九人。不过,依从《孟子》文本,季孙、子叔、高子不似孟子弟子,恐为赵岐误注。这样,孟子弟子只有十六人。除告子以外,孟子另外十五名弟子或问学于孟子,或在孟子与第三者之间传话,或为孟子效力,或被孟子褒贬(评价),或兼而有之。其中,问学者最多。告子载于《孟子》的《公孙丑下》和《告子上》。前者记述孟子和公孙丑关于告子“不动心”的问答,二人均称告子为“子”;后者记载告子与孟子关于人性问题、仁义内外问题的论辩,而辩论的形式是孟子问、告子答。可见,告、孟不应存在师徒关系。
(2)从哲学思想内容上看,孟、告二人不相同。在人性的本质、内容与价值方面,告子以人的自然本性为人性本质,以食色为代表的感官需求和为人性内容,以性无善无不善排除人性的伦理价值的两面性,持守人性价值的中立性;孟子则以人的属性为人性本质,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规范为人性内涵,以性善论人性的道德意义。在义之于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方面,亦即义的成因方面,告子力主“义外”,宣称仁由己而发,义因彼而生;仁为我固有,义非我预有,“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并举例论证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孟子·告子上》)。这是说,属于仁的“爱”发自于我,属于义的“长”(尊敬)产生于对方年长。而孟子认定“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即道德根植于心灵,而强调道德的内在性、先天性,持守“义内”说。在“不动心”的精神方面,告子的“不动心”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肯定后者,批判前者。由“动心”走向“不动心”的过程,就是培养勇气的人生炼养过程,即孟子所宣扬的养“浩然之气”的过程。由于孟子主张义内在于人,便以为浩然之气“配义与道”,乃“集义所生”(《孟子·公孙丑上》),并据此指斥告子的“义外”说未明义之本质与由来。如果告子是孟子门徒,其思想内容应与孟子相同,或有所同,或者,至少有孟学影响的痕迹,绝对不会是我们所知的这般模样。此外,从争论的情形来看,孟子仅仅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批驳对方,并未击倒对方,其在义内、义外的争辨中尚处于劣势。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告子与孟子无师生关系,二者的论争是两种思想观点、两个哲学家的对等的交锋。否认告子与《墨子》中的告子为一人者均未触及告、墨关系。原因是,告子与孟子同时,与墨子不相及。这样,墨子是否为告子师即不成为问题。而肯定两个告子是一人者,大多认为告、墨有师生之缘。历史上,赵岐最早谓告子兼治儒墨之道,指出告子有习墨的经历,但其告子“尝学于孟子”之语隐含有否定告子师从墨子的可能性。引《管子·戒》“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墨子·经下》“仁义之为内外也”,《墨子·经说下》“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墨子·公孟》“二三子复于子墨子曰:‘告子曰:言义而行甚恶。请弃之’。墨子曰:‘不可。……告子言谈甚辩,言仁义而不吾毁”,未作任何分析,论证告子“远本管子,而近受自墨子”,乃墨子弟子。翟氏的论据经不起推敲。其一,《管子·戒》系后人追记对齐桓公的劝戒,其“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很可能为学者所加。再说,《管子》是稷下学者的作品集,《戒》篇所记管仲话语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在先秦思想史上,拔高仁的位置,论述仁的内涵与价值应始于孔子。其二,翟氏所引《墨子》史料有断章取义之嫌。实际上,墨子及其后学是反对仁内义外的。《经下》原文为:“仁义之为内外也,非”,《经说下》原文为:“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这是说,仁义(爱利)是内在的,无内外之分;仁义的对象(所爱所利)是外在的,亦无内外之分。“义外”是混淆了义(利)与义的对象(所利)这两个概念,错把义的对象当作义。事实上,告子“义外”指义产生于外在对象,墨家后学先设定“义内”,再把告子的“义外”解释为义的对象是“外”,未得告子意,显是误解。其三,《墨子&公孟》中的文字是否能够证明墨子与《墨子》中的告子是师生关系,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即便这二人是师生关系也不能证明墨子与《孟子》中的告子是师生。前文已述,两个告子各为一人。孙世扬、李应南皆谓告子为墨子弟子。孙氏云告子“尝学于墨子,赵氏谓其兼治儒墨之道,信矣”;李氏云告子“兼治儒墨之道,尝学于墨子” 。但孙、李二人均引《墨子·公孟》的相关史料作证,与翟灏陷入相同的误区,即以两个告子为一人,以《墨子》的有关文字证明墨子与《孟子》中的告子的关系。
我们以为,从《孟子》的记载来看,看不出墨子与告子有丝毫联系,更看不出二人有所谓师生关系;比较告、墨学说,甚至难以发现告子曾经有习墨的痕迹。大体上,告子未受墨家影响。第一,如前文所述,告子提倡仁内义外,墨家反对仁义的内外分别。并且,告子仁义并称,而墨家“贵义”。墨子:“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义是“天下之良宝”(《墨子·耕柱》),把“义”的价值推向极至。第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不动心”等理论,墨家不但没有,而且基本上未对心、性作哲学阐释,将之剔出哲思的范围;墨家的、尚同、兼爱、、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主张,告子同样未有涉及,而且未将鬼神、社会政治等纳入自己的哲学视野。此外,告子曾以“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上》),论证性无善无不善,含有性的发显有善恶两种可能性。这与《墨子·所染》篇旨类似,论证手法一致。或许有人会据此说明告子受墨子影响。可是,据云:“夫告子之言,亦有缘也。《诗》曰:‘彼姝之子,何以与之’。其《传》曰:‘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朱则赤。夫决水使之东西,犹染丝令之青赤也”(《论衡·本性》)。这里,王充把告子人性论的源头推至《诗》及其《传》。此外,考虑到孔子删《诗》,孔门后学为之作《传》这一事实,《墨子·所染》中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反而出自儒家,《所染》的旨意也是的发挥。在《孟子事实录》卷下之《杂纪》中云:“《孟子》书中凡所辩者多杨、墨之说,不必其明言杨、墨也。是故,性之犹杞柳,犹湍水,生之谓性,食色之为性,皆杨氏之说也……”。这里,崔述以为告子祖述人性学说,这意味着告子曾习道家,深受杨朱影响,有可能是的人物。
我们认为告子与杨朱之间不存在学术联系,告子更不可能属于道家中的杨朱学派。第一,杨朱思想的核心是“贵己”(《吕氏春秋·不二》),即“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泛论训》),讲求内保全本然之性(真),外不被物伤,身心超离内外束缚,自在自由。这是对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形上提炼。由于“贵己”不符合仁义,孟子解之为“为我”(《孟子·尽心上》),把杨朱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歪曲为人我关系层次上的极端利己。这表明,杨朱哲学超越了,杨朱之性属的本然之性,杨朱“贵己”专注于自我的存在价值。而告子之性指形而下的食色欲望,告子的性无善恶是从人我关系的层面、从伦理道德的维度探求人性的价值指向。第二,杨朱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名辩。《·骈拇》言杨朱与墨子一样,“骈于辩”,“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告子善辩,却没有名辩理论。第三,告子的仁义思想、不动心境界,杨朱均未论及。
郭沫若先生在论述告子的学派归属时说:“(告子)关于性的主张是道家的看法,而他不非毁仁义还保持着初期道家的面貌。” 这是说,告子乃道家人物,属道家学派。我们知道,不言“性”,与告子同时的庄子所言的性指“生之质”(《庄子·庚桑楚》),也即人之得于道的内在生命特质,因此,郭先生谓告子“关于性的主张是道家的看法”的看法,是不准确的;先秦诸子中不非毁仁义的学派还有儒家、墨家等,从告子不非毁仁义来判断告子属道家,也不准确。此外,郭沫若先生认为《管子》中的《》、《内业》是、尹文一派的遗著,又认为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分明是‘毋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的另一种说法” ,从而又推断告子不仅属道家,而且是道家中宋钘一派。关于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前文已述,乃指“不动心”的精神境界,它涉及言、心、气三者的关系,至于《管子·心术下》的“毋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则是指心之修养方法,它涉及物、官、心三者的关系,二者具有本质不同,以此证明告子属道家中的宋钘、尹文学派,不妥。再说,郭先生谓《心术》等篇系宋钘、遗著的观点,也受到学界的质疑。庞朴先生受郭沫若先生所影响,认定告子“是一位道家者流” ,其论据同郭沫若先生颇为相似。这里,不再重复说明。
由以上的辨析,我们可知,告子姓告,名不害,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子均非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子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钘、尹文学派中人。关于告子的学派归属,我以为告子是儒门中人,我在《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证。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专心致志的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