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史实是什么意思论述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

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都在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总结这一事件对中国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5年,在“和平之旅”的第一站南京,刚下飞机的连战说:“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是‘国父’以及创党总理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1)请写出中山先生在南京所创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称。(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6分)材料二: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3)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2分)当时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一场什么革命运动?(2分)(4)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制造了哪些事变?(4分)犯下了哪些罪行?(4分)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1)名称:中华民国。(2分)(2)贡献: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3)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2分)运动: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2分)(4)事变: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任答两点,4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任答两点,4分)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当前位置:
>>>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
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切的是:(&&&&)A.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C.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题型:读图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试题分析: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变法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但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只有A项观点正确。点评:关于百日维新,学生还要掌握的内容有: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作用: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主要考查你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数千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请求变法。公车上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万国公报》:《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由康有为等人于日在北京创刊。《万国公报》由康有为、陈炽等筹集经费。随当时的“邸报”免费送给在京的政府官员,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895年12月改名《中外纪闻》,继续在北京出版。强学会:强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维新派的重要的政治团体。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于1895年8月正式成立。强学会的宗旨是“求中国自强之学”。强学会的活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仇视。1896年该会被改为官书局。强学会虽然被封禁,但它促进了变法维新思想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背景: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穿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只是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张有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康有为的变法思想:(1)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2)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他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 (3)康有为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地阐发了变法理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 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有用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当时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学会、报纸、学堂的兴办 (1)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1896年8月,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2)学会: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3)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作用: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维新变法形势的高涨:(1)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保国会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公车上书(国画):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的失败: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在中央,1898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且控制了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了事,并不实行。变法法令大多成为了一纸空文。2.没有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更没有获得强大的武装支持。3.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4.当顽固派准备镇压维新变法运动时,维新派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了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这次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了资产阶级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戊戌政变: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持续了百余日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重新掌权。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臣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时的谭嗣同:&谭嗣同:谭嗣同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光绪帝 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他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戊戌变法的实质: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总结洋务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他们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性质。它是一场试图通过改革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维新派和洋务派思想主张的比较: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不同点:洋务派维护封建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习什么问题上。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西方列强利用借款,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和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1)财政赤字越来越大:自1896年起,巨额的外债,兴修水利和赈灾的巨额资金,使政府财政赤字扩大。(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为应付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一些节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银等旧税的额度,降低官员薪俸、增加商税等,遭到官员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对,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3.文化教育: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4.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的政体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变法法令也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经济制度,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图依靠光绪帝来实现变法主张,力图维护清政府度过政治危机,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的统治。维新派通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正当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之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顽固派(包括洋务派),围绕着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其中心是要不要让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直接联系起来,主张学习和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同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为变法培养人才;顽固派则声称变法就是祸乱国家,“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坚持“中体西用”,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反对君主立宪,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论战,是不同阶级的意识对立和利益冲突。其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这场论战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起的挑战;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束缚,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利用这次机会使自己的思想广泛传播开来,更多的人倒向了维新阵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风气,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发现相似题
与“某一历史网站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6374118305218200717822319231921364研究生创新讲坛(201237): 1 .浅议中共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作用;2 .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3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析;4 .“大跃进”运动的探析;5 .七千人大会议的背景探析;6 .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认识-:::沈阳建筑大学欢迎您:::
研究生创新讲坛(201237): 1 .浅议中共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作用;2 .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3 .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析;4 .“大跃进”运动的探析;5 .七千人大会议的背景探析;6 .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认识
&研究生学院
&&(阅读人数:)
&&&&主&讲&人:高盼&郭书瑜&杨弃&张鸿娜&江玉花&张媛&孙晓翠&李凤芝
&&&&主讲题目:1.浅议中共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作用
&&&&&&&&&&&&&&2.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3.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析
&&&&&&&&&&&&&&4.“大跃进”运动的探析
&&&&&&&&&&&&&&5.七千人大会议的背景探析
&&&&&&&&&&&&&&6.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认识
&&&&讲座时间:11月05日(周一)13:30
&&&&讲座地点:C5-209
&&&&主办单位:研究生学院
&&&&承办单位: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主讲人简介:
&&&&高盼,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指导教师:刘春兰副教授。参与科研项目:《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群众文化需求与文化建设研究》。发表论文:《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新思考》。
&&&&郭书瑜,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指导教师:杜晶波副教授。参与科研项目:《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评价方法研究》、《高校思政博客效能评价体系研究》、《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研究室(实验室)的实践探索》。发表论文:《社会前规则对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杨弃,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价值。指导教师:李德智教授。
&&&&张鸿娜,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指导教师:吴访非教授。发表论文:《“公共利益”问题新议》。
&&&&江玉花,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指导教师:李朔教授。
&&&&张媛,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指导教师:王蔻华教授。参与科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实效性影响研究》。
&&&&孙晓翠,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指导教师:唐日梅教授。参与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创新研究》。发表论文:《现代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基于绩效考核的学科建设管理研究》、《透析韦伯,浅析中国“该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与转变》。
&&&&李凤芝,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陶丽副教授。发表论文:《社会转型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相关评论:
最 新 要 闻
发 表 评 论
&&快 速 通 道
&&研 究 院 所
村镇规划建设研究院
校 办 企 业
&&&&&&&&&&&&
&&&&&&&&&&&
&&&&&&&&&&&
·& 景观新校区 ·
· &建大视频& ·
专 题 推 荐
--其他链接-- 中国建设教育网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 沈阳建筑信息网 沈阳人才市场网 人事处 工会 计划财务处 团委
--友情链接-- 沈阳理工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沈阳化工学院 辽宁大学 东北大学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沈阳师范大学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沈阳建筑大学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论邓小平立法思想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作用-社会主义-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论邓小平立法思想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作用
作者:赵宏强
& 邓小平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全面系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邓小平立法思想为切入点,阐述邓小平立法思想对形成中国特色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作用,探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的思路及对策。     一、邓小平关于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的论述     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环节。法治国家形成和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只有抓紧立法工作,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提出了新时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任务,特别是提出了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的立法思路,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针对当时我国立法很不完备的情况,他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和企业、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关系,也要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矛盾,也有不少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邓小平强调指出:&现在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开始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有的法规地方可以先试搞,然后经过提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总之,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此外,我们还要大力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1]   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建设、建设、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的这段讲话,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他的立法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讲话主要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精神:第一,阐述了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有机统一在一起,不可分。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离开了民主,法制就可能演变成为依法实施的专制或以法律的名义而实行的人治。第二,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确定为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其内涵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法制建设各方面的基本要求,而且把&有法可依&放在首位,对于我国法制建设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第三,提出了适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立法指导思想,即&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粗一点,逐步完善&,&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其含义有两层:一是立法步伐要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都需要法律的维护,不加快立法步伐,就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二是立法质量要保证。法律条文要清晰明了,不能模糊不清、晦涩难懂。虽然一部法律不可能永久地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都要经过适当的修改或重新制定,但这并不是说立法可以草率行事。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确保制定的法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的稳定。第四,提出了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并举的立法战略。针对当时我国立法权高度集中在全国人大的实际,他在这次讲话中提出立法方法要灵活,地方立法要敢于先行一步,先行实验。某些法律在全国还不能统一制定的情况下,地方立法要大胆地先行一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针对地方特殊情况,解决地方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国立法积累,提供参考。这一思想为后来我国形成统一的、分层次的立法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基础。第五,隐含着划分法律部门的萌芽思想。&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大力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成套设备&,这些思想为今天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大部门提供了一个原则性的划分思路,是我国法律部门的萌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了他对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1980年8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2]同年12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国家根本大法上对人民民主制度加以严格确立,并提出要对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法律上的规定。他强调:&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国家各级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关于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也将在宪法上表现出来。&[3]&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今后也决不允许有任何动摇。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4]这些论述既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纲领性表述,也是他立法思想的集中表现。      二、邓小平立法思想的成果     判断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形成与否,应把握以下四个标准:一是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应当齐全;二是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应当制定出来;三是以法律为主干,相应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当制定出来与之配套;四是法律体系内部应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在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坚定不移的方针确定下来,强调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开辟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邓小平立法思想指导下,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在邓小平关于&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粗一点,逐步完善&,&有比没有好,快搞比慢搞好&的立法思想指导下,从1979年开始,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次通过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迈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了1982年宪法的制定工作,他立意高远、深思熟虑,对新宪法起草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国家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及时、明确地提出了意见,对1982年宪法的制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已经开始了依法执政的历史转折。1982年宪法出台前后,一大批法律相继制定,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展示了邓小平立法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提出要加快经济立法,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此努力工作,到上世纪末,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成就斐然,令世人瞩目。&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此后又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先后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5]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 & &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价值观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