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行业电商未来发展趋势势好的前十名

重型货车行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势预测专题
产品价格:
请联系咨询
发布时间:
行业类别:
郑重提示:
发布企业:
发布 IP :
详细介绍 ()
&&&&&亚泰中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您提供重型行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势预测专题。重型货车行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势预测专题==================================================================重型货车报告重型货车分析研究报告重型货车市场前景预测/进出口价格/项目投资可行性文本版: 6000元 RMB 电子版: 7000元 RMB 文本版+电子版: 7500元 RMB (人民币)文本版: 2100元 USD 电子版: 2900元 USD 文本版+电子版: 3000元 USD ( 美 元)最新出版/权威发布《北京亚泰中研公司》全新版报告推出刘先生 / 金小姐 【热线QQ:】【购买方式】: 电话:010 - 传真:010-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版权声明】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声明:本报告为我单位【亚泰中研】独家撰写,没有任何销售代理,为确保您所购买报告的准确以及真实性,如有需求请直接从我们本站购买即可。任何网站及媒体均不得转载抄袭或引用。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报告摘要】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重型货车行业战略研究报告》本研究咨询报告由北京亚泰中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独家撰写,在大量周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图表及表格方式,对行业的政策、环境、重型货车行业市场规模、重型货车行业区域分布情况、市场供需求、重型货车行业上下游发展状况、重型货车行业价格趋势、竞争、ji/shu水平、进出口数据、市场前景、投资风险及目前资源作了综合分析和判断,为相关生产企业、供应厂商、科研机构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洞察先机,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高层做战略规划提供了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正文目录】第一章 重型货车市场现状 1一、中国重型货车市场规模 1二、中国重型货车市场地位 1三、中国重型货车行业特点 1四、中国重型货车行业集中度 1第二章 重型货车行业概述 32.1 重型货车行业定义 32.2 重型货车行业分类 32.3 重型货车行业特点 3第三章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全球地位分析 5第四章 年重型货车行业产销情况 64.1 中国重型货车产销量 64.2 中国重型货车企业销量 16第五章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 345.1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分析 345.1.1 重型货车细分市场 345.1.2 重型货车市场需求 355.1.3 重型货车企业表现 365.2 年中国重型货车市场运行 375.3 重型货车(专用车)市场 42第六章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走势 436.1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走势 436.2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价格 45第七章 中国重型货车进口分析 487.1 中国重型货车进口数据统计 487.2 中国重型货车进口量趋势 507.3 中国重型货车进口额趋势 52第八章 中国重型货车出口分析 548.1 中国重型货车出口数据统计 548.3 中国重型货车出口额趋势 58第九章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竞争分析 609.1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竞争分析 609.2中国重型货车市场竞争新 629.3 中国重型货车企业竞争手段 649.4 重型货车出口企业竞争力分析 65第十章 中国重型货车优势企业分析 6710.1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6710.1.1 基本情况 6710.1.2 财务数据 6910.2 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7010.2.1 基本情况 7010.2.2 财务数据 7210.3东风汽车公司 7410.3.1 基本情况 7410.3.2 财务数据 7410.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7610.4.1 基本情况 7610.4.2 财务数据 7710.5 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 7810.5.1 基本情况 7810.5.2 财务数据 7910.6 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8010.6.1 基本情况 8010.6.2 财务数据 8110.7 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210.7.1 基本情况 8210.7.2 财务数据 8410.8 包头北奔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8510.8.1 基本情况 8510.8.2 企业动态 8610.9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8610.9.1 基本情况 8610.9.2 企业动态 8710.10 南骏汽车有限公司 8810.10.1 基本情况 8810.10.2 未来发展战略 8810.11 精功镇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8910.11.1 基本情况 8910.11.2 竞争优势 8910.12 成都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9110.12.1 基本情况 9110.12.2 竞争优势 91第十一章 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 9311.1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9311.2 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9711.2.1 年货币信贷运行总体情况 9811.2.2 年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措施 102第十二章 年中国重型货车市场发展趋势及预测 10412.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10412.1.1 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 10412.1.2 中国汽车行业竞争趋势 10612.2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发展趋势 10912.2.1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发展趋势 10912.2.2 中国重型货车产品发展趋势 11012.3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发展趋势 11212.4 中国重型货车市场预测 11612.4.1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产量预测 11612.4.2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销售预测 116第十三章 中国重型货车行业投资 118一、中国重型货车市场投资机会分析 118二、中国重型货车市场投资热点分析 118三、中国重型货车市场投资新兴市场 118四、中国重型货车市场投资环境预测 119五、中国重型货车市场投资风险分析 119六、中国重型货车市场企业投资策略 119图表目录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6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6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7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7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8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8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9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9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0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0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1图表?? 年月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1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2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2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2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3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4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4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5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5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6图表?? 年重型货车销量情况 16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 17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17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18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18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19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19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20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20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21图表?? 年我国部分重型货车生产企业销量统计 21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3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3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4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4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5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5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6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6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7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7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8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8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9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29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0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0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1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1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2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2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3图表?? 年重型载货车企业销量前十名市场占有率 33图表?? 年主流重卡企业销量排名 37图表?? 年半挂牵引车产销量 37图表?? 年份准拖挂车总质量≤??吨销量表?单位:辆,? 38图表??? 年重卡市场集中度变化 40图表??? 年重卡销量前十家排名情况 40图表??? 年重卡企业市场份额及其变化 41图表 年中国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数据统计 48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数据统计 48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数据统计 49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数据统计 49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数据统计 49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数据统计 50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量趋势 50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量趋势 50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量趋势 51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量趋势 51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量趋势 51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量趋势 51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额趋势 52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额趋势 52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额趋势 52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进口额趋势 53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进口额趋势 53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进口额趋势 53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数据统计 54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数据统计 54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数据统计 55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数据统计 55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数据统计 55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数据统计 56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量趋势 56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量趋势 56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量趋势 57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量趋势 57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量趋势 57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量趋势 57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额趋势 58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额趋势 58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额趋势 58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14吨≤车总重≤20吨)出口额趋势 59图表 年中国柴油货车(车总重>20吨)出口额趋势 59图表 年中国半挂车用的公路牵引车出口额趋势 59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统计 69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统计 69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营业利润统计 69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投资收益统计 69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统计 70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利润总额统计 70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净利润统计 70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流动资产统计 70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流动负债统计 70图表 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总资产统计 70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统计 72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统计 72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统计 72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收益统计 72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统计 73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统计 73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统计 73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统计 73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负债统计 73图表 年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统计 73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统计 74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营业利润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投资收益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利润总额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净利润统计 75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流动资产统计 76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流动负债统计 76图表 年东风汽车公司总资产统计 76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利润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收益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利润总额统计 77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统计 78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资产统计 78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流动负债统计 78图表 年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统计 78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产值完成情况 79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合计 79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应收帐款、产成品合计 79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资产、负债合计 80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计 80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经营费用 80图表 年湖北三环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盈利 80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完成情况 81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合计 81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应收帐款、产成品合计 81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合计 81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计 81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费用 82图表 年成都新大地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盈利 82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值完成情况 84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合计 84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收帐款、产成品合计 84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负债合计 84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计 85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费用 85图表 年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盈利 85图表 年中国重型货车行业产量预测 116图表 年中国重型货车行业销量预测 116更多项目可研报告,请打电话咨询...欢迎您的来电.
&&&&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云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 联系电话:010-
010-,欢迎您的来电咨询!
&&&& 本页网址:
&&&& 推荐关键词:
免责声明:“重型货车行业发展现状未来走势预测专题”信息由相关发布企业发布,云商网对此不对信息真伪提供担保。
风险防范建议:合作之前请先详细阅读本站。云商网保留删除上述展示信息的权利;我们欢迎您举报不实信息,共同建立诚信网上环境。
Copyright & 2010
&公安机关备案号:<font color="#
当前时间: 2:59:19您当前的位置:
& & 推荐!未来发展趋势好的17个行业!
推荐!未来发展趋势好的17个行业!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日
  投资者想要在未来更好的发展吗?这就来关注关注未来发展趋势好的行业有哪些吧!现在可以投资的行业不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前景看好的,这就来听专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好的行业!
投资额度:
公司名称:
项目介绍:
  互联网最有价值的不是自己在产生很多新东西,而是对已有行业的潜力再次挖掘,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新提升传统行业。那么我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互联网影响传统行业的特点有两点:第一,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格局,竭尽所能透明一切信息。第二,对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利用,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第三,互联网的群蜂意志拥有自我调节机制。我把人类群体思维模式称之为群蜂意志,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类群体大脑记忆库的建立:最初的时候各个神经记忆节点的搜索路径是尚未建立的,当我们需要反复使用的时候就慢慢形成强的连接,在互联网诞生之前这些连接记忆节点的路径是微弱的,强连接是极少的,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些路径瞬间全部亮起,所有记忆节点都可以在瞬间连接。这样就给了人类做整体未来决策有了超越以往的前所未有的体系支撑,基于这样的记忆模式,人类将重新改写各个行业,以及人类未来。以下是对各行业的盘点,涉及面较多,有些部分笔者观察尚浅,还望多包涵。
  未来发展趋势好的行业&&零售业
  传统零售业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无价》一书中,心理实验表明外行人员对于某个行业的产品定价是心里根本没有底的,只需要抛出锚定价格,消费者就会被乖乖的牵着鼻子走。而C2C,B2C却完全打破这样的格局,将世界变平坦,将一件商品的真正定价变得透明。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成本。让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件商品的真正价格区间,使得区域性价格垄断不再成为可能,消费者不再蒙在鼓里。不仅如此,电子商务还制造了大量用户评论UGC。这些UGC真正意义上制造了互联网的信任机制。而这种良性循环,是传统零售业不可能拥有的优势。预测未来的零售业第一,会变成线下与线上的结合,价格同步。第二,同质化的强调功能性的产品将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那些拥有一流用户体验的产品会脱引而出。第三,配合互联网大数据,将进行个性化整合推送(现在亚马逊就已经将首页改版为个性化推送主页)。
  未来发展趋势好的行业&&批发业
  传统批发业有极大的地域限制,一个想在北京开家小礼品店的店主需要大老远的跑到浙江去进货,不仅要面对长途跋涉并且还需要面对信任问题。所以对于进货者来说,每次批发实际上都是一次风险。当阿里的B2B出现之后,这种风险被降到最低。一方面,小店主不需要长途跋涉去亲自检查货品,只需要让对方邮递样品即可。
  另一方面,阿里建立的信任问责制度,使得信任的建立不需要数次的见面才能对此人有很可靠的把握。预测未来的批发业。第一,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未来的B2B应当是彻底的全球化,信任问题会随时间很好的建立。第二,在互联网繁荣到一定程度后,中间代理批发商的角色会逐渐消失,更多直接是B2C的取代。
  未来发展趋势好的行业&&制造业
声明:此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相关网站所有。
上一篇:下一篇:
U88提示:请您认真、完整的填写创业意向表,创业导师将在48小时内,根据你的创业意向分
析与筛选,5日内您将获得优质项目的介绍资料与合作咨询。
★您的联系方式
&*(必填)
&*(必填)
&*(必填)
★您预计投资的范围,请打勾!(可多选)
25万元以上
★您对哪些行业感兴趣,请选择!
12月17日12月17日12月16日12月16日12月16日12月16日12月15日12月15日12月15日12月15日12月13日12月13日12月12日12月12日12月11日12月11日12月10日12月10日12月10日12月05日12月04日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第五部分、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对这些年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如果用最贴切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没有比银行更好的生意,也没有比银行还差的股票”,现实中的银行业是如日中天,赚钱赚到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程度,股市中的银行股则凄凄惨惨,亏钱亏到没有勇气敢说出口的地步。如此鲜明的反差,到底是实业太梦幻,还是股市太现实?其实自200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就已经突出显露出来,A股市场已经上市的这15家银行(不含农行),其2005实现的净利润合计是1431亿元,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提高到4425亿,5年里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惊人的32.60%。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重大冲击,但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并未受到大的影响,工商银行当年实现净利润1111.51亿元,较比2007年的823亿增长了35.05%,并且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其一家的净利润就几乎抵上2005年全部15家上市银行(不含农行)1431亿元的净利润额。到了2010年,工行、中行、建行实现的净利润均超过千亿,分别为48.44和1044.18亿元,农行的净利润也靠近千亿,达到948.73亿元。2013年结束后,四大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创纪录的8080.39亿。与此呼应的是,另外十几家中小型的股份制上市银行则呈更快速的势头在增长,如浦发银行2005年度的净利润额是24.85亿元,到2013年度已经上升至409亿元,8年来复合增长率高达41.92%,而其他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也都大致如此。
&&&&再从全球范围来看,日,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2013年度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度全球1000家大型银行税前利润为920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已经超过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7860亿美元。其中,中国主要银行的利润额占了32%,当然这也说明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在迅速崛起。《银行家》杂志还对全球最大1000家银行的利润及资本实力进行了年度排名,其结果显示:2013年全球银行业利润比前一年增长23%。按资本额计,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汇丰银行位列前五强。按市值计算,富国银行是全球最大银行,市值已达2750亿美元,比中国工商银行高出约750亿美元。按国别和地区情况看,中国银行业税前利润总额为2920亿美元,占银行业全球利润的32%。其中,工商银行以550亿美元的获利额拔得全球1000家银行的头筹,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列中国组的前二至四名。同时,建设银行实力排名从此前的全球第五位已经上升至第二位。《银行家》杂志还表示,工商银行已经成为全球最强大的银行,其庞大的资本数量可以拥有大规模贷款且抵御冲击的能力。与此相对的是,美国银行业在2013年度遭遇了一系列罚款事件,但美国银行业2013年的表现还不错,税前利润总额为1830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业利润总额的20%,其中富国银行以320亿美元的获利额位居美国银行业的首位。日本银行业获利640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7%,其后是加拿大、法国和澳洲,利润额均为390亿美元、巴西以260亿美元的数额殿后,而整个欧元区的银行业仅为全球贡献了3%的利润,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25%的比重继续大幅下滑,其中意大利银行业2013年累计亏损350亿美元,是表现最差的国家。英国银行业的排名下降,利润额仅占全球银行业的2.4%,为220亿美元,按国别仅排名第八,其汇丰银行在2008年曾在全球排名榜首,但此次下滑至第五,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名的英国银行。《银行家》杂志还称:非洲银行业2013年的资本回报率最高,为24%,是全球其他地区均值的2倍,是欧洲银行业4%均值的6倍。
&&&&看完国内,再对比完国外,还是要回到唏嘘的现实中来:面对中国银行业最近10年来的快速增长,社会报以的反响是这样的事实:质疑声,谩骂声、鼓励声、较好声和讽刺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还叫喊“中国银行业如果不倒闭几家那么中国经济好不了”,某些金融社交网站上,关于对“银行股的股价为什么走的如此之弱?”的回答,最经典的解释居然是:“银行业的利润现在太好了,以后不可能总这样好,所以要跌”。社会对银行业的发展之所以做出如此反应,主要是源于中国银行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大量呆账和坏账,这些不良贷款几乎拖垮了中国银行业。以至于到了20世纪末期时,中国银行业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其平均不良贷款率占比高达30%,甚至40%,这其实已经处于破产境地。随后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以中国政府为主导的银行体制改革,1999年底相继成立4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即华融、长城、东方及信达这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接收从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此后,四大国有行和政府共同努力,终将中国银行业从破产境地中挽救出来,而这一切仅仅是十几年前刚刚结束的一幕,其印迹和影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尤其是最近10年来银行业在“政策的庇护”下快速增长,更是让部分有偏见的人士感到心里不畅。
中国银行业为什么在历史上产生不良率高达40%的呆账、坏账?其实这和经济体制有莫大的关系。从建国初期的1953年到1979年,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计划体制,统一制订物质生产计划,分配各种生产资源,统一收缴企业利润,制订产品价格等,当时的中国银行业实行“统存统贷”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当时银行的角色只是帐房先生,就是当政府授意银行要对企业发放贷款时,即使企业已经濒临倒闭,甚至早已资不抵债,但政府授意放款,银行就要责无旁贷的实施贷款划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银行资金的计划管理方式并没有被取消,而是在信贷资金集中规划的前提下,建立总行与分红的二级管理结构,赋予地方银行若干资金管理权限,以达到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1985年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和互相融通”的银行管理模式。各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和自负盈亏的商业性机构,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无偿资金调拨管理被有偿资金借贷关系所取代。由此商业银行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才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央行仍采用信贷计划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进行质量控制(规定贷款方向和结构)与数量限制(限定贷款规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述信贷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为此,1997年底央行颁布《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和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自此,央行对商业银行不再下达指令性贷款计划,而改为按年(季)下达指导性计划,以此作为央行宏观调控的监测目标。从上述的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到,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初期就率先独立出来,但实际上长期以来这只是流于形势,实际在信贷管理上一直受到计划性制约。然而,由于政策性及政治性原因,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是流向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使得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巨额的呆账和坏账,不良贷款率高达30—40%。
&而当时关于中国银行业出现大量呆坏账原因的研究也十分丰富,大部分文献资料是将其归结于银行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当时一些有影响力的观点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型经济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预算软约束的根源在于这些有软约束的企业承担了某种政策性负担,而有政策性的亏损,从而可以将投资、经营失败的责任推卸到政府一方,政府对此亏损负有责任,只好给予补贴,但是因为激励不相容,企业会将所有亏损,包括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都归因于政策性原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分不清这两种亏损的差别,只有都给予补贴,于是产生了预算软约束的现象。而对于现时代的人来说,很多人对银行业呆账坏账的产生根源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一定是银行业在贷款管理上有重大问题,比如在管理上实施了不合时宜的粗放经营,加上对宏观调控负面影响力的担心,以及对地方债、房贷等各种新贷款主体出现的问题,于是心理上开始质疑中国银行业会不会再重现15年前的状况?其实,这有点杞人忧天。因为从历史上呆坏账的成因我已经做了分析,说明了这些呆坏账产生的根源很大部分是政策性及政治性原因所导致,比如工资贷款、安定团结贷款及各种救助性贷款,而银行在按政策指令发放这些贷款的同时,他们完全知道这些贷款根本无法收回。2005年后,各商业银行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后,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质审批及放贷后的监管都日趋紧密,并且责任到人。所以2005年以后新发放的贷款里,成为呆坏账的比例已经极低,银监会每年都对新增贷款的不良率进行跟踪,同时各商业银行自己也严格控制不良率,每年都对不良率指标做硬性规定。由此在多管齐下的整治下,中国银行业贷款的不良率指标逐年下降,此前已经连续保持13年连续下降的记录,2013年度小有反弹,但整个银行业总的不良贷款率也只有1.49%,远远低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3%的平均不良率。
&&&&这个卸包袱的过程经历的是极其的惨痛,但卸包袱的同时也是中国银行业真正实施体制改革的开始,虽然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因为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WTO,各行各业均开始加快市场化改革,新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是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并且无法逆转。由于有了既定目标,中国经济进入到大调整、大改革、大开放的时代。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作为体制的基础,按照市场经济体制来规范、调整和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因素。所以2000年中国WTO,实际上是让中国的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始于80年代初的2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很多问题,包括中国银行业在这2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得与失就是明证,所谓的“得”是中国银行业在这20年里取得了大的发展,而“失”则是银行业间接的承担了改革的代价,让银行业呆账坏账率上升到实际已经技术性破产的地步。所以经济体制实行市场化后,金融改革成为重中之重,但这个过程极其艰辛:自2000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的经营利润已经开始持续攀升,如工行在年间,累计实现经营利润1500多亿元,其中2000年实现100亿元、2001年实现347亿元、2002年实现443亿元、2003年实现621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247%、27.7%、40%,但工行的财务报表上披露的账目净利润却十分有限,这4年时间账面净利润分别为50.87亿元、58.93亿元、65.27亿元和29.27亿元。这几年的净利润与经营利润差距悬殊的原因,就是银行业开始集中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是政府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专门用于处理4大国有行的不良资产,工行在2000年向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部分不良资产后,从2001年起开始通过自身努力处理不良资产,其中年间,工行自行消化1594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065亿元,下降12.7个百分点,每年降幅4个百分点。另外,非信贷不良资产和财务包袱净下降额是529亿元。在其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工行推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心模式,就是实行不良资产项目经理制,就是通过专人、专项和专管来处理不良,竭力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加强新发放贷款的资格审核,及贷款发放后的持续跟踪,同时实施信贷退出策略,在这三年里主动从有可能劣变为不良贷款的正常贷款中退出2000多亿,由此进一步化解贷款的潜在风险。2005年4月,国家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同时继续保留财政部历史上在工商银行投放的1240亿元人民币(约150亿美元)资本金。所以在三管齐下的努力后,工商银行的资产结构得到了质的提升,资本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等指标都有了质的改善,业务经营也逐渐开始走上正轨,如2003年工行实现经营利润621亿元,比2002年增加178亿元,增长40%,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达到1.24%和38.8%,都创历史最好水平。虽然2003年度里,工行621亿元的经营利润里有600亿元是用于提取拨备和消化包袱,账面净利润只体现29.27亿元,但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下降;2004年,工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再度下降424亿元,不良资产率降至14.32%;2005年,随着国家注资的150亿美元到位,不良率骤然将至4.69%,至此压在工行身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得到彻底解决。同一时期的中国银行,自2000年以来的最初几年内,也是集中消化不良资产,经营利润几乎全部用于提取准备金和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比如2003年提取呆账准备金246.43亿元,消化非信贷资产损失229.81亿元,两项合计476亿元,处理额比2002年度增加95亿元。虽然账面净利润难看,但资产结构逐趋好转,如中行2003年的不良资产余额下降到3438亿元,降幅647亿元,不良资产率16.28%,同比下降6.45个百分点,准备金覆盖率达到74.55%,财务状况不断改善。可见,中国银行业经营利润的攀升是始于2000年,只是最初几年里大部分经营利润用于处理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上,直到2004年几大国有行才有效完成卸包袱任务,账面净利润才开始集中体现出来。这期间,中行H股因要率先赴香港上市,所以中行卸包袱的工作进展的更早、实施的也更彻底,工行和建行实施的相对稍晚,农行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太大,所以农行的债务整合直到2007年才基本完成。这一切从四大国有银行这10年间净利润、不良率分布表里也可见一斑:年间,四大行不良率的常态分布区间是20—40%之间,但是自年起,随着国家巨额救助资金的注入,四大行的不良率迅速下降,同时净利润也开始大幅提高。
&&&&从银行业自2000年开始真正实施经营体制改革至今,13年时间里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巨变。2013年度结束后,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11659亿元,相比上年的10269亿元净利增长13.54%,虽然这与前几年动辄就25%以上的增速相比虽略微放缓,但总体上仍未驶离盈利增速的快车道,16家上市银行2013年度平均利润增速仍维持两位数增长,只是业绩开始有分化趋势,增速最为强劲的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如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以26.24%和21.17%的净利增幅位居前两位,紧随其后的是浦发银行,净利增幅达19.7%;而连同交行在内的五大国有行平均利润增幅为10.98%,相比2012年度14.86%的业绩增幅下降较多,表面上的原因是交行拖了5大国有行的后腿,因交行2013年度的利润增幅只有6.73%,在16家上市银行中垫底,是唯一的一家以个位数增长的银行;但即使剔除交行的因素,其它4大国有行的利润平均增速是12.04%,也比中小型股份制银行16.91%的平均增速要慢,这背后其实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股份制银行两大阵营负债端的此消彼长。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达到151.35万亿元,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是65.6万亿,同比增长9.26%,但是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由上年末的45.04%下降至43.34%;股份制银行总资产为2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4.49%,但其在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占比提升至17.80%; 总负债方面,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负债是141.18万亿元,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负债是61.16万亿,同比增长9.05%,但是在金融机构总负债中的占比由上年末的45.02%下降至43.32%;而股份制银行总负债为25.34万亿元,同比增长14.09%,在金融机构总负债中的占比提升至17.95%。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基数小,所以上扬幅度势必大于基数很大的国有行,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经营风格相对灵活,对新鲜事务的反应快,接受能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因成立年代久远,网点布局已经近乎遍布国内各个地区。而股份制银行基本都是上世纪90年代前后成立,在成立初期业务范围主要侧重于地方,经过10年的发展后,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业务范围也开始面向全国拓展,这从年间银行业的集中度数据上可见一斑。
截至到2013年12月末,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总额11659亿元同比增长13.54%来源。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达到151.35万亿元,是2002年末的6倍多。工、农、中、建行通过股改上市,已经相继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巨舰”,市值都进入到全球银行业的前10名,资产总量都位居全球前20名之列。而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总余额是1.18万亿元,虽然比2002年底的2.28万亿至下降一半,但总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49%,在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的同时,也低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3%左右的平均不良率。另外,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也从2003年末的负数提高到2013年底的12.19%,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达282.7%,表明中国银行业是处在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从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额的细分结构上,股份制银行的占比在逐渐增大。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展起来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或股份制银行,其产权结构清晰,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信贷上受央行和政府约束的指令性管制相对少些,也即政策性指令贷款相对少些,所以股份制银行的呆坏账不良率指标相对优于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银行因为先入为主及政策性原因,在整个信贷规模上仍处垄断地位,直到21世纪初期才有所改观。
我国银行业高盈利问题辨析
  2011年12月份,当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尘埃落定时,民生银行的行长洪崎在一次金融论坛上发出“银行赚钱已赚得不好意思”的话语后,立即在国内引发了一场有关银行盈利问题的争议,不少专家认为银行业利润的持续攀升,根本原因来自于金融行业尚存的垄断色彩,认为“特许利润”是造成银行业利润非正常增长的主要推手。“整个银行业这些年数字非常靓丽,尤其像今年(2011年),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经营压力很大,但银行业一枝独秀,利润很高,不良率很低,大家有一点为富不仁的感觉。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利润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了”,这是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这次论坛中上的原话。但洪崎所言确实也道出了中国银行业的实情,16家上市银行历年的业绩呈现连年高速增长的事实,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润均超千亿元,并且在信贷紧缩情况下,银行在贷款利率中的议价能力提升,净息差又在扩大,享受着行业垄断及政策呵护下的巨额“特许利润”,并且是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不断飙升为代价,所以银行业利润的增长是被认为挤占了其他行业的利润、同时也令广大民众饱尝通胀之痛,这正是银行利润高企的同时也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但造成全民经济出现非正常利润结构的原因真是银行之罪?其实不是,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社会货币投放量,银行在这一经济刺激举措中只是作为一个载体,放贷额度增长势必带来利润的激增,即使把其他行业拿来替代现在银行业的位置,利润一样暴涨。为此,有学者指出:“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银行本身所导致的,而是源于政策制度的优势,银行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准入门槛与退出门槛都相当高,因此不能把银行利润与一般行业的利润做简单对比”。而针对银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的根源,也有学者表示:“我国金融行业是管制行业,有比较多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行政性质比较明显,并且具有垄断性,真正由市场自发生成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民间借贷合法化迟迟没有提上议程,这导致了合法信贷的稀缺性和垄断性,银行掌握了议价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中国银行业产生高利率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金融危机后全球监管对银行业的要求更高,这意味着银行业的运营成本将有所提高,另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一旦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的息差势必将有所缩减。”但同时也有声音认为:“当前在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的情况下不宜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目的是提高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但目前中国社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相当旺盛,存款的增长相较于GDP增速出现放缓,这样一旦利率市场化,反而很容易大幅抬升银行的风险”。但不管怎么样,如果从长远周期看,当社会整体对资金的需求开始下降时,商业银行利差将逐步下降,并且走向利润平均化,这是必然的结果,只是这个长远周期究竟维持多长是关键。&&&
一、银行业的利润率在各行业中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根据16家上市银行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盈利状况对比,不难发行:(1)、年期间,银行业利润呈非平均化趋势;无论是从资本获利角度(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从经营获利角度(销售净利率)看,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都处于各行业之首的位置,而且在金融危机后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盈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趋势;(2)、以资本盈利与经营盈利相比较,银行经营盈利水平远高于银行资本盈利水平。金融危机发生前,银行资本的盈利水平与一些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大体相当,但金融危机之后经济整体下滑,可唯有银行的经营盈利水平始终高居不下;(3)、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石油、烟草这些垄断强行业相比,其盈利水平都不如银行业高,因为银行业实行准入管制和利率管制,政策性利差使银行更容易获利。银行的这种盈利模式在客观上造成其他各行业的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虚拟经济行业的个人收入过高,并由此引发分配失衡等复杂的经济社会效应。所以,确实需要在减少银行业的行政性垄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银行准入门槛、扩大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及社会的规模和水平等方面推进改革。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创伤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除,在国内、国外经济都不太不景气的现阶段,我国很多行业面临内需不足、出口下滑、融资困难等一系列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尤其是最近几年越发突出的民间高利贷问题更是直接反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实体产业发展的困难。银行作为直接服务各行业实体经济的主体,其自身的发展也应该与其他行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现在其他行业经营惨淡,银行业如此高利润就显得不合常理,所以很多媒体将银行业归纳为“暴利”行业就不足为怪。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的“暴利”在政治经济学上并无确切的定义,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盈利的高低,需要通过比较才能确认。按照市场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法则及利润平均化法则,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开始,在经过数番竞争之后,盈利水平会从超额利润下降到平均利润,从而实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市场竞争结局。可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那必定是市场竞争之外的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而所谓的“其他因素”最大可能或者是垄断行为带来的垄断利润,或者是技术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所以,确认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利润高低,
必须分析其利润高低背后的成因。对银行业而言,银行业不仅是作为独立的行业实体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为社会及实体经济服务的职能,虽然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来解决资本需求,但通过银行融资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所以银行业发展的好坏及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也是为什么说“银行是万业之母”的原因。
&&&&银行利润到底高到什么程度?需要用具体的盈利指标来说明。在此以最具有代表性的A股市场所涉及的各行业经营数据指标为例最对比说明:
  1、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其意义是用于揭示资本投入的回报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如果对多个企业或行业进行比较,就可看出利润率的变化趋势是低于利润平均化水平还是高于利润平均化水平。根据Wind数据库提供的中国证监会分类的一级行业年期间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构如下:
从上表数据看到:金融保险和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都高于其他行业,银行业的净资产盈利水平最高,为19.27%,金融保险业的净资产盈利水平其次,均值为18%,其它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基本在10%左右,最低的6.3%。这表明银行业和保险业拿到的确实是超额利润,而非平均利润。银行业盈利水平的上升主要体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时间段内,年间各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个别行业除外),2008年以后则开始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银行业在2007年后略有下降,之后就开始持续回升,并且在2011年达到21.4%,这与其他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总体下行趋势形成鲜明对比。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前,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尽管较高,但与部分实体经济行业的盈利水平相差并不悬殊。如2007年交通仓储、制造业、信息技术以及传播文化行业等,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分别为14.9%、18.4%、25.7%和21.2%,同期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20.8%,相差并不悬殊。但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就与其他行业显著拉开距离。所以,我国银行业并不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原因应该是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推出了刺激经济计划的多项举措,由此带动信贷规模扩张,从而让整个银行业受益,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年,银行业的净利润水平继续大幅增长的根本性原因。
  2、销售净利润率,是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它也是反映整个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相对银行业而言,销售净利润率强调了银行以提供经营服务规模而非资本规模所获取的利润能力,这个指标值越高,说明银行经营服务的效率越好。
&&&&&上表是按中国证监会分类的二级行业上市公司在年期间的销售净利润水平指标可以看出:如果以销售净利率水平衡量各行业的盈利水平,银行业的盈利远高于制造业,且上升幅度较大;包括证券期货在内,他们的盈利水平整体上远高于其他行业。这说明银行、证券及期货行业更容易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
  从上面两项重要经营指标的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年期间,银行业的行业利润呈非平均化趋势,无论是从资本获利角度(净资产收益率)还是从经营获利角度(销售净利率)看,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都各行业之首的位置,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与非金融行业的盈利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以资本盈利(净资产获利能力)与经营盈利(销售收入获利能力)之间进行比较,银行业的销售收入创利能力也远高于其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在金融危机爆发前,银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收益率水平与很多实体行业企业的同一指标相差不大,但银行业的经营盈利水平(销售收入获利能力)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是始终高居不下,这说明银行业确赚钱确实轻松;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这些垄断行业,以及石油、烟草这些垄断性更强的行业,其盈利水平也不如银行业高,表明与其它垄断性行业相比,银行业具备更有效的利润获取手段。当然,这种分析有明显的时点特点,它只是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其他行业的对比。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甚至更早阶段,也就是中国银行业没有实施体制改革之前,银行业是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下,原因是当时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完全是体现政府的政策意图及政治要求,对此本文前面部分已经有说明。银行业真正参与市场化运营,是始于21世纪初银行业实施了体制改革之后,中国银行业才真正迎来盈利时代,恰巧这个时点与金融危机发生的时点正好重合,由此产生了我国银行业是金融危机的受益方而非受损方现象的存在。但从较长时间的周期看,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与经济周期变动密切相关,但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企业的银行业盈利率在近些年几乎是直线上升,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我国银行业高盈利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方面,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两部分。其中,利息净收入就是存贷利差,非利息净收入则是属于经营性收益。我国银行业目前的收费服务项目,有一部分是政府规定的,还有一部分是银行系统自定的。一般而言,如果银行业的利润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金融创新及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而获取,那么其取得高利润自然无可厚非,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但如果银行业的高利润是由来自于市场竞争与综合服务之外的其他因素而促成,那么引起非议就实属正常,那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1、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及盈利能力的政策性因素
&&&&中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一直受全世界关注,因为近30年时间保持持续稳定近10%的高速增长,这在全世界的经济领域都是奇迹,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但中国仍担当了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引擎,所以很多国家指出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源动力是依托投资拉动、净出口的增长和消费的增长,但这其中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如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10.4%的增长,在投资、净出口及消费这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中,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4.8%,推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所以长久以来,投资的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总体原则一直是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虽然经济结构不断有细微的调整,而财政货币政策也审时度势的做适度微调,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如最近的2013年,中国政府继续保持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通过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着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中央预算内的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等领域。随着2009年度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也审时度势的加强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加强了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水平和规模,通过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目的就是为了促成我国经济能长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013年度,我们政府在年初制订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7.5%,最后实际实现7.7%的增速,而2013年度全球的经济增速是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这其中: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下降0.4%,较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长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更趋明显,这样对于我国而言,国际贸易条件将有所恶化,出口形势也将日趋严峻,为此,2014年我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5%的增速,虽然这比以往年度有所下降,但因为对经济增长有贡献的出口指标很难短期内重现往年的辉煌,也即短期内大幅增加不太可能,只能寄希望于一定程度的小幅增长,所以对于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5%是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并且这个增速仍处在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上。&
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这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有莫大的正面影响,因为按照国际经验: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情况是随经济发展呈周期性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有较强的反向相关性,信贷规模的特点是顺周期进行扩张,后景气时期企业的偿债能力与负债成本错位,资产价格如果从高位快速回落很容易造成银行资产质量出现恶化,比如最近几年市场一度担心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出现泡沫破裂会影响银行资产质量一样,那么这种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
&&&&(1)、影响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宏观因素
&&&&&经济周期与银行业资产质量相关度很高,经济增长与银行的资产不良率呈逆相关的关系,经济环境变化是决定客户违约率的最重要变量:在经济高涨期,企业经营良好,利润水平高,贷款抵押品价值也高,银行贷款的资产质量向好。但是当经济进入萧条期后,上述因素会发生逆转,贷款违约率会明显提高,这一逆向规律在出现经济危机时表现尤为突出,根据数据显示,在经济快速下滑阶段,单位GDP的变化将引发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向反向变动0.5%左右。比如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经历过3次经济调整,分别是:(1)年,美国经历了2年的经济衰退,GDP增速由3.8%下滑至-0.6%,商业贷款(主要是商业和工业贷款)的不良率由1989年第三季度的1%上升至1991年第三季度的1.7%;(2)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令美国经济增速由4.8%快速下滑至0.2%,其商业贷款的不良余额在3年内增长519亿美元,相当于期初贷款余额的4.7%,不良率由0.6%升至1.1%;(3)2008年以来的次贷款危机,美国GDP的增速从2007年末的2.3%下滑至2009年中期的-4%,其不良贷款率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再如日本,其经济发展在历经完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后,由于日本政府对银行业管理的滞后,使全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暴露了很长时间,以至于被日本学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因为其不良率是从1992年开始暴露,到了2003财年时,其不良率已经达到8.6%,而财年间日本的GDP增速从2.6%降为0.8%,不良率从6.8%升至8.6%。那么这种经济危机对我国香港的影响又如何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GDP的增速由7.2%的快速滑落至-8.1%,其银行业的不良率由2.1%升至最高时的10.6%,相当于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银行的不良率反向变动0.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泰国、韩国、菲律宾等国家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对GDP增速下滑的敏感度也都高于发达经济体。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呈逆相关关系的根源,是信贷的特点造成的,因为信贷规模有顺周期性扩张的特点,贷款规模与经济增长呈同周期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7。在货币供应提速、信贷大量投放的过程中,起初企业偿付能力因充裕流动性有所增强,但持续宽松环境容易激励企业高估投资需求而过度负债,当最终信贷资金失去实际项目支撑,流入资产交易环节阶段,银行的信贷发放一旦收紧,则企业势必面临资金断链的重压,由此引发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出现恶化。这样,信贷规模的增长就与随后的不良资产率成正相关的关系,即经济景气时期所发放贷款的违约率要高于低信贷增长率时期发放的贷款。毕竟,经济的后景气时期,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势必推动银行资产质量随之下降,高利率会加重债务人的利息支付负担,加之经营出现困境,债务人偿付能力不足,从而降低债务人的偿债意愿。从全世界银行业出现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发生过程看,几乎都是资产价格下跌造成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其表现为泡沫破裂、资产贬值、流动性紧张,并且无论这些资产是有形的(房产、土地)还是无形的(专利、股权及其他衍生品等),最终都表现为在短期内无法有效处置清收,然后使偿付压力传导至银行端,由此形成金融体系危机。比如日本、香港、美国分别出现的房地产泡沫带来的金融危机:
&&(a)、日本银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强劲的增长,年间日本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年均增长11.4%,其信贷扩张主要投放于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这十年间日本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平均增速高达21.6%,占同业固定资产比例达55%。而后期日本房地产业出现崩溃后,银行的房贷资产质量迅速恶化,最终造成整个日本经济陷入全面衰退。
&&(b)、我国香港自1985年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到1997年房产价格累计上涨近10倍,到1997年房产泡沫破灭。然后从1998年到2001年间,香港房地产价格指数累计下跌30%,引发香港房产按揭的违约率从0.2%上升到1.4%,并且由此导致大量负资产人士诞生,同时造成香港的房地产市场进入持续6年的调整期。
&&(c)、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压力自CDO等衍生品向一般生产领域蔓延,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30%,而利率从2.25%上升至4.25%,这种情况下,美国房地产的止赎率比率从1.5%上升到2.84%,上升幅度80%,最终美国最大的四家银行在2008年度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中,有超过一半的计提损失是用于覆盖居民消费信贷的损失,而这部分损失主要是住房按揭贷款的违约。
&&&(2)、我国的经济运行周期与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相互制约
&&&&最近20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形成阶段主要体现为两个高增长期:第一个高增长期是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从1990年的10%上升到1992年的15%,到1993年急升至20%;第二高增长期是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再次急剧上升。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看,1998年中期,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约占全部贷款余额6.6万亿元的25%。到2000年,4大国有银行的不良率进一步飙升至30%以上,当然造成这种恶化局面的根源与当时银行业的体制有关,就是银行业贷款发放的原则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性干预为主,造成这种资产恶化的根源在于政府的政策性行为,因为当时银行业很大部分不良资产的产生是源于银行业当时是代政府部门为制度改革买单,这在前面已经有详细分析,在此不再做进一步展开。
&那么从2000年末到2011年,随着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实施,及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总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开始保持“双下降”趋势&。而2004年由于宏观调控,中国银行业也曾经出现一个不良的微增期,但因为同期不良贷款的剥离因素掩饰了不良贷款的微增状态。而又一个不良贷款的微增期是2008年末,不过由于2009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实施宽松原则,由此使不良的微增很快得到逆转,这样截止到2013年年末,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余额为1.18万亿,比2012年末增加1016亿元,但不良率1.49%,较比2012年度下降0.07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9.95%,较2012年底上升0.14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19%,较2012年底下降0.29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282.7%,所以,我国银行业虽然受国内经济周期影响,但最近这些年来一直处于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中。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对我国银行业资产造成影响的三个时期:
&(1)、年,全国金融秩序混乱,房地产过热,由于信贷膨胀造成整个经济过热,导致年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紧缩政策,由此造成银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
&(2)、2003年6月—2004年,国内经济过热,部分行业过度投资、投资膨胀,引发2004年的政策收缩微调,但对银行业资产质量只是造成微增。
&(3)、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展开后,造成信贷大量投放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发通胀压力迅速增加,由此造成2010年起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但这一阶段已经顺利度过,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影响有限。
&&&&&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历史经验数据显示,我国每单位GDP的下降会导致银行信贷不良率提升0.35%—0.5%,当经济增长速度低于6%时,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会出现较明显上升,所以,影响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结构的制约因素之一是经济的增长情况到底如何。&
&&&(3)、紧缩的财政政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一般而言,财政与金融制度的交错关系决定了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会相互影响,因为我国的基础项目基本是由政府的财政支出来负担,从而形成了政府融资平台借款。在财政政策实施扩张的阶段,信贷资金的财政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社会对货币需求量,而如果财政政策一旦实行紧缩政策,那么财政支出总额势必下降,这样原有借贷关系下形成的政府债务进入风险高发期。但实际上,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债务很难出现大的违约问题,因我们的社会制度原因,我们的矿山、资源、土地、公共设施等都属于国有,假设政府在地方债偿还上出现有风险的倾向时,政府可以通过变卖“国有资产”来偿还拖欠银行的政府债务,这点我们与任何国家相比,我们都有自己的优势,所以,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地方政府债务在偿还上出现违约的概率几乎是零。当然,从表面上看,我国政府对地方债的处理也有自己的方式,因为影响地方债偿还的影响因素主要取决于财政收入的增速、融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流等几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还可以随借款重组、展延期限等方式来解决,这样地方债的偿债现金流压力也没大的影响。再有,此前国家审计署发布的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债合计17.9万亿,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而从债务投向看,地方债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国家审计数审计的结果是这些地方债的投向不仅较好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推动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大多有经营收入作为偿债来源,何况17.9万亿的地方债规模只占GDP的25%,这一比例对政府而言完全是在没压力的范畴内。
&&(4)、银行实行紧缩的信贷政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
&&&&虽然中国资本市场在最近10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这种间接融资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50—60%之间,如果过度依靠银行信贷解决融资问题,会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和不良债权产生的可能性。这10年来中国银行业相继实施过3次紧缩的信贷政策,这种信贷紧缩同样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形成压力。如2004年,M2的同比增长由年初的19.6%下降到14.6%,回落5个百分点,M1的增速由年初的18.7%下降到13.6%,回落5.1个百分点,结果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在第三季度出现反弹压力,扣除当时银行业因股份制改造而大幅剥离不良资产的因素后,实际全行业的不良总额上升近4000亿元。正常而言,信贷增长与货币供应量如果持续收缩,会对行业的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一旦信贷紧缩,那么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会造成其自身偿债压力加大,毕竟经济的增长与货币政策都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5)、对我国银行业中长期不良率的预测
&&&&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没有没有出现过大幅度波动的情形,所以在实际经济数据的获取上也相应缺少经济大幅波动的情景数据,因此很难直接得到GDP增速下降时企业的信贷违约的实际数据,只能通过与经济发展有关的预警指标,如经济增长减速、通货膨胀恶化、信贷增长过快、财政状况恶化,预测银行资产质量变化等因素,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和测算中国银行业不良率的变化区间,也就是对银行业进行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如果中国经济出现特殊情况时,银行业的不良率将超过1.5%,比如中性情况下,以“十二五”期间GDP为8%增速和不良资产率对GDP弹性按0.4的相关系数做测算,当GDP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时,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上升约在1%至2%左右。如果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假设GDP增速长期下降致7.5—6.5%的区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长期均衡水平有可能达到2%—3%,也即不良率上升的幅度取决于经济调整的力度及速度,但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速的常态分布区间是8—10%,而2013年度我们GDP增速在年初制订的目标是7.5%,当年实际完成是7.7%,2014年度制订的增长目标仍是7.5%,目前看完成这一目标没大问题,那么后续经济增速是重新回升到8%以上呢?还是在7.5%增速的基层上继续下滑?
&&&&2、银行业高盈利的原因是利率管制?
  中国银行业目前实施分业经营,其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差即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减利息支出)和手续费以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其中净利息收入占绝对比例,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的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79%,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为19%;2011年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占比为76%,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21%。可见,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仍是净利息收入,即存贷款利差。但现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其实已经在进行当中,此前,央行发布通知规定“金融机构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而之前央行是规定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不许浮动,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8倍。但2013年7月,央行又进一步宣布取消原来贷款利率的7折下限规定(房贷利率除外),另外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的加点确定方式,也即以后央行只公布基准利率,各金融机构如何确定贷款利率完全自主确定。2013年10月,银行利率市场化有了新的进展,自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后,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对外发布的1年期贷款基础利率报价为5.71%,这与央行公布的相比,介于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和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贷款基准利率之间,比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的贷款基准利率5.60%高11个基点,比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的贷款基准利率6.00%低29个基点。2014年4月份,上海官方网站显示,4月1日9家商业银行对一年期贷款利率的报价定格在5.77%,较比2013年10月份的1年期基层利率报价5.71%又升高6个基点,并且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来的历史新高。
&&&&从央行针对贷款利率不断推出的调整方案可以看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贷款利率先行逐步放开做突破口,自贷款利率限制完全取消后的半年时间看,贷款利率市场并没有出现恶性化竞争的局面,由此预示着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目前,央行对存款利率的改革仍采取谨慎的态度,规定各金融机构在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基础上,只可以小幅浮动,目前浮动区间的上限是基础利率的1.1倍。从各银行的实际执行情况看,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执行上浮,但5大国有行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是1.083倍,各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上浮区间普遍是1.1倍的上限。原本2013年5月央行推出的存款利率上浮规定,曾被视为央行利率市场化的重大突破,当时就有专家认为:今年央行可能继续推进利率的市场化,年内很有可能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至1.2倍。并且,业界普遍预测: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影响,原因是小银行的成本相对上升的幅度要相对大一些。但是,我们看到2013年实行存款利率上限上浮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按照期限结构的不同,确实出现了一定差异,这一度被市场解读为银行间“利率大战”已经开始,但是当中小型银行针对部分存期的利率上浮到顶后,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型银行则只将利率维持在略高于基准利率的水平上,然后各银行之间再度进入相对平衡的阶段。如各家银行针对二年、三年和五年期存款的利率水平都维持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水平,而活期、三个月、半年和一年期存款利率均相应上浮,但各银行间对利率的上浮区间调整都呈现有序化的特点,其中5大行起到了窗口指导作用,几个存期的利率上浮区间步调一致,如一年期存款一致上浮8.33%,维持3.25%的利率水平,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则一致上调10%,均实行3.30%的利率水平。虽然中小型股份制银行针对部分存期的利率调整幅度比5大国有行的调整区间大了几个基点,相对而言确实会略微提高拉储成本,但利率上浮后的微小差额优势也帮助了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提高市场份额,毕竟一直以来5大国有行在银行业市场上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中小型银行一直在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所以市场份额提高所带来利润完全可以拟补成本小幅上升造成的利润损失,这从2013年度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利润增幅远高于国有银行的利润增幅就可以看出。而存款利率上浮相对应的是贷款市场上,并没有出现众多学者此前预测的各银行之间打破头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相反各银行间都保持相对和谐统一的步调。那么现在银行业的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完成了超过一半的进程,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存款利率也已经开始破冰,但从银行业实际反馈回来的结果看,各银行间的竞争并没有出现阵脚大乱的局面,这是铁的事实。
所以,此前社会各界质疑中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取得暴利,主要是利率没有市场化,以及银行业占了利率管制的便宜,这话并不尽然。尤其是全世界银行业最发达的美国,从上实际80年代起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而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发生血雨腥风的厮杀,只是部分小型社区银行被中大型银行收购兼并重组。并且,美国实施完利率市场化后到现在已经30年,目前美国的存贷款利差远高于中国银行业,所以现在把中国银行业之所以有高利润,把罪责归谬于息差太高,其实也不是事实。
&&&3、银行高盈利的原因是行业准入管制?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资产总额151.4万亿元,负债总额141.2万亿元。从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内竞争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垄断程度大大低于烟草行业、石油行业、通信行业。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在历史上曾经占据银行资本的绝大部分,但随着中小型股份制银行的崛起,目前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相对比上世纪90年代的情况,如果现在还说我国银行业只有垄断而没竞争显然是对现实情况的歪曲和无视。当然,银行业仍存在垄断行为和现象,这种垄断是因为银行业实行准入管制制度造成的行政性垄断的。但全世界范围内,几乎所有国家对银行业都实行准入管制的制度,并非只有中国才执行这样的制度,毕竟银行业是特种行业,其发展健康与否牵涉到国家利益和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
如果根据垄断的成因划分,垄断可以分为行政垄断、经济垄断与自然垄断。实际上任何行业都不存在古典经济学派所说的完全竞争市场,因为任何行业都存在不同原因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垄断。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垄断是行政性垄断,即行业实行准入管制。行政垄断是政府机构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些领域的市场竞争进行限制和排斥,一直以来,我国不允许随便开办银行,对任何金融实体的设立都实行机构审批与行业准入制,并且对银行的存贷利率、信贷规模、业务经营范围和品种、经营区域等都有相关规定。
&&&&为什么银行业要实行准入管制?银行是一个高利润行业,社会各界投资办银行的积极性很高。但银行又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负债经营的特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将“安全性”放在首位,因为银行的破产倒闭将使存款人遭受重大损失,并导致“”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了防范这种金融风险,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加强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同时,往往都对银行业实施市场准入管制,尤其是对民间资本兴办银行更是加以严格限制。如果对行业进入不实行管制的制度,整个金融行业将产生两种恶果,一是金融投机倒把,出现;二是造成金融过度(over-banking),形成恶性竞争。这样不仅会使民营银行走向失败,而且还会造成金融动荡。这里的第一种情况是以俄罗斯为代表:俄罗斯在1991年前后放开金融业,它采取的是“”,在全面放开金融业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机制,结果造成金融投机盛行,一下子冒出众多银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银行多数是投机分子开办,到处坑蒙拐骗,结果俄罗斯的金融体制很快被破坏殆尽,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第二种情况是以台湾为典型代表:台湾在1989年修改了《银行法》,放开了民营银行的准入制度。也是放开的同时没建立准入法规,只是简单的将开设银行的资本金最低限额提高到10亿新台币,结果一下子冒出19家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以至于到了1998年时,台湾的银行数量比1990年翻了一翻,达到48家。再加上岛外银行在台湾开设的分行,台湾的银行数量达到94家。大量民营银行的瞬间涌入,使台湾的金融市场出现极度的恶性竞争,由此造成金融过度(over-banking)现象,很多金融机构经营困难,兼并重组时有发生。所以,台湾在放开民营银行设立门槛后,不仅没有实现预先期盼的提高银行效率的目标,相反使台湾岛出现巨大的金融动荡。所以,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设立银行都实行严格的准入管制制度,目的就是控制金融风险,同时防止行业内恶性竞争。2014年上半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推进,民营银行的设立稍有放开,银监会发布公告称有限度的放开民营银行业的准入门槛,首批民营银行的试点为5家,地域分别分别为浙江、广东、上海、浙江温州和天津。但是银监会对这5家试点民营银行的主打模式做了限制性规定,比如限定经营区域范围、限定了业务范围,限定存款的上限,或者限定存款的下限,甚至对一家民营银行规定只可以经营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等相关规定。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银行业的利率管制和准入管制形成的行政性垄断是促成银行业实现高盈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自从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存款利率已经半市场化的现阶段,银行业仍继续能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的利率管制是银行业行政垄断的表现,也是行政垄断的结果:在行业准入的限制条件下,市场资本进入银行业受限,而现有银行业面向实体产业的贷款资金供给又不足,如果完全实施利率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很可能比目前更高,所以在行政垄断条件下央行选择利率管制政策(尽管已实现了部分利率市场化)亦是顺理成章。就象此前贷款利率市场化后,很多学者认为银行的贷款市场从此会陷入相互厮杀的局面,结果事实上没有;在存款利率在实行半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起到了很好的窗口示范效应,中小股份制银行也宛如一个整体,出奇的保持统一性,相互之间根本没有对各存期利率进行无序化恶性竞争,所以银行业的准入制度才是银行高利润的根源之一,而利率管制只是在银行业已经驶入高速增长快车道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已。
&&&&4、解析银行业高利润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
&&&&如果想解析银行业的高利润到底源自哪里?我们必须首先解析银行高利润的构成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促成我国银行业利润高企的深层次原因。银行净利润的关键驱动因素是生息资产规模,同时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经营水平提升以及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制度的保护等都有关,而净息差、非息收入、细处成本、拨备等对银行利润的增长并不是关键驱动因素。通过对上市银行年的净利润增速进行分解发现,信贷资产规模是驱动银行利润高增速的关键动力,根据统计结果,在年间,规模因素贡献了接近20%的增速,净息差(除2009年)和非息收入只贡献了6-10%的增速。这个结论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一直以来这会各界普遍认为银行业的高利润主要是来源于银行业所谓的“利率管制”,即较高的息差。同时,在通过对年期间国有银行在债务整合过程中披露的净利润情况,我们知道拨备和其他因素也会令银行业的业绩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同时,生息资产规模与净息差之间还存在互补性,这是长期以来不同年份里银行信贷经营策略的特征,就是或者以量补价,或者以价补量。
&&&&(1)、银行业利润高企的规模因素主要来自旺盛的社会资金需求和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最近几十年以来GDP一直保持平均10%的年均增速,即使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的年,我国GDP仍实现9.6%和9.2%的快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正是在良好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支撑下,我国实体经济虽然某些领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整个国民经济总体运营情况让是远好于国外发达国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不断增多,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促成各种金融消费的需求增高,并由此带来社会对资金需求的持续旺盛。那么,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增速其实是带来银行业利润持续高企的根本性原因。平安银行的董事长曾业绩发布会上指出:“银行业既非暴利,也非高利,目前银行业资产收益率只有1%左右,一般制造业这个指标能达到5%”,但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却是个巨额的数目,那么按照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151万亿的总资产者规模而言,即使只有1%的总资产收益率水平,银行业也可以创造1.5万亿以上的利润。
我国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健康运行的经济体,其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应和增速保持平行或略高于GDP的增速,而从上面图表可以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幅度和我国GDP增长情况保持正相关的关系,增长率略高于经济的增速。
从过去10年全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平均增速和不良率平均值发现,发达经济体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是在2—4%之间波动,新兴经济体的银行资产不良率受经济波动影响的敏感性要相对大一点点。统计数据显示,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其银行业利息收入的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下降1.65个百分点,其银行业总的资本收益率会下降2.4个百分点,而随着银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其不良贷款的生成与核销也将进入平稳期,为此,有学者预测,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那么银行业的不良率长期均衡水平将处于2—3%区间,而从全世界最大100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率水平看,3%的不良率仍处在安全范围内。&
&&&(2)、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体系,让银行业占据主导位置并实现高利润
&&&&根据央行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数据,这些年来银行信贷总量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一直稳定在50—60%之间,这种主导作用极大地服务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资项目建设。但是,这样的主导方式也有一定弊端,就是在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中,企业融资途径少,对银行信贷更为依赖,于是导致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产生其他搭车收费,由此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比如这几年来,银行信贷规模一直受政策调控限制,而各类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极为迫切,于是银行业通过提高信贷利率的上浮幅度、或搭售其他金融产品,从而继续实现较快的净利润增速。
&&&(3)、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成本降低、创新能力提高等都是促成银行业实现高利润的驱动因素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虽然存贷款的定价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利率价格管制(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稍有管制),但我国银行业的利差实际明显低于已经实行利率市场化30年的美国银行业。21世纪初我国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剥离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注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措施,随着这一系列改革的成功实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得到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都有明显提升,使得几大国有银行从此前的“技术性破产”边缘开始转变为国际化大银行,所以年间,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实现连续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国有银行改革初期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剥离的政策措施。而2007年至今银行业的高利润增长则更多体现在银行经营水平提升方面,因为最近数年以来,银行的服务质量、资本管理水平、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都迅速提高,信息技术在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也越趋广泛,盈利渠道多元化、收入结构越趋完善,加上持续的社会资金需求旺盛现实,这些因素共同促进银行业得以高速发展,并且这些因素是银行业能快速发展的合理和积极的因素,而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占据主导地位,面对贷款企业而言具有不平等地位确实是不合理因素,但中国是高储蓄率国家,即使前几年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存款已呈“负利率”的情况下,居民储蓄也没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没有更好的金融投资市场可以选择,而对企业而言,其他金融市场,尤其是以股市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企业融资不得不以向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现实中,银行在社会金融体系中独霸优越地位的现实,对于我们这个社会资金需求旺盛,并且经济发展又主要是靠资金投入来拉动的国度而言,银行处于相对优越的市场地位,这是不合理的合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改变。银行业享受政策红利及行业制度保护,这是银行业这个特许行业必然享受的特属福利,毕竟银行业是万业之母,其行业发展的是否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个行业保护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而绝对不是只有中国银行业才享受这个特属福利。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持续居高不下,几大国有银行ROE平均为20%上下,股份制银行的ROE则多保持在30%上下,可以说这个收益率极高,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却长期低迷不振,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A股市场长期熊市,市场资金供给不足的影响,但除此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社会各界及资本市场对银行业如此高的回报率能否长期持续表示怀疑,因为社会各界普遍意义上认为等待中国银行业的是“即将”实施的利率市场化冲击、未暴露的信用成本以及更严格的资本监管等,尤其是欧美经历完2008年金融危机后,如美国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世界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遭遇到的境地,业务经营大幅亏损,股价大跌95%等过往的事实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对银行股的走势趋向心有余悸,那么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对银行业影响以及政策监管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在前面已做分析,但针对银行业的金融改革实施后,如果我们的银行与欧美银行业同场竞争,中国银行业能否抵御欧美已经高度成熟化的银行业竞争?中国现代银行业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太长,金融改革实施后,中国银行业未来如何经营、发展趋势走向到底会如何?美国银行业是实行混业经营,经营收入中非息收入占比较高,而中国银行业是实行分业经营,一直以来非息收入在总业务收入中的占比相对低很多,社会各界也为此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业务结构不完善,为经营收入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有些担心,甚至认为这是中国银行业竞争力不足的依据。非利息收入是指银行业务经营中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还包含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汇兑收益等,非利息收入的高低是衡量银行业中间业务水平能力的标尺。对于正在实施业务转型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确实是各家银行经营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同时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所必须的。从国内银行业最近几年的业务拓展情况看,各银行针对金融创新、增强业务收入能力、拓宽业务结构的改革一直在有序进行中,这从最近几年各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的数据中可见一斑。那么欧美银行在非息收入方面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又有什么启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