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肃县陈秀峰启功的字价格格

提交日期:&&&&&&&&
法定代表人吴明福,董事长。委托代理人华韧竹、周建飞,江苏苏州兴吴律师事务所律师。被告陈秀峰。被告山东伟业铝材有限公司,住所地山东省临朐县城沂山路中段南侧。法定代表人吴维叶,董事长。委托代理人潘卫国。委托代理人魏守琴,山东宇明律师事务所律师。原告苏州罗普斯金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普斯金公司)诉被告陈秀峰、山东伟业铝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伟业公司)侵犯专利权纠纷一案,本院于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同年8月20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罗普斯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华韧竹、周建飞,被告伟业公司委托代理人潘卫国、魏守琴到庭参加诉讼,被告陈秀峰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未到庭应诉,不影响本案的审理。本案现已审理终结。原告罗普斯金公司诉称,我公司于1998年申请了号型材8607外观设计专利(以下简称8607专利),1999年获得授权。该专利曾经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维持该专利有效。被告陈秀峰大量销售由被告伟业公司生产制造的仿冒本专利的产品。两被告的行为已侵犯我公司的8607专利权,请求判令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行为,销毁侵权产品和制造模具,赔偿经济损失2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被告伟业公司辩称,被控侵权产品虽然贴有我公司的标识,但无法确认该产品系本公司生产。涉案的8607专利的整体形状已经公开,其保护范围仅为腔体右半部分的凹槽,因此被控侵权产品与8607专利有明显区别。我公司并未侵犯原告的专利权,原告请求赔偿20万元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根据原、被告的诉辨主张,本案的争议焦点为:1、被控侵权产品是否由被告伟业公司生产制造;2、如该产品系伟业公司制造,被告陈秀峰的销售行为、伟业公司的制造及销售行为是否侵犯了原告罗普斯金公司的8607外观设计专利权;3、如果构成侵权,两被告应如何承担民事责任。原告罗普斯金公司就其诉讼主张,向本院提交了下列证据:1、8607专利证书、专利公报、专利收费收据、无效宣告审查决定书,以证明罗普斯金公司系8607专利权人及该专利的内容。2、(2007)通证民内字第1101号公证书及公证保全的被控侵权产品实物,以证明两被告的侵权行为。被告伟业公司对专利证书、专利公报、专利收费收据、无效宣告审查决定书的真实性均无异议,但认为公证过程仅有一名公证人员参加,无法确认该公证书及公证保全的被控侵权产品实物的真实性。被告伟业公司就其辩称主张,提交了《门窗用铝型材截面及几何参数图集》第L090608、l090606号型材的截面图、专利号为的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附图13,以证明8607专利的整体形状已经公开。原告罗普斯金公司对被告提交的上述证据的真实性均无异议,但认为上述证据不能缩小8607专利的保护范围。本院认证:由于伟业公司对专利证书、专利公报、专利收费收据、无效宣告审查决定书,罗普斯金公司对被告提交的证据的真实性均无异议,故上述证据均可以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证据。对南通市公证处进行的公证证据保全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的相关规定,故该公证书可以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证据。经审理查明:号型材(8607)外观设计专利于日申请,并于日授权公告,专利权人为苏州罗普斯金铝合金花格网有限公司,目前该专利权处于有效状态。从主视图观察本专利,并结合其他视图,其形状为:中部为长方形腔体,腔体下方为一个较大卡口,上侧边右半部分有下凹,内侧有一个半圆形凹槽,上侧边左半部分内侧也有一个半圆形凹槽。长方形腔体上侧有一带有密集条纹的竖板,该条纹在截面上看呈锯齿状。(见附图1)。日,苏州罗普斯金铝合金花格网有限公司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变更企业名称为原告罗普斯金公司现用名称。江阴市海达实业公司于日、成都阳光铝制品有限公司于日分别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利复审委)以涉案专利权的授予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就该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于日以9092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维持涉案专利有效。该决定中,专利复审委将8607专利与在先设计1(见附图2)相比较,认为两者截面都呈下带较大开口的长方形腔体,腔体内壁都有两个半圆形凹槽。腔体外上部都有竖板。二者主要不同点为:本专利腔体外右侧有向下凹陷。并且,腔体外上部的竖板右侧有截面呈锯齿状密集的条纹。专利复审委认为:上述两处不同点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足以构成二者的显著差别,从而对本专利和在先设计1的整体形状产生显著的视觉影响,二者应属于不相同且不相近似的外观设计。专利复审委还将8607专利与在先设计2(附图3)相比较,相同点为:两者都是中部为长方形腔体,腔体下方为一个较大的卡口,腔体外侧上部有一竖板。主要不同点为:本专利腔体外上部的竖板右侧有截面呈锯齿状密集的条纹,且该竖板右侧有下凹。而在先设计2竖板光滑,且竖板右侧有两个形成卡槽的凸起。在先设计2腔体内侧上壁有两凹槽呈方形,而本专利是半圆形。另外,二者还有其他细微差别。专利复审委认为:上述不同点已构成二者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二者应属于不相同且不相近似的外观设计。另查明,日,罗普斯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韩雪明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在南通市港闸区罗翔铝材经营部购得32.2公斤铝材方钢,支付货款844元并取得收款收据一张。该铝型材上标有“山东伟业铝材有限公司”、“山一”图形文字商标、“山一铝材 国家免检”等字样,并标注了伟业公司的电话和地址。随后,韩雪明将所购铝型材切割封存并拍照。南通市公证处对上述过程进行了公证,并出具了(2007)通证民内字第1101号公证书。该铝型材形状为:中部为长方形腔体,腔体下方为一个较大卡口,上侧边右半部分有下凹,内侧有一个半六角形凹槽,上侧边左半部分内侧也有一个半圆形凹槽。长方形腔体上侧有一带有密集条纹的竖板,该条纹在截面上看呈锯齿状。(该型材的外观如附图4)。在庭审中,被告伟业公司承认被控侵权产品上的标识与其使用的标识相同,之前与南通市港闸区罗翔铝材经营部有过交易往来。庭审中对被控侵权产品与8607专利型材的外观设计进行比对,两者的相同点是:中部为长方形腔体,腔体下方为一个较大卡口,上侧边右半部分有下凹,内侧有一个凹槽,上侧边左半部分内侧也有一个半圆形凹槽。长方形腔体上侧有一带有密集条纹的竖板,该条纹在截面上看呈锯齿状。两者主要的不同点是:8607专利两凹槽为半圆形,而被控侵权产品则为六角形;8607专利右侧凹槽上部为直线,而被控侵权产品则为圆弧线;8607专利右侧凹槽下部延伸出右侧下凹处的水平线,而被控侵权产品则基本与右侧下凹处水平线持平。又查明,由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编,1994年12月实行的《门窗用铝型材截面及几何参数图集》L090608、L090606(以下简称对比文件1)截面图基本相同,形状为下带较大开口的长方形腔体,腔体内壁都有两个半圆形凹槽,腔体外上部有竖板及一小凸起形成卡槽(见附图5)。授权公告日为日的号铝合金型材推拉窗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附图13(以下简称对比文件2)的图案为,下带较大开口的长方形腔体,腔体内壁都有两个半圆形凹槽,上侧边右半部分有两凸起形成卡槽,卡槽左侧有竖板。(见附图6)本院认为:一、涉案的8607外观设计专利权合法有效涉案的8607专利虽曾被他人申请宣告无效,但专利复审委维持了该专利的效力,现亦无其他导致该专利失效的事由,故罗普斯金公司的该专利权合法有效,依法应予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均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二、被控侵权产品落入8607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专利法第二十三条又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不相近似。”根据上述规定,专利法所保护的外观设计,应当是区别于专利申请日以前现有设计的创新设计。因此,在专利侵权判定中,不加区别地将表示在专利公告图片或照片中的所有外观设计均纳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极有可能不恰当地扩大保护范围,妨碍科技进步和创新,侵害社会公众利益。正确的判断方法应当是:在排除现有设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产品的可创新设计空间、专利本身的创新设计高度、一般消费群体的认定以及产品市场的相对成熟度等因素,公平合理地运用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的比对方法。专利复审委作出的维持专利权有效的生效复审决定,应当作为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重要参考因素,特别是生效复审决定中所认定的专利申请日以前的对比文件,可以作为确定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知的现有设计以及专利创新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本案中,由于对比文件1、2的公开日均在8607专利申请日以前,故可以作为现有设计。本案中被控侵权产品与8607专利产品系相同产品,经排除现有设计,被控侵权产品与8607专利相近似。理由是:1、专利复审委9092号复审决定中提示了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知的现有设计为下带较大开口的长方形腔体,腔体内壁都有两个半圆形凹槽,腔体外上部都有竖板。而8607专利的创新设计要点为腔体外右侧有向下凹陷及腔体外上部的竖板右侧有截面呈锯齿状密集的条纹。同样,将8607专利与对比文件1、2比较,相同点均为下带较大开口的长方形腔体,腔体内壁都有两个半圆形凹槽,腔体外上部都有竖板。8607专利的创新设计要点亦为腔体外右侧有向下凹陷及腔体外上部的竖板右侧有截面呈锯齿状密集的条纹。而被控侵权产品腔体外右侧有下凹,腔体上侧有一带有密集条纹的竖板,该条纹在截面上看呈锯齿状。这与8607专利的创新设计要点基本相同。2、虽然被控侵权产品与8607专利相比,右侧凹槽的形状、凹槽上部曲线及凹槽下部是否延伸出下凹处的水平线有所不同,但该细小差异在仅施以普通注意力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忽视,在视觉效果上不能构成显著差别。因此,在建筑行业和家装市场上对铝型材门窗的型材有一般知识的消费群体对涉案产品与8607专利不会造成误认和混淆。三、被告陈秀峰、伟业公司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产品包装及产品上标注的制造商,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形下,应认定为该产品的实际生产者。本案中,被控侵权产品由南通市公证处保全取证,且产品上标注有伟业公司的企业名称、地址、电话及注册商标等商品信息与伟业公司完全吻合,而且伟业公司与被控侵权产品的销售商陈秀峰之间有过供货交易关系。本案中,虽然直接的销售商陈秀峰未能到庭,对该节事实作出陈述,但本院根据原被告的举证,并结合本案具体情形,认定被告伟业公司为被控侵权产品的生产制造商。被告伟业公司辩称,该产品并非其生产,但未能就被控侵权产品及其包装上所标注的事项作出合理的否定解释,故该辩称主张本院不予采纳。被告伟业公司未经原告罗普斯金公司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生产、销售和涉案外观设计专利相近似的铝合金型材,其行为已侵犯原告罗普斯金公司的专利权,依法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原告罗普斯金公司要求被告伟业公司立即停止侵权、销毁侵权产品及制造模具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关于赔偿数额,原告罗普斯金公司主张20万元的赔偿数额,但未提供相应的损失计算依据,后又明确请求本院适用法定赔偿。因此,本院综合涉案专利权的类别,被告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侵权的范围等因素酌定赔偿数额。被告陈秀峰系侵权产品的销售商,依法应停止销售行为。由于原告未举证证明陈秀峰在销售该产品时,明知涉案产品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故陈秀峰依法无需承担赔偿责任。据此,依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判决如下:一、被告伟业公司、陈秀峰立即停止侵犯原告罗普斯金公司号异型铝框材8607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被告伟业公司销毁侵权产品和制造模具;二、被告伟业公司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罗普斯金公司各项经济损失人民币8万元;三、驳回原告罗普斯金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被告伟业公司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人民币4300元,由被告伟业公司负担。上述费用已由原告预交,被告伟业公司在履行本判决时一并计入。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一式叁份,上诉于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同时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有关规定,向该院预交上诉案件受理费(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分行江苏路分理处;帐号:)。
文书原文导出:
公 告  一、本裁判文书库公布的裁判文书由相关法院录入和审核,并依据法律与审判公开的原则予以公开。若有关当事人对相关信息内容有异议的,可向公布法院书面申请更正或者下镜。   二、本裁判文书库提供的信息仅供查询人参考,内容以正式文本为准。非法使用裁判文书库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非法使用人承担法律责任。   三、本裁判文书库信息查询免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本裁判文书库信息牟取非法利益。  四、未经许可,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与裁判文书库及其内容的链接,不得建立本裁判文书库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镜像),不得拷贝或传播本裁判文书库信息。中国知识产权裁判文书网&&&&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27号 100745 总机: 举报:南陳宗親網
當前位置:
安溪縣寺廟觀宮庵祠堂岩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日
安溪縣寺廟觀宮庵祠堂岩
原名龍霞寺,位於安溪縣永安裏厚垵(今城廂土樓村龍蝦山麓),北向,背負午峰,面朝鳳山,西依閬苑,東峙筆架,左有獅象鎖水口,右有黃龍山回抱,三面藍溪環水。
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宗教院,在南山之麓,(五代)後晉.天福四年(九三九年)建。宋令劉濤、明.邑人詹洧俱有詩。國朝(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年),裏人謝姓鳩眾捐資重修。”
宗教院是安溪置縣前(稱“小溪場”)興建的少數佛寺之一,又是安邑最早傳播宗教經典文化的發祥聖地。故中堂聯雲:“宗傳門院先古邑,教真諦化啟溪場。”祀奉釋迦牟尼和觀音菩薩,宋代增奉清水祖師諸神。
宗教院歷經滄桑,陳舊不堪。一九九八年動工重建,二○○二年竣工。現寺院改土木結構為石木結構,二進殿閣,左右僧舍,規制仿古,坐丙向壬兼午子。今僧人重塑釋迦等佛,配祀清水祖師。堂中六個覆盆柱礎,應為宋代遺物。
宋.縣令劉濤詩:
 “雨過江山麗,春深筍蕨肥。
  扶藜蒼蘚破,移塌亂花飛。”
明.縣丞詹洧遊宗教院詩:
 “洗心喜有源頭水,散步時登天外峰。
  風掃秋空雲影靜,月明深夜露華濃。”
明.進士、兵部主事洪垣星有《游宗教院步壁間韻》詩一首,清.乾隆《安溪縣誌》收錄:
 “疏慵久已痼煙霞,此日風流憶謝家。
  山靜渾忘塵遠近,院深不辯世囂奢。
  禪心明滅定無定,宗教色空斜未斜。
  衣缽猶傳晉代舊,優曇非複昔時花。”
位於安溪縣崇善裏穀口(今金谷鎮金谷村)石峰山(又稱石龜山)麓,始建于唐.光化三年(九○○年),是唐代安溪興建的十五座佛寺之一。
定明院建于石峰山龜形福地,門迎蓬萊清水岩,背負火爐山,古稱:
 “眼前即是蓬萊,面清水,背火爐,翠竹黃花沾法雨;
  心向何須天竺,環藍溪,坐金穀,長松細草蔭慈雲。”
始建時供奉釋迦牟尼和觀音佛祖,明末起增祀德化龍湖寺三代祖師,成為龍湖寺分爐之一。現存定明院古聯記載曰:
 “龜麓結庵一山卓錫神初定,
  龍湖坐化三代傳燈火獨明”。
 “定慧有為因,試參猊座,靜攝塵心,於此間持諸淨戒;
  明靈原弗隔,來自龍湖,平分香界,真可謂不二法門。”
清.雍正舉人、時任四川隆昌縣知事、金谷人趙元慧一生迷戀定明院勝景,死後葬在定明院對面。他一次拜謁定明院時,撰下一副對聯,保存至今:
 “光化始招提,千秋爐靄遊絲柱,杜蘭香去,綠萼花來,大菩薩低眉普渡;
  定明多般若,四代燈傳淨缽新,皓月薄被,清風細抹,這頭陀祝發婆訶。”
定明院現存建築格局是民國十五年至十六年(一九二六~一一二七年)重建時奠定的,二○○○年依原址原格局重建。廟宇為閩南風格,兩進五間張庭院,抬梁構架,呈重簷歇山式,古樸典雅。近年又將供奉山西夫子(關帝)和保生大帝(吳夲)的蕊珠宮遷建在定明院左前方,與定明院遙相呼應。
古人曾標題“定明八景”:“百歲石榴,火爐參天,石龜夜叫,佛堂清淨,鐘鐸成案,澗水清音,石壁秋泉,池沼荷香”。現重新整頓景觀,新定“定明八景”為:“榴敲詩韻,樟奏風歌,澗水清音,門迎清水,鐘鐸成案,石燭長明,石壁聖泉,佛堂清淨”。
位於安溪縣城大東街。
一九八八年,在安溪武廟遺址出土一尊明代達摩造像。造像花崗岩質,石高○.八七米,寬○.五九米,厚○.三米;浮雕,坐態,光頭,凹眼,凸目,高鼻,豐腹,身穿袈裟,衣薄有飄拂感。左手捏珠,舉至胸前,右手撫膝,側視,神態如生。今收置縣文廟。
位於安溪縣龍門美內村雙髻山腰,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年),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乾隆《安溪縣誌》載:“金沙岩在依仁(裏)雙髻山之西。興刹時,碧泉流出金沙,故名焉。”
金沙岩乃坐西向東的天然石洞,上覆圓狀巨石,遠看如一朵蘑菇。金沙岩四周以石環築,圓形石室,分為內外,幽徑相通。前室寬六米,深五.三米,高一.八三米。
洞中屹立一石,石上浮雕坐態祖師,光頭,嘴帶微笑,兩眼垂視,臉部扁胖,略有所思。袈裟服飾,雙手藏袖,線條流暢,造型逼真。
祖師的前面是人工建築的石門窗櫺,門楣鐫刻“金沙岩”三字。兩旁對聯:“金佛袈裟空色相,沙岩石洞悟禪機。”
四周以石環築,呈圓形石室洞,洞內四周相通。前半部寬深六x五.三米,高一.八五米。洞外南側山坡一沉地巨石上,鑿一洞穴,為開山應山禪師埋骨處,骨灰罐已無存,穴上置一石雕僧帽。
岩宇周圍,多奇岩怪石,溝壑山泉直瀉,茂林異樹,掩映其間,清涼幽靜,別有天地。
古名龍安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南四十公里龍門鎮溪瑤村(古屬依仁裏)的貴湖之烏岩山。岩宇建于北宋初年,早年廢棄,是安溪縣佛教遺址之一。
清.《安溪縣誌》載:“邑岩之最大者,清水(清水岩)為上,青林(青林岩)次之。前有石筍卓溪心。”
北宋.建隆三年(九六二年),清豁禪師歸山,尋訪至安溪縣依仁裏貴湖山,愛其景色優美,擇青林岩結庵定居,率門人開山種植丹杏、茗茶、竹木,為民施醫濟藥,廣播佛理,廣行善事。
北宋.太平興國元年(九七六年)冬,清豁禪師在青林岩坐化,其門人恐其遺骸為蟲蟻所食,置於深谷峭壁岩石上,留七日七夜,神色不變,儼然入定。門人將屍骨火化散開後,得舍利子三百粒,就在那岩石(牛皮石)上修建舍利塔。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年),陳洪進納土歸宋,因感清豁禪師道行高深,廣有善績,于宋有功,於己有恩,特請奏朝廷,勅賜紫方袍,封“性空禪師”。
南宋.淳熙年中(一一八二年左右),了員道人在清豁禪師遺跡旁拓建殿堂。
青林岩幾經擴建,規模日益壯觀。據載,殿堂寬大,中有八支大柱,徑圍數尺,高三丈,氣派非凡。
明.崇禎年間(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有重眉禪師嗣法於雪峰亙信和尚,尋隱此山。”
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知縣關弘異因避雨青林岩,見梵堂“棟折垣傾”,即派人於山中尋找巨木,捐俸重建青林岩,起蓋壽禪寺,並作《重建青林岩記》。《記》曰:“當廢而興,數有嘿司。予繼夫前人而重修,後人複繼余而重修,自是刹益古,岩益名,豈不彰彰較著也哉?”
其後,鄉人陳毓愷、施振侃、白江旰、莊養鱗建造了祠廟。
青林岩年久失修,加上十年動亂破壞,現已面目全非,僅存數處遺跡而已。
青林岩層巒遠翠,幽勝迥然,自建以來,蜚聲鶴遠,留下諸多墨客題詠。
五代.清溪(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在參訪青林岩(時稱龍安岩)時,留下安溪史載最早的茶詩《龍安悟長老惠茶,作此代簡》:
 “潑乳浮花滿盞傾,餘香繞齒襲人清。
  宿酲未解驚窗午,戰退降魔不用兵。”
明.弘治(一四八八~一五○五年)知縣吳璡作《題青林岩》:
 “拂衣長嘯下依仁,野鶴閑雲伴角巾。
  香吏無門催未了,葘佘得水已回春。
  翠微古刹僧留榻,塵世功名客寄身。
  風俗可能移淺陋?直將丹悃答風宸。”
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安溪人、刑部左侍郎詹仰庇返鄉歸隱,曾同莊國禎、林雲程等“六老同游”青林岩,賦詩:
 “千峰松檜蔭諸天,一澗紆回瀉百泉。
  遊客自來春草徑,住僧為掃暮山煙。
  黑猿將子穿林過,白鹿騎人傍石眠。
  榮辱已知身外事,欲依此地學參禪。”
清.乾隆《安溪縣誌.卷十二.藝文下》載:“古跡有十景,同安孝廉池顯方作十詠。”《縣誌》存錄兩首,以“登青林岩訪重眉作十詠錄其二”為題:
其一、《白水漈》:
 “貴湖山頂一潺湲,化作銀河撼萬山。
  匯至岩前聲漸細,恐驚師定喝教還。”
其二、《杏穀》:
 “春來丹杏爛岩阿,雨後新曦色更酡。
  世俗漫誇紅十裏,此山開落不知多。”
散見於岩宇周圍岩石上的殘存崖刻,以明刻為多。如:
  陰楷“眾香國”。
  行書“歡喜地”。
  草書“龍池一滴”,下款“翰山裏人李其蔚書;重眉禪師”。
湖頭忠義廟
位於安溪縣湖頭鎮和聲大橋西畔,始建於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
忠義廟北廡牆上,有明代刻立的《忠義廟重修碑記》,黑葉岩,碑○.四五x○.二七米。陰楷十八行,行十七字,字徑一釐米。主要內容敘述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李懋檜建是廟,因年久損壞,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九年)重修。
位於安溪縣官橋鎮五裏埔。現存的鯉魚宮重建於清·乾隆年間,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寬三間,進深三間。
五代後樑.太祖開平三年,王審知被封“閩王”;唐.同光三年(九二五年)閩王仙逝後,諡“忠懿”;其後裔一分支轉徙至五裏埔生息繁衍,並建“鯉魚宮”,以供閩王遺像。畫像寬三十釐米,高四十五釐米,為墨描工筆劃;閩王雙耳垂肩、慈目善睇。繡像下方有“明.永樂儒臣朱徽拜贊”的楷書詩文:“巍巍忠懿,紫發光州……”今宮中正堂,慈目睇望者是也。
另祀有宋.民間名醫吳夲(保生大帝)木雕坐像,該坐像鐫刻于明朝,木雕仍依明代形制,高約六十釐米,檀木金漆。清.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三年),五裏埔五兄弟恭護保生大帝副身東渡海峽,現分支定居臺灣省的族人,已有數萬人丁之眾。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臺灣省宗親代表必回鯉魚宮拈香禱祝、虔謁始祖、禮祀大帝。因四時進香添油、求藥問症的眾多海內外善男信女,自大帝后背,削剔檀木祛疾,金身日見消薄。現大帝金身已辟室珍藏,惟供副身于正殿大堂,承納八方香火。
大殿正堂懸“慧眼慈心”匾額,高○.四米,長一.二米,褐底鎦金,乃明.名儒頌贈保生大帝手跡。
又稱福尾宮,後人因泉語“尾”、“美”近音,改稱福美宮,是一座道觀。位於安溪縣城南部永安裏厚垵鄉(今城廂鎮磚文村),始建於明.天順年間(一四五七~一四六四年)。一九九六年十二月,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祀玄武大帝。玄武大帝又稱真武大帝,是中國古代的北方之神,後為道教所信奉,與青龍、白虎、朱雀合稱東西南北四方四神。觀中所塑的玄武真身,身穿盔甲,周仗寶劍,腳踏龜蛇。
福美宮建在龜穴上,史稱靈應非常。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康熙年間,白頭賊蔡寅攻城,裏人禱於神,扶乩批示,有‘六橋燒斷無人煙,明日西方失大將’之語。次日,賊斷龍津浮橋十八艘,賊驍將攻城,果中炮死。人服其靈。”
觀前有一井,水甘味甜,久旱不竭,井沿上石刻“蒼龜聖泉”四字。
早在明、清時期,福美宮玄天大帝就作為鄉人信奉之神,隨安溪人入台開拓而分爐到臺灣、金門等地,先後興建諸多分廟。
福美宮因年久失修,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夏被暴漲的藍溪水沖毀。一九九六年二月,福美宮在臺灣的分爐伍風堂發動信眾捐資,于原址重建。
重建後的福美宮面闊三間,門內進深一間。門前盤龍座獅、麒麟獻瑞,宮內雕樑畫棟,屋頂琉璃寶蓋、騰龍翔鳳,四周茂林修竹、山川幽雅。
亦稱鼇山廟、開山廟、真武廟,位於安溪縣湖頭鎮竹山村猴山(亦稱鼇山),始建於唐朝。祀真武上帝,配祀章公和竹山村“開山地主”林八郎,故亦稱“林氏祖祠”。
在猴山廟中,保存兩方石碑。
一方系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狀元、桃源裏(今永春縣)人莊際昌撰的《清溪來蘇裏猴山真武廟記》。記雲:“清溪邑之西偏離城四十裏為來蘇鄉,其峙而矗者,有猴山焉。登而眺之,蓬萊為賓,翼以五閬,繚以東甲,綿亙岡巒,氣象萬千,是為宏敞神棲之處也。玄帝為淨樂王太子,生於神農時,誕自母左脅,授紫微元君之秘,修煉于武當山。蓋曰:非玄武不足以當此山也。山有太子坡,水有磨針澗,以悟道於磨鐵杵老嫗而後道成者。歷代顯融,光於祀典。”
另一方是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閏四月,安溪感化裏人李鐘旺撰的石碑。文曰:“鼇山下有二廟,一為開山廟,一為龍仙宮……鄉傳時有林姓者號八郎蔔居於此……”
編修於明.萬曆間的竹山《林氏族譜.林氏譜說》有雲:“……世清公之男名福龍,生居宗行第八,號為八郎,始遷居於清溪來蘇,年三十有五,督府嘉其勇敢,授搭命,封為保義郎,同領義兵,隨帶章公香火,剿捕賊首薛世沖至本裏長圳嶺,與賊交鋒,中矢殞命。及男尚春公收其柩與妣蔔葬鼇山麓,結草廬于場居焉。嘗游于鳳山石岩,築靜室以居,後遷於下蓮,號地為儒林。捨鼇山之地,付裏人建廟,崇奉真武上帝,塑章公神像祀於廟東,塑八郎神像祀於廟西,額書‘林氏祖祠’,今人稱曰‘開山地主’林八郎公是也。”
位於安溪縣金穀鄉洋內村大尖山南麓。始建于唐.天祐四年(九○七年),一九七一年遭毀,僅存墓塔。
契真院舍利墓塔為明代所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臺上,築六角形,三層出簷,仰蓮葫蘆刹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規制恢宏,建築獨特。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
現稱王公宮,位於安溪縣城廂鄉磚文村。“文革”中遭毀,一九八六年重建。
清.乾隆《安溪縣誌.卷十.寺觀》載:“顯應廟,在縣南厚安村。神姓陳名潼,唐時人。大順中,長官廖儼招集流民,以神為都將,戍溪南。既歿,民即舊壘祀之。宋.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年)賜今額。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年)重修,邑人餘克濟記,即今之鄉約所也。”
一九八六年重建時,從覆盆柱礎下挖出一方殘碑,殘高○.七四米,寬○.六七米,厚○.一四米;陰楷殘存二行書“郡主墓道”,字徑二十七x二十五釐米。殘存的“郡主墓道”四字書法好,刻工也是高手,能夠根據運筆用力之輕重而刻深淺,刀法恰當,神韻絕倫。根據字體初步推斷應為唐中後期之遺物,但所謂“郡主”是誰則無考。今碑收置在縣文廟。
又稱濠內廟,位於安溪縣金穀鎮河美村(古崇善裏濠內鄉),毗鄰蜈蚣山麓的太王陵。安溪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無考,或說建于宋,祀廣澤尊王.郭忠福。現存建築物為清.光緒年間(一八七五~一九○八)重修。一九九○年重修,並建後殿。據傳自石敬塘天福年間(九三六年)至今,金穀是廣澤尊王迎香之處,故金穀俗稱“佛口”。
寺廟路邊的聖旨亭豎立聖旨碑,系宋代遺物。碑高一百四十釐米,寬七十三釐米、厚十四釐米,上書“敕威鎮廟、聖祖神道”兩行八個遒勁大字,字徑二十六x二十五釐米。
郭忠福,五代.後唐.清溪縣崇善裏(今安溪縣金穀鎮河美村)人,生於後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年)。少時家貧,三餐難以為繼。以孝順著稱鄉裏,父親去世後無力安葬,賣身於楊姓大戶牧羊。後偕母東行,至南安詩山十二都郭山(因山形似鳳,亦稱鳳山)下安家,為人打工、放牛為生;有食,必帶回與母共嘗。後晉.天福二年(九三八年)農曆八月廿二日,郭忠福放牛上鳳山,攀絕頂,坐古藤上化去,年僅十六歲。鄉人贊其孝道,憐其不幸,後晉.天福三年(九三九年)於其坐化的郭山上建造“郭山廟”祀之,後擴建為鳳山寺。
郭忠福孝行聞名於世,歷代官府奏請朝廷加封,奉為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年),賜郭山廟廟額曰“威鎮”;紹興年間(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勅封“威鎮廣澤侯”;甯宗慶元年間(一一九五~一二○○年),追封“廣澤尊王”;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加封至“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郭忠福父母也因此封贈為太王、太妃。
廟宇建在山脈蜿蜒形似遊蛇的山麓。山下溪流,有一潭,晝印日,夜印月,日月隨波蕩漾,浮光爍金,猶如“靈蛇之珠”。
廟宇為二進四合院式建築,抬梁式構架。主體呈重簷歇山式,寬深各三間,左右翼輔以廂房。當心間八卦形藻井。屋頂兩間上下有十四根飛簷翹脊,聳峙挺拔。
前進比後進地坪低一米多,只有埕和走廊,而無房。兩邊過水走廊內壁未砌石級,各放著一個高尺半、直徑二尺的石球,作為登行石級,據傳作為蛇眼。廳口正中階下埕的內壁用五條石,底直鋪二條,相隔二尺,上面橫鋪二條,再疊上一條,疊成蛇嘴。令人費解的是,埕沒有砌出水涵洞,然暴雨簷水傾注埕中,卻從未溢出,而是自然消退。
廳口一對透雕“四龍朝八鳳”青石柱。廳中有兩根人物浮雕石柱,左為“八仙朝國老”,右為“陳三、五娘”故事。石柱浮雕的人像、盤龍以及點綴的花草樹木、飛鳥跑馬等,技藝精緻,栩栩如生。惜“十年文革動亂”中遭受破壞,都已經沒頭、缺手、斷足矣,至今無法修補。
廟中有碑刻二方,為宋代與清代遺物。
廟門對聯:“大而化之謂聖,眾所歸焉曰王。”殿兩側石柱浮雕對聯:“威震域中欽聖德,鎮雄河內仰王靈。”
廳內是佛龕,名曰“聖王殿”。供奉神像:正中為聖王公郭忠福(廣澤尊王),左為武德英侯,右為崇德英侯。傳說武德英侯、崇德英侯兩神,是送聖旨來的臣子坐化的。
廟中聖王神像左腳下垂,據說是郭忠福坐化古藤上時,其母趕到,攀下他的左腳,鄉民便據此塑形。清.咸豐間陳步蟾《頌郭聖王》詩亦采此說:
 “尊王孺慕本天真,曾坐藤蘿證夙因。
  阿母來牽伸一腳,千秋猶踢忤逆人。”
安溪金穀一帶,民俗每年正月初擇一日迎聖王公到河山、河美、尚芸、芸美、華芸、金山、金穀等地“巡境”。“巡境”時,按古代侯王的規定配備護衛“兵通”一百四十四人,穿戰衣,持刀槍劍戟隨行,儼然重現古代侯王出巡的場面。
聖王公信仰隨閩南人的出洋謀生,遠播新加坡、印尼泗水、菲律賓馬尼拉、馬來西亞吉隆玻、怡保、仙打根、吧巴、緬甸仰光和臺灣等地。民俗定農曆八月廿二日為祭掃陵墓之期,海內外信奉者彙集,上墓燒香。
位於安溪縣虎邱鎮圭峰山麓,始建於南宋,崇祀顯應祖師,是湖頭泰山岩的分爐(參見《泉州寺廟.泰山岩》)。明萬曆年間,改建為洪恩岩寺。宋、元、明、清時期,寺原隸屬新康裏,分屬新康鄉與寶溪鄉。是閩南著名的古刹聖地,現為安溪縣僅次於清水岩寺規模第二的寺院,已立為泉州市文保單位。
步入洪恩岩寺,殿柱雕龍,騰然欲搏;石階千級,路轉峰回;捧飲涓滴聖泉,頓覺滌心蕩目;俯賞碩大岩龜,呼之自若泰然;觀音潭綠、瑤池碧玉落塵寰;朝雲暮靄,蓬萊紫氣繞仙閣;斜徑石銘細尋,詩文和風景齊入畫;學土洞窟稍憩,書聲與漱泉共嘯吟……
岩寺大殿,供奉有釋迦牟尼三世尊、觀音佛祖和顯應祖師諸佛像,神光顯赫,香火鼎盛。環衛正殿,則有祖師殿、釋子堂、觀音潭等景點。
其原址“學士洞”相傳為清代著名文學家、《口技》作者林嗣環讀書處,居岩寺最高點。
岩後山陵巍峨,嶽峰環抱,若登高遠眺,有雄獅戲珠,大象汲水、猛虎潛江等自然景觀。
岩寺周圍共分“洪恩二十境”即土峰獨秀、蓮花石座、百尺岩瀑、神來石、石龜石蛇、九曲溪景等。遊人至此,心曠神怡,人稱“佳景不虛遊客趣、洪恩亦是一西天”。
位於安溪縣城之南的永安裏厚垵黃龍山麓的藍溪之畔,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一一○一~一一二五年)。
清.乾隆《安溪縣誌》載:“汾衍廟,在黃龍山下,崇祀武德尊侯,祈禱有應。”廟後又增奉法主聖君、五穀真仙。因瀕臨藍溪,南宋.嘉定間陳宓任安溪縣令時,曾據此作消除不祥之祭的修禊之事。
後由於溪岸向南崩潰,廟宇倒塌,廟地被沖刷得只剩下一塊巨石。清.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年),汾衍廟遷於虎形神地現址,後又夷為平地。一九八四年依原向、原基、原貌重建。
重建後的汾衍廟面寬三間,進深兩間,中間一方形藻井。
位於安溪縣長坑鄉山格村大香山脈鳳形山下,宋.咸平五年(一○○三年)由古岩遷來,幾經興廢,民國三十三年間焚毀後重建。一九六六年又遭毀棄。一九八八年按貌重建。是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名普陀岩。明.萬曆間,張瑞圖到此,認為天下一“普”無二“普”,乃改今名。
補陀岩面對香爐形山,兩旁山峰象鳳翅將其環抱。左右兩條小澗,於岩寺前匯合向東。鳳形山后有一座山,一個天然岩洞,酷似仙人騎鶴。右邊的山坳象馬鞍,稱馬鞍格。
岩寺整體面積兩畝,依山築在高臺上,“一字”形,十七椽結構,屋頂剪瓷彩雕龍飛鳳舞,建築風格獨特。
正殿重簷屋頂,抬梁架,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和前面“萬”字形雕欄的長廊連結成一個“凹”字形,堂室深邃。左右護厝。前簷屋頂,橫築十九屏,堆塑人物故事圖。
正殿又分中殿和前後廊。岩宇當心間,祀顯化大士觀音(俗名施美瑛)以及施母。堂前覆船式長廊,椅座護欄。後廊祀一列釋迦、阿彌陀、韋陀、伽藍、十八羅漢等佛。
附屬建築有護界宮、僧樓、山門等。
大門兩旁有“國泰民安”四大字。大門下埕砌十二級石臺階,階下是一個半月形大庭。大庭內有金魚缸和花壇,花壇中種植月季花。庭前有一道五尺多高的圍牆,圍牆下隔路建有一座下樓。距岩寺數百米處,還有一護界亭。
補陀岩現存一個明代的青草石香爐、清代漆金輦轎、瓷香爐。青草石香爐,雕四隻虎腳,正面雕一個八卦、一個獅頭,兩邊對聯:“香燃北山環龍案,爐置南海蓮花台。”
補陀岩內還有一個清代的聖旨牌。傳說,康熙年間長坑福春村官獻瑤少時在補陀岩書房讀書,曾向內祀的觀音許願,若取功名,定當重謝。後官獻瑤入朝為官,回鄉時為補陀岩題一對聯:“讀書好,耕田亦好,識好便好;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還捐資鋪築一段長二裏、寬五尺、其中有兩段石板橋的石碣路。回朝後又申報,皇上賜與聖旨牌。
原名烏石岩,位於安溪縣龍涓鄉內灶與鶴林村交界的烏石山頂(今屬灶坪)。建於南宋.寶祐丙辰年(一二五六年),屬縣文物保護單位。
岩宇分內外殿,兩殿毗鄰,南向,面臨懸崖千仞。建築總面積約四百平方米。面寬各五間,深三間,系以天然岩洞拓寬,上覆帽形巨石。洞內仿木石柱、石樑承托。柱呈棱形,覆盆柱礎。內外殿依石壁鑿龕,崖刻一至三尊石佛,主祀定光佛。“文革”中局部遭砸毀。橫楣陰楷“寶祐丙辰六月建造內殿”等紀年款。一副冠首聯對“護太子發祥裏佐聲譽;國振興啟塑尊嚴神靈”。相傳宋.趙昺南遁曾避難於此。
崖壁中有個小洞眼,手指伸插進去不到底,清泉汨汨外湧。傳說此乃“漏米洞”,當年供和尚食粥。
洞頂的大磐石間有一個小圓孔,據雲是旗杆洞,明末崇禎年間,內灶陳爾芳領導農民起義,在此豎起反清複明義旗,後成為鄭成功部屬。
此地石景薈萃,瀑布咆哮,古木參天,雲霧縹緲,晴日可遠眺廈門鼓浪嶼全景。
又名石堂宮,位於安溪縣參內鄉大厝村。始建無考,遺留柱礎為明代形制。因年久失修傾圮,一九八八年重建。堂前西立一方一九八七年“重建龜峰堂志”。
坐北朝南,單體結構,重簷式,堂前辟三門,出簷廊,寬深三間。神龕雕飾精緻,屋脊剪瓷堆塑。祀保生大帝.吳夲。有聯對多副:“保生救時救世封大帝,妙道醫國醫民號真人”;“坐龜翁對龜峰勝地千秋長泰,稱大道封大帝威靈萬古尊真”等。
位於安溪縣龍門鎮溪內村,是隋朝河南災民“因洪公”、“因洪婆”南下於此建的。縣文保單位。
殿堂正中懸掛的“明動變化”牌匾,是光緒四年(一八七九年)季春重修時所鐫。廟宇周遭,散落有“植物迷宮”、“九層蓮台”、“歲寒三友”、“安康殿”、“尪公塔”等諸多景點。路旁崖下,有棵隋代栽種的千年荔枝。這棵荔枝年年開花結果,但所長的荔枝果實,只有果殼、果核,卻從不長肉。廟殿下有“尪公池”和“尪母池”。
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獅峰頂,始建于宋,代有修葺,是安溪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宋,安溪達摩弟子在獅峰山設壇供奉達摩,始名獅峰寺。後人為紀念達摩,易名達摩岩。一九五八年毀棄,一九九○年按原來規模重建,保留古代的柱礎、水槽、舍利塔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題“達摩岩”三字。
廟宇辟三門,西向,單體木石構築,重簷歇山式建築,徹上露明造,寬深三間,神龕雕飾精緻,祀達摩。
今尚存“達摩岩”摩崖石刻三字,每字高一.五米,寬一.二米,楷書陰刻,左邊鐫刻“(南宋)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年)”,是安溪縣境內最大的宋代石刻。
摩崖石刻下有一棵“三色樹”,高十余米,樹圍二.五米,長松皮,生柏葉,結楓蕾。“三色樹”下有清泉一股,旱不凅,雨不漲,四時不竭,泉水清洌。獅峰岩頂有一危石,稱出米石。山巔石橋邊一石筍上,刻有“獨秀峰”三字,為宋代石刻。
有宋代舍利塔,形制與鐵峰岩舍利塔類同。塔為石構,平面六角形,須彌座,仰覆蓮,塔身為二節圓筒石疊砌,上覆以圓餅石。
位於安溪縣東南部參內鄉羅內村(古長泰裏羅洋鄉),始建於明.永樂元年(一四○三年),祀境主公謝枋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謝枋得(一二二六~一二八九年),號疊山,江西弋陽人,南宋.愛國志士、詩人,與文天祥同科進士。謝枋得才華橫溢,其詩《蠶婦吟》、《慶全庵桃花》、《詠花影》被選入《千家詩》。南宋亡後,元朝使官聘謝枋得入朝為官,謝枋得至死不從,後絕食身亡。
元初,江西弋陽羅姓雕謝枋得木像供奉於堂,尊稱境主公。明初,羅氏後裔攜帶境主公木雕神像入閩開拓,定居安溪長泰裏羅洋鄉,並將境主公神像安奉於家,廣泛介紹境主公的來歷和事蹟。鄉鄰遇事每禱之,屢有靈驗,香火日盛。明.永樂元年(一四○三年),羅家將境主公神像獻出,由羅洋鄉黃氏為主鳩資起蓋廟宇奉祀,定名安山廟。
明.宣宗時(一四二六~一四三五年),境主公被賜封“正順尊王”,並隨著安溪人的外出開拓而傳播海內外。至今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有十餘處分爐。
安山廟現存建築為一九八○年依舊制重修的,重簷式,樸實無華。廟內有明.著名書法家張瑞圖所題“安山古廟”匾額,清.武狀元黃培松親書“玉行砭人”、探花黃貽楫親書“宋室夷齊”、進士黃爾歐親書“忠孝兩全”等金匾。
離安山廟數百米的溪畔崖石上,鐫刻著明.萬曆年間蔡國賓手寫的“觀瀾”兩字。
湖頭關帝廟
位於安溪縣湖頭和聲大橋西畔。背依街,前臨溪。
始建於明.天啟元年(一六二一年),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重修。“文革”中毀棄殆盡。一九八九年間重建。廟宇三進,土木結構,樸實無華。
第二進為主體建築,重簷式,徹上露明造,寬深三間,左右翼以廂房。廳龕祀關羽,兩廊塑“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神像以及馬夫、涼傘夫等。縣令丁鏜曾立“至誠感神”匾,至今猶存。大門額上朱書“關帝廟”三字,一對聯為“志在春秋功在漢,心同日月氣同天”。
三進,祀關羽父母(襲封),及檀樾李懋檜、李先春神位。北廊牆嵌三碑,分別為清.康乾間獻租養僧、嘉慶重修記事、一九八九年重建芳名等碑記。
又稱泰湖岩,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田中村(古屬還一裏),始建於南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宋.張道源祖師居此。康熙辛卯歲(一七一一年)毀於火,古跡猶存。寺僧構屋數櫞,奉祀祖師。”
南宋.紹定年中(約一二三○年),道人張道源原在德化九竇溪,後尋到安溪還一裏,擇地定居下來,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後人尊稱張道源為惠應祖師。
明代,太湖岩與清水岩、泰山岩並稱安溪宗教建築物的“三岩”;太湖岩惠應祖師張道源、清水岩昭應祖師普足、泰山岩顯應祖師惠勝並稱。
太湖岩雖已圮毀,但根據資料,還可尋及大貌:
太湖岩依山而建,分為頂岩、下岩兩大部分。從田中村沿山路而上約三公里處,是太湖岩的格仔厝。步入“百丈山”山門,便到下岩。下岩邊原有古木三株,古木邊是圓明法界山門,山門邊是雙層門樓,浮杉池就在門樓邊。浮杉池邊有一舍利塔,平面六角形。過浮杉池,便是頂岩。頂岩前殿為如來殿,殿邊是香積廚和版屋。從前殿兩側步上三十級臺階後,就到主殿。頂岩東側從下而上是地藏閣、大士庵、祖師殿。祖師殿兩邊又有兩座舍利塔,都比浮杉池邊的舍利塔大,高二.一六米,分別為須彌座、仰履蓮,塔身雕光坐態佛像。
太湖岩尚存不少文物:
清代“祝聖放生池”碑刻,高一.一米,寬○.五二米,字徑○.二八x○二三米,弧頂。
清代六角石柱四支,高三.二米,上鐫對聯:
 “惠應千年不爽,問肝腸鐵石一腔;
  圓明兩曜齊光,看色相金莖百態。”
 “湖開百丈,面同發,曳碧岩,地聯太華稱名嶽;
  惠濟四方,伏群魔,安眾庶,派傳照顯作大師。”
明.宏治十八年進士、監察禦史詹源曾遊太湖岩,賦《登泰湖岩》:
 “泰湖名特重,臘月更躋攀。好鳥深藏竹,幽僧少出山。
  驟來如晤道,坐久不知還。童冠謳歌起,遙聽夕照間。”
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戶部員外郎詹彬賦:
 “發源自佛耳,名刹難稱儔。不雨山長潤,無風氣亦積。
  銜杯僧共坐,穿徑月同遊。寄語長安客,何如此地幽。”
清.康熙十一年舉人、曾任武強知縣的官朝京遊歷太湖岩,作《泰湖岩次韻》四首,《安溪縣誌》錄其二:
 “誰家參透此禪關?歷盡崎嶇意自閑。
  日色常懸天地闊,泉聲不變古今潺。
  山中花雨連階積,殿上香風惹袖還。
  最是奇人多勝事,錫飛高出在雲間。”
 “紛紛塵劫枉相關,占得清高卻自閑。
  地聳千家岩色曙,源通萬穀水流潺。
  豈知一佛今猶在,誰道真人去不還。
  夜靜鐘聲雲際發,上方月碧照林間。”
又名鯉魚宮,位於安溪縣官橋鎮五裏鋪。始建無考,重建於清.嘉慶年間(一七九六~一八二○年)。現存建築為清.乾隆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遺物。一九九一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宇外設圍牆,內有獨立二座建築,方向稍有不同。
前座(正堂)單簷歇山頂,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後進與左右遞落建半圓形廊屋,前築圍牆,中辟門亭。西向。清.乾隆《安溪縣誌》曰:“因門前池內有二石似鯉魚而得名。”
供奉保生大帝.吳夲。神龕中的吳真人木雕坐像,工藝紋飾應屬明代形制,保存完好。龕上懸掛“慧眼慈心”匾,匾中上方鈐蓋漢滿文“安溪縣印”。上款“知安溪縣事吳興宋應麟敬題”,下款“嘉慶庚午年(十五年,一八一○年)葭月王祖德重鐫。”(宋應麟於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任安溪縣令)。柱聯有“妙道神通昭感應,真君配帝赫聲靈”;“大道無私施澤普,真人有應沾恩深”;“駟馬拱案聖神駕馭達皇路,雙鯉臨門風雲際會上河津”等數幅。
後座為王氏祖祠。吳真人成為雙鯉堂供奉的神袛,歷來為王氏所奉祀,緣因“(王氏)始祖延臣與吳家為友,遭亂,負幼子入清溪”(五裏鋪《王氏族譜》)。又王氏祖先娶黃氏女,黃氏對吳真人十分崇敬,乃取其像祀於堂。
明末清初,保生大帝隨五裏鋪鄉民東渡台中,繼而成為台中王姓崇祀的保護神。現台中沙鹿保生堂就是雙鯉堂在臺灣的一大分爐。
又名騎虎岩,位於安溪縣虎邱鎮金榜,是安溪著名古寺。
古人題詩雲:
 “飛鳳岩中景色幽,森林欣茂水悠悠。
  高山聳峙真仙界,所惜歡遊難久留。”
位於安溪縣蓬萊鎮西部山區的上智村境內三笏山第三秀峰山麓之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無考,或說始建於明.永樂甲午年(一四一五年)。主祀三代祖師,是德化龍湖寺在安溪的主要分爐之一。
寺院歷經修葺,一直香火鼎盛。近年全面翻建,岩刹重光。
現存建築為清代形制,四合院式,東向,三進殿閣依此遞升。前殿盤龍石柱,莊嚴肅穆;中殿流光溢彩,華麗堂皇;正殿歇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抬梁式構架,高敞宏大,氣勢恢宏。祀如來、羅漢、三代祖師等神佛。
寺中珍藏明.書法家張瑞圖手書“真相”古匾,“真”字如美女梳妝,“相”字有彌勒現肚之狀,極具神韻;署紀年款“萬曆乙卯(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
寺中木刻對聯多副。“喬木千枝原為一本,長江萬派總是同源”,不失名家風範。清.康熙間閩清儒學胡璉所撰對聯,蒼勁有力,真跡猶存:“莫如龍湖、太湖淨,呵諸法空時,上地即最淨地;孰與雪山、大山高,曰真身現處,九峰是兩高峰。”還有“系出西河禪參上地,真修三代身現九峰”等。
寺中所存文物瑰寶,還有鑄造於清.光緒庚子年(一九○○年)的大鐘兩鼎、金楮爐一個,均保存完好。
九峰岩有八大自然景觀:
“三笏摩天”:三笏山三峰競秀,巍峨高大。
“九峰插漢”:三笏山的第三個山頭,直插雲霄。
“獅仔參前”:古道休憩坪水窟邊,有一石酷似獅仔,撓首弄月。
“釀泉時出”:在九峰岩殿宇之下,泉水清洌甘醇,同一容量的泉水較它處為重,古稱“佛泉”。
“巨石飛騰”:明.天啟辛酉(一六二一年),有一巨石從九峰岩殿宇後懸崖上迸裂飛崩而下,不傷岩寺毫釐。
“龍湖別洞”:山峰上有一洞,傳說乃德化雪山下龍湖岩之三霄鬼洞在此的另一洞,古稱“別洞”。
“爐索長橫”:岩寺前側有一似香案的山巒,常年煙霧嫋嫋。
“禦輪積翠”:站在三笏山巔,遠眺禦史嶺,晨曦映照者滿山蒼松翠柏。
位於安溪縣湖上鄉中部盛富村銅鑼寨,始建於明代中葉,由銅鑼八社共同祀奉關帝,配祀關平、周倉。一九九五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馬來西亞天龍宮是其分爐。
廟宇代有修葺,“十年文革”時拆毀,一九八一年按原地基、原廟貌重建。廟宇坐南向北,四合院式。中殿六根圓柱淩雲擎天,正殿莊嚴肅穆。現保存諸多明、清文物,如明代的周倉雕像,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書贈的“銅鑼古地”匾額。
《清史稿.列傳四十九.李光地》載:李光地“年十三,舉家陷山賊中,得脫歸。”傳說此事與銅鑼廟有關。時李光地全家十二人被山寨王林日勝劫至永春船頭岩附近之帽頂寨,其伯父李日燝焦急中向銅鑼廟關帝祈求庇護。是夜,關帝托夢李光地,敘述解救之法。次日,林日勝勒索錢財未遂,一怒之下欲用濃煙將李光地等熏死。李光地用關帝托夢之法,急撒尿濕衣掩鼻,俯伏於地,倖免一死。後李光地及其家人在銅鑼八社二十八猛士救助下脫險。獲救後的李家自此定期到銅鑼廟祭拜酬謝,從不間斷。李光地入朝為官後,仍念念不忘神恩,特書贈“銅鑼古地”匾額。
李光地裔孫李維翰、李學箕為感神恩,也書贈兩副嵌金木板浮雕對聯:
 “廿八將攻巢累月鴟張制勝端資帝力,
  十二人陷賊全家虎口得生實賴神恩。”
 “破船頭平帽頂完眷增餐我祖先沾聖澤,
  撫八社鎮一方禦災捍患比閭冀沐恩波。”
位於安溪縣魁鬥鎮境內的岱屏岩上,是一個奇石岩洞、奇廟連成一體的風景名勝。是歷代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聖地。
景區內的太平岩寺,始建於清.康熙二年,主殿高大森嚴,供奉的也是清水祖師。
清風洞是安溪著名高儒禮缽、禮錫師兄弟的道場,內奉杏春仙公。傳說仙公是位神醫,清風洞與眾不同的一個特色,別處是簽詩是五字,清風洞的簽詩是七字,並分有小兒科、婦科、內科、外科等,供抽籤問藥。
清風洞依山而建,採用民間樓廊式的建築風格進行組合,是一座奇特的建築。
此外清風洞景區還有峽穀洞、仙洞、腳桶石、石鼓、石鐘等十幾種奇特自然景觀。
位於安溪縣湖頭鎮東南隅一公里處的福山獅峰山畔,始建于明.英宗天順年間(一四五七~一四六四年)。清.乾隆《安溪縣誌》載:“清溪宮為明.裏人巡宰李森建。祀吳真人,甚靈應,求者無虛日。”
明.嘉靖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周孟中(字時可,號畏齋,廬陵人,成化進士,累遷廣東布政使,宏治中終右副都禦史)到福建南平巡行,查核官吏治績。途中經過湖頭,曾留宿清溪宮,尋訪並提拔了李森的曾孫李鏜。臨行前,還在清溪宮牆壁上題下《題清溪宮》一詩:
 “迢遞漳平四日程,清溪夜臥到天明。
  年豐已喜民安堵,村靜不聞犬吠聲。
  自是山川留過客,卻教風雨阻行程。
  搜求俊彥充庠序,從此湖頭多顯名。”
明.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任安溪知縣的龔穎:
 “歇馬湖頭路亦多,多情無奈簿書何!
  鼠牙雀角真堪厭,秀水佳山喜再過。
  修竹拂雲來鳳鳥,青松夾道掛藤蘿。
  羽人解說玄機妙,坐聽深更苦睡魔。”
位於安溪縣城廂鄉同美村新岩山頂閬苑峰,海撥五百米,縣文物保護單位。寺名取自唐.大詩人李商隱的“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棲鸞”。
始建于唐代,其時乃“巨石相拱成殿”,想必相當簡陋,原祀達摩祖師。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及《安溪縣誌》中載:“唐.普照禪師下錫於此……”
古往今來,曆此流連的儒士名流,不計其數。“閬苑夕照”四字,即宋.理學家朱熹所題。他的題聯“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至今還萬人吟誦。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褒贊:“天地英雄氣,雲露浩蕩春。”
登閬山入口處,殘留一段宋時寨牆,寨門有“閬苑仙境”的勒石,兩側的“霧繞閬岩,人在空中攬勝;雲飄寶殿,客來天上燒香”猶歷歷在目。進此山門後,山路陡峭。極目遠眺,藍溪如練,公路似帶;探頭院外,陡崖似壁,細泉瀉澗。傳說中宋.名將楊文廣平閩十八洞之一的“鐵松洞”,即在此峰頂。
“自李唐之後,岩寺迭新。”現存的閬苑岩依山臨壑,東向,成“虎落山”單簷歇山頂構式,坐北朝南,寬深三間。還附設有四大將廟、山門亭閣、鐘鼓樓等。殿堂供祀著清水祖師。兩旁對聯:“紫陽標八景,閬岩夕照其一;廣輿記萬山,清溪勝地無雙。”
歷史上產白茶聞名。朱熹題門柱聯陰鐫:“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今尚殘存數株,是研究茶葉品種的重要例證。白茶其貌不揚,萎黃孱弱,長在廟外峭壁石筍夾縫之間,惟有夏至正午、冬至子刻,才有日月之光映射得到。葉呈白色,奇香撲鼻,質高無價。
去堂西百米本有一庵,相傳乃一位敢諫的妃子被貶至此所建。現殘垣斷壁處仍汩汩流淌一眼細泉。
岩宇北側,一峭拔石筍,天生一洞,夏至日西照,光芒穿孔而出,蔚為奇觀。宋.朱熹標題“閬岩夕照”即指此。
位於安溪縣長坑鄉田中村,一九七一年間遭毀,現僅存三座舍利塔。
三座舍利塔中,兩座聳立於殿后山坡,為宋代形制;一座立于放生池畔,為元代形制。分別為開山惠應大師.張道源和真靜大師.劉應等埋骨灰之地。
安溪泰山岩
安溪泰山岩全稱為“顯應普濟大祖師岩泰山寺”,位於安溪縣感化裏西南隅大尖山。曾記有“七佛春雲”景觀,列為湖頭“十大景觀”之一。據載該岩與遼寧義縣奉國寺、山西文城縣玄中寺齊名。一九九五年七月,公佈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南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顯應祖師坐化,建寺於此。”
顯應祖師俗名黃惠勝,北宋.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年)自永春到安溪感化裏小尖山,在峰頂築庵修行。南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年),在大尖山坐化,由陳娥等人籌資伐木架屋,依山建寺,立廟為神供奉。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朝廷敕封黃惠勝“顯應”、“普濟”封號,民間稱“顯應祖師”,俗稱老祖。
元代,名僧如照曾出主泰山岩,至大德八年(一三○四年)還領開元後堂。
明.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巡宰李森耗钜資建中殿、東西畔藏堂、齋堂,形成規模。
明代,泰山岩與清水岩、泰湖岩並稱安溪宗教建築物的“三岩”。
清.順治(一六四四~一六六一年)間,名僧德林居泰山岩。德林有雄略,知兵法。大寇林某動劫李光地家,德林畫策,使其徒晦潭為響導,出之。耿精忠、鄭經之亂,料成敗多奇中。
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鄉人、大學士李光地重建泰山岩(至清改大尖山為泰山)。
清.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太學士李培岳重新修葺。
清.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住僧瑞登再次募緣修繕。
“文革”中,山上建築被毀殆盡。二○○三年複建。
泰山岩由眾多高大森嚴的殿堂組成,主要建築在東西中軸線上,自東往西,依此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整個建築構造符合《營造法式》的宮式手法,又有獨特民間手法,是安溪古代宗教建築中比較能反映明清時期佛教、道教岩寺配套的典型。
山門有三個,空門、無相門、無作門,象徵佛教“三解脫”。無相門建成殿堂式,稱三門殿。門邊有兩個手執金剛杵、姿態各異的金剛力士。
中殿供奉顯應祖師,又稱祖師殿。南北兩側塑有十八羅漢雕像。另有一尊面貌慈祥的守護神——拍蚊爺。
後殿建在二米高的台基上,單簷歇山式,寬三十七米,進深十二米,內祀觀音,又稱觀音殿。
此外,還建有藏經堂、齋堂、放生池、四座靈塔。其中有黃惠勝埋藏骨灰之塔。塔為石構,平面六角形,須彌座,仰覆蓮,塔身為二節圓筒石疊砌,上覆以圓餅石。
泰山岩分爐岩寺遍佈海內外。安溪虎邱洪恩岩,就是從泰山岩分爐興建的。安溪長坑衡陽庵裏,同時供奉清水岩昭應(清水祖師)、泰湖岩惠應、泰山岩顯應三位祖師。臺灣也有泰山岩廟宇,至今已知有二十一座,而安溪湖頭泰山岩是臺灣所有泰山廟宇的祖廟。
位於安溪縣官橋鎮。
鐵峰岩門口左側有宋代的舍利塔,形制與泰山岩舍利塔大同小異:石構,平面六角形,須彌座,仰覆蓮,塔身為二節圓筒石疊砌,上覆以圓餅石。
海光堂位於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始建于宋。
《泉州府志》載:南唐.觀察使陳洪進圍海造田,名曰“陳埭”,留眷屬、建宅舍、命部屬與民共墾殖。入宋住民日增,成村莊。相傳大潮漂來一木,夜發毫光,眾奇之,相約將木抬回雕成觀音菩薩,就岸兜建寺尊奉,寺小故名“海光堂”。曆元、明、清,三朝均有修建擴大。
廟雖不大,有古佛百尊,更有名士題匾,如:相國張瑞圖親筆“持世全輪”、進士莊俊元書贈楹聯:“雪造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雲堆羅漢風吹移步往西天”。還有近代名書法家豐子愷妙繪“釋迦牟尼佛”,銀毫七劃,佛顏如生,諸此稀世珍寶,可惜文革浩劫蕩盡,僅存古佛一尊,古鐘一口,千人帳一面而已!
位於安溪縣龍涓鄉美嶺村。史料載:“始建於明.洪武六年(一三七三年),仙景秀溪,鄉人建院峰頂,清幽可玩”。
沿石階登高而上,三座大殿呈現眼前,分別為觀音殿、中殿、清水殿。中內陳列一石,上刻“奉吉石台人於仙峰岩,供系祈求現世平安者。洪武六年吉日題”。
殿內的一口大鐘,鑄於明.嘉靖三十二年,雖年代久遠,鐘聲仍然洪亮,上面刻的文字也清晰可見。
中殿后溝陡峭的岩壁上,有清泉滲出滴漏而下,水質甘甜,沁人心脾,人稱“長壽水”。
岩的左前方,有一榕樹長在岩石上,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尊稱“大樹公”。
岩的左邊,還有多塊巨石相擁而立,形成天然石洞,洞內清泉潺潺,清澈見底。
此地奇峰怪石,卓然矗立。沿蜿蜒小路拾階而上,岩頂有清泉涓涓流出,令人稱奇。山上彩蝶飛舞,杜鵑怒放,紅的如霞、白的似雪、藍的素雅、黃的鮮嫩,涼風習習,送來陣陣清香,讓人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人間仙境。
又名龜峰堂,位於安溪縣參內鄉大厝村。始建無考,遺留柱礎為明代形制。相傳建宮時,宮地周圍常有龜群聚集,故稱此地為“龜峰福地”,廟宇為“龜峰堂”。供奉保生大帝吳夲。一九九五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堂內正中有一保存完好的石質龜殼,堂下梯口露出一小節石質龜尾。有詩曰:
 “元龜出水背高堂,遠映參蠻勝概芒。
  古地於今新肯奐,露甘垂紫拂蓮香。”
石堂宮歷經多次修葺,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重建,後毀。一九八七年又依原基原貌重建。廟堂為單體結構,重簷式。堂前辟三門,出簷廊,寬深三間。屋脊剪瓷堆塑。
石堂宮現存明.著名書法家張瑞圖親題“龜峰古地”匾額。有聯多副:
 “保生救時救世封大帝,
  妙道醫國醫民號真人。”
 “坐龜翁對龜峰勝地千秋長泰,
  稱大道封大帝威靈萬古尊真。”
安溪東嶽寺
原名東嶽行宮、東嶽廟,位於安溪縣治北郊鳳山山麓,現存建築為清.康、乾間(一六六二~一七九五年)遺物,縣文物保護單位。
寺宙坐北朝南,背山面溪。面向筆架山,左眺達於百草庵,右覽達於觀真庵。登頂可俯覽城郭。
始建于唐末宋初,原祀青帝(道教)。清.康熙《安溪縣誌》載:“宋初建山麓,有東嶽行宮,邑人多遊焉。”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年),縣令李鑄重建。
明.天順四年(一四六○年)再修。
清.康熙十二年(一一六七四年),知縣謝宸荃重建。
清.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知縣劉懋齡重修。
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知縣邱鎮重修馮虛閣。
清.乾隆八年(一七四四年),知縣王植重修,住僧德輝募建方丈釋子寺和檀樾祠。
清代中葉以後,外侵內患,民生凋弊。東嶽寺周圍樹林每被砍伐。
清末民初供奉西國如來,道佛結合。
民國時期更趨荒廢。
一九六六年東嶽寺被撥充別用。東嶽寺周圍整片樹木基本被砍光,鳳山成為禿頭山。寺內菩薩和功曹、羅漢塑像成為灰泥,寺空、佛毀、台拆、僧散。寺閣成為農業中學教室和建築社倉庫。繼由先聲村蓋兩座茶葉初制廠堵塞古刹面前。
一九八一年部分邑老及僧人自發結合,重開寺門,恢復寺務。然因年久失修,傾塌堪虞。
一九八八年,新加坡僑親王瑞壁先生和新加坡安溪會館主席唐裕先生集資倡修,增建山門、彌勒造像、集賢堂、晦翁亭、蓮花池,重建釋子寺、池頭宮等。
寺前一大石埕,占地二千平方米,左右峙立牌樓式石坊,右坊正臨大道,上題“鳳麓春陰”,左坊為城隍廟山門。
東嶽寺宇依山而建,土木結構,平面二進,實遞高四層,南向,高低相次。
寺分前、後兩殿。
前殿為懸山式屋頂,加築覆船式長廊。祀東嶽大帝和二尊活動閻羅,左龕福、祿、壽三星君,右龕伽南尊王。壁畫十八地獄和二十四孝圖。殿后兩側為東西鐘鼓亭。
後殿匾題“馮虛閣”。殿正中祀觀音菩薩,其後為三世尊,左右為文殊、普賢二佛;殿前一尊金彌勒佛,東西兩側肅立韋陀、堅努二護神。殿左廂祀地藏王菩薩,右廂祀注生夫人。
寺外右側隔巷為池頭宮青提夫人;再隔巷為集賢堂。集賢堂是為紀念劉乙、詹琲兩賢士和朱熹所建。堂前蓮花池,池上有六角亭亭,如浮水蓮花。六角亭內刻對聯曰:“四面騰空賒月色,一池澄澈浸花香”。
寺左隔巷為檀樾祠,祀鄉賢禦史張讀和吳姓檀樾牌位。祠隔巷連著釋子寺。寺後有晦翁亭,寺前石埕下建有萬善堂、德輝塔。萬善堂堂前兩旁對聯曰:“萬物靜觀皆自得,善心啟化勵良民。”牆壁繪有“魁星踢鬥”、“壽星松鶴”、“天女散花”等彩畫,栩栩如生。
東嶽寺景色幽雅,北背鳳山,南面清溪,筆架三峰拱秀。俯覽城郭,煙火雲蒸;仰觀山峰,晨夕霞蔚。四季林茂花香,意趣盎然。由於東嶽寺地處鳳山勝境,古來多有名人涉足于此。
五代時,高士劉乙、詹琲隱居此山,留有詩篇。
南宋.理學家朱熹登臨觀賞,到此標題“鳳麓春陰”,為安溪古時八景之首。集賢堂亭柱上有副朱熹撰寫的聯詞:“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亭邊有棵參天古榕,傳說是朱熹栽種。
明.郡人張瑞圖題“鳳麓古刹”、“慧光普照”兩匾,原掛於寺內。
明.邑人雲南道監察禦史詹仰庇,郡人榜眼黃鳳翔、郡人太守林雲程、邑人戶部主事李鳳鳴以及宋、明、清邑令陳宓、汪瑀、莊成、黃宅中等均登臨題詠。
Copyright(C)2006
- 2016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傳真:0852 -  電郵: QQ: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字纪念币最新价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