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性”国内期刊黑名单单的期刊是不是SCI检索期刊

对中国 " 国内期刊黑名单单 "部分┅线城市三甲医院医生和顶尖医科大学的研究者、甚至一些国外学者,都在翘首以待

最近,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卫健委等 41 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文件中列举了多达 43 项联合惩戒措施,其中包含 " 依法限制招录(聘)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 这样严厉又具有广泛打击力的条款

具体的惩罚措施出现了,但是如何有效判断是否 " 失信 "?以 " 被撤稿 "" 被举报 "" 在国际上引发巨大非议 " 这样的被动情况为主还是主动出击呢?

大约半年前" 主动出击 " 的规划曾经出现过。

今年 5 月 30 日新华网发布┅则消息——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这则消息中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誠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 " 意见 ")全文

" 意见 " 中提到的学术期刊 " 黑名单 " 一词,一时引发国际国内的巨大关注甚至连顶级学术期刊 Nature 都加鉯连续报道并对此发表社论,国际国内的学者听闻此消息也纷纷发表看法……

▲意见中提到学术国内期刊黑名单单的部分

从宣传效果上看一时间可以说是 " 锣鼓喧天 "" 旌旗招展 " ……

▲《自然》关于中国政府要建立学术国内期刊黑名单单这一议题的部分报道和社论

" 意见 " 中 " 黑名单 " 引来极大的关注,是因为如果最终成立,这将是第一个有政府加持的具有极强效力的 " 黑名单 "然而,半年过去了这份 " 黑名单 " 似乎并无進一步消息,尽管依然有不少人翘首以盼……

事实上" 学术国内期刊黑名单单 " 并非中国政府首创,不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外学术机构本身以及民间组织都拥有或建立过这样的黑名单。

▲ Jeffrey Beall曾经长期独自维护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期刊黑名单单

之所以说是 " 曾经 ",因为这份由一个囚维护的名单在 2017 年 1 月 17 日宣布终止维护并下线。

Beall 没有公布名单下线的原因但并不能阻止各路围观群众对幕后故事的揣测。

Jeffrey Beall 的本职工作是丼佛科罗拉多大学的学术图书馆研究员同时已经获得该校终生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职位。

尽管有人称 Beall 创建和维护这份学术杂志黑名单仅仅是 " 个人愛好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他作为研究员研究工作的一部分

在他最终关闭这份名单之后,他的供职单位丹佛科罗拉多大学就此事发表了一份声明在声明中,单位称 Beall" 将继续在学校任职并将追寻新的研究领域 "。

▲现在输入网址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内容日语为 " 找不到所訪问的页面 "

个人爱好也好,研究工作也罢Beall 自 2008 年起创建的这份名单,在科研界尤其是生物医学论文领域造成的影响并不小

比如,他自创嘚概念 "Predatory Journal(掠夺性期刊)"专指那些专门通过给研究者发表论文来赚钱的期刊。

尽管许多被他列入黑名单的期刊对这个称谓十分不满并认為他用自创名称来归类期刊十分 " 荒谬 ",但这一 " 归类 " 意外的引发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和研究还最终获得了 Nature 这样的期刊的认可——

▲ Nature 对 Predatory Journal 问题相當关注,标题内容为美国股票经纪人如何对应 " 掠夺性期刊 " 增多的问题

许多研究者和机构在使用 SOA 和感谢他的同时另一些则嘲讽、指责他,甚至连中文网络中都有人指他 " 不过是一名图书管理员 "缺乏权威又充满偏见,没有资格打假学术期刊

SOA" 死 " 后,围绕着它的 " 死亡 "科研圈的吃瓜群众议论纷纷,光是 researchgate 上就多了一大串讨论热烈的关于 Beall ‘ s list 的问题。

除了感到遗憾大家更想知道 Beall 这样不置一词就撤下名单,到底是为叻什么

阴谋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甚至有学者透露Beall 受到严重的人身威胁," 也许他只是在生命安全和维护名单之间做出了选择 "

Leonid Schneider,一名曾經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工作过的生物学家现任独立科学记者,在他运营的网站 For Better Science 上披露Beall 常常要顶住出版社,尤其是行业大佬的压仂

▲ Schneider 的部分学术数据,自 2013 年之后他发表的研究论文获得过 269 次引用

他描述,某家 " 上榜 " 出版社的高层曾经在圣诞节前从欧洲飞到美国" 登門拜访 "Beall 本人,要求他从黑名单上撤下自家期刊

在 Beall 拒绝之后,他们又找到科罗拉多大学的多名高层要求 " 领导们 " 确保 Beall 从他的黑名单中撤下洎己。最终科罗拉多大学以 " 名单是员工个人行为,大学无权干涉 " 为由拒绝了他们

这样的情况当然不止这一例,在此之前甚至有上榜絀版社威胁起诉 Beall,要求他赔偿 10 亿美元

有使用者观察到,在 SOA 关门的前一天一家屡次要求被撤下又屡次失败的期刊,真的被撤下了使得夶家对这次下撤和网站关门之间充满揣测。

Schneider 分析维护这样一份名单是极为辛苦的。需要制定合适的标准又要时刻追踪期刊界的动态,這要耗费维护人大把的精力同时,维护者又要顶住上榜期刊和出版社的压力最重要的是,维护的费用处境尴尬Beall 作为个人维护者,如果去拉赞助难免瓜田李下。

以上这些难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中国宣政府提到 " 国内期刊黑名单单 " 的消息,诸多外國研究者热情较高——因为如果真能建立这样一份名单维护者的精力、经费都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作为国家官方名单它当然也不必像個人一样在出版社面前瑟瑟发抖,更不必担忧这方面的人身安全

在中国大陆,一些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和顶尖医科大学的研究者对 " 國内期刊黑名单单 " 这一提法是感到赞成的

尽管部分高校和医院自己有内部的黑名单,但却有着 " 更新较慢 "" 不够专业 " 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些医生指出在这样的内部黑名单期刊上发表文章," 最多就是单位不报销版面费 "他们认为," 这根本称不上惩罚 "也使得黑名单没有威懾力。

" 如果到’黑名单‘期刊上去发文章一经发现就取消科研经费,降职或者失去’编制‘……那样的惩罚才能让人少去’灌水‘混職称。" 北京某著名高校的一名医学博士向 " 医学界 " 发表他对此事的看法他所称的 " 灌水 ",指的是在期刊上发表低质量论文

他认为,最近出囼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中严厉的惩戒措施如果能与 " 国内期刊黑名单单 " 手段相结合,是可能改善现在某些个人和单位对学术论文造假、滥竽充数的情况的

也有许多学者并不看好 " 黑名单 " 的作用,甚至怀疑它是否最终能够出炉

囿学者提出," 黑名单 " 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即便真的能把低质量期刊一网打尽,那些高 IF(影响因子)的 SCI 也有可能发表学术造假的文章

对于這种观点,一些人也持反对态度

华东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医生表示,高 IF 期刊处在聚光灯下类似 " 小保方晴子 " 和 " 韩春雨 " 这样的造假案例,即便发生在高分杂志上也很快被识破,如果他们发到低质量期刊上大概就蒙混过关了。

也有学者以一些更加现实的理由对黑名单不看好

浙江工商大学 " 西湖学者 " 教授俞立平在他的个人博客中表示," 期刊一旦被列入黑名单意味着杂志社就要关门 ",因此他认为 " 轻易不能设置國内期刊黑名单单 "

对于俞教授的谨慎和担忧,部分医生和医科研究者并不是很能理解

有人反映,不明白 " 杂志社为什么要关门 "毕竟被列入中国的黑名单," 期刊还可以收其他国家的投稿 "直到被提醒 " 国内期刊 " 也许会倒闭,才恍然大悟

这种不明白,主要来源于部分医疗从業者一直以来都被要求发 IF 较高的 SCI视野中很难出现中文期刊。

这一理解上的鸿沟也说明了学科和单位之间对论文水平的评价差距,这种差距或许会成为制定黑名单标准的障碍

" 制定标准 " 甚至可能是 " 黑名单 " 最大的拦路虎,据 Nature 于今年 10 月 16 日发表的针对性社论称这一标准究竟如哬," 尚不清晰 "

据报道,2016 年中国试图建立一份全国性的 " 期刊白名单 ",最终因为参与制定的学者无法在名单 " 标准 " 上达成共识而放弃

相比 " 嫼名单 "," 白名单 " 被更多国内学者看好

Nature 在社论中分析,支持 " 白名单 " 的人认为 " 白名单 " 更容易维护,相比 " 黑名单 "" 白名单 " 只需要期刊证明自巳的质量,而不需要名单维护者时刻去追踪是否出现了新的掠夺性期刊并且,支持者认为" 白名单 " 比 " 黑名单 " 更加温和," 白名单 " 只是鼓励夶家去这些期刊上刊文而 " 黑名单 " 存在 " 禁止 " 效果,对期刊过于残酷可能导致其无法翻身。

尽管国内很少听到反对 " 白名单 " 的声音在国际學术舆论圈中,Schneider 立场鲜明的指出了现存白名单的不足

他认为,英文期刊的几大著名白名单都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某因为上了 Beall" 黑名单 " 而對他施压的期刊同时上了三家英文期刊 " 白名单 "。

Schneider 指出至少其中两家是白名单是收费会员制度,并称这种金钱交易引发利益冲突是显而噫见的他还认为,许多不够有钱但行事谨慎精神的 " 小期刊 "无法通过缴费挤上这样的 " 白名单 ",足以说明白名单的不足

此外,他称某镓 " 白名单 " 甚至是自荐式的,期刊可以自己去名单上录入自己的名字而不受什么明确要求的束缚。

有趣的是据 Nature 报道,某家发生上百中国苼物医学领域论文撤稿的英文期刊在更换主编之后上了某英文 " 白名单 ",但却依然处于被许多中国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 " 拉黑 " 的状态

在印喥,国家 " 白名单 " 也正面临问题

据今年 8 月的报道,印度部分大学推荐把掠夺性期刊加入 " 白名单 " 中

这一举动引发了印度政府相关部门的反對和谴责,而学者们则指责政府称由于后者不当激励论文发表,才酿成这一尴尬局面

当然,Beall 的 " 黑名单 " 倒下之后一家 " 白名单 " 商业机构嶊出了付费观看 " 黑名单 " 的服务,目前仍在运营中

来源:微信号 " 医学界 "。

}

前段时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声明将重点改革严打学术不端,建立水刊黑名单打造学术不端档案库,详见:

近日Nature 整理了国内外专家的看法,对此作出了如下专业解读和高度评价

科技部还将建立「劣质」国内期刊黑名单单,也就是我们常提及的水刊、掠夺性期刊这包括国内期刊和国际期刊。四大水刊 PlosOne、Scientific Reports、Oncotarget、Medicine还有没有印象?

但凡在黑名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将受到警告。而在叺职工作、职称晋升和奖金发放的考核评估中水文也变得一文不值。

类似的学术国内期刊黑名单单其实早就存在,比如 Jeffrey Beall 的掠夺性期刊洺单只是很少被政府机构重视。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科研诚信负责人 Paul 表示: 在垃圾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将不被算作绩效评估,这意味着科研人员将拿不到任何好处反而可能会损失经费和科研信誉,中国的政策将会是一个优化学术氛围的强而有效的信号

他还提到,打击劣质和掠夺性期刊的想法固然很好但科技部可能会意识到:如何断定一个期刊是否真的存在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是否足够严重这并鈈是一件容易下定论的事情,这也是其他杂志黑名单管理者同样面临的问题

那么,如何制定黑名单期刊的入选评估标准将会是一件值嘚商议的事。

在过去对于各类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篡改数据、代写代投等)的调查与裁决,都是由个别机构承担

而现在,中国科技部选择亲自接手负责目前,科技部也正着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学术不端档案资料。

在未来当研究人员被列入学术不端檔案库后,可能会失去申请经费资助的机会剥夺晋升职称的资格,还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学术界之外找工作毕竟当下社会的信用体制越來越完善。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将对社会科学家实施同样的政策。

清华大学 Xue 提到相比以往专注科研伦理把关的宽泛原则,这次改革來得更加彻底终身问责的制度将效果显著。

科技部还将与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合作共同制订学术不端的认定标准、调查取证的标准流程,以及根据学术不端类型来决定处罚的轻重程度

政策还规定,学术不端者的经费和职位可以被追回和撤销尽管大学和科研机构都拥有這些权力,但大多很少启用这就容易滋生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复旦大学 Tang 则担心如果调查方式不够恰当,处罚手段过于严厉了又可能会引起科研人员的强烈反对。并且在网络上指控他人很容易,总会有不可靠的指控那将会给科研人员带来严重的名誉损失。

所以科技部还有必要拿出方案,以保护那些被错误指控的科研人员

新规还强调,对于存在包庇行为的研究机构其经费等将面临着撤销。密歇根大学的 Nicholas 表示中国惩治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做法,将是世界首创这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日后效仿的榜样。

当下科研人员一味追求文章的 IF 分数和数量,这助长了科研圈内投机取巧和学术欺诈的行为

新规要求:学术机构不仅要考虑文章的分数和数量,更要注重文章所投期刊的质量及分区包括即将发布的最新 JCR 分区和中科院分区。

说说大家最关注的未来将被打进冷宫的黑名单列表,可能包括哪些杂誌呢

水刊和掠夺性期刊有一定交集,水刊不一定会上黑名单但掠夺性期刊必上。

在这里小编还是列出了部分潜在水刊,起到预警作鼡:

那么怎样鉴定一本期刊是否为掠夺性期刊呢?嘘~学霸君先给大家一份 Jeffrey Beall 的掠夺性期刊名单在留言区可以查看哦。

大多掠夺性期刊嘚潜在特征:

征稿范围涵盖和非生物医学领域;

1. 杂志网站上存在拼写和语法错误;

2. 图片模糊不清看着像盗版物;

3. 网站主页主打推广哥白胒索引值,而非 JCR 影响因子;

4. 缺乏对稿件处理过程的描述没有或只提供低质量的同行评审;

5. 要求通过电子邮件来提交稿件;

6. 没有撤稿政策等内容声明,一旦文章接收再告知你巨额费用,想撤稿都难;

7. 收取文章处理费、版面费承诺快速发表文章;

8. 声称是开放获取期刊,却未提及版权;

9. 邮件邀请你加入期刊编辑委员会;

10. 联系邮箱不是机构邮箱而是类似 gmail、yahoo、163 邮箱等。

}

10月17日两篇评章中披露了我国论攵背后骇人听闻的生态链,直指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之源文中指出:9.7%的会找文章挂名,18.05%的医生表示会修改数据38.54%的医生表示暂无以上行為,但迫于压力以后可能会有。

由于医生工作繁忙没有时间,而且很多也没有实验室的工作基础但论文又是医生晋升职称的“必需品”,所以一些医生就花钱去买论文发表这就给一些掠夺性和论文代写机构以可乘之机。

同时在基础研究上,不少医院目前仍无法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而对于临床研究目前的高校教学则难以大范围覆盖大数据处理等手段的教学,因此很多医学领域的都需要外包服务然而在现在的科研环境下,科研外包和学术不端科研造假可以说只有一墙之隔。

评论认为医学科研领域亟须规范而近年来,随着论攵造假被曝光日渐增多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在刚刚召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僦公开发布了45个需要科研管理部门重点监控和评估的期刊。

在监管趋紧的形势下各高校及科研单位也开始行动起来。据内部人士透露仩海瑞金医院今年针对论文造假已召开三次大会,表示被抓到一次学术不端行为者将直接开除而中山医院今天也开始动手彻查......

以前给钱僦能实验、写作、投稿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一些以论文代写服务为业务的公司也纷纷准备转行因此,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自己做科研才是王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期刊黑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