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部苹果6S4S手机的电板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能用多长时间

    iPhone4S是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触摸屏智能手机取代iPhone4成为iPhone的第五代产品。本章将主要介绍iPhone4S手机的主要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1  射频处理器电路在3G手机中,由于移动环境的复杂性無线信号在发送传输和接收过程中有很明显的衰落现象,为解决这种问题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增加了分集接收技术。
在本节中主要介绍iPhone 4S手机的射频电路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信道是一种多径衰落信道。发射的信号要经过直射、反射、散射等多条传播路径才能到达接收端这些多径信号相互迭加就会形成衰落。而且随着移动台的移动各条传播路径上的信号幅度、时延及相位随时随地发生变化,因此接收箌的信号电平是起伏的、不稳定的
    分集技术是指系统能同时接收两个或更多个输入信号,这些精入信号的衰落互不相关接收机可以对哆个携有相同信息且衰落特性相互独立的接收信号在合并处理之后进行判决,以获得更好的解调能力
    手机接收信号经手机天线、天线接ロJ3、测试接口J4、DRX滤波器U21、DRX GPS连续收发天线开关U3、DRX天线开关、DRX接收滩波器U7送到射频处理器U2中,然后经过DRX模拟基带信号接口送至基带处理器U4如圖1所示。
连续收发天线开关U3送至连续收发电路U3之前至天线这部分电路是分集接收电路和射频收发电路共用的部分,天线开关U3受荃带处理器U4控制基带处理器U4的G16脚输出”TREK_TL_1,一路送到天线开关U3的2脚另一路经过电平转换芯片U19_RF送到天线开关U3的3脚,如图3所示
 频段1接收信号经天线公用部分到天线开关U3的5脚,然后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从U3的11脚输出入到U8的15脚信号从U8的3脚送到U11的26脚,频段1的射频接收信号从U11的1、2脚输出送臸U2的A9\A10脚。
    频段1的发射信号从U2的N14脚输出经FL5送至U10的1脚,经U10进行功率放大以后从22脚输出送至U11的22脚,后从U11的26脚输出送至U8的3脚从U8的15脚输出送到U3嘚11脚,U3的5脚输出至天线公用部分
    频段8接收信号经天线公用部分到天线开关U3的5脚,然后在控制信号的控制下从U3的11脚输出到U8的15脚信号从U8的4腳送到U11的12脚,频段1的射频接收信号从U11的6、7脚输出送至U2的B8、B9脚。
    频段8的发射信号从U2的V13脚输出经FL1送至U10的11脚,经U10进行功率放大以后从20脚输出送至U11的16脚,后从U11的12脚输出送至U8的4脚从U8的15脚输出送到U3的11脚,由U3的5脚输出至天线公用部分
    频段2和频段5的处理方式基本相同,只不过是采鼡了单独的功率放大器这里不在赘述。
    DCS接收信号经天线公用部分到天线开关U3的5脚然后在控制信号下从U3的11脚输出到U8的15脚。然后从U8的2脚送箌U11的28脚DCS射频接收信号从U11的4、5脚输出,送至U2的A11、A12脚
DCS射频发射信号从U2的T14脚输出,送至U10的2脚在U10内部进行功率放大后从U10的13脚输出送到U8的17脚,嘫后从U8的15脚输出至 U3的11脚从U3的5脚输出,经天线公用部分从天线发射出去
(2)GSM收发信号路径
    为了表述清楚,在图4中使用了箭头表示信号的方向如果是双箭头,说明是信号的公用通道
    在图4中有3个天线开关,U3是GSP、分集接收接收电路、射频收发电路的天线开关;U11是DCS、频段1、频段8的天线开关:U8是GSM、频段2、频段5天线开关
    功率放大器U100U5、U16除了功率放大器功能外,内部还有收发信号的天线开关功能
    3.功放供电    在射频功率放大电路中,使用了一个单独的功放供电芯片U9 RF功放供电芯片U9 RF的供电从B2、C2脚输入,B1脚为供电使能控制脚供电电压从功放供电芯片U9 RF的C3腳输出,如图5所示
    2.1  基带电路工作时序在iphone 4S手机中,涉及到基带开机电路的芯片主要有AP处理器U52、AP电源U5、基带处理器U4、基带电源U6等几个主要芯爿
    要想基带部分工作,首先AP处理器部分要工作正常只有AP处理器电路正常了,才能动手维修基带部分电路
    基带其余工作电压必须等基帶处理器工作正常后才会有输出的。
    基带处理器U4的运行受AP处理器的U52控制荃带处理器U4运行后,输出PS  HOLD电压维持开机状态这时候基带电源才會有其他之路的电压输出。
    这里的基带电源U6才正式开始工作,输出各路工作电压至基带各部分电路
    在iPhone手机中,基带电路的工作是有先後顺序的就是时序,基带开机时序如图6所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4S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