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城二手房剩余6个村还迁榜贴出来,怎么又没信了。

关于还迁社区党组织设置及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匿名 阅读:415次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既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还迁社区由农村到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依托宅基地换房和大项目占地撤村两条途径,军粮城街19个村中已有13个村实现三改一化或整体撤村还迁,剩余6个村正在进行房屋面积公示,拆还迁工作已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基层组织新格局。
一、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还迁到新型社区后,3万多农民变成了居民,对土地的依赖转变为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由于军粮城街采取的是以货币为中介、打破村域界限的混合还迁模式,不仅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党员也由过去的按行政村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变为分散居住、交叉管理,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党组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出现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还迁到新型社区后,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党组织大多依然停留在老思想、老观念、老做法,没有及时根据党员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等信息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导致凝聚力不强。
2、基层组织缺少活力。有守摊子、保位子,求稳怕乱的倾向。在城市化转型期,面对三改一化、社区管理服务等新任务新职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3、基层组织缺乏合力。目前,全街13个村混合还迁后按片建立了13个社区,成立了居委会,建立了8个社区党支部。还迁村的村委会有的已经正式撤销,有的因为有集体资产需要处置,村委会暂时不能撤销,因此还迁村的党组织也就无法简单撤销或合并。村级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目前是并行关系,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4、基层干部缺乏动力。受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农村干部由于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进入社区管理岗位,而进入社区管理岗位的,工资将变成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固定工资,与以往村干部绩效工资由村民代表说了算、多劳多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起点,没有这一步,其他的无从谈起。还迁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要增强灵活性,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并且在设置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解决好突出问题。
1、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熟悉群众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还迁社区建设有很多他们不熟悉的新领域、新问题,为了兼顾村干部安置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的是“安置、补充、融合、提升”的思路。一是按照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标准,将相对年轻的村干部64人安置到还迁社区,加强业务培训,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选、考、转、任、聘等各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年轻党员、农村能人、经济带动能力强的群众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入社区工作,为还迁社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队伍基础。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两次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要求报名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对原始本科、党员身份、拥有社区工作者证等履历设置了加分项。通过考试,我们新录用了45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年龄梯队较为合理的社区工作者,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对原有村干部和党员产生了互补和激活效应,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的效率。三是组建城市管理办公室,将40名街道事业编干部调整到城市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实施“一支队伍管到底、一直队伍管全部”,进一步完善还迁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2、抓好网格化管理这一体系,为实施大党委制夯实组织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实现着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按照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和街道大党委制工作要求,未来的军粮城,党组织设置不仅涉及新市镇居住区,还要考虑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基层党组织设置首先要不断扩大覆盖面,通过建立“楼宇支部”、“园区支部”、“社区支部”、“物业支部”等形式,使党的组织设置形成“横向到边、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并联”体系。其次,根据党员分散居住、交叉管理的现实,建立“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示范岗”的“纵向到底、层级分明、定岗定责”的“串联”体系,实现组织精细化、党员管在手。第三,在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之上,建立社区“大党委”,有效弥合原行政村资源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观念。社区大党委在街道大党委的领导下,统筹推动各类组织转变服务职能、干部转变工作方法、党员转变服务方式、群众转变观念习惯,实现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
3、抓好差异化管理这个原则,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三改一化过程中,原来的村级经济组织改造为股份制市场经营主体,有的村在转制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上,经过民主投票选举,原来的党支部(总支)、村委会干部,大多数被选举为董事、董事长或监事、监事会主席。这样,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是散失了,而是整体转业了,从村干部转为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者,他们的工作,则由领导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村务工作转变为领导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而有的村原本就没有集体资产,村干部的去留自然就少了一条渠道。还迁到社区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有资产的村和没资产的村在公共福利和实际待遇方面的差距,难免会造成党员干部以及群众的心里不平衡,影响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社区大党委实施差异化管理,适当给予倾斜和帮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4、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为还迁群众提供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要强化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因此最根本的是要着眼于党员群众的现实需要,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方式和有效途径,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一是建立流动党组织。全街共有人口约1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2585人,流动人口76830人。一方面流入人口众多,而且里面包含了不少党员,另一方面本地党员流动性大。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部分党员未迁入还迁社区,而是选择将还迁房出租,为了职业选择或更好的居住环境而流动到其他地区,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双报到、双向管理”机制,建立流动党组织,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建立社团类党小组。为了形成功能型党组织,我们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采集的同时,详细调查摸底党员人数、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信息,拟采取分类设置“兴趣型”党小组的办法,引导还迁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达到将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健身娱乐等内容于一体,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三是建立公益性党小组。对在职党员,要从实际出发,搭建工作平台和载体,因人制宜地引导在职党员发挥职业特长,让他们在八小时之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下岗失业和困难党员要积极送服务送技能,鼓励他们掌握自强自立的本领。对离退休党员和其他无职党员,要鼓励他们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通过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把还迁社区中有特长、有公益心的热心人士组织起来,把各种力量和资源凝聚到党组织旗下,实现单一凭借组织内部力量到统筹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转变,凝聚社区建设的最大合力。例如,针对还迁居民手中征地补偿款大量闲置的情况,党小组与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创业培训讲座,帮助居民将闲置资金盘活用活;针对双职工家庭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问题,举办“快乐营地”、“儿童书屋”、“四点半课堂”、“社区小饭桌”等,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针对孤儿、单亲家庭、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缺少关爱、容易犯罪的问题,组织志愿者轮值“代理家长”,定期探视和慰问帮扶;针对社区里践踏草坪、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组建文明志愿者队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导。
总而言之,还迁社区不同于纯城市社区,需要面对由农村过渡转型为城市社区的诸多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作用,转变管理和工作方式,增强领导、协调和服务能力,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努力形成社区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三个服务方面取得统一和突破,只有想法设法服务好群众生产生活,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军粮城街道党委书记)
作者:王玉凤更多精彩: /
&|&&|&&|&&|&&|&&|&&|&
Copyright& 武邑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关于还迁社区党组织设置及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既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还迁社区由农村到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依托宅基地换房和大项目占地撤村两条途径,军粮城街19个村中已有13个村实现三改一化或整体撤村还迁,剩余6个村正在进行房屋面积公示,拆还迁工作已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基层组织新格局。
一、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还迁到新型社区后,3万多农民变成了居民,对土地的依赖转变为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由于军粮城街采取的是以货币为中介、打破村域界限的混合还迁模式,不仅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党员也由过去的按行政村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变为分散居住、交叉管理,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党组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出现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还迁到新型社区后,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党组织大多依然停留在老思想、老观念、老做法,没有及时根据党员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等信息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导致凝聚力不强。
2、基层组织缺少活力。有守摊子、保位子,求稳怕乱的倾向。在城市化转型期,面对三改一化、社区管理服务等新任务新职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3、基层组织缺乏合力。目前,全街13个村混合还迁后按片建立了13个社区,成立了居委会,建立了8个社区党支部。还迁村的村委会有的已经正式撤销,有的因为有集体资产需要处置,村委会暂时不能撤销,因此还迁村的党组织也就无法简单撤销或合并。村级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目前是并行关系,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4、基层干部缺乏动力。受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农村干部由于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进入社区管理岗位,而进入社区管理岗位的,工资将变成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固定工资,与以往村干部绩效工资由村民代表说了算、多劳多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起点,没有这一步,其他的无从谈起。还迁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要增强灵活性,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并且在设置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解决好突出问题。
1、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熟悉群众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还迁社区建设有很多他们不熟悉的新领域、新问题,为了兼顾村干部安置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的是“安置、补充、融合、提升”的思路。一是按照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标准,将相对年轻的村干部64人安置到还迁社区,加强业务培训,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选、考、转、任、聘等各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年轻党员、农村能人、经济带动能力强的群众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入社区工作,为还迁社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队伍基础。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两次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要求报名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对原始本科、党员身份、拥有社区工作者证等履历设置了加分项。通过考试,我们新录用了45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年龄梯队较为合理的社区工作者,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对原有村干部和党员产生了互补和激活效应,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的效率。三是组建城市管理办公室,将40名街道事业编干部调整到城市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实施“一支队伍管到底、一直队伍管全部”,进一步完善还迁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2、抓好网格化管理这一体系,为实施大党委制夯实组织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实现着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按照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和街道大党委制工作要求,未来的军粮城,党组织设置不仅涉及新市镇居住区,还要考虑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基层党组织设置首先要不断扩大覆盖面,通过建立“楼宇支部”、“园区支部”、“社区支部”、“物业支部”等形式,使党的组织设置形成“横向到边、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并联”体系。其次,根据党员分散居住、交叉管理的现实,建立“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示范岗”的“纵向到底、层级分明、定岗定责”的“串联”体系,实现组织精细化、党员管在手。第三,在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之上,建立社区“大党委”,有效弥合原行政村资源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观念。社区大党委在街道大党委的领导下,统筹推动各类组织转变服务职能、干部转变工作方法、党员转变服务方式、群众转变观念习惯,实现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
3、抓好差异化管理这个原则,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关于还迁社区党组织设置及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匿名 阅读:534次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既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还迁社区由农村到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依托宅基地换房和大项目占地撤村两条途径,军粮城街19个村中已有13个村实现三改一化或整体撤村还迁,剩余6个村正在进行房屋面积公示,拆还迁工作已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基层组织新格局。
一、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还迁到新型社区后,3万多农民变成了居民,对土地的依赖转变为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由于军粮城街采取的是以货币为中介、打破村域界限的混合还迁模式,不仅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党员也由过去的按行政村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变为分散居住、交叉管理,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党组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出现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还迁到新型社区后,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党组织大多依然停留在老思想、老观念、老做法,没有及时根据党员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等信息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导致凝聚力不强。
2、基层组织缺少活力。有守摊子、保位子,求稳怕乱的倾向。在城市化转型期,面对三改一化、社区管理服务等新任务新职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3、基层组织缺乏合力。目前,全街13个村混合还迁后按片建立了13个社区,成立了居委会,建立了8个社区党支部。还迁村的村委会有的已经正式撤销,有的因为有集体资产需要处置,村委会暂时不能撤销,因此还迁村的党组织也就无法简单撤销或合并。村级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目前是并行关系,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4、基层干部缺乏动力。受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农村干部由于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进入社区管理岗位,而进入社区管理岗位的,工资将变成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固定工资,与以往村干部绩效工资由村民代表说了算、多劳多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起点,没有这一步,其他的无从谈起。还迁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要增强灵活性,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并且在设置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解决好突出问题。
1、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熟悉群众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还迁社区建设有很多他们不熟悉的新领域、新问题,为了兼顾村干部安置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的是“安置、补充、融合、提升”的思路。一是按照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标准,将相对年轻的村干部64人安置到还迁社区,加强业务培训,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选、考、转、任、聘等各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年轻党员、农村能人、经济带动能力强的群众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入社区工作,为还迁社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队伍基础。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两次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要求报名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对原始本科、党员身份、拥有社区工作者证等履历设置了加分项。通过考试,我们新录用了45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年龄梯队较为合理的社区工作者,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对原有村干部和党员产生了互补和激活效应,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的效率。三是组建城市管理办公室,将40名街道事业编干部调整到城市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实施“一支队伍管到底、一直队伍管全部”,进一步完善还迁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2、抓好网格化管理这一体系,为实施大党委制夯实组织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实现着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按照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和街道大党委制工作要求,未来的军粮城,党组织设置不仅涉及新市镇居住区,还要考虑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基层党组织设置首先要不断扩大覆盖面,通过建立“楼宇支部”、“园区支部”、“社区支部”、“物业支部”等形式,使党的组织设置形成“横向到边、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并联”体系。其次,根据党员分散居住、交叉管理的现实,建立“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示范岗”的“纵向到底、层级分明、定岗定责”的“串联”体系,实现组织精细化、党员管在手。第三,在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之上,建立社区“大党委”,有效弥合原行政村资源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观念。社区大党委在街道大党委的领导下,统筹推动各类组织转变服务职能、干部转变工作方法、党员转变服务方式、群众转变观念习惯,实现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
3、抓好差异化管理这个原则,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三改一化过程中,原来的村级经济组织改造为股份制市场经营主体,有的村在转制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上,经过民主投票选举,原来的党支部(总支)、村委会干部,大多数被选举为董事、董事长或监事、监事会主席。这样,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是散失了,而是整体转业了,从村干部转为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者,他们的工作,则由领导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村务工作转变为领导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而有的村原本就没有集体资产,村干部的去留自然就少了一条渠道。还迁到社区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有资产的村和没资产的村在公共福利和实际待遇方面的差距,难免会造成党员干部以及群众的心里不平衡,影响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社区大党委实施差异化管理,适当给予倾斜和帮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4、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为还迁群众提供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要强化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因此最根本的是要着眼于党员群众的现实需要,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方式和有效途径,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一是建立流动党组织。全街共有人口约1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2585人,流动人口76830人。一方面流入人口众多,而且里面包含了不少党员,另一方面本地党员流动性大。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部分党员未迁入还迁社区,而是选择将还迁房出租,为了职业选择或更好的居住环境而流动到其他地区,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双报到、双向管理”机制,建立流动党组织,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建立社团类党小组。为了形成功能型党组织,我们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采集的同时,详细调查摸底党员人数、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信息,拟采取分类设置“兴趣型”党小组的办法,引导还迁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达到将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健身娱乐等内容于一体,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三是建立公益性党小组。对在职党员,要从实际出发,搭建工作平台和载体,因人制宜地引导在职党员发挥职业特长,让他们在八小时之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下岗失业和困难党员要积极送服务送技能,鼓励他们掌握自强自立的本领。对离退休党员和其他无职党员,要鼓励他们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通过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把还迁社区中有特长、有公益心的热心人士组织起来,把各种力量和资源凝聚到党组织旗下,实现单一凭借组织内部力量到统筹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转变,凝聚社区建设的最大合力。例如,针对还迁居民手中征地补偿款大量闲置的情况,党小组与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创业培训讲座,帮助居民将闲置资金盘活用活;针对双职工家庭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问题,举办“快乐营地”、“儿童书屋”、“四点半课堂”、“社区小饭桌”等,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针对孤儿、单亲家庭、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缺少关爱、容易犯罪的问题,组织志愿者轮值“代理家长”,定期探视和慰问帮扶;针对社区里践踏草坪、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组建文明志愿者队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导。
总而言之,还迁社区不同于纯城市社区,需要面对由农村过渡转型为城市社区的诸多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作用,转变管理和工作方式,增强领导、协调和服务能力,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努力形成社区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三个服务方面取得统一和突破,只有想法设法服务好群众生产生活,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作者系军粮城街道党委书记)
作者:王玉凤第23版:今日东丽·专刊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中国
关于还迁社区党组织设置及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东丽区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下,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组织建设,既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还迁社区由农村到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依托宅基地换房和大项目占地撤村两条途径,军粮城街19个村中已有13个村实现三改一化或整体撤村还迁,剩余6个村正在进行房屋面积公示,拆还迁工作已经展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基层组织新格局。  一、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还迁到新型社区后,3万多农民变成了居民,对土地的依赖转变为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由于军粮城街采取的是以货币为中介、打破村域界限的混合还迁模式,不仅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服务需求发生了重大转变,党员也由过去的按行政村集中居住、统一管理变为分散居住、交叉管理,这些都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工作方式、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基层党组织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出现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  1、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还迁到新型社区后,各方面条件改善了,但基层党组织大多依然停留在老思想、老观念、老做法,没有及时根据党员群众的文化需求、兴趣爱好、就业需求等信息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导致凝聚力不强。  2、基层组织缺少活力。有守摊子、保位子,求稳怕乱的倾向。在城市化转型期,面对三改一化、社区管理服务等新任务新职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3、基层组织缺乏合力。目前,全街13个村混合还迁后按片建立了13个社区,成立了居委会,建立了8个社区党支部。还迁村的村委会有的已经正式撤销,有的因为有集体资产需要处置,村委会暂时不能撤销,因此还迁村的党组织也就无法简单撤销或合并。村级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目前是并行关系,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4、基层干部缺乏动力。受体制、机制影响,部分农村干部由于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不能进入社区管理岗位,而进入社区管理岗位的,工资将变成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固定工资,与以往村干部绩效工资由村民代表说了算、多劳多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探索和思考  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起点,没有这一步,其他的无从谈起。还迁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一方面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避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要增强灵活性,根据现实需要及时调整、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形式,并且在设置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解决好突出问题。  1、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农村党员和农村干部熟悉群众工作,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但还迁社区建设有很多他们不熟悉的新领域、新问题,为了兼顾村干部安置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我们采取的是“安置、补充、融合、提升”的思路。一是按照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标准,将相对年轻的村干部64人安置到还迁社区,加强业务培训,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通过选、考、转、任、聘等各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年轻党员、农村能人、经济带动能力强的群众等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入社区工作,为还迁社区组织设置和功能实现奠定人才队伍基础。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了两次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考,要求报名人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对原始本科、党员身份、拥有社区工作者证等履历设置了加分项。通过考试,我们新录用了45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专业知识较强、年龄梯队较为合理的社区工作者,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对原有村干部和党员产生了互补和激活效应,也有效提高了社区工作的效率。三是组建城市管理办公室,将40名街道事业编干部调整到城市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实施“一支队伍管到底、一直队伍管全部”,进一步完善还迁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2、抓好网格化管理这一体系,为实施大党委制夯实组织基础。  基层党组织是党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承上启下的作用,才能实现着党和政府在农村进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按照三区联动发展模式和街道大党委制工作要求,未来的军粮城,党组织设置不仅涉及新市镇居住区,还要考虑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基层党组织设置首先要不断扩大覆盖面,通过建立“楼宇支部”、“园区支部”、“社区支部”、“物业支部”等形式,使党的组织设置形成“横向到边、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并联”体系。其次,根据党员分散居住、交叉管理的现实,建立“党总支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服务示范岗”的“纵向到底、层级分明、定岗定责”的“串联”体系,实现组织精细化、党员管在手。第三,在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之上,建立社区“大党委”,有效弥合原行政村资源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和观念。社区大党委在街道大党委的领导下,统筹推动各类组织转变服务职能、干部转变工作方法、党员转变服务方式、群众转变观念习惯,实现党组织设置由“组织履盖”向“功能提升”发展。  3、抓好差异化管理这个原则,为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三改一化过程中,原来的村级经济组织改造为股份制市场经营主体,有的村在转制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上,经过民主投票选举,原来的党支部(总支)、村委会干部,大多数被选举为董事、董事长或监事、监事会主席。这样,基层党组织队伍不是散失了,而是整体转业了,从村干部转为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组织管理者,他们的工作,则由领导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村务工作转变为领导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而有的村原本就没有集体资产,村干部的去留自然就少了一条渠道。还迁到社区以后,同在一个屋檐下,有资产的村和没资产的村在公共福利和实际待遇方面的差距,难免会造成党员干部以及群众的心里不平衡,影响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社区大党委实施差异化管理,适当给予倾斜和帮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共同发展。  4、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为还迁群众提供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的最终目的是要强化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凝聚力。因此最根本的是要着眼于党员群众的现实需要,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方式和有效途径,形成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一是建立流动党组织。全街共有人口约1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2585人,流动人口76830人。一方面流入人口众多,而且里面包含了不少党员,另一方面本地党员流动性大。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部分党员未迁入还迁社区,而是选择将还迁房出租,为了职业选择或更好的居住环境而流动到其他地区,这就要求我们完善“双报到、双向管理”机制,建立流动党组织,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二是建立社团类党小组。为了形成功能型党组织,我们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信息采集的同时,详细调查摸底党员人数、职业、年龄、性别、学历等信息,拟采取分类设置“兴趣型”党小组的办法,引导还迁群众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达到将思想教育、政策宣传、健身娱乐等内容于一体,寓教于乐的目的,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三是建立公益性党小组。对在职党员,要从实际出发,搭建工作平台和载体,因人制宜地引导在职党员发挥职业特长,让他们在八小时之外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下岗失业和困难党员要积极送服务送技能,鼓励他们掌握自强自立的本领。对离退休党员和其他无职党员,要鼓励他们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区建设和公益活动。通过党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把还迁社区中有特长、有公益心的热心人士组织起来,把各种力量和资源凝聚到党组织旗下,实现单一凭借组织内部力量到统筹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转变,凝聚社区建设的最大合力。例如,针对还迁居民手中征地补偿款大量闲置的情况,党小组与金融机构合作,定期开展理财知识讲座、创业培训讲座,帮助居民将闲置资金盘活用活;针对双职工家庭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问题,举办“快乐营地”、“儿童书屋”、“四点半课堂”、“社区小饭桌”等,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针对孤儿、单亲家庭、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特殊群体缺少关爱、容易犯罪的问题,组织志愿者轮值“代理家长”,定期探视和慰问帮扶;针对社区里践踏草坪、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组建文明志愿者队伍,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劝导。  总而言之,还迁社区不同于纯城市社区,需要面对由农村过渡转型为城市社区的诸多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好自身作用,转变管理和工作方式,增强领导、协调和服务能力,在社区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努力形成社区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工作大局三个服务方面取得统一和突破,只有想法设法服务好群众生产生活,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主心骨、领路人,才能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作者系军粮城街道党委书记)&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天津网为唯一数字化出口,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津报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天津网)商谈。与本网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请注明“来源—天津网—X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本网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粮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