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特产有哪些雪撬的资料有哪些?

当前位置:
>>>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如图所示。沿水平..
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如图所示。沿水平冰道滑行的雪橇总质量m=1200kg,雪橇与冰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5。某时刻马给雪橇施加的水平拉力大小F=900N,取g=10m/s2,则雪橇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___N;雪橇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____m/s2。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北京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如图所示。沿水平..”主要考查你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 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1、知道物体受到的全部作用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再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2、分析这两点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加速度。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和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图;②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包括大小和方向);③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④结合给定的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出所需的运动参量,并分析讨论结果是否正确合理。动力学中临界、极值问题的解决方法:(1)在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有关问题时,常常会讨论相互作用的物体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会发生分离等,这类问题就是临界问题。临界问题是指物体的运动性质发生突变,要发生而尚未发生改变时的状态。此时运动物体的特殊条件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本部分中常出现的临界条件为:①绳子或杆的弹力为零;②相对静止的物体间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通常在计算中取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③接触面间弹力为零,但接触物体的速度、加速度仍相等。临界状态往往是极值出现的时刻,题目中常出现隐含临界状态的词语,如“最大”“最小”“最短”“恰好”等. (2)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临界状态,例如两物体刚好要发生相对滑动时,接触面上必出现最大静摩擦力,两个物体要发生分离时,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弹力必定为零。 (3)解决临界问题的一般方法 ①极限法:题设中若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这类词语时,一般就隐含着临界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时,常常是把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引向极端,进而使临界条件或临界点暴露出来,达到快速解决有关问题的目的。 ②假设法:有些物理问题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临界问题,也可能不出现临界问题,解答这类问题,一般要用假设法。 ③数学推理法:根据分析的物理过程列出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然后由数学表达式讨论出临界条件。变加速运动过程的分析方法:力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也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常常会出现物体在变力作用下,对物体的运动情况作出定性判断。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力或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方向关系,即同向加速,反向减速,而至于加速度变大或变小,只是影响速度改变的快慢,如在分析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与弹簧接触后的运动情况时,从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如下(过程图示如图). ①小球接触弹簧上端后受两个力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弹力,在接触后的前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因为弹力F=kx不断增大,所以合力不断变小,故加速度也不断减小,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因此速度不断变大。 ②当弹力逐渐增大到与重力大小相等时,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注意:此位置是两个阶段的转折点) ③后一阶段,即小球到达上述平衡位置之后,由于惯性仍继续向下运动,但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且逐渐变大,因而加速度逐渐变大,方向向上,小球做减速运动,因此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到达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量最大。
发现相似题
与“在我国东北寒冷的冬季,雪橇是常见的运输工具,如图所示。沿水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9135152612140783208653174746114667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安静时,他们总是依偎在一起
这两只就长得凶悍了一些
不过侧面也蛮好看
凶悍的野性也时有流露
但转瞬就变得温柔可爱
这两只家伙可是这里的明星,还上过电视啦
你要是心疼这些狗狗,又想尝试一下在雪上风驰电掣的感觉,去坐坐东北大马拉的冰上雪橇吧&
雪乡连梅花鹿都有,还来了一个漂亮的鹿回头,不过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可不是快乐
&&& & & &&&
阅读(255)|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到东北过新年17--黑龙江雪乡C(雪乡扮萌的雪橇犬)BY JOJO',
blogAbstract:'
尖尖的耳朵,带着美妙弧线的天灵盖,当雪橇犬都开始扮萌的时候,我被彻底的击败了
毛绒绒的雪橇犬坐在雪地上,半闭着眼睛,就像宠物店里等待领养的乖宝宝&&&
拉起车来,3只雪橇犬可一点都不含糊
这两只是两夫妻,老公比较心疼老婆,奋力地跑着
blogTag:'中国雪乡,黑龙江双峰林场,雪乡的雪橇犬,雪橇犬,扮萌',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4,
publishTime:9,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4,
mainCommentCount:3,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1',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因纽特人乘坐狗拉雪橇和当地习俗有什么关系
因纽特人乘坐狗拉雪橇和当地习俗有什么关系
09-10-18 &匿名提问 发布
很多人都容易将西伯利亚雪橇犬与阿拉斯加雪橇犬混淆,见到雪撬犬一律叫做哈士奇,其实西伯利亚雪橇犬与阿拉斯加雪橇犬还是有些区别的:西伯利亚雪橇犬,英文名Siberian Husky,国内也有人叫哈士奇,属大型犬。体高:52-62厘米,体重:39-57公斤。有些人容易将西伯利亚雪橇犬与阿拉斯加雪橇犬混淆。西伯利亚雪橇犬体格强壮有力,极有耐力。原主要是西伯利亚当地人用于拉雪橇,20世纪初传入美国,被训练成比赛用犬。该犬外观眼睛呈深色的杏仁型,耳朵向正面竖立,全身密生的粗毛,是由稍长的上毛与下毛组成。尾巴长而下垂,尾部膨松。由于其性格温顺忠实、聪明听话,活泼、充满活力,不具攻击性而成为广受欢迎的优良伴侣犬之一。西伯利亚雪橇犬叫哈士奇,他的眼睛颜色有蓝,茶色。头部:头盖呈拱门状,额段分明,头部尖端变细.鼻口部尖端逐渐变细,头盖与鼻口部等距离.嘴唇为黑色且紧绷,不松弛。耳:大小中等,三角形,两耳间隔狭小,耳根位置高,耳内侧多毛。眼:杏核形,上扬.颜色为蓝色或茶色。鼻:鼻子有黑色,红褐色或粉红,配合被毛色。身体:胸部厚实,背部肌肉发达,平坦的腰部略呈弓形。被毛:下毛丰厚,上毛直且柔软,长度适中.毛色有各种颜色,脸部有特殊白斑。四肢:前肢力强且直,后肢平行,肌肉发达。足部:脚趾呈椭圆形,肌肉发达,被毛丰厚且长,趾间有蹼,狼爪一定要切除。尾:被毛厚似狐狸尾,休息和工作时下垂,警戒时朝背部上方弯曲。身高:雄:53~60厘米 雌:51~56厘米。西伯利亚雪橇犬与阿拉斯加雪橇犬相比个子比较矮,另外阿拉斯加雪橇犬的尾巴是卷起来的,这是两种犬的主要区别。  阿拉斯加雪橇犬,英文名:Alaskan Malamute,身高:55-70厘米,体重:约50公斤左右。原产地阿拉斯加,是最古老的雪橇犬之一。体格硬壮,属于尖嘴犬种。此犬的力道比西伯利亚雪橇犬强,不仅能载运重物,还能背负重物行走极远的路程。  阿拉斯加犬性格忠实活泼、充满活力,忍耐力强。身体健壮,胸部厚实,毛色为狼灰色、灰色、黑色等,双层毛,外层毛粗糙,内层毛如羊毛般厚而带油脂,极其耐寒。你看到它就会联想到爱斯基摩人,它除了会拉雪橇之外,还会帮当地人授猎。阿拉斯加雪橇犬,眼睛颜色只有茶色。头部:头盖宽广,鼻口部大,颚强而有力,近似狼的脸型.耳:小且呈三角形,两耳之间距离宽.直立耳向后翻.眼:茶色,大小适中.呈杏核眼,倾斜.嘴:看起来微笑的嘴唇身体:体格健壮,胸部厚实,背部平直,臀部浑圆.被毛:下毛如羊毛状且厚实,厚而硬的上毛呈立状.毛色有白色,从淡灰到黑的颜色,及从金黄色到猪肝色的颜色.胸部,腹部,足部,四肢的一部分,脸部等毛色是白色.四肢:前肢粗,肌肉发达,厚肢宽大力强.足部:相当大且坚挺,脚尖厚且紧闭,脚趾之间有毛,肉趾厚且硬.尾:被柔软且蓬松的毛覆盖,尾跟高,休息时尾巴下垂,工作时则朝背上弯曲.身高:雄:64~71厘米 雌:56~58厘米国内有些人包括宠物店将该犬与西伯利亚雪橇犬混淆,其实分辨它们注意两点就行了,一是西伯利亚雪橇犬个子比较矮,二是阿拉斯加犬的尾巴是卷起来的。区别:1、阿拉斯加雪橇犬的体格明显大于哈士奇。2、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毛比哈士奇要长。3、哈士奇的尾巴是下垂的,但阿拉斯加雪橇犬不是。4、阿拉斯加雪橇犬的耳距大,耳位靠外,耳尖部较圆滑,哈士奇的耳距小,耳朵靠里,耳尖部很尖,有的不是太纯的明显表现出耳朵很大,不平衡的性状。5、哈士奇的眼睛有蓝,粽,阿拉斯加雪橇犬只有棕。6、阿拉斯加雪橇犬一般都是“十字”脸或者“桃形”脸,而哈士奇除了这两种,还有“三火”脸,同时“十字”的少 。7、。阿拉斯加雪橇犬的毛色为黑色,哈士奇有烟灰,黑,红。另外,哈士奇会掉毛, 它有2层毛,底层的绒毛很细,在春秋两季掉毛严重,要勤梳理。哈士奇的可训性不强,要有很多的耐心,出去溜狗时不能放开,性格比较强,有自己的想法。苏格兰牧羊犬属于可训性强的犬类,性格很好。苏牧分为粗毛(长毛)种与平毛(短毛)种,以粗毛种较为人所熟悉。长毛牧羊犬有双层毛,外层由触感极佳的长直毛覆盖身上。内层厚而密,为柔软的绵毛所覆盖。颜面毛为短毛。尾毛极为丰富,臀毛极长,呈蓬松状。短毛牧羊犬的毛短而滑顺,缺少了许多漂亮饰毛。毛色是牧羊犬的重要标志,多为黑貂色及白斑、三混色、大理石色斑、白底夹黑貂色及黑色斑。白色是它们必有的颜色,白毛需呈现在:颈项、四肢、面上和尾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狗是一种食肉动物,在喂养时,需要在饲料中配制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成分,以保证狗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的体魄。   2 狗的消化道比食草动物要短,狗的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加之肠壁厚吸收能力强,所以容易和适宜消化肉食食品。   3 狗属狼科,在进食时不大咀嚼,可谓“狼吞虎咽”。如果要喂粗纤维的蔬菜最好把蔬菜切碎或煮熟。  4 狗的排便中枢不够发达,不能在行进中排便,所以我们要给它一定的排便时间。  5 狗喜欢啃咬。这也是原生态时撕咬猎物所留下的习惯。我们在喂养时不定期要经常给它一些狗骨头(狗咬胶,不能喂它禽类的骨头,猪牛的也最好别喂),以利于磨牙用。   6 狗有独特的自我防御能力,吃进有毒食物后,能引起呕吐反应而把有毒食物吐出来。   7 炎热的夏季,狗大张着嘴巴,垂着长长的舌头,靠唾液中水分蒸发来散热。   8 狗在群居时,也有“等级制度”和主从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秩序便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减少因为食物、生存空间的争夺而引起恶斗。   9 狗在卧下的时候,总是在周围转一转,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危险,确定无危险后,才会安心的睡觉。   10 狗的颈部、背部喜欢被人爱抚。尽量不要摸头顶,因为这样会让它感觉到压抑和眩晕。此外,屁股和尾巴摸不得。“狗改不了吃屎”,这是狗的最大恶习,必须纠正。  11 狗对陌生人的行为准则是根据自己视线的高度来判断对手的强弱。陌生人一靠近,从上面下来的压迫感会使它不安,若采用低姿势,它便会接受你。如果比它眼睛看到的高度更低时,会使它更安心。 狗的弱点在右边,它会为保护右边而行动。当它在被追得走投无路时,会让自己的右侧靠墙,把左侧面对敌人。这种习性是狗与生俱来的本能。 狗让人家看它的肚子是向对方表示顺从和投降。  12 狗的社会中也有一定规则,它们决不攻击倒下露出肚子的对手。狗将肚子朝天躺着睡时表示它很放心或很信任,才会让人看到或是让人摸它的肚子。顺便说一下,能违反同类间约定俗成的残酷的动物,只有人类和鸟类。 狗喜欢人甚于喜欢同类,这不仅是由于人能照顾它,给它吃住。更主要原因是狗跟人为伴,建立了感情。狗对自己的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有的狗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或车子下救出孩子。狗会帮助它受难或受伤的狗友同伴。   13 狗具有领地习性,就是自己占有一定范围,并加以保护,不让其他动物侵入。它们利用肛门腺分泌物使粪便具有特殊气味,趾间汗腺分泌的汗液和用后肢在地上抓画,作为领地记号。 狗的嫉妒心非常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新来的狗身上,忽略了对它的照顾时,它就会愤怒,不遵守已养成的生活习惯,变得暴躁和具有破坏性。 狗也有虚荣心,喜欢人们称赞表扬它。当它办一件好事,或做一些小技巧活动,你拍手赞美它,抚摸它,它就会像吃了一顿丰盛美餐那样心满意足。狗也有害羞心,如它做错了事或被毛剪得太短,它就会躲在什么地方,等肚子饿了才出来。   14 在记忆力方面,狗对于曾经和它有过亲密相处的人,似乎永不会忘记他的声音,同时自己住过的地方也能记得。但也有人认为狗是靠它的感官灵敏性,来识别熟人的声音和认识地方的。 狗喜欢嗅闻任何东西。嗅闻领地记号,新的狗、食物、毒物、粪便、尿液等等。狗在外出漫游时,我们常常看到它不断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粪便布撒路途。而它就是依靠这些“臭迹标志”行走的。 狗喜欢追捕生物。如追捕和杀死小动物。追逐兔、猫、羊等,甚至追咬人类,人利用狗的这种特性,让它驱赶羊群、牛群和保护人类自己。  15 狗生病时,会本能地避开人类或者其他狗,躲在阴暗处去康复或死亡,这是一种“返祖现象”。狗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狗群中若有生病或受伤的,别的狗会杀死它,以免全受到连累或掉队后受罪。这点要引起狗主人或饲养员注意,应及时请兽医诊治。 狗最不喜欢酒精。在兽医院里给狗打针时,在未擦酒精前,表现乖乖的。一旦擦酒精后,狗嗅到了味,毛发马上直立并咆哮不安。 狗怕火,因此凡是冒烟的东西,它都不喜欢,如划火柴、吸烟等。  16 狗尾巴的动作也是它的一种“语言”。虽然不同类型的狗,其尾巴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但是其尾巴的动作却表达了大致相似的意思。一般在兴奋或见到主人高兴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摇摆,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狗尾巴的动作还与主人的音调有关。如果主人用亲切的声音对它说“坏家伙!坏家伙!”它也会摇摆尾巴表示高兴;反之,如果主人用严厉的声音说:“好狗!好狗!”它仍然会夹起尾巴表现不愉快。这就是说,对于狗来说,人们说话的声音仅是声源,是音响信号,而不是语言。人类的微笑和狗摇尾巴是类似的沟通形式,但直到我读了柯伦(Stanley Coren)的《狗的智慧》(The lntelligence of Dogs),才知道狗只对有生命的物体摇尾巴。柯伦博士说,独自卧在那里的狗,虽然面前有它喜欢的无生物,也不会摇尾巴。狗可能爱吃某种食物,但它不会对着食物摇尾巴,除非另有生物在场。珍·乔琪(Jean Craighead George)在《怎么和你的动物说话》(How to Talk to Your Animals)一书中也有相同的见解:“狗只对生物摇尾巴,摇尾的作用相当于人类的微笑,只对人、狗、猫、松鼠、甚至老鼠和蝴蝶而生,但不会针对无生物。狗不会对着晚餐或床、车、棍子、甚至肉骨头摇尾。”不过这种说法还有一些争议。对狗科动物颇有研究的学者毕克夫告诉我说,这点其实是错的:他曾由另一个房间望见狗对着晚餐摇尾巴,是不是因为狗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呢?不太可能。我在柏克莱的兽医朋友费德曼也同意毕克夫的看法。不论如何,狗的尾巴能够传递非常多的讯息,就算狗对生物或无生物都一视同仁地摇尾巴,依然不能改变狗喜欢亲密情感接触的事实,而那也是它们见到我们时摇尾的主要原因,没有人会误解它们的意思。只要看看狗摇着尾巴走向生人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就算不是大部分,至少也有许多人立刻就会开始和狗展开热情洋溢甚至叫人难为情的对话:“你这个小可爱、小甜心、漂亮的小家伙,看看你多聪明,多棒!来,亲一个。”而这只狗盛情难却,果然遵命。   如果长时间观察狗,你就会发现:狗有时会吃草。那么,狗为什么有时吃草?狗的肠胃结构与人的不同,是狗吃草的重要原因。狗的胃很大,约占腹腔的2/3,而肠子却很短,约占腹腔的1/3,所以狗基本上是用胃来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容易消化肉类食物,不容易消化像树叶、草等有“筋”的东西。狗有时吃草,但吃得很少,偶尔也吐掉,狗吃草不像牛和马那样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清胃。当狗感到消化不良、胃里发烧时就吃点草,草变成粪便排泄,把肠胃里其他东西也排泄出去。[编辑本段]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家犬 C. l. familiaris[编辑本段]食物  虽然传统上犬属于食肉动物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家犬的食物只限肉类。不似其他如猫这类真正的食肉动物,家犬可以依靠诸如蔬菜和谷物这类食物健康地活下去,事实上它们的食谱是很均衡的。典型的野生食肉动物的这类饮食营养来自它们捕获的食草动物的胃部内容物,所以它们经常营养不均衡。但家犬对此应付的很好,它们可以素食,特别是这些食物与鸡蛋或[[牛奶](小狗不宜喝牛奶,小狗的肠胃脆弱,无法吸收和消化牛奶)]搭配时更是如此(不是严格素食主义,或称奶蛋素)。另一方面,家犬比起人类对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们不会因为大量食用肉类而罹患诸如动脉阻塞之类的新陈代谢疾病。另外,科学家发现对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爱迪塔罗德(Iditarod)进行的狗拉雪橇比赛以及其他类似经受极端压力的情况,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类)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狗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以人类、其他动物甚至于狗自己的粪便为食的现象,甚至某些家养的健康状况良好,食物供给充分的狗亦存在这一行为。这是一个事实,尽管这可能令许多宠物狗主人感到不快。汉语中甚至存在“狗改不了吃屎”这样的俗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未完全明朗;有研究认为狗在上万年的驯化进程中与人类相处而习得这一习性,这是早期人类社会食物匮乏时期狗不得不接受粪便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有看法认为这是狗在食物不足、营养不良或者患有寄生虫病情况下的病态表现。  犬类能接受的食物种类比人类少,例如他们对巧克力中的可可碱的代谢速度比人类慢很多,大量摄入巧克力会导致可可碱中毒;而一些人类常用的成药对狗也是毒药。因此不要让狗有机会接触人用药品及一些人用食品是饲养的基本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662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  二○○六年六月二日  藏獒、山东细犬[编辑本段]狗的视力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狗无法分辨色彩。最近,研究人员发现,狗能够分辨不同色阶的灰色,也能分辨某些色彩,特别是蓝色和紫色。   人犬视觉的相异处 在对光的反应上,犬眼和人眼不同。人眼对造成各种色彩的三原色(蓝、黄、红)有反应。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眼科副教授Dennis Brooks博士说:『狗的视觉和人的视觉不同;狗无法像人一样分辨各种色彩,但狗的确可以看到某些颜色。狗能够分辨深浅不同的蓝、靛和紫色,但是对于光谱中的红绿等高彩度色彩却没有特殊的感受力。Brooks博士的研究显示,红色对狗来说是暗色,而绿色对狗来说则是白色,所以绿色草坪在狗看来是一片白色的草地。   犬的视网膜 狗眼睛里的光线受纳器--网膜--含有多量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有助于暗处视力及侦视移动物体。网膜中的另一种细胞视椎状细胞,椎状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分辨颜色和辨别微细之处。犬视网膜上有一层额外的脉络膜层(tapetum lucidum),有强烈的反光性,也能增加犬的夜间视力。因为光线进入眼内会撞击网膜上的光线受纳器(photoreceptor),但也可能错失而穿透网膜;但对犬而言,因有脉络膜层,所以即使光线错失未撞击光线受纳器,仍会反射回到网膜上,造成所谓的第二视力。犬的脉络膜层也是造成强光时狗眼睛呈现黄、绿、红等悚人目光的原因。有少数狗的眼睛缺乏这层构造,惟原因至今不明。   视力与品种的关系 短鼻犬种(如斗牛犬)能看到较长的景深,而长鼻犬种(如牧羊犬)则有较宽的视野。此外犬的颅形和鼻部的长短也会影响其视觉。一般认为大多数犬都稍有近视的现象。少数有远视现象;但是近视和远视的程度都基极。   兽医师可为犬主提供护眼要诀 在犬眼中发现异物时,应尽速送请兽医师诊治,不可自行以棉花棒或手指等拭出,以免伤害眼睛。另外发现爱犬时常用爪抓眼、流泪、眨眼、红眼、眼翳、有色分泌物、或第三眼睑突出等情况,亦应尽速就医。 携带爱犬乘车时,应该禁止爱犬将头伸出车外,以免眼睛受到昆虫的撞击而造成严重的伤害。 使用任何含有酒精的产品时(如清耳剂),应绝对避免触及眼部。 为犬洗浴时,避免洗剂泡沫进入眼睛;洗涤眼睛周围时,可覆盖眼睛,并使其头部稍向后仰,防止洗液进入眼睛。万一洗剂进入眼内,应用大量无菌生理食盐水冲洗,必要时并就诊。[编辑本段]狗的种类寿命排行榜  藏獒 20.0岁 马尔济斯犬 18岁 玩具贵宾犬 15岁 迷你腊肠犬 14.4岁 惠比特犬 14.3岁 博美犬 14岁 美国可卡 12.5岁 松狮犬 13.5岁 西施犬 13.4岁 比格猎兔犬 13.3岁 北京犬 13.3岁 喜乐帝犬 13.3岁 边境牧羊犬 13.0岁 奇瓦瓦(吉娃娃)犬 13.0岁 猎狐梗犬 13.0岁 巴基度犬 12.8岁 西高地白梗犬 12.8岁 约克夏犬 12.7岁 柯利牧羊犬 12.3岁 阿富汗猎犬 12.0岁 金毛寻回猎犬 12.0岁 英国可卡 11.8 岁 爱尔兰雪达 11.8岁 西伯利亚 雪橇犬 11.8岁 威尔士柯基 11.3岁 萨摩耶犬 11.0岁 拳师犬 10.3岁 杜宾犬 9.8 岁 大丹犬 8.4 岁 伯恩山犬 7.0 岁 此外犬种的寿命在12.6 岁左右 蝴蝶犬 12--13岁[编辑本段]不同用处  宠物狗  人类与狗之间经常存在强烈的感情纽带。狗已经成为人类的宠物或无功利性质的同伴。人们乐于接受一个永远高兴看见他的好友,并且这个好友没有任何功利性要求。特别的,如果狗也带领他们进行锻炼更是如此。经验上,狗类是非常依赖于人类伙伴的,无主狗的健康一般都将很糟糕。  一些研究发现狗能够传递深度情感,这是在其他动物身上所没有发现的;这据称是因为其与现代人类的紧密关系造成,在进化中,幸存下的狗会逐步变的越来越依靠人类为生。  另外,对狗的行为进行人格化通常是不明智的。尽管狗能够积极相应理解主人的命令,但对于这种动物是否真正有能力达到感受人类情感的水平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对于狗的智力等级的确定以及狗对主人命令反应的动机仍然是一个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工作用犬  位处北极的雪橇犬看家护院:从前最主要的用途,现在也是主要用途之一,可能仅次于作宠物。   照顾生活:狗可以被训练成照顾盲人行动的“导盲犬”。也有一些狗用于照顾长期瘫痪或有其他不便的人士。   捕猎畜牧:猎狗、牧羊犬。   交通畜力:在一些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或在中国东北有些人使用“狗拉爬犁”。   军警用途:军犬、警犬、海关缉毒犬、机场火药监测犬。   表演:大多马戏团都有。   救助:雪崩、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常有专门的救助犬首先进入危险地带寻找生存者。   更多内容参见工作犬。  试验用犬  医药试验:在医疗、药品研究时,由于小白鼠的体重和人相差太大,所以经常需要用狗来做试验。   太空实验: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苏联太空署使用一群犬只进行次轨道和轨道上的太空飞行以确认人类太空飞行的可行性。其中较著名的有贝尔卡、莱卡跟施特雷卡,详细请见莱卡和苏联太空犬。[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狗肉,益阳事,补血脉,浓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不可炙食,恐成消渴。但和五味煮,空腹食之。不与蒜同食,必顿损人。若去血则力少,不益人。瘦者多是病,不堪食。[编辑本段]狗的起源  狗起源于狼,目前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所以仅靠考古学,很难提供狗起源的可靠线索。  中瑞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五大洲的654只狗,分析了它们体内一种通过母系遗传的叫做“线粒体DNA”的遗传物质的碱基排列后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他们认为,人类与狗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当时,东亚的人类首先开始驯化狼等动物,并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把驯化的狗带到了欧洲,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认为东亚,是因为东亚地区的狗的基因类型最为丰富,科学家通过基因测试推断该地区应该就是狗的发源地,而不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的中东地区。彼得·萨沃莱南说:“许多早期的研究基于中东地区少量的考古材料,认为该地区是狗的起源地,而实际上,那里只是驯化过其他的一些动物,而不是狗。”同时,通过和狼的基因的对比,他们认为1.5万年前,由几种不同的狼分化出了狗。  这项研究是由两个国际研究小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另一方面,美国和秘鲁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比较了南北美大陆和亚洲、欧洲的狗以及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前就在拉丁美洲和阿拉斯加等地生存的狗的碱基排列。发现拉丁美洲和瑞典的狗的部分基因都源于过去的欧亚狼。这部分基因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就已在美洲家犬身上显现。他们认为,狗在东亚起源并扩大到整个亚洲和欧洲,继而在1.4万至1.2万年前由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穿越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瑞典一位家畜专家珀·詹森认为,东亚人是最早驯化狗的这一推测是“非常能令人信服的”,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带着狗,这一点显示了在这以前很多年狗就和亚洲人生活在一起。  gou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指出:狼的驯化不大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为可能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实践过程。[编辑本段]狗的历史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它,人们不仅用精美的艺术作品加以歌颂,而且还视其为最忠实的守护神,更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一员……  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有着很高的地位。这一点从中国不断出土的考古发现中可见一斑。  四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市中心城区发现了举世震惊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它的发掘解决了自汉代以来关于夏商周三代“天子驾六马”还是“天子驾四马”的争论,说明至少在东周时期“天子驾六马”是存在的。不过,车马坑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中7只殉葬狩猎犬的伤感故事。  让我们回到东周时期,那时的贵族们喜欢驾马驱车去狩猎,狗则是必不可少的伙伴。这个车马坑的主人是东周25位天子中的一个,他生前酷爱狩猎游玩。发掘时人们发现,这个车马坑中有7只狗,其中6 只出现在最北面的马车车轮下。专家们分析,这些狗是被绑缚在车上活埋的。填土时,惊恐万状的小狗们纷纷躲藏在车轮下,结果当车兜压塌后,那6只小狗也都被压死在车兜里。而只有一只小狗的位置十分奇特,它出现在马坑的半中腰,伴随它的是一块卵石。也就是说,这只小狗当时挣脱了绳索向坑外爬,就在距离逃生仅一步之遥时,被人发现了,一块卵石击中头部,中断了小狗的逃生,也结束了它的生命。厚厚的黄土掩埋了这一切,托举着这个小生命悬停在马坑的边缘。  看着这个颇令宠物爱好者心酸的场景,我的心里也像打翻了五味瓶。这些小狗虽不是宠物,而是主人的狩猎犬,曾伴随在主人的车前马后,叱咤风云,扬威猎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到最后却成了殉葬品?也许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让心爱的猎犬为自己殉葬,就是给爱犬最高的荣誉了。  其实,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它被驯化的年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先民生活区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的骨殖。此外,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4只家犬的形象,而且都描绘得生动可爱。这都说明,当时人与狗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不断有关于狗的发现。例如在距今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县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发现有狗头骨的前半部和下颌骨,从其构造上来看,无疑属于驯养成熟的狗,与它的祖先--狼相比,差异甚大。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中国吉林榆树县周家油坊等地层中,即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约在公元前2.6万~公元前1万年,发现了大量哺乳类化石,除人类的化石之外,出现了家狗的头骨“半化石&。虽然有人认为它属于更新世动物化石,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它们是全新世或现代动物的遗骸。这类旧石器时代的家狗遗骸,可以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已开始将狗家化。也就是说,东北家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中国东北的原初人类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有理由认为,东胡、戎、狄、肃慎的先民,首先驯养了狗,其中狗戎就是有名的养狗氏族。  由此可见,东北和蒙古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的家狗驯化的中心。除此之外,在河南安阳、河北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山东大汶口、江苏常州等地均发掘到全新世后期家狗的骨骼化石,由此可以肯定,中国是家化狗的中心之一。  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资料也表明,狗很早就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了:伊拉克贾尔木早期的村庄,公元前7000~公元前6500年的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骨骼;土耳其凯奥努遗址的狗,被测定为公元前7000年;大约与此同时,欧洲也有了家狗,在丹麦中石器时代的马格勒莫斯文化层中有狗的发现;公元前 7500年英国约克郡的斯塔尔加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狗。此外曾有人公布过,在美国爱荷达地方的洞穴中,曾发现公元前9500~公元前8400年狗的骨骼,但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争议,尚难定论。   从考古来看,狗的遗骸,早在公元前七八千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梦溪,及稍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文化时期饲养已相当普遍。   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对“六畜”作了记载,在甲骨文文中,就有“五十羊 五十犬”的文字记录。[全文]   从人类发展史的总体情况看,养狗的习俗可能渊源甚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中,作为狩猎的最佳助手,狗已开始步入被驯养的行列,故狗应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动物之一,而养狗习俗也应当是畜牧业中发生最早的生产习俗之一。   中国的家狗遗骨,迄今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辽宁、内蒙古、安徽、江苏、上海、福建、台湾等省份内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遗骨的年代最早可达距今年,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了家狗骨骼。这种现象表明,在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养狗的习俗在南、北方地区都是十分风行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狗是一种食肉动物,在喂养时,需要在饲料中配制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成分,以保证狗的正常发育和健康的体魄。   2 狗的消化道比食草动物要短,狗的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加之肠壁厚吸收能力强,所以容易和适宜消化肉食食品。   3 狗属狼科,在进食时不大咀嚼,可谓“狼吞虎咽”。如果要喂粗纤维的蔬菜最好把蔬菜切碎或煮熟。  4 狗的排便中枢不够发达,不能在行进中排便,所以我们要给它一定的排便时间。  5 狗喜欢啃咬。这也是原生态时撕咬猎物所留下的习惯。我们在喂养时不定期要经常给它一些狗骨头(狗咬胶,不能喂它禽类的骨头,猪牛的也最好别喂),以利于磨牙用。   6 狗有独特的自我防御能力,吃进有毒食物后,能引起呕吐反应而把有毒食物吐出来。   7 炎热的夏季,狗大张着嘴巴,垂着长长的舌头,靠唾液中水分蒸发来散热。   8 狗在群居时,也有“等级制度”和主从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秩序便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减少因为食物、生存空间的争夺而引起恶斗。   9 狗在卧下的时候,总是在周围转一转,看看周围有没有什么危险,确定无危险后,才会安心的睡觉。   10 狗的颈部、背部喜欢被人爱抚。尽量不要摸头顶,因为这样会让它感觉到压抑和眩晕。此外,屁股和尾巴摸不得。“狗改不了吃屎”,这是狗的最大恶习,必须纠正。  11 狗对陌生人的行为准则是根据自己视线的高度来判断对手的强弱。陌生人一靠近,从上面下来的压迫感会使它不安,若采用低姿势,它便会接受你。如果比它眼睛看到的高度更低时,会使它更安心。 狗的弱点在右边,它会为保护右边而行动。当它在被追得走投无路时,会让自己的右侧靠墙,把左侧面对敌人。这种习性是狗与生俱来的本能。 狗让人家看它的肚子是向对方表示顺从和投降。  12 狗的社会中也有一定规则,它们决不攻击倒下露出肚子的对手。狗将肚子朝天躺着睡时表示它很放心或很信任,才会让人看到或是让人摸它的肚子。顺便说一下,能违反同类间约定俗成的残酷的动物,只有人类和鸟类。 狗喜欢人甚于喜欢同类,这不仅是由于人能照顾它,给它吃住。更主要原因是狗跟人为伴,建立了感情。狗对自己的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有的狗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或车子下救出孩子。狗会帮助它受难或受伤的狗友同伴。   13 狗具有领地习性,就是自己占有一定范围,并加以保护,不让其他动物侵入。它们利用肛门腺分泌物使粪便具有特殊气味,趾间汗腺分泌的汗液和用后肢在地上抓画,作为领地记号。 狗的嫉妒心非常强,当你把注意力放在新来的狗身上,忽略了对它的照顾时,它就会愤怒,不遵守已养成的生活习惯,变得暴躁和具有破坏性。 狗也有虚荣心,喜欢人们称赞表扬它。当它办一件好事,或做一些小技巧活动,你拍手赞美它,抚摸它,它就会像吃了一顿丰盛美餐那样心满意足。狗也有害羞心,如它做错了事或被毛剪得太短,它就会躲在什么地方,等肚子饿了才出来。   14 在记忆力方面,狗对于曾经和它有过亲密相处的人,似乎永不会忘记他的声音,同时自己住过的地方也能记得。但也有人认为狗是靠它的感官灵敏性,来识别熟人的声音和认识地方的。 狗喜欢嗅闻任何东西。嗅闻领地记号,新的狗、食物、毒物、粪便、尿液等等。狗在外出漫游时,我们常常看到它不断地小便或蹲下大便,把它的粪便布撒路途。而它就是依靠这些“臭迹标志”行走的。 狗喜欢追捕生物。如追捕和杀死小动物。追逐兔、猫、羊等,甚至追咬人类,人利用狗的这种特性,让它驱赶羊群、牛群和保护人类自己。  15 狗生病时,会本能地避开人类或者其他狗,躲在阴暗处去康复或死亡,这是一种“返祖现象”。狗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狗群中若有生病或受伤的,别的狗会杀死它,以免全受到连累或掉队后受罪。这点要引起狗主人或饲养员注意,应及时请兽医诊治。 狗最不喜欢酒精。在兽医院里给狗打针时,在未擦酒精前,表现乖乖的。一旦擦酒精后,狗嗅到了味,毛发马上直立并咆哮不安。 狗怕火,因此凡是冒烟的东西,它都不喜欢,如划火柴、吸烟等。  16 狗尾巴的动作也是它的一种“语言”。虽然不同类型的狗,其尾巴的形状和大小各异,但是其尾巴的动作却表达了大致相似的意思。一般在兴奋或见到主人高兴时,就会摇头摆尾,尾巴不仅左右摇摆,还会不断旋动;尾巴翘起,表示喜悦;尾巴下垂,意味危险;尾巴不动,显示不安:尾巴夹起,说明害怕;迅速水平地摇动尾巴,象征着友好。狗尾巴的动作还与主人的音调有关。如果主人用亲切的声音对它说“坏家伙!坏家伙!”它也会摇摆尾巴表示高兴;反之,如果主人用严厉的声音说:“好狗!好狗!”它仍然会夹起尾巴表现不愉快。这就是说,对于狗来说,人们说话的声音仅是声源,是音响信号,而不是语言。人类的微笑和狗摇尾巴是类似的沟通形式,但直到我读了柯伦(Stanley Coren)的《狗的智慧》(The lntelligence of Dogs),才知道狗只对有生命的物体摇尾巴。柯伦博士说,独自卧在那里的狗,虽然面前有它喜欢的无生物,也不会摇尾巴。狗可能爱吃某种食物,但它不会对着食物摇尾巴,除非另有生物在场。珍·乔琪(Jean Craighead George)在《怎么和你的动物说话》(How to Talk to Your Animals)一书中也有相同的见解:“狗只对生物摇尾巴,摇尾的作用相当于人类的微笑,只对人、狗、猫、松鼠、甚至老鼠和蝴蝶而生,但不会针对无生物。狗不会对着晚餐或床、车、棍子、甚至肉骨头摇尾。”不过这种说法还有一些争议。对狗科动物颇有研究的学者毕克夫告诉我说,这点其实是错的:他曾由另一个房间望见狗对着晚餐摇尾巴,是不是因为狗发现有人在观察自己呢?不太可能。我在柏克莱的兽医朋友费德曼也同意毕克夫的看法。不论如何,狗的尾巴能够传递非常多的讯息,就算狗对生物或无生物都一视同仁地摇尾巴,依然不能改变狗喜欢亲密情感接触的事实,而那也是它们见到我们时摇尾的主要原因,没有人会误解它们的意思。只要看看狗摇着尾巴走向生人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就算不是大部分,至少也有许多人立刻就会开始和狗展开热情洋溢甚至叫人难为情的对话:“你这个小可爱、小甜心、漂亮的小家伙,看看你多聪明,多棒!来,亲一个。”而这只狗盛情难却,果然遵命。   如果长时间观察狗,你就会发现:狗有时会吃草。那么,狗为什么有时吃草?狗的肠胃结构与人的不同,是狗吃草的重要原因。狗的胃很大,约占腹腔的2/3,而肠子却很短,约占腹腔的1/3,所以狗基本上是用胃来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容易消化肉类食物,不容易消化像树叶、草等有“筋”的东西。狗有时吃草,但吃得很少,偶尔也吐掉,狗吃草不像牛和马那样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清胃。当狗感到消化不良、胃里发烧时就吃点草,草变成粪便排泄,把肠胃里其他东西也排泄出去。[编辑本段]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犬科 Canidae  属: 犬属 Canis  种: 狼 C. lupus  亚种: 家犬 C. l. familiaris[编辑本段]食物  虽然传统上犬属于食肉动物类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家犬的食物只限肉类。不似其他如猫这类真正的食肉动物,家犬可以依靠诸如蔬菜和谷物这类食物健康地活下去,事实上它们的食谱是很均衡的。典型的野生食肉动物的这类饮食营养来自它们捕获的食草动物的胃部内容物,所以它们经常营养不均衡。但家犬对此应付的很好,它们可以素食,特别是这些食物与鸡蛋或[[牛奶](小狗不宜喝牛奶,小狗的肠胃脆弱,无法吸收和消化牛奶)]搭配时更是如此(不是严格素食主义,或称奶蛋素)。另一方面,家犬比起人类对肉食更加有忍耐力,它们不会因为大量食用肉类而罹患诸如动脉阻塞之类的新陈代谢疾病。另外,科学家发现对诸如在像在阿拉斯加爱迪塔罗德(Iditarod)进行的狗拉雪橇比赛以及其他类似经受极端压力的情况,高蛋白食物(大量食用肉类)可以帮助它们防止肌肉组织受到损伤。  狗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以人类、其他动物甚至于狗自己的粪便为食的现象,甚至某些家养的健康状况良好,食物供给充分的狗亦存在这一行为。这是一个事实,尽管这可能令许多宠物狗主人感到不快。汉语中甚至存在“狗改不了吃屎”这样的俗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至今未完全明朗;有研究认为狗在上万年的驯化进程中与人类相处而习得这一习性,这是早期人类社会食物匮乏时期狗不得不接受粪便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有看法认为这是狗在食物不足、营养不良或者患有寄生虫病情况下的病态表现。  犬类能接受的食物种类比人类少,例如他们对巧克力中的可可碱的代谢速度比人类慢很多,大量摄入巧克力会导致可可碱中毒;而一些人类常用的成药对狗也是毒药。因此不要让狗有机会接触人用药品及一些人用食品是饲养的基本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662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  二○○六年六月二日  藏獒、山东细犬[编辑本段]狗的视力  长久以来,许多人认为狗无法分辨色彩。最近,研究人员发现,狗能够分辨不同色阶的灰色,也能分辨某些色彩,特别是蓝色和紫色。   人犬视觉的相异处 在对光的反应上,犬眼和人眼不同。人眼对造成各种色彩的三原色(蓝、黄、红)有反应。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兽医学院眼科副教授Dennis Brooks博士说:『狗的视觉和人的视觉不同;狗无法像人一样分辨各种色彩,但狗的确可以看到某些颜色。狗能够分辨深浅不同的蓝、靛和紫色,但是对于光谱中的红绿等高彩度色彩却没有特殊的感受力。Brooks博士的研究显示,红色对狗来说是暗色,而绿色对狗来说则是白色,所以绿色草坪在狗看来是一片白色的草地。   犬的视网膜 狗眼睛里的光线受纳器--网膜--含有多量的柱状细胞,柱状细胞有助于暗处视力及侦视移动物体。网膜中的另一种细胞视椎状细胞,椎状细胞的功能主要在于分辨颜色和辨别微细之处。犬视网膜上有一层额外的脉络膜层(tapetum lucidum),有强烈的反光性,也能增加犬的夜间视力。因为光线进入眼内会撞击网膜上的光线受纳器(photoreceptor),但也可能错失而穿透网膜;但对犬而言,因有脉络膜层,所以即使光线错失未撞击光线受纳器,仍会反射回到网膜上,造成所谓的第二视力。犬的脉络膜层也是造成强光时狗眼睛呈现黄、绿、红等悚人目光的原因。有少数狗的眼睛缺乏这层构造,惟原因至今不明。   视力与品种的关系 短鼻犬种(如斗牛犬)能看到较长的景深,而长鼻犬种(如牧羊犬)则有较宽的视野。此外犬的颅形和鼻部的长短也会影响其视觉。一般认为大多数犬都稍有近视的现象。少数有远视现象;但是近视和远视的程度都基极。   兽医师可为犬主提供护眼要诀 在犬眼中发现异物时,应尽速送请兽医师诊治,不可自行以棉花棒或手指等拭出,以免伤害眼睛。另外发现爱犬时常用爪抓眼、流泪、眨眼、红眼、眼翳、有色分泌物、或第三眼睑突出等情况,亦应尽速就医。 携带爱犬乘车时,应该禁止爱犬将头伸出车外,以免眼睛受到昆虫的撞击而造成严重的伤害。 使用任何含有酒精的产品时(如清耳剂),应绝对避免触及眼部。 为犬洗浴时,避免洗剂泡沫进入眼睛;洗涤眼睛周围时,可覆盖眼睛,并使其头部稍向后仰,防止洗液进入眼睛。万一洗剂进入眼内,应用大量无菌生理食盐水冲洗,必要时并就诊。[编辑本段]狗的种类寿命排行榜  藏獒 20.0岁 马尔济斯犬 18岁 玩具贵宾犬 15岁 迷你腊肠犬 14.4岁 惠比特犬 14.3岁 博美犬 14岁 美国可卡 12.5岁 松狮犬 13.5岁 西施犬 13.4岁 比格猎兔犬 13.3岁 北京犬 13.3岁 喜乐帝犬 13.3岁 边境牧羊犬 13.0岁 奇瓦瓦(吉娃娃)犬 13.0岁 猎狐梗犬 13.0岁 巴基度犬 12.8岁 西高地白梗犬 12.8岁 约克夏犬 12.7岁 柯利牧羊犬 12.3岁 阿富汗猎犬 12.0岁 金毛寻回猎犬 12.0岁 英国可卡 11.8 岁 爱尔兰雪达 11.8岁 西伯利亚 雪橇犬 11.8岁 威尔士柯基 11.3岁 萨摩耶犬 11.0岁 拳师犬 10.3岁 杜宾犬 9.8 岁 大丹犬 8.4 岁 伯恩山犬 7.0 岁 此外犬种的寿命在12.6 岁左右 蝴蝶犬 12--13岁[编辑本段]不同用处  宠物狗  人类与狗之间经常存在强烈的感情纽带。狗已经成为人类的宠物或无功利性质的同伴。人们乐于接受一个永远高兴看见他的好友,并且这个好友没有任何功利性要求。特别的,如果狗也带领他们进行锻炼更是如此。经验上,狗类是非常依赖于人类伙伴的,无主狗的健康一般都将很糟糕。  一些研究发现狗能够传递深度情感,这是在其他动物身上所没有发现的;这据称是因为其与现代人类的紧密关系造成,在进化中,幸存下的狗会逐步变的越来越依靠人类为生。  另外,对狗的行为进行人格化通常是不明智的。尽管狗能够积极相应理解主人的命令,但对于这种动物是否真正有能力达到感受人类情感的水平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对于狗的智力等级的确定以及狗对主人命令反应的动机仍然是一个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工作用犬  位处北极的雪橇犬看家护院:从前最主要的用途,现在也是主要用途之一,可能仅次于作宠物。   照顾生活:狗可以被训练成照顾盲人行动的“导盲犬”。也有一些狗用于照顾长期瘫痪或有其他不便的人士。   捕猎畜牧:猎狗、牧羊犬。   交通畜力:在一些寒冷地带生活的人,如北极圈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或在中国东北有些人使用“狗拉爬犁”。   军警用途:军犬、警犬、海关缉毒犬、机场火药监测犬。   表演:大多马戏团都有。   救助:雪崩、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常有专门的救助犬首先进入危险地带寻找生存者。   更多内容参见工作犬。  试验用犬  医药试验:在医疗、药品研究时,由于小白鼠的体重和人相差太大,所以经常需要用狗来做试验。   太空实验: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苏联太空署使用一群犬只进行次轨道和轨道上的太空飞行以确认人类太空飞行的可行性。其中较著名的有贝尔卡、莱卡跟施特雷卡,详细请见莱卡和苏联太空犬。[编辑本段]食疗价值  狗肉,益阳事,补血脉,浓肠胃,实下焦,填精髓。不可炙食,恐成消渴。但和五味煮,空腹食之。不与蒜同食,必顿损人。若去血则力少,不益人。瘦者多是病,不堪食。[编辑本段]狗的起源  狗起源于狼,目前已经得到了共识,但围绕着具体的发源地和时间则是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狗化石证据是来自于德国14000年前的一个下颌骨化石,另外一个是来源于中东大约12000年前的一个小型犬科动物骨架化石,这些考古学证据支持狗是起源于西南亚或欧洲,而另一方面,狗的骨骼学鉴定特征提示狗可能起源于中国的狼,由此提出了狗的东亚起源说。此外,不同品种的狗在形态上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似乎又倾向于狗起源于不同地理群体的狼的假说。所以仅靠考古学,很难提供狗起源的可靠线索。  中瑞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来自五大洲的654只狗,分析了它们体内一种通过母系遗传的叫做“线粒体DNA”的遗传物质的碱基排列后发现,这些狗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他们认为,人类与狗的友好渊源可以追溯到1.5万年前,当时,东亚的人类首先开始驯化狼等动物,并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把驯化的狗带到了欧洲,甚至穿过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认为东亚,是因为东亚地区的狗的基因类型最为丰富,科学家通过基因测试推断该地区应该就是狗的发源地,而不是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的中东地区。彼得·萨沃莱南说:“许多早期的研究基于中东地区少量的考古材料,认为该地区是狗的起源地,而实际上,那里只是驯化过其他的一些动物,而不是狗。”同时,通过和狼的基因的对比,他们认为1.5万年前,由几种不同的狼分化出了狗。  这项研究是由两个国际研究小组齐头并进地进行的。另一方面,美国和秘鲁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比较了南北美大陆和亚洲、欧洲的狗以及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前就在拉丁美洲和阿拉斯加等地生存的狗的碱基排列。发现拉丁美洲和瑞典的狗的部分基因都源于过去的欧亚狼。这部分基因在15世纪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前就已在美洲家犬身上显现。他们认为,狗在东亚起源并扩大到整个亚洲和欧洲,继而在1.4万至1.2万年前由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穿越白令海峡带到了美洲。  瑞典一位家畜专家珀·詹森认为,东亚人是最早驯化狗的这一推测是“非常能令人信服的”,美洲大陆的第一批定居者带着狗,这一点显示了在这以前很多年狗就和亚洲人生活在一起。  gou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指出:狼的驯化不大可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为可能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共同实践过程。[编辑本段]狗的历史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它,人们不仅用精美的艺术作品加以歌颂,而且还视其为最忠实的守护神,更是十二生肖中的重要一员……  作为十二生肖中的一员,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有着很高的地位。这一点从中国不断出土的考古发现中可见一斑。  四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市中心城区发现了举世震惊的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它的发掘解决了自汉代以来关于夏商周三代“天子驾六马”还是“天子驾四马”的争论,说明至少在东周时期“天子驾六马”是存在的。不过,车马坑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中7只殉葬狩猎犬的伤感故事。  让我们回到东周时期,那时的贵族们喜欢驾马驱车去狩猎,狗则是必不可少的伙伴。这个车马坑的主人是东周25位天子中的一个,他生前酷爱狩猎游玩。发掘时人们发现,这个车马坑中有7只狗,其中6 只出现在最北面的马车车轮下。专家们分析,这些狗是被绑缚在车上活埋的。填土时,惊恐万状的小狗们纷纷躲藏在车轮下,结果当车兜压塌后,那6只小狗也都被压死在车兜里。而只有一只小狗的位置十分奇特,它出现在马坑的半中腰,伴随它的是一块卵石。也就是说,这只小狗当时挣脱了绳索向坑外爬,就在距离逃生仅一步之遥时,被人发现了,一块卵石击中头部,中断了小狗的逃生,也结束了它的生命。厚厚的黄土掩埋了这一切,托举着这个小生命悬停在马坑的边缘。  看着这个颇令宠物爱好者心酸的场景,我的心里也像打翻了五味瓶。这些小狗虽不是宠物,而是主人的狩猎犬,曾伴随在主人的车前马后,叱咤风云,扬威猎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到最后却成了殉葬品?也许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让心爱的猎犬为自己殉葬,就是给爱犬最高的荣誉了。  其实,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这一点毋庸置疑。它被驯化的年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的先民生活区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的骨殖。此外,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4只家犬的形象,而且都描绘得生动可爱。这都说明,当时人与狗之间的关系相当明确,狗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不断有关于狗的发现。例如在距今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县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发现有狗头骨的前半部和下颌骨,从其构造上来看,无疑属于驯养成熟的狗,与它的祖先--狼相比,差异甚大。  最令人期待的是,在中国吉林榆树县周家油坊等地层中,即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约在公元前2.6万~公元前1万年,发现了大量哺乳类化石,除人类的化石之外,出现了家狗的头骨“半化石&。虽然有人认为它属于更新世动物化石,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它们是全新世或现代动物的遗骸。这类旧石器时代的家狗遗骸,可以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已开始将狗家化。也就是说,东北家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中国东北的原初人类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有理由认为,东胡、戎、狄、肃慎的先民,首先驯养了狗,其中狗戎就是有名的养狗氏族。  由此可见,东北和蒙古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的家狗驯化的中心。除此之外,在河南安阳、河北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山东大汶口、江苏常州等地均发掘到全新世后期家狗的骨骼化石,由此可以肯定,中国是家化狗的中心之一。  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资料也表明,狗很早就与人类文明相伴而行了:伊拉克贾尔木早期的村庄,公元前7000~公元前6500年的遗址中发现有狗的骨骼;土耳其凯奥努遗址的狗,被测定为公元前7000年;大约与此同时,欧洲也有了家狗,在丹麦中石器时代的马格勒莫斯文化层中有狗的发现;公元前 7500年英国约克郡的斯塔尔加尔中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狗。此外曾有人公布过,在美国爱荷达地方的洞穴中,曾发现公元前9500~公元前8400年狗的骨骼,但目前学术界对此还有争议,尚难定论。   从考古来看,狗的遗骸,早在公元前七八千年以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河南舞阳贾湖、甘肃秦安大地湾、湖南澧县梦溪,及稍后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文化时期饲养已相当普遍。   公元前13世纪甲骨文对“六畜”作了记载,在甲骨文文中,就有“五十羊 五十犬”的文字记录。[全文]   从人类发展史的总体情况看,养狗的习俗可能渊源甚早,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中,作为狩猎的最佳助手,狗已开始步入被驯养的行列,故狗应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动物之一,而养狗习俗也应当是畜牧业中发生最早的生产习俗之一。   中国的家狗遗骨,迄今在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山西、湖南、湖北、辽宁、内蒙古、安徽、江苏、上海、福建、台湾等省份内的2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均有发现,遗骨的年代最早可达距今年,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均发现了家狗骨骼。这种现象表明,在中国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养狗的习俗在南、北方地区都是十分风行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无人船之谜
           迄今为止,人们在茫茫大海上已发现了数十艘无人船。这些船,孤独、奇异而神秘,像诉说一桩桩故事,却又无从说起。
   日,英国三桅帆船马拉顿号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国船徒瑞姆斯·切斯捷尔号。该船风帆垂落,空无一人,而船只完好,货物依然如故,食物、淡水充足,也无任何搏斗和暴力的迹象,只是不见一人,也找不到航海日记和罗盘。
   1880年,人们在美国罗德艾兰州纽波特市伊斯顿斯·比奇镇附近的海面上发现一艘名叫西拜尔德的无人船,船长室的早餐尚在,而全体船员却不知去向了。
   更为神秘的是1881年年底美国快速机帆炮舰爱伦·奥斯汀号所经历的一件事。这年12月12日,快速机帆炮舰巡游时,在北大西洋中发现一艘无人帆船。该船内除无人外,一切正常,水果、瓶装酒、淡水、食物完好无缺。舰长格里福芬命几个水兵留在帆船上,由他的军舰拖着这条船航行。离海岸还有3天路程时,海上狂风大作,拖船用的缆绳断裂,黑夜茫茫,两船失去了联系,呼叫无音。第二天,当爱伦·奥斯汀号发现该帆船时,舰长派出的水兵都不见了!此时离纽约只有300公里,眼看就要到家了。格里福芬舰长又用重金买动了几个人到那艘帆船上去。这一天能见度很好,微风习习。黎明前,爱伦·奥斯汀号舵手发现船偏离了航线。当他回头再看拖着的帆船时,不禁大吃一惊:帆船不见了!就这样,这艘帆船的失踪成了航海史上又一个神秘的谜。
   对于无人船案件,科学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谜底———海洋之声。确切地说,此类事件的出现,大都可能是受到海洋次声波的作用而造成的。
   海洋次声波一般在风暴和强风下出现,其频率低于20赫兹。以波浪表面波峰部波流断裂的程度决定次声波的能量,如果是大风暴,次声波的功率可达数十千瓦。而次声波属弱衰减型能量,因而可以传得很远。当海船遇到这种强能量的次声波时,次声波会对生物体造成辐射,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可引起人的疲劳、痛苦,甚至导致失明,同时,过强的次声波常使人们惊恐导致人员失踪。
   鉴于上述情况,目前有的国家已建立了预报次声波的机构。当它接受到危及生命的次声波时,就立刻向有关方面发出预报,以减少“海洋之声”给航海人员带来的危害。
浩瀚无垠的大海,有着许多神秘的故事,而大多数故事都是以船舶的发现或失踪结尾的。在这些曲折离奇的故事中,至今还没有结局,也许永远是个谜的,大概要算幽灵船的故事了。这些船舶几十年来被人们弃置一旁,但像幽灵似的在海上游荡,还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议论纷纷的奇闻。                                             一艘不幸的货轮    
   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有一艘1300吨的蒸汽货轮——“贝奇摩”号。它的烟囱高耸,驾驶台弯弯曲曲,船首又高又长,显得雄伟、漂亮,而且坚固结实,足以抵挡北方水域可怕的大块浮冰和流冰的袭击。       日,这艘货轮从加拿大温哥华港启航,开始了新的航程。“贝奇摩”号在炎夏阳光的照耀下,向西北驶去。每到一个停靠港,船员们都卸下了给当地带去的物品,装上一些毛皮。最后,货轮顺利地抵达了终点——维多利亚海岸。在那里,他们把船舱装得满满的,然后掉头准备返回温哥华。       不幸的是,那年的冬天过早地来到了这块不毛之地,狂风和酷寒迅速地把流冰群带往南去。到了9月底,茫茫大海只剩下一条狭窄的水路了。10月1日,“贝奇摩”号已被海冰团团围住,冰封起来了。船上的主机停止转动,船身已无法移动了。船长康韦尔命令全体船员穿过大约1公里长的浮冰,到阿拉斯加北岸的港口附近的村子里躲避。船员们在该村的几间小客栈里呆了两天,冻得半僵,谁也不敢冒险外出。         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流冰群突然松散开来,慢慢地从船两边移动起来。船员们急忙从屋里跑出来,踩着正在移动的流冰,纷纷爬上了船。他们花了整整3个小时,才把主机发动起来,开足马力向西驶去。正当船员们庆幸自己战胜了这场灾难时,不料冰块又一次紧紧缠住了“贝奇摩”号。       10月8日,随着一阵令人心惊的破裂声,冰上出现了大裂缝,包围着船身的冰块裂开了,船又慢慢移动起来。康韦尔估计,要不了几个小时,这艘货轮就会像鸡蛋壳那样被挤得粉碎,于是便发出了呼救信号。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见到援兵的踪影。哈德逊湾公司出于无奈,派出两架飞机,运走了22名船员,留下船长和其他14名船员,等冰块融化后把船和货物抢救出来。       11月24日漆黑的深夜里,暴风雪降临这个地区。船员们只得躲进建造在坚冰上的小木屋。暴风雪减轻后,他们跑出,木屋一看,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座奇异壮观、20米高的冰山,而“贝奇摩”号却不知去向了。他们四处搜寻,仍一无所获,便推测它已被暴风雪击成碎片,沉入海底了。       船员们大失所望,只得回到陆地上的安全地带。不料几天后,一个以猎取海豹为生的因纽特人带来一个喜讯:他曾在西南方72公里的地方看到过这艘船。船员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那里一看,“贝奇摩”号早已被坚冰结结实实地冻住,根本无法把它开回去了。船长康韦尔只好带领船员,从船舱中取出一些贵重的毛皮,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贝奇摩”号,乘飞机返回家园。                                           神秘莫测的漂流者       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加拿大哈德逊湾公司的温哥华基地,多次接到因纽特人的报告,说他们抛弃的那艘船,又出现在朝东几百公里的地方。日,青年探险家赖斯莉·梅尔文坐在一架由一群狗拉着的雪橇上,从赫舍尔岛前往诺姆的途中,看到“贝奇摩”号漂浮在离岸边不远的海上。他设法上了船,发现船舱里的毛皮原封未动,只是他孤身一人无法搬动这些珍贵的货物。       又过了好几个月,一群迷途的探矿者也看到了“贝奇摩”号,并登上了船。这时,船上的一切设备仍完好如初。1933年3月间,这艘货轮又漂回到当初康韦尔船长离船的地方,悠闲地漂浮在冰水之中。接着又有一阵猛烈的暴风袭来,这些可怜的人儿在船上足足呆了10天。       1933年8月,哈德逊湾又得知,“贝奇摩”号正在平静地向北漂动。限于技术水平这个公司已经爱莫能助,无法营救它了。此后,有关这艘幽灵船的传说,便在因纽特人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到了1935年9月,船已漂流到了阿拉斯加沿岸。4年来,它没有被冰块压碎也没有被海上风暴击沉,一直在大海中漂流。       一位名叫休·波森的船长曾于1939年11月,在自己的船上看到了“贝奇摩”号。他设法登上了这艘无人驾驶的货船,想把它搭救出来。然而,“贝奇摩”号已被一块又一块巨大的浮冰团团围住,最后波森船长的希望也成了泡影。       1939年以后,“贝奇摩”号在人们的视野中又出现了好几十次。每一次无论人们怎样努力追踪,都被它无情地甩掉了。几年来,它在冰块的纠缠和包围中,航行了数千公里。       1962年3月,一群乘独木舟的因纽特人在捕鱼的时候,又见到了正在北冰洋波弗特海漂移的“贝奇摩”号,当时它的外壳已经生了锈,但仍然没有破损。这群因纽特人无力营救它,只得眼睁睁地看着它向远处漂去。人们最后一次看到“贝奇摩”号,是在1969年,这时,船已被牢固地冻在巴罗角附近的波弗特海中。       1982年9月,哈德逊湾公司的一位代表仍然认为,人们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肯定“贝奇摩”号是否还在海上漂流。看来,从1931年底开始,这艘出没无常、无人驾驶的幽灵船,在海上漂流了50多年,也许它还在海上继续漂流着。它既没有回到人类的怀抱,又没有进入宣告失踪的船舶行列。                                                  无人船案件    
      近一二百年以来,人们在海上多次发现奇怪的无人船:上面装有食物、淡水、救生设备,甚至还有电台,只是船上的人不知哪儿去了。       日,英国三桅帆船“马拉顿”号的船员在北大西洋上,看到了美国三桅帆船“图瑞姆斯·切斯捷尔”号。英国船员发现,这艘美国货船风帆落下,无人驾驶,在大海中随波逐流。他们登上这艘船以后,只见船只完好无损,货物丝毫未动,食物、淡水充足,也没有任何搏斗和暴力的痕迹,只是不见一个人影,也找不到航海日志和罗盘。       一开始,人们还以为这艘船的船员乘舢板离去了,于是就把它拖到纽约。经过一番查询后,方知道他们下落不明,既没有归来,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没有发现他们的踪影。船员们为什么要抛弃这艘完好无损的船悄然离去呢?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答案。       1881年底,美国快速机帆炮舰“艾伦·奥斯汀”号的水手,遇到了一件怪事。       12月12日,这艘炮舰在北大西洋上发现一艘随风飘泊的纵帆船,上面似乎连个人影也没有。船长格里福芬命令助手乘小艇前去察看。他们靠近了纵帆船,只见它尾部的船名已模糊不清了。他们登船后发现,船内一切正常,里面的货物——水果和瓶装酒都原封未动,食物和淡水也一应俱全,只是见不到一个人。       格里福芬决定把这艘船带走,他说服几个水兵留在船上,由炮舰拖着航行。一路上风平浪静,十分顺利。离海岸只有3天路程了,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拖船的缆绳断了。在漆黑的夜间,炮舰和纵帆船失去了联系。       第二天,,“艾伦·奥斯汀”号发现了纵帆船,然而向船上的水手们发出联络信号后,却一点也没有反响。原来,舰长派去的水手都不知去向了。       离纽约只有300公里了。格里福芬又重金雇佣几个人到纵帆船上去。临行前,舰长安慰他们说:“跟上我们的船,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天色将晓的时候,“艾伦·奥斯汀”号的舵手发现,他们偏离了航道。他回首一望,不由得大吃一惊:拖在后面的纵帆船不翼而飞了。他们四处寻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哪里还有纵帆船的影子。                                                  直接见证者    
      日,美国哈特勒斯角海洋救生站的值班人员,在望远镜中发现了一艘搁浅的五桅帆船。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艘帆船上没有求救的火光,也没有发出呼救信号。       他们乘摩托艇前去察看,但风大浪急,无法靠近帆船,只见船帆已经落下,甲板上空无一人。直到2月4日,天气好了一些,他们才设法登上了帆船。       他们发现,这艘船名叫“凯洛尔·基林格”号,船上的罗盘、驾驶舱和航海仪器都已破损,值班日志和天文钟也不见了,但仓库里的东西和私人财物却保存完好。他们在厨房里还发现,全体船员在离船前曾吃过土豆色拉和豌豆汤,还喝了咖啡。在船上找到的唯一活物是三只饥肠辘辘的猫。人们把船上的贵重物品都搬到岸上。不久,这艘帆船被风浪打成二截,一截随墨西哥湾暖流向北漂去,另一截被美国海岸防护队炸掉。       发现“凯洛尔·基林格”号的消息,一阵风似地在北卡罗来纳海州海岸传开了。人们猜测它出事的原因:是海盗、叛乱,还是什么别的原因造成帆船失事?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不久以后,人们在海上捡到一个漂流瓶,里面的纸条上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基林格’”号被一艘船抓住,全体船员躲在舱中,没有可能离开船。速告政府,‘基林格’号……”       北卡罗来纳海州司法部接到这张纸条后,开始立案侦察。经过调查得知,“凯洛尔·基林格”号是才下水不久的一条新船,它从美国的诺福克港出发,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然后由那儿返回美国。事情就发生在返回美国的途中。       同时,侦察部门还查明下面一些情况。       这艘船是由不同国籍的人组成的:船长大副是美国人,水手长是芬兰人,六个水手是丹麦人,炊事员是黑人。返航途中,首任船长麦林特因为船员不听调动,辞职不干了。新换上来的船长虽然埋怨船员秩序不好,还是接受了指挥任务。       调查结果,这艘船失事原因不明。如果是海盗引起船员失踪的话,为什么船上贵重物品没有丢失,船也没有被凿沉呢?如果是船员骚乱的话,那么他们乘救生艇上岸,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有人开始怀疑,莫非漂流瓶中的纸条是故意编造出来的?对于这个问题,美国人开玩笑说,能解开这个谜的只有三只不会讲话的猫,因为只有它们才是“直接见证者”。                                               罪魁祸首是谁       科学家认为,上面这些事是“海洋之声”造成的,也就是海上风暴形成的次声波造成的。       什么是次声波?它果真有那么大的威力吗?这里,我们不妨举个例子。1929年,在英国伦敦出现了一件怪事。一家剧院在试用新装的喇叭时,传出了低沉而惊心动魄的声音。顿时,剧院的门窗簌簌发抖,整幢房子也好像要崩塌了,四周的居民都以为大祸临头,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声音有一个特点:声波振动的越快,能量消耗就越大,声音传播的距离也就越短;反过来说,声波振动的越慢,能量消耗就越小,声音传播的距离也就越长。伦敦这家剧院新装的是一种低频喇叭,它传送出来的低沉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这种声音有相当大的能量,所以会产生如此惊人的效果。当然,这个低频喇叭发出的,还是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如果声音的频率每秒低于20次,那人耳便再也听不到了,这就是次声。       1935年,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舒列金提出,在海洋风暴的作用下,海面会产生次声波。有时,海上出现了风暴,附近岸上病人的病情会发生变化,交通事故也会增加。罪魁祸首就是次声波。       后来,英国的加夫罗教授又发现,次声波的有时会引起人的疲劳、痛苦,甚至造成失明。在强大的次声波的作用下,海面上即使风平浪静,船只的桅杆也会被折断,舟船也会覆没。因而,科学家认为,是强大的次声波,使人们惊慌失措、异常痛苦、仓促离船,最后使船只像幽灵似的突然失踪。       然而,这些无人船案件是否都是次声波引起的呢?谁也无法作出明确的结论。“凯洛尔·基林格”号上的船员临走前还吃过色拉和咖啡,如果发生了所说的次声波或灾难性事件,谁又能如此平静地离开船呢?出没无常、无人驾驶的“贝奇摩”号,为什么能在海上漂流那么长时间呢?这就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