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作文怎么写西师版语文课本第一课.《新闻两则》总结怎么写?????

&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之《新闻两则》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之《新闻两则》课件
[导读]新闻两则 毛泽东 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
新闻两则毛泽东如果让时空倒流,把历史的镜头定格在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观便又在我们眼前重现。浩浩长江的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的百万雄师在弹火纷飞中,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那冲杀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恢弘如诗,壮美若虹,只要一想起它,无论是革命先辈还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无不感到壮怀激烈,豪情倍增。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当年渡江战役的最高统帅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的一则新闻,一起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企图依靠长江天险来保存力量.以便卷土重来.
中国共产党表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但是,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二.第三野战军于同日晨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府逃往广州.南京的解放标志著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覆灭.在北平的毛泽东喜闻南京解放.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欣然写道:
新闻的有关知识:
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准确性(内容)、及时性(报道)、简明性(语言)。(真、快、准)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头一两句话,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拓展和阐释。
背景是指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1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认为重要的字词。
2 、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注音:鄂 (
锐不可当(
芜(wú)湖
1.说说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
战役全局九江江阴安庆芜湖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
2.说说主体可以分几个层次?
3.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一方面,……另一方面,……
我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涨
敌军:不得民心,毫无斗志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我军:突破、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微弱、不想再打了、泄气
这则新闻及时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战况,歌颂了我军的
,嘲笑了敌军的
,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
溃不成军、毫无斗志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篇课文是《新闻两则》吗?浙教版的_百度知道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一篇课文是《新闻两则》吗?浙教版的
提问者采纳
是吧,记得还有新闻6要素这个概念。
我只是问一下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新闻两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
刚​做​完​的​,​共​三​个​课​时​使​用​。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_《新闻两则》导学案-博泰典藏网
典藏文档 篇篇精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_《新闻两则》导学案
导读: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新闻两则》导学案,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3、有关新闻简介,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叙述,作为新闻,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体现新闻“及时”的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 《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炼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预习,整体把握文章,熟记生字词。4、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5、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教益。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毛泽东(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等。2、写作背景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政府仍盘踞在江南地区,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妄图凭借长江天堑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4月21日晨发起了渡江战役。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其中后一则新闻全面报道了前线最新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3、有关新闻简介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新闻,又称消息。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从结构上说,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还要掌握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新闻的写法:主要叙述,兼有议论、描写。三、自主预习1、生字注音芜湖(wú) 击溃(kuì) 鄂(è) 绥靖(suí jìng) 阻遏(è) 阌乡(wén) 歼灭(jiān) 要塞(sài) 杜聿明(yù) 锐不可当(dāng) 荻港(dí)2、词语解释【不含】不包括。【锐不可当】锐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业已】已经。业,已经。”业已”与“已经”区别在于:“业已”多用于书面语,“已经”则不限。【绥靖】安抚,平定。【阻遏】阻止。【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它与“撤退”的区别在于:“撤退”不含垮、败的意思。【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它与“要隘”的区别在于:“要隘”是指险要的关口。 【占领】用武装力量取得(阵地或领土)。它与“占据”的区别在于:“占据”是用强力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突破】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屏息凝视】抑止着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歼灭】消灭。【击溃】打垮;打散。【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纠正】改正。【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逃窜】逃跑流窜。2.要点详析本消息的标题简洁、概括,“百万”点明人数,“横渡长江”则概括了战况,壮阔气势&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部分,作者只用了两句话就及时准确地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它既点出了人数之多(“百万大军”),又报道了战线之长(“1000余华里”),更写出了胜利之大,战绩之辉煌(“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接着,本文主体部分详细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内容翔实,层次分明。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时间顺序,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先略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新华社在此前已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军写得稍详,“至发电时止”,“三分之二”,“二十三日可渡完”,“正向南扩展”,这些语言预示了战役前景。最后谈到东路军,文笔较之前两层更为详细些。东路军遇敌虽强,但战犯自认为很巩固的防线,却“又被我军突破了”,两者对比鲜明,“不料”二字表明我军的出其不意,“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表明我军以大获全胜而告终。②准确简明的语言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凝练而具有概括性,翔实而又确凿无误,鲜明而又富于感情色彩。如“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几个词语报道了渡江战役的胜利,体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虽只寥寥数语,却展示了敌我双方的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本文特别注重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和战况,准确及时。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不含”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均是”二字既概括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又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表明材料真实,消息准确。另一方面,作者的感情色彩也在语言中表现鲜明。如“国民党的广大官兵??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泄气”二字既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国民党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又解释了为什么敌军的抵抗“甚为微弱”。又如在写敌人时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我军时用“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胜利者自信&自豪的反映。③.释疑解难以记叙为主的“消息”中插入的议论:消息是“用事实说话”,但在其中插入适当议论,阐明问题,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本文主体部分第二层写战况之后插入作者简要的议论(“此种情况??都很泄气”),从敌我双方阐述了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我方指战员“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方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且此段议论,是我略敌详,因为关于我军战斗力,早已是人尽皆知,而在此电文之前,新华社已播发过毛泽东写的另一篇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而敌军所以“都很泄气”,更深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违背军心民心,作者正要强调这一点,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世人,国民党反动派违逆历史潮流,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人民解放军才是正义之师。对敌方的议论,作者还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国民党官兵区别开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党宽广的胸怀,也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人。因此,这段议论既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议的反动本质及士气败落&不堪一击的军情,又有很强的政策性,从而使这篇新闻具有思想深度和政治高度。一、粗读(圈点勾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表明电讯稿的来源和发电时间,体现新闻“及时”的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之迅猛。]横渡长江[交代了战役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具体交代渡江区域,是对导语中“一千余华里”的具体说明。] ||20日夜起,[“20日夜起”点明渡江开始的时间。先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交代到达地点,也反映了战绩。] ||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点明西路军继中路军“突破”之后开始渡江的时间、地段和地点。]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至发电时止”时间交代非常准确。“该路”指西路军。“35万”为西路军人数,已渡江数字,余部何时渡完,数字十分明确。]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已占领”,说明这是已取得的战果,“正向南扩展中”说明战果正在继续扩大,形势正在继续发展。]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照应一笔中路军,也省去了关于西路军所遇敌情的报道。“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写出了正面的敌人四散逃窜的败状,敌军士气的低落,敌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这段议论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汤恩伯??不起丝毫作用”此句承接上文关于士气的分析。接着叙述汤恩伯的错误估计和亲自督阵的活动。“那一天”即21日,巧妙地交代了东路军突破敌阵的时间,成了对汤恩伯的绝妙讽刺。]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既点明了东路军出击的时间,又说明了东西两路夹击的形势。]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表明指挥准确无误,料敌如神,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时间交代明确,东路渡江十分神速。]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照应上文汤恩伯对东段防线的估计,但也只是“较”中西两路所遇之敌“为顽强”而已,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厌战是共同的。]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东路军战果辉煌。战果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战果之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战果之三,“控制江阴要塞”;战果之四,“封锁长江”;战果之五,“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二、跳读(整体感知)篇章结构: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传递了全文主要消息。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准确地显示了地点&时间。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导语简述战役胜利成功。准确交代了时、地、人、事。主体部分:从“20日夜起”,至最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从“20日夜起”至“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从“21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从“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至最后。中心思想之一
中心思想: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1、用“/”画出这段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在文中画)意在考查学生对新闻结构的知识掌握的情况。“??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2、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电头的知识及作用的理解。电头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靠。
3、填充导语部分传播的五点信息:⑴ 渡江人员________;⑵ 渡江人民解放军的数量________;⑶ 渡江战线的长度________;⑷ 渡江的区域________;⑸ 渡江的结果________。本题意在让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整个新闻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尝试概括。⑴ 人民解放军⑵ 百万⑶ 1000余华里⑷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⑸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4、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情的把握。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气概的赞美。三、精读(理解探究)1、文章是抓住“横渡长江”来写的,与“横渡”的“渡”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与“渡”有关的词语:“冲破”“渡至”“渡过”“渡完”等均是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写我方的有“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写敌方的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抵抗”“微弱”“泄气”“毫无作用”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
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紧密衔接的作用。3、本文的主体部分,着重报道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斗情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中路军和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为什么最后才写东路军?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最后写。而中路军渡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4、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里是详写的?哪里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30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评论可分为两方面,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6、《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语言怎样体现出了新闻语言的特点?本文的语言准确鲜明。首先,文字具体确凿,表达准确。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整天的激战”概述了战斗的艰巨,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歼灭及击溃”表现敌军失败之惨重,“歼灭”指“全部被消灭”,“击溃”指“敌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势已成定局;“控制江阴要塞”,指关键的军事设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语言具体详明,事实确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这句话中的“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另外本文的语言极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充满了对敌军的嘲讽。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我军的神勇。另外“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这句话中,“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更准确,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余部”这一军事术语,还指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7、通过比较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1)注意比较①②两句(下同),体会加点词语含义的不同之处。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②句的语言准确恰当。)(2)注意用语的准确和色彩的不同。①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日可渡完。②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3)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①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句②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四、反馈(堂堂清)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
胸脯(pú)
..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
.C、歼灭(jiān)
阻塞(sài)
...D.封锁(suǒ)
大厦(shà)
纤维(xiā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
放纵奔流B.负隅顽抗
语速缓慢C、横渡长江
隐隐约约D.不堪一击
锐不可当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4.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A.标题B.标题C.标题D.标题
人物二、填空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1) 横(
.. 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行业论文、旅游景点、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表格模板、教学研究、经管营销以及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一课_《新闻两则》导学案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二物理第一课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