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三性的三性原则对央行适用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管理学]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管理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管理贷款是商业银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管理学]第六章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管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对央行适用吗?_百度知道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对央行适用吗?
应该说部适用安全性所银行都必须重视问题于央行安全性商业银行安全性所同至于说流性盈利性央银行非盈利务院组部门且本身货币发行权所存两问题求采纳满意答
可以详细点说明一下吗
其他类似问题
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三章 商业银行
当前位置&&货币银行学&&文字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和组织形式等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商业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活动,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并能正确认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重点掌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重点与难点】
1.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2.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3.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4.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原理;
5.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
商业银行的概述
〖教学思路〗
本节通过列举金融机构,引出商业银行的概念。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经营原则。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 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商业银行是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信用机构。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今商业银行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已日趋消失,但在许多方面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仍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对美国的经济、财政、货币、金融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50家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存放款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早期银行的产生
1.早期的银行是由货币经营业演变而来的
早期银行产生的过程:从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演变为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实现了货币经营业到银行的转变
在货币产生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兑换、保管和借贷货币等经营货币的业务。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割据,货币铸造分散,铸币的重量,成色不统一,为适应贸易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因此,就逐渐分离出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最初只是单纯办理铸币的兑换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随后,经常往来于各地的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和保存货币的风险,把货币交给兑换商人保管,并委托他们办理支付、结算和汇款,向他们支付手续费。货币兑换商人因而聚集了大量的货币资财,他们就利用这些资财办理贷款业务(这时还不能称之为银行)。当货币经营者,发现被保管的货币有一个稳定的沉淀额,而且保管数量越大,沉淀额也越多,他们开始用这一部分放款(意味着由十足金准备变为部分金准备,是银行业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为吸引客户存放货币,开始向托管人支付一定的货币(实际上相当于存款利息),货币保管业务演变为存款业务。这样,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既办理兑换,又经营货币存款、贷款和汇款的早期银行了。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已有委托存款、汇款及兑换货币等活动,但这些还只是货币兑换业性质。中世纪时期,地中海沿岸商业发达,一些专门经营货币业务的机构得到了很大发展,银行业务逐渐兴起。早在16世纪,意大利就已出现了银行业,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成立的米兰银行等,以后,世界商业中心由意大利移至及欧洲北部,17世纪初,1690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1621年德国成立了纽伦堡银行,1629年又成立了汉堡银行。
在英国,银行的产生与其他国家不同,它的早期银行则是由金匠业发展而来的。
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金匠业拥有坚固的保险柜和其他安全措施,他们受顾客委托代为保管金银货币,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的书面要求,将其保管的金银拨给第三者,省去顾客提现和支付的麻烦。同时,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谋取高额利息。
在金匠业演变为银行业的过程中,完成了三个重要演变。三个重要演变是:
第一、金匠保管凭条演变为银行券。金匠业为保管金银货币给顾客签发的保管凭条,原只作为保管物品的证明,到期可据以提现。以后由于交易日益频繁,提现支付的金额和次数大量增加,为方便支付,节约费用,久而久之,人们就直接用保管凭条――金匠券进行支付。这样,金匠券逐渐演变为银行券。可见,保管凭条是银行券的原始形式。
第二、保管业务的划款凭证演变为银行支票。金匠业为开展保管业务,根据顾客的书面要求,为顾客转移保管的金银货币,顾客所签发的这种书面指令,只是一种划款凭证。第三者可据以支款。以后由于保管业务发展为存款业务,这种划款凭证也就随着演变为银行支票。
第三、十足准备转变为部分准备金。金匠业起初对所收存的金银货币保有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发放贷款完全利用自有资本。后来发现,应付顾客提现,并不需要经常保持十足的现金准备,可以其中一部分用于放款,赚取利息。于是十足的保证准备金制度,演变为部分准备金制度。这一转变,使早期银行具有信用媒介,增减货币量的功能。
思考:如果只用自有资金放贷(即十足的金准备),它是银行吗?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1.现代商业银行的建立
现代商业银行的建立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另一条则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组织股份商业银行。这在英国表现得最为明显。
早期银行大都利息很高,规模不大,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需要,客观上迫切需要建立起既能汇集闲置的货币资本,并能按适度的利息向资本家提供贷款的现代资本主义商业银行。
在英国,从早期银行中独立出一些专门在资本家之间从事信用中介的银行。但是从早期高利贷银行转变为现代银行的过程非常缓慢,直到18世纪末才完成。当时的贷款利率依然很高,年利率在20%――30%之间。这种情况无法满足工商业的需求。17――18世纪间,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展了反高利贷的斗争,要求以法律形式限制放款的利息水平,但由于信用被高利贷者垄断,降低利率的法令不会产生实际效果,于是,他们建立了一些股份银行。这种股份银行资本雄厚,规模大,利率低,逐渐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银行是1694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英格兰银行,它的贴现率规定为4.5%~6%,大大低于早期银行业的贷款利率,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意味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已被动摇,这种股份银行逐步取代了旧式的、个别资本经营的银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现代商业银行的特点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点:
(1)利息水平适当。
(2)信用功能扩大。早期银行只是简单的信用中介,现代商业银行除了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外,还发行银行券,代客办理信托、汇兑、信用证、信托投资,购销有价证券等业务。
(3)具备信用创造功能。现代商业银行是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其中“信用媒介”早期银行也已具备,而“信用创造”则是现代商业银行之最本质的特征。所谓“信用创造”功能,是指现代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创造存款货币,并用以扩大放款和投资的能力,银行通过这一功能直接影响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影响贷款和投资的规模,从而影响币值的稳定。(详见本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一节)。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现代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1.银行与工商企业的经营目标相同:都是为了追逐利润,所以它们都是企业。
2.与一般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不同:银行经营的对象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货币资本这个特殊商品,银行的活动处于货币信用领域,以信用方式与工商企业发生广泛的经济联系。正是由于现代银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精巧和最发达的产物,通过信用方式聚集和分配货币资本,具有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殊作用,这就决定了银行在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职能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它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一)充当信用中介
1.什么是信用中介
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即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这时它就是信用中介,这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动员和集中社会上一切闲置的货币资本,然后,又通过放款把这些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并从中承担风险,这样,银行实际成了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中介人。
2.信用中介的意义
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可以克服资本家之间直接借贷的种种局限,如在资本数量、借贷时间、空间、期限上不易取得一致和不易了解借者资信等方面的局限性,银行通过信用中介职能对资本进行再分配,使货币资本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加速了资本的周转,促进了生产的扩大。
(二)变居民的货币收入和储蓄为资本
把社会中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变为资本,也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个人的货币收入是用来供个人日常消费的,储蓄则是为了供将来的消费,所以它们都不是资本。但是,通过银行把它们汇集起来贷放给企业使用,这些零星的货币就成为生产经营者用来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资本,这样,非资本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马克思曾经指出:“小的金额是不能单独作为货币资本发挥作用,但它们结合成为巨额,就形成一个货币力量。这种收集小金额的活动是银行制度的特殊作用。
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办理各种同货币资本运动有关的技术性业务时,便充当支付中介。
由于银行具有较高的信誉和较多的分支结构,银行业务又与各个企业和部门有密切联系,因此,无论企业或个人都愿意委托银行保管货币、贵金属、有价证券、办理货币收付和转账结算等,这样,银行就成为社会的“出纳”和“账房”。银行通过账户为顾客办理货币结算,对于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的周转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券和支票。
银行券是由银行开出的、并可随时兑现的、不定期的债券证券,是银行用来扩大信用业务的工具。支票是由客户签发,要求银行从其活期存款账户支付一定金额的付款凭证,也是银行的一种债务证券。借助于支票流通,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和吸收资本的总额而扩大信用。银行借助银行券和支票的流通,扩大信用业务,并不是无限的,因为它要受银行本身现金准备状况和经济发展对信用的客观需要量的限制。
银行券和支票等信用流通工具进入流通界,代替很大一部分金属货币流通,这样,既节约了流通费用,又方便提供经济发展中需要增加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银行这一职能的存在和发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思考:说银行是出纳和账房,它是在发挥信用中介作用吗?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各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一银行制
1.单一银行制的概念
单一银行制是指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银行机构(总行)经营,不设立任何分支机构的制度。目前仅美国银行采用这一体制,各州银行法禁止或限制银行开设分支行。主要原因是美国各州独立性很强,各州政府要保护其各自的利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金融竞争的加剧,美国金融业已一再冲破单一银行制的限制。许多州对银行开设分支结构的限制已有所放宽,例如根据各州不同的法律规定,有的州并不限制银行设立分支结构,有的州限定商业银行的分行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开设,有的州则完全禁止。
2.单一银行制的优缺点
单一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兼并和垄断,缓和了银行间的竞争和集中,也有利于协调地方政府和银行关系,各家银行在业务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但单一银行制在限制竞争的同时,也限制了自身的业务创新和规模的扩大。
(二)分支行制
1.分支行制的概念
它是指银行机构除总行外,还可在其他地区设立分支结构。
其典型代表为英国。英国只有10家商业银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家,即巴克莱银行、米特兰银行、劳合银行、国民西敏土银行,共有分支机构一万余家,总存款额占银行体系的70%。
2.分支行制的优缺点
分支行遍布各地,容易吸收存款;便于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度,减少现金准备;放款分散于各分支行,可以分散风险。但分支行制会使银行业过分集中,不利于自由竞争。
目前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制度,我国的商业银行也主要采取这种组织形式。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
1.银行控股制的概念
它也称集团银行制,即由某一集团成立一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银行的股票,大银行通过持股公司把许多小银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一制度在美国最为流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商业银行为了冲破各种对设立分支行的限制,为了使银行业务多样化,银行控股公司迅速发展。银行控股公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银行控股公司控制一家商业银行的股权,设立各种附属机构,开展多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它多以大银行为主;另一种是银行控股公司控制两家以上商业银行的股权,便于银行扩展和进行隐蔽的合并,它多以中小银行为主。
银行控股公司制有利于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的实力,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但这种制度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不利于银行之间开展竞争。
(四)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是指由个人或集团控制两家以上商业银行的制度。它可以通过股票所有权、共同董事等法律所允许的其他方式实现。
连锁制的成员银行都保持其独立性,连锁银行是在禁止实行分支行制银行和多家控股公司的美国各州发展起来的,经营活动大都在较小地区,其成员多是小银行。它们一般环绕在一家主要银行的周围,其中的主要银行确立银行业务模式,并以它为中心,形成集团内部的各种联合。
随着国际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多个国家的大银行合资设立跨国财团银行,从事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投资活动。
思考:银行控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是当时的一种金融创新,你同意吗?
五、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原则
(一)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原则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即三性原则。
银行的经营动机是为了获取利润。
获取利润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核心或标准,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表现,采取各种措施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合理调度头寸,把银行的现金准备压缩到最低限度;大量吸收存款,开辟资金来源,把这些资金用于能够获得较多收益的贷款和证券投资上,并尽可能避免呆帐的损失;加强经济核算,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工效率,降低费用开支,不断增加业务效益。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必要措施。
安全性是指使银行资产避免风险损失。
因为银行贷款发放和证券投资存在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有可能发生贷款本金和利息不能按时按量收回和证券损失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存款不能按时按量兑付,引起客户减少存款,甚至出现挤兑现象,危及银行的经营。银行要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银行资产在种类和客户两方面要做到适当分散,并与负债的规模保持一定比例;遵守国家法令,执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和制度,取得国家的法律保护和中央银行的支持等。
流行性是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保持流动性,即保持银行一定的清偿力,应付日常提现需要。
应付突然大量提现需要,保证银行信贷资金正常周转,以及银行业务顺利经营是极其重要的。商业银行或在资产方面保持流动性,或在负债方面保持较高的流动性,都能达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目标。在商业银行的资产构成中,可以随时用于偿付客户提取存款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其流动性最强,一般称为一线准备;在短期内可以变现的国家债券,其流动性较好,一般称为二线准备;长期贷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长期债券需要较长时间收回资金,流动性最差。如果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较差,它必须做到能随时主动获得足够的负债(即资金来源)以满足客户提现的需要和随时扩大贷款规模的需要。
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二)银行业务经营的三项原则的关系
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矛盾。
1.三者联系密切。
安全性是前提,只有保证了资金安全无损,业务才能正常运转。流动性是条件,只有保证了资金的正常流动,才能确立信用中介的地位,银行各项业务才能顺利进行。盈利性是目的,银行经营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其目的还是为了获得利润。
2.三者的矛盾
(1)盈利性与安全性呈反方向变化。盈利水平高的资产,风险大,安全系数小,而较安全的资产,盈利水平却较低。
(2)盈利性与流动性也呈反方向变化。盈利高的资产流动性差,而流动性强的资产盈利水平则较低。
(3)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呈同方向变化,流动性强的资产安全性高,而流动性差的资产安全性也较低。因此,银行要满足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经营管理中统筹兼顾,协调安排,实现三者之间的最佳组合。
六、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主要实行分支行制,地方性银行大部分实行单一银行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从所有制形式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
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这是我国现有国家银行的主体,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但都面临着体制改革问题,国有独资的局面将被打破。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以及烟台、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
民营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是由私人企业集股组建为主的银行,有中国民生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合作银行,虽然冠以“合作”两字,城市合作银行实际上仍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性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有了很大发展。1995年国家提出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成立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又改建为城市商业银行。
中外合资银行。有厦门国际银行和青岛国际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等。
所有商业银行都必须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还要设立监事会。
思维拓展: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对中央银行适用吗?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教学思路〗
本节通过提问,引出商业银行的业务。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商业银行的业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本节介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分为自有资本、存款业务和其他负债业务。
一、自有资本
银行自有资本包括财政拨给的信贷基金、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润。财政拨给的信贷基金是指在商业银行成立时,国家财政根据一定的比例拨给的铺底资金,它是我国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西方商业银行一般为股份制银行,成立时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这种股份资本是西方商业银行最原始的资金来源。以后可以通过扩股和股息资本化来增加自有资本。
银行的自有资本一般只占银行负债的小部分(1986年美国银行法令要求不少于6%),但是这部分自有资本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因为银行拥有的资本越雄厚,越能得到存款人的信任,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存款。
二、存款业务
存款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资金,存款人可以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
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负债业务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约占负债总额的70%以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比重比70%还要高。
商业银行存款分为活期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商业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接受活期存款。
1.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是不规定存款期限,存户可随时提取,银行有义务随时兑付的存款。银行发给存款人支票簿,存款人可用支票从银行提取现款,但更多的是用支票向第三者支付货款或偿还债务。由于活期存款可用支票随时提存,存取数量大,流通速度快,银行需付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绝大多数的国家的银行对活期存款不付利息。在有些国家,甚至收取活期存款客户的手续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活期存款仍付给较低的利息。虽然活期存款客户经常不断提取存款,但同时也经常有新存款在补充,所以银行总是有稳定的活期存款余额,用于发放贷款。
参加活期存款的对象有工商企业、个人、政府以及外国客户等。他们把闲置资金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不是为了获取利息,而是为了通过银行进行各种支付和结算。
2.通知存款
通知存款是存款人在提取存款时,必须提前一定时间通知银行,以便银行准备资金,保证支付的存款。这项存款的利率一般高于活期存款而低于定期存款。
3.定期存款
定期存款是有固定期限、到期才能提取的存款。
这种存款凭存单提取,存单不能转让。定期存款具有稳定性,是银行吸收外来资金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可用于长期贷款业务,所以银行均给以较高的利息。存款户如因急需,要求提前提取时,须按规定提前通知银行方能提取,并减少利息。对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我国是按活期存款支付利息。
在多数国家,金融当局或银行工会规定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银行通过提高利率来扩大存款的空间十分有限,银行主要以提供有效服务来吸收存款。各国现代化银行,均设有电子信息处理系统,使客户在存款和提款上尽量少花费时间。银行还装置ATM机,使客户可在24小时之内的任何时间提取一定数量的现金,还提供与存款、提款和付款有关的业务,包括国外兑现支票、本票、旅行支票、国内外汇款、国际存款、信用卡、电话转账等等。战后,由于利息率的提高和CD的出现,活期存款占银行负债的比重急剧下降,而定期存款的比重却迅速上升。
4.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一般是个人为了积存货币和取得利息收入在银行开设账户的存款。储蓄存款不使用支票,而是使用存折、存单和银行卡,手续比较简单。
储蓄存款有活期和定期两种。活期储蓄存款存取无一定期限,只凭存折、银行卡即可提取,存折一般不能流通转让,存户不能透支款项。
思考:你认为银行的存款负债进行这样分类的原因是什么?
三、其他负债业务
其他负债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向同业、向中央银行、向社会公众借款和在办理结算中占用的客户资金。
1.同业拆借
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之间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拆入资金的银行主要是用来解决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故一般期限较短,多则七日、少则一日,甚至还有半日拆借,上午借,下午还。我国同业拆借的期限一般则较长。同业拆借的利率水平一般较低。
同业拆借一般是通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拆出或拆入,也可以采取同业存款,以及回购协议等形式。
2.向中央银行借款
中央银行做为银行的银行,担负着向商业银行贷款的责任。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方式进行的。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办理贴现业务所取得的未到期票据,转让给中央银行以获得中央银行贴现款的一种行为。也就是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
再贷款是商业银行开出票据或以政府债券做抵押向中央银行取得的贷款。各国中央银行对再贷款限制较严,一般只允许用于商业银行临时调剂资金,而不能用于扩大银行资产规模,我国中央银行则根据不同时期的银行状况以及金融政策实行严控。
3.发行金融债券
发行债券也是商业银行筹资的一种方式,用于弥补流动资本的不足,形成负债业务,这种筹资方式的好处是不需交纳存款准备金。自1985年以来,我国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也面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为特定用途筹集资金。
4.占用资金
占用资金是指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及同业往来过程中,临时占用的资金。
银行在办理汇兑、代收代付、代客买卖、代理投资等中间业务时,可以在收进款项和完成业务之间的这段时间内占用客户的资金;在同业往来过程中,如果出现应付款大于应收款,也会占用他行的资金。虽然从每笔业务看,占用时间很短,金额不大,但从周转总额来看则非常巨大,因而也构成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教学思路〗
本节通过对同学们提问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情况,引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完整体系。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要情况。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
一、放款业务
(一)放款根据偿还期限不同可分为活期放款、定期放款和透支。
1.活期放款
活期放款是放款期限未定,银行可以随时收回或借款人可以随时偿还的放款。
2.定期放款
定期放款是指具有确定期限的放款。又可分为短期放款、中期放款和长期放款。短期放款规定在1年之内归还,用于满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不足或季节性资金需要。中期放款一般期限为1~5年,通常在放款期限内分期偿还本息。长期放款一般指偿还期在5年以上的放款。
透支是银行允许存款户在约定的范围内,超过其存款余额签发支票予以兑现的一种放款,分为信用透支、抵押透支和同业透支3种,透支放款有随时偿还的义务,利息按天计算。
(二)根据使用放款的经济内容不同,放款可分为经营性放款,有价证券经纪人放款和消费性放款。
1.经营性放款
这种放款是指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正常资金需要而发放的放款。包括工商业放款、农业放款和不动产抵押放款等。
工商业放款是银行对工商企业的放款。它是银行放款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在我国,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放款种类。工商业放款包括短期流动资金放款、长期流动资本放款和项目放款等。
农业放款是银行对农场或农民个人发放的用于生产的贷款。
不动产抵押放款是以建筑物和土地为抵押品的放款。主要包括住宅放款、工商农不动产放款等,这种放款目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较为普遍,在美国,其比重已达到放款总额30%左右。但由于这类放款期限较长、流动性差,因而各国商业银行往往将其控制在一定放款比例内。
2.有价证券经纪人放款
它是指银行向专门从事证券交易的经纪人提供的放款。目的是解决证券交易过程中暂时资金短缺的需要。
3.消费性放款
它是指银行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放款。目的是解决个人用于购买汽车、家用电器、房屋等方面的资金需要。
消费性放款的发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发放是消费者和银行可以直接发生借贷关系。间接发放是银行通过某一商业企业与消费者间接发生借贷关系,即银行可以放款给商店,商店将商品赊销给消费者,消费者根据协议分期付款。消费性放款按用途可分为汽车放款、住宅放款、高档耐用消费品放款、教育与学费放款、旅行放款等。可以分期偿还,也可以一次偿还。另外,消费性放款也可通过信用卡透支发放。
(三)放款根据信用担保的性质可分为以票据、商品、股票、债券为担保的有担保放款和信用放款
1.以商业票据为担保的放款
它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放款。
(1)票据贴现。它是指客户将未到期的票据提交银行,由银行扣除自贴现日起至到期前一日止的利息而取得现款,票据到期时由贴现银行按票面额向票据的债务人收回款项。
银行办理票据贴现,须按一定的利率计算利息。这种利率称为贴现率。
未到期票据贴现付款额的计算公式是:
贴现付款额
票据面额×(1-年贴现率×未到期天数÷365天)
(2)贴现业务与普通放款的比较:贴现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放款。它与普通放款相比,不同之处表现为:
普通放款是到期以后收取利息,贴现则是在贴现业务发生时从票据面额中预扣利息。
放款期限较长,且常有转期情况,而贴现的票据期限一般较短,通常都是三个月到期,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到期即收回。
&放款的申请人即为银行的直接债务人,而贴现的申请人并非银行的直接债务人,票据的出票人、承兑人和背书人均应对票据款项负责。
放款利率要略高于贴现率。这是因为贴现业务发生时,银行要按票据面额预扣利息将余额付给客户,银行的实际付款额要低于票面额,所以,贴现利率要低于放款利率。
(3)票据抵押放款
它是以各种票据为担保的放款,放款期限不得超过票据到期的期限。放款到期时,借款人应偿还放款、赎回票据;如不赎回,银行有权处置票据。在票据贴现时,银行付给持票人扣除的只是贴现利息,但在进行票据抵押放款时,银行为了避免借款人不赎回票据而遭受损失,其放款额总是低于票据的面额,一般为60%~80%。票据面额与放款额的差额通常称为“垫头”。
2.商品抵押放款
它是以各种商品和商品凭证(如货运提单、仓库栈单)作抵押的放款。
放款不能按期归还,银行可以出售抵押的商品,以补偿放款,银行放款时,垫头较大,商品估价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一般为商品市价的30%~50%,以防止商品跌价或销售发生困难而遭受损失。
票据业务和商品抵押放款业务的意义:均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密切联系,能加速资本的周转,促进生产的扩大。可使商品资本和票据债权转化为货币资本,如当商品暂时未能销售出去时,可以把商品抵押给银行取得放款;当商品还处于运送途中时,也可以把商品运送凭证抵押给银行取得放款。这样使资本从商品形态提前转化为货币形态。当商品以信用形式出售以后,企业可以获得票据,虽然票据可以作为信用货币而流通,但它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持票人可以把票据提交银行贴现或抵押。这样票据业务也可使资本从票据债权形态转化成货币形态,以保证资本循环的连续进行。
3.以股票或债券做担保的放款
这种放款在确定数额时也有垫头。证券投机商以有价证券做质押取得银行放款,运用这笔放款再去购买有价证券,然后再质押再购买,为有价证券的投机提供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他们用这些货币资本增加了对证券的需求,提高证券的行市,从中获得投机利润。
4.信用放款
它并无实物或有价证券做质押,通常仅由借款人出具签字的书面凭证作为保证。
这种放款不需客户用任何有价物作保证,使企业获得了追加资本,所以这种放款是资本放款。银行一般只对它所熟悉的借款人、并确信具有偿还能力,才提供信用放款,这种放款利息率较高,并且附加一定的条件,例如,要求企业提供资产负债表,报告借款的使用情况,不得向其他银行借款等。银行通过这些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控制。
(四)按成本定价方法划分,可分为固定利率放款和浮动利率放款
1.固定利率放款
它是客户根据借款时与银行约定的利率还本付息。
对固定利率放款的理解
就是在合同存续期间利率不做调整的放款。
2.浮动利率放款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资信状况较好又与银行有长久合作关系的客户,一般实行优惠利率,即在银行放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向下浮动;另一种是在市场利率不稳定的条件下为了使双方单方面承担利率风险,在放款合同有效期内约定利率调整期限,到期放款利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上浮或下浮。
二、投资业务
1.投资业务的概念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与通常所说的投资不同。普通投资是指以资本从事工商业的经营活动,而银行购买的有价证券包括债券(国库券、公债券、公司债券)和股票。但对于购买股票,一般国家多加以限制或禁止,目前各国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主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如美国近年来全国商业银行的投资总额中,联邦政府债券约占6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联邦政府债券比较安全可靠、期限较短、变现能力强。
商业银行购买有价证券,目的是从中谋取投机利润。商业银行在证券交易所中广泛进行投机活动,并对证券交易的经纪人进行贷款资助。据统计,纽约证券交易所内取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有价证券周转额超过50%。证券投资的盈利有可能高于放款的收益。
商业银行投资业务有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管理,并运用各种投资方式注意回避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以确保获取利润。
2.银行购买有价证券与放款的比较&
二者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其表现为:(1)放款是银行应借款人的请求而发放;而投资则由银行以购买证券方式贷放。(2)放款一般在到期以后才能收回;而投资则可以随时将证券在公开市场出售收回。(3)放款一般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产业资本循环发生联系;而投资一般用于证券投资活动,不和真实资本发生直接联系。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教学思路〗
本节通过提问,引出完整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体系。通过分析,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情况,理解商业银行的竞争集中在中间业务的竞争上。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中间业务是银行不需运用自己的资本,代替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同业往来、代客买卖业务、信托业务和租赁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务。
一、汇兑业务
汇兑业务是银行代理客户把现款汇给异地收款人的业务。
这种业务要使用特殊的汇兑凭证――银行汇票或支付委托书。这些凭证是承汇银行向另一银行或分支行发出的命令,命令后者向第三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银行汇票由银行交给客户,客户再将它寄给收款人,由收款人向汇票指定的银行取款。支付委托书是由承兑银行用邮信或电报直接通知另一银行,再由后者通知第三者取款。
2.汇兑业务对银行的意义
银行经营汇兑业务可以占用客户一部分资金,因为客户把款交给银行,银行再把款汇给异地的收款人,这中间总会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银行就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虽然每一笔款项可占用的数额不大,时间也短。但由于银行每天办理大量的汇兑业务,这笔占用的资金为数就颇为可观。
二、信用证业务
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可以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这种业务分为商品信用证和货币信用证两种。
商品信用证是银行应买方的要求,开给卖方的一种保证付款的凭证。在银行应买方的要求开出信用证时,信用证上开列买方购货所规定的条件:如货物的规格、数量、单价等,只要卖方按所列条件发货,就有权凭信用证要求银行付款。这种业务在异地采购,尤其在国际贸易中,使用非常广泛。
货币信用证是银行收取客户的一定款项后,开给客户保证在异地银行兑取相应现款的一种凭证。旅行者常使用这项特殊的汇兑,这样,他们可不必携带现金。
2.对银行的意义
银行经营信用证业务,可以从中收取手续费,并可以占用一部分客户资金。
三、代收业务
代收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根据各种凭证代替客户收取款项的业务。
2.代收的种类
代收业务的对象包括支票、票据、有价证券和商品凭证等。
代收支票款项是客户收到其他银行的支票,委托自己的开户银行代为收款。
票据代收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负责收取票据款项。
有价证券代收业务是客户把有价证券交给银行,委托银行代收利息与股息等。
商品凭证代收业务是卖方把货物向买方运送出去以后,把有关发货的商品凭证交给银行,委托银行代收款项,在异地和国际贸易中广泛采用商品凭证代收业务,而且这种业务往往与放款业务有密切联系。当客户把凭证提交银行请求代收时,一般就能及时从银行取得贷款;当银行收回货款后,再用货款偿还贷款。如果客户请求代收时并没有申请贷款,银行就可以占用代收过程中的资金。
四、同业往来
同业往来是银行之间在进行各项业务时建立的往来关系。
银行在办理汇兑,信用证、代收等业务时,需要在不同地区的两家银行进行,而这两家银行如果没有隶属关系,就需要事先订立契约并建立往来账户,通过这种账户办理相互委托的收付事项。在这种业务中,银行之间就要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由于这种业务具有相互性质,所以债券债务可以相互抵消。但抵消后总会有一定的差额。如果某银行这种差额表现为负债,就占用对方银行的资金。
五、代客买卖业务
代客买卖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买卖有价证券、贵金属和外汇的业务。
银行在代理国家发行公债或代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时,可以从发行总额中获得一定比率的手续费。这种收入往往是非常可观的。银行办理这种业务时,常常与资产业务相结合,即银行先按一定的折扣把有价证券买进,然后再陆续卖出。
在现代经济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已超出中间业务的范围,成为投资银行资本运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六、信托业务
信托业务是银行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营运、处理有关钱财的业务。
这种业务按对象可划分为对个人和对社团、企业两个方面。
(1)对个人的信托业务包括:代管财产、办理遗产转让,保管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代办人寿保险等等。目前因旅游业发达,银行的信托业务还为委托人设计旅游路线,另外还代拟家庭预算,代办个人纳税等。
(2)对社团企业的信托业务包括:代办投资,代办公司企业的筹资事宜,如股票、公司债券等的注册、发行及股息红利分发、还本等事宜,代办合并或接管其他企业,代管雇员福利账户和退休养老金的发放、业务咨询,代理政府办理国库券、公债券的发行、推销以及还本、付息等。
3.业务特点
银行经营信托业务一般只收取有关的手续费,至于在营运中获得的收入则归委托人所有。银行开展这项业务时,可把占用的一部分信托资金用于投资业务。
信托业务一般由专门的信托公司办理,但大的商业银行也没有信托部经营这种业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托业务发展极为迅速,其原因在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联系面广,熟悉行情,信息渠道畅通,而且也和银行营运信贷资金密切相关。
同时由银行承办信托业务,较之个人之间的委托有许多优点,即银行要承担信誉和债务上的责任,集团评估决策,不单方面偏袒,应变能力强等。
银行承办信托业务,不仅可以把一部分信托资金留归自己使用,而且可以掌握大量企业股票,从而取得对一些企业的控制权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办理信托投资业务,但可以代理保险业务。
七、租赁业务
租赁业务是银行通过所属专业机构将大型设备出租给企业使用的业务。
这种业务一般是由银行所控制的分公司经营。租赁的范围包括飞机、船只、车辆、钻井平台、电子计算机和各种机电设备,目前甚至扩大到成套工厂。租赁的一般程序是,先由租户直接与设备制造厂商就设备的型号、规格、数量以及价格和交货日期等进行谈判,谈判结束后,租赁公司向设备制造厂商购买设备,所需资金由租赁公司负责;然后租户与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与设备制造厂商签订维修、培训人员、更新部件等技术合同。厂商按合同向租户所在地发货,货到验收合格后,租期即开始。租户按合同规定,向租赁公司交纳的租金总额包括设备费,手续费和利息等。租期一般为3~5年,也有达10年的,租期中一般不得中途解约,租期结束后,承租人可续租,议购或终结租赁退回设备。
八、其它的中间业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银行开展了许多新的业务,如:代理融通业务、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务、电子计算机服务、银行卡等。
1.代理融通业务
代理融通是由商业银行代客收取应收账款,并向顾客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业务方式。这种业务产生于工商企业扩大销售与收回货款的需要,既有利于应收账款按时收回,又可解决赊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的困难,因此极受客户的欢迎。
商业银行在办理此项业务时可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和融资的利息,因此是一项很有发展潜力的业务。
2.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务
由于银行同各方面均有联系,对市场情况了解较多,所以企业经常咨询有关业务。因此,一些国家的大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从事此项业务。包括企业资信评估,提供商品市场供需结构变化趋势,协助专业研究会计手续、结账办法、估算流动资金情况,分析成本,选择客户等。
3.电子计算机服务业务
一些大的商业银行为了业务上的需要,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银行拥有的电子计算机除处理本身业务外,还向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向企业提供关于市场及投资的分析报告,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服务等。
银行卡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和转账支付的新型服务工具。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智能卡等。它是银行业务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使银行业务有一定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际上,除上述新业务外,银行为了拓展业务和获取利润,还向客户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住宅及不动产管理业务,协助中小企业发展业务,协助开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业务等等。
近年来,美国的商业银行还对住房、交通、公共设施、都市计划等方面,提供金融方面的合作,并对教育及职业训练的发展,给以多方面的支持。
过去银行只搞存、放、汇、投资等业务的传统已被打破,现代商业银行可在各方面提供服务,金融服务项目日益增多,成为所谓“充分服务的银行”,使之具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性质。
存款的创造
〖教学思路〗
本节要使学生掌握商业银行存款创造与收缩的原理,应首先掌握的几个概念:原始存款、派生存款、法定存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一、几个重要的概念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原始存款是客户以现金存入银行形成的存款。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只需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为付现准备,可以将大部分现金用于放款。客户在取得银行贷款后,一般并不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入其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这时银行一方面增加了放款,一方面增加了活期存款。银行用转账方式发放贷款、贴现和投资时创造的存款,即为派生存款。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银行的大部分存款都是通过这种营业活动创造出来的。可见。原始存款是派生存款创造的基础,而派生存款是信用扩张的条件。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它的现金库存和它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两部分构成。现代各国的银行制度,一般均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因为如果是全额准备金制,则银行根本不可能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但是也不能无限制的运用存款,否则存款货币创造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目前各国一般都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最低数额的准备金即法定存款准备金。准备金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Rd是银行按照法定存款准备率(rd),对活期存款总额(D)应保留的准备金,用公式表示:Rd
超额准备金(E),则是银行实有准备金(R)与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差。其正值表示R的有余部分,负值则表示不足部分,用公式表示:E=R-D?rd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法定存款准备率愈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愈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则愈小,反之,法定存款准备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越大。可见,法定存款准备率决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与信贷规模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紧缩或扩张信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存款的创造过程与原理
为了搞清存款创造的原理,先分析一种简单的情况――商业银行最大的信用创造。
(一)必须的假定
1.每家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贷出,超额准备金等于零;
2.客户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而不提取现金;
3.法定准备率为20%。
(二)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现假设A企业将10000美元存入第一家银行,该行增加原始存款10000美元,按20%提留2000美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将超额准备金8000美元全部贷给B企业,B企业用来支付C企业货款,C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二家银行,使其准备金和存款均同额增加8000美元,该行提留1600美元法定存款准备金后,又将超额准备金6400美元贷给D企业,D企业又用来向E企业支付货款,E企业将款项存入第三家银行,该行又继续贷款,如此循环下去,可见表5-1
派生存款的创造过程
存款增加数
按20%应留法定准备金数
放款增加数
第一家银行
第二家银行
第三家银行
第四家银行
第五家银行
第六家银行
第七家银行
第八家银行
第九家银行
第十家银行
十家银行合计
由表5-1可知,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10000美元的原始存款,可使银行共发放贷款40000美元,并可使活期存款总额增至50000美元,活期存款总额超过原始存款的数额,便是该笔原始存款所派生的存款总额,银行的这种扩张信用的能力决定于两大因素,即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和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高低,用公式表示:△D=△P?1/rd&&
△D:表示经过派生的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动;
△P:表示原始存款的变动。
△D-△P为派生存款总额。
同时,从分析上式可知,活期存款的变动与原始存款的变动显然存在着一种倍数关系(K),用公式关系:△D=P?K&
由(1)式△P=△D?rd
∴K=△D/△P=1/rd&
(三)存款货币的最大派生倍数为rd的倒数,
假定公式中△P为已知,则银行的贷款机制所决定的存款货币的最大扩张倍数为K,称为派生倍数。该倍数即是rd的倒数。
派生倍数的涵义:法定存款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的倍数值越小;法定存款准备率越低,扩张的倍数值则越大。
商业银行如果出现超额准备金,可用于发放贷款,同时创造出派生存款来。但是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不足,商业银行或者紧缩贷款和紧缩投资,使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达到rd的水平;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拆借、扩大原始存款等以增加R的数额,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能力拓展:用数学方法推导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最大派生倍数
提问:商业银行进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是什么
三、派生倍数的修正
前面分析的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是在三个假定基础上进行的,信用创造决定于原始存款和派生倍数。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那三个假定是不存在,派生倍数还会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大为缩减,因此必须做进一步的修正。
第一个修正为现金漏损。
前面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对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曾做过简单的假定,即客户将收入的一切款项均存入银行系统,而不提现金。事实上,多数客户总会有提现的行为。如果在存款派生过程中某一客户提取现金,则现金就会流出银行系统,出现现金漏损(△C),而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减少,派生倍数也必然缩小。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的下降。由于△C常于△D有一定比例关系,其现金漏损率为C’,这样存款额变动(△D)对原始存款变动(△P)的比率可以修正为:
&&&&&&&&&&&(4)
第二个修正为超额准备金。
前面曾假定银行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但实际上,银行的实有准备金总会多于法定准备金。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金(E)尚未贷出。
前面提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等于存款总额乘以法定准备率,即△Rd=
,超额准备金(△E)也常和△D有一定比例关系,其系数为e,则:
这样存款额的变动由于e的存在,必使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削弱,从而引起派生倍数的变动为:
&&&&&&&&&&&&&&&&&&(5)
第三个修正为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企业持有的活期存款中,也会有一部分转化为定期存款,因为有的国家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一般地说,定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低,活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率高。因此,银行要按定期存款(Dt)的法定存款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从而影响存款的派生倍数(K)。定期存款准备金(rt?Dt)同活期存款总额(D)之间也保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设t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则
Rt?Dt/D=rt?t
Rt?t的存在可视同法定存款准备率(rd)的调整,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相应变化,因此派生倍数(K)即可修正为:
&&&&&&&&&&&&&&&&&&&(6)
由上可知,银行吸收一笔原始存款能够创造多少存款货币,要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多少、现金流出银行多少、超额准备金多少、定期存款多少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分母数值越大,则派生倍数的数值越小。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教学思路〗
运用讲述法介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去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新业务。
〖教学准备〗
与实训基地联系,课件资料
〖教学内容〗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的传统管理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前,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只能被动的接受负债;而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而资产的主动权却掌握在银行手中,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应是资产业务,以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达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也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是在18世纪英国银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内容为:银行的贷款应以真实的、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发放,在借款人出售商品取得贷款后就能按期收回贷款。一般认为这一做法最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原则的要求,具有自偿性。所谓自偿性就是借款人在购买货物或生产产品时所取得的贷款可以用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商品销售收入来偿还。根据这一理论要求,商业银行只能发放与生产、商品联系的短期流动贷款,一般不能发放购买证券、不动产、消费品或长期农业贷款。对于确有稳妥的长期资产来源才能发放有针对性的长期贷款。
评价:这一理论与当时经济尚不发达、商品交易限于现款交易、银行存款以短期为主、对贷款的需要仅限于短期的现实相适应,但是当借款人的商品卖不出去、或应收账款收不回来、或其他意外事故,贷款到期不能偿还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自偿性就不能实现。随着经济发展,银行吸收存款不但数额庞大,其中定期存款所占比重也不断升高,如果银行贷款还仅限于自偿性的短期贷款,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畅,不能满足经济对中、长期贷款的需要,也会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当今的西方学者和银行家已不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这一理论。
2.资产转移理论
资产转移理论是20世纪初在美国银行界流行的理论。
该理论要点: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为了应付提存所持现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作为第二准备金。这种证券只要信誉高、期限短、易于出售,银行就可以达到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的目的。如目前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就符合这种要求。根据这一理论,银行除继续发放短期贷款外,还可以投资于短期证券。另外银行也可以用活期存款和短期存款的沉淀额进行长期放款。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没必要严格对称。
评价:当各家银行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有价证券将供大于求,持有证券的银行转让时将会受到损失,因而很难达到保持资产流动性的预期目标。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对称性也必须有一定的界限,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界限往往很难准确确定。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贷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Term
Loans and Theories of Banking)一书中提出的,它是在商业贷款理论和资产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与这两种理论不同。
该理论要点:只要资金需要者经营活动正常,其未来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可以预先估算出来,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分期还款计划,银行就可以筹措资金发放中长期贷款。无论贷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资产的流动性就可得到保证。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借款人是否确有用于还款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能否自偿,担保品能否及时变现。
基于这一理论,银行可以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房屋抵押贷款、设备租赁贷款等,使银行贷款结构发生了变化,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评价:这种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银行把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而且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不一定具备清偿能力,这就增加了银行的风险,从而损害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4.超货币供给理论
这一新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该理论要点:随着货币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贷款方式提供货币,而且其他许许多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货币,金融竞争加剧。这要求银行管理应该改变观念,不仅单纯提供货币,而且还应该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根据这种理论,银行在发放贷款和购买证券提供货币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投资咨询、项目评估、市场调查、委托代理等多种服务,使银行资产管理更加深化。
评价:其缺陷是银行在广泛扩展业务之后,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遭受损失。
以上理论的产生是适应当时各阶段经济发展情况的,但是这些理论又随着经济的发展,其缺陷越来越突出而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银行的要求。
二、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扩大银行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银行提供更多的资金,因而促使银行不断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满足客户借款的需要,此外,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实施存款利率最高限制,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负债业务,不断增加资金来源。除传统的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还积极向中央银行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签定“再回购协议”借款等。
评价: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是: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加大了经营风险;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涵义
资产负债管理是要求商业银行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管理,而不能只偏重于资产或负债某一方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存款管制的放松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从而使银行吸收资金成本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合理安排资产和负债结构,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盈利。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就是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和负债项目在期限、利率、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搭配,尽可能使资产、负债达到均衡,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完美统一。由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从资产和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出发来研究管理方法,因而被认为是现代商业银行最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论。
(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资产管理包括准备金管理、贷款管理和证券投资管理。
1.准备金管理。准备金管理按准备金性质划分:有存款准备金管理、资本准备金管理和贷款准备金管理等。
存款准备金管理
是商业银行对吸收的存款按法定比例交存中央银行准备金的管理。中央银行对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支付利息。
资本准备金管理
是商业银行对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准备金进行管理。
贷款准备金管理
即呆帐准备金管理,是商业银行对从税前利润中提取的准备金进行管理。
2.贷款管理。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点,包括贷款风险管理、贷款长、短期结构管理、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比例管理等。
贷款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为减少贷款损失,要求对单个客户的贷款不超过银行贷款总额或银行自有资本的一定比例,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贷款长短期结构管理
要求长期贷款不得超过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
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比例管理
限制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
3.证券投资管理。这是商业银行对证券买卖活动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应面向不同种类的证券,实现证券的最佳组合,一般应优先购买风险性小,收益率高,流动性大的证券,如政府债券。
证券投资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实现资产的最优组合,一般规定购买的证券总额不许超过资本总额的一定比例。
负债管理包括资本管理、存款管理和借入款管理。
1.资本管理。按照《巴塞尔协议》
规定,从1992年起,按统一标准计算的资本充足比率应达到8%,即资本应达到全部权重风险资产的8%。
2.存款管理。存款管理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重点,包括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存款利率管理和存款保险管理。
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
如规定不得以抽彩给奖的方法吸收存款,不得使用欺骗引诱手段吸收存款等。
存款利率管理
如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浮动利率管理,利率自由政策等。
存款保险管理
一般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参加存款保险,以便在发生以外事故破产时,能够及时清偿债务,以维护存款人的利益。
3.借入款管理。借入款管理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管理、同业借款管理和发行金融债券管理。其总的管理内容是:严格控制借入款的使用,分散借入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借入款应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等。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是将资产负债各科目之间按“对称原则”进行安排和管理,使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达到平衡协调。其基本方法是:将资产与负债各科目按期限对称或利率对称的原则加以安排,规定控制指标,以谋求经营上的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制定《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即以比例加限额控制方法,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实行综合管理。
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以资金来源控制资金运用,防止超负荷经营,保持资产与负债的期限,数量结构相对应,建立指标监控体系;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坚持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统一,降低不良资产负债比例,提高经济效益。
重要意义:有利于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人民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1.资本充足率指标
2.存贷款比例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4.资产流动性比例指标
5.备付金比例指标
6.单个贷款比例指标
7.拆借资金比例指标
8.对股东贷款比例
9.贷款质量指标
各银行在执行上述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统一指标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资金营运的特点和强化管理的需要,制定一些补充指标。报经人民银行同意后组织实施,如中国工商银行补充了汇差清算比例。资产利润比例,负债成本比例,应收利息比例;中国农业银行补充了二级存款准备金比例;中国建设银行补充了信用贷款比例、资金损失比例、负债成本比例、资产英盈利比例、实收利息比例、资本回报比例;交通银行补充了可购置固定资产指标、投资限额指标、本身回收率指标、经营收益率,指标等。
(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分别提出不同的比例要求,并根据比例指标的性质,归类划分为总量管理、流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和效益性管理。
1.总量管理
总量管理是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平衡管理,包括存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汇差清算比例等指标。其作用在于使商业银行认真贯彻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在业务活动中自求资金平衡,防止超负荷经营。
存贷款比例是总量控制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必须在存款总额中扣除上缴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并保留必要的备用金以后,才能发放贷款;还要按核定指标购买国家债券和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对国有商业银行按增量控制,其他商业银行按存量控制。
拆借资金比例中规定了拆入资金、拆出资金两个比例,目的在于控制同业之间盲目拆进拆出资金,控制商业银行过量借款,扩张贷款规模,从而影响总量平衡。
2.流动性管理
流动性管理是关于支付能力、变现能力的管理,包括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等指标。
备付金反映银行随时支付客户款项的准备能力,低于5%~7%说明支付能力不足,但也不宜过高,否则浪费资金。
资产流动性比例反映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比例越高,变现能力越强。
中长期贷款比例反映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的对应关系,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差;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强。
3.安全性管理
安全性管理是关于防范风险,保护银行信誉的管理,包括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资产比例、贷款质量比例、单个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等指标。
资本充足率指标反映银行资本金(含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与加权风险资本的比例关系,各商业银行这一比例要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要达到4%。
风险权重资产比例反映按风险权重系数折算后的风险资产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关系。要求这一比例关系不能超过6%,超过则为高风险区。在具体工作中应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即压缩风险度高、效益低的资产项目,增加风险度低、效益高的资产项目,以便从总体上降低风险权重资产比例。
贷款质量已通过五级分类管理进行监控。
单个贷款比例和股东贷款比例是为防止贷款风险过分集中而设置的指标,如果银行对某一企业或某一股东贷款金额过大,一旦这家企业或股东出现经营风险,风险就会转嫁到银行,使银行资产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4.效益性管理
效益性管理指标均由各商业银行自行设置,主要有负债成本比例、资产盈利比例、资产损失比例、应收利息比例、本息回报比率、经营收益率比例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获利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