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视频: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村经济崩溃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不同文明的发展、交融,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演进史。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原文明不断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文明相互交往、吸收和融合,从而凝聚成中华文明。
(1)列举唐朝时期,西藏地区接受中原文明成果的史实,并分析唐、吐蕃文明交融成功的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是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扩张和商业贸易走向世界的。
(2)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对亚洲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方文明强势而来,国人逐渐意识到自己落后,并开始了对西方文明由被动到主动吸收的过程。在政治制度方面,更是经历曲折。
材料一 19世纪就九十年代,郑观应认为“故欲藉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自有议院,则昏爆之君务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之民无所积其怨”“苟欲安内攘外,……其必自设议院矣。”
材料二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主要规定有“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3)指出上述材料对议院与君主关系的认识有何异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相同认识形成的原因。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4)在20世纪50年代和1978年后,我国曾两次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结合所学,完成下表。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提出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经济特续增长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四川省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卷
题型:综合题
在人类活动中,载人航天既是最令人激动的宇宙探索活动,又是最复杂、最困难的探险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统计表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统计表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并结合表中第三阶段的相关知识,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政策性因索。(5分)
材料二& 冯如(曰-曰),广东人。他是中国最早从事飞机研制、设计、制造的人并提出航空救国主张,被美国报纸赞为“东方莱特”。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回到中国。1912年8月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失亊殉职,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追授陆军少将军衔,遗体安葬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塞,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2)据材料二,你如何评价冯如?(3分)
材料三1950年,旅美科学家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沖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妁‘两烊一星’提前了
20年”。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阻止钱学森回归祖国的原因。(2分)
材料四中国进行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当时的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就提出,中国要搞栽人航天。国家当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工程”。然而,中国在开展了
一段时间的工作之后,认为无论是在研制队伍、经验方面,还是在综合国力、工业基础方面搞栽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个项目就搁到了 一达。进入80年代后,中国的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通信卫星等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和发射能力。1992年,中国政府批准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并命名为“921工程”。2003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栽人飞船顺利升空。
——摘编自《中国航天大亊记》
(4)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5)据材料和上述分析,近代以来我国在航天航空方面的探索有何重大意义?(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下表是我国农村和城市每一省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的变化。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完善
B.城市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
C.农村代表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
D.农村和城市的人口总数已经相等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人口数比例的变化
5【题文】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马丁·路德
6【题文】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巴黎所追求的,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的特权,它衷心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公社是(&&&)
A.巴黎工人建立的城市自治政权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合法代表
C.法国各地城市政权的合法代表
D.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巴黎公社
7【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1年10月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国歌——《巩金瓯》。该词由严复作词,皇室成员溥侗谱曲。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喻指恩泽),民物欣凫藻(喻指喜悦),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喻指怡然自得),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日,孙中山在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该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歌词是: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日,北洋军阀政府的国会决定将《卿云歌》作为国歌,歌词为《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国会议员汪荣宝(原大清民政部左参议)在最后加上“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并请侨居北京的法籍比利时音乐家约翰·哈士东谱曲。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美术大师徐悲鸿的提议,以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即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宪法。2009年3月,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建议将原来的“奏国歌”改为“唱国歌”。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巩金瓯》和《五旗共和歌》所宣扬的政治倾向的不同之处。结合史实说明其各自的意图是否得以实现。(6分)
(2)材料三中“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写入国歌说明了什么?(2分)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时代背景。(3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自诞生以来一直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寓义。(4分)
【答案】(1)政治倾向及结果:《巩金瓯》宣扬皇恩浩荡,为清王朝歌功颂德,但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五旗共和歌》宣扬民主共和,世界和平,但后来辛亥革命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6分)
(2)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3)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践踏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在华北大地上肆意横行,中华民族已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作者为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日而作。(3分)
(4)寓义:激励人民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4分)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义勇军进行曲》
8【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材料三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闻知中国历史上有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说是王荆公的新法。……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来华访问,在兰州甫下飞机,印向国府派去的欢迎大豆提起王安石来,深表钦佩之忱。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重视王安石?(4分)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中各有哪些调节物价的措施?(4分)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官吏任用重科资历(4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2分)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仕,注重经义策论
(3)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家,而美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需要一种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借鉴王安石变法的措施(4分)
调节措施:王安石:市易法、均输法
罗斯福:《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业产品的价格,农业方面减耕减产,政府补贴,提高价格(2分)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1届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王安石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题型:材料题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历史发展证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请回答:
(1)英国在开创现代政治制度方面贡献突出。马克思认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具有世界历
史意义的事件。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是通过哪一法律文件确立的?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其
(2)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中诞生的罗斯福新政,是怎样突破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使资本主义重新焕发活力的?新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下列材料反映了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
材料一&&&&&&&&&&&&&&&&&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
材料二: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
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调整措施是怎样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4)20世纪30年代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取得的经济成就引起世
界瞩目,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你如何评价这一体制?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试论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问题的辨析
关于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中国乡村研究和调查的成果中就已涉及较多,但对其本相的揭示以及深层致因的讨论却未达旨要,大多限于列举要素,?以至于“我们很难将他们各自描述的农村社会叠加起来”,“没有充分的对比,因而很难发现动态的联系和规律”。?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著文论及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③认为导致农业大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近代以来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下降,?或者归结为“主要是受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⑤等等。总体而言,并没有超出20世纪30年代所列举的那些因素范围(只是侧重点或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h需要强调的是,以往的讨论大多是攫取特定的事例、现象及其特征,并人为地将其罗列集结成对乡村危机因由与特征的解释,而对各特定事例、现象与特征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联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甚至不加区别地以整个近代社会危机之面相、特征来诠释特定的乡村危机,以致落人因果倒错、面相与本相倒颠而浑然不...&
(本文共17页)
权威出处:
关于近代中国乡村危机的研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关中国乡村研究和调査的成果中已涉及较多,但对其本相的揭示以及深层致因的讨论却未达旨要,大多限于列举要素?,以至于“我们很难将他们各自描述的农村社会叠加起来”’“没有充分的对比,因而很难发现动态的联系和规律”。?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著文论及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③,认为导致农业大危机的深层原因是近代以来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下降④,或者归结为“主要是受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①等,但总体而言,并没有超出20世纪30年代所论及的因素范围(只是侧重点或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需要强调的是,以往的讨论大多是攫取特定的事例、现象及其特征,并人为地将其罗列集结成对乡村危机因由与特征的解释,而对特定事例、现象与特征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联并没有作进一步的探究,甚至不加区别地以整个近代社会危机之面相、特征来诠释特定的乡村危机,以致落入因果倒置、面相与本相颠倒而浑然不觉之窘况。...&
(本文共18页)
权威出处:
一、华北乡村危机的表现表现之一:乡村金融枯竭。乡村金融枯竭,首先表现为乡村资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时代,农民以实物的形式使粮食由乡村单向流入城市,而乡村的日用品等大多数是由乡村副业提供的,很少来自城市,因此在那时乡村还不存在商品入超和资金外流等现象。可是近代以来,随着乡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工业品及国外产品大量涌入乡村,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的日用品几乎都来自市场;而且,农民用现金缴纳捐税;再加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副业的衰落,出口减少,也就减少了资金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而此时的舶来品和城市工业品仍旧大量涌入乡村,华北各地几乎无一处没有外来品。乡村的资金就沿着由乡村到城市、由城市到国际金融机构的路线流动。其次,一些地主富农离村入城也使乡村资金向城市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北乡间由于土匪横行,农业经济衰败,地主富农感到乡村获利减少,而且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于是纷纷携资入城。据《农情报告...&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一、前言乡村危机是近代以来世界性的社会历史问题。东西方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个乡村社会向都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乡村衰落和农民生活贫困化,即便欧美国家也不例外。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乡村危机痛苦而漫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面临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乡村衰落难以摆脱的困扰,六七亿农民仍处于贫穷的地位。因此,近代乡村危机及其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领域,有待学界的持续关注。中国人自觉意识到乡村问题的困扰是在年代,并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大讨论和乡村建设运动。①1990年代以来,乡村危机以“三农问题”为表现形式引起学界关注,史学界探本溯源,重新审视年代乡村危机,重点研究乡村危机的原因,并形成了多种解释模式。较早的观点继续阶级分析方法,将帝国主义侵略、土地兼并、国家剥夺、军阀混战等作为乡村危机的重要原因。②这种观点把近代乡村危机完全归因于外部因素,有...&
(本文共10页)
权威出处:
一、乡村危机的缘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危机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在古代社会没有这一提法?在这里我们给以说明。乡村问题是与城市的发展相对应而提出的。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在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两个时间段的发展是不同的。因此,下面我们以近代为分期对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进行考察。首先,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城市与乡村由于在整个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功能方面:城市是专制统治的堡垒及士绅的集中地,凌驾于乡村之上并对其实行统治;而乡村作为广大农民生存之地,居于被统治地位。但是城市与乡村在经济上都以农业为基础,文化方面都以儒家文化为基石,在社会结构上两者都以士、农、工、商为主体,因此二者在各方面又趋于一体,而且这种一体性趋向在传统社会的城乡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近代以前的乡村问题与城市问题是同性质的,二者不能隔离开来。当社会出现危机时,我们统称之为“社会危机”,而不把它分为“城市危机”、“乡村危机”。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本文共3页)
权威出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疯狂侵略、掠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政治黑暗,以及连续多年的严重自然灾害,致使中国农村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处于崩溃的边缘。农村土地荒芜,饿殍遍地,农民流离失所,讨饭要饭;抗捐抗税、抢米暴动此起彼伏,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苦不堪言。1925年四川、贵州、湖南等省发生大饥荒。“黔省现有六十县地方发生饥荒,千万人民势必成饿殍……而统计本年农民死于饥饿者,已达三十万,死于疫疠者也有二十万人。”[1]据1927年国民党农民部的统计,全国游民当时约有两千万。在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田中忠夫曾对江苏、安徽、山东、直隶、浙江等省的农民离村作过估计,他认为在上述省份中,大约有4.6%的农民离村。1920年中国生计调查会的调查,全国游民阶层所从事的不正当行业有数百种,主要有土匪、娼妓、乞丐、盗贼等。农民生活急剧恶化,乡村社会日益破产[2]。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集中体现在很长的历...&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农村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社..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