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咏荷诗句的赏月·咏月的心得体会

举杯望月咏月赏月 欢聚捻诗吟诗品诗---深圳特区报
第D06版:食尚大观
标 题 导 航
第T01 : 广告
第T02 : 广告
第T03 : 广告
第T04 : 广告
第A01 : 特区报头版
第A02 : 广告
第A03 : 导读·评论
第A04 : 要闻
第A05 : 要闻
第A06 : 要闻
第A07 : 要闻
第A08 : 广告
第A09 : 中国新闻
第A10 : 中国新闻
第A11 : 中国新闻
第A12 : 国际新闻
第A13 : 国际新闻
第A14 : 体育新闻
第A15 : 体育新闻
第A16 : 体育新闻
第A17 : 大都会新闻
第A18 : 大都会新闻/深圳·文教
第A19 : 大都会新闻/深圳·社会
第A20 : 专题
第A21 : 专题
第A22 : 大都会新闻/深圳·法治
第A23 : 大都会新闻/港澳·莞惠
第A24 : 大都会新闻/气象·资讯
第B01 : 今日财经/广告
第B02 : 今日财经/视点
第B03 : 今日财经/观察
第B04 : 今日财经/商界
第B05 : 今日财经/证券
第B06 : 时尚购物
第B07 : 网事报道
第B08 : 天天健康
第C01 : 综艺·副刊/娱乐
第C02 : 综艺
第C03 : 副刊/人文纵横
第C04 : 副刊/前海·生活随笔
第D01 : 藝文周刊
第D02 : 艺文周刊/鉴赏廊
第D03 : 艺文周刊/百艺窗
第D04 : 热读连载
第D05 : 食尚大观
第D06 : 食尚大观
第D07 : 食尚大观
第D08 : 食尚大观
举杯望月咏月赏月 欢聚捻诗吟诗品诗
——有关中秋美食的诗词记忆
&&对于中国人来说,提及中秋,就离不开“酒”、“宴”二字。中秋之夜赏月开宴,饮酒行令已成习俗,现在过中秋节,家人也会聚在一起,好好地吃上一桌“团圆饭”。而历朝历代吟咏中秋美酒佳肴的诗歌也绝不在少数。今天,我们收集到一些关于中秋节美食美酒的名篇佳作,看古人遗作,也仿佛能从那些或忧伤或豪放的语句中看到秦汉明月,感受魏晋风骨,畅游唐宋盛宴,品味明清遗韵。&&饮食行业记者 李 涵&&诗中有酒,醉后望月几多愁&&中秋饮酒,是文人意趣。从李白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千百年来,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品性里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小小的酒杯之中,在酝酿着酒香的同时,也隐藏着文人骚客的悲喜情怀。中秋赏月合家团圆的习俗也会勾起文人的思乡情怀,以下便是几首中秋饮酒的名篇佳作。&&李白的诗歌向来极具浪漫色彩,其中《月下独酌》三首让人拍案叫绝。&&《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李白嗜酒如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中秋望月怀远,思古伤今,倒也是中国文人的集体潜意识。没了酒,就没有了半个盛唐的诗歌。没了酒,也就没有了中秋之夜或悲或喜的千古名句。&&月下独酌【其一】&&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水调歌头&&辛弃疾&&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淡妆浓抹西子,唤起一时观。种柳人今天上,对酒歌翻水调,醉墨卷秋澜。老子兴不浅,歌舞莫教闲。 &&看尊前,轻聚散,少悲欢。城头无限今古,落日晓霜寒。谁唱黄鸡白酒,犹记红旗清夜,千骑月临关。莫说西州路,且尽一杯看。&&诗中珍馐,歌舞升平自风流&&中秋时节,有酒无宴,就好比歌唱少了丝竹之声。中秋古诗词之中,有的望月伤怀,有的对酒当歌,自然也有歌舞升平的中秋之宴。以下就是几首写到中秋美食的古代诗词。&&提到《水调歌头》,无人不知苏子名句。相比之下,朱敦儒的《水调歌头》就仿佛凭空失了些颜色。仔细读来,朱敦儒词风清新自然,除此篇外,另有《水调歌头》数篇吟咏中秋。篇中描写中秋宴会场景,“俄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读到此处时倒也有几许淡淡的脂粉香味混合着酒香扑面而来;赵鼎诗歌本不长于辞藻修饰,但一首《人月圆》里倒也雅致,中秋宴饮,嫦娥应羡,该是怎样的和睦和欢快;而《咏月饼诗》虽没有金樽清酒,也没有玉盘珍馐,但是全家老少齐聚,赏月吃月饼,倒是很符合现代人中秋节其乐融融的样子。&&咏月饼诗&&袁景澜&&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皓月瑶池怨,碗中泛青光。&&玉食皆入口,饼乃独绝。
&&沾巾银丝透, 举头相思愁。&&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水调歌头&&(和董弥大中秋)&&朱敦儒&&偏赏中秋月,从古到如今。金风玉露相间,别做一般清。是处帘栊争卷,谁家管弦不动,乐世足欢情。莫指关山路,空使翠蛾颦。 &&水精盘,鲈鱼脍,点新橙。鹅黄酒暖,纤手传杯任频斟。须惜晓参横后,直到来年今夕,十二数亏盈。未必来年看,得似此回明。&&人月圆&&(中秋)&&赵鼎&&连环宝瑟深深愿,结尽一生愁。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雅歌妍态,嫦娥见了,应羡风流。芳尊美酒,年年岁岁,月满高楼。&&今人怀古,丝丝乡愁入梦来&&到了现代,中秋诗歌也并未减少。中秋时候焚香拜月,望着月亮想着远方的家人此时也凝伫着同一个月亮。似乎月亮可以成为某种媒介为我们传递思念。今人如今也用着古人的情怀,贺着团圆,品着乡愁。有酒,有宴,这便是中国人的中秋。&&中秋&&淋雨巷&&碧空挂月影如盘。&&桂树下,嫦娥翩。&&鱼肥蟹满,百果香飘远。&&幸福安康人团圆,觥筹间,语暖暖。&&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选自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小题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日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中国的月亮  太空中那块“离地球很近”的、寂寞的大石头,一跟多情的人类接触,它的生命就开始丰富起来。本来无情的月,却成了“有情的人”。世界上许多民族,文明的、野蛮的,都有着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这些神话,从现代观点看来,不幸不但没有使月亮不朽,反而证明月亮已朽。那些月亮故事使现代的教育家紧张,在讲述的时候忘不了补充一句“那是假的,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月亮……”这一声“都是假的”,就足以使月亮全朽。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不过月亮所交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面无情。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学作品中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而且主要不是靠神话。月亮照着汉朝的宫殿,照着唐朝的长安;也照着统一饭店,照着违章建筑,从古代到现代,一直安慰着那些屋子里的人。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一幅文学上不朽的名画。李白描绘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画面,似乎唐朝夜里的长安城必须靠月光装饰才够美,最好整座都映着月光。杜甫画的则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那滔滔滚滚的大江,那波浪上跳动的月光!田园诗人王维画得不错,他在《桃源行》里画松树,画房子,松树本身不够美,不够,再添一个月亮就使全盘美化起来:“月明松下房拢静”。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三幅文学上的“月亮图画”杰作。第一幅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幅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幅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张九龄画的那大幅的壮丽的文学图画,也很使人动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月亮就是美的化身,月亮就是美。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有一次下山,月亮送他回家,“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老人家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怕人说他是疯子,所以只有找月亮喝酒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但又多寂寞。老人家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也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他爱月,跟月对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伴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张泌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位痴心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正因为这样,中国人面对明月的时候,往往情绪波动,好像躺在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上,童年,故乡,远地的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连着接下去的那两句,谁不会吟,谁不能解?这是李白的,杜甫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老杜之心,千万人之心。王昌龄想得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卢纶,也有“万里归心对月明”的感触。  跟月有关的诗句,中国人爱念爱记,“月落乌啼霜满天”呀,“烟笼寒水月笼纱”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呀,读起来津津有味,它跟月亮有关,美。  我们的中秋节,又叫月亮节。这一天,我们爱月的民族觉得自负,因为我们靠历代作家诗人的努力,已经赋予那块作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中国人把月亮迎接到现代,中国的月亮没有一丝的矿石味儿。1.为什么说“现代那种‘科学月亮’实在太要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第三节文字,概述作者所列举的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位大诗人笔下之月的不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赏月咏月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根据上文大意,概述两点主要理由。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漫谈古代咏月诗_副刊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漫谈古代咏月诗
日 13:38:53
】 【】 【】 【】&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o齐风o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诗经o陈风o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诗》);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宋代大诗人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十二首》其二),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大诗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诗》),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霜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诗》),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其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诗》)。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淡处见深情。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的另一首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
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
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
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诗想象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等,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常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诗中“常娥”即“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我以为,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边贡的《嫦娥》也写得颇为出色: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下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系诗人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夜晚出于东海,拂晓隐入云间,又是怎样归落东海的呢?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诗中皆问而不答。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宋代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也是永恒的。
(原载王美春《与缪斯对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践行三严三实心得体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