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上线了人格的影响研究 出自哪个期刊

欢迎进入本网站,现在是
《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研究报告 周代湘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研究报告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 周代湘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的快速演变,各类信息的大量激增,全球一体化的网络世界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创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今天,孩子们已不像以前那样生活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中。一方面,他们的发展和成长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他们时刻受到正面和反面、积极和消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青少年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但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客观存在,在有些地方,有些方面或有些人群中表现还比较严重。我校坐落于澧水河畔,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所在社区辖两个居委会,48个党政机关事业团体,7个村民委员会,人口近万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人生观念、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环境中的道德意识、文化意识、心理意识及生理意识等意识形态不断呈现多元化,这些因素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2001年6月,我们对全校822名学生的心理素质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量表)进行心理素质检测,量表共90道题,采用五级评分制,根据症状分为正常、轻微、中度、较重、严重五个等级。发现有21.5%的学生存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焦虑等心理倾向。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一方面是由学生自身的遗传因素和学校教育不当引发,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社会风尚、腐朽的伦理道德、消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中的腐败现象和杂乱肮脏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
&&&&小学生因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及内因、外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影响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已成为社会共识。为此,全社会呼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十分强调要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社区、改造社区的能力。因而,研究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性,对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方法及探索构建和谐社会、净化社区环境、优化社区教育的策略有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态变化、心理发展受其自身因素(遗传的)和外界因素(环境的)影响,而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已取得科学成果,研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素对人的心态变化,心理发展的影响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也相应阐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学说,而探讨社区环境对人的心态影响,尤其是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还未引起人的重视,还未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因而,我们借鉴社区教育、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精神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全面优化社区环境,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于2001年10月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2002年5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为湖南省首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2年11月通过省市专家的开题论证。2003年11月通过省市专家的中期评估,并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经费资助。
二、课题界定
1、社区环境的界定
&&&社区环境的概念:从广义上讲,社区环境指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类共同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面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是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活动加工和改造而演变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狭义的界定,社区环境主要指人们在社区里居住生活所处的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理环境、建筑环境、绿化环境、水体环境、噪音环境、视觉、景观环境等。
&&&为了有利于开展问卷调查,我们从社区物质环境、社区精神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家庭环境等几个维度研究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
2、心态的界定
心态,即心理状态,是呈现于表现的心理活动的反映。心态有积极心态和消极心态。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研究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从人的全面的社会性来看,人的发展是一个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是在前人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环境、时间而逐步发展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可造就人。可见,人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定方式(精神的)使其存在发展的条件(物质的)构成。因此,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环境决定理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华生否认遗传的本能行为之后,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这段经典描述为我们研究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江绍伦的《教与育的心理学》。加拿大心理学家江绍伦在他所著的《教与育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事实上,在范围广泛的特点方面人们是不平等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体格、知能、气质、能力倾向、动机、人格以及性别。儿童总是降生到诸如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种族和父母态度构成的社会环境中,儿童成长时,这些因素会影响他的发展”。由此可见,社区经济环境、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教育环境、社区自然环境及社区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心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马卡连柯的德育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德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教育相联系。我们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协同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德育框架,充分发挥诸因素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全面优化社区环境,优化小学生心理。
(二)具体目标:
1、探索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有哪些影响及其影响的途径;
2、研究强化和巩固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积极影响的有效策略;
3、研究预防和抑制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消极影响的有效策略;
4、促进社区环境不断优化;
5、促进小学生心理不断优化,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
6、增强学生认识社区、了解社区、适应社区生存的能力;
7、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和抵抗、辨别、选择的能力。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参阅社区教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书刊,借鉴相关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索优化适应小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社区环境的有效策略。
(二)调查法、测量法:对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我们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量化SCL-90量表)对小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发现21.5%的学生存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焦虑等心理倾向。对于社区环境的现状我们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发现社区环境总体形式不容乐观。
(三)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社区建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结合起来,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升华。确保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应对策略具有普遍推广价值。
六、课题的研究过程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过程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本课题研究历经五年,主要从以下三个阶段开展课题研究。
1、学习准备阶段(2001年10月――2002年5月):课题申报立项,组建课题研究班子;开展全员校本培训,组织学习国内外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计划,采用“SCL――90量表”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研究实施阶段(2002年6月――2006年3月):本阶段为重点研究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聘请省市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②两次修订课题研究方案。在长达五年的研究实践中,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使研究方案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更加趋于科学合理。第一次于2003年4月根据省市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时提出的研究意见,调整了研究思路,使研究目标更加明确,研究内容更加具体。第二次在2003年12月课题通过省市专家中期评估时,按照专家指出的后期研究预想,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修订整理,使方案更充实,更有理论价值。
③组织相关活动。
&&&&为了激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热情,使课题研究富有实效,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专题理论学习,请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郑和钧,湖南省儿童心理学特级教师杨铮传等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社区人士共同举办课题研讨开放日活动,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
④开展主题研讨。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共开展了四次主题研讨活动。2003年5月,探索社区物质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2004年5月,探索社区精神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2005年6月,探索社区教育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2006年3月,探索社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
3、总结推广阶段(2006年4月――2006年9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各种资料,做好结题工作;申请结题鉴定,成果汇报推广。
(二)研究内容
&&&&人的心态受个人所处社区环境的影响很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儿童少年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自立自强观念大大增强,这些有利于学生拥有一个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但是,近年来,社会上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以权谋私、超前消费等不正之风和“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潮及“智育中心论”的利己主义教育观对儿童少年的心态有深刻影响。我国著名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张世吉最近指出,当今社会的儿童少年随着日益严重的心理应激和心理冲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紧张压力,使许多孩子出现睡眠、情绪和饮食障碍,适应不良,学习困难,孤独,以致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的儿童也日益增多。基于这种状况,为了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同时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们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检测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001年10月,我们在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郑和钧教授和湖南省儿童心理学特级教师杨铮传的指导下,采用“SCL-90量表”对全校822名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测量,并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如下。
表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 总人数:822人(2001年10月)
&&&&状况年级&&&&心理基本健康(轻微症状)&&&&存在中度心理行为问题&&&&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1-2年级(231人)&&&&212&&&&91.77&&&&15&&&&6.5&&&&4&&&&1.73
3-4年级(264人)&&&&219&&&&82.59&&&&37&&&&14.02&&&&8&&&&3.03
5-6年级(327人)&&&&261&&&&79.82&&&&53&&&&16.21&&&&13&&&&3.97
合    计&&&&692&&&&84.18&&&&105&&&&12.78&&&&25&&&&3.04
&&&&从测量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处于基本健康,心态是良好的。正常与轻微症状人数共有692人,占总人数的84.18%;存在中度症状共有105人,占总人数的12.78%;存在重度症状的共有25人,占总人数的3.04%。进一步观察各因子,主要抽取具有轻微、中度、重度心理行为问题的468位同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有中度症状的因子主要集中在焦虑、偏执和强迫三项,人数分别为31、29、28,在各项因子中分别占3.9%、3.6%、3.5%,其中有46名被试学生有超过两项因子表现为中度症状,占总人数的5.6%。在忧郁、敌对、恐怖及其他四项中无重度症状反映。见下表数据统计。
表2:各因子状况分析,468人(2001年10月)
   等级因子&&&&正 常&&&&轻 微&&&&中 度&&&&较 重
&&&&N&&&&%&&&&N&&&&%&&&&N&&&&%&&&&N&&&&%
躯体化&&&&391&&&&83.7&&&&70&&&&15.3&&&&3&&&&0.6&&&&5&&&&0.9
强 迫&&&&367&&&&78.5&&&&84&&&&18.0&&&&10&&&&2.2&&&&7&&&&1.3
人际关系敏感&&&&391&&&&83.6&&&&69&&&&14.7&&&&6&&&&1.3&&&&2&&&&0.4
忧 郁&&&&376&&&&80.4&&&&87&&&&18.5&&&&5&&&&1.1&&&&0&&&&-
焦 虑&&&&366&&&&78.3&&&&83&&&&17.8&&&&12&&&&2.5&&&&7&&&&1.4
敌 对&&&&390&&&&83.4&&&&73&&&&15.5&&&&5&&&&1.1&&&&0&&&&-
恐 惧&&&&387&&&&82.7&&&&78&&&&16.6&&&&3&&&&0.7&&&&0&&&&-
偏 执&&&&364&&&&77.8&&&&87&&&&18.5&&&&16&&&&3.4&&&&1&&&&0.2
精神病性&&&&376&&&&80.4&&&&84&&&&17.9&&&&6&&&&1.3&&&&2&&&&0.4
其 它&&&&389&&&&83.1&&&&75&&&&16.0&&&&4&&&&0.9&&&&0&&&&-
总 评&&&&343&&&&73.2&&&&99&&&&21.1&&&&18&&&&3.8&&&&8&&&&1.9
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按心理问题比例依次排列。
表3:学生心理问题表现(2001年10月)
项  目&&&&表        现
焦 虑&&&&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无缘由的害怕、心跳厉害、紧张恐惧、心神不宁、感到要赶快把事情做完。
偏 执&&&&不善听取意见、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哪怕是错误的,也不愿改正,坚持到底。
强 迫&&&&有不必要的想法、忘记快、担心,感到难以完成任务,反复检查,难以做出决定。
精神病性&&&&孤单、苦恼、感到脑子有毛病
人际关系敏感&&&&与他人讲话时,局促不安,受到老师责备时,总放在心上,担心朋友背地里说自己坏话。
躯体化&&&&头疼、头晕、肌肉酸痛、呼吸困难、软弱无力
从全校学生心理素质检测数据来看,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自制问卷对社区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社区环境的基本现状。
&&&澧县小渡口镇中心小学位于澧淞大垸之首。西临澧水河畔,与“湘北明珠”津市一桥相连。为了便于统计,我们仅对学校所辖社区2个居委会(含党政机关团体)、3个村,社区总人口4923,其中集镇人口1446,百分比为29.37%,乡村人口3477,百分比为70.63%。2003年6月,我们通过大量的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整个社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职业、住房、学历、成员关系、文化氛围、教育观念、精神风貌、文化场所、人际交流以及非人格化的环境和心理保健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6.4%,以组为单位登记,按各个村、居委会进行分类统计,再进行全社区的统计,调查情况如下:
表4:社区人口年龄结构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4923人)
类型&&&&0-6岁&&&&7-18岁&&&&19-60岁&&&&60岁以上&&&&合计
人数&&&&176&&&&868&&&&3505&&&&374&&&&4923
百分比&&&&3.58&&&&17.63&&&&71.19&&&&7.6&&&&100
表5:社区正常劳动人员职业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3505人)
类型&&&&从事行从事行政管理政管理&&&&从事科教文卫&&&&从事工业生产&&&&从事民营企业&&&&从事个体经营&&&&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合计
人数&&&&18&&&&22&&&&61&&&&14&&&&879&&&&881&&&&1630&&&&3505
百分比&&&&0.51&&&&0.63&&&&1.74&&&&0.399&&&&25.08&&&&25.14&&&&46.51&&&&100
表6:社区在校学生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987人)
类型&&&&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中等职业学院&&&&聋哑特校&&&&其它&&&&合计
人数&&&&83&&&&443&&&&393&&&&48&&&&20&&&&&&&&&&&&987
百分比&&&&8.41&&&&44.88&&&&39.82&&&&4.86&&&&2.03&&&&&&&&&&&&100
表7:社区住房情况调查统计(调查家庭数为1452户)
类型&&&&自建楼房&&&&自购商品房&&&&传统平房&&&&租赁住房&&&&其它&&&&合计
家庭数&&&&653&&&&&&&&793&&&&4&&&&2&&&&1452
百分比&&&&44.97&&&&&&&&54.61&&&&0.28&&&&0.14&&&&100
表8:社区家庭成员结构调查统计(调查家庭数为1272户)
类型&&&&父母亲、孩子&&&&无孩子&&&&父亲、孩子、(单亲)&&&&母亲、孩子(单亲)&&&&祖父母、父亲、孩子&&&&祖父母、母亲、孩子&&&&外祖父母、父亲、孩子&&&&外祖父 、母亲、孩子&&&&孩子&&&&其它&&&&合计
户数&&&&1062&&&&96&&&&54&&&&28&&&&11&&&&7&&&&5&&&&9&&&&0&&&&0&&&&1272
百分比&&&&83.49&&&&7.55&&&&4.25&&&&2.20&&&&0.86&&&&0.55&&&&0.39&&&&0.71&&&&&&&&&&&&100
表9:社区家庭成员关系调查统计(调查家庭数为1452户)
类型&&&&家庭和睦&&&&关系一般&&&&关系较为紧张&&&&关系特别紧张&&&&其它&&&&合计
户数&&&&1301&&&&121&&&&18&&&&11&&&&1&&&&1452
百分比&&&&89.60&&&&8.33&&&&1.24&&&&0.75&&&&0.069&&&&100
表10:社区居民娱乐生活状况调查统计(调查18-60岁人数为3505人)
类型&&&&收看电视节目&&&&看录像光碟&&&&翻阅书刊&&&&文化进修&&&&打麻将打纸牌&&&&上网电游&&&&其它&&&&合计
人数&&&&1774&&&&107&&&&615&&&&37&&&&773&&&&42&&&&157&&&&3505
百分比&&&&50.61&&&&3.05&&&&17.546&&&&1.05&&&&22.05&&&&1.198&&&&4.47&&&&100
表11:社区家庭藏书数目调查统计(调查家庭数为1452户)
类型&&&&基本没有&&&&约100本&&&&约200本&&&&约300本&&&&约400本&&&&400本以上&&&&合计
册数&&&&1173&&&&249&&&&27&&&&3&&&&&&&&&&&&1452
百分比&&&&80.79&&&&16.87&&&&1.86&&&&0.206&&&&&&&&&&&&100
表12:社区家庭藏书种类调查统计(总书刊数约为31200本)
类型&&&&家长用的专业书&&&&孩子喜欢的科普读物&&&&孩子学习用的工具书&&&&教育子女的书籍&&&&健康书刊&&&&黄色文艺书刊&&&&其它&&&&合计
册数&&&&5363&&&&72&&&&8567&&&&128&&&&1588&&&&11454&&&&4028&&&&31200
百分比&&&&17.19&&&&0.23&&&&27.46&&&&0.41&&&&5.09&&&&36.71&&&&12.91&&&&100
表13:社区教育观念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3505人)
类          型&&&&人数&&&&百分比
1、&&&&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即只管穿住用,不管或少管精神需求和教育。&&&&2625&&&&74.89
2、“智育中心论”,即把分数看作学生的价值和命根。&&&&3390&&&&96.73
3、&&&&利己主义教育观。即把孩子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培养教育子女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其它私利。&&&&3446&&&&98.31
4、&&&&溺爱。父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需求,忽视对孩子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缺乏客观评价:包办代替;过于保护;以孩子为中心。&&&&3198&&&&91.23
5、&&&&强制。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态度生硬,不容反驳,采用威胁、体罚、讽刺、挖苦等方式教育孩子。&&&&3301&&&&94.19
6、放任。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对孩子持冷漠态度。&&&&1634&&&&46.62
7、教育观念不一致。母管父护;父严母慈;父母管,祖父母护;对孩子要求前紧后松,前松后紧;对要求无检查;高兴时表扬、烦恼时训斥;家长言行不一致。&&&&3265&&&&93.14
8、自身素质较好,心理健康。&&&&419&&&&11.96
9、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1677&&&&47.84
10、教育行为符合教育科学规律。&&&&8&&&&0.23
表14:社区居民文化结构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4923人)
类型&&&&大学&&&&中等专业学历&&&&高中&&&&初中&&&&小学&&&&小学以下&&&&合计
人数&&&&21&&&&33&&&&488&&&&976&&&&1225&&&&2180&&&&4923
百分比&&&&0.43&&&&0.67&&&&9.91&&&&19.83&&&&24.88&&&&44.28&&&&100
表15:社区人才观念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3505人)
类型&&&&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遵纪守法做好公民&&&&为父母争光做有出息人&&&&出人头地要挣大线&&&&顾自己就行&&&&合计
人数&&&&0&&&&25&&&&1645&&&&1759&&&&76&&&&3505
百分比&&&&0&&&&0.71&&&&46.93&&&&50.19&&&&2.17&&&&100
表16:社区生活消费态度调查统计(调查家庭数为1452户)
类型&&&&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享用&&&&无所谓&&&&努力追求&&&&超前享受&&&&&&合计
人数&&&&24&&&&289&&&&684&&&&455&&&&1452
百分比&&&&1.64&&&&19.96&&&&47.12&&&&31.28&&&&100
表17:社区精神风貌状况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3505人)
类型&&&&商品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自主自强观念&&&&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以权谋私&&&&金钱至上&&&&麻将外交&&&&超前消费&&&&读书无用&&&&赌博
人数&&&&61&&&&627&&&&810&&&&28&&&&3467&&&&3441&&&&3181&&&&7&&&&3503&&&&2861&&&&1096&&&&1617&&&&773
百分比&&&&1.73&&&&17.89&&&&23.11&&&&0.79&&&&98.91&&&&98.16&&&&90.77&&&&0.21&&&&99.97&&&&81.64&&&&31.28&&&&46.14&&&&22.05
表18、社区文化场所调查统计(单位:个)
类型&&&&网吧&&&&电影院&&&&录像厅&&&&电游室&&&&图书馆&&&&书店&&&&舞厅&&&&歌厅&&&&其它
数目&&&&17&&&&1&&&&23&&&&31&&&&0&&&&1&&&&1&&&&8&&&&0
表19:社区人际关系状况调查统计(调查人数为3505人)
类       型&&&&人数&&&&百分比
1、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以诚相待、关心他人、(良好的交往品质)&&&&1094&&&&31.21
2、关心、体贴、体会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597&&&&17.03
3、积极的交往意识,善于发挥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长处。&&&&728&&&&20.78
4、人际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打驾,对人态度冷落。&&&&1096&&&&31.27
5、逢场作戏,势利眼,对他人不真诚,有欺骗行为。&&&&2861&&&&81.63
6、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感情。&&&&1613&&&&46.01
7、自我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3275&&&&93.44
8、过分服从和取悦他人,缺少自尊和自重;过分自卑、自负、嫉妒心强。&&&&449&&&&12.82
9、性情孤僻、偏执、不愿与人相处。&&&&385&&&&10.99
表20:社区心理保健服务体系状况调查统计(单位:个)
类型&&&&心理保健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心理疾病防治中心&&&&合计
数目&&&&0&&&&0&&&&0&&&&0&&&&0
表21、社区非人格化的环境状况调查(文字描述)
类型&&&&情况分析&&&&类型&&&&情况分析
建筑&&&&林立、杂乱&&&&声响&&&&喧哗杂乱、噪音
交通&&&&拥挤繁忙、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绿化&&&&面积小
设施&&&&混凝土设施,坚硬钢铁&&&&空气&&&&污染重
人口密度&&&&大、较拥挤&&&&色彩&&&&杂乱无章、刺眼的眩光
居民住房&&&&参差不齐&&&&卫生&&&&街道、路旁到处是垃圾
&&&&根据我们对社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区人际关系、公共活动场所、传统习俗、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的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发现社区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小学生健康心态的影响非常严重,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到外出打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分别占到总人口的46.51%和25.08%,这部分家庭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更谈不上去辅导教育孩子,从事科教文卫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只占到总人口的0.63%和0.51%。表14的统计数据说明整个社区的学历水平偏低,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总数只占到11.01%,而小学和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却占人口总数的69.16%,这两个百分数让我们感到提高整个社区人民的文化素质任重而道远。表8的统计数据更让我们担忧,整个社区单亲家庭占总家庭数的8.96%,有114个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他们或缺少父爱、或没有享受到母爱,怎样关注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怎样让这些孩子感到人间温暖,如何让这些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我们夜不能寐,这些问题每时每刻萦绕在我们心际。社区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文化氛围、精神风貌、人际交往状况、娱乐生活状况出乎我们想象。从表13的统计数据看到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的居民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为60.03%,而具有智育第一,把分数视为学生生命的人数为3390,占总人数的96.73%,而具有利已主义、溺爱、强制、放任等教育观念的占到总人数的98.31%、91.23%、94.19%和46.62%,这些数据说明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优化社区居民的教育观念的责任重于泰山。从表15社区人才观念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具有为父母争光、出人头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7.12%,从表11、12的调查数据统计的结果表明社区文化氛围也不令人满意,家庭藏书基本没有的有1173户,占总家庭数的80.79%,而有孩子喜欢的科普读物和教育子女书刊的却只有0.23%和0.41%。从表10、16、17、19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社区的精神风貌、人际交往状况、居民闲暇时的娱乐生活态度状况和生活消费态度状况也不利于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而表18的数据统计说明,社区文化场所满街都是,主要是“三厅一室一吧”主导了文化市场,而孩子们所需的科技馆、图书馆、少儿游乐园等场所却没有。孩子们双休日和放假后大多在这些地方度过。大部分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带着,要么溺爱、要么放任,缺乏科学的教育和管理。表21的数据统计表明,社区非人格化环境也给孩子纯洁的心灵投下了阴影,建筑参差不齐、交通拥挤繁忙、声响喧嚣杂乱、绿化面积小、空气污染严重、街道公路横行的垃圾,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肮脏恶劣。以上这些环境因素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3、深入每一个家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家庭环境的基本状况。
2003年6月,我们经过大量深入的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态影响十分重要。家庭环境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表22:家庭职业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型&&&&从事行政管理&&&&从事科教文卫&&&&从事工业生产&&&&从事个体经营&&&&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合计
人数&&&&2&&&&9&&&&18&&&&113&&&&126&&&&200&&&&468
百分比&&&&0.43&&&&1.92&&&&3.84&&&&24.15&&&&26.92&&&&42.74&&&&100
表23:家长文化程度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型&&&&大专以上学历&&&&高中文化水平(职业中专)&&&&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水平&&&&小学以下文化水平&&&&合计
人数&&&&4&&&&73&&&&159&&&&219&&&&13&&&&468
百分比&&&&0.85&&&&15.5&&&&33.97&&&&46.8&&&&2.8&&&&100
表24:家庭教育观念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      型&&&&是&&&&有时是&&&&有时不是&&&&不是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1、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176&&&&37.6&&&&197&&&&42.1&&&&39&&&&8.3&&&&56&&&&12
2、“智育中心论”,视分数为学生命根。&&&&459&&&&98.12&&&&9&&&&1.88&&&&0&&&&0&&&&0&&&&0
3、利已主义教育观。&&&&298&&&&63.72&&&&102&&&&21.8&&&&45&&&&9.7&&&&23&&&&4.91
4、家长自身素质较好,心理健康。&&&&110&&&&23.6&&&&99&&&&21.2&&&&176&&&&37.6&&&&83&&&&17.6
5、家长具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87&&&&61.4&&&&97&&&&20.8&&&&62&&&&13.21&&&&22&&&&4.59
6、家长的教育行为符合教育科学规律。&&&&89&&&&19.12&&&&114&&&&24.33&&&&141&&&&30.11&&&&124&&&&26.44
表25:家长思想修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孩子眼中的父母在家庭中的形象)
类型&&&&正统型&&&&事业型&&&&生活型&&&&享受型&&&&牢骚型&&&&合计
人数&&&&189&&&&35&&&&139&&&&81&&&&24&&&&468
百分比&&&&40.4&&&&7.4&&&&29.8&&&&17.4&&&&9&&&&100
表26:家长人才观念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观念)
类型&&&&做“三热爱、四有”人才&&&&遵纪守法做好公民&&&&为父母争光做有出息的人&&&&出人头地要挣大钱&&&&顾自己就行&&&&合计
人数&&&&5&&&&9&&&&395&&&&44&&&&15&&&&468
百分比&&&&1.09&&&&1.95&&&&84.3&&&&9.31&&&&3.29&&&&100
表27:家庭生活消费态度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型&&&&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享用&&&&无所谓&&&&努力追求&&&&合计
人数&&&&121&&&&262&&&&85&&&&468
百分比&&&&25.91&&&&56.08&&&&18.01&&&&100
表28:家庭文化氛围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目前学生家庭藏书种类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类型&&&&基本没有&&&&有孩子喜欢的科普读物&&&&有教育子女的书籍&&&&有学习用的工具书&&&&有其它书籍
人数&&&&279&&&&65&&&&12&&&&398&&&&299
百分比&&&&59.6&&&&13.8&&&&2.56&&&&85.1&&&&63.8
表29:家庭文化氛围状况调查结果统计二(调查人数:468人)
(目前学生家庭藏书数目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类型&&&&基本没有&&&&约100本&&&&约200本&&&&约300本&&&&约400本&&&&400本以上&&&&合计
户数&&&&458&&&&10&&&&&&&&&&&&&&&&&&&&468
百分比&&&&97.9&&&&2.1&&&&&&&&&&&&&&&&&&&&100
表30:家庭娱乐生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型&&&&收看电视节目&&&&看录像光碟&&&&翻阅书刊&&&&文化进修&&&&打麻将打纸牌&&&&上网电游&&&&合计
人数&&&&89&&&&30&&&&36&&&&20&&&&269&&&&24&&&&468
百分比&&&&19.1&&&&6.4&&&&7.6&&&&4.27&&&&57.4&&&&5.23&&&&100
表31:家庭成员结构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常年生活在一起)
类型&&&&父母亲孩子&&&&父亲、孩子(离异)&&&&母亲、孩子(离异)&&&&父亲、孩子(母亡)&&&&母亲、孩子(父亡)&&&&祖父母孩子&&&&外祖父母、孩子&&&&其它&&&&合计
户数&&&&138&&&&13&&&&21&&&&6&&&&4&&&&243&&&&26&&&&17&&&&468
百分比&&&&29.4&&&&2.78&&&&4.49&&&&1.28&&&&0.86&&&&51.92&&&&5.56&&&&3.71&&&&100
表32:家庭成员关系状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人数:468人)
类型&&&&家庭和谐的&&&&无条件服从家长的&&&&关系较为紧张的&&&&关系特别紧张的&&&&合计
人数&&&&237&&&&113&&&&79&&&&39&&&&468
百分比&&&&50.64&&&&23.78&&&&16.89&&&&8.69&&&&100
&&&&根据调查,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家长文化水平、教育观念、道德修养、生活消费态度、闲暇娱乐爱好及家庭成员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影响较大。从表24可以看出98.12%的家长把学生考试的分数看作学生的命根,即学生的价值,85.22%的家长存在利已主义教育观念,79.9%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吃穿住用、生理需求,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精神需要,55.2%的家长自身素质和心理状况不是较好,大多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56.55%的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不符合科学教育规律。这种家庭教育态度和行为的偏差,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表26可以看到93.61%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长大后为父母争光,出人头地,挣大钱,从表27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74.09%的家长生活消费观念出现误差,从表28、29的统计数据看到家庭文化氛围令人担忧,从表30的统计数据看出只有11.87%的家长闲暇时读书看报、进行文化进修,还有88.13%的家长工作之余就是赌博、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从表31、32的统计数据发现全校有44个同学是单亲家庭,占学生总人数的9.41%,常年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有269个同学,占学生总人数的57.48%,家庭关系不是十分和睦的也有25.58%,这些统计数据令我们震惊,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很难受到良好的家庭影响。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以优化社区环境和学生心理发展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从理论上拓展、丰富了社区建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和内涵,分析了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探究了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应对策略。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心育能力,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充分整合了社区教育资源,发挥了整体育人效应,促进了社区环境和学生心理的不断优化。同时,我校作为省级课改实验样本学校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本课题研究更加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五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明确了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因素
&&&&根据我们对社区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小学生心理状态的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发现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影响程度较为深刻,影响效果较为显著。
1、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A、社区物质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使学生具备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近年来,社区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产业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同时,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科学规划、整齐排列的建筑,秩序井然,管理科学的交通,宽敞硬化、绿树成荫的道路,悠扬动听、和谐悦耳的声响,还有清新的空气和四季常绿的草坪能够给人一种快乐向上的心情,能够促进学生长期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充满幸福生活的喜悦。社区物质环境的美化、优化、净化、亮化,能使小学生的情绪变得和顺、心情变得舒畅,行为变得文明,灵魂得到净化,心态得到积极地改善。
B、社区精神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文明健康的社区精神环境不仅能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还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如小学生自主参与的风筝节、游园、迎春大联欢、群众性歌咏活动,看书、读报征文活动、拔河、球类体育活动,书法、绘画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社区文化生活,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康的社区居民娱乐生活,浓郁的社区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区精神风貌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热情、主动、自信、自律的良好性格,同时促进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幸福,对一切不抱偏见,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充满希望。
C、社区教育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民主、平等、和谐的社区教育环境能够促进小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能够提高小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社区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教育,学校主动为社区服务,构建了“社区DD学校”教育平台,促进了社区教育阵地的建设,社区教育空间的拓展,实现了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社校联合开展“减负爱生”、“手拉手”互助、“雏鹰行动”、“红领巾快乐艺术团”、打扫卫生、植树造林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适应社区环境的生存能力。
D、社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积极影响
&&&&充满快乐、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家是学生心灵的港湾,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更是小学生成长的乐园,家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及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可以科学地指导学生做人、生活和学习。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学生获得自我安全感、自主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
2、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消极影响
A、“脏、乱、差、腐”的社区物质环境容易使人产生软弱和压抑的感觉,出现紧张、焦虑不安、悲观和自卑的心理倾向,参差不齐的建筑物,繁忙的交通,喧嚣杂乱的声响,严重污染的空气以及乱堆乱建,垃圾臭味熏天,苍蝇蚊子成片,道路坑坑洼洼,这样的生活环境给小学生造成了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冷漠孤僻、情感闭塞、缺乏竞争意识等心理倾向。
B、恶劣的社区精神环境易导致小学生焦虑症、强迫障碍、恐怖症、神经衰弱及反应性抑郁。人的心理受个人所处时代的社区精神环境影响很大。近年来,社会上走后门、请客送礼、吃喝玩乐、以公谋私、“金钱至上”、“麻将外交”、超前消费、赌博等不正之风和“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潮对儿童、少年有深刻影响,这些不正之风对思想单纯的小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严重影响,充满仇杀、犯罪、恐怖、色情的黄色小说、书刊、手抄本、画片、照片、电视、录像、录音和网络暗中流传,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易使学生出现暴力、攻击、凶杀和恐惧等心理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大量实验、调查资料表明:肮脏腐朽的大众传媒对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确实有着严重危害。
C、社区教育观念的落后,社区教育资源的匮乏,社区人才观念的错误,使小学生在强大的考试升学压力下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精神病等心理障碍。重养育轻教育,只关注孩子的吃穿住,不关注和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需求和精神需要,把分数看作学生的价值和命根;父母坚持以孩子为中心,过于保护,包办代替;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要求,态度生硬,采取威胁、体罚、讽刺、挖苦等方式教育孩子等教育观念,严重摧残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D、紧张的父母关系、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的家长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消费态度和贫乏的家庭文化氛围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懦弱、自尊心受伤害;孤僻、压抑、说谎、不爱与人交往;逆反、倔强、对抗父母;攻击性强;过份依赖;恐惧、胆小、自私、自我中心;神经质等不良品质行为和心理障碍。研究发现,在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学生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导致学生性格消极,甚至还导致学生在神经DD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学生整天生活在紧张、矛盾的家庭环境中,家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安定,缺少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学生会行为放纵、缺乏自制力,适应能力逐渐降低,不少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直接的影响。专断型的教养方式常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敌视、抵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心理的正常发展水平。
(二)探索了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应对策略
&&&&2001年,刚刚跨入新世纪,我们就以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审视学生的生存环境。在充分的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孩子们生存的环境不容乐观,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给人一种荒芜与混浊的感觉。四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各种活动取得了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人大推动、政协支持、教育指导、社区为主、社会参与、共育新人的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格局。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初步营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育人环境。
1、献计献策,积极配合政府,整顿公共秩序,努力改善社区物质环境。
学校所辖社区处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但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致使社区非人格化环境令人担忧。从表4、5、6、7、8、9、21的调查统计看到商业住宅楼、厂矿企业大楼、事业机关大楼、居民楼房林立杂乱,参差不齐、交通拥挤繁忙、管理秩序混乱,建筑工地机器轰鸣,混凝土到处堆放,声响喧哗杂乱,空气中充满浓烟和杂音,色彩一片灰暗斑驳,晚上灯光刺眼炫目,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居民反响强烈。为此,我们积极配合政府,全面整顿社区环境。集中人力物力整治街道,强拆违章建筑,清理垃圾,消灭蚊蝇,铺设路面,栽种花草树木,修建车棚,建设活动阵地,组织卫生稽查,建设花园小区,创建绿色社区,为小学生心理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物质环境。
2、知荣知耻,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相对于社区物质文明的发展社区精神文明较为滞后。主要表现为居民文化生活单一,文化活动场所的缺乏,文化氛围的贫瘠。从表10、11、12、14、18知道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主要是打麻将、玩纸牌和收看电视节目。社区文化场所调查结果是网吧27个,电影院1个,录像厅23个,电游室31个,歌厅8个,书店、舞厅各1个,没有图书馆,没有阅览室。社区居民学历结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学历的只有11.01%,而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了89.99%。表16、17、19发现社区居民生活消费态度上努力追求和超前享受的占56.55%,90%以上的居民具有请客送礼,金钱至上,赌博自私,走后门等不良行为。人际交往紧张、心胸狭隘,经常争吵打骂,待人冷落的有24.96%,逢场作戏,对人不真诚,势利眼、具有欺骗行为的有21.84%,不尊重他人,对人缺乏情感的有2.35%,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处境和利益的有3.85%,具备嫉妒心理、缺乏自尊自重、过分自卑自负的有0.5%,性情孤僻,偏执,不善与人相处的有0.84%。以上这些因素致使社区精神风貌恶劣,影响小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为此,我们积极配合政府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学习“八荣八耻”,建设文化阵地,培植社区精神,树立社区形象,依托社区力量,建设社区文化,走“共识、共建、共办、共荣、共享”之路,健全社区文化团体,扩大群众性文艺队伍,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净化社区居民心灵,优化社区文化环境,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小学生良好心态形成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精神环境。
3、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建设积极向上的社区教育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从表13、15可以说明很大程度上,人们的人才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观念。从表13的统计数据获知,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为父母争光做有出息的人和出人头地的占97.02%,而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为0,这样就决定了他们希望孩子在学校只要考试分数高,最后能考上大学就满足了。这种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容易形成意志坚强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竞争意识。当学生考试得到高分后,能够产生积极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教育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相当普遍。农村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教育缺乏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因而,小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强大压力下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精神病性等心理障碍。我们与政府、团委、宣传、关工委等部门共同举办社区教育研讨会,开展社区教育开放日活动,展开人才观念、教育观念大讨论,提高社区居民的认识水平,转变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进而规范广大居民的教育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我们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积极充当社区教育的联络人和参谋助手,团结各方面力量为社区教育出谋献策。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助和配合社区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如: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社区移风易俗;参与社区的阶段性专项工作,如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等。三是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和尊师重教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好局面。四是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校外德育基地的建立,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德育工作。学校、社区先后成立了各种志愿者队伍,轰轰烈烈地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植树护绿,扶贫帮困,尊老爱幼活动,一批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们活跃在学校、社区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社区教育极大地开发和利用了社区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的发展,大德育网络的建立和形成,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4、共创学习型家庭,优化社区家庭环境,使每个家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校是社区文化的窗口,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倡导良好的社区精神,树立文明新风,离不开每一个家庭的努力。“细胞”虽小,结构却很复杂。家庭成员、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居住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社会地位、家庭文化氛围、家庭亲友关系等因素构成了一个生动而复杂的家庭环境。表22、23的统计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6.7%,表24说明80.88%的家长教育方法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表25、26、27、28、29说明大多数家长具备传统教育思想,家庭生活消费态度、家庭文化氛围不够理想,表30、31看到家庭娱乐生活主要是上网电游、玩纸牌、打麻将,家庭成员结构不够合理,全校单亲家庭学生有9.41%,长期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一起的有61.69%,表32告诉我们家庭关系紧张有的25.68%。调查统计说明家庭环境中存在许多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给小学生的心态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此,我们主要采取构建“社区DD家庭DD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框架,举办家长学习班、创建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开展创建“亲子共创学习型家庭”活动,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活动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家长文化水平,转变家长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道德修养,培养家长自身心理素质,优化家长的育人方法,引导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或育人行为,促进家庭文化和家庭美德建设,全面优化家庭教育氛围,为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5、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区环境存在能力。
&&&社区非人格化的环境及社区的人际关系、公共活动场所、传统习俗、社会局势、社会风尚、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较低,判断能力较差,易受暗示和轻信,因而更易受到社区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不是以人的意志而在短时间里能改变的,它们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形成和积淀的,所以,我们不能在很短的时间使影响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因素消失或改变。但是,我们能够通过对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觉接受社区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摒弃或抵制社区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于2002年10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自我教育与素质全面协同自主发展》子课题《社区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研究》。三年多的自我教育研究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社区环境的生存能力。
①提高认识,建设学习型学校。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统帅”,自我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自我教育是一场教育革命。它涉及教育观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制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大变革。我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听课、观察、座谈、讨论等方式全面交流学习自我教育理念,同时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吸收先进经验,回校后给全体教师汇报学习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拓宽渠道,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学科教师通过构建自主课堂,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反思力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主任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主表演、自主评价、举办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再通过他们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语文教师通过学习档案、日记、书信和学生自己设计课堂练习、检测题目等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少先大队、中队立足社区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小导游”、“环保卫士”、“走进幸福园”、“市场调查”、“寻找致富的秘诀”、“走进绿色果菜”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组建小巡警、小交警、小导游、故事小组、市容监察小组、科普队、演讲队等活动小组,让学生走向社会,让居民接受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在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评价,自主反思中学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同时促进学生增强适应社区环境的适应能力。
6、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
&&&&在全面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和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方面,我们遵循“设置情境、形成体验、调节认知、转变观念、增强自信、经受锻炼、克服弱点、改变习惯、培养性格、不断完善”的方针,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①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
为培养全体教师的心育能力,我们于2002年10月承担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心育能力培养推广实验研究》。为了全面优化学校育人氛围,我们开通红领巾“心育”广播,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开设“悄悄话”信箱,师生进行心灵对话。同时,我们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场所,开设心理辅导课,培训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为此,学校于2002年就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同时组织学生游戏、讨论、交流、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利用每周二业务学习和每周日例会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心育能力。
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
&&&&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贯彻“体验成功、民主自治、自省自查、讲求实效”等原则,运用元认知的有关理论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自我设计的能力,学会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了全面优化教师的育人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承担了湖南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现代活动教学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小组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做代讲,小组评价,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坚持在教学中尽可能把时间让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尽可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面向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营造轻松愉悦和富有安全感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2002年秋,学校作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样本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策略,更新育人观念,构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快乐自主学习中培养自我心理素质。
③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自理、自主、自治”的“三自”教育管理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活、学习和管理能力。比如,通过实行干部轮换和责任分散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小组间竞赛和各种互助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心灵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④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研究性学习、节假日慰问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环境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训练。
⑤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室,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场所,开设心理辅导课,培训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为此,学校于2002年就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同时组织学生游戏、讨论、交流、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
(三)学生心理素质有了较好的发展,学生适应社区环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
结合新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让学生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学校常年聘请10多名劳动模范、工人技师、民间艺人、退休干部、公安干警担任校外辅导员,学校与社区共建“红领巾快乐大本营”、”红领巾快乐艺术团”、共同组织开展“手拉手”、“邹鹰行动”、“互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送温暖”、“爱心捐助”、“助残抉弱”、“三五”奉献日,游园、迎春大联欢、群众歌咏、纳凉晚会、电影消夏晚会、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秋游、欢灯、风筝节、秧歌节、龙舟节、西瓜节等一系列集科技、文化艺术、体育于一体的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教育阵地的建设,社区教育团体的组建、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促进了学生适应社区环境生存能力发展。
&&&&张明在1、2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偏上,3年级时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均不及格。张明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讲,和同学说话,影响周围同学学习。为此,老师将其调至前列单人独桌,但仍无效。张明和同学关系相处基本融洽,但是学习优秀的同学不愿意与其交往,为此他很气愤。老师发现张明三年级时就爱上了网络游戏,课外主要活动场所是镇上的冲浪网吧。父母外地经商,常年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家庭富裕。根据观察并参考有关心理测试指标,确认张明有严重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症状为焦虑、封闭、烦燥不安;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攻击;还经常采用撒谎、变卖家中财物等形式筹集上网费用。我们通过班会、队会、网络沙龙等活动形式,介绍丰富多彩,积极健康适合青少年的互联网内容,并在学生中展开青少年上网产生问题的讨论,通过这些方式营造一种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成一种良好的网络氛围,以环境、舆论等形式影响和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将网络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点;通过少先大队,班委会协调引导张明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减少学生到网吧活动的时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综合教育网络,加大治理网络会所的力度,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对张明进行安全上网教育,消除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教育张明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明确上网的目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通过以上措施和一段时间的综合教育,提高了张明对网络的认识,增强了他的网络道德,消除了其网络心理障碍,和同学关系改善较好,并有了上进心、自信心,五年级时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
&&&&王博、李青、任佳伟等同学以前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碍,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形式基本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2005年11月,我们采用“SCL-90量表”同样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学生心理素质有了较大发展。
表33: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总人数:873人 2005年11月)
&&&&心理基本健康(轻微症状)&&&&存在中度心理行为问题&&&&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1-2年级(204人)&&&&192&&&&94.12&&&&9&&&&4.41&&&&3&&&&1.47
3-4年级(221人)&&&&203&&&&91.86&&&&14&&&&6.33&&&&4&&&&1.81
5-6年级(448人)&&&&394&&&&87.97&&&&45&&&&10.04&&&&9&&&&1.99
合 计&&&&789&&&&90.38&&&&68&&&&7.79&&&&16&&&&1.83
从表中我们发现,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数提高了6.2%,而存在中度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却降低了4.99%,存在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降低了1.21%,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增强了教师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促进了学校持续发展。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五年来,40多名教师全身心投入课题研究,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可喜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研究型、学习型学校已初步形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不少难题和困惑,促使学校开展校研培训,同时因为研究的需要促使教师自主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社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初步统计,教师学习笔记已愈200万字,学校掀起一股学习教育理论热潮。
二是激发了师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走村串巷,调查访问,获得第一手研究素材。课题组举办的社区教育开放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主题活动16次。组织骨干实验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相关课题研讨活动32人次,举办专题理论讲座12堂共28个小时,开展4个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优秀论文、案例评选4次。四年里实验教师撰写的研究论文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的有161篇。
三是培养了一批名师。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万美琼、钟小平教师是我校年轻教师,勤奋好学,积极上进,但理论素养欠缺,教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盲目冲动,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尤其是教育问题学生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课题研究使他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经过五年垂炼,他们相继成长为湖南省课题实验教师、常德市骨干教师。李春花、唐平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茁壮成长。五年来,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县级以上获奖的有17人次,培养了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课改优秀实验教师4名,省级课改优秀实验教师6名,市级骨干教师7名。
四是学校得到了持续发展。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持续地发展。学校的育人环境得到了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办学整体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了湖南省“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常德市教育科研“特色学校”、 “文明学校”、“园林式单位”、常德市“优秀家长学校”、 “交通安全学校”, 2005又获得了“常德市名优学校”光荣称号.
(五)课题研究成果已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我们独立承担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影响的研究》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深化,研究经验及成果及时得到了推介交流。《湖南教育》(2002年22期)以《以教研发展》专题报道了课题研究情况及阶段成果,《常德日报》(日)以《锁定教研频道》、《常德日报》(日)以《放飞童心》对该课题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了推介,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刊物《教育探索》以《社区环境对小学生心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全文7000多字)(2005年第7期)全面推介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该文于2005年10月被收录于《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宝库》,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先后有湖北、上海、深圳等省市的28个教育团体来学校学习吸收该课题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八、研究体会与反思
&&&&本研究历经全体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四年多的艰辛探索,收获了不少喜悦,更碰撞到了不少困惑。
1、全社会都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和社区教育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面对社区非人格化环境和社区传统文化、社区传统道德、社区传媒环境、社区局势、社区风尚、社区经济环境、社区价值取向、社区教育思想、社区人才观念等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四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要转变过去片面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学生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和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构建“学校DD家庭DD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和制度,确保相关人员和经费到位,不说空话,不空设机构,真正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落到实处。同时,政府、教育等部门要注重将社区教育放在一定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既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指标,又把社区教育当作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环境优化、社区文化建设、社区风貌改变、社区观念更新的重要手段来抓,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充分结合,促进学习型社区和和谐小区的建设,促进学生心理和社区建设协同发展。
2、社区、学校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心理上感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社会环境变化、社会文化、社会传媒、社会道德、社会风尚的影响及其身心剧变加深了他们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加,据北京师范大学调查资料表明,北京市16所中学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37.9%,在死亡的17例中有9例是因患严重性精神病而自杀,占死亡总数的52.9%。许多学生因经受不住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和挫折而产生极大的挫折感、高度焦虑和抑郁。许多小学高年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导致盗窃、自杀、流氓等不良行为发生。最新研究表明,学生具有灰色心理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很多地方已达到30%。这说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人担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心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优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全面优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增强其应对社会压力及挫折能力、形成个体健康个性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3、增进学校社区互动,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社区互动的核心是社区服务学校教育,教育服务社区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学校拥有家庭和社区无法替代的优美的教育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式及专业化的教育队伍。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学校、家庭、社区都应尽力肩起教育这根大梁。社区应积极支持和参与学校教育,促进育人环境和育人过程不断优化。大社会办大教育,大教育促大发展。政府应始终把社区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来抓。家庭是社区的细胞,社区是家庭的乐园,在终身学习理论的推动下,在创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 社区和学习型学校的活动中,社区只有全面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使每个社区成员都能在自己居住的社区内找到自己的课桌,使整个社区形成极富吸引力的“学习场”,以此促进社区教育的优化。打工族的出现致使家庭教育越来越贫乏。“临界生”、“留守生”出现学习倦怠、行为偏激和心灵扭曲。为此,学校教育应主动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联手打造温馨教育港湾,建立学校联系卡制度,成立师生互动小组,建立健全心理卫生保健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工作,开设“悄悄话热线”、“倾诉信箱”。开通“红领巾心育广播站”,同时建立“代理家长制度”,对“问题学生”加强疏导和监管。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教育渠道,建立德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在社区内充分发挥学校的文化辐射功能、教育幅射功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各自优势,从财力、物力、人力进行物质支持,从智力、舆论、管理上进行精神支持,促进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
②&&&&林崇德、沃建中、李峰:《走向心理健康:个案篇》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③&&&&郑日昌:《小学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④&&&&《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网.2004.6
⑤&&&&肖建:《社区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004年3月
⑥&&&&《论社区文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 430079
⑦&&&&周鹊红:《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2.
⑧&&&&谢永江《农村中学“教劳结合.服务三农”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版权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