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权属于施工组织设计范本,而授权则是一种领导艺术为什么

第八章&&组织设计&&课后习题详解
&1.组织设计的任务是什么?组织设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组织设计者需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职能与职务的分析与设计。组织首先需要将总的任务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析并确定完成组织任务究竞需要哪些基本的职能与职务,然后设计和确定组织内从事具体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类职能部门以及各项管理职务的类别和数量,分析每位职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条件、应享有的权利范围和应负的职责。
组织系统图是自上而下绘制的。在创构组织时,可以根据组织的宗旨、任务目标以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自上而下地确定组织运行所需要的部门、职位及相应的权责。另外,组织设计也可以根据组织内部的资源条件,在组织目标层层分解的基础上从基层开始自下而上地进行。
(2)部门设计。根据每位职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以及职务间的区别和联系,按照组织职能相似、活动相似或关系紧密的原则,将各个职务人员聚集在部门这一基本管理单位内。由于组织活动的特点、环境和条件不同,划分部门所依据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对同一组织来说,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战略目标指导下,划分部门的标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3)层级设计。在职能与职务设计以及部门划分的基础上,必须根据组织内外能够获取的现有人力资源情况,对初步设计的职能和职务进行调整和平衡,同时要根据每项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确定管理层级,并规定相应的职责、权限,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安排使各个职能部门和各项职务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活动网络。
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战略、技术、规模和生命周期。
(1)环境。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特定环境两部分。一般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间接影响的诸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技术等环境条件,这些条件最终会影响到组织现行的管理实践。特定环境包括对组织管理目标产生直接影响的诸如政府、顾客、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具体环境条件,这些条件对每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且会随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具有互动性。
(2)战略。战略是指决定和影响组织活动性质及根本方向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钱德勒的研究认为,新的组织结构如不因战略而异,就将毫无效果。具体来讲,战略发展有四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应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数量扩大阶段、地区开拓阶段、纵向联合发展阶段、产品多样化阶段。
(3)技术。任何组织都需要通过技术将投入转换为产出。那么,组织的设计就需要因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技术范式的重大转变,往往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4)规模。布劳等人曾对组织规模与组织设计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认为组织规模是影响组织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即大规模会提高组织复杂性程度,并连带提高专业化和规范化的程度。
(5)生命周期。组织的演化成长呈现出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因此,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系统以及管理目标在各个阶段都可能是不相同的。
2.何谓部门化?部门化的形式有哪些?这些不同形式有何特征?
答:(1)部门化是指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活动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各个部门内,然后配以专职的管理人员来协调领导,统一指挥。
(2)部门化的形式有:职能部门化,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地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和动态网络型结构。
(3)各种类型的特征是:
①职能部门化。职能部门是一种传统而基本的组织形式。职能部门化就是按照生产、财务管理、营销、人事、研发等基本活动相似或技能相似的要求,分类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职能部门化的优点主要是:能够突出业务活动的重点,确保高层主管的权威性并使之能有效地管理组织的基本活动;符合活动专业化的分工要求,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的才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简化了培训,强化了控制,避免了重叠,最终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职能部门化的缺点主要是:由于人、财、物等资源的过分集中,不利于开拓远区市场或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组织分工;同时,这种划分方式也可能助长部门主义风气,使得部门之间难以协调配合。部门利益高于企业整体利益的思想可能会影响到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职权的过分集中,部门主管虽容易得到锻炼,却不利于高级管理人员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多面手”式的人才成长。
②产品或服务部门化。按照产品或服务的要求对企业活动进行分组,即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结果划分法。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的优点主要是:各部门专注于产品的经营,并且充分合理地利用专有资产,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效率水平,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产品和服务项目间的合理竞争,而且有助于比较不同部门对企业的贡献,有助于决策部门加强对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指导和调整;另外,这种划分方式也为“多面手”式的管理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成长条件。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的缺点主要是:企业需要更多的“多面手”式的人才去管理各个产品部门;各个部门同样有可能存在本位主义倾向,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另外,部门中某些职能管理机构的重复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总部对“多面手”式人才的监督成本。
③地域部门化。地域部门化就是按照地域的分散化程度划分企业的业务活动,继而设置管理部门管理其业务活动。随着经济活动范围日趋广阔,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愈来愈需要跨越地域的限制去开拓外部市场。不同的文化环境,造就出不同的劳动价值观,企业根据地域的不同设置管理部门,为的是更好地针对各地的特殊环境条件组织业务活动的发展。
地域部门化的主要优点是:组织可以把权责下放到地方,鼓励地方参与决策和经营;地区管理者还可以直接面对本地市场的需求灵活决策;通过在当地招募职能部门人员,既可以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争取宽松的经营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进行市场开拓,同时减少了许多外派成本,也减小了不确定性风险。
地域部门化的主要缺点是:企业所需的能够派赴各个区域的地区主管比较稀缺,且比较难控制;另外,各地区可能会因存在职能机构设置重叠而导致管理成本过高。
④顾客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就是根据目标顾客的不同利益需求来划分组织的业务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的需求导向越来越明显,企业应当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努力创造顾客的未来需求,顾客部门化顺应了需求发展的这种趋势。
顾客部门化的主要优点是: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的部门满足目标顾客各种特殊而广泛的需求,同时能有效获得用户真诚的意见反馈,这有利于企业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另外,企业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核心专长,不断创造顾客的需求,从而在这一领域内建立持久性竞争优势。
顾客部门化的缺点是:可能会增加与顾客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能妥善协调和处理与顾客关系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另外,顾客需求偏好的转移,可能使企业无法时时刻刻都能明确顾客的需求分类,结果会造成产品或服务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对顾客需求的满足。
⑤流程部门化。流程部门化按照工作或业务流程来组织业务活动。人员、材料、设备比较集中或业务流程连续是实现流程部门化的基础。
流程部门化的优点是: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中的技术优势,易于协调管理,对市场需求的变动也能够快速敏捷地反应,容易取得较明显的集合优势;另外也简化了培训,容易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相互学习的氛围,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学习经验曲线效应。
流程部门化的缺点是: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有可能得不到贯彻,也会产生部门间的利益⑥矩阵型结构。矩阵型组织结构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矩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组成的横向项目系统,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矩阵型结构打破了统一指挥的传统原则,它有多重指挥线。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同时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矩阵型结构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矩阵型结构的优点是:由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某个特定项目共同工作,一方面可以取得专业化分工的好处,另一方面可以跨越各职能部门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支持活动。资源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灵活分配;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克服职能部门之问相互脱节的弱点,同时易于发挥事业单位机构灵活的特点,增强职能人员直接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矩阵主管和项目人员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
矩阵型结构的缺点是:组织中的信息和权力等资源一旦不能共享,项目经理与职能经理之间势必会为争取有限的资源或因权力不平衡而发生矛盾,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协调处理这些矛盾必然要牵扯管理者更多的精力,并付出更多的组织成本。另外,一些项目成员接受双重领导,他们要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平衡协调矛盾的技能;成员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任务分配不明确、权责不统一的问题,这同样会影响组织效率的发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绩效,并在成本、时间、质量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此类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关键。
⑦动态网络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它以市场的组合方式替代传统的纵向层级组织,实现了组织内在核心优势与市场外部资源优势的动态有机结合,进而更具敏捷性和快速应变能力,这种组织结构可视为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的一个极端例子。
动态网络型结构的优点是:组织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柔性,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市场需求来整合各项资源,而且容易操作,网络中的各个价值链部分也随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情况增加、调整或撤并;另外,这种组织结构简单、精练,由于组织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实现了外包,而这些活动更多地靠电子商务来协调处理,组织结构可以进一步扁平化,效率也更高了。
动态网络型结构的缺点:可控性太差。这种组织的有效动作是通过与独立的供应商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的,由于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性,一旦组织所依存的外部资源出现问题,如质量问题、提价问题、及时交货问题等,组织将陷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另外,外部合作组织都是临时的,如果网络中的某一合作单位因故退出且不可替代,组织将面临解体的危险。网络组织还要求建立较高的组织文化以保持组织的凝聚力,然而,由于项目是临时的,员工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也比较低。
3.何谓管理幅度?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
答:管理幅度也是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这些下属的任务是分担上级主管的管理工作,将组织任务层次分解,然后付诸实施。管理幅度是有限的。
如何确定合理的管理幅度: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组织层级设计中影响分权的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层级设计中影响分权的因素有:
(1)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规模增大,管理的层级和部门数量就会增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就会减低。因此,当组织规模扩大之后,组织需要及时分权,以减缓决策层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事务。
(2)政策的统一性。如果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政策是统一的,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然而,一个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灵活应对这种局面,组织往往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政策,这虽然会破坏组织政策的统一性,却可能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如果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能够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组织可以更多地分权;组织如果缺乏受过足够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其基本素质不能符合分权式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4)组织的可控性。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不同,有些关键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会计等部门往往需要相对地集权,而有些业务部门,如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或者是区域性部门却需要相对地分权。组织需要考虑的是围绕任务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分散的各类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
(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在组织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行,组织往往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随着组织的成长,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强,组织分权的压力也就比较大,管理者对权力的偏好就会减弱。
5.为什么要分权?如何进行有效的分权?
答:(1)分权的原因:分权是指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层级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上的分散。组织高层将其一部分决策指挥权分配给下级组织机构和部门的负责人,使他们充分行使这些权力,支配组织的某些资源,并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自主地解决某些问题。一个组织内部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就必须分权。否则,组织便无法运转。绝对的集权意味着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中,组织活动的所有决策均由该主管作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的命令执行者,中间没有任何管理人员,也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这在现代社会经济组织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
(2)在组织层级化设计中,要实现有效地分权,就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①组织规模的大小。组织规模增大,管理的层级和部门数量就会增多,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准确性就会降低。因此,组织需要及时分权,以减缓决策层的工作压力,使其能够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事务。
②政策的统一性。如果组织内部各个方面的政策是统一的,集权最容易达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然而,一个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为了灵活应对这种局面,组织往往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政策,这虽然会破坏组织政策的统一性,却可能有利于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③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如果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能够保证组织任务的完成,组织可以更多地分权;组织如果缺乏足够的受过良好训练的管理人员,其基本素质不能符合分权式管理的基本要求,分权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④组织的可控性。组织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不同,有些关键的职能部门,如财务会计等部门往往需要相对地集权,而有些业务部门,如研发、市场营销等部门,或者是区域性部门却需要相对地分权。组织需要考虑的是围绕任务目标的实现,如何对分散的各类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
⑤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在组织成长的初始阶段,为了有效管理和控制组织的运行,组织往往采取集权的管理方式;随着组织的成长,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强,组织分权的压力也就比较大,管理者对权力的偏好就会减弱。
6.集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过分集权的弊端有哪些?
答:集权产生的原因有:
(1)组织的历史。如果组织是在自身较小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发展过程中无其他组织的加人,那么集权倾向可能更为明显。因为组织规模较小时,大部分决策都是由最高主管(层)直接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决策权的使用可能成为习惯,一旦失去这些权力,主管便可能产生失去了对组织控制的感觉。因此,即使事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最高主管或最高管理层仍然愿意保留着不应集中的大部分权力。
(2)领导的个性。权力是赋予一定职位的管理人员的,是地位的象征。权力的运用可以证实、保证、并提高其使用者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中个性较强和自信的领导者往往喜欢所辖部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运行,而集中控制权力则是保证个人意志绝对被服从的先决条件。集中地使用权力,统一地使用和协调本部门的各种力量,创造比较明显的工作成绩,也是提高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增加升迁机会的重要途径。
(3)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从积极方面来看,集权可以带来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保证组织总体政策的统一性;二是可以保证决策执行的速率。集中的权力制定出组织各单位必须执行的政策,可以使整个组织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处理对内对外的各种问题,从而防止政出多门,互相矛盾;同时,集权体制下,决策的制定可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任何问题一经决策,便可借助高度集中的行政指挥体系,使多个层次迅速组织实施。
过分集权的弊端在于:
(1)降低决策的质量。大规模组织的主管远离基层,基层发生的问题经过层层请示汇报后再作决策,不仅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高层主管了解的信息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被扭曲的信息,而根据扭曲信息制定的决策是很难保证质量的;即使制定的决策正确,但由于信息多环节的传递需要耽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等到正确的方案制定出来时,问题可能已对组织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或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问题的性质已经转换,需要新的解决方法。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作为社会细胞的组织,其整体和各个部分与社会环境有着多方联系。随着组织的发展,这种联系变得更频繁、更复杂。而与组织有联系的外界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处在动态环境中的组织必须根据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既可能是全局性的,也可能是局部性的。过度集权的组织,可能使各个部门失去自适应和自调整的能力,从而削弱组织整体的应变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权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均由最高主管或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主要任务、甚至惟一任务在于被动地、机械地执行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被逐渐磨灭,工作热情消失,劳动效率下降,从而使组织的发展失去基础。
上述主要弊端任何一项的发展,都会对组织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7.分权和授权有什么区别?
答:制度分权与授权的结果虽然相同,都是使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较多的决策权,即权力的分散化,但这两者是有重要区别的。
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职务和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而授权则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为充分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或某些下属。
制度分权与授权有下述区别:
(1)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工作中的授权往往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2)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权力的性质、应用范围和程度的确定,需根据整个组织结构的要求;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委任何种权力、委任后应作何种控制,不仅要考虑工作的要求,而且要依据下属的工作能力。
(3)分配给某个管理职位的权力,如果调整的话,不仅影响该职位或部门,而且会影响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制度分权不会收回。授权是某个主管将自己担任的职务所拥有的权限因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而委任给某个下属,这种委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长期的授权虽然可能制度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成为制度分权,但授权并不意味着放弃权力。
(4)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组织设计中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作为分权的两种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是互相补充的。组织设计中难以详细规定每项职权的运用,难以预料每个管理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也难以预测每个管理部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各层次领导者在工作中的授权来补充。
8.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答:正式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要求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努力克服和消除不利影响。
(1)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比如,正式组织在进行人员配备工作时,可以考虑把性格相投、有共同语言和兴趣的人安排在同一部门或相邻的工作岗位上,使之有频繁接触的机会,这样就容易使两种组织的成员基本吻合。在正式组织开始运转以后,注意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欢、茶话、旅游等旨在促进组织成员间感情交流的联谊活动,为他们提供业余活动的场所,在客观上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非正式组织形成以后,正式组织既不能利用行政方法或其他强硬措施来干涉其活动,也不能任其自由,因为这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危险。因此,对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应该加以引导。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来实现。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行为准则等群体意识的总称。组织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树立和宣传某种文化,来影响成员的工作态度,使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目标尽量吻合,从而引导员工自觉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正确的组织文化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产生符合正式组织要求的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9.组织中为什么会存在参谋关系?直线关系和参谋关系的角色是什么?如何恰当处理直线与参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答:(1)参谋关系存在的必要性。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系而产生的。组织的规模越大,活动越复杂,参谋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参谋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参谋与直线的关系就越复杂。
现代企业在运营中,企业活动的过程越来越复杂。组织和协调这个活动过程的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的主管人员越来越感到专门知识的缺乏。由于企业很难找到精通各种业务的全才,直线主管也很难使自己拥有组织本部门活动所需的各种知识,人们常借助一些助手,利用不同助手的专门知识来补偿直线主管的知识不足,来协助工作。这些具有不同专门知识的助手通常称为参谋人员。因此,参谋的设置首先是为了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虽然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参谋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参谋机构会逐渐规范化,为了方便这些机构的工作,直线主管也会授予参谋人员部分职能权力,但是,参谋人员的主要职责和特征,仍然是同层次直线主管的助手,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某些专门服务,进行某些专项研究,以提供某些对策建议。
(2)直线关系和参谋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
由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产生的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便是所谓的直线关系。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这种命令关系自上而下,从组织的最高层,经过中间层,一直延伸到最基层,形成一种等级链。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便是规定和规范这种关系。
直线与参谋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区分直线与参谋的另一个标准是分析不同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把为实现组织基本目标,协助直线人员有效工作而设置的部门称为参谋机构。把企业中致力于生产或销售产品与劳动的部门称为直线机构,而把采购、人事、会计等列为参谋部门。这种分类方法虽然有直观明确的好处,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与职权关系角度的分类有某种吻合。应该主要从职权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直线与参谋。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而参谋则是作为直线的助手来进行工作的。
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考察这些低效率的组织活动,通常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倾向: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参谋人员为了克服来自低层直线管理者的抵制,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求上级直线经理的支持。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能够得到这种支持,并使之产生一定作用。引起直线与参谋矛盾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参谋人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作用。
(3)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①明确职权关系。对直线经理来说只有了解参谋工作,才有可能自觉地发挥参谋的作用,利用参谋的知识,认真对待参谋的建议,充分吸收其中合理的内容,并勇于对这种吸收以及据此采取的行动的结果负责。对参谋人员来说,只有明确了自己工作的特点,认识到参谋存在的价值在于协助和改善直线的工作,才有可能在工作中不越权争权,而是努力地提供好的建议,推荐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观点,以说服直线经理乐于接受自己的方案。
②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授予职能权力是指直线主管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给有关的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行使,从而使这些参谋部门不仅具有研究、咨询和服务的责任,而且在某种职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决策、监督和控制权。
③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取得参谋人员的帮助,必须首先帮助参谋人员工作,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特别是有关的信息情报,使他们能及时地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情况,从而能够提出有用的建议。
10.委员会工作方式有何贡献和局限性?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答:(1)委员会的作用。①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这通常是采用委员会工作方式的主要原因。集体决策的质量要优于个人决策,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集体讨论可以产生数量更多的方案。委员会工作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专门知识。集体讨论,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完善各种设想以及决策的质量。②协调各种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组织中常通过建立由主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来协调不同部门的活动,来组织信息的交流,通过委员会的定期或不定期会议,使得各个部门经理交换情报,了解关系部门的工作计划、存在的问题以及相互要求,以保证取得或提供相互间的必要配合。③代表各方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组织是由不同成员构成的。他们分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委员会的作用是使组织内的不同利益集团能够派出自己的代表,发出自己的呼声。组织在处理涉及不同部门的关系或同一部门内部的各种纠纷时,往往也根据这个标准来选择委员会的成员。④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积极性的委员会,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制定,而且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2)委员会的局限性。①时间上的延误。为了取得大体一致的意见,制定出各方面基本上都能接受的决策,委员会需要召开多次会议。这些会议通常要消费大量的时间。综合了各种知识和意见的集体决策的正确性往往伴随着时间上的迟缓性。这种时间上的延误,往往需要组织付出极大的代价,行动的最好时机可能会在委员会的无休止的争论中已悄悄溜去。②决策的折中性。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利益,满足各个委员的要求后,委员会也许最终能得到全体一致的决策,这种决策与其说是集体的意见,不如说是各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是各种势力妥协、折中的产物,决策的质量是有限的,甚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③权力和责任的分离。同组织中任何其他机构或职务一样。当委员会被授予一定的权限时,必须对相应的权力使用的结果负责。职权与责任的分离是委员会的主要缺陷之一,可能导致没有任何委员会成员去关心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3)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
①审慎使用委员会工作形式。由于委员会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对于那些琐碎、繁杂、具体的日常事务,不宜采用委员会的形式去处理。处理对组织的全局影响更重要、更长远,从而对时间要求往往不是很严格,组织可以而且必须进行详细论证的问题,则可利用作为提供咨询的参谋机构、甚至作为制定政策的决策机构的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处理涉及不同部门的利益和权限的问题,委员会的形式往往是比较有效的。
②选择合格的委员会成员。委员会成员应具有问题所涉及的不同专业理论和实际知识,应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或利益群体的代表。其成员不仅应掌握必要的专门知识,能够代表不同方面的利益,而且应具备相当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应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不仅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能正确把握其他成员的思想。
③确定适当的委员会规模。委员会的规模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沟通的效果以及委员会的性质。
④发挥委员会主席的作用。委员会主席应在每次会议之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选择恰当的会议主题,安排好议事日程,为与会者准备必要的、能够帮助他们熟悉有关议题的背景材料;在讨论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既能公正地对待每一种意见,不偏袒任何一种观点,尊重每一个成员,给他们以平等的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能从总体的角度出发,综合各种意见,提出易于被大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新观点。
⑤考核委员会的工作。必须了解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对委员会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由于委员会主要是通过会议来进行工作的,因此考核委员会的工作必须检查会议效率。会议的效率与召开会议所得到的有利结果以及为取得该有利结果而支付的费用有关。在委员会成员数量与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减少为取得特定结果所需的会议时问,是减少会议直接成本,从而提高委员会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工合同范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