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中石油2011蒙牛2011年财务报表表请发

中石油与中石化2012年度财务报表比对分析分析,对比,年度,中石油,中石化,财务报表,..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石油与中石化2012年度财务报表比对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13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1][1]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3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表分;1资产负债表分析:;横向分析:;①2009年度的资产总额为1450746百万,比;255845百万,增幅为21.41%;其中:;资产:;流动资产由2008年的226983百万增加到20;30.28%;百万,增幅为19.33%;负债:;流动负债由2008年的264337百万增加到20;46.99%;增幅为86%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度财务报表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 横向分析: ① 2009年度的资产总额为1450746百万,比2008年的1194901百万增加了255845百万,增幅为21.41%。其中:资产:流动资产由2008年的226983百万增加到2009年的295713百万,增幅为30.28%。非流动资产由2008年度的967918百万增加到2009年的1155029百万,增幅为19.33%。负债:流动负债由2008年的264337百万增加到2009年的388553百位,增幅为:46.99%。非流动负债由2008年的82839百万增加到2009年的154078百万,增幅为86%,增加幅度相当显著。所有者权益:由2008年的847725百万增加到2009年的908111百万,增幅为7.12%。总结:2008年到2009年中石油资产总量是显著增加的,增幅为21.41%。流动资产增加了30.28%,非流动资产增加了19.33%。其中增幅最为显著的是负债项目:流动负债增加了46.99%,非流动负债增幅更是达到了86%。由此说明,中石油2008年到2009年资产增加主要是由于负债增加导致的,特别是长期负债,这将会给企业将来运营还债带来一定的压力。⑵ 纵向内部分析:③2009年度:资产:2009年度资产总额为1450742百万,其中流动资产占20.4%,非流动资产占79.6%。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了29.85%,同比2008年所占比例有近10%的增加,应收账款占9.73%,存货占38.81%,与2008年比较相似。在非流动资产中:主要项目油气资产占44.97%,固定资产占28.7%,所占比例均与2008年相持平。负债:2009年度负债总额为542631百万,其中流动负债占71.6%,所占比例比2008年有显著增加,增幅为23%。非流动负债占28.4%,同比2008年所占负债总量比例下降近半。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占了40.34%,短期借款占了19.21%,比2008年所占比例下降10%。在非流动负债中:长期借款占了23.69%,同比2008年所占比例下降10%左右。应付债券占了31.78%,比2008年所占比例有大幅增加,是2008年的6倍。预计负债占了29.04%。 股东权益:2009年度股东权益总量为908111百万,占总资产的62.6%。其中未分配利润占股东权益的46.14%。 总结:中石油在2009年度,流动资产占据比例仍较少,只有20.4%,与2008年持平,说明公司在2008年可能有投资。但是流动资产中,存货仍占了38.81%,应收账款占了9.73%,货币资金占了29.85%,与2008年相比,货币资金的比率有所上升,流动资产中非货币资金的比例在减少,但减幅很小,流动资产大部分占用在非货币资金上,使得资产缺乏流动性加剧,减少营业的利润增加,对公司的运营及还付负债和利息有不利影响,但相比2008年有所改善。负债总量占总资产的37.4%,比2008年所占比例增加8%左右,股东权益占了62.6%。公司负债率并不是很高,但在增加。说明企业以后还债付息压力在增加。在负债项目中,流动负债占了71.6%,同比2008年所占比率有明显地增加,增加了23%左右。其中应付账款占流动负债的42.34%,同比2007年所占比率下降4%左右, 短期借款占19.21%,同比2008年所占比率有显著下降,减幅为14%左右。非流动负债占了28.4%,同比2008年所占比例下降近半。流动负债占据负债总量比率增大,说明企业利用短期借款很好地解决了企业短期资金流动周转问题。2009年度非流动负债所占负债总量比率要比2008年所占比率下降23%左右,主要是由于预计负债比率长期借款比率的大幅减少导致,说明企业在2009年要产生的财务费用比例同比减少,所付利息也要减少,给企业获利带来一定的好处。 比率分析:1、 变现能力:变现比率主要是反应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数值越大,反应企业的变现能力越强。一般认为,生产企业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正常的速动比率为1。石油化工行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的平均值分别是3.8和2.6。而中石油的2007年到2009年近三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普遍偏低,分别为流动比率:1.21、0.86、0.76;速动比率:0.76、0.52、0.47.呈每年递减趋势且平均减幅达到20%,且都远小于行业平均值。说明企业变现能力不是很强,从偿还负债角度来看,短期偿还负债能力不是很强。有必要储备多一点的流动资产和货币资金,防止企业短期资金链断裂带来的风险。2、 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指标反应的是债务和资产、净资产的关系。资产负债比率反应债权人所提供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例,也被称为举债经营比率。石油行业的总体平均资产负债率为34%,中石油的三年负债率分别为0.27、0.29、0.37,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处于低负债水平。一方面说明石油行业企业对前途充满信心,利用债权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强,另一面说明由于石油类企业的技术的复杂性、回报周期的长期型的特点,导致总体的债务融资比例不高。产权比率反映由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关系,反映企业的基本债务结构是否稳定。石油行业的平均产权比率为68.11%,中石油的产权比率从2007年到2009年分别为:73.3%、71%、62.6%,同样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但是逐年递减的趋势。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多举债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同时由于石油行业进入壁垒高,开发开采所需的实力强于其他行业,因此,石油行业公司的主要融资结构为股东筹资。大企业凭借更好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声誉能够获得更多的债权融资。3、 盈利能力:(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净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期末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行业的平均水平分别为:销售利润率:0.2,资产负债率:0.31,净资产收益率:0.33.而中石油的近三年的销售净利率:0.18、0.12、0.1,呈每年25%的幅度下降;资产净利率:0.14、0.11、0.07,呈每年28.9%的平均幅度下降;净资产收益率:0.2、0.15、0.12呈每年22.5%的平均幅度下降,都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说明企业的生产获利能力在下降,运用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指标在下降,股东的资本回报状况在减少。4、 运营能力:中石油的近三年:存货周转率分别为:5.42、7.54、5.52,平均增长率为6.16%。说明企业的销售效率高,存货积压少,存货占用的资金相对较少,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5.5、63.93、35.41,平均增长率为1.35%。说明企业的应收帐款率处在高水平,应收账款
平均收回期=365/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高,则应收账款的回收期就短,可见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很好,表明企业的销售较理想,回款速度很快。
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78、0.9、0.7,有所波动,2007年到2008年增加了0.12,2008年度到2009年又下降了0.2.但是总资产的周转率水平很高,反映企业总投资所产生的效率很高,对固定资产的每1元的投入,所产生的营业额分别为:0.78元、0.9元、0.7元。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很好,企业的管理水平很高。 财务比率综合分析之杜邦模型:杜邦模型方程显示了营业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负债的使用如何相互凉席来决定净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资产/净资产)
=(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资产)×1/(1-资产负债率) =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①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中石油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为12%,权益乘数为1.6,总资产收益率为0.07。净资产收益率行业平均水平为0.33,总资产收益率的行业平均水平为0.31,中石油的净资产收益率相比较行业水平偏低的原因即为总资产收益率很低导致。②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中石油2009年的总资产收益率为:0.07,营业净利率为:10.42%,总资产周转率为:0.7,比2008年度下降0.2。但中石油的总资产周转率仍是较高的,企业的资产石油效率很好,但是总资产的收益率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0.24,说明企业的营业净利率特别低,导致上述状况。③经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中石油2009年度的经营净利率为10.42%,净利润为106173百万,营业收入为1019275百万,与行业平均值比较偏低,同样由于营业成本很大与营业税金及附加大幅增加,以及管理费用增加导致企业利润减少很少,利润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经营净利率偏低。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中石油200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7,营业收入为1019275百万,资产总额为1450746百万。说明企业的资产周转率较高,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很高。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13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1][1]等内容。
 中石油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1]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中石油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1]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  一、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 如月末、 季末、 年末) 全 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今日推荐 116份文档 2014...中石油中石化财务报表分... 18页 3下载券 中石油2011年年度报告 204页 1下载...  中石油07-09财务报表分析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今日推荐 160...23页 1下载券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 22页 1下载券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学 号:
财务报表分析...二、负债项目的分析: 1、短期借款: 由上述资产负债表看出短期借款占了流动负债...  中石油和中石化财务报表分析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一、中石油与中石化公司的简介 ...公司的 一 、中石油与中石化公司的简介(一)2010 年石油行业的经营环境 1. 原油...  中石油发展分析 5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1][1] 4页...练习一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一、资产负债表报表日期 资产 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 应收...  中石油财务报表分析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报表分析2007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08 683 2009 年度 2008 年度 2007 年度 由上述的经营...中石油与中石化的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及启示--《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中石油与中石化的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及启示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企业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基于近5年(年)的财务报告,对中石油、中石化的财务报表结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还对两家企业进行了杜邦分析比较。
经过分析得出:两家企业的总资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占比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营业成本的上升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挑战。总体而言,中石油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偿债能力、现金流能力要强于中石化,但在国际油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下,中石油的ROA下降趋势明显大于中石化。由于中石化在营运能力方面优于中石油,加之合理的资本结构,使得中石化的净资产收益(ROE)从2009年开始就超过了中石油。在成长性方面,中石油更加注重外延式扩张,而中石化则更注重挖掘内部潜力,但在2011年也明显增大了海外并购投入。
对于未来发展而言,中石油除了要着力控制营业成本外,还应该强化营运能力,改善资本结构、适度增大负债规模;而中石化则应该抓住时机,并购上游资源,从而尽量减小营业成本。同时,两家企业还应该改善债务结构,减小流动负债的比例。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406.72;F231.5;F426.22【目录】:
摘要6-7Abstract7-10第1章 绪论10-13 1.1 论文选题背景10-11 1.2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1
1.2.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11
1.2.2 论文选题的意义11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11-13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1-12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12-13第2章 文献回顾13-16第3章 石油行业与企业简介16-21 3.1 中石油简介17-18 3.2 中石化简介18-21第4章 财务报表分析21-59 4.1 三大财务报表简示21-30
4.1.1 资产负债表及其结构分析21-25
4.1.2 利润表及其共同化分析25-29
4.1.3 现金流量简表29-30 4.2 盈利能力分析30-36
4.2.1 销售毛利率与净利率30-32
4.2.2 资产获利率(ROA,ROE)32-34
4.2.3 每股收益34-35
4.2.4 关于盈利能力的总结35-36 4.3 发展能力与盈利质量分析36-40
4.3.1 资产增长率36-37
4.3.2 盈利质量分析37-40
4.3.3 关于成长性的总结40 4.4 偿债能力分析40-45
4.4.1 短期偿债能力40-43
4.4.2 长期偿债能力43-44
4.4.3 关于偿债能力的总结44-45 4.5 营运能力分析45-51
4.5.1 总资产周转率45-46
4.5.2 流动资产周转率46-47
4.5.3 固定资产周转率47-48
4.5.4 存货周转率48-49
4.5.5 应收账款周转率49-51
4.5.6 关于营运能力的总结51 4.6 现金流量分析51-56
4.6.1 现金流趋势分析51-54
4.6.2 经营、投资活动单位净现金流比较分析54-55
4.6.3 关于现金流量分析的总结55-56 4.7 杜邦综合分析56-59
4.7.1 中石油杜邦分析56-57
4.7.2 中石化杜邦分析57-58
4.7.3 关于杜邦分析的总结58-59第5章 结论59-61致谢61-62参考文献62-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平;闫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何晓群,魏涛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04期
杨雄胜;[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李心合;蔡蕾;;[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凡;[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陈友清;[D];中南林学院;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蓬,李月川;[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刘晓峰;;[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黄珍文,胡海波;[J];商业研究;2002年08期
李心合;蔡蕾;;[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0期
刘承智;[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4期
李萌;王文莲;;[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1期
邓孙棠;;[J];财会月刊;2006年02期
刘承智;;[J];财会月刊;2006年19期
李明辉;[J];辽宁财专学报;2001年02期
张晓明;[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琰;[D];厦门大学;2002年
张安明;[D];厦门大学;2002年
任志祥;[D];浙江大学;2004年
陈绍刚;[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段志刚;[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金彧昉;[D];复旦大学;2005年
宋英慧;[D];吉林大学;2005年
刘存柱;[D];天津大学;2004年
邓光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陈红;[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翀;[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刘洁;[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张禹林;[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李峦松;[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高振峰;[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刘慧芬;[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崔宏楷;[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戴琳;[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蔡宁;[D];厦门大学;2002年
刘英明;[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万希宁,苏秋根;[J];商业研究;2003年09期
陈瑜,王栋;[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李心合;蔡蕾;;[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10期
杜兴强;[J];财经研究;2002年12期
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李小梅;[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刘翰林;;[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汪平;闫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申仕阳;包小兰;何智伟;夏虎;;[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高芙蓉;;[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树中;[D];辽宁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结冰;[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袁光才;[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柴训洲;[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赵荣荣;[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牛琦彬,李文靖,卓素燕;[J];商场现代化;2005年26期
张箫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6年10期
罗乔欣;[J];电子商务;2001年06期
;[J];化工学报;2002年08期
叶子草;[J];商务周刊;2005年17期
;[J];中国企业家;2007年19期
;[J];新财经;2008年01期
;[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年01期
黄蕙;[J];瞭望;2005年34期
;[J];中国储运;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江;;[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李静;王艾铣;;[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金晓辉;闫相宾;李铁军;张涛;贾庆素;;[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A];2009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刘文革;孟绍芳;;[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汪燮卿;李本高;;[A];第一届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西湖论坛论文集[C];2006年
陈金春;杨欢;;[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郭虎;赵延治;;[A];中国石油石化数字管道信息化建设论坛暨燃气管网安全、经济、运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石林;;[A];2005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汤巾;[N];华夏时报;2007年
朱大明;[N];长春日报;2010年
牛顺生;[N];北京商报;2008年
吴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刘全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韩哲;[N];北京商报;2010年
唐慧宇 记者
孟凡明;[N];吉林日报;2010年
本报记者  王进;[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王小海;[N];南方日报;2006年
芦瑞;[N];河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启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张晓彬;[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许德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马艳飞;[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杨光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杨维新;[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徐彦明;[D];武汉大学;2012年
储昭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郭超;[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孟晓洁;[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于波;[D];兰州大学;2010年
李雪峰;[D];厦门大学;2008年
邱建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高淑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李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徐利剑;[D];吉林大学;2005年
王喜梅;[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尹晓玲;[D];山东大学;2007年
闫丽松;[D];天津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中石油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1]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石油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石油在美国集体诉讼最新战果解读--百度百家
中石油在美国集体诉讼最新战果解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诉讼期间中石油的财务报告内控流程是否存在不实陈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是否可延伸归责至中石油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欺诈?中石油是否需要因此承担雇主责任?中石油如何进行抗辩?法官拒绝了中石油的哪些抗辩理由?法官驳回了原告的哪些指控?法官裁决过程中的关键性法律逻辑分析是什么?中石油最终凭什么可以完胜华尔街"诉棍"?为何说这个完胜也是险胜?中石油在美国集体诉讼案件中所引发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日,中石油在美国遭遇了股东集体诉讼,诉讼的导火索是中石油的反腐信息披露。日,也就是在诉讼爆发大约两年之后,美国联邦法院作出最新裁决,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中石油是中国境外上市央企第四家遭遇美国集体诉讼的公司, 也是第一起因为管理层涉嫌贪污舞弊而引发集体诉讼的境外上市央企。这个诉讼案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比如:原告是否成功指控蒋某等腐败分子是否向外部审计师和投资者作出了虚假陈述和隐瞒?诉讼期间中石油的财务报告内控流程是否存在不实陈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是否可延伸归责至中石油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欺诈?中石油是否需要因此承担雇主责任?中石油如何进行抗辩?法官拒绝了中石油的哪些抗辩理由?法官驳回了原告的哪些指控?法官裁决过程中的关键性法律逻辑分析是什么?中石油最终凭什么可以完胜华尔街"诉棍"?为何说这个完胜也是险胜?本案使我们对美国证券集体诉讼有什么新的理解?对其他中概股公司有什么借签意义?接下来,笔者同您共同分析、探讨、解读这起诉讼案件的最新战果。
中石油打“老虎”, “诉棍”来捣乱
日,中石油公告称,公司于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知,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李华林,公司董事、副总裁冉新权和公司总地质师王道富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李华林、冉新权、王道富均因个人原因已辞去上述各自的职务,该辞任即日生效。公司董事冉新权已确认与公司董事会和公司无不同意见,亦不存在公司股东需要知悉有关其辞任的其他事宜。该事项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公司将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对相关情况及时披露。中石油股票当天紧急停盘,第二天恢复交易,第二天在美国股票收盘价格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约3.5%,每股下跌3.52美元,市值缩水约9.5亿美元。
日集体诉讼爆发;日原告提交合并诉讼状;日原告提交第二次修改诉讼状。
原告指控中石油公司和三位自然人被告违反了美国证券交易法的第10(b)条款和SEC 的10b-5规则;以及这三位被告违反了证券交易法的20(a)控制人责任条款。本案的诉讼期间为日(中石油公布2011年年报时间)至日(中石油公告其监事温青山离职)。
本案中的三位自然人被告分别是: 蒋某,中石油原董事长和代理CEO, 他在2011年年报的404合规申明中签字,日蒋某从中石油离职,调任国资委主任;& 李某,中石油原副总裁和董事会秘书,他在2011年和2012年年报上签字;冉某,中石油原董事和副总裁。
原告的指控被告没有披露以下信息,包括:
(1)中石油的内控是不充分的;
(2)和被告的对外公开陈述所相反,中石油的管理层并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治理要求和道德规范;
(3)因此导致公司被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调查;
(4)公司的财务报表也因此存在重大不实陈述和误导;
(5)公司高管所签署的404合规申明也存在重大误导,因为这些高管对任何舞弊行为(不论大小)和公司内控存在重大缺陷是知情的。
面对华尔街“诉棍”的挑战,中石油进行了激烈抗辩,分别于日和日向法院提交动议申请驳回起诉。原被告双方在围绕是否存在重大不实陈述和信息隐瞒、欺诈要素是否成立、损失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这三个焦点问题上展开了博弈。
原告指控在诉讼期间由蒋某所作出的三个不实陈述和信息隐瞒是(1)任何中石油及其员工的舞弊皆己经披露(“舞弊信息披露”)(2)任何内控缺陷皆己经披露(“内控陈述”)(3)中石油2011年和2012年年报中,关于中石油内控充分性及公司在合法、合规、公司治理制度和道德规范的遵循性陈述 (“合规性陈述”)。 以下我们分别了解一下法官对这三个陈述指控的分析和裁决。
中石油是否隐瞒了贪污舞弊信息?
法官认为,原告对个人被告在受赂和贪污方面的指控内容并非发生在2011年和2012年年报所函盖的期间,相反,这些指空內容都是2014年发生的,这已经不在本案的诉讼期间范围之內,离原告诉状所指控的不实陈述也是数月之后。
原告并没能指出事实说明中石油于日,也就是2011年年报提交日之前这些自然人被告存在贪污舞弊行为,所以原告对蒋某的三个陈述的不实指空并不充分。
原告所指于日蒋某从中石油离职并出任国资委主任,但原告并没有指出从中石油角度看,该人事变动意味着任何腐败的存在,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中国媒体所报道的此项人事变动是为了防止蒋某干预有关部门对中石油的调查。 所以原告并无列明事实指出中石油在日提交2013年年报前,其高管对蒋涉嫌任何腐败行为是知情的。
虽然原告指出在年报提交期后于2013年 10 月23日官方公布了蒋某被双规的消息,而且于日因贪污其被刑事起诉,但这并不意味着蒋某在签署2011年SOX萨班斯声明书时就己经犯有贪污行为,也并不意味着中石油在提交2012年年报时对蒋某的贪污行为是知情的。
原告最强有力的指控内容是,中石油日的公告,其三名管理层成员正接受调查,其中包括李某和冉某,这三位从公司辞去职务。然而这个公告并没说这三名管理人员是因为贪污或重大违规而被调查,只是说明他们因?人原因辞职。所以原告并没有从中石油这一简单的公告中,具体指控李某或冉某在2012年年报中关于公司内控、治理和舞弊披露方面存在隐瞒。从法官的这个分析角度看,中石油的披露是十分严谨的,既符合了信息及时披露的要求,又避免给华尔街“诉棍”钻空子。
总之,法官认为,虽然法律上并不要求原告能够指出所指控受贿、贪污行为的具体细节(比如说具体金额), 但原告必须能够指出其所指控的贪污、受贿行为是发生在陈述期之内(2011年和2012年年报所涉及期间),或者在诉讼期间之内,而且必须能够指出中石油内部有人对此是知情或者应该知情的;但原告目前的诉讼状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原告对被告存在信息隐瞒的指控是不充分的。
关于内部控制的陈述是否虚假?
法官认为原告在这方面的指控是结论性的,并没有具体的事实来指控中石油的内控存在缺陷,也没有指出中石油SOX 萨班斯声明信中的哪些措施没有得到落实,也没有具体指出中石油的哪项会计处理不妥当,所以并没有充分指控中石油在财务报告流程的内控存在缺陷。
中石油在年报中披露其财务报告流程的内控是有效的并且是经过普华永道审计;年报披露了中石油管理层对相关内控流程做过评估,并向其审计师披露了所有重大缺陷和任何舞弊行为。然而原告的起诉状并没有指出中石油的这些陈述哪些是不属实的。比如:原告并没有指出中石油的管理层(蒋某和李某)没有对内控进行评估或者没有向审计师普华永道披露其内控缺陷;原告也没有指出中石油的管理层向普华永道隐瞒了公司的欺诈行为。 所以也没能够充分指控,中石油的财务流程内控存在缺陷,甚至没有指出中石油的财务流程控制是如何及为何存在缺陷。
原告援引案例指出,蒋某受贿和中石油所付出的代价,这本来就是属于违法公司内控规定的,因此在SOX萨班斯法案合规审核过程中就应该需要向审计师披露的。但法官认为原告所援引的案例不适用,所以没有采纳原告的这个指控理由。
中石油抗辩指出,原告并没有指控任何一笔受贿交易对中石油的财务报表或者内控构成了影响,而财务报表和内控才是美国SOX 萨班斯法案唯一关注的内容。但法官并不认可中石油的这个抗辩理由,因为在中石油所援引的案例中,法官拒绝对SOX 萨班斯所涉及的舞弊范围作出认定。
关于合规性的陈述是否虚假?
原告指控中石油关于合规性的陈述存在虚假。然而中石油的年报仅仅确认公司制定有道德规范手册(code of ethics),且公司治理需要符合中国公司法、公司治理规则、香港和美国的证券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中石油并没有在年报中指出其自身是符合以上这些要求的;相反,中石油在年报中明确指出,依据中国相关法律和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其CEO 没有必要,目前也没有提交所谓的对公司是否违反纽交所上市规则知情的确认申明。
法官还指出,虽然中石油的道德规范手册禁止任何形式的贪污和舞弊行为,但这并不表明中石油对外陈述认为其管理层都遵循了该规范要求。虽然中石油的公司网站上宣称公司遵循了某些特定的公司治理要求(如:中国证监会、香港交易所和纽交所等颁发的法规要求),但原告并没有指出中石油违反了这些治理要求的哪条具体法规,和违反了内控制度的哪一具体条款。虽然原告在诉状中指出中石油违反了其自身的道德规范要求,但中石油的公司网站上却是反而没有宣称公司遵循了该要求。因此,中石油在这方面并无重大不实陈述。
欺诈指控是否充分?中石油是否需要承担腐败分子行为的雇主责任?
欺诈要素是证券舞弊集体诉讼成功起诉的关键要素之一。原告指出,依据雇主责任原则(respondeat superior) 和代理人原则(agency principles), 中石油应该承担这三位自然人被告贪污舞弊行为的相关责任。雇主责任原则是指,雇主需要对雇员在职责内发生的行为进行负责;而代理人原则是指,被代理人需要对代理人在代理职责内发生的行为负责。
按照原告这个逻辑,如果能够成功指控这三位自然人存在欺诈,那么也就间接地成功指控中石油存在欺诈。这种通过成功指控个人欺诈,从而将这个责任归因、归责(转嫁)至公司身上的指控法律逻辑在美国证券集体诉讼案例中是很普遍的。
对于原告的这个指控理由,中石油用“相反利益原则”(adverse interest doctrine)进行抗辩。 中石油指出,这三位自然人被告的贪污腐败行为本身是违背中石油利益的,他们的行为仅仅是符合他们自身的利益,所以原告的所谓雇主责任原则和代理人原则不适用本案。
然而法官认为中石油的抗辩理由不成立。法官认为,从假设的角度看,如果要保持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 那么对公司内部发生的贪污舞弊行为进行隐瞒,是符合公司利益的。而且中石油在使用这个抗辩理由中所援引的所有案例中,都是贪污舞弊分子的行为对公司利益造成了侵害(比如,另外一个中概股的集体诉讼:双威教育)。而且,原告在本案中是指控这些自然人被告的对外陈述方面存在虚假和遗漏,并不是指控他们贪污舞弊的行为本身。所以,只要原告能够成功指控这三位自然人在信息披露上存在欺诈行为,那么这个责任是可以转嫁到中石油公司身上的。
法官的以上分析值得引起关注,而且这个分析也会成为证券集体诉讼的判例法。那就是,上市公司管理层贪污舞弊行为和对该行为是否及时进行披露是两个不同的事项,应该区别对待;前者行为肯定是对上市公司有害,所以上市公司不需要承担雇主责任;而后者就未必,上市公司有可能需要对管理层贪污舞弊行为的不及时披露承担责任, 这再次说明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那么,本案中,原告是否能够成功指控这三位自然的行为属于欺诈呢?如果要成功指控欺诈,则必须能够说明被告存在欺诈的机会和动机,或者能够提供情形性证据来说明被告对不实陈述是知情;或者是应该知情,但由于疏忽大意 (recklessness)而没有知情。
在是否存在欺诈的机会上,原被告双方并没有异议;但是在是否存在欺诈动机这个指控上,原被告双方存在争议。原告认为,这三位自然人为了保护其贪污舞弊行为所得利益,所以存在隐瞒披露该行为的动机。法官就这个争议,对原告诉讼状是否充分进行了如下分析:
法官认为,原告的诉讼状在欺诈动机指控上并不充分。首先,诉讼状仅仅是指出了蒋某存在贪污舞弊的行为,而并没有指出另外两名自然人被告是否存在该行为。既然没有指出这两名自然人存在贪污舞弊的行为,法官也就无法推断出他们有动机来代表中石油对外作出隐瞒贪污舞弊行为的不实陈述。此外,诉讼状也没有指出蒋某的贪污舞弊行为发生时间,在中石油2011年和2012年两年度的年报所涉及期间,这个行为到底是已经发生了还是持续正在发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该行为到底是否发生在诉讼期间?这一点原告的诉讼状没有具体指出,所以是诉讼状致命的弱点。
本案是否存在欺诈的情形性证据呢(circumstantial evidence)?
原告认为,这三位自然人贪污受贿,所以也就足以说明他们存在有意识的不当行为(conscious misbehavior),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贪污受贿行为是充分知情的,而在这个知情的前提下,他们仍然隐瞒真相,对外作出了不实陈述,这属于知情或者至少是疏忽大意而导致欺诈。然而法官指出,原告的诉讼状仅仅是指出蒋某存在贪污受贿行为,而且诉讼状也没有指出这个行为是发生在那个时间段(是否在诉讼期间之内?); 而对于另外两名自然人,原告则没有指明他们存在具体受贿行为。
综上分析,法官认为,原告诉讼状对被告是否存在欺诈的指控并不充分。
中石油股价下跌是不当披露所导致的吗?
损失的因果关系是证券集体诉讼能否成功起诉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原告指出: 日中石油公告其几位高管离职接受调查,当天股票停牌, 而第二天股价收盘跌3.93美元,市值缩水9.5亿美元。日,中石油监事温青山辞职信息公布后,股价又缩水约6亿美元。
损失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原告诉状提到的相关信息主要涉及到中石油的两个对外公告:第一个是日公告,第二个是日公告;还有就是彭博社于所发布的报道文章,其中涉及中石油监事及昆仑能源董事长温青山的离职。
法官认为,原告并没有指出这些高管被调查的具体原因,也没有指出是中国的哪个具体部门进行调查,也没指出他们的任何行为和诉讼期间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个公告并不构成是个“修正性”公告(corrective disclosure),其并不能说明中石油先前的对外陈述存在不实之处或者有任何隐瞒。因此,损失的因果关系的指控并不充分。
经过以上的法律分析,于日,法官认为,原告诉讼状在不实陈述、欺诈机会和动机(包括疏忽大意)、损失的因果关系这三个最重要的起诉要素上,都不充分,所以原告对中石油及三名自然人被告的指控不充分,因此法官同意中石油的申请,驳回原告起诉,终止本案。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石油几乎是完胜华尔街“诉棍”。
本案虽然经过联邦地区法院裁决予以驳回,而且不允许原告进行诉状修改,但原告仍然可以通过向巡回法院的上诉继续诉讼。当然这仅是法律程序上存在这个可能性,目前并未有信息披露原告要进行上诉。至此,这其历经约两年的中石油集体诉讼可以说是落下帷幕。
为何说是完胜也是险胜?
本案目前是中石油全面完胜华尔街“诉棍”。但这个完胜其实也是险胜。为什么呢?因为法官认为原告在这三个要素上指控不充分的主要理由是:原告并没有指出这三名自然人被告贪污舞弊的具体行为是什么,也没有指出贪污舞弊的行为是在哪个时间段发生,是否在诉讼相关期间所发生。因为原告的诉讼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这个诉讼状指控不成立。原告于日重新提交的诉讼状仅有27页,这比法官于日的裁决书页数(共39页)还少。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原告并没有多少具体内容可以指控被告。
但反过来设想一下,倘若原告能指出这三名自然人的任何其中一项贪污舞弊行为是发生在2011年或者2012年年报所涉及期间,或者说是在诉讼期间(从日至日),那么法官的裁决意见可能就很不一样了,很有可能中石油就无法成功申请驳回起诉。倘若如此,案件很可能会进入证据开示阶段,中石油就可能会继续被绑在诉讼的战车上,被迫继续打一场全世界公开的、透明的跨洋诉讼大战。
从本案来看,法官基本上是围绕诉状内容,所以诉状内容的完整性、具体性很重要,诉状不能是结论性、猜测性或泛泛而谈。所以如果没有第三方或监管层的调查报告,原告的诉状信息来源则主要是企业年报等公开披露信息和媒体报道。因此要满足诉状的这个要求难度不低,这也说明美国证券集体诉讼成功起诉的门槛不低。本案中,原告的主要指控信息是中石油2011年和2012年的年报,及公司所作的相关披露,和境内外媒体的相关报道。这些公开信息都没有具体指出本案中三位自然人的具体舞弊事件和发生舞弊的时间,所以原告的起诉难度很大。
同时我们也发现,法官在裁决是否驳回起诉时,其分析、推理是基于诉状内容,不作诉状内容外的假设,以避免证券集体诉讼被滥用。原告能否对诉状进行再次修改和补充,也取决于法官的裁决。 本案中,法官仅允许原告对诉状进行了一次修改,在日法官的裁决中,并不允许原告再次修改诉状。所以看来,为避免证券集体诉讼相关法律被用作对上市公司涉嫌贪污舞弊的调查依据,美国联邦法官是紧紧把握证券集体诉讼的适用范围,避免越界,如果原告没有提供这些自然人被告的贪污受贿相关信息,那么其指控力度就不充分,这样也就防止了“滥诉”现象,遏制了“诉棍”对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骚扰。
至今已经有超过一百家中概股在美国遭遇集体诉讼,其中有四家是央企(中航油、中国人寿、中海油和中石油);“诉棍”对这四家央企所发动的集体诉讼全部都被美国联邦法官驳回 。从中石油诉讼案的裁决过程来看,一方面说明美国证券集体诉讼的门槛不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中石油的对外信息披露工作还是比较严谨,以及中概股公司在应对美国证券集体诉讼风险方面日趋成熟。
我们在为中石油挫败华尔街“诉棍”挑战而高兴的同时,也注意到,中概股公司在对外信息披露上,一方面要避免出现隐瞒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新的披露会被误解为是对早前披露的修改,从而引发集体诉讼。如何平衡这两方面关系,中石油案例值得其他中概股公司借鉴和学习。
阅读:1830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2014年SEC共起诉755起案件,共没收或者罚款金额41.6亿美元。在...
阅读:1776
从历史财务数据看,百度是中概股公司中的绩优股,2014年全年收入接近50...
阅读:2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昨天有消息说,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决策层,该报告...
扫描二维码下载 新闻手机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牛2011年财务报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