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人才计划,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意见

您的位置:>
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
08:03来源: 广州日报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就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简称“633”人才工程),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1.目标。2012年起5年内,大力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文化引领、民生幸福、国际交流”六大人才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交流培养、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三大人才开发支撑体系,实现“重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达到2000名左右,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20万名左右,人才贡献率达到40%”的三大人才发展目标,初步把广州建设成为辐射华南、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为人才强市和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六大人才行动计划
(一)产业提升人才行动计划。围绕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市场拓展引领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大力吸引培养一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着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2.战略性主导产业紧缺人才开发项目。5年内市、区(县级市)两级在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引进和培养1万名左右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企业紧缺人才。对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企业引进的紧缺人才,分2年给予政府安家补助;对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企业现有的紧缺人才,5年内享受政府薪酬补贴。研究制定战略性主导产业领域紧缺人才目录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3.羊城企业家培养项目。加强市管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5年内重点引进100名市管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选拔100名正职后备人才、200名副职后备人才,培养100名优秀企业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国资委)
4.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项目。组织开展民营骨干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轮训,5年内市、区(县级市)两级重点支持300名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赴境外培训,1000名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参加国内著名高校专题研修,3000名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本地业务能力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培训补贴。(牵头单位:市经贸委,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工商联,各区、县级市)
5.高技能人才精工项目。5年内市、区(县级市)两级重点评选资助200名技能突出人才、2000名技能重点人才和10000名产业急需青年高技能人才,鼓励并资助250名技能型人才出国(境)培训。对于技能突出人才和重点人才5年内享受政府薪酬补贴。产业急需青年高技能人才,上岗后给予一次性奖励。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工艺创新、带徒传技作用。对新设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资助;对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艺传承人在聘期内给予岗位津贴。(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各区、县级市)
6.金融高级人才开发项目。围绕我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任务,5年内重点引进30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和50名金融高级专业人才,跟踪培养300名金融骨干人才。(牵头单位:市金融办,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7.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项目。5年内重点培训15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扶持50个市级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和50场次知识更新名家讲座,建设一批市级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8.“赢在广州”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5年内重点扶持100个左右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培养产生100名“大学生创业能手”,在登记注册、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工商局、市金融办、团市委,各区、县级市)
(二)科技创新人才行动计划。围绕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来穗发展,大力开发青年英才,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9.“百人计划”拓展项目。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探索设立“百人计划”团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青年项目和外国专家项目。5年内重点引进扶持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10.“羊城学者”特聘岗位项目。根据我市战略性主导产业、重点学科和公共管理领域建设发展需要,面向全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择优设立50个“羊城学者”特聘岗位,遴选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技术研发尖子,加快培养造就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促进学科专业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
11.121人才梯队项目。重点培养不少于10名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不少于2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后备人才,不少于100名在学科专业领域起骨干带头作用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后备人才。(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12.博士后培养项目。深入实施博士后培养工程,5年内培养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少于400名。加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研究人员资助力度,支持鼓励博士后科研项目进行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13.珠江科技新星项目。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扶持培养力度,每年选拔资助不少于100名青年科技人员,连续3年每年给予科研经费资助,支持其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等自主创新活动。(牵头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14.“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着眼于人才的战略性培养,进一步扩大“菁英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规模,5年内选拔不少于200名优秀青年学生、青年人才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派出学生的跟踪培养和回国使用管理服务工作。(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
15.“百会进千企”金桥项目。5年内组织和发动100家科技类社会组织,加强与1000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重点建设30家学会科技服务站,筹建50家企业研发中心以及院士专家工作站,选拔资助不少于200名非公有制企业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训2000名企业一线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牵头单位:市科协,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经贸委)
(三)城乡一体人才行动计划。围绕“美丽城乡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16.大学生村官培养项目。加大选拔大学生村官力度,实行本土化选聘、合同化管理,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在全面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力争实现“一村两名或多名大学生村官”目标。(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17.城市运行管理人才开发项目。根据城市环境治理、垃圾处理、数字城管等城市重点项目管理的需要,5年内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城市管理专家,培养100名城市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市城管委,配合单位:各区、县级市)
18.农村基层和北部山区人才支持项目。建立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5年内选拔资助500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中青年党政人才到农村基层和北部山区工作,在服务期内给予入选者基层工作岗位补助,并在职务和职称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各区、县级市)
19.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项目。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批农业生产骨干、农民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推广人员、专业合作组织管理人员和农村经纪人,5年内培训新型农民达到40000名。(牵头单位:市农业局,配合单位:市科协,各有关区、县级市)
(四)文化引领人才行动计划。围绕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加快文化人才吸引培养步伐,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齐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20.羊城文化名家资助项目。培育造就一批引领文化改革发展步伐、代表广州城市文化形象的名家大师,5年内遴选评定“羊城文化名家”达到50名,在聘期内给予入选名家业务扶持经费资助。加强文化人才梯队建设,选拔培养10名在全国有影响的青年拔尖人才,60名在全省有影响的青年优秀人才,100名在全市起骨干作用的青年后备人才。(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21.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项目。以提高本土原创竞争力为核心,5年内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不少于100名,建设1到2个大型的具有产学研合作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22.体育各类领军人才项目。加大体育各类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著名教练员、著名国际级裁判员、复合型管理人才、科研人才、体育产品研发人才、体育竞赛表演中介人才和体育产业人才不少于30名。(牵头单位:市体育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五)民生幸福人才行动计划。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服务管理理念,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和谐感和幸福感,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23.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5年内选拔认定教育专家10名、名校长100名、名教师200名。(牵头单位:市教育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24.医疗卫生人才保障项目。重点围绕重大疾病预防诊治、医学科技创新、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培养造就医学杰出骨干人才,抓紧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生,加快培养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5年内选拔资助高层次医疗卫生专家不少于100名,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不少于500名。(牵头单位:市卫生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25.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项目。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每年资助培养社会工作督导员5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及社会工作管理人才100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3000名。(牵头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区、县级市)
26.民主法治人才项目。根据依法治市工作需要,5年内重点引进和培养500名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政府法制系统人才以及综治、维稳、突发性群体事件管理、律师、公证、法学理论等高层次民主法治专门人才。(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各区、县级市)
27.杰出青年人才支持项目。由市财政给予项目启动资助,5年内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重点学科、文化艺术等领域重点引进、培养和扶持100名杰出青年人才,形成一批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牵头单位:团市委,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六)国际交流人才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人才开发国际化交流合作,加快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多元文化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28.“红棉计划”创业项目。5年内遴选扶持500家以上在穗初创型海外人才企业。对入选企业给予创业启动资金,由企业所在区(县级市)提供配套孵化培育服务。(牵头单位:市留交办,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29.百名高端外国专家引进项目。5年内引进不少于20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国科学院院士和知名专家来穗进行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业务合作,并给予相应的项目资助。(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0.千名国际人才培训项目。5年内选派不少于1000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人才赴海外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的国际化人才。(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31.高校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重点高校和广州地区高校的合作,重点推进落实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人才交流输送协议、“菁英计划”专项合作协议,在战略咨询、产学研合作、干部交流、人才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教育局,各区、县级市)
三、构建三大人才开发支撑体系
(一)人才交流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交流服务功能,以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简称“留交会”)为平台,不断拓展海外人才交流渠道,深化人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形成功能全面的人才交流培养体系,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32.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坚持创新办会,进一步优化“3+N”的创办模式(人才交流、创新论坛、展览展示+N场推介会),整合提升“留交会”功能,充分发挥“留交会”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留交会”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常态化,在留学人员集中的重点城市、区域建立“接触广州”人才联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逐步形成全球性人才引进工作网络。(牵头单位:市留交办,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33.人才研究智库。大力发展民间智库,以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为主要载体,构建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研究网络。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担任决策顾问,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库,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猎头平台。(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留交办)
34.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按照“一体、两翼、七点”的战略布局,构建区域分布合理、培养层次多样的高技能人才实训鉴定体系,以满足广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二)人才创新创业体系。建立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搭建多样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对接平台,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35.“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按照“企业主办、市场运作、国际接轨、政府扶持”的组建原则,充分整合政产学研资源,为“千人计划”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发展提供全链条、专业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建设成为具有“交流、服务、创业”三大功能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发展平台。5年内直接服务“千人计划”等各类高端人才2000名,转化国际领先(先进)技术成果1000项,培育创办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100家,带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形成高层次人才规模效应,打造成为国内示范、国际知名的人才服务业高端品牌。(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越秀区)
36.人才特区。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统筹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南沙新区“粤港澳人才合作特别示范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人才特区,贯彻落实有关特殊政策。同时,选择广州开发区、天河区作为我市人才特区试点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率先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各有关区、县级市)
(三)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创新人才服务保障内容和方式,着力完善人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加大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力度,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如下重点项目:
37.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重点扶持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等在行业中起示范带动作用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国际著名人力资源企业在我市开展人才服务,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快建设中国南方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38.人才公寓。统筹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等方面资源,5年内市、区(县级市)两级筹集建设1000套专家公寓和10000套人才公寓,协助解决纳入人才集聚工程的相关人才的住房问题。(牵头单位:市住房保障办,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各区、县级市)
39.广州人才信息管理平台。大力实施“智慧人才”工程,整合人才集聚工程建设相关业务和人才数据库资源,开发全市人才信息管理应用系统,推动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广州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40.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用人单位主体执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和各区(县级市)要全面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在现有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基础上,研究设立人才工作专门机构,重点抓好人才工作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和全市人才工作队伍、人才政策、人才工程及人才资金投入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强区(县级市)人才工作力量,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四个到位。(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41.确立人才优先投入机制。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大幅度提高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使我市人才投入规模进入全国大城市前列。不断加大市各级财政专项资金、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用于人才开发的比重,重点保障人才集聚工程各项目的组织实施;扩大“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根据实际工作进度落实年度资金预算;各区(县级市)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本区(县级市)财政预算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投入资金使用效益,对按现有经费渠道和现行财政体制分级承担的人才项目投入,要逐步归并到市、区(县级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管理;新增人才项目投入原则上在市、区(县级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委组织部、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42.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方式。坚持党管人才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交流、督促落实、绩效评估等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以及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分配制度,探索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以技术要素、知识产权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发展和规范各类人才社会中介组织,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效率和水平。放宽人才政策实施的条件限制,加大对在穗中央、省部属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支持服务力度。(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
五、强化组织实施
43.加强组织领导。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人才集聚工程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各项目牵头单位对项目组织实施负总责,会同配合单位于2012年10月底前牵头制定完成具体实施细则;各配合单位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确保各项目组织实施落实到位。各区(县级市)要于2012年底前制定完成具体贯彻落实意见,强化属地责任,共同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项目牵头单位,各区、县级市)
44.完善责任考核。落实党政领导班子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全市人才工作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强化量化考核和绩效评估,推动人才工作任务落实。(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各项目牵头单位,各区、县级市)
45.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学人才观的宣传和政策舆论的引导,大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广州人才工作和人才发展环境,打造“国际人才港”品牌。(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委宣传部、各有关单位,各区、县级市)(编辑: 李光裕)我要评论
一键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广州日报大洋网()
随时随地畅享资讯
订制《广州日报》手机报:发送AA到
订制《信息时报》手机报:发送AB到
赞助商链接
大洋广州新闻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兰州市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赵万山 魏奇峰
  我市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意见》
  每三年选拔百名优秀人才进入领军人才队伍
  每日甘肃网讯据兰州日报报道5月28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我市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实施意见》,通过每三年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基层一线选拔100名优秀拔尖人才进入领军人才队伍;大力实施&百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每年从市、县区事业单位选拔1000名科技人才&&构建兰州市助才、引才、奖才和留才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意见》规定,通过进一步完善兰州市领军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每三年从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和基层一线选拔100名左右优秀拔尖人才进入领军人才队伍。对第一层次的领军人才,每年给予18000元津贴;对第二层次的每年给予12000元津贴;对聘期期满考核优秀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对聘期期满考核不合格的领军人才予以解聘,且不得评选下一批领军人才。
  《意见》明确,全面落实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社会工作骨干人才五个选拔管理办法,每三年在各行业选拔一批骨干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和使用。实行骨干人才队伍动态管理,对年度考核合格的骨干人才每年给予5000元的津贴,对期满考核优秀的进行续聘,对作用发挥不明显、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调整出骨干人才队伍。
  《意见》指出,大力实施&百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工程,每三年选拔一次,对年度考核合格的每年给予5000元的津贴。加大对市级获得科学技术奖、科技工程奖等奖项的配套奖励额度。记者赵万山魏奇峰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关于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几点思考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关于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几点思考
关于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的几点思考
作者:安徽省人事厅&&&&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432
新一轮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深入,贵在实践。根据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厅党组的安排,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一方面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胡锦涛总书记两次来安徽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思考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分管工作,重点围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县(市、区)人事、劳动、科技、农业、发改委等政府部门,走访县域和非公经济企业,实地了解县域人才资源开发和需求情况。并主持召开会议,了解听取省直单位和相关人才管理部门为更好更快服务县域经济提供支持的意见,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按照金山书记、三运省长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场会议讲话精神,就人事部门服务县域经济,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摸清人才现状,做好为县域经济社会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准备
――结构情况:县乡党政人才15.3万人,占全省总量的 66.6%,其中县级党政人才11万人,乡级党政人才4.3万人;县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59.8万人,占全省总量的 77.1%,其中县级事业单位47.8万人,乡级事业单位12万人;县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1.2万人,其中县级企业1.1万人,乡级企业0.1万人;乡镇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8.6万人。
――行业分布情况:县乡科学研究人员187人,占全省总量的5.80%;县乡工程技术人员20422人,占全省总量的27.43%;县乡农业技术人员17270,占全省总量的88.52%;县乡卫生技术人员47862,占全省总量的51.58%;县乡教学人员441093人,占全省总量的86.43%。艺、体、政工人员3758人,占全省总量的16.03%。
――学历层次和职称情况:大专以上,县乡党政人才 3.5 万,占全省党政人才总量的15.2%;县乡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2.7 万人,中级职称 23.3万人,初级职称 26.6万人,高、中、初之比为1:8.6:9.8。
――年龄结构情况:年龄四十岁以下:县乡党政人才3.4万人,占全省总量的14.8%;国有事业单位管理专技术人才34.6万人,占全省总量的44.6%,其中县级事业单位27.2万人,乡级事业单位7.4万人。
二、找准发展问题,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才公共服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已取得较大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才智支撑。但客观地讲,我省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人才资源开发,无论是力度、速度,还是规模、结构和水平,与县域和非公经济发展需求还不能完全适应,与沿海地区乃至中部兄弟省份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观念和客观环境障碍突出。一些部门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说起来重要,动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不要。总认为引人引智不如引资引项目来得快,把主要精力大部分放在招商引资上,没有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摆上县域经济发展的应有重要位置。一些企业叶公好龙,对大学生频频“变脸”的择业态度,也令一些人才失望,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由于县域和非公经济企业,大都地处基层,环境偏远,条件艰苦,加之企业大都规模小,待遇低,难以使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是急需紧缺人才质量不高。我省县域经济领域,高学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紧缺。现有经营管理人员中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非公企业仍然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急需经营管理人才。来安县企业共拥有4664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级职称220人,占4.7%,我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宁国市,这一比例也只占3.2%。全省县域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只占职工人数的3%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这样的人员比例和总量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质量、技术、管理、市场的竞争,明显乏力。
三是人才培训乏力。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县域和非公企业新进人员,大都为应届毕业生,一张白纸,企业必须通过加强对他们的有效培训来缩短磨合期,产生生产力。但在现实中,我省大多数企业所在县市既没有高级技工学院,也缺少高级技工培训机构,同时企业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埋有隐患。
四是人才职称评定存有瓶颈。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县域和非公领域人才对职称评定兴趣有余,响应不足,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职称评定成了政府部门“单相思”。原因有三:首先,职称评审权限卡得较死。中级职称都要不远百里往返市里考试、送材料等等,在时间、精力、财力上给需求者增加许多负担和麻烦;其次,评审标准不合理。目前,非公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基本套用事业单位职称评审办法,其评价标准大多脱离企业实际,使相当一部分非公人才望而生畏,同时对企业的生产和技术的创新帮助也不大;第三,职称的“含金量”少,有无职称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不大。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县域和非公企业都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职称与工资挂钩制度,少数企业虽有加薪,但差距也不明显,难以调动企业人才主体要求评定职称的积极性。
五是政府部门有所缺位。主要表现在:合力不够。人事、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在县域和非公领域人才资源开发中虽然都承担一定职能,但分工不明确,任务不具体,缺少“领头羊”,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整体有效开发。服务方式滞后。在人才服务方面,人事部门还主要停留在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常规服务,在主动与企业联系、了解人才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人才政策方面,还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引进、鼓励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的政策;在人才评价方面,还没有与国企、事业单位人才评价体系一致。激励机制不活。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流向县域和非公经济领域,尚有很大空间。要通过人才激励机制的创新,扫除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性障碍,真正做到靠环境吸引人,靠事业留住人,靠待遇激励人,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三、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1.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从明年起,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人才为重点对象的县域和非公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农民创业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开展培训,对其中的骨干人员选送到国(境)外研修;每年从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较大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选拔若干名经营管理人员开展能力培训;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培训若干名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市、县政府人事部门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牵头组织开展对县域人才,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
2.加大引智工作力度。优先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种培育和推广、特色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技术应用等农业重点引智项目。扩大千村引智示范试点单位,并在项目立项、经费扶持上给予倾斜。结合“一村一品”引智项目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聘请外国专家、出国(境)培训等引进国外智力工作。
3.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域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县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接工作。选择适合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项目,以政府资助等方式吸引博士后人员开展研发,创造必要条件,促进科研成果在县域内转化。博士后人员所选科研项目属于县域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可优先立项。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4.组织各类人才服务基层。扩大专家为民服务示范活动规模,省、市级政府人事部门每年组织各类专家服务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直接及时的咨询、指导服务,推广普惠性的专家科技成果项目。建立专家为民服务资助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专家到县乡开展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加大“三支一扶”工作力度,逐年扩大规模和比例。鼓励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县域企业单位和农村组织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5.积极提供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把为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拓展适合县域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运行方式和用人特点的信息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招聘等服务项目。加强县级人才就业机构建设,组织县域和非公有制组织人才专场招聘会,积极为县域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进人才和智力,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前免费服务。建立县(市、区)政府人事部门机关干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支持县域和非公有制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各种灵活的流动方式,促进人才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6.建立人才服务信息网络。县级政府人事部门要深入了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适合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智力)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及时掌握和免费发布人才需求情况,积极帮助县域企事业和非公单位吸引、推荐、配置人才。进一步整合省人才服务网,实现省、市、县人才资源共享。
7.改进职称评审办法。进一步完善县域非公有制单位职称评审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省确定的扩权试点县(市)和具备条件的县(市)可根据实际,自行评审相应系列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省、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加强监督指导。省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基层实际,研究制定适合农村中小学和农业系列范围内有效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激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大专家选拔工作向县域人才倾斜的力度。
8.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经济共同体,或者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试验示范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保护其合法收入。进一步扩大县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允许事业单位在政府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根据本单位实际自主决定内部分配;鼓励事业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协议工资、成果有偿转让、利润分成等多元化分配办法;县域事业单位可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探索在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对产业化作出贡献人员的办法,切实使事业单位职工的贡献与收入挂钩。
9.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全省每两年组织一次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人才评选表彰。支持各市、县和有关部门对重视并依靠人才取得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予以表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10.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对人事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要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对县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人才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同级财政要列入经费预算。省人才开发资金分步向县域人才公共服务倾斜。
县域经济是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开发人才资源,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和职责。省、市政府人事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服务,积极主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县级政府人事部门应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省、市政府人事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进城乡一体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