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类紫外线可引起皮肤癌早期症状图片?

德研究:多云时紫外线可能更强 易患皮肤癌_科技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德研究:多云时紫外线可能更强 易患皮肤癌
日 09:04:37
 来源:新华网
】 【】 【】 【】&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专电
夏季在太阳下暴晒,受到紫外线辐射,很容易罹患皮肤癌。但德国研究人员最近的测量结果表明,在有云彩时,地面的紫外线强度可能更强。
&&&&位于北海的叙尔特岛是德国夏季最受欢迎的海滨度假胜地之一,阳光、海水、沙滩,风景如画。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日前报道,德国基尔大学的尼尔斯?沙
德连续两个夏天在岛上定期测量和记录日光的辐射强度。与他共同研究地面上日光照射强度与云彩关系这一课题的气象学教授安德烈亚斯?马克说:“有些云彩出现时,地面上的光照强度反倒比没有云彩时更高,这出乎人们的意料。”
&&&&马克说,他们在叙尔特岛海滨浴场测量出迄今为止在多云条件下最大的光照强度值,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每平方米1400瓦,“相当于14只100瓦的灯泡照在1平方米的面积上”。而在万里无云的大晴天的正午,叙尔特岛的地面光照强度最多只有每平方米900瓦。
&&&&科学家认为,光照强度增高与高空中一团团雪白的积云有关。马克指出:“这种云彩叫高积云,在距离地面约5000到6000米的高空,尽管云层布满天空,却是一团一团分离的,中间有很多漏洞,阳光可直接穿过它们照到地面。另外,一团团的云彩还可像反光镜一样,把更多的光线反射到地面。”
&&&&这种现象会出现在地球上任何地方。专家认为,由于亚热带地区的夏天经常出现高积云,人们夏天过度享受日光浴,罹患皮肤癌的危险就会很大。但在热带地区,问题倒不严重。因为在热带地区的夏天,天空中主要是雷雨云,乌云密布,遮住了阳光,没有反射一说。
浏览更多科技资讯,欢迎点击
【】 【】 【】 【】
(责任编辑: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深圳市医保定点医院
loading...
耳鼻喉项目
您当前的位置: >
皮肤癌有哪些类型?是什么原因引起皮肤癌的?
皮肤癌有哪些类型?是什么原因引起皮肤癌的?
&&&&&&  皮肤癌主要有三类型,三类型都可能是过分暴露于太阳光下所致,这至少是成因之一。来自太阳光的紫外线能够破坏皮肤细胞的遗传特性,导致癌前变化和癌细胞的生长。显而易见的是,皮肤的最表层是首先受到侵害的部分。三种主要的皮肤癌:基底细胞癌(或侵蚀性溃疡)、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色瘤,均见于称为表皮的皮肤表层。
&&&&&&   三类皮肤癌中最常见的是基底细胞癌,若不及早治疗,会引起局部组织糜烂,但是不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鳞状细胞癌得不到适当治疗,则会扩散。尚幸这两类皮肤癌生长速度缓慢,几乎所有病例均可治愈。鳞状细胞癌有时见于绝经后妇女的外阴,那就比较难以处理。
&&&&&&   恶性黑色瘤于三者中最为少见,通常由人体上既有的痣变成,属黑素细胞的癌症。这是最严重的一种皮肤癌,发病后即迅速扩散。如果能及早发现,展开治疗,治愈率约为百分之七十五。
&&&&&&   哪些人最有可能患皮肤癌?怎样减少这种可能?
&&&&&&   皮肤和眼睛的颜色越浅,就越容易晒伤,罹患皮肤癌的可能也越大。长期曝晒,例如从事像种田那样的户外职业,固然会增加患皮肤癌的可能;短期曝晒,比方说在海滩上作日光
&&&&&& 浴,晒得皮肤起泡,也有同样害处;即使只是适度的季节性日光浴,年复一年地进行,也会增加患皮肤癌的可能。曝晒对皮肤细胞的损害是长期累积起来的,所以中年人和老年人患皮肤癌的可能较大。
&&&&&&   避免患皮肤癌最简单的方法是减少暴露于致癌的紫外线下。有三种基本方法可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应考虑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一)减少在阳光下活动的时间;(二)外出时用衣帽保护皮肤;(三)如果必须待在太阳下,又不能用衣物保护皮肤,或者因希望把皮肤晒黑而不愿意用衣物覆盖皮肤,那就应该涂上防晒剂。防晒剂有霜、油等剂型,含有某些化学成分,可以阻止太阳光中最有害的射线损害皮肤。
&&&&&&   皮肤癌的症状是什么?
&&&&&&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症状很相似,恶性黑色瘤则有特殊的症兆。所有皮肤癌共有的症状就是变化,这是每个人必须注意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围皮肤略红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肿块或一个很易出血、愈合缓慢或不能愈合的小溃疡。癌肿起始可能非常微小,像针尖般大小,如果不加治疗,癌细胞会扩散至周围组织;一旦癌细胞已扩散,治疗就比较困难,而且容易留下瘢痕。被阳光晒伤的皮肤偶尔会出现带鳞屑的扁平微红斑块,称为光化性角化病,此病并非癌症,但是可能变成癌。恶性黑色瘤是最危险的一种皮肤癌,症状通常是出现皮肤色斑、痣的颜色改变、出现新的痣,病变累及产生褐色色素和黑色色素的细胞。应该特别注意皮肤深色的斑、点或痣的变化,警觉新痣的形成、痣出血、新旧深色斑点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如果发现上述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应立即就医,不要耽搁。及早治疗,恶性黑色瘤往往可以治愈;置之不理,则癌细胞会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侵袭各重要器官。
&&&&&&   皮肤癌是怎样诊治的?若怀疑患上皮肤癌,应该做些什么试验?
&&&&&&   由于皮肤癌生长在体表,诊断的第一步是由皮肤科医生望诊。一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生只消用眼察看,就知道皮肤上的瘤是不是良性的。如果他怀疑是皮肤癌,会切下一小片组织送到化验室做显微镜检查。病理学家(鉴定异常细胞的专家)将确定细胞是不是癌性的。是的话,皮肤科医生将从许多方法中选择一种来切除肿瘤。即使肿瘤并非癌性,医生仍可能将肿瘤切除,以防止肿瘤癌变。某些癌前皮肤病变可以用一种合有抗癌药物的皮肤乳剂来治疗。对付早期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医生会用手术刀切除肿瘤,或用液氮冷冻切除。冷冻治疗利用低温杀死癌细胞,创口在几星期后愈合,仅留下少许瘢痕,有时甚至不留瘢痕。使用手术刀或一种称为刮器的外科器械做手术切除,会造成较明显的瘢痕.好处是医生可以检查切下来的组织,并且确定是否已把癌肿彻底切除。将癌肿切除之后,可立即对创口作电灼治疗,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同时封闭血管以止血。
&&&&&&   恶性黑色瘤比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有更大的潜在危险,因此几乎总是用外科手术将癌肿连同周围的一些组织一并切除。如果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可能要用其他疗法治疗,如化学疗法。放射疗法似乎对此症无效。治疗此症越早越好。
&&&&&& 来源:中国癌症信息库 编辑:刘海
(责任编辑:admin)
&&&&&&主要症状
&&&&&&    
&&&&&& 告别&&如此漫长: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或需要我们的帮助。您可以随时拨打深圳博爱医院24小
时免费咨询电话6,或与在线客服医生取得联系。
近年来,做人流的未婚人士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在深圳这个开放的城市,人流呈低龄……
·····
《无牙致面部严重变形 她羞于见世人》6月20日经各大网……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红岭中路2056号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公共基础知识经典题目9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公共基础知识经典题目9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7:19:31|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公共基础知识经典题目9.DOC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作用有哪些?
08-12-23 & 发布
紫外线的保健作用: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甚至引起皮肤癌等。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 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毛囊炎等皮肤病。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45℃。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眼睛是紫外线的敏感器官,紫外线能对晶状体造成损伤,是老年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最强,室外活动应避开这段时间,以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即使需要在这段时间户外活动,也不要忘记撑遮阳伞,戴遮阳帽或遮阳镜,使用有正规厂家生产的护肤素和防晒霜,并尽量着白色或浅色衣服,以减轻紫外线照射,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国家,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 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 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 [5]。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 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 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15]。 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16]。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短、疗效好[17]。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 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进行观察,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 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 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 [21]。 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 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 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 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 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26]。 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发现峰值波长7~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好处:紫外线能透过空气起杀菌的作用,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就是靠的紫外线。  紫外线虽然有杀菌的作用,但是它对玻璃的穿透力很差。一层二毫米的玻璃就足以挡住百分之八十的紫外线;如果是两层玻璃,紫外线就完全被挡住了。所以,如果冬天或初春在屋里晒太阳,认为这样也可以杀菌,那就错了。不管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应该坚持到户外晒太阳。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预防各种流行的传染病。日光中的紫外线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增强全身各器官的功能。久雨后的晴天,寒冬清晨的日出,使人顿时觉得身体舒坦,精神振奋,这是由于紫外线的刺激,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坏处: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对有些危险如皮肤癌已有定量的评价,但其他影响如传染病等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如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 到15,000 人;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800万例白内障病例的发生。紫外线UV-B段的增加能明显地诱发人类常患的三种皮肤疾病。这三种皮肤疾病中,巴塞尔皮肤瘤和鳞状皮肤瘤是非恶性的。利用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的数据资料得到的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若臭氧浓度下降10%,非恶性皮肤瘤的发病率将会增加26%。另外的一种恶性黑瘤是非常危险的皮肤病,科学研究也揭示了UV-B段紫外线与恶性黑瘤发病率的内在联系,这种危害对浅肤色的人群特别是儿童期尤其严重;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部分存在于皮肤内,使得免疫系统可直接接触紫外线照射。动物实验发现紫外线照射会减少人体对皮肤癌、传染病及其他抗原体的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对重复的外界刺激丧失免疫反应。人体研究结果也表明暴露于紫外线B中会抑制免疫反应,人体中这些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在世界上一些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地区以及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人群中,增加的UV-B辐射对免疫反应的抑制影响相当大。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DNA 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这将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来就不好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尤其是包括麻疹、水痘、疱疹等病毒性疾病,疟疾等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肺结核和麻疯病等细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疾病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好紫外线的保健作用 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WBR&甚至引起皮肤癌等。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 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WBR&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WBR&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WBR&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WBR&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WBR&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WBR&毛囊炎等皮肤病。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WBR&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WBR&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WBR&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WBR&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WBR&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WBR&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WBR&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WBR&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WBR&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WBR&45℃。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WBR&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WBR&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WBR&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WBR&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WBR&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WBR&眼睛是紫外线的敏感器官,紫外线能对晶状体造成损伤,&WBR&是老年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WBR&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最强,室外活动应避开这段时间,&WBR&以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即使需要在这段时间户外活动,&WBR&也不要忘记撑遮阳伞,戴遮阳帽或遮阳镜,&WBR&使用有正规厂家生产的护肤素和防晒霜,并尽量着白色或浅色衣服,&WBR&以减轻紫外线照射,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WBR&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皮肤中7-&WBR&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WBR&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WBR&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国家,&WBR&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WBR&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WBR&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WBR&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WBR&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WBR&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WBR&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WBR&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WBR&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WBR&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WBR&获得了许多进展。&WBR&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WBR&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WBR&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WBR&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WBR&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WBR&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WBR&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WBR&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WBR&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WBR&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WBR&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WBR&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WBR&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WBR&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WBR&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WBR&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WBR&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WBR&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WBR&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WBR&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WBR&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WBR&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WBR&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WBR&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WBR&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WBR&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WBR&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WBR&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WBR&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WBR&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WBR&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WBR&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WBR&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WBR&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WBR&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WBR&包括人)&WBR&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WBR&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WBR&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 的红外线,&WBR&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WBR&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WBR&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WBR&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WBR&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WBR&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WBR&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WBR&并能被蛋白质吸收,&WBR&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WBR&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WBR&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 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WBR&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WBR&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WBR&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WBR&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WBR&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WBR&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WBR&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WBR&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 [5]。&WBR&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WBR&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WBR&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WBR&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WBR&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WBR&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WBR&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WBR&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WBR&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WBR&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WBR&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WBR&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WBR&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WBR&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WBR&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WBR&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WBR&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WBR&~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WBR&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WBR&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WBR&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WBR&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WBR&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 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WBR&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WBR&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WBR&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WBR&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WBR&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WBR&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WBR&、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WBR&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WBR&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WBR&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WBR&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WBR&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WBR&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WBR&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WBR&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WBR&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WBR&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WBR&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 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WBR&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WBR&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WBR&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WBR&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WBR&15]。 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WBR&效[16]。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WBR&短、疗效好[17]。&WBR&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WBR&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WBR&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WBR&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WBR&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WBR&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WBR&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 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WBR&进行观察,&WBR&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WBR&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WBR&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 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WBR&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WBR&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WBR&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 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WBR&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 [21]。 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WBR&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WBR&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WBR&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WBR&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 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 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WBR&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WBR&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 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WBR&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WBR&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WBR&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WBR&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WBR&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WBR&、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 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WBR&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WBR&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WBR&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WBR&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WBR&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WBR&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WBR&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WBR&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WBR&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WBR&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WBR&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WBR&增殖[26]。 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WBR&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WBR&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WBR&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WBR&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WBR&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WBR&发现峰值波长7~&WBR&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WBR&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好紫外线的保健作用 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WBR&甚至引起皮肤癌等。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 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WBR&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WBR&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WBR&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WBR&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WBR&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WBR&毛囊炎等皮肤病。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WBR&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WBR&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WBR&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WBR&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WBR&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WBR&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WBR&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WBR&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WBR&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WBR&45℃。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WBR&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WBR&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WBR&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WBR&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WBR&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WBR&眼睛是紫外线的敏感器官,紫外线能对晶状体造成损伤,&WBR&是老年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WBR&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最强,室外活动应避开这段时间,&WBR&以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即使需要在这段时间户外活动,&WBR&也不要忘记撑遮阳伞,戴遮阳帽或遮阳镜,&WBR&使用有正规厂家生产的护肤素和防晒霜,并尽量着白色或浅色衣服,&WBR&以减轻紫外线照射,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WBR&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皮肤中7-&WBR&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WBR&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WBR&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国家,&WBR&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WBR&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WBR&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WBR&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WBR&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WBR&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WBR&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WBR&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WBR&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WBR&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WBR&获得了许多进展。&WBR&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WBR&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WBR&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WBR&行介绍。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WBR&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WBR&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WBR&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WBR&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WBR&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WBR&也称为继发效应。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WBR&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WBR&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WBR&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WBR&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WBR&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WBR&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WBR&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WBR&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WBR&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WBR&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WBR&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WBR&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WBR&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WBR&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WBR&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WBR&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WBR&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WBR&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WBR&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WBR&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WBR&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WBR&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WBR&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WBR&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WBR&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 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WBR&包括人)&WBR&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WBR&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WBR&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 的红外线,&WBR&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WBR&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WBR&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WBR&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WBR&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WBR&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WBR&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WBR&并能被蛋白质吸收,&WBR&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WBR&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WBR&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 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WBR&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WBR&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WBR&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WBR&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WBR&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WBR&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WBR&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WBR&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 [5]。&WBR&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WBR&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WBR&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WBR&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WBR&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WBR&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WBR&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WBR&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WBR&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WBR&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WBR&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WBR&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WBR&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WBR&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WBR&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 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WBR&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WBR&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WBR&~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WBR&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WBR&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WBR&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WBR&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WBR&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 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WBR&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WBR&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WBR&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WBR&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WBR&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WBR&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WBR&、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WBR&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WBR&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WBR&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WBR&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WBR&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WBR&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WBR&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WBR&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WBR&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WBR&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WBR&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 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WBR&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WBR&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WBR&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WBR&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WBR&15]。 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WBR&效[16]。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WBR&短、疗效好[17]。&WBR&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WBR&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WBR&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WBR&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WBR&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WBR&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WBR&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 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WBR&进行观察,&WBR&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WBR&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WBR&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 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WBR&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WBR&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WBR&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 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WBR&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 [21]。 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WBR&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WBR&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WBR&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WBR&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 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 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WBR&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WBR&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 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WBR&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WBR&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WBR&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WBR&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WBR&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WBR&、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 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WBR&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WBR&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WBR&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WBR&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WBR&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WBR&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WBR&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WBR&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WBR&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WBR&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WBR&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WBR&增殖[26]。 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WBR&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WBR&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WBR&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WBR&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WBR&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WBR&发现峰值波长7~&WBR&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WBR&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他将太阳光用三棱镜分解开,在各种不同颜色的色带位置上放置了温度计,试图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加热效应。结果发现,位于红光外侧的那支温度计升温最快。因此得到结论: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必定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也可以当作传输之媒界。 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真正的红外线夜视仪是光电倍增管成像,与望远镜原理完全不同,白天不能使用,价格昂贵且需电源才能工作。  【红外线的物理性质】  在光谱中波长自0.76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所有高于绝对零度(-273℃)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  【红外线的物理特性】  1.有热效应  2.穿透云雾的能力强  【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  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及其他皮下组织。  红外线红斑
 足够强度的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可出现红外线红斑,停止照射不久红斑即消失。大剂量红外线多次照射皮肤时,可产生褐色大理石样的色素沉着,这与热作用加强了血管壁基底细胞层中黑色素细胞的色素形成有关。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红外线治疗作用的基础是温热效应。在红外线照射下,组织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红外线治疗慢性炎症时,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细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肿胀,促进炎症消散。红外线可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镇痛、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以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作用。在治疗慢性感染性伤口和慢性溃疡时,改善组织营养,消除肉芽水肿,促进肉芽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红外线照射有减少烧伤创面渗出的作用。红外线还经常用于治疗扭挫伤,促进组织肿张和血肿消散以及减轻术后粘连,促进瘢痕软化,减轻瘢痕挛缩等。  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眼球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微米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设备与治疗方法】  红外线光源  1、红外线辐射器
 将电阻丝缠在瓷棒上,通电后电阻丝产热,使罩在电阻丝外的碳棒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500℃),发射长波红外线为主。  红外线辐射器有立地式和手提式两种。立地式红外线辐射器的功率可达600~1000瓦或更大。  近年我国一些地区制成远红外辐射器供医用,例如有用高硅氧为元件,制成远红外辐射器。  2、白炽灯
 在医疗中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做为红外线光源。灯泡内的钨丝通电后温度可达℃。  白炽灯用于光疗时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地式白炽灯:用功率为250~1000W的白炽灯泡,在反射罩间装一金属网,以为防护。立地式白炽灯,通常称为太阳灯。  手提式白炽灯:用较小功率(多为200W以下)的白炽灯泡,安在一个小的反射罩内,反射罩固定在小的支架上。  3、光浴装置
 可分局部或全身照射用二种。根据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内安装40~60W的灯泡6~30个不等。光浴箱呈半圆形,箱内固定灯泡的部位可加小的金属反射罩。全身光浴箱应附温度计,以便观察箱内温度,随时调节。  红外线治疗的操作方法  1、患者取适当体位,裸露照射部位。  2、检查照射部位对温热感是否正常。  3、将灯移至照射部位的上方或侧方,距离一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灯距应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灯距在30~40cm;功率200W以下,灯距在20cm左右。  4、应用局部或全身光浴时,光浴箱的两端需用布单遮盖。通电后3~5分钟,应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光浴箱内的温度应保持在40~50℃。  5、每次照射15~30分钟,每日1~2次,15~20次为一疗程。  6、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患者应在室内休息10~15分钟后方可外出。  [附]注意事项  (1)治疗时患者不得移动体位,以防止烫伤。  (2)照射过程中如有感觉过热、心慌、头晕等反应时,需立即告知工作人员。  (3)照射部位接近眼或光线可射及眼时,应用纱布遮盖双眼。  (4)患部有温热感觉障碍或照射新鲜的瘢痕部位、植皮部位时,应用小剂量,并密切观察局部反应,以免发生灼伤。  (5)血循障碍部位,较明显的毛细血管或血管扩张部位一般不用红外线照射。  照射方式的选择和照射剂量  1、不同照射方式的选择
 红外线照射主要用于局部治疗,在个别情况下,如小儿全身紫外线照射时也可配合应用红外线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热作用较深,则优先选用白炽灯(即太阳灯)。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疗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用全身光浴。  2、照射剂量  决定红外线治疗剂量的大小,主要根据病变的特点、部位、患者年龄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红外线照射时患者有舒适的温热感,皮肤可出现淡红色均匀的红斑,如出现大理石状的红斑则为过热表现。皮温以不超过45℃为准,否则可致烫伤。  主要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神经根炎,神经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痉挛性麻痹、弛缓性麻痹,周围神经外伤,软组织外伤,慢性伤口,冻伤,烧伤创面,褥疮,慢性淋巴结炎,慢性静脉炎,注射后硬结,术后粘连,瘢痕挛缩,产后缺乳,乳头裂,外阴炎,慢性盆腔炎,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溃疡等。  (二)禁忌症
 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等。  [附]处方举例  (1)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灯距40cm,30分钟,每日一次,7次。适应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红外线照射右侧胸廓(下半部)灯距50cm,2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右侧干性胸膜炎  (3) 太阳灯照射腰骶部:灯距40cm,20~30分钟,每日一次,6次。适应症:腰骶神经根炎  (4)全身光浴:箱内温度40~45℃,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20~3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左侧腓总神经外伤  红外线污染  红外线近年来在军事、人造卫星以及工业、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红外线污染问题也随之产生。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对人体可造成高温伤害。较强的红外线可造成皮肤伤害,其情况与烫伤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后是造成烧伤。红外线对眼的伤害有几种不同情况,波长为埃的红外线对眼角膜的透过率较高,可造成眼底视网膜的伤害。尤其是11000埃附近的红外线,可使眼的前部介质(角膜晶体等)不受损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视网膜烧伤。波长19000埃以上的红外线,几乎全部被角膜吸收,会造成角膜烧伤(混浊、白斑)。波长大于 14000埃的红外线的能量绝大部分被角膜和眼内液所吸收,透不到虹膜。只是13000埃以下的红外线才能透到虹膜,造成虹膜伤害。人眼如果长期暴露于红外线可能引起白内障。  红外线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在焊接过程中也会产生,危害焊工眼部健康;一般的生物都会辐射出红外线,体现出来的宏观效应就是热度。
 我们知道,热产生的原因,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做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同时也辐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大部分都是红外线。
 1、太阳光到了晚上的确是几乎没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红外线照相是通过接收各种物质发出的红外线,再把他们展现出来,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照相的。  2、红外线透视和夜视是分别利用了红外线的不同性质。前面的夜视是因为人的肉眼不能看见红外线,而特殊设计的照相机和夜视仪却专门接受红外线,所以会出现我们觉得一片漆黑,而相机却能拍到东西,因为实际上到处都是红外线,对于红外照相机和夜视仪来讲是一片光明。  透视则是利用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要长,可以穿过一些可见光不能通过的面料(比如混棉和尼龙),所以通过一定的选择滤波,可以得到这些面料后面的图像。
 生活中红外线的应用  高温杀菌,红外线夜视仪,监控设备,手机的红外口,宾馆的房门卡,汽车、电视机的遥控器、洗手池的红外感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b&红外线的生理作用和治疗作用&/b&】  &b&人体对红外线的反射和吸收&/b&   红外线照射体表后,一部分被&a rel=&nofollow& href=&baike.baidu/view/77128.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反射&/font&&/a&,另一部分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红外线的反射程度与色素沉着的状况有关,用波长0.9微米的红外线照射时,无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a rel=&nofollow& href=&baike.baidu/view/1439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能量&/font&&/a&约60%;而有色素沉着的皮肤反射其能量约40%。长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上)照射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和为浅层皮肤组织吸收,穿透皮肤的深度仅达0.05~2毫米,因而只能作用到皮肤的表层组织;短波红外线(波长1.5微米以内)以及红色光的近红外线部分透入组织最深,穿透深度可达10毫米,能直接作用到皮肤的&a rel=&nofollow& href=&baike.baidu/view/43285.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血管&/font&&/a&、&a rel=&nofollow& href=&baike.baidu/view/179333.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淋巴管&/font&&/a&、&a rel=&nofollow& href=&baike.baidu/view/66772.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3366cc&&神经末梢&/font&&/a&及其他皮下组织。&/span&.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皮肤癌早期症状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