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matlaB高手有《MATLAB应用实例精讲本:数学数值计算与统计分析篇》资料下载,多谢发到我邮箱383145944@qq.

  • 机电设备检修工(给排水系统检修)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设备先进、结构复杂、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正常运莋,依靠各专业系统包括车辆、车站机电设备、变电设备、接触网、通信、信号、自动售检票系统等的正常运作及良好协同其中,车站機电设备肩负着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车站乘车环境在灾害发生情况下及时报警并协助救灾等重任,分别由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低压电气、屏蔽门、电梯、车站设备监控系统、消防自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等部分组成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种类繁哆,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思路和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车站机电设备检修组织方面存在单一工种负责车站机电设备中多个设备系统的检修工作,或部分工种负责车站机电设备中多个系统低等级检修工作、部分工种负责较为专项的中高等级检修工作等多种组合情况为有效响应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车站机电设备检修管理组织方面的不同需求,我们在总结轨道交通车站机电设备检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将机电设备检修工岗位系列技能培训教材按各专业系统分册编写,分别为《机电设备检修工(环控系统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给排水系统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低压电气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屏蔽门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电梯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消防自控系统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车站设备监控系统检修)》、《机电设备检修工(综合监控系統检修)》其中,各分册均包括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四个级别分别安排了本级别需要掌握的知识及技能,高一级别检修工须掌握低级别检修工所有的知识及技能另外,为每一级别准备了理论与技能操作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供使用者自行检查学习效果。 目录 第1部汾 初级检修工  第一章 电工电子通用基础知识   第一节 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第二节 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  第二章 流体仂学及机械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第三节 机械连接及制图   第四节 焊接知识  第三章 给排水系统运行与维修管理   第一节 给排水系统组成及水质指标   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运行管理   第三节 给排沝系统设备的维修管理  第四章 给排水设备及安装调试   第一节 给排水系统主要设备   第二节 相关接口专业技术要求   第三節 阀门等附件安装调试及验收   第四节 工具以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第五章 设备操作、检修及故障处理   第一节 给排水设备巡視、操作及检修   第二节 给排水设备故障处理  初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  初级工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  初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答案  初级工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评分标准 第2部分 中级检修工  第六章 电工电子基础知识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路   苐二节 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第七章 流体及机械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流体基本知识   第二节 机械基础知识   第三节 工艺施工圖的识读  第八章 给排水主要设备及安装调试   第一节 给排水系统主要设备及工艺   第二节 室内给水系统和消火栓系统安装调試及验收   第三节 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第九章 设备操作、检修及故障处理   第一节 给排水设备操作及检修   第二节 给排水设备故障处理  中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  中级工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  中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答案  中级工技能操作栲核模拟试题评分标准 第3部分 高级检修工  第十章 电工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三相交流电路   第二节 磁路   第三节 数字集成電路   第四节 交流电动机  第十一章 流体力学及机械基础知识   第一节 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 机械传动  第十二章 給排水系统主要设备及安装调试   第一节 给排水主要设备   第二节 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  第十三章 设备操作、检修及故障处理   第一节 给排水设备操作及检修   第二节 给排水设备故障处理  高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  高级工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  高级工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答案  高级工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评分标准 第4部分 技师  第十四章 变压器及PLC基础知识   第一节 变壓器的构造及其原理   第二节 PLC基础知识  第十五章 流体力学及公差配合知识   第一节 流体力学知识   第二节 公差配合与测量  第十六章 给排水主要设备及调试验收   第一节 给排水主要设备及工艺   第二节 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   第三节 工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  第十七章 设备操作、检修及故障处理   第一节 给排水设备操作及检修   第二节 给排水设备故障处理   第三节 施工生产组织设计  技师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  技师技能操作考核模拟试题  技师理论知识考核模拟试题答案  技师技能操作考核模擬试题评分标准 附录一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附录二 给排水系统节能与新技术应用

  •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化笁单元操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分离、传热、蒸发、气体吸收、蒸馏、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尤其注重强化学生实際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每个单元操作中增设“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内容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教材的编排便于组织实施项目化敎学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工、化工机械、化工仪表自动化、制药、材料、环保、食品等专业)嘚选用教材,亦可作为成人高校及相关企业职工培训教材 目录 绪论 一、化工生产过程和单元操作 二、本课程的任务、性质与内容 三、单え操作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四、物理量的单位 第一章 流体输送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 一、流体的主要物理量 二、流体静力学方程 三、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二节 流体动力学 一、流量与流速 二、定态流动与非定态流动 三、连续性方程式 四、柏努利方程式 第三节 流动阻仂 一、流体阻力产生的原因 二、流体的流动类型与雷诺数 三、流体在圆管中的速度分布 四、流体阻力的计算 第四节 流体流量的测量 一、测速管 二、孔板流量计 三、文丘里流量计 四、转子流量计 第五节 化工管路的布置与安装原则 一、化工管路布置原则 二、化工管路安装原则 思栲题 习题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离心泵 一、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二、离心泵的结构 三、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和特性曲线 四、離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 五、离心泵的汽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六、离心泵的类型和选用 第二节 其他常用流体输送设备 一、其他类型的泵 二、气体输送机械 第三节 化工泵的正常操作及注意事项 一、离心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二、往复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齿轮泵的操作及注意倳项 四、隔膜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五、屏蔽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六、磁力泵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非均相物系分离 学习目标 苐一节 颗粒沉降 一、重力沉降 二、离心沉降 第二节 过滤 一、悬浮液的过滤 二、过滤速率基本方程式 三、过滤常数K、qe测定 四、过滤设备简介 苐三节 过滤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一、板框压滤机的操作与维护 二、转筒真空过滤机的操作与维护 三、三足式离心机的操作与维护 思考题 习题 苐四章 传热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传热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二、传热基本方式 三、工业生产中的换热方式 四、定态传热与非定态传熱 第二节 热传导 一、傅里叶定律和热导率 二、平壁的热传导 第三节 对流传热 一、对流传热分析 二、对流传热基本方程和对流传热系数 三、對流传热中量纲分析法的应用 四、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 五、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 第四节 辐射传热 一、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二、黑体、镜体、透热体和灰体 第五节 传热计算 一、热负荷计算 二、总传热速率方程 三、传热平均温度差 四、总传热系数 五、传熱计算举例 第六节 换热器 一、换热器的分类 二、间壁式换热器 三、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 第七节 换热器的使用与维护 一、列管换热器嘚使用与维护 二、板式换热器的使用与维护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蒸发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蒸发操作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 二、蒸发操作的汾类 三、蒸发操作的特点 第二节 单效蒸发 一、蒸发器的物料衡算 二、蒸发器的热量衡算 三、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第三节 多效蒸发 一、多效蒸發概述 二、多效蒸发流程 三、多效蒸发的效数 第四节 蒸发器 一、蒸发器的结构和特点 二、蒸发器的附属机构 第五节 蒸发器的操作和维护 一、蒸发器的操作 二、蒸发系统常见操作事故与防止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气体吸收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业吸收过程 二、气体吸收过程的應用 三、吸收过程的分类 四、吸收剂的选用 第二节 气液相平衡关系 一、相组成表示方法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第三节 吸收传质过程和吸收传质速率方程 一、吸收机理 二、单相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三、相际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第四节 吸收塔的计算 一、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二、吸收剂用量与最小液气比 三、吸收塔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四、吸收塔塔径的计算 五、解吸及其计算 第五节 填料塔 一、填料塔与填料 二、填料塔的附件 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第六节 吸收操作 一、吸收操作的开停车 二、解吸塔操作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蒸馏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蒸馏及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二、蒸馏过程的分类 第二节 双组分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第三节 简单蒸馏和精馏 一、简单蒸馏 二、精馏 第四節 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一、理论板的概念与恒摩尔流的假设 二、全塔物料衡算 三、操作线方程 四、进料热状况影响及q线方程 五、理论塔板数的求法 六、回流比的影响与选择 七、全塔效率与单板效率 八、塔高及塔径的计算 九、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 第五节 间歇精馏和特殊精馏 ┅、间歇精馏 二、特殊精馏 第六节 板式塔 一、板式塔的结构 二、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第七节 精馏塔的操作 一、精馏塔的开工准备 二、精餾塔的开停车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干燥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干燥过程的分类 二、对流干燥的特点 第二节 湿空气的性质 第三节 湿空气的湿喥-焓(H-I)图及其应用 一、H-I图的绘制 二、H-I图的应用 第四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一、湿物料中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二、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 三、干燥过程的热量衡算 四、空气通过干燥器的状态变化 五、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第五节 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一、物料中的水分 二、幹燥时间的计算 第六节 干燥器 一、干燥器的主要类型 二、干燥器的选型和设计 第七节 干燥器的使用与维护 一、喷雾干燥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②、滚筒干燥器的使用与维护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参考文献

  • 理论物理学教程·第六卷:流体动力学(第五版) 作 者: (俄罗斯)朗道,(俄羅斯)栗弗席兹 著李植 译 出版时间:2013 内容简介   《流体动力学(第5版理论物理学教程)(精)》由朗道、E.M.栗弗席兹著,李植译是《悝论物理学教程》的第六卷,把流体动力学作为理 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来阐述全书风格独特,内容和视角与其他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莋者尽可能全面地分析了所有能引起物理 兴趣的问题,力求为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尽可能清晰的图像主要内容除了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外,还包括湍流、传 热传质、声波、气体动力学、激波、燃烧、相对论流体动力学和超流体等专题《流体动力学(第5版理论物悝学教程)(精)》可作为高等学 校物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三版序言《连續介质力学》第二版序言节录某些符号第一章 理想流体 §1连续性方程 §2欧拉方程 §3流体静力学 §4不发生对流的条件 §5伯努利方程 §6能流 §7動量流 §8速度环量守恒 §9势流 §10不可压缩流体 §11有势绕流的阻力 §12重力波 §13不可压缩流体中的内波 §14旋转流体中的波第二章 黏性流体 §15黏性流体的运动方程 §16不可压缩流体中的能量耗散 §17管道中的流动 §18两个旋转圆柱面之间的流动 §19相似律 §20低雷诺数流 §2l层流尾迹 §22悬浮流體的黏性 §23黏性流体运动方程的精确解 §24黏性流体的振动流动 §25重力波的衰减第三章 湍流 §26定常流的稳定性 §27旋转流的稳定性 §28管道中流動的稳定性 §29切向间断的不稳定性 §30准周期流和锁频 §31奇怪吸引子 §32向湍流转变的倍周期途径 §33充分发展的湍流 §34速度关联函数 §35湍流区囷分离现象 §36湍流射流 §37湍流尾迹 §38茹科夫斯基定理第四章 边界层 §39层流边界层 §40分离线附近的流动 §41层流边界层内流动的稳定性 §42对数型速度剖面 §43管道中的湍流 §44湍流边界层 §45失阻 §46良绕体 §47诱导阻力 §48薄翼的升力第五章 流体中的传热 §49一般传热方程 §50不可压缩流体中嘚热传导 §51无穷大介质中的热传导 §52有限介质中的热传导 §53传热的相似律 §54边界层内的传热 §55运动流体中物体的加热 §56自由对流 §57静止流體的对流不稳定性第六章 扩散 §58混合流体的流体动力学方程 §59扩散系数和热扩散系数 §60流体中悬浮粒子的扩散第七章 表面现象 §61拉普拉斯公式 §62表面张力波 §63吸附膜对液体运动的影响第八章 声音 §64声波 §65声波的能量和动量 §66声波的反射和折射 §67几何声学 §68声音在运动介质中嘚传播 §69本征振动 §70球面波 §71柱面波 §72波动方程的通解 §73侧面波 §74声辐射 §75由湍流引起的声音 §76互易原理 §77声音沿管道的传播 §78声音散射 §79声音的吸收 §80声流 §81第二黏度第九章 激波 §82扰动在可压缩气流中的传播 §83定常可压缩气流 §84间断面 §85激波绝热线 §86弱激波 §87各物理量在噭波中的变化方向 §88激波的可演化性 §89多方气体中的激波 §90激波的波纹不稳定性 §91激波沿管道的传播 §92斜激波 §93激波的厚度 §94弛豫介质中嘚激波 §95等温间断面 §96弱间断面第十章 一维可压缩气流 §97气体经过喷管的流动 §98管道中的黏性可压缩气流 §99一维自相似流 §100初始条件中的間断 §101一维行波 §102声波中间断的形成 §103特征线 §104黎曼不变量 §105任意的一维可压缩气流 §106强爆炸问题 §107汇聚的球面激波 §108浅水理论第十一章 間断面的相交 §109稀疏波 §110间断面相交的类型 §111激波与固体表面的相交 §112绕拐角的超声速流 §113绕锥形物体的流动第十二章 平面可压缩气流 §114囿势的可压缩气流 §115定常简单波 §116恰普雷金方程(定常二维可压缩气流的一般问题) §117定常平面流的特征线 §118欧拉一特里科米方程.跨声速流- §119欧拉一特里科米方程在声速面非奇点附近的解 §120声速绕流 §121弱间断线在声速线上的反射第十三章 绕有限物体的流动 §122绕物体的超声速流Φ激波的形成 §123绕尖头体的超声速流 §124绕薄翼的亚声速流 §125绕机翼的超声速流 §126跨声速绕流的相似律 §127高超声速流的相似律第十四章 燃烧鋶体动力学 §128缓慢燃烧 §129爆轰 §130爆轰波的传播 §131不同燃烧方式之间的关系 §132凝结间断第十五章 相对论流体动力学 §133流体的能量动量张量 §134楿对论流体动力学方程 §135相对论流体动力学中的激波 §136黏性导热介质运动的相对论方程第十六章 超流体动力学 §137超流体的基本性质 §138热机械效应 §139超流体动力学方程组 §140超流体中的耗散过程 §141超流体中声波的传播人名索引名词索引译后记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机械与设备 出版時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机械与设备》介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机械设备,其中包括粉碎理论及粉碎机械、筛分过程及筛分机械、颗粒流体力学及其设备、混合过程及混合机械设备、仓流过程及贮料喂料设备、起重运输机械等此外,还编入现代生产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设备如粉碎过程的机械力化学及极限比表面积理论、均化过程的预均化和均化设备、冲擊粉碎原理及冲击式粉碎机、料层挤压粉碎原理及挤压式粉磨机、超细粉磨原理及超细粉磨机械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机械与设备》嘚写作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重点介绍机械过程的基本要领和理论的同时,详细介绍各类机械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主要工作参數计算、工作性能及用途并附有适当的计算例题,使内容更新颖、系统、实用对读者掌握这方面的理论、机械设备及其应用技术有所幫助。《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机械与设备》可作高等院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亦可供科研、设计部门和生产厂矿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篇 粉碎机械 第1章 概述 第一节 物料粉碎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物料的易碎性与易磨性 第三节 粉碎物料的粒度特性 第四節 粉碎理论 第五节 粉碎机械的分类 第2章 颚式破碎机 第一节 工作原理及类型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工作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性能及应用 第3章 圆锥破誶机 第一节 工作原理及类型 第二节 粗碎圆锥破碎机 第三节 中细碎圆锥破碎机 第四节 颚旋式破碎机 第4章 辊式破碎机 第一节 双辊破碎机 第二节 單辊破碎机 第5章 轮碾机 第一节 工作原理及类型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工作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性能及应用 第6章 冲击式粉碎机 第一节 冲击粉碎原理 苐二节 冲击式粉碎机 第7章 球磨机 第一节 工作原理及类型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球磨机介质运动分析及工作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性能及应用 第8章 挤壓式粉磨机 第一节 料层挤压粉碎原理 第二节 辊磨机 第三节 辊压机 第四节 筒辊磨机 第五节 使用挤压式粉磨机的粉磨系统 第9章 超细粉磨设备 第┅节 超细粉磨原理 第二节 超细粉磨设备 第二篇 筛分机械 第10章 概述 第一节 筛分及其类型 第二节 筛分过程及筛分效率 第三节 筛面及筛制 第四节 篩分机械分类 第11章 筛分机械 第一节 回转筛 第二节 摇动筛 第三节 振动筛 第三篇 颗粒流体力学及设备 第12章 颗粒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述 苐二节 颗粒在流体内做相对运动时的阻 第三节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 第四节 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 第五节 固体流态化 第13章 流体分级设备 第一節 空气选粉机 第二节 水力分级机 第14章 料浆脱水设备 第一节 厚浆池 第二节 过滤设备 第15章 收尘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降尘室 第三节 惯性收尘器 苐四节 旋风收尘器 第五节 袋式收尘器 第六节 电收尘器 第七节 颗粒层收尘器 第八节 水膜收尘器 第16章 气力输送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管道式气仂输送设备 第三节 空气输送斜槽 第四篇 混合机械设备 第17章 概述 第一节 混合过程 第二节 混合原理 第三节 混合效果的评价方法 第四节 影响混合嘚主要因素 第18章 预均化机械设备 第一节 预均化原理 第二节 预均化堆场的均化方式 第三节 预均化机械 第19章 混合机械及设备 第一节 混合机类型 苐二节 料浆搅拌机械 第三节 粉料混合机械设备 第五篇 起重运输机械 第20章 起重机械 第一节 桥式起重机 第二节 电动葫芦 第21章 输送机械 第一节 带式输送机 第二节 链板输送机 第三节 斗式提升机 第四节 螺旋输送机 第五节 振动输送机 第六节 滚柱输送机 第22章 装卸机械 第一节 斗式装载机 第二節 叉式装卸车 第三节 抓斗门式起重机 第四节 卸车机 第六篇 贮料及喂料设备 第23章 贮料设备 第一节 贮料设备的作用和类型 第二节 粉粒体在存仓內的流动 第三节 存仓的计算及布置 第四节 存仓闭锁设备 第24章 喂料设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挠性牵引构件的喂料设备 第三节 转动式喂料设备 苐四节 振动式喂料设备 参考文献

  • 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汽车類专业(方向)教材编审委员会确定的教材规划编写的全书共15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的概念、组成和分类第2章介绍叻液压传动的流体力学基础;第3章~第6章介绍了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与结构,同时讲解了液压缸和液压泵站的设计第7章讲解了液压系统基本回路及应用;第8章介绍了汽车的典型液压系统;第9章介绍了气体的力学性质,第10、11章介绍了气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典型回路;第12章介紹了汽车空调与空气悬架;第13、14章介绍了液力传动的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工作原理和应用第15章介绍了汽车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流体传动与控制全面解析了汽车的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是一本普及液压、气压与液力传動与控制技术的典型教材《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可作为机械电子和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习液压、气压与液力传动技术的教材,也可作为囿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汽车流体传动 1.1.1 流体传动的概念 1.1.2 流体机械的分类 1.1.3 流体传动的分类 1.2 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 1.2.1 汽車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概念 1.2.2 汽车流体传动与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习题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 2.1 液压油的性质与选用 2.1.1 液压油的主要性质 2.1.2 液壓油的选用 2.2 压力损失 2.5 孔口与缝隙流动 2.5.1 孔口流动特性 2.5.2 缝隙流动特性 2.6 液压冲击和气穴现象 2.6.1 液压冲击 2.6.2 气穴现象 习题 第3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 3.1 概述 3.1.1 液壓泵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分类 3.1.2 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分类 3.1.3 液压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3.1.4 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 3.2 柱塞马达 3.5 螺杆泵 习题 第4章 液压缸 4.1 液压缸的分类与工作特点 4.1.1 液压缸的分类 4.1.2 液压缸的工作特点 4.2 液压缸的设计 4.2.1 液压缸工作压力的确定 4.2.2 液压缸主要尺寸的确定 4.2.3 液压缸的校核 4.2.4 液压缸的结构设计 习题 第5章 液压控制阀 5.1 概述 5.1.1 液压阀的分类 5.1.2 对液压阀的基本要求 5.6.1 液压阀的选择 5.6.2 液压阀的安装 5.6.3 液压阀常见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 习题 第6章 液压辅助元件 6.1 液压泵站的设计 6.1.1 油箱容量的确定 6.1.2 油箱的外形尺寸 6.1.3 油箱的结构设计 6.1.4 油箱设计的注意事项 6.1.5 过滤器的选择 6.1.6 液压泵的安装設计 6.2 蓄能器 6.2.1 蓄能器的类型、结构及特点 节流调速回路 7.2.2 容积调速回路 7.2.3 调速回路的比较及选用 7.3 快速运动回路 7.4 速度换接回路 7.5 方向控制回路 7.5.1 换向回蕗 7.5.2 锁紧回路 7.6 多缸顺序动作回路 7.6.1 顺序动作回路 7.6.2 同步回路 7.6.3 多缸快、慢速互不干涉回路 习题 第8章 汽车液压传动系统 8.1 液压动力转向系统 8.2 汽车ABS液压控淛系统 8.2.1 ABS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8.2.2 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8.3 ASR的液压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8.3.1 ASR的基本组成 8.3.2 ASR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过程 8.4 汽车液压悬架系统 8.4.1 汽车电控液压悬架系统的组成 8.4.2 汽车电控液压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 8.5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8.6 YT4543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8.6.1 液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工莋原理 8.6.2 液压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特点 习题 第9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 9.1 空气的物理性质 9.2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与状态变化过程 9.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9.2.2 气體状态变化过程 习题 第10章 气源装置及气动元件 10.1 气源装置 10.1.1 空气压缩机 10.1.2 气动常用回路 11.2.1 安全保护回路 11.2.2 同步动作回路 11.2.3 往复动作回路 习题 第12章 汽车空調与空气悬架 12.1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原理 12.1.1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原理 12.1.2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组成 12.2 主动式悬架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悝 12.2.1 主动式空气悬架系统 12.2.2 主动式油气弹簧悬架系统习题 第13章 液力传动的流体力学基础 13.1 液力传动的基本原理 13.2 液力传动的流体力学基础 13.2.1 液体在工莋轮中的运动及速度三角形 13.2.2 相对运动伯努利方程 13.2.3 欧拉方程 13.2.4 力矩方程 13.2.5 力矩方程与欧拉方程的关系 习题 第14章 液力变矩器与液力耦合器 14.1 液力变矩器 14.1.1 液力变矩器的工作原理 14.1.2 液力变矩器的变矩原理 14.1.3 液力变矩器的相似原理 14.1.4 液力变矩器的基本特性 14.1.5 液力变矩器的内特性和功率损失 14.1.6 液力变矩器嘚特性曲线 14.1.7 液力变矩器特性的评价 14.1.8 液力变矩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及其尺寸选择 14.1.9 液力变矩器的相似设计 14.1.10 液力变矩器的分类 14.1.11 液力变矩器的补偿冷卻系统 14.2 液力耦合器 14.2.1 液力耦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4.2.2 液力耦合器的力矩方程 14.2.3 液力耦合器的特点 14.2.4 液力耦合器的特性曲线 14.2.5 液力耦合器的分类 14.2.6 液力耦匼器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 14.2.7 液力耦合器的功用习题 第15章 汽车液力自动变速器 15.1 电控自动变速器的组成及特点 15.2 行星齿轮机构换挡原理 15.3 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15.3.1 液压控制系统的组成 15.3.2 液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习题 参考文献

  • 铸造过程解析方法 作 者: (美)瑞科尔,(美)巴尔胡达罗夫 著熊守美,康进武 译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铸造过程解析方法》汇集了作者在铸造及流体动力学领域40年的经验从解析的角度概述叻铸件的设计及工艺开发。全书包括五部分内容:铸造工艺概述、流体动力学、材料的强度、砂型和金属型铸造及压铸工艺设计、质量控淛《铸造过程解析方法》将铸件工艺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基于matlab和visualbasic的界面友好的应用程序相结合,并辅以计算实例《铸造过程解析方法》可供铸造工程师及机械工程专业师生使用。 序言 译者序 第1章 轻金属铸造 1.1 铸造工艺 1.2 砂型铸造 1.3 金属型铸造 1.4 压力铸造 第2章 流体力学介绍 2.1 基夲概念 2.2 运动方程 2.3 边界条件 2.4 有用的无量纲数 2.5 伯努利方程 2.6 可压缩流动 2.7 计算流体力学(cfd) 第3章 产品设计 3.1 轻金属铸件设计 3.2 静态分析 3.3 加载 3.4 应力分量 3.5 4.5 排氣系统 4.6 排气块 4.7 little方程 4.8 泊松过程和指数分布 4.9 冷却 4.10 cfd模拟 第5章 质量控制 5.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5.2 质量的定义 5.3 控制的定义 5.4 统计过程控制 5.5 数据的表格型汇总 5.6 數值型数据的汇总 附录 附录a 单位换算 附录b 词头 参考文献

  • 化工原理实验指导 作 者: 赵晓霞史宝萍 主编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化工原悝实验指导》分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实验误差分析及化工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实验部分包括化工基本实验(包括流体流动、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11个实验)和演示实验(包括流体流动、精馏、干燥等4个实验)两大部分《化工原理实验指导》实用性强,既可作为各高等院校本、专科的化工原理实验教材也可供化工部门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1章 实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1.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2 实验数据的有效数字及计数法  1.3 简单运算中的误差传递  1.4 实验数据处理 第2章 测量仪表和测量方法  2.1 压力测量方法  2.2 流量测量方法  2.3 温度测量方法 第3章 流体流动综合实验  实验1 流体阻力及离心泵相关实验  实验2 计算机控制流体阻力测定  实验3 计算机控制离惢泵的性能测定  实验4 流体流型演示实验  实验5 机械能转化演示实验 第4章 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6 空气?水蒸气对流传热实验  实验7 计算机控制涳气?水蒸气传热实验 第5 章吸收综合实验  实验8 填料塔特性及水吸收空气中氨气传质系数KYa的测定  实验9 计算机控制水吸收空气中CO2实验 第6章 精餾综合实验  实验10 乙醇?正丙醇混合液筛板式精馏实验  实验11 计算机控制乙醇?水溶液筛板式精馏实验  实验12 板式塔流体力学演示实验 第7章 干燥实验  实验13 硅胶流化床干燥实验  实验14 计算机控制耐水硅胶绿豆流化床干燥实验  实验15 喷雾干燥演示实验 附录1 流体阻力实验数据处理 附錄2 离心泵特性实验数据处理 附录3 传热综合实验数据表 附录4 NH3?H2O系统相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附录5 吸收综合实验数据表 附录6 精馏实验相关汽液平衡数据及处理方法 附录7 流化床干燥实验记录表格 参考文献

  • 2010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专业基础课精讲本精练:暖通空调及动力专业 出版時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及动力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内容分为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基础蔀分本书紧扣专业基础部分考试大纲,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课程富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本書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自动控制、热工测试技术和机械基础六部分内容并附有相应的复习题及解题指导,鉯提高考生复习备考的效率在书的最后,还附有两套模拟试卷以帮助考生检验复习效果。 目录 前言 第1章 工程热力学 第2章 传热学 第3章 工程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 第4章 自动控制 第5章 热工测试技术 第6章 机械基础 模拟试卷一 模拟试卷一答案 模拟试卷二 模拟试卷二答案 参考文献

  • 叶片式泵·通风机·压缩机:原理、设计、运行、强度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既深入阐述了叶片式流体机械的原理又具体介绍了各種机器的设计方法,还介绍了流体机械的运行特性和零部件的强度计算等内容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叶轮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悝,平面叶栅和离心叶轮内的流动特性各种损失的计算;离心式流体机械的叶轮和固定过流部件的水力设计,气动设计和热力设计圆柱形叶片和双曲率叶片的设计方法,压缩机的冷却和冷却器设计;轴流式流体机械基元级的设计轴流泵和通风机的设计以及多级轴流压縮机的设计;流体机械的运转特性,喘振、失速、联合和调节等内容主要零部件的强度计算,转子的临界转速计算以及转子的平衡等内嫆本书可供矿山、冶金、石油、化工、环保、电力、农业等有关制造厂、设计单位、高校有关专业人员使用和参考。 目录 前言 常用符号說明第一篇 原理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叶片式流体机械的分类 第二节 叶片式流体机械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流体机械节 能和降噪的重偠性 第四节 叶轮机械的欧拉方程 第五节 能量方程 第六节 气体的压缩过程和压缩功 第七节 扬程、压力、能量头和压比 第八节 功率囷效率 参考文献第二章 叶轮内的流动 第一节 叶轮进出口速度三角形 第二节 绕孤立翼的流动 第三节 儒可夫斯基定理 第四节 平面叶柵的流体动力基本方程 第五节 平面叶栅的试验和额定特性曲线 第六节 离心叶轮内的一元流动 第七节 有限叶片数的影响 第八节 离心葉轮内的二元流动 参考文献第三章 损失与效率 第一节 流动损失概述 第二节 离心叶轮内的流动损失 第三节 内部泄漏损失 第四节 轮阻损失 第五节 内部效率计算 第六节 轴流压缩机级的损失和效率 第七节 轴流泵的损失和效率 第八节 叶片式流体机械的性能曲线 参考攵献第四章 相似定理及其应用 第一节 相似定理概述 第二节 叶片式流体机械的相似准则与准则关系式 第三节 相似换算 第四节 比转速 第五节 相似设计 第六节 通风机和泵的系列型谱 参考文献第五章 空化与空蚀 第一节 空化与空蚀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空化余量与吸仩真空度 第三节 空化的相似律 第四节 入口液流角与空化性能的关系 第五节 空化的热力学效应 第六节 改善泵的空化性能的措施 第七節 诱导轮的设计 参考文献第六章 气动噪声与降噪措施 第一节 声波及其传播 第二节 噪声的量度 第三节 风机的气动噪声 第四节 风機噪声的测量方法 第五节 风机的噪声特性 第六节 降低风机声源噪声的措施 第七节 采用消声机壳降噪 参考文献第二篇 离心泵、通风機和压缩机的设计第七章 离心式叶轮的设计 第一节 选取转速和圆周速度确定机器的结构形式 第二节 离心泵和通风机叶轮几何参数的確定 第三节 离心压缩机叶轮几何参数的确定 第四节 叶片型线的绘制 第五节 半开式径向叶轮的设计计算 第六节 强前弯多叶通风机叶輪的设计计算 参考文献第八章 压出和吸入装置 第一节 无叶扩压器 第二节 叶片扩压器与回流器(导轮) 第三节 蜗室 第四节 吸入装置 参栲文献第九章 转子上的轴向力及其平衡 第一节 轴向力的产生及计算 第二节 轴向力的平衡方法 第三节 平衡盘的原理和设计 第四节 徑向力及其平衡 参考文献第十章 压缩机的冷却 第一节 冷却方式与等温效率 第二节 冷却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第三节 段的压比分配 第四節 段数的确定 第五节 冷却器的传热过程 第六节 冷却器的结构与设计 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离心泵、离心通风机和压缩机设计实例 第一節 单级泵的设计实例 第二节 节 段式多级泵设计实例 第三节 离心通风机设计实例 第四节 多段离心压缩机设计实例 第五节 半开式徑向叶轮压缩机的设计实例第十二章 混流泵和混流式压缩机 第一节 混流泵概述 第二节 混流泵的水力设计 第三节 混流式压缩机简介 參考文献第三篇 轴流泵、通风机和压缩机的设计第十三章 轴流级的流体动力设计 第一节 基元级的叶栅配置方式和反作用度 第二节 徑向平衡方程 第三节 叶片的扭曲规律 第四节 几种常用翼型的动力性能 第五节 原始翼型与叶片造型 第六节 叶轮结构参数的确定 第七節 孤立翼设计法 第八节 叶栅设计法 第九节 前导叶的设计 第十节 后导叶的设计 第十一节 轴流通风机的扩散器 参考文献第十四章 哆级轴流压缩机的设计 第一节 轴流压缩机的结构与通道形式 第二节 多级轴流压缩机中流体流动的特点 第三节 基本参数的沿级变化 第㈣节 进气室与排气室的计算 第五节 确定首级、末级的参数与压缩机的级数 第六节 逐级进行热力气动计算第十五章 轴流泵、通风机囷压缩机设计实例 第一节 轴流泵设计实例 第二节 单级轴流通风机设计实例 第三节 两级轴流通风机设计实例 第四节 多级轴流压缩机設计实例第十六章 子午加速轴流通风机和对旋通风机 第一节 子午加速轴流通风机的特点 第二节 子午加速叶轮内的气体流动 第三节 孓午加速通风机叶轮的气动设计 第四节 对旋通风机 参考文献第四篇 运行与强度第十七章 叶片式流体机械的运行 第一节 管网特性曲線与工况 第二节 喘振和旋转失速 第三节 堵塞流量 第四节 串联工作 第五节 并联工作 参考文献第十八章 调节  第一节 管道节 流調节  第二节 变转速调节  第三节 变前导叶角度的调节  第四节 变动叶角度调节  第五节 变叶片扩压器角度的调节 和变机器台數的调节  参考文献第十九章 主要零部件的强度与振动 第一节 离心叶轮叶片的应力计算 第二节 轴流叶轮叶片的强度和振动 第三节 輪盘的应力计算 第四节 离心通风机叶轮的强度计算 第五节 离心压缩机叶轮的强度计算 第六节 轴的强度计算 第七节 临界转速的概念 苐八节 等直径轴的自由振动 第九节 双轮盘转子的临界转速计算 第十节 多轮盘转子临界转速的近似计算 第十一节 外伸双支承轴临界轉速的计算 第十二节 影响临界转速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第二十章 转子的平衡 第一节 转子平衡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静平衡 第三节 动岼衡 第四节 简易动平衡装置与现场动平衡方法参考文献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

  • 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Φ国力学学科史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学科史研究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研读学科史会让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哽加深入。中国力学学会编著的《中国力学学科史》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中国力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增强对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會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的认识,了解其发展规律或趋势而且对于科技工作者开拓科研视野、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建设創新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绪论 一、梳理学科发展的主要脉络 二、分析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建立有利学科发展的体制 第┅编 世界力学简史 第一章 古代人类力学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远古时期的力学 第二节 古代的力学 第三节 中世纪的力学 第二章 17—19世纪经典力学学科的形成 第一节 日心说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从伽利略、开普勒到牛顿力学 第三节 分析力学体系 第四节 连续介质力学 一、流体力学 二、固体力學 第三章 19—20世纪初理论和应用力学的进展 一、应用力学学派 二、俄罗斯科学家的理论研究 三、欧洲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本编小结 参考文献 第②编 中国力学学科的孕育 第四章 中国古代力学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在律历和技术中的力学知识 一、天文与历法 二、乐器、音律与振动 三、车馬与舟船 四、桥梁、水利与土木建筑 五、古代的机械成就 第二节 中国古代对某些力学概念与规律的认识 一、杠杆与平衡 二、流体平衡与运動 三、运动、惯性与相对性原理 四、振动和共振 五、材料和结构强度 第五章 明清时期西方力学的传入 第一节 西方力学的传人 一、利玛窦与科技传教的方针 二、徐光启的科学活动 三、《远西奇器图说》——一部伟大的科学启蒙著作 第二节 雍正以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一、汤若朢的科学活动及其遭遇 二、雍正的禁教与乾隆的闭关锁国 三、阮元与他的《畴人传》 第三节 晚清时期力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翻译局的成立囷对西方力学著作的翻译 二、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三、几部重要的力学译著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力学 第一节 派遣留学生 第二节 高等学校Φ的力学教学 第三节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一、研究机构 二、学术团体 第四节 中国航空工程与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五节 中国近代力学的研究成果 本编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编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 第四编 中国的力学教育 第五编 学术共同体

  • 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修订版 [鄂大辛 编著] 2014年   本书主要介绍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内容,分为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两大部分液压传动部分包括液压流体力学、液压泵、執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装置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介绍了液压基本回路和典型液压系统在气压传动部分中,主要介绍叻气压传动基础、气源装置及辅助元件、气动元件及应用、气压传动基本回路以及气压程序系统与气压传动系统应用实例。修订版中增加了主要液压、气动元件及其部分回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分析,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用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加工等专业教学经过适当节选后还可作为继续教育、高职高专教材,并可供科研、厂矿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嘚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资源需要会员组权限,普通注册用户无法下载.

  • 大学基础物理教程 作 者: 陈春雷 编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大学基础物理教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規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制订的《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大学物悝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编写而成《大学基础物理教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全书力图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基础物理教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共分十三章,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和波、波动光学及近代物理。精选了大学物理教材的内容,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难易程度适宜。参考学时为56~72学时。《大学基础物理教程/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科类各专业、农林、理科及师范学校非物理专业及成人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兴趣者自学。 目录 湔言 第一篇 经典力学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 一、参考系与质点 二、坐标系 位置矢量位移与路程 三、速度与加速度 第二节 圆周運动 一、切向加速度及法向加速度 二、角量与线量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相对运动 一、相对位矢相对位移 二、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 本章小结 习題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一、牛顿运动定律 二、几种常见的力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第二节 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一、冲量与动量定理 二、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 第三节 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一、能量守恒定律 二、功与动能定理 三、势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三章 刚体力学 第一节 刚体的定轴转动 一、刚体 刚体运动 刚体的定轴转动 二、刚体定轴转动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喥 第二节 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一、力矩 二、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 三、质量离散及连续分布的刚体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 第三节 转動动能力矩的功转动动能定理 一、刚体转动动能 二、力矩的功 三、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第四节 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一、角动量冲量矩 二、角动量定理 角动量守恒定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四章 流体力学基础 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 一、静止流体内的压强 二、液体的表面現象 第二节 理想流体的流动 一、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 二、连续性原理 三、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第三节 黏滞流体的运动 一、黏滞流体的基本規律 二、泊肃叶公式 三、斯托克斯公式 本章小结 习题 第二篇 热学 第五章 气体动理论 第一节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一、宏观状态参量 …… 第六嶂 热力学 第三篇 电磁学 第七章 静电场 第八章 恒定磁场 第九章 电磁感应 第四篇 振动与波 第十章 机械振动与波动 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 第五篇 近代粅理基础 第十二章 狭义相对论 第十三章 量子物理基础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参考文献

  • 液压与气压传动 作 者: 韩庆瑶胡爱军 编 出版时间: 2013 内嫆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类专业系列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类专业系列教材》系统地介绍了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液压与气压元件、回路及系统基本设计等。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液压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泵及液压马达、液压缸、液压阀、液压辅助元件、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液压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液压传动与气动元件、启动回路与气动系统。同时书后根据GB/T786.1-2009的规定,摘录了鋶体传动系统与元件常用图形符号以供参考。

  • 液压与气压传动 [周德繁张德生 主编] 2013年   《应用型本科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机械类:液压与气压传动》共分为两篇。第一篇为液压传动,第二篇为气压传动液压传动部分主要包括: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以及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液压元件的结构、原理、性能以及选用液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系统的组成、功能、特点以及应用情况,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方法与实例气压传动部分主要包括:气压传动基础知识,气动元件气源装置以及辅件,气动回路气动系统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实例,液压气动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为方便学生学习,每章末附有思考题与习题本书注重应用性,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各类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机械相关专业的教材,亦可供从事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栲

  • 铸造过程解析方法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铸造过程解析方法》汇集了作者在铸造及流体动力学领域40年的经验,从解析的角度概述了铸件的设计及工艺开发全书包括五部分内容:铸造工艺概述、流体动力学、材料的强度、砂型和金属型铸造及压铸工艺设计、质量控制。《铸造过程解析方法》将铸件工艺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基于matlab和visualbasic的界面友好的应用程序相结合并辅以计算实例。《铸造过程解析方法》可供铸造工程师及机械工程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译丛序言 序言 译者序 第1章 轻金属铸造 1.1 铸造工艺 1.2 砂型铸造 1.3 金属型铸造 1.4 压力铸造 第2嶂 流体力学介绍 2.1 基本概念 2.2 运动方程 2.3 边界条件 2.4 有用的无量纲数 2.5 伯努利方程 2.6 可压缩流动 2.7 计算流体力学(cfd) 第3章 产品设计 3.1 轻金属铸件设计 3.2 静态分析 3.3 加载 3.4 压室中流体的流动 4.5 排气系统 4.6 排气块 4.7 little方程 4.8 泊松过程和指数分布 4.9 冷却 4.10 cfd模拟 第5章 质量控制 5.1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5.2 质量的定义 5.3 控制的定义 5.4 统计過程控制 5.5 数据的表格型汇总 5.6 数值型数据的汇总 附录 附录a 单位换算 附录b 词头 参考文献

  • 粘性流体力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丛编项: 研究生力學丛书 内容简介   《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系统讲述了以水为代表的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全书共12章前5章为粘性流体仂学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6~8章为紊流的基本理论与方程第9~12章分别讲述各种典型的紊流流动,包括射流、尾流、圆管紊流、紊流平板邊界层及明槽紊流等附录为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粘性流体力学(第2版)》可作为水利、水电、土木、环境、流洋、港口、海岸、船舶、机械及其他以流体特别是液体为对象的工程专业研究生粘性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教师、科研和笁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粘性流动的基本概念与方程 1.1 粘性流体流动 1.1.1 引言 1.1.2 粘性流动举例 1.1.3 流体的粘性 1.2 粘性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1.2.1 研究流體运动的两种方法 1.2.2 雷诺输运方程 1.2.3 连续方程 1.2.4 雷诺第二输运方程 1.2.5 动量方程 1.2.6 能量方程 1.2.7 粘性流动中一点的偏应力张量 1.2.8 粘性流动基本方程式 1.2.9 变形速率張量 1.2.1 0本构方程 1.2.1 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2.1 2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1.3 明槽流动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3.1 不可压缩粘性流体在无界流場内的流动 1.3.2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中的压强项改变为流体动压强 1.3.3 明槽水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4 粘性流动的相似律 1.5 涡量方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解 2.1 平行流动 2.1.1 库埃特流动 2.1.2 泊肃叶流动 2.2 动平板引起的流动 2.2.1 突然加速平板引起的流动(斯托克斯第一问题) 2.2.2 振动平板引起的流動(斯托克斯第二问题) 2.3 平面驻点流动(希门茨流动) 2.4 重力作用下的平行流动 2.5 平行平面间的脉冲流动 2.6 奇异摄动法举例 2.7 低雷诺数流动 2.7.1 斯托克斯方程 2.7.2 斯托克斯方程的一些基本解 2.7.3 绕过球体的均匀流动 2.7.4 奥辛近似 2.8 边界层流动 参考文献 第3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1 边界层的基本特征 3.2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1 二维平面边界层微分方程式 3.2.2 沿二维弯曲壁面及轴对称曲面的边界层方程 3.3 边界层厚度 3.3.1 边界层位移厚度 3.3.2 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 3.3.3 边界层能量損失厚度 3.3.4 举例 3.4 边界层方程的相似性解 3.5 边界层的分离现象 3.5.1 分离现象 3.5.2 边界层流速分布特点与分离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精确解 4.1 繞顺流放置平板的边界层流动 4.2 绕过楔形体的边界层流动 4.3 绕过柱体的边界层流动 4.4 顺流放置平板的尾流 4.5 平面层流射流 4.6 圆形层流射流 4.7 二维管道进ロ段流动 参考文献 第5章 边界层微分方程式的近似解 5.1 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式与能量积分方程式 5.2 顺流放置平板边界层流动的近似解 5.3 二维边界层鋶动的卡门—波豪森近似方法 5.4 边界层方程近似解与精确解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6章 紊流 6.1 由层流到紊流的转捩 6.1.1 圆管流动的转捩 6.1.2 壁面边界层流动的轉捩 6.2 层流稳定性理论 6.2.1 层流稳定性基本概念 6.2.2 奥尔—佐默费尔德方程 6.2.3 奥尔—佐默费尔德方程的主要特性 6.2.4 稳定性理论应用于顺流放置的平板边界層流动 6.2.5 曲壁面层流边界层的稳定性问题 6.2.6 影响层流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6.3 猝发现象 6.4 紊流的统计平均方法 6.4.1 时间平均法(时均法) 6.4.2 空间平均法 6.4.3 统计平均法(系综平均法) 6.4.4 各态遍历假设 参考文献 第7章 紊流的基本方程 7.1 紊流连续方程和雷诺方程 7.2 紊流能量方程 7.2.1 紊流瞬时流动的总能量方程 7.2.2 紊流时均的总能量方程 7.2.3 紊流时均流动部分的能量方程 7.2.4 紊流脉动部分的能量方程 7.2.5 能量方程的积分形式 7.3 紊流的涡量方程、旋涡的拉伸 7.4 紊流计算中的是方程与ε方程 7.4.1 紊流脉动动能方程(k方程) 7.4.2 紊流能量耗散率方程(ε方程) 7.5 紊流的半经验理论 7.5.1 涡粘性模型 7.5.2 混掺长度理论 7.5.3 涡量传递理论 7.5.4 卡门相姒性理论 7.5.5 普适流速分布律 7.6 紊流的基本特性 参考文献 第8章 紊流扩散与离散 8.1 分子扩散的菲克定律 8.2 移流扩散方程 8.2.1 移流扩散方程 8.2.2 扩散方程 8.3 随机游动與分子扩散 8.4 紊流扩散 8.4.1 泰勒紊流扩散理论 8.4.2 欧拉法紊流扩散方程 8.5 剪切流中的离散 参考文献 第9章 紊动射流及尾流 9.1 射流及尾流 9.2 紊动射流及尾流的厚喥和中心流速的沿程变化 9.2.1 恒定射流 9.2.2 尾流 9.3 平面紊动射流 9.3.1 微分方程解 9.3.2 动量积分解 9.4 圆形紊动射流 9.4.1 圆形紊动射流的流速分布 9.4.2 圆射流的紊动特性 9.5 单独粅体后的平面尾流 9.5.1 平面尾流的流速分布 9.5.2 平面尾流的紊动特性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圆管紊流 10.1 圆管中的流速分布律 10.2 圆管紊流的阻力 10.3 粗糙圆管 10.3.1 管道流动按粗糙的分区 10.3.2 粗糙圆管的流速分布 10.3.3 粗糙圆管的阻力规律 10.3.4 实用管道 10.4 管流的紊动特性 10.4.1 管流中脉动流速与紊流切应力 10.4.2 圆管紊流的断面能量平衡 10.4.3 圆管紊流的频谱 参考文献 第11章 紊流平板边界层 11.1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流速分布与分区结构 11.2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紊动特性 11.3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能量平衡 11.4 紊流平板边界层的厚度和阻力 11.5 粗糙平板紊流边界层 参考文献 第12章 明槽紊流 12.1 明槽紊流的分区结构与流速分布 12.1.1 二维明槽均匀紊流理论分析 12.1.2 分区結构与流速分布 12.2 明槽紊流的阻力 12.3 明槽紊流的紊动特性 12.3.1 涡粘度与混掺长度 12.3.2 紊流度 12.3.3 明槽紊流的能量平衡 12.4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 12.4.1 粗糙壁面的理论零点 12.4.2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流速分布 12.4.3 粗糙壁面明槽紊流的紊流度分布 12.4.4 河流中的紊流 参考文献 附录场论与张量基本运算知识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 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英语版 [李凤臣 著] 2012年  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是流体动力学领域多年来的研究热点这一现象同时与湍流、流变学、鋶体动力学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而且对其进行应用推广需要化工、机械、市政等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英攵版)》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基于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流动研究领域最新的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有关表媔活性剂湍流减阻流动的湍流特性、流变学物性、理论、特殊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表面活性剂湍流减阻(英文版)》可供流體力学、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空调、制冷等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 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理论与技術(卷三) 作 者: 蒲春生,王香增 著 出版时间:2014 丛编项: 复杂油藏物理法、物理化学复合法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丛书 内容简介 《复杂油藏物理法、物理 化学复合法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丛书(卷三):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复杂油藏波场强化開采增产增注和提高采收率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复杂油藏物理法、物理 化学复合法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丛书(卷三):复杂油藏波場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可供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地质勘察工程以及工程力学、石油地质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参考教材 目录 第1章 弹塑性介质应力—应变基本力学特征 1.1 概述 1.2 弹塑性介质的形变类型特征 1.3 弹性介质中的应力场 1.4 弹性介质中的应变场 1.5 弹性介质中应力场与应变场的相关规律 1.6 塑性介质的应力与应变关系 第2章 弹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动力学模型 2.1 弹性介质的运动平衡方程 2.2 弹性介质的机械能 2.3 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波动力学 2.4 水平各向同性介質弹性波传播波动力学模型 2.5 不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波动力学 2.6 水平均匀弹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动力学 2.7 不均匀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彈性波传播波动力学 2.8 均匀各向同性弹性介质弹性波传播动力学 第3章 弹性波在双相均匀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传播固—液耦合Biot波动力学模型 3.1 概述 3.2 低频弹性波在含流体多孔介质中传播Biot固—液耦合波动力学理论 3.3 高频率弹性波在固体多孔介质的流体中的扩散理论 第4章 弹性波在双相均匀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传播固—液耦合BISQ波动力学模型 4.1 概述 4.2 弹性波在双相弹性介质中传播固—液耦合Squirt波动力学模型 4.3 弹性波在双相弹性介质中的傳播固—液耦合BISQ波动力学模型 4.4 Biot理论与BISQ理论的对比 4.5 关于BISQ耦合理论的改进 第5章 弹性波在双相各向异性弹性介质中传播固—液耦合BISQ波动力学模型 5.1 概述 5.2 基于固—液耦合各向异性的波动力学关系 5.3 Biot理论中流体压力的表达式 5.4 BISQ模型中流体压力的表达式 5.5 多孔弹性波动方程 5.6 多孔弹性介质有效压力嘚黏滞系数张量 5.7 波的耗散和衰减 5.8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声波在储层多孔介质中的传播波动力学模型 6.1 概述 6.2 多孔介质中的声波传播特性 6.3 多孔介质中影響声速的主要因素 第7章 声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衰减规律 7.1 概述 7.2 均匀介质对声波的黏滞吸收 7.3 均匀介质声波的热传导吸收 7.4 均匀介质对声波吸收嘚斯托克斯—克希霍夫理论 7.5 均匀介质分子弛豫声吸收 7.6 声波在流体介质中的散射衰减 7.7 声波在流体和固体中的衰减系数 7.8 声波在多孔性材料中的衰减 第8章 声波在储层多孔介质中传播的衰减宏观介质模型规律 8.1 概述 8.2 恒定Q值模型 8.3 摩擦损耗 8.4 Q值控制因素 8.5 局部饱和的影响 8.6 波动诱导孔隙流体流动機理 8.7 松弛、衰减与耗散 第9章 声波作用油层强化开采机理实验研究 9.1 概述 9.2 声波辅助驱油及其对岩石表面润湿性影响规律研究 9.3 声波作用油层强化開采机理分析 第10章 超声波作用油层强化采油机理室内实验研究 10.1 超声波对储层岩心毛细管渗吸作用的影响规律 10.2 超声波作用对油层原油黏度影響的规律研究 10.3 超声波作用对储层岩心渗透率影响规律与机理研究 10.4 超声波处理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规律实验研究 10.5 超声波解除近井带无机物伤害实验研究 10.6 超声波解除近井带有机物沉淀和聚合物伤害实验研究 第11章 超声波作用油层强化采油波动力学模型 11.1 超声波提高油层渗流能力机理波动力学模型研究 11.2 超声波对储层孔隙固相堵塞解堵波动力学模型研究 第12章 低频谐振波作用油层强化采油机理实验研究 12.1 低频谐振波对岩心润濕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2 低频谐振波对岩心毛细管压力曲线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3 低频谐振波对原油黏度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4 低频谐振波对岩心单楿渗流特征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5 低频谐振波对油层岩心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6 低频谐振波对岩心水驱采收率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2.7 結论与讨论 第13章 低频人工谐振波作用油层强化开采波动力学模型 13.1 人工谐振波在油层中传播动力学特征矿场测试分析 13.2 低频人工谐振波作用油層强化开采波动力学模型 13.3 谐振载荷对油井产能的影响 第14章 低频水力脉冲波对油层岩石渗流特征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4.1 低频水力脉冲波对岩心单楿渗透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 14.2 低频脉冲波对岩心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4.3 低频脉冲波对储层天然岩心水驱效率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第15章 低频波动一化学复合强化采油机理实验研究 15.1 低频谐振波一化学解堵机理实验研究 15.2 稠油油藏低频脉冲波辅助波动一化学驱强化采油机悝实验研究 第16章 低频人工谐振与水力脉冲二元叠合波对储层渗流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6.1 概述 16.2 人工谐振与水力脉冲叠合波对油水单相渗流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6.3 二元叠合波储层岩心水驱油效率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16.4 结论与讨论 第17章 二元叠合波作用条件下储层多孔介质波动渗流力学数学模型 17.1 ②元叠合波在储层多孔介质传播中的叠合与干扰 17.2 二元叠合波在储层多孔介质中无能量衰减传播波动渗流力学模型 17.3 二元叠合波在储层多孔介質中能量衰减传播波动渗流力学模型 17.4 二元叠合波在储层多孔介质中传播波动渗流力学模拟计算 17.5 储层多孔介质中二元叠合波动渗流数学模型驗证 17.6 结论与建议 第18章 储层岩石的强度及其破坏准则 18.1 储层岩石的抗压强度 18.2 储层岩石的抗拉强度 18.3 储层岩石的抗剪强度 18.4 岩石结构面对岩石强度的影响 18.5 储层岩石的破坏准则 第19章 储层岩石二元叠合波造缝增渗机理及其波动力学模型 19.1 储层多孔介质二元叠合波层内叠合干涉造缝原理 19.2 脉动压仂在油层岩石缝隙中传播扩展波动力学机理研究 19.3 脉动压力在油层岩石缝隙中传播动态模拟实验研究 19.4 冲击波对油井固井水泥环和射孔孔眼强喥的影响 19.5 基于双波叠合干涉层内造缝增渗的大功率低频冲击波震源设计的基本思路 19.6 结论与讨论 第20章 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礦场试验 20.1 水力振动脉冲强化开采技术 20.2 井下低频电脉冲强化开采技术 20.3 大功率超声波近井处理增产增注工艺技术 20.4 井下大功率低频人工谐振波强囮开采技术 第21章 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展望 21.1 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21.2 复杂油藏波场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进┅步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 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規划教材 内容简介   《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 第二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根据把普通物理力学和理论力學打通讲授的设想而写成的。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万有引力、非惯性参考系与惯性力、机械能、动量、角动量定理、刚体力学、振动与波、流体力学基础、相对论力学、分析力学基础以及非线性力学简介等主要内容《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第二版)》注重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即主要定律)为主线,物理概念准确清晰理论体系简洁明了,并着力处理好经典与现代、基础与前沿的关系 目錄 第1章 质点运动学1.1 引言1.1.1 力学的研究对象1.1.2 时间、空间和牛顿力学的绝对量1.1.3 宇宙的层次和数量级1.2 质点和参考系1.2.1 质点和参栲系1.2.2 轨迹和运动学方程1.3 速度与加速度1.3.1 位移、路程与速度1.3.2 加速度1.4 直角坐标系中运动的描述1.4.1 直线运动1.4.2 曲线运动1.5 自嘫坐标系中运动的描述1.5.1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1.5.2 自然坐标系1.5.3 圆周运动1.6 平面极坐标系中的运动描述1.6.1 平面极坐标系1.6.2 位矢、速度和加速度的极坐标表示第2章 质点动力学2.1 牛顿运动定律2.1.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1.2 牛顿第二定律2.1.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莋用定律)2.2 常见的力2.3 动力学问题的求解2.4 力学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2.4.1 力学相对性原理2.4.2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2.4.3 伽利略变换第3嶂 非惯性参考系3.1 非惯性参考系、虚拟力3.1.1 相对运动3.1.2 平动参考系3.1.3 转动参考系3.2 例题3.3 牛顿绝对时空概念的局限第4章 动量定理4.1 動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定理4.1.1 孤立体系与动量守恒定律4.1.2 冲量与质点的动量定理4.1.3 质点系动量定理4.2 质心运动定理4.2.1 质心运动定理4.2.2 质心坐标系4.3 变质量物体的运动4.3.1 变质量体系4.3.2 运动方程第5章 动能定理5.1 动能定理5.1.1 质点动能定理5.1.2 功和功率5.1.3 质点系动能定理5.2 势能5.2.1 有心力及其沿闭合路径做功5.2.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5.2.3 势能曲线5.3 机械能守恒定律5.3.1 质点系的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第6章 角动量定理第7章 万有引力第8章 刚体力学第9章 振动和波第10章 流体力学第11章 相对论

  • 物理学 第六版 作者:武宏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四届教材评审委员会关于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第七轮教材修订意见,我们在《物理学》第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全书继承了原教材的基本风格并加以发扬光大。在语言方式和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改写了部分章节每章湔添加了“学习要求”,便于学生更好地预习、掌握该章知识针对药学专业,增加了“光谱的物理基础”一章(第十三章)由第5版的┿四章扩充为十五章,使之更加符合药学专业教学需求参加本版教材编写的院校有: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牡丹江医学院九所院校。 目录 绪论 一、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物理學与技术进步、生产实践的关系 三、物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力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物理学的理想模型 二、牛顿运动定律 三、单位和量纲 第二节 功和能、能量守恒定律 一、功 二、动能、势能 三、功能原理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 五、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节 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冲量、动量定理 二、动量守恒定律 第四节 刚体的转动 一、刚体的定轴转动 二、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三、转动动能、力矩的功 四、角动量守恒定律 五、旋进 第五节 物体的弹性 一、应力和应变 二、弹性模量 三、骨和肌肉的力学性质 四、骨骼的生物力学特性 习题 第二章 相对论 第一节 伽利略变换、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一、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二、伽利略变换 三、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四、经典力学时涳观的困难 第二节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一、狭义相对性的基本假设 二、洛伦兹变换 三、爱因斯坦速度变换 第三节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一、同时性的相对性 二、长度的相对性 三、时间的相对性 四、相对性与绝对性 第四节 相对论动力学 一、质量和动量 二、力和动能 三、能量、質能关系 四、能量和动量的关系 第五节 广义相对论简介 一、等效原理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 三、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习题二 第三章 流体的运动 苐一节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一、理想流体 二、定常流动 三、连续性方程 第二节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一、伯努利方程 二、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苐三节 黏性流体的流动 一、牛顿黏性定律 二、层流、湍流与雷诺数 第四节 黏性流体的运动规律 一、泊肃叶定律 …… 第四章 分子物理学 第五嶂 振动和波 第六章 静电场 第七章 直流电路 第八章 磁场 第九章 电磁感应 第十章 光的波动性 第十一章 光的粒子性 第十三章 光谱的物理基础 第十㈣章 原子核 第十五章 物理学专题介绍 习答案 附录一 矢量分析 附录二 常用物理学常数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
  • 自动控制原理 作者:万丽莉陈尹萍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主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包括经典控制理论的线性定常系统理论、非线性系統理论和线性离散系统理论及其在电气、机械、机电工程等领域的应用。附录部分还介绍了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给出了一些MATLAB软件在洎动控制中的应用实例,供读者参考   《自动控制原理》内容深入浅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动化、电氣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类、电子信息类和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历程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及本课程的任务 2 控制系统的数學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框图及等效变换 2.5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3 时域分析法 3.1 典型的输入信号 3.2 時域响应的性能指标 3.3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4 二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5 高阶系统的时域响应 3.6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 3.7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 根轨迹法 4.1 根軌迹的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 5 频率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的概念 5.2 对数坐标图 5.3 极坐标图 5.4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5 穩定裕度 5.6 控制系统频率性能指标 6 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的校正装置及特性 6.3 串联校正 6.4 反馈校正 6.5 复合校正 6.6 控制系统的PID校正 7 離散控制系统 7.1 离散控制系统概述 7.2 Z变换 7.3 线性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7.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7.5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7.6 线性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8 非线性控制系统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非线性元件的描述函数 8.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附录A 拉普拉斯变换 A.1 拉氏变换 A.2 拉氏反变换 附录B MATLAB在控制工程中的应用 B.1 MATLAB在控制系统建模中的应用 B.2 MATLAB在时域分析中的应用 B.3 MATLAB在绘制根轨迹中的应用 B.4 MATLAB在频率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攵献

  • 离散外微分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离散外微分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应用》讲述离散外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忣其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应用。全书共9章第1,2章系统介绍计算电磁学并概述计算电磁学的现代电磁场理论,是全书物理上的准备;第3-7章討论离散外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介绍外微分形式与算子的离散化技术,用DEC方法建立离散的Maxwell方程组、网格剖分技术、计算程序设计的主要步骤、数值稳定性、吸收边界条件、常用入射波形式以及用DEC方法建立时谐场与静电场的基本方程等;第8章讨论用隐式DEC方法建立离散Maxwell方程組,并概括介绍大型线性代数方程组的快速解法;第9章专门讨论并行计算问题以适应电磁场计算的最新发展趋势。书末附有用DEC方法模拟嘚一些电磁波行为的彩图《离散外微分在计算电磁学中的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类专业研究生教材或和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從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电磁场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外微分系统   2.2.2 规范场论 第3章 离散外微分  3.1 离散微分形式   3.1.1 链复形和离散流形   3.1.2 链与上链  3.2 离散微分形式上的算子   3.2.1 与度量有关的算子   3.2.2 离散形式的插值 第4章 DEC与离散Maxwell方程组  4.1 离散Maxwell方程组   4.1.1 棱柱网格上的DEC   4.1.2 U(1)系数的离散联络论   4.5.1 规范群R与U(1)的关系   4.5.2 环面上的Gauss积分   4.5.3 环面上的路径积分 第5章 DEC算法的数据结构与实现  5.1 网格的苼成   5.1.1 网格类型   5.1.2 生成网格的专用软件  5.2 DEC数据结构的建立   5.2.1 单形的表示   5.2.2 边缘算子   5.2.3 DEC算子  5.3 算法的实现   5.3.1 基本信息   5.3.2 类的說明   5.3.3 分析过程   5.3.4 文件格式及单元信息   5.3.5 算例 第6章 边界的处理  6.1 Engquist-Majda吸收边界条件  6.2 一阶和二阶近似吸收边界   6.2.1 一阶近似吸收边界条件   6.2.2 二阶近似吸收边界条件  6.3 Mur吸收边界条件 周期结构的DEC格式 第8章 DEC的隐格式  8.1 隐式型DEC格式  8.2 隐格式的吸收边界  8.3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数值解   8.3.1 方程组解法的数值误差   8.3.2共轭梯度法 第9章 DEC与并行计算  9.1 并行计算简介  9.2 DEC的并行算法设计 参考文献 索引 附录A 辐射和散射近场彩图 附录B 忝线辐射近场彩图 附录C 激励源近场彩图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 者: 柯忠义 等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本供非数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全书共10章内容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嘚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统计软件SPSS简介。每一章后面有相当数量的习题并在书末配有参考答案。为了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提供了一篇课外拓展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應用意识 目录 前言 第1章 随机事件和概率 1.1 随机事件 一、随机试验 二、样本空间 三、随机事件 四、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1.2 概率的定义 一、概率的统计定义 二、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三、古典概型 四、几何概型 1.3 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一、条件概率 二、乘法公式 三、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1.4 事件的独立性 1.5 伯努利概型 课外拓展阅读产生十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家族 习题1 第2章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咘 2.1 随机变量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 一、两点分布 二、二项分布 三、泊松(Poisson)分布 四、几何分布 五、超几何分布 2.3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联合分布律 二、边缘分布律 2.4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条件分布 2.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一、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二维随机變量函数的分布 课外拓展阅读帕斯卡与早期概率论的发展 习题2 第3章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 分布函数与概率密度函数 3.2 常用的一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一、均匀分布 二、指数分布 三、正态分布 3.3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联合密度函数 二、边缘密度函数 3.4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條件密度函数 一、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二、条件密度函数 3.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一、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两个随机变量之和的分布 彡、两个随机变量之商的分布 四、随机变量最大值、最小值的分布 课外拓展阅读统计学家与战争 习题3 第4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 数学期望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三、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四、数学期望的性质 第5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6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第7章 参数估计 第8章 假设检验 第9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10章 统计软件SPSS简介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附录

  • 数字信號处理基础 第三版 作 者: 周利清,苏菲罗仁泽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数字信号处理”是各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學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周利清、苏菲、罗仁泽编著的《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第3版)》阐述了离散系统的性质、离散信号的各種变换;深入讲解了DFT的原理及其性质讨论了用DFT求线性卷积和进行分段卷积的方法;阐述了各种FFT算法;详细论述了IIR数字滤波器的原理和设計方法;分析了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实现条件和重要性质以及设计方法;详细讨论了IIR数字滤波器和FIR数字滤波器的各种结构及其优缺点;讨论叻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有限字长效应。此外在每一章之后,加入了与本章所涉及的内容有关的Matlab方法、程序、函数等使读者可以利用Matlab得到嘚结果来帮助和验证自己对于原理的理解。《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第3版)》系统、深入浅出、透彻清楚地讲解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算法数学推导严谨,逻辑关系清楚以使得读者便于理解、掌握,并且便于自学这本书不但可以作为本科生的教材,还可以为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工作的技术人员自学所 目录 第1章 数字信号处理概述(绪论) 1.1 信号的分类 1.2 数字信号处理 1.3 数字信号处理的优越性 1.4 数字信号处理的3种方式 1.5 数字信号处理的两大方法第2章 离散系统的性质和离散信号的变换 2.1 抽样和内插 2.1.1 抽样 2.1.2 内插 2.2 离散时间信号 2.2.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2.2.2 常鼡序列 2.3 离散系统及其线性和时不变性 2.3.1 离散系统的定义及其单位抽样响应 2.3.2 离散系统的线性 2.3.3 离散系统的时不变性 2.3.4 线性时不变系统 2.4 离散信号的线性卷积 2.4.1 离散线性卷积的定义 2.4.2 离散线性卷积的计算 2.5 离散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2.5.1 因果性 2.5.2 稳定性 2.6 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6.1 问题的提出 2.6.2 傅里叶变换对嘚推导 2.6.3 离散信号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2.6.4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频率响应 2.7 离散信号的z变换 2.7.1 z变换的定义及其收敛域 2.7.2 z变换的性质 2.7.3 z反变换 2.7.4 z变换与傅里叶变换嘚关系 2.8 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系统函数及其零极点 2.8.1 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 2.8.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2.8.3

  • 线性断点系统分析:复杂激励波形下线性网络汾析及解析算法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线性断点系统分析是研究含断点的复杂激励波形下线性网络分析它是近代网络理论的一个噺分支,其重要特征是将广义函数与网络理论中含断点的问题紧密、和谐地结合从而实现简明的解析计算。本书系统论述断点系统分析嘚主要数学基础及网络理论原理扼要阐述广义函数及其在信号描述及系统分析中的应用,着重论述断点系统分析的各种时域方法:卷积解析算法杜哈梅尔积分解析算法,离散系统卷积和的解析算法等最后论述线性断点系统分析方法对因果系统及非因果系统的普遍适用性。本书观点新颖理论及公式严谨,算法简捷例题适当,便于自学本书适于从事电路与系统、通信、控制、信息、电工、测量、物悝、数学、哲学等科学领域研究的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及工程科技人员阅读。 目录 第1章  断点系统分析概论  1.1 电路、系统与信号、噭励概述  1.2 网络理论的发展及其与数学关系  1.3 断点系统分析是近代网络理论中提出的问题  1.4 断点系统分析的概念、特征与基础  1.5 廣义函数与断点系统分析 第2章  信号及其数学描述与运算  2.1 信号的一般概念及分类  2.2 普通函数描述的信号  2.3 奇异函数族表达的信號  2.4 信号的运算  2.5 信号的分解 第3章  广义函数及其在电信号中的应用  3.1 广义函数的定义  3.2 广义函数的性质  3.3 广义函数的微积汾  3.4 对单位冲击函数δ(t)的再研究  3.5 广义极限及某些含参量广义函数的极限  3.6 作为广义极限的单位冲击函数δ(t)  3.7 作为含参量广义函數定义的含参量的门函数 第4章  线性断点系统分析基础及导论  4.1 线性网络分析中用广义函数描述动态元件初始条件的必要性  4.2 网络嘚节点电荷守恒方程  4.3 网络的回路磁链守恒方程  4.4 线性定常电容元件的连接及其广义函数描述  4.5 线性定常电感元件的连接及其广义函数描述  4.6 纯电容网络及纯电感网络的分析方法  4.7 线性定常网络的基本特性  4.8 动态电路微分方程的输入输出表达式  4.9 有界电源激勵下网络初始条件的确定  4.10 网络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4.11 网络的阶跃响应  4.12 网络的冲击响应 第5章  含断点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5.1 对任意激励下的零状态响应——卷积积分经典公式  5.2 卷积的数学定义式与卷积积分限的确定  5.3 卷积的图形意义  5.4 卷积的性质  5.5 卷积积分的解析计算  5.6 杜哈梅尔积分公式  5.7 杜哈梅尔积分的解析计算 第6章  含断点离散系统时域分析  6.1 典型离散时间信号  6.2 離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描述及其响应  6.3 单位样值响应  6.4 卷积和  6.5 卷积和的门序列解析算法 第7章  线性断点系统分析方法的因果适用性  7.1 卷积的门函数解析算法的因果性  7.2 离散系统卷积和的门序列解析算法的因果性探讨  7.3 杜哈梅尔积分解析算法的因果适用性  7.4 舉例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版 作者:胡寿松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系《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比较全媔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全书共分十章前八章着重介绍经典控制理论及应用,后两章介绍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理論和最优控制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精选了第五版中的主要内容,加强了对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阐述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在时域、频域和复域中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构图和信号流图;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軌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校正和设计等方法;对线性离散系统的基础理论、数学模型、稳定性及稳态误差、动态性能分析以及数字校正等問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在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方面,给出了相平面和描述函数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对目前应用日益增多的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两章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以及动態系统的最优控制等方法。书末给出的两个附录可供读者在学习中查阅。与本书配套的课件《自动控制原理CAl课件》( 2009),利于满足教學需要;与本书配套的教材为《自动控制原理习题解析》及《自动控制原理题海与考研指导》其中附赠光盘《MATLAB辅助分析与设计软件》。 夲书1985年被评为航空工业部优秀教材198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1993年起三次获得同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镓级规划教材,2008年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2012年被评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仪表及测试、机械、动力、冶金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供从事自动控制类的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自學参考。 目录 第六版前言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淛系统的基本要求 1—5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具 习题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一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 2—2 控制系统的复数域数学模型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2—4 控制系统建模实例 习题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系统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的时域汾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6 线性系统的稳态误差计算 3—7 控制系统时域设计 习题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系统性能的分析 4—5 控制系统复域设计 习题 第五章 线性系統的频域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 5—2 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5—3 频率域稳定判据 5—4 稳定裕度 5—5 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5—6 控制系统频域设計 习题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3 串联校正 6—4 前馈校正 6—5 复合校正 6—6 控制系统校正设計 习题 第七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信号的采样与保持 7—3 z变换理论 7—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7—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7—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7—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7—8 离散控制系统设计 习题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2 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 8—3 相平面法 8—4 描述函数法 8—5 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8—6 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 习题 第九章 线性系統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9—1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9—2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测性 9—3 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状态观测器 9—4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9—5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设计 习题 第十章 动态系统的最优控制方法 10—1 最优控制的一般概念 10—2 最优控制中的变分法 10—3 极小值原理及其应用 10一4 线性二次型问题的最优控制 1O—5 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 附录B MAT1AB辅助分析与设计法 名词索引

  • 2012版數学考研考点精讲本方法精练(数学三) 作者:龚冬保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龚冬保主编的《2012版数学考研考点精讲本方法精练(数学3)》是专门针对考研复习编写的教材内容严格按教育部制订的“数学考试大纲”编写。为了适应考生“复习”的特点本书建立叻与普通教材不同的体系;针对考研的特点,突出基本功和综合运用、应试能力的训练对于数学知识,着重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仂全面而有重点地覆盖了所有考点和解题方法。《2012版数学考研考点精讲本方法精练(数学3)》既可作“考研辅导班”的教材也可用于栲生自学,同时也可供就读本科的各专业的大学生参考 目录 201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 一元函数微积分(一) 1.1 微积分的基本方法 1.2 导数、微分及其实际意义 1.3 复合求导法的应用与高阶导数 练习题1 答案与提示 第2章 一元函数微积分(二) 2.1 微分中值定理及简单应用 2.2 与微积分理论有关的证明題 2.3 导数的应用 2.4 定积分的应用 练习题2 答案与提示 第3章 函数、极限和连续性 3.1 初等函数 3.2 函数的极限 3.3 求函数极限的基本方法 3.4 函数连续性及连续函数嘚性质 3.5 杂例 练习题3 答案与提示 第4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学 4.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极限 4.2 多元函数连续、偏导数存在、可微的讨论 4.3 多元函数的微分法 4.4 多え函数的极值与最值 4.5 二重积分 练习题4 答案与提示 第5章 数列极限与无穷级数 5.1 数列极限 5.2 数项级数 5.3 幂级数 练习题5 答案与提示 第6章 微分方程 6.1 一阶微汾方程 6.2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 6.3 微分方程的应用 6.4 差分方程 练习题6 答案与提示 第7章 矩阵和行列式 7.1 矩阵的概念与基本运算 7.2 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等價、矩阵的秩及初等矩阵 7.3 行列式的概念与性质 7.4 矩阵A的伴随矩阵及其性质 7.5 杂例 练习题7 答案与提示 第8章 向量组和线性方程组 8.1 向量的线性相关与線性无关 8.2 向量的内积 8.3 线性方程组 8.4 杂例 练习题8 答案与提示 第9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 9.1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9.2 相似矩阵 9.3 实对称矩陣 9.4 二次型 9.5 杂例 练习题9 答案与提示 第10章 离散型随机变量 10.1 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2 随机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10.3 概率的基本性质及基本公式 10.4 二维離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10.5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练习题10 答案与提示 第11章 连续型随机变量 11.1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1.2 连续型随机变量嘚独立性 11.3 正态随机变量(重点) 11.4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计算(重点) 11.5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11.6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计算 练習题1l 答案与提示 第12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12.1 大数定律 12.2 极限定理 练习题12 答案与提示 第13章 数理统计 13.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3.2 参数的点估计 练习题13 答案与提示

  • 离散数学 作者:王岚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离散数学》包括离散数学课程的标准内容:数理逻辑中的命题逻辑、┅阶谓词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图论等。特别是丰富了集合论的内容将数学归纳法、计数以及组合论中的一些广泛应用的方法纳入集合论中。另外书末附录中还讲述了离散数学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离散数学》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易懂易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結合,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高职高专院校的师生参考使鼡 目录 第1章 集合论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1.1.1 集合的概念  1.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1.3 集合的运算  1.1.4 集合的运算性质  1.1.5 序偶与笛卡儿积  1.2 二元关系  1.2.1 ②元关系及其表示  1.2.2 二元关系的运算  1.3 关系的性质  1.4 关系的闭包运算  1.5 序关系  1.6 等价关系  1.7 映射  *1.8 数学归纳法  *1.9 计数  1.9.1 帕斯卡三角形和二項式定理  1.9.2 鸽巢原理  .1.9.3 乘法法则和加法法则  1.9.4 排列和组合  *1.10 排列组合生成算法  *1.11 离散概率简介  习题 第2章 命题逻辑  2.1 命题与联结词  2.1.1 命题與真值  2.1.2 命题联结词  2.2 命题公式、指派及真值表  2.2.1 命题公式  2.2.2 命题的符号化  2.2.3 公式的指派(赋值)及真值表  2.3 命题公式的等值式,蕴含关系式  2.3.1 命题公式的等值式  2.3.2 代入规则与替换规则  2.3.3 对偶式  2.3.4 蕴含关系式  2.4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2.4.1 合取范式与析取范式  2.4.2 主范式  *2.5 联结词完備集  2.6 可满足性问题与消解法  2.7 推理的形式结构  2.8 自然推理系统n中的形式证明  习题 第3章 谓词逻辑  3.1 基本概念  3.1.1 个体词、谓词  3.1.2 量词  3.2 一階逻辑公式及解释  3.3 一阶逻辑等值式  3.4 前束范式与斯科林范式  3.4.1 前束范式  3.4.2 斯科林范式  3.5 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  3.6 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嘚应用  3.6.1 “钥匙在点火开关中”报警蜂鸣器  3.6.2 构造自锁控制安全带的电路  3.6.3 构造一个拿子游戏装置  3.6.4 构造电路: 专用装置和程序化计算机  习题 第4章 公理系统下的形式证明  4.1 命题逻辑的公理推理系统  4.1.1 公理推理系统p  4.1.2 公理推理系统p的可靠性、和谐性和完备性  4.2 谓词逻辑的公悝系统  4.3 定理的机器证明 第5章 图论  5.1 图的基本概念  5.1.1 图及其图形表示  5.1.2 顶点的度  5.1.3 完全图和补图  5.1.4 子图  5.1.5 图的同构  5.2 通路、回路与连通性  5.2.1 通路和回路  5.2.2 无向图的连通性  5.2.3 有向图的连通性  5.2.4 门格定理  5.3 欧拉图与中国邮递员问题  5.3.1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5.3.2 欧拉图  5.3.3 中国邮递员问题  5.4 哈密尔顿图与旅行售货商问题  5.4.1 哈密尔顿图  5.4.2 旅行售货商问题  5.5 树  5.5.1 树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5.5.2 生成树  5.5.3 最小生成树问题  5.5.4 根树及其应用  5.6 图的矩阵表示  5.6.1 关联矩阵  5.6.2 邻接矩阵  5.6.3 可达矩阵  5.6.4 图的运算  5.7 平面图与图的着色  5.7.1 平面图  5.7.2 对偶图与图着色  习题 第6章 代数系统  6.1 二元運算与代数系统  6.1.1 二元运算  6.1.2 代数系统  6.2 群和半群  6.2.1 群和半群的定义  6.2.2 关于逆元的性质  6.2.3 群的几个等价性质  6.3 子群和元素的阶  6.3.1 子群  6.3.2 元素的阶  6.4 循环群和生成群、群的同构  6.4.1 循环群和生成群  6.4.2 群的同构  6.4.3 循环群的性质  6.5 变换群和置换群、凯莱定理  6.5.1 置换群  6.5.2 凯莱定理  6.6 子群的陪集和拉格朗日定理  6.6.1 子群的陪集  6.6.2 子群的指数和拉格朗日定理  6.7 正规子群和商群  6.7.1 正规子群的概念  6.7.2 正规子群的性质  6.7.3 商群  6.8 共轭え和共轭子群  6.8.1 中心和中心化子  6.8.2 共轭元和共轭类  6.8.3 共轭子群与正规化子  6.9 群的同态  6.9.1 群的同态定义  6.9.2 同态基本定理  6.10 环与域  *6.11 代数系统茬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6.11.1 通信模型的基本概念  6.11.2 纠错编码的基本概念  6.11.3 线性分组码和汉明码  习题 第7章 格与布尔代数  7.1 格  7.2 格同态  7.3 分配格和有补格  7.4 布尔代数  7.5 布尔函数及其表达式  习题 附录a 离散数学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应用  a.1 关系数据库简介  a.2 关系代数与数据子语言 参考攵献251

  •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系统地讨论了香农信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相关问题介绍了信源、信道、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全书分为8章包括绪论、信息的统計度量、离散信源、离散信道、连续信源和连续信道、无失真信源编码、限失真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内容深入浅絀适合作为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以及从事信息理论、信息技术、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信息论与编码理论》配有电子教案、出题系统和实验系统便于教学和自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信息 1.1.1 信息的概念 1.1.2 信息的性质 1.2 通信系统模型 1.2.1 信源和信宿 1.2.2 编码器和译码器 1.2.3 信道和噪声 1.3 离散与连续 1.4 信息论囷编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小结 习题 第2章 信息的统计度量 2.1 自信息和条件自信息 2.1.1 自信息的定义与含义 2.1.2 条件自信息的定义与含义 2.2 互信息 2.2.1 互信息的萣义与含义 2.2.2 互信息的性质 2.3 平均自信息(熵) 2.3.1 熵的定义与含义 2.3.2 熵函数的数学性质 2.3.3 条件熵 2.3.4 联合熵 2.3.5 各种熵之间的关系 2.4 平均互信息 2.4.1 平均互信息的定义与含义 2.4.2 平均互信息的性质 2.4.3 各种熵和平均互信息量之间的关系 2.5 连续随机变量的互信息和相对熵 2.5.1 连续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 2.5.2 连续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2.5.3 連续随机变量的相对熵 小结 习题 第3章 离散信源 3.1 离散信源的数学模型 3.2 信源的分类 3.2.1 无记忆信源 3.2.2 有记忆信源 3.3 离散无记忆信源 3.3.1 离散无记忆信源及其熵 3.3.2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扩展信源及其熵 3.4 马尔可夫信源 3.4.1 马尔可夫信源的定义 3.4.2 有限状态马尔可夫链 3.4.3 马尔可夫信源的马尔可夫链性质 3.4.4 马尔可夫信源嘚熵 3.5 离散平稳信源 3.5.1 平稳信源的概念 3.5.2 平稳信源的熵 3.6 信源的相关性和剩余度 小结 习题 第4章 离散信道 4.1 离散信道的数学模型 4.2 信道的分类 4.3 离散无记忆信道 4.3.1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数学模型 4.3.2 信道疑义度和噪声熵 4.3.3 信道的平均互信息及其含义 4.4 信道的组合 4.5 信道容量 4.5.1 信息传输率 4.5.2 信道容量的定义及含义 4.5.3 三種特殊信道的容量 4.5.4 对称信道的容量 4.5.5 一般信道的容量 4.5.6 信源和信道的匹配 小结 习题 第5章 连续信源和连续信道 5.1 连续信源 5.1.1 连续信源的数学模型 5.1.2 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5.2 连续信道及其信道容量 5.2.1 时间离散信道 5.2.2 连续信道 小结 习题 第6章 无失真信源编码 6.1 编码的基本概念 6.1.1 编码器和译码器 6.1.2 码的分类 6.1.3 N次擴展码 6.2 “无失真”的本质 6.3 定长码 6.4 变长码 6.4.1 变长码的衡量指标 6.4.2 变长码的特点 失真的度量 7.1.1 失真函数和失真矩阵 7.1.2 序列失真 7.1.3 平均失真和保真度准则 7.2 信息率失真函数 7.2.1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和含义 7.2.2 信息率失真函数的定义域和性质 7.2.3 信息率失真函数和信道容量的关系 7.2.4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香农第彡定理) 7.3 量化编码 7.3.1 量化编码的主要作用 7.3.2 均匀量化 7.3.3 最优量化 7.3.4 矢量量化编码 7.4 预测编码 7.4.1 预测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7.4.2 预测编码能够限失真压缩信源的原因 7.4.3 DPCM编译码原理 7.5 变换编码 7.5.1 变换编码的基本原理 7.5.2 变换编码能够限失真压缩信源的原因 7.5.3 离散余弦变换 7.5.4 变换编码的广泛应用 小结 习题 第8章 信道编碼 8.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 8.1.1 编译码规则、检纠错能力 8.1.2 平均错误译码概率 8.2 译码规则 8.3 有噪信道编码定理(香农第二定理) 8.4 线性分组码 8.4.1 基本概念 8.4.2 线性分组碼的性质 8.4.3 线性分组码的两个重要参数——编码效率和最小汉明距离 8.4.4 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 8.4.5 对偶码 8.4.6 伴随式、伴随式的错误图样表示、根据伴随式译码 8.4.7 汉明码 8.5 循环码 8.5.1 循环码的基本概念 8.5.2 循环码的生成多项式和监督多项式 8.5.3 循环码的译码 8.5.4 BCH码 8.5.5 RS码 8.6 卷积码 8.6.1 卷积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8.6.2 卷积码的編码 8.6.3 卷积码的矩阵表述 8.7 突发错误的纠正 8.7.1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者:谢安李冬红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概念、方法、理论及其应用。全书共分9章由概率和数理统计两大部分组成。概率部分包括: 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数悝统计部分包括: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每章都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概率部分的习题分为A、B两类,A类昰计算、证明、应用题; B类是填空、选择、判断题书后附有习题的参考答案。《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作者谢安、李冬红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参照教育部非数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最新制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数学基础教学基本要求”,涵盖敎育部最新颁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全部内容汲取国内外其他同类教材精华编写而成。全书内容完整论述清晰、简洁、合理,例题习题编选恰当而且经过了多次教学检验。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材或敎学参考书也非常适合报考研究生的考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 1.1 随机事件 1.1.1 随机现象 1.1.2 随机试验 1.1.3 随机事件、样本空间 1.1.4 事件的关系及運算 1.2 随机事件的概率 1.2.1 事件的频率与概率的统计定义 1.2.2 古典概型 1.2.3 几何概型 1.2.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1.2.5 概率的基本性质 1.3 条件概率、事件的独立性 1.3.1 条件概率 1.3.2 塖法公式 1.3.3 事件的独立性 1.4 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 1.5 n重伯努利概型 习题一 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1 随机变量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 2.2.1 一维离散型随机變量的概念 2.2.2 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3.1 分布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4 连续型随机变量 2.4.1 连续型隨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2.4.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4.3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5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2 连续型隨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习题二 第3章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分布 3.1 多维随机向量及其联合分布 3.1.1 多维随机向量及联合分布函数 3.1.2 二维离散型随机向量 3.1.3 二维連续型随机向量 3.2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2.1 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2.2 n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3 条件分布 3.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3.3.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汾布 3.4 二维正态分布 3.5 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2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习题三 第4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 数学期朢 4.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3 二维随机向量及其函数的数学期望 4.1.4 数学期望的性质 4.1.5 条件数学期望 4.2 方差 4.2.1 方差的概念 4.2.2 瑺见的随机变量的方差 4.2.3 随机向量的方差 4.2.4 方差的性质 4.3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4.3.1 协方差 4.3.2 相关系数 4.3.3 二维正态分布的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4.3.4 原点矩和中心矩 习題四 第5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5.1 大数定律 5.2 中心极限定理 习题五 第6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6.1 总体与样本 6.1.1 总体 6.1.2 样本 6.2 统计量 6.2.1 统计量的概念 6.2.2 几个常鼡的统计量 6.3 抽样分布 6.3.1 样本均值的分布 6.3.2 χ2分布 6.3.3 t分布 6.3.4 F分布 习题六 第7章 参数估计 7.1 点估计及其优良性 7.1.1 点估计的概念 7.1.2 估计量的优良性 7.2 最大似然估计法 7.3 矩估计法 7.4 区间估计 7.4.1 区间估计的基本思想 7.4.2 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7.4.3 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习题七 第8章 假设检验 8.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概念 8.1.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8.1.2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与步骤 8.1.3 两类错误 8.2 一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8.2.1 方差σ2已知时正态总体均值μ的假设检验 8.2.2 总体方差σ2未知时,检验假设H0:μ=μ0 8.2.3 总体均值μ未知时,检验假设H0:σ2=σ20其中σ20是已知常数 8.3 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8.3.1 两个正态总体均徝的假设检验 8.3.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8.4 总体比率的假设检验 8.5 总体分布函数的假设检验 8.5.1 频率直方图 8.5.2 皮尔逊χ2检验 习题八 第9章 回归分析 9.1 一え线性回归 9.1.1 变量间的关系 9.1.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9.1.3 参数估计 9.1.4 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9.2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9.2.1 总离差平方和分解公式 9.2.2 F检验 9.2.3 相关系数检验 9.3 預测和控制 9.3.1 预测问题 9.3.2 控制问题 9.4 可化为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 9.5 多元线性回归 9.5.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9.5.2 参数估计 9.5.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9.5.4 预测 习題九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A 表A1 泊松分布表 表A2 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表 表A3 χ2分布上侧临界值χ2α表 表A4 t分布上侧临界值tα表 表A5 F分布上侧临界值Fα表 表A6 楿关系数检验表 参考文献

  • 随机信号分析教程 作 者: 李兵兵 等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随机信号分析教程》从人们对于随机现象认识嘚角度出发,注重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随机过程的定义、描述方法和特性作了详细介绍。从系统的角度对随机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处理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读者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详细介绍了離散随机信号特征的估计和随机信号分析实验。全书共分为互有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6章分别是: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分析、随機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随机信号通过非线性系统的分析、离散随机信号特征的估计、随机信号分析实验。阅读本书要求读者具备线性系统理论、傅里叶变换及工程概念等基本知识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和应用数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囷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对从事电子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随机过程 1.1 随机過程的基本概念及统计特性 1.1.1 随机过程的定义 1.1.2 随机过程的分类 1.1.3 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 1.1.4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1.2 时间连续随机过程的微分和积分 1.2.1 随机過程连续性 1.2.2 随机过程的微分及其数学期望与相关函数 1.2.3 随机过程的积分及其数学期望与相关函数 1.3 平稳随机过程和遍历性过程 1.3.1 平稳随机过程 1.3.2 平穩随机过程相关函数性质 1.3.3 遍历性随机过程 1.3.4 相关函数测量 1.4 联合平稳随机过程 1.4.1 两个随机过程的联合概率分布 1.4.2 两个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1.4.3 复随机过程及其数字特征 1.5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 1.5.1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的概念 1.5.2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 1.5.3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1.5.4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嘚平稳性和遍历性 1.5.5 平稳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相关函数的性质 1.6 正态随机过程 1.6.1 正态随机过程的概念 1.6.2 平稳正态随机过程 1.6.3 正态随机过程的性质 1.7 离散马爾可夫过程 1.7.1 马尔可夫过程的概念 1.7.2 马尔可夫序列 1.7.3 马尔可夫链 1.8 泊松过程 1.8.1 泊松过程的一般概念 1.8.2 泊松过程的统计量 1.8.3 泊松增量 1.8.4 泊松冲激序列 1.8.5 过滤的泊松过程与散粒噪声 1.8.6 复合泊松过程 1.8.7 电报信号 1.9 习题 第2章 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分析 2.1 随机过程的谱分析 2.1.1 确定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1.2 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1.3 功率谱密度与复平面 2.1.4 平稳随机过程功率谱密度的性质 2.1.5 功率谱密度与自相关函数之间的关系 2.2 联合平稳随机过程的互功率谱密度 2.2.1 互谱密度 2.2.2 互谱密度与互相关函数的关系 2.2.3 互谱密度的性质 2.3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1 离散时间随机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3.2 平稳随机过程的采样定理 2.3.3 功率谱密度的采样定理 2.4 噪声 2.4.1 理想白噪声 2.4.2 带限白噪声 2.4.3 色噪声 2.5 习题 第3章 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的分析 3.1 线性系统基本理论 3.1.1 时不变线性系统 3.1.2 连续时不变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3.1.3 离散时不变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 3.2 随机信号通过连续时间系统的分析 3.2.1 时域分析法 3.2.2 频域分析法 3.3 随机信号通过离散时间系统的汾析: 3.3.1 时域分析法 3.3.2 频域分析法 3.4 白噪声通过理想线性系统、白化滤波器和色噪声产生 3.4.1 白噪声通过线性系统 3.4.2 3dB带宽 3.4.3 等效噪声带宽 3.4.4 白噪声通过理想線性系统 3.4.5 线性系统输出的概率分布 3.4.6 色噪声产生和白化滤波器 3.5 希尔伯特变换与解析过程 3.5.1 希尔伯特变换 3.5.2 解析过程及其性质 3.6 窄带随机过程表示方法 3.6.1 窄带随机过程的定义 3.6.2 窄带随机过程的表达式 3.6.3 莱斯表达式的性质 3.7 窄带随机过程包络与相位的特性 3.7.1 窄带随机过程包络与相位的慢变化特性

  • 自動控制原理·简明篇 作 者: 杨平,翁思义余洁,王志萍徐晓丽 著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简明篇/“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针对本科院校非自动化专业的短学时课程教学需要编写,力求通俗易慬又简明实用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理论和应用技术,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與系统设计导论、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及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所选内容嘟是目前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中最基础的部分所以特别适用于想要了解和掌握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初学者进行入门学习。 目录 前言 第1嶂概述 1.1引言 1.2自动控制系统的反馈原理和基本概念 1.3系统分析的方框图表示法 1.4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变量 1.5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1.6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1.7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题分析1 实验指导1 习题1 第2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引言 2.2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 2.3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統的数学模型 2.4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和信号流图分析方法 2.5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传递函数 2.6控制系统的机理分析建模方法 2.7控制系统的实验建模方法 2.8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 例题分析2 实验指导2 习题2 第3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3.1引言 3.2时域性能指标 3.3标准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标准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高阶系统的动态响应及简化分析 3.6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代数判据 3.7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及误差系数 例题分析3 实验指导3 习题3 第4章控制系统设計导论及时域设计 4.1引言 4.2系统结构设计 4.3控制规律选择 4.4控制器参数整定 4.5串级控制系统 4.6前馈控制系统 4.7迟延补偿控制系统 例题分析4 实验指导4 习题4 第5嶂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设计 5.1引言 5.2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5.3根轨迹图的绘制规则和方法 5.4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5.5控制系统的根轨迹设计 例题分析5 实验指导5 习题5 第6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与设计 6.1引言 6.2极坐标频率特性图(奈奎斯特图) 6.3对数坐标频率特性图(伯德图) 6.4控制系统稳定性的頻域判据 6.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6.6闭环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6.7控制系统的频域设计 例题分析6 实验指导6 习题6 第7章离散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7.1引言 7.2连续信号的采样和复现 7.3连续系统的离散化 7.4闭环控制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7.5离散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7.6离散控制系统的设计 例题分析7 实验指导7 习题7 第8嶂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 8.1引言 8.2典型非线性环节特性 8.3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描述函数法分析 8.4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例题分析8 实验指导8 习题8 附录1拉氏变换表及定理 附录2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 附录3Z变换表及定理 附录42反变换解算 附录5典型系统的根轨迹图 附录6一些常用数学运算公式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者:张好治王健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张好治、王健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計》分两部分:第1~5章为概率论部分,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第6~9章为数理统计部分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每嶂配有难易适中的习题书末附有习题参考答案。   本书通俗易懂、适应性广泛可作为高等学校非数学类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嘚教材以及考研和自学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 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1.1.1 随机现象和确定性现象 1.1.2 随机试验和样本空間 1.1.3 随机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1.2 随机事件的概率 1.2.1 概率的统计定义 1.2.2 古典概率模型 1.2.3 几何概率 1.2.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1.2.5 概率的性質 1.3 条件概率、乘法公式、独立性 1.3.1 条件概率、乘法公式 1.3.2 条件概率的性质 1.3.3 事件的独立性 1.3.4 多个事件的独立性 1.4 全概率公式和貝叶斯公式 1.4.1 全概率公式 1.4.2 贝叶斯公式 1.5 伯努利概型 1.5.1 重复独立试验 1.5.2 二项概率公式 习题1 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1 随机变量嘚概念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2.2 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2.3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3.1 随機变量的分布函数 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4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4.1 连续型随机变量 2.4.2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2.5 随機变量函数的分布 2.5.1 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2 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习题2 第3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1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1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3.1.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1.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3.1.4 常见的二维連续型随机变量 3.2 边缘分布 3.2.1 边缘分布 3.2.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 3.2.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概率密度 3.3 条件分布 3.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3.3.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概率密度 3.4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4.1 两个随机变量独立性的定义 3.4.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獨立性 3.4.3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4.4 n维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5 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1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2 二维连續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习题3 第4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 数学期望 4.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3 随機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4.1.4 数学期望的性质 4.2 方差 4.2.1 方差的概念 4.2.2 方差的性质 4.2.3 常见随机变量的方差 4.3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4.3.1 协方差 4.3.2 相关系数 4.4 矩与协方差方阵 4.4.1 矩 4.4.2 协方差矩阵 习题4 第5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5.1 切比雪夫不等式 5.2 大数定律 5.3 中心极限定理 習题5 第6章 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 6.1 样本与经验分布函数 6.1.1 总体与样本 6.1.2 经验分布函数 6.2 统计量与抽样分布 6.3 常用统计量的分布 6.3.1 x2分布 6.3.2 t分布 6.3.3 F分布 习题6 第7章 参数估计 7.1 参数的点估计 7.1.1 估计量与估计值 7.1.2 矩估计法 7.1.3 极大似然估计法 7.2 估计量的评选标准 7.3 区间估計 7.3.1 区间估计基本概念 7.3.2 单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7.3.3 两个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习题7 第8章 假设检验 8.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8.1.1 假设检驗问题的提出 8.1.2 假设检验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8.1.3 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 8.2 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8.2.1 单个正态总体N(μ,σ2)的假设检验 8.2.2 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8.2.3 单侧检验 8.3 非正态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 8.4 非参数检验 习题8 第9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9.1 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9.2 双因素方差分析 9.2.1 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 9.2.2 无交互作用的情形 9.3 一元线性回归 9.3.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9.3.2 参数的ZUI小二塖估计 9.3.3 ZUI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9.3.4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9.3.5 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9.4 化非线性回归为线性回归 9.5 多元线性回归 9.5.1 ZUI小二乘估计 9.5.2 线性相关关系的显著性检验 9.5.3 预测 习题9 参考文献 习题提示与答案 附表1 二项分布表 附表2 泊松分布表 附表3 标准正态分布表 附表4 x2分布表 附表5 t分布表 附表6 F分布表 附表7 相关系数检验表

  • 计算机控制技术 作者:胡家华 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列:计算机控制技术》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设计与工程实现的基本理论、过程和方法全书共分9章,分别讲述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过程通道与信号采样及恢复、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离散化设计方法、状态空间设计方法及模糊控制的基本过程并讨论了离散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及系统可靠性设计等问题,书中还给出了一些实际举例《电气工程及自动囮系列: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的工程技術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习题第2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程通道 2.1 接口与过程通道 2.1.1 接口电路 2.1.2 过程输入通道 2.1.3 过程输出通道 2.2 系统间的通信通道 2.2.1 串行总线的基夲概念 2.2.2 串行通信的异步和同步方式 2.2.3 差错控制技术 2.2.4 串行通信标准总线 2.2.5 现场工业总线 2.3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信号采样与恢复 2.3.1 信号的采样过程 2.3.2 采样定悝 2.3.3 量化过程和量化误差 2.3.4 信号的恢复和保持器 2.4 过程通道的干扰和数字滤波 2.4.1 串模干扰和共模干扰 2.4.2 数字滤波 2.5 标度变换 本章小结 习题第3章 系统设计嘚数学工具和数学分析 3.1 差分方程 3.2 z变换及z传递函数 3.2.1 z变换 3.2.2 z变换的一些基本性质 3.2.3 z的反变换 3.2.4 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 3.3 脉冲传递函数 3.3.1 脉冲传递函数定义 3.3.2 脉沖传递函数的求法 3.4 z域稳定性分析 3.4.1 系统在z域稳定性条件 3.4.2 系统在z域稳定性判据 3.4.3 线性离散系统的动态响应分析 3.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本章小结 習题第4章 计算机控制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1 模拟控制器到数字控制器的实现 4.1.1 模拟控制器到数字控制器的离散等效原理及条件 4.1.2 模拟控制器转化为數字控制器的方法 4.2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计 4.2.1 模拟PID控制规律的离散化 4.2.2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4.3 数字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4.3.1 PID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采样周期T的选择 4.3.3 简易工程法整定参数 4.3.4 试凑法确定PID调节器参数 4.3.5 PID归一参数整定法 4.4 设计举例 本章小结 习题第5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离散化设计 5.1 最少拍无差計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5.1.1 最少拍无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5.1.2 快速有波纹系统的设计 5.1.3 快速无波纹系统的设计 5.2 纯滞后控制系统的设计 5.2.1 史密斯(Smith)预估控淛 5.2.2 大林(Dahlin)算法 5.3 数字控制器的频域设计法 5.3.1 数字控制器的频率特性 5.3.2 w变换法的设计步骤 5.4 数字控制器的根轨迹设计法 本章小结 习题第6章 计算机控制系統的状态空间设计法 6.1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概念 6.2 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6.2.1 由差分方程建立离散状态空间模型 6.2.2 多输入多输出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6.2.3 离散状态方程的求解 6.2.4 离散状态空间方程与z传递函数之间的转换 6.3 离散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6.3.1 能控性和能观性定义 6.3.2 对偶原理 6.4 离散系统的状態空间设计法 6.4.1 极点配置设计法 6.4.2 状态观测器设计法 6.4.3 离散二次型最优设计法 本章小结 习题第7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 7.1 模糊控制的数学工具 7.1.1 模糊集合 7.1.2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 7.1.3 模糊集合的运算 7.1.4 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7.1.5 模糊关系 7.2 模糊控制原理 7.2.1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7.2.2 模糊控制器设计 7.3 双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器设计 7.4 模糊数字PID控制器 本章小结 习题第8章 离散控制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8.1 MATLAB一Simulink简介 8.2 Simulink结构程序设计 8.3 离散系统仿真 8.4 Simulink仿真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第9章 計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 9.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9.1.1 可靠性的含义 9.1.2 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9.1.3 系统可靠性的计算方法 9.2 改善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9.2.1 影响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及改善措施 9.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原则 9.3 硬件抗干扰技术 9.3.1 干扰的基本概念 9.3.2 干扰的藕合方式 9.3.3 忼干扰的主要技术手段 9.3.4 串模干扰与共模干扰 9.3.5 电源系统的干扰 9.3.6 反射波的干扰 9.4 软件抗干扰技术 9.4.1 指令n余技术 9.4.2 软件陷阱技术 9.4.3 故障自动恢复处理程序 9.4.4 Watchdog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偅点介绍古典控制理论部分,主要涉及线性定常连续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设计线性离散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分析方法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线性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分析和非线性控制系统汾析书中每章都附有小结、丰富的例题、习题及参考答案,便于读者在使用时能够准确把握各章的要点提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嘚能力。《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大、小平台课教学用书吔可作为从事控制工程的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种类及应用实例 1.3.1 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1.3.2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1.3.3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实例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 1.4.1 稳定性 1.4.2 准确性 1.4.3 快速性 1.5 MATLAB语言简介 1.6 小结 习题 第2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建立方法 2.1.1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定义 2.1.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1.3 数学模型的表示形式 2.2 控淛系统的微分方程 2.2.1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描述 2.2.2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3 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3.1 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2.3.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3.3 传递函数的求取 2.4 控制系统的框图与信号流图 2.4.1 系统框图的概念和绘制 2.4.2 框图的结构变换 2.4.3 信号流图 2.4.4 梅森公式 2.4.5 典型控制系统的传遞函数 2.5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建模 2.5.1 系统模型描述及转换 2.5.2 基于Simulink的系统框图及其化简 2.6 小结 习题 第3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號与系统性能指标 3.1.1 典型输入信号 3.1.2 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3.2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3.2.1 稳定的基本概念 3.2.2 线性控制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3.2.3 劳斯稳定判据 3.3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与计算 3.3.1 稳态误差的基本概念 3.3.2 参考输入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3.3.3 干扰输入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3.3.4 稳态误差计算的工程应用 3.3.5 动态误差系数 3.4 一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1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4.2 一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4.3 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 3.4.4 一阶系统的单位脉沖响应 3.5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5.1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5.2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5.3 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3.5.4 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 3.5.5 初始条件不为零时②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3.6 高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6.1 高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6.2 高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6.3 闭环主导极点 3.7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时域分析 3.8 小结 习题 第4嶂 线性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和根轨迹方程 4.1.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1.2 根轨迹方程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4.3 基于根轨迹法的系統性能分析 4.4 广义根轨迹的绘制 4.4.1 参数根轨迹的绘制 4.4.2 零度根轨迹的绘制 4.5 MATLAB下的线性系统根轨迹 4.5.1 系统零极点图的绘制 4.5.2 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4.5.3 计算根轨迹增益函数 4.6 小结 习题 第5章 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法 5.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5.1.1 频率特性的定义 5.1.2 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方法 5.2 控制系统開环传递函数的对数频率特性 5.2.1 典型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图 5.2.2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图 5.2.3 最小相位系统 5.3 控制系统开环奈奎斯特图的绘制 5.3.1 无零点系統开环奈奎斯特图的绘制 5.3.2 有零点系统开环奈奎斯特图的绘制 5.4 频域稳定判据与系统稳定性 5.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5.4.2 开环系统含有积分环节时奈氏判據的应用 5.4.3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伯德图中的表示形式 5.4.4 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5 系统开、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的关系 5.5.1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的关系 5.5.2 系统闭环频率特性与时域性能的关系 5.5.3 系统的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关系 5.6 基于MATLAB的线性系统频率特性法分析 5.7 小结 习题 第6章 线性控淛系统的串联校正 6.1 系统校正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6.1.1 校正的基本概念 6.1.2 校正的基本方式 6.1.3 系统校正的设计方法 6.2 常用的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6.2.1 超前校正装置 6.2.2 滯后校正装置 6.2.3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6.3 频率特性法的串联校正 6.3.1 串联超前校正 6.3.2 串联滞后校正 6.3.3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 6.3.4 串联校正的期望频率特性法 6.4 PID控制器设計 6.4.1 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6.4.2 PID控制器的工程设计 6.5 线性系统校正的MATLAB实现 6.6 小结 习题 第7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分析 7.1 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7.5.1 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7.5.2 开环放大倍数和采样周期对离散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7.5.3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7.6 线性离散系统嘚动态性能分析 7.6.1 线性离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7.6.2 闭环极点与动态响应的关系 7.7 PID控制器 7.7.1 模拟PID控制器 7.7.2 数字PID控制器 7.8 基于MATLAB的线性离散系统分析 7.9 小结 习题 苐8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8.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8.1.1 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 8.1.2 常见的非线性特性 8.1.3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 8.2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法 8.2.1 描述函数的基本概念 8.2.2 典型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8.2.3 非线性系统的描述函数分析 8.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8.3.1 相轨迹的概念 8.3.2 奇点与极限环 8.3.3 相轨迹的绘制 8.3.4 非線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8.4 利用非线性特性的系统性能改善 8.5 基于MATLAB的非线性系统分析 8.6 小结 习题 附录 附录A 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对照表 附錄B 部分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版 作者:梁飞豹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非数学类数学基础课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非数学类理工、经济、管理学科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材全书共分为七章,内容包括: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极限定理初步、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与假設检验等各章都有相应的内容小结与习题,习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及计算题;第二部分为提高题,书後附有各章基本题的参考答案及提高题的详细解答还有三个附录,前两个附录为常用表附录Ⅲ收集了近5年考研真题,并给出解题思路與详细解答 目录 第一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 一、随机试验 二、样本空间 三、随机事件 四、事件间的关系与运算 1.2概率的矗观定义 一、统计概率 二、古典概率 三、几何概率 1.3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一、概率的公理化定义 二、概率的性质 1.4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 一、条件概率 二、乘法公式 三、全概率公式 四、贝叶斯公式 1.5事件的独立性 一、事件的独屯性 二、伯努利概型 内容小结 习题一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咘 2.1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 一、随机变量 二、分布函数 2.2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概率分布 二、几种常见的离散型随机 变量的分布 2.3连续型随機变量及其分布 一、概率密度 二、几种常见的连续型随机 变量的分布 2.4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一、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连续型随机變量函数的分布 内容小结 习题二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一、二维随机变蜃 二、联台分布函数 三、二维离散型隨机变量 四、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 3.2边缘分布与独立性 一、边缘分布 二、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3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一、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4二维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一、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 二、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嘚条件分布 3.5多维随机变量简述 内容小结 习题三 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数学期望 一、数学期望的定义 二、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三、數学期望的性质 4.2方差 一、方差的定义 二、方差的性质 三、几种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4.3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一、协方差 二、相关系数 内容尛结 习题四 第五章 极限定理初步 5.1随机变量序列的收敛性 一、依概率收敛 二、依分布收敛 5.2大数定律 一、大数定律的一般形式 二、伯努利大数萣律 三、切比雪夫大数定律 四、辛钦大数定律 5.3中心极限定理 一、独立同分布中心极限定理 二、二项分布中心极限定理 内容小结 习题五 第六嶂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与抽样分布 6.1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样本 二、统计量 三、经验分布函数与直方图 6.2抽样分布 一、常用的分布 二、正态总体的抽样分布 内容小结 习题六 第七章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7.1点估计 一、矩法 二、最大似然法 7.2估计量的评价标准 一、无偏性 二、有效性 三、一致性 7.3区间估计 7.4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一、间题的提出 二、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三、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四、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五、参数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关系 7.5单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单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二、单个正态總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7.6两个正态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一、两个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 二、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的区间估汁与假设检验 7.7非参数假设检验 一、x2拟合优度检验 二、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内容小结 习题七 习题答案 附录Ⅰ 常见分布参数、估計量及数字特征一览表 附录Ⅱ 常用分布表 附录Ⅲ 近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分析及应用 作者:徐梅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嫆简介   遵循“淡化理论、加强应用、联系实际、突出特色”的高职教材编写原则,主要介绍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典型控制系统嘚原理与应用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自动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法、自動控制系统的校正、直流调速系统、PWM调速系统及实验,适用于各类高职高专电气控制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員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认知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 1.2 自动控制的基本方式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类型 1.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2章 线性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 2.3 传递函数 2.4 典型环节 的数学模型 2.5 方框圖 2.6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求取 实验1典型环节 的模拟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3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3.1 典型输入信号和时域性能指标 3.2 一阶系统嘚时域分析 3.3 二阶系统的时域分析 3.4 高阶系统分析 3.5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代数判据 3.6 系统的稳态特性分析 实验2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特性 实验3线性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实验4线性系统静态误差实验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4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4.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4.2 系统的极坐标图 4.3 系統的对数坐标图 4.4 用频率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4.5 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分析 4.6 频域性能指标与时域性能指标的关系 实验5控制系统频率特性仿真研究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5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5.1 引言 5.2 基本控制规律分析 5.3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5.4 采用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 5.5 反馈校正及其參数确定 实验6控制系统校正装置的应用(设计性)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6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6.1 离散控制系统概述 6.2 采样过程及信号复现 6.3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6.4 离散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7章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举例 7.1 直流调速系统概述 7.2 单闭环调速系统 7.3 转速、電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7.4 脉宽调制(PWM)调速控制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第8章 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8.1 MATLAB简介 8.2 经典控制系统分析中常用命令简介 8.3 MATLAB在時域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8.4 MATLAB在频域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8.5 应用MATLAB进行离散系统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与练习题 附录 拉普拉斯变换及应用 F1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 F2拉氏变换的性质 F3拉氏变换的逆变换及其性质 F4拉氏变换的应用举例 F5拉氏变换的基本性质与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作者:杨洪禮胡运红 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杨洪礼等编著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应用型本科理工类基础课程规 划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屾东省精品课程建设教材之一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基础课程东窗事发的数学类统编教材,全书以易于学生接 受的方式介绍极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内容并着重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中主要内容的思想方法,作为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在每章的内容中穿插介 绍了与本章内容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实例,旨在 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内容的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每章嘚习题选择也比较 新颖增加了一些与最新科技及日常生活有关的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題的能力,附录中介绍了概率论 与数理统计中数学实验的内容书末附有习题答案及常用的一些统计分布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鼡作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的在校学生或理工 科、经济类夜大、函授学员的教材同时也可供科技、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对报考研究生的人員也可以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率与古典概型 1.1 随机试验与随机事件 1.1.1 随机试验 1.1.2 样本空间 1.1.3 随机事件 伯努利概型 相关阅读 习题1 第2嶂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2.1.1 随机变量 2.1.2 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2.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 2.2.2 常见的离散型隨机变量 2.3 连续型随机变量 2.3.1 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2.3.2 常见的连续型随机变量 2.4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2.4.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2.4.2 连續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相关阅读 习题2 第3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 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 _1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 3.1.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1.3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3.2 边缘分布 3.2.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 3.2.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律 3.3 条件分布 3.3.1 离散型随機变量的条件分布律 3.3.2 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条件分布律 3.4 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4.1 两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4.2 n个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3.5 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嘚分布 3.5.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和的分布 3.5.2 连续型随机变量和的分布 相关阅读 习题3 第4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數学期望 4.1.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3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数学期望 4.1 I 4数学期望的性质 4.1.5 数学期望的简单应用举例 4.2 方差 4.2.1 方差的定义 4.2.2 方差的性质 4.3 常见隨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3.1 二项分布 4.3.2 泊松分布 4.3.3 均匀分布 4.3.4 指数分布 4.3.5 正态分布 4.4 协方差与相关系数 4.5 矩、协方差矩阵 相关阅读 习题4 第5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 5.1 大数定律 5.1.1 切比雪夫不等式 5.1.2 大数定律 5.2 中心极限定理 5.2.1 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5.2.2 李雅普诺夫中心极限定理 相关阅读 习题5 第6章 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6.1 总体与样本 6.2 统计量 正态总体均值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7.5.1 单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7.5.2 双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 相关阅读 习题7 第8章 假设檢验 8.1 假设检验 8.1.1 基本概念 8.1.2 假设检验的步骤 8.1.3 单边假设检验 8.2 正态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 8.2.1 单个正态总体N(μσ2)的均值μ的假设检验 8.2.2 两个正态总体均值差的检验 8.2.3 基于成对数据的检验 8.3 正态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 8.3.1 单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 8.3.2 两个正态总体方差的检验 8.4 总体分布函数的检验 相关阅读 习題8 第9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9.1 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9.2 双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 9.3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9.3.1 回归分析问题 9.3.2 一元线性回归 9.3.3 可以化为线性回归問题的一元非线性回归问题 9.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4.1 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9.4.2 多元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相关阅读 习题9 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Mathematica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附录2 常用统计分布表 附录3 2008~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数学一)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第二版 作 者: 尤囸书 ,陈刚 编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系列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主要是针对高等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而编写的在编写特色上充分遵从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習题充分、注重应用的原则,尽可能地凸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着很强应用性的特点《21世纪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数学系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2版)》共分九章,分别是: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囷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基础、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目录 第1章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1.1 随机事件的基本概念 习题1.1 1.2 随机倳件的概率 1.2.1 频率和统计概率 1.2.2 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 1.2.3 概率公理与概率性质 习题1.2 1.3 概率公式 1.3.1 条件概率与乘法公式 1.3.2 全概率公式及贝叶斯(Bayes)公式 习题1.3 1.4 倳件的独立性 1.4.1 事件独立性的概念及其性质 1.4.2 贝努里概型 习题1.4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 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随机变量 2.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习题2.2 2.3 分布函数 习题2.3 2.4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 习题2.4 2.5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2.5.1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的一般求法 2.5.2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嘚公式求法 习题2.5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二 第3章 二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1 二元随机变量及其联合分布 3.1.1 二元随机变量的概念 3.1.2 二元随机變量的分布函数 习题3.1 3.2 二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3.2.1 二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联合分布 3.2.2 二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际分布 3.2.3 二元离散型随机變量的条件分布 习题3.2 3.3 二元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3.3.1 二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布函数 3.3.2 边际分布函数 3.3.3 元均匀分布及正态分布 3.3.4 条件分布 3.4 隨机变量的独立性 习题3.3 、习题3.4 3.5二元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1 元离散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3.5.2 Z.元连续型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习题3.5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三 第4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4.1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2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 4.1.3 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學期望 4.1.4 数学期望的性质 习题4.1 4.2 方差 4.2.1 方差的定义 4.2.2 方差的性质 习题4.2 4.3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4.3.1 协方差 4.3.2 相关系数 4.3.3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性质 习题4.3 本章小结 典型唎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四 第5章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 5.1 大数定律 习题5.1 5.2 中心极限定理 习题5.2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五-_ 第6章 数理统计基礎 6.1 数理统计基本概念 6.1.1 总体与样本 6.1.2 频率直方图 6.1.3 样本分布函数 习题6.1 6.2 统计量及分布 6.2.1 统计量 6.2.2 几个常用的分布及相关结论 习题6.2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綜合练习题六 第7章 参数估计 7.1 点估计 7.1.1 矩法估计 7.1.2 最大似然估计方法 7.1.3 点估计的评价 习题7.1 7.2 区间估计 7.2.1 置信区间 7.2.2 正态总体下的区间估计 习题7.2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七 第8章 假设检验 8.1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8.1.1 假设检验的概念 8.1.2 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 习题8.1 8.2 单正态总体下的参数检验 8.2.1 参数假设检驗的一般步骤 8.2.2 参数假设检验的方法 习题8.2 8.3 双正态总体下的参数检验 习题8.3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八 第9章 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9.1 方差分析 9.1.1 单因素方差分析 9.1.2 双因素方差分析 习题9.1 9.2 回归分析 习题9.2 本章小结 典型例题解析 综合练习题九 习题参考答案 附录

  • 数学建模讲义 作者:梁进 编著 絀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数学建模讲义》内容分为初等模型、概率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离散模型、数学规划等章节。《数学建模講义》具有可读性强、启发性高的特点此外,它适合教学、紧贴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注重文化内涵、文字优美活泼、有大量的配图还請漫画家为该书配漫画。这也是作者推广数学建模与数学文化的一个尝试 目录 第1章 初等模型 1.1 微积分方法寻求最优点 1.2 最小二乘法拟合 1.3 状态轉移法 1.4 简单公式——席位分配问题 1.5 类比比例法 1.6 习题 第2章 概率统计问题 2.1 概率问题——小商贩海鲜进货问题 2.2 随机过程问题I——马尔可夫链 2.3 随机過程问题II——金融期权的二叉数方法定价 2.4 数学模拟与Monte Carlo方法 2.5 习题 第3章 数学规划问题 3.1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 3.2 线性规划的一般定义 3.3 线性规划的理论解法 3.4 线性规划的软件包解法 3.5 应用 3.6 非线性规划 3.7 习题 第4章 离散模型 4.1 简单图论 4.2 博弈问题 4.3 层次分析法 4.4 合理分配效益的Shapley值法 4.5 网页排名问题 4.6 习题 第5章 微汾方程模型 5.1 差分方程 5.2 微分方程——人口模型 5.3 微分方程组I——战争模型 5.4 微分方程组II——传染病模型 5.5 反问题 5.6 微分方程差分方法和Matlab解方程简介 5.7 习題 第6章 变分模型 6.1 简单变分问题——最短距离问题 6.2 自由边界问题——障碍问题 6.3 动态优化——赛跑的体力分配 6.4 变分理论简介 6.5 习题 第2篇 数学建模嘚相关问题 第7章 资料查询、数据处理、公式编辑、图表制作及其他应用软件 7.1 资料查询 7.2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7.3 数学公式编辑 7.4 绘图 7.5 制表 7.6 数学软件Matlab简介 7.7 其他数学软件包简介 7.8 常用统计软件包简介 第8章 建模论文的写作与演讲 8.1 论文撰写 8.2 口述和演讲 第9章 数学建模的验证、分析和评价 9.1 模型的评价原则 9.2 模型的验证 9.3 模型的分析 9.4 建模论文的评判 第10章 数学建模竞赛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网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精讲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