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重新设置诺基亚710最新报价windows lives 账号

来自子话题:
&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来自子话题:
可以认为是 OS X 在向 iOS 体验的方向上作出努力。作为对比,目前在使用最先进的 PCI-E SSD 的 Mac 机型上,OS X 冷启动开机只需要 12 秒半,iOS 7 冷启动却需要惊人的 45 秒。但为什么 iOS 给用户的体验是「开机」更加迅速呢?&br&&br&因为 iOS 直接绕过了开机/冷启动步骤【特殊情况除外,如系统升级】,提供的是我称其为 Instant On, Always Connected 或曰「即开即用、一直在线」体验。插一句,微软管这叫 Connected Standby,不知道有没有官方中文说法,暂且译为「待机在线」吧。你按下锁屏键后,系统并未真正关机,而只是进入了低功耗待机模式。在后 PC 时代,习惯了 iOS 的用户自然也要求 OS X 提供相同的体验。&br&&br&过去要在 x86 平台做到完全不关机并不现实,因为平台其他组件的休眠功耗太高,对电池的消耗太大,导致用户能感受到续航时间明显降低。而迫于以 ARM 为代表的移动平台的功耗优势带来的巨大压力,英特尔不得不着力解决全平台的功耗问题。英特尔的这一代的 Haswell 处理器在性能上比上一代 Ivy Bridge 处理器并没有显著进步,但大幅度削减了全平台功耗。低功耗的 LPDDR 内存的使用也有助于降低浅睡状态【内存带电】的电池消耗。低功耗 Haswell 移动平台已经可以做到和 ARM 平台的平板电脑相似或者更长的使用时间。此外,高速 PCI-E 固态存储器在 Mac 笔记本产品线的普及又大幅提高了读写内存镜像的速度,进一步增强了更加可靠的深眠状态【内存掉电】的可用性。这些技术进步让关机不再必要,为实现「即开即用」奠定了硬件基础。&br&&br&软件层面上,长期不关机、不重启对操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典型如 Windows 系统,随便安装一个第三方软件或者非核心部件升级都有可能需要重启,显然不适合长期不关机。因为架构和设计的原因,OS X 上需要重启的情况相对少得多,但还不像 iOS 那样稳定可靠,偶尔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能重启解决。不过最近几个版本的情况来看,特别是从 Snow Leopard 开始,OS X 的稳定性提升非常显著,很多 Mac 的不关机连续使用时间 (uptime) 已经在用周或者月计算了。这又为实现「即开即用」提供了软件保障。&br&&br&OS X 10.8 Mountain Lion 开始搭载的 Power Nap 技术更是让「不关机」变得无比重要:只有消灭了「关机」概念,OS X 才能通过 Power Nap 技术实现「一直在线」,在睡眠状态以极低功耗保持更新,将最新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呈现到用户眼前。&br&&br&至于说现在 Mac 上的那个叫「电源键」还是「锁屏键」,这种区分以后会越来越没有意义。OS X 10.9 把按下电源键的默认行为改为休眠的意义就是要做到和 iOS 锁屏一样的效果:用户不需要时按下它以节省电力,同时不影响系统继续更新信息。关机与否、浅睡深眠,如此繁杂的底层细节,用户并不需要理会。&br&&br&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还不习惯,技术也并不完美,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但那一天终将到来,那一天我们不再需要 15 种关机方式 [1],而是仅仅按下一个钮,或是合上笔记本。&br&&br&科技,以人为本。【可惜喊出这句口号的芬兰巨人已然被不理解这句话含义的老朽企业收购】&br&&br&[1]: &a href=&/blog//fifteen-ways-to-shut-dow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blog/200&/span&&span class=&invisible&&6/11/23/fifteen-ways-to-shut-dow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可以认为是 OS X 在向 iOS 体验的方向上作出努力。作为对比,目前在使用最先进的 PCI-E SSD 的 Mac 机型上,OS X 冷启动开机只需要 12 秒半,iOS 7 冷启动却需要惊人的 45 秒。但为什么 iOS 给用户的体验是「开机」更加迅速呢?因为 iOS 直接绕过了开机/冷…
来自子话题:
虽然 Amazon 官方选择了「金读」,但「读」是动词,用来命名实物产品感觉不是太好。个人觉得用名词性的「金牍」更好。《汉典》里「牍」的释义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和 Kindle 产品非常贴切:Kindle 不就是「牍」的现代和未来版本么?
虽然 Amazon 官方选择了「金读」,但「读」是动词,用来命名实物产品感觉不是太好。个人觉得用名词性的「金牍」更好。《汉典》里「牍」的释义是「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和 Kindle 产品非常贴切:Kindle 不就是「牍」的现代和未来版本么?
来自子话题:
本人准大四学生,就我身边的人而言,其实说用不惯真不是借口,Win8(包含8.1)与Win7相比,操作习惯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开始”按钮到“开始”界面(Metro UI ),关机方式等变化,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这些学习起来真心不难,没啥多大的学习成本。&br&&br&不过对于他们而言,电脑就是拿来打游戏的,看电影,逛贴吧的工具而已,什么系统他们在乎吗?&br&电脑上装个360,还要装个腾讯管家只因为腾讯管家可以QQ加速的人,什么系统他们在乎吗?&br&你问他内存多大他告诉你500G,什么系统他们在乎吗?&br&就像用WPS和office一样,他们只要能Ctrl+C、Ctrl+V完成作业,或者看看ppt,他们从来都是叫嚣着WPS比office优秀。&br&对于简单的电脑问题都不会解决的,你觉得升级个系统对他们来说难不难?&br&当然,他们也会找我帮忙重装系统,原因不外乎玩游戏太卡了。&br&&br&其实也不是说我和他们相比有优越感,只是觉得大学四年拿个笔记本就只会打游戏,只会上个网聊个天是一种悲哀,作为年轻人,为什么对新生事物这么排斥呢?&br&&br&我身边说Win8不好用的,全是一群没用过Win8的,他们不会去深究Win8那些技术上的革新,只会说用不惯。他们不会和你说更多。这就是他们的逻辑。&br&&br&永远保持好奇心,敢于尝试,我觉得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br&&br&&b&说明:&/b&&br&我说了就我身边的那些人而言,不是指所有人,不要随便对号入座。&br&不升级Win8有很多理由的,我自己装了Win8.1可还保留了xp,因为测试软件要用的。
本人准大四学生,就我身边的人而言,其实说用不惯真不是借口,Win8(包含8.1)与Win7相比,操作习惯上,最大的差别就是“开始”按钮到“开始”界面(Metro UI ),关机方式等变化,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这些学习起来真心不难,没啥多大的学习成本。不过对于…
来自子话题:
首先,向昨天收到「捕鱼达人游戏礼包发放中」消息的用户致歉。包括我自己昨天半夜看到的时候也颇为惊诧,这是一次不应该发生的产品事故。向被这条消息骚扰到的诸位表示抱歉。&br&&br&说明一下是次事故原因。这条消息并非广告,而是我们在测试中的「礼包」功能,开发者可以通过本功能向安装了自己开发的应用的用户发送正在进行的活动信息,并通过豌豆荚领取。这个功能还在内测中,按照设计,只有安装了捕鱼达人的用户才会看到这条消息,但昨天在测试中,错误地将消息发送给了所有用户,这是造成骚扰的原因。&br&&br&此外,我之前也有注意到抱怨豌豆荚通知过于频繁的用户越来越多,也是豌豆荚最主要的被卸载原因之一。因此,八月份的时候我们对通知栏进行了清理整顿。八月后的版本比之前要安静多了,符合 Google 官方对通知栏使用的规范,大家可以试试。另外,我们坚持一直使用单色通知栏图标,不做彩色文字,也是为了遵守 Google 官方规范。&br&&br&最后——虽然听起来很官方——还是要谢谢大家的建议。有不少问题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样由 KPI 驱动,而是由我们的设计质量、工程质量还达不到理想状况造成的,我们也一直在改进。我们做豌豆荚,是希望既是一个大众的产品,又没有其它大众产品身上的陋习。希望大家继续监督。&br&&br&&i&&u&Update:&/u&&/i& 豌豆荚自身升级频繁的问题,坦白讲之前没有意识到会对大家有这么大困扰。目前的状况主要也是我们产品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还有些问题,经常要打补丁。承诺 10 月改进。
首先,向昨天收到「捕鱼达人游戏礼包发放中」消息的用户致歉。包括我自己昨天半夜看到的时候也颇为惊诧,这是一次不应该发生的产品事故。向被这条消息骚扰到的诸位表示抱歉。说明一下是次事故原因。这条消息并非广告,而是我们在测试中的「礼包」功能,开发…
来自子话题:
&img src=&/fff1f53dea168b92c45e7_b.jpg& data-rawheight=&740&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fff1f53dea168b92c45e7_r.jpg&&&br&&img src=&/c7c427b80da1bf3e065c46_b.jpg& data-rawheight=&1013&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c7c427b80da1bf3e065c46_r.jpg&&&br&我试了下&img src=&/b4af61c87b61d3002dbeb_b.jpg& data-rawheight=&1800&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b4af61c87b61d3002dbeb_r.jpg&&&img src=&/7bc19f2f6df5e1fe647f2_b.jpg& data-rawheight=&1800& data-rawwidth=&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7bc19f2f6df5e1fe647f2_r.jpg&&
来自子话题:
加上帮别人代买的,大概有五六台kpw和四五台ipad,ipad涵盖各种型号。和上面诸位不同,我不认为在阅读上面kpw具有绝对性优势。对于很多人来说,iPad甚至才是更适合自己的东西,当然,因为iPad可以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拿到iPad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只是当做娱乐工具的人也太多。所以,我认为kpw真正、乃至唯一的绝对性的优势是它只能用来看书。&br&&br&本来只是上课期间随便回答了一下,料想会沉在下面,所以诸多方面很乱,错字什么的也没注意,表示惭愧,当然,个人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还请见谅。&br&&br&一,跟实体书比较&br&像大家公认的那样,kpw的特点大概有这些&b&:媲美纸质书的阅读效果、比诺基亚还夸张的续航、比纸质书还要轻的质量、相比较手机平板而言更护眼等。&/b&&br&但是这些特点似乎都是在和手机平板比,可更多的人还是在看纸质书,他们并不是从手机平板阅读跳到kpw去,而是从纸质书的阅读转到kpw上去,作为大部分纸质书的替代也好,部分纸质书阅读的替代也罢,总之,我觉得首先要拿它和纸质书来比才对,而不是跟手机平板对比。&br&据我不完全地考虑,对比传统的纸质书,kpw在存&b&储量、携带&/b&上具有优势,但阅读效果上,不管再怎么说媲美纸质书,也还是打不到纸质书的阅读效果,尤其是那一页一页的翻的效果,不亲自去触摸书页的话很难有感觉。至于在阅读笔记方面,kpw虽然也可以,并且在查阅方面更有优势,可是,目前就kpw来说,只能是下划线的程度吧,加上手写的应该可以加深印象之类的,至少kpw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br&&br&重点说下&b&价格&/b&,有些人觉得便宜,有些人觉得贵,肯定是因人而异。kpw目前国行价格大概800吧,换算下来大概得读40本书才能“赚”回来,这个计算,是说的看免费的书吧。如果是看正版书的话,随便搜了几本书的实体价和kindle价,大概便宜5~10块钱的样子,草率的估算,得读80~100本书才能找回kpw的购置成本。所以,如果你阅读量达,kpw毋庸置疑值得你拥有。但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还没有kpw的时候就有个坏毛病,买了很多书,但是真正看的不太多,若是有了kpw并且喜欢支持正版,会不会同样在&a href=&http://z.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上面挑了很多书,结果看的却不那么多?这也是隐性支出,而且你买的kindle版不会想实体书一样对在你面前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你,你再不看就如何如何如何,起码视觉上冲击没有一堆实体书对在你面前那么强烈。&br&&br&还有一点是资源, 同样,这点上也说不上谁对比谁有绝对性的优势。可能你需要的专业书只有扫描的PDF,可能你数次想去买书的时候发现kindle商店都没有,所有谁的资源更多谁的资源更少很难比较,同样也是因人而异。但是,据我有限的信息来说,目前kindle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大概只能体现在专业性较强、比较偏的书籍上面,而且是因为它可以看PDF,但话又说过来,既然是PDF我干吗非得用kpw来看呢?打印下来不更好?所以,在我两次都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书之后,我就放弃了,我不想看去网上随便下个排版很乱的txt之类,而我的一个女同学,她号称用kpw看了几千本言情小说,对她来说电纸书毫无疑问具有绝对性的资源优势。&br&&br&综上,&b&考虑要不要买kpw,可以先从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量、阅读场所、阅读内容开始。&/b&如果你的阅读量很大,又或者你在室外阅读的机会比较多,又或者你想读的书并不值得你花钱买纸质版,买一个kpw吧,阅读体验真的很好,你会觉得很超值。&br&可是,如果你更倾向于阅读纸质书的感觉,你的阅读量相对也没有那么大,或者你喜欢看着自己阅读过的书放在书架上,或者你对手写的阅读笔记情有独钟,kpw有与没有对你来说可能没多大区别,当然,如果你有钱,买一个呗。&br&&br&———————————————————————————————————————————&br&吃个饭接着改。&br&&br&二,跟手机平板比较&br&本来就像评论里面有人说的那样,kpw和iPad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比的,可还是有很多人会纠结这个问题,主观臆断,经济方面确实可能会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则可能是——相比较iPad而言,kpw更显得高大上!是的,kpw更显得高大上,尤其是在知乎用户群体里面,毋庸置疑。&br&还是拿大家公认的kpw的优点来说。&br&&br&1,“kindle富一生”。&br&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听了这句话然后对kindle产生了兴趣。&br&之前给两位舍友带了kpw,其中一人在一年多的试用期内看完了《灌篮高手》的漫画。另一位舍友考研期间入手了ipad air,考上之后说,如果没有买iPad很可能自己就考不上。我也觉得两者之间没有啥必然的联系。他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自己各种资料都是用ipad看的,在百度网盘里面找到或者下载后存到百度盘,拿ipad下载用Documents复习,省钱,方便。而之前用kpw的时候,我经常说,你丫有病吧,那么小的子你也看的下去,眼睛不瞎才怪。果然,后来kpw就再也没有承担过看PDF的重任了。&br&kpw的确是一款很伟大的产品,我个人非常推崇,但就像漂亮的衣服并不一定穿在所有人身上都好看一样,谈性价比,谈实用性,抛开自身实际情况很显然是不靠谱的。&br&如果你想要一个设备,拿来消遣,不要搞的满天下的人都天天只想着学习,都非得学习,而学习又非得大量的看书一样。拿kpw同样可以只是看网络小说娱乐,拿iPad同样可以用来搞学习,一样的东西到了不一样的人手里,用处可能就不一样。所以,不要被那句“kindle富一生”给绑架了,当初我大老远的从岛国带回来的五台kpw,没有一个主人用它看了超过五本书,基本上都已经几易其主了。而舍友本来是买来当作娱乐工具的iPad竟然意外的发挥了“学习工具”的作用。&br&“单反穷三代”,但人家就愿意穷乐呵,“kindle富一生“搞不好到了你手里,哎,不过是又干了一件后悔的事罢了,说到底,“穷”还是“富&跟东西本身关系不大。抱着意淫的态度去kpw,我还是劝你洗洗睡吧。&br&&br&2,便利性。&br&&b&&u&携带方便没什么可说的,kpw完爆iPad,哪怕是mini。&/u&&/b&如果你对这点要求很高,并且也确实需要经常带在身上在外阅读,那还犹豫什么。&br&就在今天早上头一次在“多看”上面买了古龙的两本小说。相比较之前用kpw时在亚马逊上买书,感觉方便多了。在多看上面下单之前我也试过在ipad上的kindle软件上购买,结果发现似乎没有商店,得去网站上,单是这一点就赶走了不少人,比如我。然后还有一个已经工作的同学告诉我,它想买的基本专业书&a href=&http://z.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上有,但是它没有信用卡,我说不用信用卡也可以吧,他说不可以,得说明,他不是小白女生,是搞it的技术宅,我不关心&a href=&http://z.c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上是不是真的可以不用信用卡支付(kindle商店),作为用户的如果认为他不可以那就是不可以,你可以说用户笨蛋,但我只能所kindle体验差,不方便。我花了一大段说这事儿,但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对于真正想看书的人完全不是负担,这一点是需要说明的。&br&&br&3,续航、护眼、阅读体验&br&&b&没什么可说的,kpw继续完爆iPad,本身定位就不同,完全不具备可比性。不多说,不代表不值得一提。但是,要清楚,这一切都是假设你有大量电子版、出版物阅读需求、长时间阅读习惯的前提下。&/b&&br&但如果你的阅读主要是一些未出版物(比如知乎,比如杂志,比如某个人的博客、专栏,某个媒体的特定栏目,包括但不局限于新闻,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算哪门子的阅读?那可能是你还没有高质量的信息来源而已。),iPad可能会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kpw的”护眼、续航、阅读体验”在这里也没有多大的竞争力。&br&&br&4,资源。&br&还用说吗?当然没什么可说的。iPad上的资源只有你不想找的,没有你找不到的,如果找不到也只能是你自己的问题。当然,资源一旦多了,成本也低的话,可能就发挥不了什么价值了。&br&&br&5,功能。&br&我认为,kpw的单一性是它唯一的绝对性的优势。&br&kpw大概八百块钱,想要阅读排版精良的书还得额外花钱去买,而且这东西除了看书别的一无是处。所以,买了它,你要么看书,要么仍角落里,要么低价转售。&br&放在角落里落灰也好,低价转手也好,都属于亏本的买卖,心理上就难以接受,当然,有钱淫就另当别论了。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你看书的动力。而当你开始用它看书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它有不少好处,比如眼睛不会像盯着电子屏幕那样干涩,不需要当好男人一天一冲,带着去旅行妙不可言,逼格也比拿着iPad看视频打游戏要高,嗯,网上还有数不尽的免费书籍,随着你阅读的不断深入,你可能会发现更多你喜欢看的书,进而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你才会觉得kpw很方便很划算,再之后才会觉得“kindle富一生”是多么有道理的话啊。&br&可是,不得不很遗憾的说,如同减肥的人想着从明天起要注意饮食要坚持跑步一样,不过是明天复明天罢了。若是这样,那对你而言,它就是一比亏本的买卖,还可能会让你感到负罪、懊恼、后悔等等负面情绪,还不如当初买个ipad让你娱乐之外偶尔发光发亮似的充当下学习工具。谁说娱乐有错?谁说人活着就非得学习?谁说不阅读的人就不幸福?这又是其他的话题了。&br&还没说iPad呢,好吧,如果你想着把它主要当成学习工具,祝你好运。&br&&br&三,综述&br&自从我开始使用iPad和iPhone,除了某一段时间下过一两个游戏玩过几天就没有玩过游戏,刷微博刷知乎的时间都很少。kpw买来的半年里看了有十五本左右的书,大学之后一年下来阅读也就十来本,稍微增加了阅读量,但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书,消遣而已,好在自我感觉良好。低价给了喜欢的女生(不喜欢我,并且不会要我的礼物。)打算再搞一台。&br&iPhone用的最少,不会拿来阅读,微博不刷,只会极少上。iPad用的比较多,背单词,reeder,电影,公开课,偶尔做做笔记,基本上就这些,可以说对我很有帮助,也可以说没帮助,为啥,因为这些都不一定非得要用iPad。&br&所以,买kpw也好,买iPad也好,纠结的人不过是需要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可事实上呢,只有你自己清楚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它,又是不是真的发挥了它的作用。&br&&br&原本只是不经思考的随便回答了一下,逻辑混乱,错字频频,竟然有了这么多赞同,作为新人压力徒增。改后可能会使人看的更加云里雾里,但结尾还是改之前的那句话,消费嘛,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b&&u&有喜欢的当然选择自己喜欢的,不知道自己喜好的就选择适合自己的,别人的尤其是网上的评价看看也就罢了,说重点就是要有主见。好吧,容易遭喷。其实很多时候真的所不是哪个好的问题,而是哪个适合自己的问题。&/u&&/b&
加上帮别人代买的,大概有五六台kpw和四五台ipad,ipad涵盖各种型号。和上面诸位不同,我不认为在阅读上面kpw具有绝对性优势。对于很多人来说,iPad甚至才是更适合自己的东西,当然,因为iPad可以干的事情多了,所以拿到iPad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只是当做娱乐…
来自子话题:
“面对越来越重的微信,轻量化的易信们是不是时机已到?”&br&&br&这个问题若需要成立,首先的前提是,越来越重,或者说功能越来越多的微信,会让用户感到不适甚至厌烦。这样,其他IM应用,才有机会了,对吧。&br&&br&但是实际上,功能越来越多的微信,对你,对你的朋友家人使用而言,相比以前的未来,是否真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厌烦?&br&&br&其实不然。微信每次发版本(除了某些特殊情况,如crash繁多,或者Android UI改版什么的),AppStore中的评论大多一片好评,在此不赘述举例了。&br&&br&这是为何?&br&&br&&b&因为微信在把新功能藏起来。&/b&&br&&br&为何叫藏起来?&br&&br&你可以想象,如果你在一个储物空间非常大的套房内,放1000件杂物到各式各样的箱子柜子盒子中,并且每个箱子柜子和盒子,按照其功能逻辑、需求场景(什么时候需要用到他)来摆放,在厨房拉开橱柜就看到碗筷菜刀砧板,在客厅茶几下格一摸就找到了电视遥控器,你是否会觉得,东西太多是一种负担,会带来不适,会带来厌烦?&br&&br&你也可以想象,如果你在一个储物空间狭小甚至没有储物空间的10平米出租屋内,放100件,哦不,50件杂物到你的桌子上和一个唯一的柜子里,你甚至没有专门的厨房,在枕头旁边放着砧板和土豆刨子(这毫无逻辑,对吧?对,我是在暗示一些东西),你是否会觉得,东西太多是一种负担,会带来不适,会带来厌烦?&br&&br&所以微信把新功能藏起来,藏到了按功能逻辑、需求场景来排布的储物空间里。&br&&br&当你不方便听语音时,你可以长按语音来把语言转成文字阅读;当你觉得文字太长而字太小读起来不舒服时,你可以双击放大全屏阅读。但是,当你不需要时,这些东西不会显示在屏幕上告诉你,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用我用我。枕头旁边不会放着砧板和土豆刨子。&br&&br&这非常好,对吧?但是这是有限的。而我觉得这能再有趣一点。&br&&br&当你需要或者听说或者想要试试用微信查话费时,你可以关注公众号“广东联通”并绑定你的手机号,来实现上述功能;当你想要用微信收到刷卡提醒时,你可以关注你用的银行的公众号。&br&&br&还有许多这样的公众号,它们之所以是一个个都需要用户去关注再使用,就是想达到在用户想起来,我要做饭时(我要查话费时),才打开橱柜(打开或者去关注一个公众号),拿出菜刀和砧板(一键查话费)。这样一来,每一个公众号都是一个功能或者说一个杂物,几万几十万个杂物都放在一个柜子里,但是你拉开柜子门就能找到你现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想要,而其他杂物又不会在此时出来蹦达。&br&&br&公众帐号就是一个无限的储物空间机制。这是为什么微信要在公众帐号喔。因为,早就想到,微信肯定会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但储物空间是有限的,于是微信做了公众帐号。
“面对越来越重的微信,轻量化的易信们是不是时机已到?”这个问题若需要成立,首先的前提是,越来越重,或者说功能越来越多的微信,会让用户感到不适甚至厌烦。这样,其他IM应用,才有机会了,对吧。但是实际上,功能越来越多的微信,对你,对你的朋友家人…
来自子话题:
Time Machine可是OSX在我心目中一把将Windows击倒的大杀器,是除了睡眠、唤醒以外在我心目中最重要的功能。与其在外置硬盘中装满盗版电影,我更加情愿装满Time Machine备份,也就是所有我在电脑上留下的心血和轨迹。&br&&br&Time Machine备份简单来说和iOS设备的备份是差不多效果。&br&&br&如果你使用过iPhone,并且通过iTunes或者iCloud备份过iPhone可能会更明白,只要有备份,即使拿来一部全新的iPhone,从备份中恢复后,你会得到一部与之前&b&一模一样&/b&的手机,从图库音乐库到使用偏好访问历史用户字典以及上次没写完的微博,各个方面identical。&br&&br&同样,只要使用Time Machine备份过,即使原来的Mac在Windows双系统下渲染片子时突然蓝屏被你一气之下砸坏或者在麦当劳吃晚饭时被人连电脑包顺走,你也只需走进Apple Store,买一台新Mac,回家连上Time Capsule或者插上含有备份的硬盘,&del&按住option开机进入recovery分区,选择从Time Machine中恢复。&/del&开机后打开迁移助手Migration Assistant,选择从Time Machine备份中恢复。等你小憩醒来,将会看到一台和之前一模一样的Mac,不仅是图库音乐库昨晚看过的美剧进度,包括所有设置、开机启动项浏览器历史都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感觉,真的是感动的让人流泪的。你可能需要额外做的是重新激活部分付费软件,如果还想念着双系统的话还需要重新配置bootcamp并安装。&br&&br&当然上面只是Time Machine顺滑体验的一部分,Time Machine可以带你回到每一个有记录的节点,例如你有一个project几个月前 从零开始做,在Time Machine中可以演绎整个project文件夹内的变化,同时可以把某个时间任何文件揪出来。这感觉就像你有一麻袋后悔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br&&br&需要承认的是每个人对于自己资料的保管有不同的偏好,有人不备份,有人活在云端,也有人喜欢Time Machine这种传统但可靠的方式。就我个人而言,普通文档全部云端同步,音乐库在iTunes Match上,照片库太大连同整台电脑的文件全部Time Machine备份。我觉得自己往往比别人靠的住,云端同步依赖网络并且有隐私风险,自己的硬盘或者Time Capsule除非是被外星人访问地球时强大的电磁波击毁,一般情况下是更可靠的。&br&&br&Edit: 在评论中&a href=&/people/m37az& class=&internal&&王语&/a&和&a href=&/people/bao-lei-er& class=&internal&&寳雷尔&/a&提到换电脑后Time Machine备份无法恢复的问题,我才突然想起来迁移助手Migration Assistant。在苹果的技术支持文档&a href=&/kb/HT1427?viewlocale=en_US&locale=en_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c Basics: Time Machine&i class=&icon-external&&&/i&&/a& 中提到在全新的Mac上恢复备份要通过迁移助手。而我之前的答案中关于恢复备份的描述是基于我自己和朋友在电脑硬件升级后恢复系统的经验,并非更换全新电脑。所以对原文中进行了修改,将原描述替换为苹果说明的迁移助手的方法。对于我之前误导性的内容表示抱歉,如果有朋友是收藏为了将来可能遇到的重装恢复,希望你们能看到更新后的回答。
Time Machine可是OSX在我心目中一把将Windows击倒的大杀器,是除了睡眠、唤醒以外在我心目中最重要的功能。与其在外置硬盘中装满盗版电影,我更加情愿装满Time Machine备份,也就是所有我在电脑上留下的心血和轨迹。Time Machine备份简单来说和iOS设备的备…
来自子话题:
我很想告诉大家,八张照片是我们经过几夜通宵达旦的集体讨论,通过国外学者对视觉研究,以及图像专家对单张相片平均所含信息量的判断,最终讨论出的结果。但很遗憾,事实是八张照片几乎完全是一个随机的决定,就和火车铁轨的间距 1.435米一样,其实它就是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我很想告诉大家,八张照片是我们经过几夜通宵达旦的集体讨论,通过国外学者对视觉研究,以及图像专家对单张相片平均所含信息量的判断,最终讨论出的结果。但很遗憾,事实是八张照片几乎完全是一个随机的决定,就和火车铁轨的间距 1.435米一样,其实它就是两…
首先,开复的这个问题,让我这样一个在中国企业软件应用行业中从业了近18年的人感到深深汗颜。同时,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事实,而且同业者确实也有很多人做过相应的反思。&br&简单得说,市场和需求决定产业。&br&对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你去问一个企业,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基本上就是产品,成本,效率以及市场营销。对于在中国市场环境中经营的企业,在大多数领域,行业内,其最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关系,这个因素一家独大。虽然,近20年来,这个因素所影响的范围和影响力的大小在逐步的变小变弱,但是,企业相关的这样一个领域,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br&&br&哪怕对于软件企业来说亦然是如此,为什么当年做财务软件的公司多入牛毛,而现在只有用友金蝶脱颖而出?这和用友金蝶自身的努力与技术当然密切相关,但是政府财政口,税务口的认证和绑定恐怕意义更大一些。&br&为什么当年蓝点linux汇聚了中国顶尖的技术人才,具有完全自主创新的中文内核,也在圈里得到最多认可以及知名度,最终却是红旗linux等产品大行天下,那你其实得看政府资源的投入取向(不单单是扶植资金,还有市场资源投入)&br&&br&那么企业软件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呢?以传统经典的理论来说,效率,成本等等都会是价值所在,但企业软件,明显一般不能在政府公关上带来太大价值(有特例,下文说明)。这就是企业软件在中国市场上很多地方的鸡肋所在,你不能指望着鸡肋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这正是中国企业软件的痛脚所在。这也是我们很多企业软件从业人员的心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你做的东西很多时候是个鸡肋,导致的结果是,你很难从你做的工作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中国企业软件行业流失大量高端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业务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人才。这种痛苦曾经伴随和困惑了我很长时间,直到遇到了一些像顺丰,sony,安利这样优质的客户和项目,才得以缓解。&br&&br&其实,上述的因素只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还有很多也很重要的因素,不妨举些经典的案例来看。&br&中国的企业软件市场,如果根据客户群体来分,大约可以分成4个部分:&br&1. 外资跨国企业客户&br&2. 民营企业客户&br&3. 国资企业客户&br&4. 政府机构及组织客户&br&从每年中国市场上贡献的销售额来说,其中大约的排名是国资企业客户&政府及机构及组织客户&外资跨国企业客户&民营企业客户,其中国资企业客户贡献的销售额一家独大,远远大于其他市场领域。行业内应该知道,大单都是出在电力,银行,电信运营商等领域。&br&外资跨国企业客户难道IT投入就这么少么?其实不然,只是绝大部分跨国巨头,其IT规划,投入在全球总部已经决定了,并没有给国内留下太多空间。这种情况,在一些国内分公司的市场共享和话语权得到极大加强的一些企业中,已经得到改观,另外,SaaS也在很多跨国企业中国分公司受到欢迎,因为这是服务合同,不是IT投资合同。总的来说,国际跨国公司中国的分枝机构在IT上,尤其是软件领域的投入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和国资企业相比。但是这些项目和客户,往往能够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系统。&br&民营企业是个很有意思的客户市场领域。我先举几个经典的例子。&br&1.我有一个纺织印染领域的客户,在中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上,处于顶尖地位。它每年因为合同延误,错发,所造成的赔偿损失,最高可占到其销售的40%。全然是管理混乱以及内部差错所致。最初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很为兴奋,觉得企业软件对这个客户大有所为。但最后发现,其实这个企业的决策者的注意力全都在寻找更为便宜,更为廉价的原材料采购和代工厂身上,这才是它赖以生存之本。对于降低损耗这件事,企业的决策者并不太关注,也不愿意投入(钱只是一个因素,重要的是企业机制和管理者的介入)。照他们董事长的话来说,目前我们还赔得起,寻找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工人和代工厂,才是重中之重,低廉的价格才是他们的生命线。至于优化内部,提高产品质量和供货质量,他们本无百年老店的愿望,长期效益也不在他们的重点目标之中。&br&2.我另外一个客户,国内的上市企业,相应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2006年以来基本上就没有产生什么像样的项目和需求了。国外引进的,在国际上都处于顶尖水平的4条流水线,3条处于长年停工。企业的重点全部投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上的关键,在于向政府拿地。房地产业务上也未产生什么IT诉求。&br&3.亦是国内行业内顶尖的制造业龙头企业Y。前些年,在轰轰烈烈的ERP建设大潮中,决定投巨资建设ERP。决意选用SAP的产品。因此,我们还特地从海外请回一位ERP的专家G参与。下面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第一次交流会的一个对话:&br&G:请问你们为什么决定采用SAP的产品,SAP的那些产品内容和特质是你们所关注和看重的?&br&Y:SAP不是最好的么?我们就要用最好的产品。&br&G:ERP其实没有特别的好坏之分,不同的ERP产品其实代表的不同的管理内涵,管理思路和流程方式,选择合适的ERP产品其实很关键。如果全世界企业都用SAP的话,那岂不是都管理同质化了?就不能产生太多差异化竞争了。选择ERP,最好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特点,了解产品,先选一个合适的产品,再在基础上做实施。&br&Y:国内大家都用SAP啊,SAP挺靠谱,就用SAP吧&br&G:。。。。。。。&br&&br&综上所述,在民营企业领域,中国很多企业并没有看到企业软件的价值所在,而由于其行业,业务的多变性,使得这些企业很多也不在乎这些企业软件所带来的价值。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逐利的本质驱动(无可厚非),变换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使得很多企业很难在特定领域做深做强。因此,民营企业市场,一直是国内企业软件市场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领域。不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内也有一些顶尖的民营企业,开始重视IT投入,并尝到甜头(例如快递领域)。但是你会发现,在中国最强势的行业分类:制造业中,民营制造业之于IT,还是和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地位所极不相称的,这和企业根本上的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br&&br&最后说说国企和政府市场。这个市场贡献的合同和销售额之巨,有目共睹。有时候,某国企一个省的分公司的IT投入,就足以养活一个中大型的IT企业。但是这个行业内大家也都很清楚,这中间有多少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前面说到,企业软件有时候有特例对政府公关也是有价值的,主要就在这些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上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年来,尤其是国企领域,真正有正面的业务诉求,重大的价值贡献的企业软件项目,越来越多,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国企在IT投资上水平越来越高的体现。但是同样也必须认识到,在这个市场上,软件产品本身的优劣和合适与否,不是重要问题,甚至不是个问题。类似海南出现的,没有一个雇佣员工的纯皮包公司中标全省医院HIS的工程的案例,其实比比皆是。劣币驱逐良币,是常态。同样100万的成本,全部投入企业软件产品实施,和花50万做实施,另花40万做打点,这两类东西肯定不是一个层次的。而两者谁能中标,一目了然。所幸的是,类似IBM等跨国IT企业,依赖其品牌溢价,可以在高成本的基础上,有机会做出一些有价值的系统来,但是留给创新型,技术型或者业务型的,真正有价值有发展的企业软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几近于无。&br&&br&综上所述,中国企业软件市场的局面滞缓,受以下几个因素左右:&br&1. 国内企业的很多根本性的价值导向,和企业软件所能带来的价值,并不吻合。简单说就是真正很多企业想要的东西,不是软件能带来的。国外很多经典的企业软件的设计思路,有些在中国没有太多的价值体现和生存空间。&br&&br&2. 中国表面上有两类市场:国家垄断的行业市场,和开放的行业市场,企业软件其实属于第三类:表面上是开放的行业市场,其实深受国家及政府的影响和控制,无论是从政策,资金扶植,和接口准入等层面,还是说市场资源(最大的市场在国企和政府)层面,不单软件,其实其他服务于企业的行业很多时候都一样。中国面向个人用户的企业,反倒在追赶世界一流上,走在了前面(例如互联网领域)。&br&&br&3. 中国的经济环境乃至政策环境,变换不定,使得能够扎实下来做本业的企业很少。相应的,对企业软件这种带来长期价值的产品,形不成稳定和长期的需求。&br&&br&4. 中国的企业软件始终被压制在了中国市场这个领域,缺乏走出去的能力,渠道和意识。&br&&br&不过,我必须说,这些情况,近年来一直在改善,也有不少可能的突破点,其中包括:&br&1. 国内的一些行业,其市场环境相对发展已经使得竞争和规则越来越成熟,因此,对企业软件的依赖与期望已经越来越大,尤其是外资和民营一起唱主角的领域,选准这样的领域,就是很好的选择。&br&2. 国内的出色的企业开始走出去,相对应的,国内相应的企业软件也跟随这样的企业一起走了出去,或者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范例,前有中国的电信计费系统在海外得到应用,现在包括我参与的一些国内的企业软件,也随着顺丰和sony这样的企业,走向海外。事实上,许多国内的企业软件,在特定领域,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领先的系统。如果有出色的渠道和影响,走向海外市场也是很好的条路,从提升影响力来说,尤其重要。&br&3.同上一点,考虑到各个跨国巨头,在中国的分公司越来越重要,贡献的价值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大,国内分枝机构的话语权也原来越高,这里面,存在机会,伴随着XX公司中国分公司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中国企业软件的市场和影响力也有机会扩散到全球。&br&4. 国内有一些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特殊的需求,这一部分,必须只能由国内的软件厂商完成,另外,有些领域,国内企业的需求更为复杂和高标准,找准定位,这些都是全球范围内企业软件领域的蓝海,找准这些点,能够沉下心来仔细做业务,做技术,是可能有巨大回报的。(其实财务软件就是一例)&br&5.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软件,国内并不输西方太多。甚至是超过北美的。(因为手机在中国的使用普及性),至少我参加类似WWDC之类的会议是能够深切感觉到的。在这个领域内,大家至少是一条起跑线上的,而且中国的环境还有那么点优势。&br&6. 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能够多多关注一下企业软件这个领域,从而能够给这个领域扎下来沉下来做事的人和企业好一点的生存环境,这会带来很好的助益。举例来说,尝有IBM中国的高管人员对我说,你们做了那么多东西,企业移动互联网现在又是焦点,赶紧去美国注册个公司,在美国随便搞一两个客户,直接卖给IBM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惜海外运作不是那么轻易的事情,而在国内,是万无这样的机会的。国内的例子是,我们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拿了我们最好的产品,做了完备的资料,去申请国家的基金资助。结果讲的时间只有10分钟,事实上只给了5分钟,刚开了个头就被打断。虽然最后申请到了资金,但是我知道那是委托的中介公司的功劳,和我们的技术及产品没什么太大关系,很有失落感。。。&br&&br&总之是找准定位,有个好的生存环境,最好还能有走向世界的渠道和方法,至少现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给了我们不错的空间。&br&企业软件和普通互联网产业不同,并没有那么依赖输血和累积用户。虽然这个领域的很多高端人才,业务层面的很多去了甲方,技术层面的很多去了公众互联网领域,但是留下来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学习公众互联网创业领域的专注精神,在市场环境越来越好的趋势里,是很有机会迎来蓬勃的发展的,至少我看好这一点。相比印度的几近纯外包的市场(也有接触),国内企业软件在业务及技术积累上,还是要强很多很多的,没有理由望其项背。&br&&br&应@黄继新 的要求,补充一下。&br&移动互联网还是有可能,传统互联网领域的话,唯一能够依赖的就是政策性壁垒,例如政策法规壁垒(例如财务领域诞生金蝶用友),国家安全壁垒(例如安全软件的诸多厂商,中间件诞生通科技,OS诞生红旗)。除此之外,传统互联网(不排除移动互联网)中的特例是企业的用户服务领域以及公众营销领域,这也是介于企业应用和公众应用之间的应用。尝如我们客户某跨国巨型的一位前资深副总裁所言,中国的消费者,是世界上要求最高,最复杂的消费者群体。 &br&为什么说移动互联网上的企业软件还有可能呢?是因为,在目前全球范围之内,大家基本上是在一条起跑线上。而中国目前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至少比起20年前,要好很多,而且手机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的程度也很高。&br&至于楼上广受赞同的“匿名”先生所述的答案&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question..&/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基本上,可以总结为面向小微企业的SaaS。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市场,已经开始并存在很长时间了。&br&首先B/S的应用依然是企业软件的主流,并不像此文所说的以C/S为主。对于企业用户市场来说,利用本地的硬件特性的应用比较少(例如游戏利用图形子系统),B/S架构反而更为有优势,因此早就大行其道了。至于面向小微企业的SaaS,其实你要看两个关键点1.市场推广 2.企业决策,也就是说,靠什么推广到这么多企业那去?企业凭什么买你的软件服务?后者其实也可以归结到前者。靠一家家企业推,不现实,靠公众互联网的推广方式推,从预期收益和市场的盘子来说,不是一个成本合适的方式。但从根本上,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根本。根本问题最后再说&br&中国目前这个市场上,基本上有3类此种运营模式的企业软件服务:1.捆着运营商推的 2.捆着政府和行业协会推的 3.自主推广的。&br&各类都有非常多成功,失败或者成败难料的例子。前两者不用说,其实还是政府行为,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也很多。成功的要么是政府硬性捆绑的,例如金税工程,海关报关系统等。要么涉及营销类,典型的就是短信群发(例如垃圾短信之王网秦都上市了,依赖运营商推广)。失败的很多,中国电信商务领航里有一堆。自己推广的有,目前尚无成功案例,进行中的有明道,抄袭salesforce的800app等,反正至今我并不是太看好。&br&类似很多如人设想中的企业软件的app store,软件超市一类的构想,早有业界的大牛们尝试过了。例如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IBM的中小企业应用软件包(捆绑IBM硬件以优惠价格销售),联通的中小企业软件产品包等。坦率得说,并无特别成功的案例。&br&因为无论何种方式,你都不能绕开一点(公众互联网也一样),你要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而中国小微企业的那些迫切需求真是软件可以满足的? &br&企业市场,和个人市场是不同的。个人消费群体,追赶潮流,模仿从众,追求时尚,是常态,是正常心理,也就是说,部分人群(乃至整个人群)需求同质化是再根本不过的事情。个人消费的市场,是一个更为感性的市场&br&而企业软件是什么?企业软件,用于解决企业核心需求的,代表和包含了企业产品设计,管理,经营,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 一般我们会把企业软件分为3个层次,&br&第一层次是解决基本性的1,2个点滴日常事务,例如邮件系统,这没有太多附加值和壁垒,这个东西天下大同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也很难建立起壁垒。&br&第二个层次是,实现和融入企业现有的流程和业务,成为企业的日常血液。换句话来说要深入了解企业客户业务,这个东西天下大同就会是个很大问题&br&第三个层次是,使企业的IT系统和软件系统,给企业带来业务创新,带来依托于企业软件的业务创新和发展(DELL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核心创新能力的体现,这是绝无可能天下大同的,产生普适需求的。&br&如果同一个软件能够满足全部或者大多数企业的需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企业的同质化。而企业生存,发展,具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什么?是差异化。对于在创新和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要求更高的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尤其是如此!企业软件市场,是一个涉及到企业生存发展的纯理性市场。&br&如果一个企业使用完全一样的产品设计软件,一样的生产管理软件,一样的财务管理系统,一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一样的订单及市场管理,一样的客户服务管理,那么他们一般情况下,只能打价格战了。如果早在20年前就实现了这种天下大同,根本不可能诞生DELL和优衣库这样优秀的企业。&br&何况一个成长起来的大企业,更不会把这样命脉捏在别人手里。&br&因此,在企业软件领域,模仿苹果模式,是个伪命题。&br&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应用软件市场,更多的是服务的市场,而不是产品的市场。(少数一两个狭窄的领域例外),产品化的,更多是平台级的市场,例如数据库和OS。&br&有人也许会提ERP领域和CRM领域,但是必须知道的是,这也是平台化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定制化实施,才是重头。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中国可以产生这样平台化的软件商和服务商么?有可能,这种可能性并不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美国就诞生了oracle和IBM。在中国这样的机会一直存在,但是事实上,如上所述,中国的环境并没有将太多这样的可能变成现实。变成现实的,基本上都充分利用了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壁垒。其实你看看,用友做CRM,其实就可见一斑。用友已然有足够强大的财力和大量保有客户的基础,王文京也从美国挖了不少重量级的高人。&br&&br&&b&最后,说得太多了,再总结一下针对问题的简短回答。&/b&&br&企业软件在中国的发展,是随着其市场目标的企业而定的,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真正走向成熟和真正的市场化,企业软件的发展才会加速。面向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领域或者行业,相应的企业软件发展将越为迅速。&br&如果说怎么样寻找一种独特的方式去缩短这种差距,我个人倒是有一点小小的思路,这种独特的方式无非可以产生在两个方面:&br&1.寻找中国具有独特需求的企业软件市场的狭缝,而又不是在国家机器所控制的范围。其实垃圾短信群发,真还能靠得上这一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啊,有木有?国外都是垃圾邮件群发系统,国内某标榜企业移动互联网的龙头企业,每年还召集企业移动应用大会的,就是靠群发短信支撑其庞大的所谓的企业移动应用销售额的)。此外,我还发现过一个小的领域,就是医药行业在中国的销售管理,这是中国绝对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独特领域。不幸的是,这些领域往往很灰色的。&br&2. 也是我所看好的,那就是在某些领域,中国的特殊市场环境,比国外更苛刻,因此对企业提出的挑战也更大,能够把这些领域做好,那就是在全球领先了。例如,当年中国一个小银行要做发卡系统,引入了海外的一个先进系统(据称很牛,有很多成功案例),其结局是,一周之内,系统瘫痪,无以为继,这家地区性小银行一周的发卡数量,就超过了这个系统以前所有成功案例的银行一年的发卡数量,系统根本顶不住。再例如,曾经有一家欧洲的移动传输中间件的厂商进入中国市场,态度极其傲慢。宣称在欧洲,有众多的重量级成功案例。作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它意图劝退我们,并和他合作。但是态度上绝对让我无法接受,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欧洲所有案例总共接入了多少台终端?他说至少也有2,3万吧,我告诉他我们做的移动传输模块,不敢说自己是成熟产品,但是一个客户的一个单节点的接入,就超过8万台终端。总数有数十万终端在用。他顿时哑口无言。事实上,在后面的性能和压力测试上,他完败。事实上,这个移动传输模块,在以前的应用中,就是在IBM MQ无法承受的条件下,顶上去实现了用户的要求的,(原来基于MQ的设计需要至少64个接入节点,最后我们4个接入节点解决问题)。类似这样的领域,是中国的企业软件市场上大有可为,有机会找到一些独特方式的。
首先,开复的这个问题,让我这样一个在中国企业软件应用行业中从业了近18年的人感到深深汗颜。同时,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个事实,而且同业者确实也有很多人做过相应的反思。简单得说,市场和需求决定产业。对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你去问一个企业,…
来自子话题:
「我们思考了是否要为安卓做一个音乐应用,」第二天吃早餐时他(乔布斯)告诉我,「我们把 iTunes 装到 Windows 上以便能销售更多 iPod。但是我没看到把我们的音乐应用装到安卓系统上有什么好处,除了让安卓的用户高兴之外。而我不想让安卓的用户高兴。」&br&&br&——《史蒂夫o乔布斯传》
「我们思考了是否要为安卓做一个音乐应用,」第二天吃早餐时他(乔布斯)告诉我,「我们把 iTunes 装到 Windows 上以便能销售更多 iPod。但是我没看到把我们的音乐应用装到安卓系统上有什么好处,除了让安卓的用户高兴之外。而我不想让安卓的用户高兴。」—…
来自子话题:
&b&QQ&/b&&b&圈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b&&b&&/b&&br&&br&&b&摆脱顿巴数的魔咒&/b&&b&&/b&&br&&br&社交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自然给我们人类的大脑,只能让我们维系150-200个左右的好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很多社会群体的平均大小是150,这个数也被称为顿巴数(Dunbar Number)[1]。例如,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村落的人数大约在120-150人之间。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军队的一个基本作战单位的人数大约为130。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了解到,150-200人之间的公司可以基于人际关系运作,一旦超过,就需要各类等级制度和管理结构[2]。&br&&br&在近代以前,绝大部分人生活在150-200人之间的固定圈子里。圈子里的人之间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与圈子外的人很少有联系。因此,他们仅仅用大脑就可以管理整个圈子中的社交关系。当然,在这150个人中也有亲疏不同。其中最亲密的,大概包括3-5人,组成一个很小的核心圈。其次是稍大一些的圈子,大约30-50人[2]。再次就是整个圈子。
&br&&img src=&/b103f69ceafb9407490abe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但是,现代社会的流动性改变了这一切。我们随着成长,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圈子迁移到另一个圈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在一个地方出生和长大,去一个新的地方求学,认识新的朋友。毕业后,我们再去一个新的地方工作,认识新的同事……在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好友,也会有密友。但是随着迁移,旧的好友慢慢地被淡忘。Dunbar等人指出,每年我们会遗忘大约15%的好友,而旧时的密友也会从我们社交圈的中心,慢慢地退到圈子的边缘,甚至最终消失[1]。&br&&br&&img src=&/4ca7d681f7b8dcb4dbac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遗忘旧朋友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当我们到一个新的地方,需要结识新的朋友,融入新的环境,这一过程又变得有些吃力。尽管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但是,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结识朋友的主要手段。据研究统计,我们每天40%的时间,只用来和5个人打交道。而这5个人,往往还是我们的密友[1]。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面交流,对于快速地结交好友而言,效率显然有些低下。&br&&br&我们期望“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可事实上,我们正处在一种“难交新朋友,忘却老朋友”的尴尬处境中。现在社交网络类的网站和软件,正在努力地帮我们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添加相当多的好友,数百个甚至数千个。这似乎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我们还是管不过来。在一个成熟的社交网络中,用户的平均好友数仅为120-130。当好友数超过150-200,有些好友几乎就认不出来[1]。这昭示了一个可笑的,但是却不得不让人接受的事实:社交网络的确进化到了21世纪,可是我们大脑,并不比几千年前有多大的改观。看起来,顿巴数就像个魔咒。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仍然摆脱不了。&br&&br&可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把我们的生活圈子(包括过去的、当前的、正在进入的)直接地在社交网络中列出来呢?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管理和识别我们多年来积攒的好友,有些也许已经淡忘,但是当把他们放回到他们所在的圈子中时,那些忘却的姓名将再度清晰;我们也可以利用圈子中人脉的力量,去寻找失散多年的好友;我们也可以跟旧时的玩伴分享现在的故事,他们也一定很渴望知道我们的近况;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只需要加几个QQ好友,圈子就能为我们展示更多的潜在好友,帮助我们快速地融入新的环境……是啊,为什么不呢?&br&&br&QQ圈子,就这么诞生了。&br&&br&&br&&b&理念到实现的距离&/b&&b&&/b&&br&&br&理念到实现的距离,是一个合适的技术方案。QQ圈子的计算思想很简单:第一步,找到可能的圈友;第二步,分圈。&br&&br&寻找可能的圈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众所周知,QQ使用的账号是QQ号码。正是QQ号码,天然地成为了寻找好友的障碍——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QQ号码是多少。但是,我们相信,如果他们有QQ号码,总会有人知道。而这些人,就藏在我们的好友列表中。换句话说,那些失散多年的好友,很有可能就藏在我们的好友的好友(下文称为潜在好友)中。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我们最后做了个简单而又有效的设定,那就是把我们的圈友限定在好友和与我们关系紧密的潜在好友中。基于这个圈友列表,我们又设计了一套严谨的清洗、筛选和过滤算法。设计这些清洗、筛选和过滤算法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护隐私,二是为了提高推送的准确度。&br&&br&分圈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步骤。在真实的社交网络中,同一个圈子的人彼此熟识,而不同圈子的人之间,却鲜有交情。映射到QQ的账号体系中,这就等价于,同一个圈子的人互相加为好友,而不同圈子的人则彼此为“陌生人”。这一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经验,是我们整个分圈算法的基本假设。&br&&br&其实,基于这一假设的分圈算法并不罕见。学术界对与社交网络的分圈算法早有研究,其中较为流行的是Newman等人提出的分圈算法[3, 4]。我们在初期也尝试了Newman等人的方法,却发现这个算法比较消耗计算能力,而分出来的效果,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还尝试了文献中的另外一些方法,如Raghavan 等人[5]的一种随机扩散算法等。Raghavan 等人的算法大幅度地减少了运算量,可惜分出来的效果,仍然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想要展示的圈子,要更好一些,更准确一些。&br&&br&最后我们决定自己开发一套算法。经过长时间的尝试和实验,我们设计了一种“找朋友”算法。如同已有的社交网络分圈算法,“找朋友”算法只使用了QQ号码之间是否为好友这一最简单而直接的数据。这一算法的计算相对简单,效果却优于我们尝试过的所有方法。在算法里,每个圈子都在通过“找朋友”让自己变得更好。这里“好”的标准,也就是让圈子内的好友联系尽可能地紧密,而与圈子外的好友则尽可能地没有联系。&br&&img src=&/48ecdf8c9da3f703e3af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br&能让大家更好地识别圈子和圈友,我们还设计了特别的算法,尝试为圈子和圈友提供参考名称。在算法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隐私。例如,在一个圈子里,只有大部分圈子成员对某一个圈子成员都使用严格相同的备注名,这个备注名才会被聚合出来。而且这个备注名也仅仅只展现给这个圈子中的核心成员。所有的名称也都经过了非常严格和全面的脏词、敏感词等的过滤。此外,我们还基于小世界网络的理论[6, 7]精心设计了圈友的排序。我们还做了智能备注这样的功能,如果你愿意,可以快速地将圈子上的备注名复制到QQ的好友列表中……&br&&br&&br&&b&新的开始&/b&&b&&/b&&br&&br&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有限的大脑来应对现在多变的社交环境。QQ圈子将会是一个智能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辅助我们做很多琐碎的,有时也很困难的事情:譬如分组,备注,寻找好友。这个平台可以集成好友的通信方式,也能集成好友的消息动态,省去我们到处检索和浏览的精力。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维系现有关系,重拾失散的好友,也能帮助我们探索更多好友,拓展我们的社交网络。这个平台能帮助我们盘活我们的社会资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br&&br&QQ圈子,将是一个崭新的开始!&br&&br&&br&&b&参考文献:&/b&&br&1.
Dunbar, R., &i&You’ve Got to Have (150) Friends.&/i& The New York Times, The Opinion Pages, 2010.&br&2.
Dunbar, R., &i&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 Dunbar's Number and Other Evolutionary Quirks&/i&. 2010: Harvard Univ Pr.&br&3.
Newman, M.E.J., &i&Modular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i&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b&103&/b&(23): p. 8577.&br&4.
Newman, M.E.J. and M. Girvan, &i&Finding and evaluating community structure in networks.&/i& Physical review E, 2004. &b&69&/b&(2): p. 026113.&br&5.
Raghavan, U.N., R. Albert, and S. Kumara, &i&Near linear time algorithm to detect community structures in large-scale networks.&/i& Physical review E, 2007. &b&76&/b&(3): p. 036106.&br&6.
Adamic, L., &i&The small world web.&/i& Research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for Digital Libraries, 1999: p. 852-852.&br&7.
Collins, J.J. and C.C. Chow, It’s a small world. Nature, 84): p. 409-410.
QQ圈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摆脱顿巴数的魔咒社交是人类的一个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自然给我们人类的大脑,只能让我们维系150-200个左右的好友。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有好友慢慢地被淡忘。很多社会群体的平均大小是150,这个数也被称为顿巴数(Dunbar Number…
来自子话题:
&p&1-28更新:&/p&1)微信红包貌似不是微信团队作品,而是财付通团队,详见这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微信红包的产品经理是谁?&/a& 写答案的时候还没有媒体报道,所以一直以为是微信团队做的。whatever, 产品很棒!~&br&2)利益关系:俺现就职于OPPO,跟企鹅没有任何关系,软文之说何来......&br&&br&————分割线表示以下是原文——————&br&&br&&p&今天下午好好地研究了下微信新年红包,发现微信团队对用户心里把握真是出神入化。简要看看它火爆的原因吧~&/p&&br&&p&&b&1、简洁&/b&&/p&&p&
微信红包的玩法非常简单,几步路径而已:点击我要发红包→输入发多少个、总金额多少、祝福语→用微信支付付款→将红包分享到群。每一步的界面都简洁明了,只要有一定微信使用基础的人都可以顺利完成操作。&/p&&p&
微信团队的产品设计向来简洁而不简单,微信红包的简洁设计也在意料之中。手机APP产品设计的第一要务就是简洁,不要做过多的说明和功能的堆砌,抓住核心功能即可。在手机五六英寸的小屏幕上,最理想的境界是用户扫一眼便知道你这个东西要怎么使用、怎么玩,在这一点上,微信团队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张小龙已经成为产品经理的楷模。&/p&&p&
简洁的设计让用户知道怎么使用,任何一个人都几乎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慢慢研究怎么使用你的产品,而只有让用户能够很方便的使用产品,才有机会发生以后的一切故事。&/p&&p&&b&2、好玩、互动&/b&&/p&&p&
用户很方便地付款包好一个红包后,扔到群里让大家去“抢”,其乐趣在于抢红包以及金额随机发放。&/p&&p&
抢红包、先到先得的设计让群里的用户有种争先恐后的乐趣,就像老板说我有10个红包,但是我们公司有20个人,你们过来抢吧,先到先得,然后办公室的人都会蜂拥而上。但是假如老板说,我有20个红包发给你们,你们一个个来拿哈,在这种情况下,疯抢的情景基本不会发生,疯抢带来的乐趣也没有了。我想这就是人类天性使然,对稀缺资源总是会有复杂的感情:对稀缺资源的渴望、对占有稀缺资源后的满足、对无法占有资源的懊恼,因此总是希望可以获得稀缺的资源。假如见者有份,其乐趣便大大失去了。&/p&&p&
金额随机发放是又一个非常有趣的设计,如果微信红包有10个,总额是100元,那么拿到红包的10个用户得到的金额是随机的。这种随机性已经突破了简单的发红包行为,而把发红包变成一个好玩的游戏。依然是对用户心理的绝妙把握,不单止个数有限先到先得,而且领到的金额是随机的,其实谁都希望自己是最好运的,于是期盼自己获得高额红包,同时也在好奇自己到底能获得多少金额。这样的体验设计,在红包发放时,让用户在抢红包的过程中情绪高昂、充满好奇,在红包发放后还能引爆一群人的热烈讨论。&/p&&p&
在用户领到红包后,还可以在领红包的地方写上自己的留言,如果10个用户拿到了红包,那么这10个用户以及红包主人在这里的留言区会有一个简单、有趣的互动。然而更大的互动还是在微信群里面,没有抢到红包的在小小地懊恼、抢到红包的在讨论金额,总之是一小段火爆的讨论。&/p&&p&
至此,好玩的抢红包和金额随机发放两个功能点,绝妙地把握、调动了用户情绪,让用户开心、动情的产品,想不流行都难。而微信得天独厚的社交氛围,让微信红包的讨论更方便更热烈,加速了病毒式传播。&/p&&p&&b&3、对传统的突破&/b&&/p&&p&
让我们回顾下传统的发红包是怎么样的,从长辈手中拿过一个红包,然后说些礼貌客气话,红包踹裤兜里,不能拆开看因为这是不礼貌的,然后就没然后了。即使到后来的支付宝在线转账,也依然是同样的过程,只不过纸币变成了账户上的数字,反而感受不到现金在手的爽快。&/p&&p&
微信红包,已经大大地超越了”发红包“的概念,而把发红包变成一种好玩有趣的游戏。传统的发红包过程,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单调、羞涩,只有收到红包的人在拆开看到现金的时候有种喜悦感。而微信红包的抢红包、金额随机以及讨论得到多少钱,这个流畅的过程是对发红包传统的颠覆,让人在拿红包的时候有乐趣、拆红包的时候有好奇和惊喜、拆完红包后还能愉快地和别人展开讨论。突破了传统还能打造如此畅快的产品体验,让人再次对微信团队的产品设计能力心悦诚服。&/p&&br&&br&&p&最后,这么好玩的微信新年红包,银行卡绑定的人数暴增也是水到渠成的吧。&/p&
1-28更新:1)微信红包貌似不是微信团队作品,而是财付通团队,详见这个问题: 写答案的时候还没有媒体报道,所以一直以为是微信团队做的。whatever, 产品很棒!~2)利益关系:俺现就职于OPPO,跟企鹅没有任何关系,软文之说何来..…
来自子话题:
这个题目的描述目前被修改了。&br&正如题主在题目的附加说明中所说,原题目为「如果在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怎么简单快捷的分享到微信朋友圈?」&br&&br&既然题目描述已经这样修改过,那大家不妨点我「没有帮助」。不过如果可能,在此,我愿意再次详细讲一下:为什么对于有版权的作品我非常反对「简单快捷」的分享到「朋友圈」?&br&&ul&&li&因为授权的转载让作者与转载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时作者可以随时对文章的内容以及文中的错误负责。许多简单的快捷的方式,尤其是例如截屏、长微博、复制粘贴、Evernote 等分享方式都自此割裂了原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文章的原作者无法再对文章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修改、补充。譬如本题,在题主没有与本问题切断联系的情况下,题主依然可以修改他的题目,而如果他的提问被截图,则这一更新就无法实现,这是我所看重的东西。当然我也同样尊重那些因为其他原因而不希望被转载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尽可能&b&通过复制源地址的方式(或者该方式的其它变形)&/b&进行分享,我也相信这一点可以取得许多朋友的共识。&br&&/li&&li&&b&关于「朋友圈」&/b&。说句实话,假如题主最初的问题是「分享给朋友」,这个问题我连点都懒得点进来。正是因为是「朋友圈」,我才觉得不得不说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于某人的作品,我完全不反对私下里分享给「朋友」,而反对分享给「朋友圈」。这是因为「朋友圈」的定位是很模糊的。如果「朋友圈」真的像大家使用微信聊天的时候那样,是一个完全私密的范围,那么这种分享就相当于自己将文章逐个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样的分享我怎么可能会反对呢?问题就在朋友圈也具有某种公开的属性,因为可能涉及到「转发 500 次」等司法解释的问题,好友阅读后的再次「转发」可能会给原作者和最初的转发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果这种转发还是直接的复制粘贴,原作者无法再对文章进行修改,这就更加危险了。为了能让原作者和最初转发者避免这种风险,我本人反对这种转发的形式,而是建议新建一个小组,然后在组内群聊转发。希望大家也可以理解这一点。&/li&&/ul&&br&对原问题我的回答如下:&br&&br&简单快捷你一脸。最近因为这个事情烦死了。&br&&ul&&li&请先查看版权信息,跟作者联系,询问是否可以分享,是否公开传播的版本还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可以授权在哪些平台、用哪些形式分享(分享后是否允许开放评论)。分享时怎样标明作者(真名或笔名、合作者排序),是否需要注明来源、是否允许加上非作者的导读、评论和延伸、是否允许在文中配上分享者自己而非作者本人提供的图片,怎样支付报酬(尤其是当你作为媒体、网站等的官方帐号)。&br&&/li&&li&如果不能联系上(例如匿名用户),请通过复制源地址(或任何其它能够保证获取作者最近更新版本的方式)进行分享。以我为例,我水平有限,影响力更有限,若是答案被直接复制出去我连改错、公开道歉的机会都没有了;要是被人配上误导性质或带有宣传噱头的导读或者有版权争议的插图,我也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一定需要收藏或者分享,建议自己保存(用你喜欢的任何方式)并私下里分享给真正需要的朋友。&/li&&/ul&
这个题目的描述目前被修改了。正如题主在题目的附加说明中所说,原题目为「如果在网上看到一篇好文章,怎么简单快捷的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既然题目描述已经这样修改过,那大家不妨点我「没有帮助」。不过如果可能,在此,我愿意再次详细讲一下:为什么对于…
来自子话题:
我是来拉仇恨的。楼主,不要完全相信答案, 因为买了没看的人都不好意思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是来拉仇恨的。楼主,不要完全相信答案, 因为买了没看的人都不好意思来回答你的问题。
来自子话题:
如果说是中文阅读app的话,有且只有一个【多看阅读】,多年来我已经推荐至少50个人成为它的忠实用户,可惜多看也没有给我一个VIP,先附几张截图吧&br&&br&&b&【产品方面】&/b&&br&&ul&&li&&b&图片和文章的处理:&/b&图片无缝夹杂在文章当中,可以点击、放大、缩小、旋转、回到文章中&br&&/li&&li&&b&PDF重排功能:&/b&所有你下载的PDF,都可以经过该软件的切边、调整大小等操作&br&&/li&&li&&b&超级便捷的手势操作:&/b&一键下拉书签、两指上下滑动调整黑暗、长按选中文字标记、再按分享纠错等&br&&/li&&li&&b&WIFI传书功能:&/b&iOS/Android/Kindle版本都可以通过PC浏览器中导入本地电脑中的书籍&br&&/li&&li&&b&多帐号协同:&/b&国内唯一一家全部打通iOS/Android/Kindle版本的阅读器,一个帐号同步所有书签、购买书籍、笔记、阅读进度&/li&&li&&b&笔记和标注功能:&/b&所有看过的书和笔记都自动分类,并且支持导出,每本书看第二遍就可以只看这些笔记,省时省力&/li&&li&&b&个人阅历记录:&/b&阅读经历和习惯全部数据化,让你每天的阅读更有计划和目的性&/li&&/ul&&br&&b&【编辑方面】&/b&&br&&ul&&li&&b&书籍的精准校对:&/b&每一本书都是多看自己的编辑人工审核校对,不容许一个错别字,特别突出了纠错功能和书籍单本的更新,只要有错别字,立刻发布此本书的新版本供用户下载覆盖&br&&/li&&/ul&&br&&b&【运营合作方面】&/b&&br&&ul&&li&&b&良好的专题运营:&/b&针对节日、作家生日、同类书籍进行专题运营和编辑,每天都让用户发掘好书&br&&/li&&li&&b&快速的书籍上架:&/b&每天都有数本新书上架,让用户有更多选择和新鲜感&br&&/li&&li&&b&国内杂志合作:&/b&和电影、IT媒体等等杂志进行合作,免费的杂志也给了读者更多的优惠&br&&/li&&/ul&&br&&img src=&/201ae76ccefca3b8f718326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201ae76ccefca3b8f718326_r.jpg&&&img src=&/aab26dac34bb9aa4d66ad0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ab26dac34bb9aa4d66ad0_r.jpg&&&img src=&/b19cd770f7d2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b19cd770f7d2_r.jpg&&&img src=&/0eefee434de3fe62c9d87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eefee434de3fe62c9d878_r.jpg&&&img src=&/e7425306ded7cff41a0dae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11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e7425306ded7cff41a0dae_r.jpg&&&br&&br&随便甩其他应用几条街,说这个app不好的人,可能是没付费习惯的网络小说爱好者,或者只喜欢豆瓣和字节社清新作品范的文艺青年吧。
如果说是中文阅读app的话,有且只有一个【多看阅读】,多年来我已经推荐至少50个人成为它的忠实用户,可惜多看也没有给我一个VIP,先附几张截图吧【产品方面】图片和文章的处理:图片无缝夹杂在文章当中,可以点击、放大、缩小、旋转、回到文章中PDF重排功…
来自子话题:
这个问题只要一句话就能解释明白:根据香农的信息理论,任何一个文件被无损压缩后的结果不可能小于其 &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6%81%AF%E7%86%B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熵 (信息论)&i class=&icon-external&&&/i&&/a& 。&br&&br&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文件有20多个G的大小,但是其信息熵只有20多M,则实现一个1000倍的压缩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楼主放出的几小时全黑视频);反过来看,一个文件如果虽然只有100M,但是其信息熵却高达90M,则这样的文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无损压缩至20M大小的。&br&&br&多说一句,一个文件的信息熵有多少,靠一个公式是完全可以算出来的。所以只要提供任何一个文件,我们都能知道它最小可以被压缩到多少。&br&&br&以上说法仅限于无损压缩,对于有损压缩来说,压缩了多少倍皆有可能。
这个问题只要一句话就能解释明白:根据香农的信息理论,任何一个文件被无损压缩后的结果不可能小于其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文件有20多个G的大小,但是其信息熵只有20多M,则实现一个1000倍的压缩是完全可能的(比如楼主放出的几小时全黑视频)…
来自子话题:
如果觉得安卓不好用,那么请去用Android
如果觉得安卓不好用,那么请去用Android
同意陈青,没有什么软件是必装的,因人而异。下面列出的只是我一些个人推荐,简洁好用是我的一个重要偏好。&br&&br&我在 Mac 上每天都会使用的——&br&&ul&&li&&b&Chrome for Mac&/b&:浏览器。无需多言。&/li&&li&&b&MPlayerX&/b&:视频播放。比 VLC 简洁,播放操作更好,多格式支持也很出色。&/li&&li&&b&Dropbox&/b& / &b&SugarSync&/b&:文件同步。前者更优,后者功能不弱、只是用户体验稍逊。&/li&&li&&b&QIM (IMKQIM)&/b&:中文输入法。带搜狗拼音词库。&/li&&li&&b&BetterZip&/b&:解压缩工具。RAR 支持需要另下载官方命令行工具。&/li&&li&&b&Gmail Notifr&/b&:Gmail 邮件通知。支持多邮箱,包括 Google Apps 邮箱。&/li&&li&&b&TunesArt&/b&:在桌面显示 iTunes 正在播放的音乐专辑封面,以及曲名、专辑名、表演者等信息。&/li&&/ul&使用频率略低一些的——&br&&ul&&li&&b&Adium&/b&:即时通讯。多协议,可定制外观。&/li&&li&&b&Folx&/b&:下载工具。&/li&&li&&b&uTorrent&/b&:BT 工具。&/li&&li&&b&Cyberduck&/b&:FTP 工具。更重要的是,还支持 Amazon S3。&/li&&li&&b&AppZapper&/b&:软件卸载工具。&/li&&/ul&
同意陈青,没有什么软件是必装的,因人而异。下面列出的只是我一些个人推荐,简洁好用是我的一个重要偏好。我在 Mac 上每天都会使用的——Chrome for Mac:浏览器。无需多言。MPlayerX:视频播放。比 VLC 简洁,播放操作更好,多格式支持也很出色。Dropbo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诺基亚710最新报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