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保险生活中的保险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保险_百度知道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保险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了解保险的人会觉得保险是不可缺少的生活保障,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是一笔投资,在需要的时候给你解决燃眉之急,不需要的时候给你一份安心。不了解保险的人,很少有购买的意识,认为那是骗人的,有时候买了保险,出事了,由于买的险种和事供川垛沸艹度讹砂番棘故没有联系,比如买了交通意外险,结果他是生病住院的,保险公司没有陪,当事人就认为保险公司是骗人的,那是不懂保险的体现,很多流言蜚语给保险抹了黑、、、所以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了解,别人说的终究不是你看到的、、、谢谢
是一种很重要的保障措施。只是现阶段我们的保险业还没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
就是花钱买平安,买的时候没有事,一不买了问题就来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保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看待中国保险行业的盈利?
记得一次日历上看到太平洋宣传自己收益之多,这是否说明保险公司收的保费完全高过了投保的风险溢价?其是否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如出一辙?想要让保险成为公民真正的保障需要从哪里突破?
【的回答(67票)】:
作为保险学院出身的我看到这个问题好惭愧。。
试着作答。
--------------这里开始---------------
寿险公司分析起来我熟悉一点,就用寿险举例吧(财险老师不要打我……)
保险公司的盈利来自三个部分:
1.从死差益说起好了。寿险公司计算保费的时候,要参考一张[生命表]。表上内容大致是什么在20岁死亡的概率是多少呀,在21岁时是多少,在22岁时是多少,在23岁时……一直到99岁左右。(具体表终止日期到多少我不记得了,寿险公司总有个不保的年龄,比如你130岁买个死亡保险,保险公司可能就要哭了)
为什么其中有[益]呢?
因为一旦他按照生命表概率承保,而实际在那个年龄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那么多,保险公司就赚了。
比如说,生命表上标明在20岁死亡的概率为10000里面有634人(原谅我没有表胡编的数据!),但实际当年投保的每10000人中仅有523人死亡,那么保险公司显然不需要支付634人那么多的保险金,而他收保费的时候却是按有634人收取的,那么之间的差额就是保险公司的盈利。
显然,死差益基本跟天有关,跟人无关,保险公司控制不来,这不是主要盈利手段(万一今年比较不幸去世的人多不就赔了,所以还有[死差损])
2.费差益没太多可说的。其实就是公司内部总有些七七八八的费用,就是类似行政费用之类。比如展业费(其实也就是拉客户)等。保险公司核算保费时候,会把这些费用也加在其中(因为这也是成本)。如果当年费用比预计的少,而又按预计的收取保费,那么保险公司就有盈利了。反之,如果费用多了,保险公司也亏损,也就是[费差损]。
3.最后重中之重,也就是利差益。
保险公司如果靠死差益(这不能控制),费差益(很难控制)来盈利,很难实现。所以它其实最庞大的力量来自投资赚取利差益。
简单地说,保险公司的寿险保单是对客户有一个承诺的利率的,另外保险公司自己将资产投资也会赚取一个利率。如果后者高于前者,那么保险公司就是盈利,反之,就是亏损。
预定利率(前者):
主要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來設置的。目前,國內的壽險預定利率上限為2.5%。
(MBA智库百科)投资回报率(后者):
基本看市场情况。比如股市红火那几年,保险公司都乐开了花,通通盈利。
总结一下:保险公司并非靠[保费超过风险溢价]什么的盈利,而是靠投资!投资!投资!
答案到此结束,下面是针对提问者后两个问号的问题。
-------------好长的回答-----------------
说实话呢,可能也是受学院老师各种[洗脑],我还是挺同情现在的保险行业的。
保险行业的门槛其实很高。
进入这个行业需要雄厚的财产支持和漫长的等待,据说某家公司申请了若干年还在无尽地等待审核批准之中(并非是讥讽办事效率,是客观要求)。你想,如果保险公司承保了那么多,然后一旦发生大批人同时出险,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准备金支持立刻垮掉那么会……
此外,保险公司竞争激烈。
那么多小保险公司,拿什么去和庞大的PICC和平安比。(这可是当年建国时期就出来搞的巨人。——原文此句内容有误,经 指正,平安非建国初成立,格式不支持删除线,只好暂用斜体修正)它们只有不断压低费率,所以保险费这里没什么好赚的。再加上保监会监管不让资金流入较高风险领域,投资这里也难以得到高回报。
最后,国家……
近两年中国算多灾多难。不过一地震了,让保险公司通融赔付(也就是按理不该赔但还是通融一下赔了)也就算了,为什么总是要保险公司赠送一堆保险单,还有捐款!捐款这到底是真的捐款呢还是只是把根本没承保的损失也要保险公司承担呢?反正这是中国特色就是了。
我相信其他国家的保险公司一定看得一头雾水……
总之,这不是个完全商业化的保险运营环境,要想要保险保障,路还长。
最后吐槽说说[拉客户]保险营销员。
我之前还去体验了一下招营销员的宣讲会(就是太平洋保险的)。此公司在[大街网]上发布招[助理理财师],月薪8000起。我其实当时推定就是招营销员,不过没什么事就去看了看。
这是一个类似宣讲会的场所。
那个主持人一直讲拉到客户能提成多少,能买豪车,能升职等,丝毫不提及保险的含义,仅泛泛地说,如果你拉进来一个价值xxxx的保单,你的提成为xxxx,你这样做几年后,你的收入就能为xxxxx。再看那些营销员,能考试过了得一张资格证书就行,到底对保险又了解多少呢。营销员素质不够,怎么让客户信任?每天就打电话推销,有种拉进来一个赚一份佣金就行的感觉。(此处感激 的提醒,我表述有偏颇之处,在此再补充几句:我清楚保险公司确实会做培训,而且营销员为了拿到证书也必须要学习相关内容,营销员素质参差不齐不代表没有优秀的营销员存在。我真心非常敬佩能在这种行业背景中长期坚持下来,并且越做越好的人。只能说,提到营销员素质的时候,我并非是轻视,我也没有什么资格轻视,我更多的是感到无奈。到底如何改善呢,正如后文提及,这涉及很多方面,我才疏学浅,心里也没有答案)
另外,[保险]的[名声]在外,都臭掉了。除了少部分人知道保险并非欺诈手段其实为保障型产品,大部分人听说我是学保险的人都有种[好好的姑娘干嘛干这个]的眼神(ta们不说我也看到了),所以看到提问中还热忱地期待[保险保障我们的生活]我多么感动!
要想让保险保障我们的生活,保险公司的努力是单方面的,从另外一方面看,提高我们自身保险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而保险意识,我个人以为,却也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具体如何提高保险意识,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太大太难了,我学识有限,思考却不得。
就像现在买很多东西都需要你成为火眼金睛的专家(假货太多水准参差不齐),保险也是如此。只能看看品牌,看看服务,甚至自己算算那预定利率到底是不是靠谱(当年爸爸就干过这种事情,我还是很崇拜能算利率的……),所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提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无能为力。从哪里突破呢?这应该是我国保险业界思考的问题,它的答案在哪里呢,也真不是我这种凡俗小辈能够思考出来的。如果我真有一天得到了答案,相信你们会在电视上看到我……
这回答也太长了……
其中不严谨或者有谬误的地方,请指正!
【赵绰翔的回答(15票)】:
恩,保险公司的盈利跟一般的企业有些许不一样...
一般企业卖出了产品即立马得到了确定性的收益,比如一个产品成本4元,定价4.5,卖出去了就得到了0.5元的收益;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一个保险产品其成本(风险成本+费率成本)假设为4元,附加0.5元的利润,卖出去了这0.5元的收益不是马上能到手的,得等到这份卖出去的保险到期后才能最终确定能否得到这0.5的收益。对于产险来说一般保险期限就是一年,但寿险来说保险期限达到3、40年也很常见。这是一个利润释放的过程。
在保险期限内,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准备金的计提来调整利润释放的速度,所以监管机构对于准备金计提的规定对保险公司利润影响非常大,准备金计提多了保险公司收益就必然少了。但是最终利润是必然要都释放出来的。如果在保险期间内所有的事情都跟保险公司预计的一样,那么利润总额就是保险公司预计的0.5元,如果发生了上面筒子说的死差、费差和利差,那么利润总额就不会是0.5元了。
这点清楚之后,就会明白保险公司盈利会有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对于产险来说,一般是3年左右;对于寿险会达到7、8年,所以回到第一个问题:不能光看这一年的利润表,需要同时回顾前几年的利润表来判断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
对于第二个问题:保险业和银行业的情况。这个我个人觉得二者可比性不大。单就工商银行一年的利润而言,其可以抵上国内所有中资外资保险公司的利润。
对于第三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对保险的误解挺大。
很多人认为我交了保费但是没有发生事故,得不到赔偿那不就白交保费了嘛!!!这个是很多人心中有的一个想法。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保险产品只是一个实实在在摸得到的东西,你买保险更多的是享受到了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保险是一个转移风险的工具,你买保险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保险公司就是一个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机构。不管你买不买,其实保险一直都是公民的真正保障,但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保险给人的坏印象还真不是一时半会能改过来
【jimmy的回答(10票)】:
任何时候看保险的事情,都要加上时间这个维度,请切记。
【sky的回答(16票)】:
一、保险公司盈利的两个轮子
笼统的说,保险公司的盈利包括两个部分: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即业内常说的保险要靠两个轮子走路。
前者由死差、费差、退保金和准备金释放组成,可以理解为与公司经营相关的收益,后者主要是利差,三差解释可以参考 的说明。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在投资收益水平一定情况下,长期传统保险的利差最大,例如终身寿险等,因为产品在费率上有监管上限束缚,而长期期缴可平滑公司管理及费用支出,所以这块业务对保险公司当期利润的贡献程度较大。这就是为何保险公司在谈转型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传统险期交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保险公司经营的长期性
上面说的的退保收益不是保险公司的追求目标,虽然退保能够产生利润,但是由于现金流提前流出企业,因此,没有保险公司把退保率提升当成喜事。
准备金的释放与保险公司到期保单有关,随着保单停售,且最后承诺的保单到期时,盈利才会真正完全从准备金中释放出来。这是 谈到的时间维度的一个表现,尤其是寿险公司的经营更是一个极为长期的过程。在业务高速增长期,公司每年收的保费和保单一年多过一年,但释放出来的利润,很可能被同年高速增长的保单带来的新的“首年亏损”冲销一部分(首年承保费用没有做摊销,因此会造成每年实际盈利被推迟至日后实现)。
因此,在寿险公司业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盈利被低估,加上每年分配红利的影响,会造成账面上净资产累积的低估,从而有可能出现监管上的偿付能力不足。在90年代末出现高息固定回报的“利差损”问题(寿险产品的保费同银行储蓄一样具有负债性。因而,如果收取的保费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或者资金运用的收益率低于保单的预定利率水平,则保费收入越多,亏损就越大,现在各大寿险公司还在用每年的利润填补90年代数百亿利差损形成的窟窿)后,2003年保监会一成立,其监管的核心便在于偿付能力,并且将其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当偿付能力不足时,会面临追加资本金、停止新业务、限制分支机构、限制高管人员薪酬,甚至由其他保险公司接管等措施。
当寿险业务一直处于高增长时,对于“盈余损耗”问题的处理方法,要么需要重新调整准备金比例,或者需要融资以增大实足资本,同时减少分红支出;要么加大再保险业务,将该部分保单转嫁出去,从而不需要积累如此多的准备金;再或者,就干脆就换个保单名称(这就是为何市场上一些公司会推出各种“拉皮”产品),将盈利释放出来。
谈上面这些,是想说明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的经营十分复杂,三五年的盈利未必多么有价值,这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许只是上上任领导打下的基础。而再出现一次90年代的利差损事件,国家或许已经没有能力兜底了,不仅会倒闭很多保险公司,保户利益也会受损,社会稳定或许都会受影响。
三、双轮驱动才是健康的盈利模式
当然,现在有伟大的保监会了,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比较小。因为国内生命表的统一和稳定以及行业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多,保险公司在死差和费差收益上,突破空间相对较小,而利差在国内费率监管以及主推理财类保单的情况下,对各公司投资收益能力的挑战却越来越大。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盈利的两个轮子发展并不均衡,过于依赖投资收益,因而对资本市场的依赖也越发严重。正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去年股市债市双杀导致各大上市寿险公司利润暴跌,经营惨淡的现象,如何破解?看看原中国人寿总裁杨超2009年的一段文章吧:
81、82年我在英国学习,当时惊奇的发现英国市场大部分的保险公司承保大部分都是亏损的。而我们国内当时主要是靠的承保利润。当然后起步的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中国保险资金渠道的不断拓宽,尤其06、07年资本市场爆发式的增长,许多保险公司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加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金流承保的理念开始盛行,有承保业务和其资金依靠投资收益占其利润的盈利模式得到业界不少公司的认同。力求实现低保险费和高投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更是成为不少管理人员推崇的盈利模式。保险业渐渐由过去较多依靠承保利润发展为投资收益,尤其是产险和再保险。
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引发了我们对投资收益保险盈利模式重新思考。去年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资本市场深度下挫,使各公司投资收益锐减,甚至出现全行业盈利大幅度的下降。我们体会比较深,07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我们上市公司是300多亿利润,集团也有80多亿的利润。但是到了08年虽然上市公司还有100亿利润集团有40亿利润,但是同比我们下跌了60%。甚至有些公司还亏损。所以这些事实证明这种单纯的追求投资收益的利润模式造成了保险业效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不稳健不可持续的。
深刻教训使保险业重新审视,普遍开始结构调整,在继续重视投资收益同时,努力实现承保盈利,从依靠承保利润到投资收益,再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双实现。那么这一盈利转化过程当然是曲折的,但他标志着中国保险业上了新的台阶,在进一步走向理性和成熟。最后俩问题:
1、保险行业和银行比,开放性高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垄断谈不太上,毕竟监管是必要的;
2、突破就在于各家保险公司以及监管机构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但前提是国家政策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不是专业, 平常跟保险公司和经纪人接触蛮多的, 有错的地方求打脸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分为车险人身险财产险.各个保险公司的主力不一样, 最近几年在车险上盈利较多, 比如车险收入就是平安的主要收入来源. 你这个溢价的定论不太对, 风险这个东西很难说, 仅针对财产险来说我国保险公司的保费费率已经远低于外资公司的费率了, 比如我们公司去年交了一千多万的保费, 一笔理赔都没有, 但如果是不好彩公司一把火被烧了保险公司就要赔我们两百多个亿...
保险公司勉强算是垄断, 因为目前外资的竞争不过国有的, 国有的这几家人保平安太平洋资本金太充裕了, 一般外资根本竞争不过.
【骁哥的回答(1票)】:
长期来看 保险永远赚的都是其中的附加保费 保费=纯保费(损失的期望 不懂自己看看数学书)+附加保费 你们就只看到保险盈利的时候 你又知道911事件给全球保险业带来的崩盘么 从此美国才出了 面对这种恐怖袭击 保险公司不用陪那么多 具体比例忘记了 还有中国的2次民航事故 你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些巨灾风险给保险业带来的损失 几十年的保费 说不定一瞬间就赔出去了 楼上那些什么保险是赌博的更是扯淡 只是中国保险市场是有不合理的地方 但是保险的产生是有它历史的必要性的 不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富豪买了越来越多的保险 你以为人家都傻 还不如去拉斯维加斯赌一把 是吧? 手机打字不容易 只能简述到这里了 千言万语说不尽
【xdting的回答(0票)】:
怎么看待?在我看来,保险公司必须盈利!!!持续综合成本率超100%是不会长久的,保险后面有再保险,总的来说,风险是全球分散的,中国的每一张保单都有再保险的支持,如果保险不能盈利,保监会会监管的,会要求补充资本金的。再看看中国有多少家保险公司,大大小小200来个,三大家市场份额广东地区70左右(财险),在这种接近垄断的产业环境下,保险公司越来越多,只能说明,它确实是赚钱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保险保费的定价很多时候不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比如楼主提到的车险。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俺男人在保险业,且胡扯一下他平日跟我说的吧。。。
第一个回答不了。。只知道,财险是很赚的,保费收入分地方,企业多的省,富的省,自然多,比如浙江,江苏。。。不过赚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人。。至少俺男人钱太少了。。
其是否和国有银行的垄断如出一辙?
只能说,离银行的钱,差远了!!!
我整天笑话男人,你们也叫金融机构?
想要让保险成为公民真正的保障需要从哪里突破?
1 推销员的素质!素质!素质!!!
2 民众观念!观念!观念! !!
【Mars的回答(0票)】:
太平洋保险宣传自己收益多,目的是宣传它投资收益多,收益主要来自利差这部分,是靠保险公司的投资部分创造的。设计保费时生命表和费率上限保监会都定的很死,没啥自由发挥空间。所以其实保费没多收。至于那四大保险公司,顶多只能算里垄断竞争的情况吧。
【靳雄的回答(0票)】:
今年7月1日起,保险从业人员必须要有大专学历,这是客观上促进保险行业朝高素质队伍发展!
现在的保险从业人员,说到底就是一个销售员,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他们没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在他们眼里,你是什么? 钱而已!
一个产品他们自己都搞不懂,每天早上的晨会,就是洗脑会,丝毫不涉及产品的知识,全部讲的是是对什么人用什么办法赚取最多的利润,什么泰国游,日本游,杭州游,什么争取完成多少业绩获得总部参训资格,哎!
【Qiwei Huang的回答(0票)】:
通俗易懂的说,什么差什么死什么率这个还是太专业了,(当然,楼上还是很懂的)。保险重要一点就是和概率,数学挂钩,打个比方,你坐鼓浪屿环岛游,票价110 保险费10块钱,承保你多少多少的损失,然后保险公司就会去查最近十年来这个项目死的人多不多,出事的人多不多,如果查出来基本上没有事故,或者事故率是十万分之二或者百万分之一或者千万分之一,就是那利润率就是百分之99%或者多少了(因为出一个事赔一次),这个时候才是关键的。不知道哪个人说的,全中国一人收一块你就是亿万富翁!其实中国最挣钱的保险盈利方式就是我们看不到的这种车险,船险,短途险,收得你不知不觉。当然不外乎大家都觉得是骗子的分红收益这类。额,回答完毕。轻拍哈。CNT.
【Daniel的回答(0票)】:
身在财险公司,仅分析一下财险,寿险比较复杂。一张保单的的保费大致应该是由四部分构成:赔款、结算给中介的手续费、运营成本和利润(很多人认为除掉赔款剩下的都是利润,如果真是这样,这尼玛保险公司赚钱也太容易了)。
规模够大、投保率足够高的险种,比方说车险, 价格基本就是透明的,跟保费相比,利润不算很大,各家公司(尤其是人保、平安、太保)比拼的就是精细化经营。有些小规模的险种,利润可能就很高,比方说旅游意外险、家庭财产险,这些在国外都是规模很大的险种,但国内市场对这些的认识度还是不够高,所以定价上自由度更大些,利润也就更大些。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保险就是一门拿钱来赌博的生意,什么真正保障。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的市场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东方财富网博客
股市如人生,人生如股市。
网址:/ec2008
博客级别--级
积分:--分访问:--次排名:--名
内容读取中……
内容读取中……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的市场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的市场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 原创:心旗 
03:45 转】   保险行业在国内尚属蓬勃发展的特殊新兴行业。因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和销售的产品不像日常用品那样能够使普通百姓一目了然就明白它的价值所在。对投保人来说,买保险如同是在向保险公司购买关于财产和人生的未来期货品种。至于你为财产安全和未来人生养老投入的钱财能否获得保险公司及时有效的赔付,还得看收了你钱的保险公司在现在的信用及未来经营发展情况。  保险公司到期能否及时有效支付保险款项,是投保人首先要考虑的第一大不确定因素。这个不确定因素来源于投保和理赔环节上无法回避的时间差!客观上,这一重大不确定因素必将成为投保人首要考虑的投资风险。  作为消费者,如果我去投保(尤其是人生养老保险,)大概会首选中国人寿!因为人生养老保险的赔付涉及到未来几十年以后的问题,选择了中国人寿,便意味着你最大程度消除了最不能确定的一项投资风险!因为中国人寿的大股东是国资委,是财政部!他们都代表着强大的国家信用。这和你去存钱也要选择一家有实力有背景的银行是一个道理。  但作为股民,又该怎么样来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股市上的这三家保险公司呢?首先,咱们来分析一下中国人寿,平安,太保的基本面。  中国人寿-----金融保险行业国家队,在美国,香港,内地都发行了股票,财务管理制度较为健全,是唯一入选世界500强的中国保险企业。但由于遗传基因上的关系(至少从短期来看)其他国企有的毛病,人寿也不能免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人寿享受国家政策倾斜照顾的同时,它还需要承担一些为社会稳定做贡献的责任。  中国平安-----平安在经过几次股权转让之后,现已从过去的国企彻底变身成为一家中外合资的民营保险公司。而过去替平安当保姆的马明哲也在这一系列令国人眼花缭乱的资产重组之后也完成了从一个普通司机到亿万富豪的大改变。  中国太保-----金融保险行业地方队。定位参照中国人寿。  若从三家保险公司所拥有的大股东背景及实力来看,中国人寿无疑是最强的,但在股市上,机构投资者却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寿所具有的国家信用该值多少钱的问题,反倒给了中国平安这样的民营保险公司一个最高价。而在平安爆出圈钱门事件之后,一些机构投资者更将中国人寿捆绑起来乱打一阵屁股,直打得人寿血肉模糊,搞得买了人寿股票的股民也怨声载道,他们大叫“为啥平安犯错,却打人寿屁股?天理何在?”  某种意义上,机构投资者和股民一样都属于上市公司的出资人,俗称股东。大家作为市场主体都在按照各自的理念对上市公司的股份值多少钱进行频繁的交易。因为散户和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理念不像巴菲特那样成熟,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了解和未来发展形势也不如巴菲特那样具有先见之明,就必然会加大投资者的合理试错行为。------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散户,买进任何一支股票都有理由,但在买进之后发现错了,便又会卖出去选择另一支股票。交易所之所以存在,除了给上市公司提供一个融资平台之外,另一大重要功能便是让股东在这里不断犯错,试错,直到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为止。不过,任何一项试错行为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成本,比如你要向证券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佣金,国家也要向你收取因交易而发生的印花税。当这一些试错成本在股民能承担范围内的时候,便是合理的,但若券商,交易所,政府向股民收取的试错费用太高时,便必然造成市场成交清淡的状况。说句题外话-----在中国上市公司没大范围树立起股民就是出资人,上市公司要对出资人诚实负责,搞好经营,以回报出资人的态度前,就更增加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出资人犯错的机率。在这种情况下,若参与市场建设的利益方还要不断增加股民的试错成本,那这个市场最后必将长期萧条下去。  机构投资者在对待中国三大保险公司的问题上,也同样存在不段试错的过程。开始,他们就被平安保险公司的所谓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所打动,后又迷惑于平安管理层的那些豪华管理团队所画出来的美好远景,于是不顾一切加入到追捧平安,使平安股价暴涨的行列中。但当平安爆出圈钱门事件之后,他们又试图纠错,狂卖平安股份,连带着对人寿,太保也产生了不信任情绪,使得代表中国保险公司的国家队与地方队都因平安圈钱门秧及无辜。  照道理来说,那些具有高水平专业研究团队来研究上市公司动态的机构投资者不该像散户一样表现得那么不专业,不理性,但事实却证明了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功力的确还是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在该如何看待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上,他们就犯了个大错误。  以平安为例,他们就没敏锐洞察到平安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蹊跷之处:马明哲为何能在平安公司中占据如此众多的股份?使其从一个国企的管理人(郎咸平所谓的保姆理论)摇身一变而成为平安公司的实际控股大股东?他入股的钱从什么地方来?是否有在眼花缭乱的一系列股份改造中侵占其他出资人利益的行为?若以中国人从小看到大的古谚语来判断-----他能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为啥就不会在将来侵占股民的利益?  当然,这一系列的追问都会涉及到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但当考虑到保险公司所卖的产品都属于特殊信用商品时,对一个企业的信用追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正常了!  尤其当股民更进一步联想到过去的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等昙花一现的民营上市公司,和前不久倒在牛市来临前的新疆德隆系唐家兄弟时,中小投资者忍不住就要责问那些所谓拥有成熟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了:你们为什么不吸取过去发生在中国股市的教训,你们在平安上花的试错成本是否太高了?  的确,掌握着市场流通股定价权的机构投资者将平安追捧为保险公司中的第一高价股是不严谨也是不理性的表现!尤其当平安出现圈钱风波后,他们也将中国人寿,中国太保股价捆绑来乱打一气就更显他们投资水平的幼稚性、盲目性、趋同性了!  中国人寿及中国太保未来的发展趋势:  都不想再提中国平安了,因为中国平安再这么乱整下去,难保他将来就不是第二个德隆系!或者被其他上市公司收购!  但在中央收紧银根,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俺认为中国人寿比中国平安更合适,也更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开展海外投资业务。因为人寿可投资的钱是三保中最高的,对国企来说,它们的短板往往都体现在管理水平上。在人民币大幅升值,欧美市场大幅暴跌的今天,人寿完全可以选个适当时机扬帆出海,用最低的代价去投资一家具有高水平管理能力的企业,最后达到学习别人管理经验并实现在经济上双赢的目的。  -------实话实说,平安马明哲投资海外市场的路径选择是对的,但由于他领导下的管理团队投资风格太过激进,就会犯一些冒进主义的错误。好比过去在股市风骚一时的新疆德隆,德隆管理层也有辉煌的理想,也有被经济雪茄称道的经营理念,但由于投资风格太过激进,最后依然导致破产的下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民营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做得很好,除了体制因素外,奥妙只在:他们懂得用重金选将,层层用良将,然后让这一群良将带领一群绵羊去战胜老国企那些庸将带领下的狮子。所以像平安这样的民营企业他们在对待经营管理层上是舍得下血本花大价钱的(平安管理层每年的工资得花多少?现在上市之后,还不得由股民来承担?)而一般员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可能还不如老国企。现在,国家成立国资委以后,也在尝试着向全球选将,并采用股权激励体制鼓励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若这些措施能极大鼓舞起员工士气,再在资本市场上树立股民就是出资人,要替出资人服务,给出资人回报的理念来,那许多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优势恐怕就将一日不在了。  中国太保作为有实力的地方代表队,本身质地也就不算太差,将来发展也有保障。  所以,俺认为中国股市将来必然会迎来一场对三保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的场景。    ---------中国人寿股价排第一,太保第二,中国平安只能排最后!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 原创:心旗 
07:37 】     俺认为中国人寿的首席投资刘乐飞先生是位年轻有为的投资家,其眼光和实力超群,值得留意。  刘乐飞先生,现年35岁,硕士研究生学历。曾就职于国家财政部综合与改革司、北京中冶人和冶金总公司投资管理部,曾任北京中冶安顺达冶金总公司副总经理、首创证券公司董事、冶金人才资源开发中心经营管理部主任、银河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银河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总经理,现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投资执行兼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广东发展银行董事。   人寿首席投资:重点投资债券和基础设施  债券是保险业投资的主要资产类别,中国人寿保险资产投资中,一半左右为债券投资。对寿险公司而言,债券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匹配未来公司资产负债现金流,而不是像其他机构投资者以频繁交易获取差价为目的。   “债券是我们的核心资产,中国人寿对债券的投资比例不会减少。”近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公司首席投资刘乐飞在北举办的“美林bookmark(书签)持有到期债券指数发布仪式上”对记者表示,今年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挑战大于机遇,公司将会选择债券市场和基础设施作为重要的投资领域。此次与美林合作,就是希望引导保险资产债券投资朝着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债券是保险业投资的主要资产类别,中国人寿保险资产投资中,一半左右为债券投资。对寿险公司而言,债券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匹配未来公司资产负债现金流,而不是像其他机构投资者以频繁交易获取差价为目的。因此,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综合债券指数、银行间债券指数等业绩基准,均是根据债券市场价格进行编制,不能完全反映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无法科学地进行业绩考核。  “‘美林bookmark(书签)持有到期债券指数’是近两三年国际金融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已有像aig(美国国际集团)等十几家著名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采用这样的持有到期债券指数进行业绩考核。”刘乐飞介绍,中国人寿开行业之先河,通过两年的努力,率先采用持有到期债券指数进行业绩考核,是保险业在债券投资领域的创新。  刘乐飞强调说,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资产如何配置决定其投资收益的80%至90%,寿险公司的债券不是交易型的,是长期持有,美林bookmark(书签)指数特别适合持有保险资产,这个特性有利于公司坚持长期稳定的投资策略;同时指数作为一把尺子,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负债、久期的风险,使公司更好地进行资产负债的匹配和管理。  对未来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债,刘乐飞认为,在海外,公司债是保险公司最大的一类资产,机构投资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把握判断公司信用风险。中国人寿也同样看好这个市场的发展;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对此开闸,“这是一个趋势,它也将是未来我国保险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在回答媒体有关中国人寿是否有意向海外进行投资时,刘乐飞重复了日前公司董事长杨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的观点:“公司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关注海外市场投资,考察过很多项目,也有主动到公司接洽的。公司经过慎重研究考虑,认为海外投资风险非常不确定,公司不会轻易出手,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都不是最好的投资时机。  “面对a股市场震荡行情,公司对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速度是有信心的。”但刘乐飞同时表示,公司未来会更加关注债券、股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人寿对投行、农行的合作是否成功,要取决于公司对自身的判断、监管机构的批准和双方谈判的结果。目前公司正在投资的项目有南方电网、上海申通地铁。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中国人寿看好港口、电力、公路、能源领域。” 【 · 原创:心旗 
07:55 】     当中国平安还在忙着抢许继电器时,中国人寿的眼光却已经瞄准了南方电网和申通地铁。  也许,平安誓将许继拿下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许继电器手上持有的中原证券股权,但此刻,中国人寿却早已完成了和中信证券之间的强强联合。那许继电器的鸡肋自然很大度的交给平安去啃了。  当平安还在为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承受股价暴跌煎熬时,人寿却不慌不忙,不动声色相当低调的投资了visa ,一下使账面浮盈了50%。【 · 原创:心旗 
08:13 】     中国人寿:1-2月保费收入笑傲同业  事件:中国人寿(601628)(进入该股吧,新版行情,资讯)公告,月份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97亿元。  点评:中国人寿1-2月保费同比增长39%,高于去年同期14%的增速。2月份单月保费收入290亿元,同比增长45%,超过1月份同比33%的增速。估计国寿可能是二月份保费收入进步最大的公司。  我们曾推测国寿2月份保费收入或达300亿元,相当于同比增长近50%,增速显著超越1月份。现在看来,国寿290亿元的这份成绩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  国寿取得2月佳绩的原因在于:1月底国寿向分红险客户慷慨地给出5.5%的分红率,加上2.5%的预定利率,分红险客户可以得到8%的年回报率,远远超过一般分红和万能产品的3.9%-5.5%回报率水平。此举大大激发了客户购买国寿分红险的热情,以广东地区为例,春节后的银保分红险保费收入每天进账接近1亿元,相当于节前一周的水平。  此举说明公司以实际坚持分红险为主的产品策略。在鸿泰产品进入满期高峰、鸿鑫产品也进入缴费期满的背景下,保费收入增长和投资资产规模增长都面临一定的压力。因此,公司在今年年初就制定分红险的高回报率,旨在吸引客户,特别是面临满期给付的客户。现在看来,效果显著。  3月份历来是国寿的保费收入最高月份,我们预计3月份保费收入或达400亿-450亿元,全年保费很可能超过2400亿元。  公司对农行、国开行、邮储银行以及其他公司的战略投资可能成为未来的股价催化剂。维持对公司的增持评级。   下过围棋的人就知道,这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形势相当于布局,而保险公司的投资形势则相当于攻防技巧。目前来看,人寿两方面都做得很好。在台海危机因马英九当选消除之后,人寿完全具备报复性上涨的条件了。【 · 原创:心旗 
08:23 】   保险行业是俺最近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有过在这三家保险股上不断的试错过程。这回,俺终于可以肯定的知道自己买的保险股究竟是对还是错了。  但愿今后几年内,中国人寿都能让俺获得满意的投资回报,呵呵。
前一篇:后一篇: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载入中……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看待保险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