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凯绥·珂勒惠支作品《耕夫》图片,给我发一张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插图,急,谢了。

所在的位置:&&正文
| 邮件推荐 |
王锡荣:鲁迅的气质与珂勒惠支相契
&&发表于 08:10
1992年,上海曾经举办过一次珂勒惠支作品展,在那次展览上展出了这位德国女艺术家的80多件作品包括木刻、石版及铜版画。
  影响中国艺术界尤其是木刻艺术颇深的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这些天在中华艺术宫对外展出&&&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上展出珂勒惠支作品40余幅,这位德国女艺术家对中国文化艺术界所产生的影响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引进以来就从未停止。  这一展览是中华艺术宫与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等联合策划推出&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的一部分,而其中心则是对表现主义的呈现。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流行于北欧国家的艺术潮流,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导致对客观的变形、夸张。展览还包括&通变涵远&&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10个样本&、&狂野的心&&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琳琅满天&&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等艺术展。&珂勒惠支木版画作品《志愿军》(《战争》组画第二幅,作于1921年,最晚完成于1922年年初,350&496毫米)&珂勒惠支版画自画像力群1936年创作的版画鲁迅肖像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我的孩子,春天来了&&德国绘画大师珂勒惠支作品展&现场&  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名声之大与鲁迅无疑有着巨大关系。1930年代,在上海这座城市,鲁迅第一次把珂勒惠支的版画介绍到中国来。  1992年,上海曾经举办过一次珂勒惠支作品展,在那次展览上展出了这位德国女艺术家的80多件作品包括木刻、石版及铜版画。  时隔20余年,珂勒惠支作品再度出现在上海,出现在中华艺术宫的大型展览&同行&&2014年美术馆联展&上。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因为鲁迅的大力推介,不少中国进步木刻青年,无论是创作思想或是表现技法,都受到过珂勒惠支的影响。那时上海的进步美术青年,在政治上随时随地会遭到迫害,承受着政治上、创作上和生活上的多重压迫,他们以刻刀为武器不断创作,使得新兴木刻版画成为了中国木刻中第一次真正吸收了西方风格的版画形式,从而改变了中国木刻版画历史的进程,正如鲁迅所说:&中国木刻图画, 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木刻,却和历史不相干。&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了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纪念馆内依然完好保存着几本鲁迅生命中最后编著的版画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轻轻翻过一页,扉页上印着一行小字:&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艺术评论:为什么鲁迅会在他的时代里,特别推崇木刻艺术?  王锡荣:鲁迅的艺术修养很深,从小就会在描红簿上印人物绣像,《水浒传》等等画了很多整本,多为白描,还出售给富裕的同学。他对艺术有修养也有爱好,这是基础。后来鲁迅到教育部,分管美术、图书馆、博物馆,全国儿童美术展览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中国美术史上有他一笔。鲁迅空闲时候也画画,北京大学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当时的国徽也是他和其他三人设计的,要知道国徽的设计相当复杂。美术是他的积累、造诣,也是他的修养。在1925年前后,开始编刊物《莽原》、《未名》,都要用到插图,自己写作的书也需要插图,插图中许多都是版画、木刻画。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就非常留心国外美术作品,大量的画册、书,很多插图就是版画形式,当然,这些版画中有铜版,石版,但更多的是木版。鲁迅到了上海,1928年成立朝花社,侧重介绍国外艺术作品,尤其注重版画。从充作书的插图,逐渐注意到了木刻版画,然后他又组织了团体,专门介绍推广木刻版画,新兴木刻由此而生。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木刻版画,新旧的区别在于画家与版画制作者是否同一个人。中国古代版画至少分三个环节制作,画家只管画,做版画的人管刻,再印。国外的版画是画家与刻者印者是一体的。中西方版画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操作过程其实不一样。所以,西方版画形式再度引入中国,便称其为新兴版画,也是新概念版画。鲁迅觉得版画有前途,在书里做插图形象生动,有味道,与书的内容合在一起看,也更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有种阅读的愉悦感。青年艺术家不富裕,画油画常规需要几个月,颜料画布,成本太大,而木刻则无须什么成本,当时印刷也不像现在那样程序繁多,就是一个拓,比较原始,简便,成本低,速度快。时代条件局限下,不富裕的艺术青年多,杂志十天半月就要出版一期,于是,速成的版画是个好方法。  还有个重要因素,当时的社会发展非常快,社会运动要跟上时代潮流,所以版画尺寸都很小,不能超出书的尺寸,否则还需要翻印缩小比较复杂。鲁迅在此感到时代急剧变化,需要有力量的,有生命力有冲击力的作品,与文字相配合,一起出现,会效果特别好,形式的喜闻乐见带来传播的速度增快。  所以在上海,1928年秋,成立朝花社,1929年开始推广版画,印刷并出版版画,从1930年开始鲁迅自己办展览,1931年举办了木刻讲习班,这个讲习班现在就列为中国新兴版画的发起之源。  艺术评论:鲁迅收藏珂勒惠支第一幅版画的契机是什么?  王锡荣:1930年,鲁迅收藏珂勒惠支的作品其实是偶然,鲁迅当时有两个学生在欧洲留学,就委托他们收集欧洲的版画和其他美术作品,包括许多画册。鲁迅在1930年买书买得最厉害的时候,其中就有许多欧洲的美术作品,有印刷品,也有单片,于是他发现了彼时的珂勒惠支。他托学生买她的作品,但是学生还是寄过来了印刷品,此时恰好因为左联的活动,鲁迅有机会与史沫特莱接触频繁,便知晓史沫特莱和珂勒惠支是好友,就直接通过史沫特莱购买珂勒惠支的作品,10马克一幅,第一次买了12件原作,120马克,合100块大洋。第二次买了10件,114块大洋。在当时已经不便宜了。据说珂勒惠支的作品质量好的都是手工印,但是手工印刷到50版以上线条就不清晰了,因为木质材料的特性,多磨边角便会磨圆,钝掉,原来需要的棱角和尖锐的线条就体现不出来。于是鲁迅提倡手工的木刻版画,不要超过50件。但他不赞成机器印刷,原汁原味保存。  艺术评论:1930年代,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有过几次在中国的展出?都是鲁迅提供的展品吗?  王锡荣:鲁迅的整个气质和精神与珂勒惠支很吻合。鲁迅办展览的时候注重内容,关注艺术本身的质量内涵,注重对社会的推进作用,这是他最高的目标。&我从外国借得火来,目的是要煮自己的肉&,改变社会,对社会有益,这是他的思想。欧洲有许多刚健质朴的作品,尤其东欧北欧,鲁迅觉得正是中国需要的,所以他对德国非常关注,他没想到珂勒惠支的东西如此有力,对其推崇备至,积极购买收藏,还要办展览。到1932年,德国第三国际的代表人汉堡嘉夫人出面主持在其书店里举行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品由鲁迅提供。珂勒惠支的作品最初总是7幅一组,那次展出的作品名称为《职工一揆》(揆:发动,举动,拿起来),取这个生僻字眼也是因为当时的局势不得不隐晦自己的意思。日第二次外国木刻展览,又展出了珂勒惠支版画。  艺术评论:国内很多出版物中记载有鲁迅与珂勒惠支之间的书信交往,德国方面有吗?  王锡荣:1931年,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这是我国第一个创作木刻技法讲习会。据当时参加讲习会的江丰回忆,鲁迅先生曾对学员们说,由于《农民战争》这套组画特别感动他,因此萌生了写信请珂勒惠支创作以中国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主题的版画,由于鲁迅无法用德语写作,便通过史沫特莱写信请珂勒惠支创作,但未成。  鲁迅提倡作家要写反映自己熟悉的生活的作品,一个德国女艺术家,与相隔万里的中国生活,还是隔膜很深。另有鲁迅的学生回忆,鲁迅曾经说自己写信给珂勒惠支,请她以左联五烈士的牺牲为主题进行创作。但是珂勒惠支回信说自己不熟悉中国,所以也谢绝了。  根据一份国外的资料显示,珂勒惠支之所以两次都拒绝,是因为当时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致: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珂勒惠支因为倾向左翼倾向共产党受到了压迫,她被解除了一切职务。自此,她以沉默为抗议,在这种高压态势下,她必然谨言慎行,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这些都是鲁迅学生的回忆,但即使在史沫特莱的回忆录里也没有提到与鲁迅通信的事。前两年我曾经拜访德国的珂勒惠支美术馆,他们的资料里也没有提到与鲁迅通信。  艺术评论:在德国的珂勒惠支美术馆里,他们是否提到这位艺术家对于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  王锡荣:德国的珂勒惠支美术馆知晓中国对珂勒惠支的评价很高,也知道鲁迅对珂勒惠支在中国的推广。在德国本土,珂勒惠支的地位很高,战争纪念馆里还用她的作品取代了原先的作品,矗立在大厅中央,如果为艺术而艺术,她是无法进入其中的。  首先是艺术的衡量,而不是政治概念,不是因为你的政治正确就进入了美术馆,首先她是个艺术家,她的艺术的深度就在于深刻地反映了社会,有时代性。1928年珂勒惠支成为普鲁士艺术委员会的委员。在1979年,她的作品就曾经以欧洲艺术作品的身份,在北京展出过。鲁迅收藏的珂勒惠支作品很多藏于北京的鲁迅纪念馆。  艺术评论:《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是鲁迅生前亲自编选的最后一本版画集,前后经年,鲁迅为什么那么看重这本版画集?  王锡荣:1937年7月出版的珂勒惠支的版画集,收集了21幅版画,其中石版画7幅、铜版画14幅。此外,在《序》中还附有3幅黑白木刻。鲁迅生前请史沫特莱写了序,请茅盾翻译。之前原打算请珂勒惠支自己写,后来珂勒惠支没有答应。在这本版画集里,鲁迅亲自写了每幅画的注解。这书出版只印刷了103本,中国国内只有33本,30本在欧洲出售,其余在日本出售,书都有编号,现在已很难觅到这个珍贵的版本。鲁迅希望能够有人翻印此书,传播广泛,他在画册扉页上印着:&有人翻印,功德无量&。  艺术评论: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珂勒惠支重要吗?  王锡荣:德国人其实也挺浪漫的,19世纪文学中就有德国人的浪漫派,鲁迅是感到珂勒惠支的作品中有一种力量和渗透力,中国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唤起民众麻木的神经,笔触与线条都能够启发人和打动人。她本身就有非常高超的艺术手段。不是社会政治史、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她的作品更富有广大的影响力,而是艺术上成功独创、有新意,独具一格,有现代派的新意,又不脱离现实使她伟大,尤其她是女性,作品中表现出超乎女性,甚至超乎男性的力度的东西。鲁迅的整个气质和精神与珂勒惠支很吻合。  艺术评论:珂勒惠支的创作与中国有无更近的关系?  王锡荣:珂勒惠支曾经利用奖金去了趟意大利,尽管赞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但是她仍然认为,与自己的创作距离太远。  1931年,2月7日,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等左联五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这一暴行立即引起了世界进步文化人士的强烈抗议,而珂勒惠支正是在全世界进步文艺家联合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左联五个青年作家的抗议书上签名的一位。  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以示对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的纪念。■  
暂无相关新闻
正在加载...
文本地址:
即时新闻排行榜
a href="/node2/node168/index.shtml" target="_blank">广告联系 |鲁迅与珂勒惠支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鲁迅与珂勒惠支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1〕《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1〕   凯绥?勖密特(KaetheSchmidt)以一八六七年七月八日生于东普鲁士的区匿培克(Koenigsberg)。她的外祖父是卢柏(JuliusRupp),即那地方的自由宗教协会的创立者。父亲原是候补的法官,但因为宗教上和政治上的意见,没有补缺的希望了,这穷困的法学家便如俄国人之所说:“到民间去”〔2〕,做了木匠,一直到卢柏死后,才来当这教区的首领和教师。他有四个孩子,都很用心的加以教育,然而先不知道凯绥的艺术的才能。凯绥先学的是刻铜的手艺,到一八八五年冬,这才赴她的兄弟在研究文学的柏林,向斯滔发?培伦(StaufferBern)〔3〕去学绘画。后回故乡,学于奈台(Neide)〔4〕,为了“厌倦”,终于向闵兴的哈台列克(Herterich)〔5〕那里去学习了。
  一八九一年,和她兄弟的幼年之友卡尔?珂勒惠支(KarlKollwitz)结婚,他是一个开业的医生,于是凯绥也就在柏林的“小百姓”之间住下,这才放下绘画,刻起版画来。待到孩子们长大了,又用力于雕刻。一八九八年,制成有名的《织工一揆》〔6〕计六幅,取材于一八四四年的史实,是与先出的霍普德曼(GerhartHauptmann)〔7〕的剧本同名的;一八九九年刻《格莱亲》,零一年刻《断头台边的舞蹈》;零四年旅行巴黎;零四至八年成连续版画《农民战争》七幅,获盛名,受Villa-Romana奖金〔8〕,得游学于意大利。这时她和一个女友由佛罗棱萨步行而入罗马,然而这旅行,据她自己说,对于她的艺术似乎并无大影响。一九○九年作《失业》,一○年作《妇人被死亡所捕》和以“死”为题材的小图。
  世界大战起,她几乎并无制作。一九一四年十月末,她的很年青的大儿子以义勇兵死于弗兰兑伦(Flandern)战线上。一八年十一月,被选为普鲁士艺术学院会员,这是以妇女而入选的第一个。从一九年以来,她才仿佛从大梦初醒似的,又从事于版画了,有名的是这一年的纪念里勃克内希(Liebkne-cht)〔9〕的木刻和石刻,零二至零三年〔10〕的木刻连续画《战争》,后来又有三幅《无产者》,也是木刻连续画。一九二七年为她的六十岁纪念,霍普德曼那时还是一个战斗的作家〔11〕,给她书简道:“你的无声的描线,侵人心髓,如一种惨苦的呼声:希腊和罗马时候都没有听到过的呼声。”法国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2〕则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平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OE的同情,罢庑┦赵谒难壑校拇*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然而她在现在,却不能教授,不能作画,只能真的沉默的和她的儿子住在柏林了;她的儿子像那父亲一样,也是一个医生。
  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诚如亚斐那留斯(FerdinandAvenarius)〔13〕之所说:“新世纪的前几年,她第一次展览作品的时候,就为报章所喧传的了。从此以来,一个说,‘她是伟大的版画家’;人就过作无聊的不成话道:‘凯绥?珂勒惠支是属于只有一个男子的新派版画家里的’。别一个说:‘她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宣传家’,第三个却道:‘她是悲观的困苦的画手’。而第四个又以为‘是一个宗教的艺术家’。要之:无论人们怎样地各以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来解释这艺术,怎样地从中只看见一种的意义――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普遍的:人没有忘记她。谁一听到凯绥?珂勒惠支的名姓,就仿佛看见这艺术。这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的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
  但在我们中国,绍介的还不多,我只记得在已经停刊的《现代》和《译文》上,各曾刊印过她的一幅木刻,〔14〕原画自然更少看见;前四五年,上海曾经展览过她的几幅作品,但恐怕也不大有十分注意的人。她的本国所复制的作品,据我所见,以《凯绥?珂勒惠支画帖》(KaetheKollwitzMappe,HerausgegebenVonKunstwart,Kunstwart-Verlag,Muen-chen,1927)为最佳,但后一版便变了内容,忧郁的多于战斗的了。印刷未精,而幅数较多的,则有《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DasKaetheKollwitzWerk,CarlReisnerVerlag,Dresden,1930),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此后又出了一本新集(DasNeueKKollwitzWerk,1933),却更多明朗之作了。霍善斯坦因(WilhelmHausenstein)〔15〕批评她中期的作品,以为虽然间有鼓动的男性的版画,暴力的恐吓,但在根本上,是和颇深的生活相联系,形式也出于颇激的纠葛的,所以那形式,是紧握着世事的形相。永田一修〔16〕并取她的后来之作,以这批评为不足,他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和里培尔曼(MaxLiebermann)〔17〕不同,并非只觉得题材有趣,来画下层世界的;她因为被周围的悲惨生活所动,所以非画不可,这是对于榨取人类者的无穷的“愤怒”。“她照目前的感觉,――永田一修说――描写着黑土的大众。她不将样式来范围现象。时而见得悲剧,时而见得英雄化,是不免的。然而无论她怎样阴郁,怎样悲哀,却决不是非革命。她没有忘却变革现社会的可能。而且愈入老境,就愈脱离了悲剧的,或者英雄的,阴暗的形式。”
  而且她不但为周围的悲惨生活抗争,对于中国也没有像中国对于她那样的冷淡:一九三一年一月间,六个青年作家遇害〔18〕之后,全世界的进步的文艺家联名提出抗议的时候,她也是署名的一个人。现在,用中国法计算作者的年龄,她已届七十岁了,这一本书的出版,虽然篇幅有限,但也可以算是为她作一个小小的记念的罢。
  选集所取,计二十一幅,以原版拓本为主,并复制一九二七年的印本《画帖》以足之。以下据亚斐那留斯及第勒(LouiseDiel)〔19〕的解说,并略参己见,为目录――(1)《自画像》(Selbstbild)。石刻,制作年代未详,按《作品集》所列次序,当成于一九一○年顷〔20〕;据原拓本,原大34×30cm这是作者从许多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中国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2)《穷苦》(Not)。石刻,原大15×15cm据原版拓本,后五幅同。这是有名的《织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的第一幅,一八九八年作。前四年,霍普德曼的剧本《织匠》始开演于柏林的德国剧场,取材是一八四四年的勖列济安(Schle-sien)〔21〕麻布工人的蜂起,作者也许是受着一点这作品的影响的,但这可以不必深论,因为那是剧本,而这却是图画。我们借此进了一间穷苦的人家,冰冷,破烂,父亲抱一个孩子〔22〕,毫无方法的坐在屋角里,母亲是愁苦的,两手支头,在看垂危的儿子,纺车静静的停在她的旁边。(3)《死亡》(Tod)。石刻,原大22×18cm同上的第二幅。还是冰冷的房屋,母亲疲劳得睡去了,父亲还是毫无方法的,然而站立着在沉思他的无法。桌上的烛火尚有余光,“死”却已经近来,伸开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张得极大,在凝视我们,他要生存,他至死还在希望人有改革运命的力量。
  (4)《商议》(Beratung)。石刻,原大27×17cm同上的第三幅。接着前两幅的沉默的忍受和苦恼之后,到这里却现出生存竞争的景象来了。我们只在黑暗中看见一片桌面,一只杯子和两个人,但为的是在商议摔掉被践踏的运命。(5)《织工队》(Weberzug)。铜刻,原大22×29cm同上的第四幅。队伍进向吮取脂膏的工场,手里捏着极可怜的武器,手脸都瘦损,神情也很颓唐,因为向来总饿着肚子。队伍中有女人,也疲惫到不过走得动;这作者所写的大众里,是大抵有女人的。她还背着孩子,却伏在肩头睡去了。(6)《突击》(Sturm)。铜刻,原大24×29cm同上的第五幅。工场的铁门早经锁闭,织工们却想用无力的手和可怜的武器,来破坏这铁门,或者是飞进石子去。女人们在助战,用痉挛的手,从地上挖起石块来。孩子哭了,也许是路上睡着的那一个。这是在六幅之中,人认为最好的一幅,有时用这来证明作者的《织工》,艺术达到怎样的高度的。(7)《收场》(Ende)。铜刻,原大24×30cm同上的第六和末一幅。我们到底又和织工回到他们的家里来,织机默默的停着,旁边躺着两具尸体,伏着一个女人;而门口还在抬进尸体来。这是四十年代,在德国的织工的求生的结局。(8)《格莱亲》(Gretchen)。一八九九年作,石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歌德(Goethe)的《浮士德》(Faust)〔23〕有浮士德爱格莱亲,诱与通情,有孕;她在井边,从女友听到邻女被情人所弃,想到自己,于是向圣母供花祷告事。这一幅所写的是这可怜的少女经过极狭的桥上,在水里幻觉的看见自己的将来。她在剧本里,后来是将她和浮士德所生的孩子投在水里淹死,下狱了。原石已破碎。
  (9)《断头台边的舞蹈》(TanzUmDieGuillotine)。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是法国大革命时候的一种情景:断头台造起来了,大家围着它,吼着“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DansonsLaCarmagnole!)〔24〕的歌,在跳舞。不是一个,是为了同样的原因而同样的可怕了的一群。周围的破屋,像积叠起来的困苦的峭壁,上面只见一块天。狂暴的人堆的臂膊,恰如净罪的火焰一般,照出来的只有一个阴暗。
  (10)《耕夫》(DiePflueger)。原大31×45cm这就是有名的历史的连续画《农民战争》(Bauernkrieg)的第一幅。画共七幅,作于一九○四至○八年,都是铜刻。现在据以影印的也都是原拓本。“农民战争”是近代德国最大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以一五二四年顷,起于南方,其时农民都在奴隶的状态,被虐于贵族的封建的特权;玛丁?路德〔25〕既提倡新教,同时也传播了自由主义的福音,农民就觉醒起来,要求废止领主的苛例,发表宣言,还烧教堂,攻地主,扰动及于全国。然而这时路德却反对了,以为这种破坏的行为,大背人道,应该加以镇压,诸侯们于是放手的讨伐,恣行残酷的复仇,到第二年,农民就都失败了,境遇更加悲惨,所以他们后来就称路德为“撒谎博士”。这里刻划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总是他们的母亲了。
  (11)《凌辱》(Vergewaltigt)。同上的第二幅,原大35×53cm男人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反缚两手,躺着,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12)《磨镰刀》(BeimDengeln)。同上的第三幅,原大30×30cm这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13)《圆洞门里的武装》(BewaffnungInEinemGe-woelbe)。同上的第四幅,原大50×33cm大家都在一个阴暗的圆洞门下武装了起来,从狭窄的戈谛克式〔26〕阶级蜂涌而上:是一大群拚死的农民。光线愈高愈少;奇特的半暗,阴森的人相。
  (14)《反抗》(Losbruch)。同上的第五幅,原大51×50cm谁都在草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15)《战场》(Schlachtfeld)。同上的第六幅,原大41×53cm农民们打败了,他们敌不过官兵。剩在战场上的是什么呢?几乎看不清东西。只在隐约看见尸横遍野的黑夜中,有一个妇人,用风灯照出她一只劳作到满是筋节的手,在触动一个死尸的下巴。光线都集中在这一小块上。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着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
  (16)《俘虏》(DieGefangenen)。同上的第七幅,原大33×42cm,画里是被捕的孑遗,有赤脚的,有穿木鞋的,都是强有力的汉子,但竟也有儿童,个个反缚两手,禁在绳圈里。他们的运命,是可想而知的了,但各人的神气,有已绝望的,有还是倔强或愤怒的,也有自在沉思的,却不见有什么萎靡或屈服。
  (17)《失业》(Arbeitslosigkeit)。一九○九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44×54cm他现在闲空了,坐在她的床边,思索着――然而什么法子也想不出。那母亲和睡着的孩子们的模样,很美妙而崇高,为作者的作品中所罕见。(18)《妇人为死亡所捕获》(FrauVomTodGepackt),亦名《死和女人》(TodUndWeib)。一九一○年作,铜刻;据《画帖》,原大未详。“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由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
  (19)《母与子》(MutterUndKind)。制作年代未详〔27〕,铜刻;据《画帖》,原大19×13cm在《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中所见的百八十二幅中,可指为快乐的不过四五幅,这就是其一。亚斐那留斯以为从特地描写着孩子的呆气的侧脸,用光亮衬托出来之处,颇令人觉得有些忍俊不禁。(20)《面包!》(Brot!)。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8〕,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30×28cm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21)《德国的孩子们饿着!》(DeutschlandsKinderHungern!)。石刻,制作年代未详〔29〕,想当在欧洲大战之后;据原拓本,原大43×29cm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这原是横幅,一面写着现在作为标题的一句,大约是当时募捐的揭帖。后来印行的,却只存了图画。作者还有一幅石刻,题为《决不再战!》(NieWiederKrieg!),是略早的石刻,可惜不能搜得;而那时的孩子,存留至今的,则已都成了二十以上的青年,可又将被驱作兵火的粮食了。
  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鲁迅。
  〔1〕本篇最初印入《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此书由鲁迅编选,一九三六年五月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用珂罗版和宣纸印制。
  〔2〕“到民间去”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革命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派别“民粹派”的口号。
  〔3〕斯滔发?培伦(1857―1891)现译施陶费尔-贝尔恩,瑞士画家。曾在柏林女子绘画学校任教。
  〔4〕奈台(EmilNeide)现译埃米尔?奈德,德国画家。作品多以犯罪为题材,据珂勒惠支回忆,其轰动一时的作品是《生之厌倦》。
  〔5〕哈台列克现译赫特里希。珂勒惠支曾在慕尼黑(旧译“闵兴”)的赫特里希美术学校(TheHerterichAcademy)学习过。
  〔6〕《织工一揆》(EinWeberaufstand)“织工起义”的意思。一揆,日本语。
  〔7〕霍普德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他的剧本《织工》(DieWeber)以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题材,出版于一八九二年。
  〔8〕Villa-Romana奖金Villa-Romana,意大利文,意为“罗马别墅”。这项奖金的获得者可在意大利居住一年,以熟悉当地艺术宝藏并进行创作。
  〔9〕里勃克内希(KAFLiebknecht,1871―1919)通译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革命家、作家。他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领导人和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一月,他领导反对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起义,于同月十五日被杀害。
  〔10〕应为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三年。
  〔11〕霍普德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辩护,希特勒执政后,又曾对纳粹主义表示妥协。但他早期的许多作品常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具有社会批判意义。下面所引他的话,是他在一九二七年六月十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上的题词。
  〔12〕罗曼?罗兰参看本卷第415页注〔4〕。这里所引他的话,是他一九二七年七月八日写的印在珂勒惠支画册前面的题词,原文为法文。
  〔13〕亚斐那留斯(1856―1923)德国艺术批评家、诗人,曾创办《艺术》杂志。这里所引他的话,见于一九二十年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画帖》。
  〔14〕《现代》参看本卷第124页注〔5〕。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一九三三年四月)在刊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同时,刊出了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第五卷第四期(一九三四年八月)刊有她的《被死所袭击的孩子》、《饿》、《战后的寡妇》、《母亲们》等四幅版画。《译文》,参看本卷第492页注〔1〕。该刊终刊号(一九三五年九月)刊有珂勒惠支的木刻《吊丧》。
  〔15〕霍善斯坦因(1882―1957)德国文艺批评家。著有《艺术与社会》、《现代的艺术中的社会的要素》等。
  〔16〕永田一修日本艺术评论家。这里所引他的话,见《无产阶级艺术论》(一九三○年出版)。
  〔17〕里培尔曼(1847―1935)德国画家,德国印象派的先驱。作品有《罐头工厂女工》、《麻纺工场》等。
  〔18〕六个青年作家遇害应为五个青年作家遇害。参看本卷第158页注〔3〕。
  〔19〕第勒现译为路易斯?迪尔,德国美术家。
  〔20〕应为一九一九年。
  〔21〕勖列济安通译西里西亚。一八四四年六月四日,西里西亚的织工反对企业主的残酷剥削,发动起义,不久即遭到镇压而失败。
  〔22〕关于《穷苦》,鲁迅一九三六年九月六日致日本鹿地亘的信中说:“请将说明之二《穷苦》条下‘父亲抱一个孩子’的‘父亲’改为‘祖母’。我看别的复制品,怎么看也像是女性。Diel的说明中也说是祖母。”
  〔23〕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学者。《浮士德》是取材于民间传说的长篇诗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为了探求生活的意义,借助魔鬼的力量遍尝人生悲欢的奇特经历。
  〔24〕加尔玛弱儿法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舞曲。“让我们来跳加尔玛弱儿舞罢”是这首舞曲中的一句歌词。
  〔25〕玛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46)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他最初反对教皇,揭露教会的腐败,同情农民起义,但不久就站到统治阶级一边,和贵族、教皇等结成同盟,镇压农民起义。
  〔26〕戈谛克式又译哥特式,十一世纪时创始于法国北部的一种建筑式样,以尖顶的拱门和高耸的尖屋顶为其特色。
  〔27〕《母与子》制作于一九一○年。
  〔28〕《面包!》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29〕《德国的孩子们饿着!》制作于一九二四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德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