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及其重要性的论文?

闫其忠&&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环境保护局&& 132021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现状,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重点介绍了环境监测对环境监察的促进作用,并简要说明了正确合理地处理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关系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监察& 环境监测&& 作用关系
&&&&&&& 1.前言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形式客观上要求有所改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合环境的承受力是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发展经济忽略环境保护,在这方面我们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加强环境保护对经济健康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正确处理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这双环保左右手之间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2.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
&&&&&&& 2.1环境监察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其核心工作就是日常现场监督执法,是执行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的环境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察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
&&&&&&& 2.2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 2.3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察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技术措施。环境监察只有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工作走上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的轨道。
&&&&&&& 3.环境监测对环境监察的促进作用
&&&&&&& 3.1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工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污染源监测,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为环境监察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察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
&&&&&&& 3.2环境监测为环境监察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
&&&&&&& 3.2.1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同时又是衡量监察行为和监察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察行为的方向。
&&&&&&& 3.2.2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监察工作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
离开了环境监测去执法,环境监察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的基本手段,也就脱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地判定企事业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样,环境监测人员如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境监察的耳目和手段,没有将环境监测的数据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察开展工作,为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监测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 3.3环境监测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察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监察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察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及对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作用。
&&&&&&& 3.4环境监测为环境监察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 3.4.1环境监察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察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以此作为监察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 3.4.2监察部门在检查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情况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排污申报内容进行技术检查,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排污单位执行许可证情况按规定进行监督、抽测,定期报告结果。
&&&&&&& 3.5环境监测为环境监察收取排污费提供依据
&&&&&&& 排污收费工作是环境监察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杠杆手段,而征收排污费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监测力量所不及的情况下,通过物料衡算等方法获得,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得出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基础实测资料,为监察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律上、行政上必要的科学依据。
&&&&&&& 4.小结
&&&&&& 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两架马车,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工作内容,互相依存、不可偏废。只有这两种手段并驾齐驱、合理发展,才能使环境保护工作健康平稳地进行。环境监察要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监察服务,促进环境监测监察的协调发展。
【1】张艳桥:《新形势下环境监察执法探析》.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刘金波;俞巍:《关于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有效途径的探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19)
【3】黄秀:《新形势下环境监察工11z的人才培养途径初探》.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8)
【4】罗祥熙:《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研究作》.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摘 要 随着社会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各种化学燃料的使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大气层不会"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方法与意义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随着社会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和生产中各种化学燃料的使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保护大气层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的有效监测。在大气中进行监测布点,实时观察大气中污染物的成分和浓度,适时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护大气环境的质量。 中国论文网 /8/view-4723184.htm  关键词 环境大气监测;大气环境;布点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P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8-02   社会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种燃料和化学制剂的使用产生的污染物使大气环境受到了影响。大气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成为现今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主要是对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污染物的变化和影响,以适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物对大气造成本质上的破坏,对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1大气环境监测概述   大气环境监测主要是针对大气中的污染物的监测,对其种类和浓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实时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已经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监测对象主要是分子状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包括飘尘、悬浮微粒等颗粒状的污染物。对这两种状态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进行布点、采样、观察和分析等一系列质量监测工作。监测项目通常根据地区实际的区域特点,气候特点、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来进行规定。其中对大气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加降尘的监测是国家规定的大气监测项目,另外可根据地方特点和污染源特征增加对碳氢化合物、二氧化氮、铅等污染物的监测项目。   2 大气环境监测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大气层中的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已经浮沉为主,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和质量控制,是对大气质量合理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大气环境监测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影响大气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在一个时间周期内进行连续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浓度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此结果数据来作为基础依据,进行大气环境质量报告的编写,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进行大气质量控制;   2)对大气质量监测的结果数据为大气质量的监控和分析提供可靠性依据,以此为前提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从而掌握大气质量变化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做以预测,发出预警信号;   3)对大气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结构及分析报告为我国环境保护监测部门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参考材料,以此为参考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影响的新方法。   3环境大气监测中的布点采样原则   对大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1)要根据污染程度对监测的区域进行区分设置。通常按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划分;   2)布点的选择要具有污染代表性,即能够代表一定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程度,使此范围内的污染状态和变化规律通过此个布点突出的反映出来。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可根据污染源的集中度来选择布点,同时要对风向因素加以考虑,在下风向设计的大气环境污染采样点要多于上风向;   3)根据污染区域的工业区密度来设置采样点,对于工业区密集的地方要多设置采样点,以高污染区多设,低污染区少设为基本原则;   4)对于采样点的设置,样点周围环境开阔,不能影响空气的流通。对于其他局部的污染源和有吸附力的树木建筑等要避开,以排除外部环境对样点大气采样的影响,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同时,尽量将各样点设置一致的外部条件,这样得出的数据信息互相可以有参考性和可比性,便于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索其中的变化规律;   5)根据测定的目标来设置采用点的高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大气监测的布点方法和意义   对于大气质量监测的布点,要综合考虑污染物的种类以及要达到的监测目的来进行实际的设置,尽量做到监测网络布置的优化。   4.1 功能区布点法   功能区布点法是在不同功能区域内进行先进行踩点,根据区域的功能,对其实际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将此区域的功能和此地区的人类活动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而进行布点设置的一种方法。此方法属于一种常规性的布点方法,比较适用于大气环境监测的初级阶段,可以将区域功能布局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来,便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4.2 网格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是将监测采样点以坐标的形式进行将监测的区域进行网格化的划分,对其进行采样点的均匀布设的一种方法。对于网格的划分不仅要考虑污染的程度,还有将社会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加以考虑,适合在污染源较多的区域采用此种方法进行布点。这种方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一种直观的空间分布方式进行设置,受条件的约束较少,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4.3 同心圆布点法   此种方法比较适合污染比较集中的区域使用。此方法确定圆心后按不同的半径进行同心圆的划分,同时按圆心画出射线,取交点为布点处。这种方法受风向影响较大,因此在使用此种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此区域的风向问题,以上风处少,下风处多为布点的基本原则。同心圆布点法对污染集中,污染浓度较大的地区有很大优势,可以防止重污染区被漏掉而影响采样的准确性。   4.4 扇形布点法   此种方法适应于主导风向明确的高架污染源的地区。以污染源点为基本点,以主导风向为轴在下风向画出角度为45°到90°的弧线范围,在弧线上采3~4个点作为监测的采样点。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得到实施的监控和观察,对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及时掌握,便于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预防和解决。对于大气环境的监测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环境工作者的努力探索,找个更新更有效的方法。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匡跃辉.环境污染热点问题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5.   [2]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3]吴鹏鸣,等.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1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国家审计应发挥的作用
刘迎祥(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 能力建设& 问题& 对策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决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准确、及时的监测信息,是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作为环境保护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依托各类环境监测网的分级业务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动监测为基础的常规指标监测技术装备体系初具规模,建立了440多种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规范、230多种国家环境标准样品,以及数百种部门和行业的技术方法标准,每年发布多种环境监测报告,环保系统已建成2399个环境监测站,拥有近5万人的环境监测队伍。   虽然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环境能力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近年来我国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各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并于2006年11月重新修订了《全国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行了明确,但对于基层环保部门来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设备仍然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为各地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但是部分地区相关设备仍然不足,部分日常必需使用的监测设备仍然欠缺。二是专业性人才欠缺。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虽然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集中为其配备了相关设备,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性人才,没人会使用相关设备。三是机构编制和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地方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少,经费安排有限,不能保障环境监测的正常进行。  (二)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  目前,各省普遍采用省市县三级设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模式,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最高,市级和县级环境监测机构标准低,职责分工也各不相同。因此,省会所在地就会有三个环境监测机构,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市级环境监测机构和区级环境监测机构;而地市级所在地就会有两个环境监测机构。虽然各级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分工不同,但这种设置模式造成了环境监测设备的浪费,以省会城市为例,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设备齐全,基本上在同一范围内,市级和区级也设立了监测机构并配有相同的监测设备,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部分能力建设规章与地方政府规定矛盾  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对环境监测机构的车辆拥有情况(包括专业车辆和公务车辆)进行了规定,国家环保部也通过政府采购集中采购了一些车辆配发到各地环境监测机构,而各地党委和政府对公务用车管理都有相关规定,通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的车辆与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车辆的管理相互矛盾,不利于当地政府加强车辆管理。虽然环境监测能力车辆可能有一些特殊的功能,但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的车辆只能用于环境监测的管理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同时,对于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增加车辆增加了当地公用经费(油费、车辆修理费等)的支出。  环境保护其他方面能力建设车辆规定与地方法规相矛盾的规定也存在,如根据《国家级和省级固体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标准》(环发〔2008〕58号)规定:建议省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人员配置不少于30人,可配车辆4辆(其中办公业务用车2辆、现场交通工具车2辆)。这种类似的规定都是和地方政府对公务用车管理相矛盾的,甚至导致了部分单位违规挪用专项资金购置车辆。  (四)部分资金未发挥应有效益  各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县级基层环保部门一般成立较晚,许多都是从原来的建设部门分家出来的,从机构设置、办公条件、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方面都处于发展阶段,加之基层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基层环保部门最迫切想要配备的是车辆,而不是监测设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可以用于购置监测车辆的规定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央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下达各省后,省级环保部门在征求各地环保部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需求时,基层环保部门要求最紧迫的就是增加环境监测车辆,因此,各省除了购置各种环境监测设备外,为了迎合基层地方环保部门对车辆的需求购置了大量的环境监测车辆。  同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被长时间闲置的情况也存在,甚至被挤占挪用。上述购买车辆和资金闲置或挤占挪用情况的发生,都导致了部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未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效益。  (五)地方环境监测能力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但是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二者的博弈中,仍然倾向于发展经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就更少,这也是中央投入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主要原因。同时,目前许多地方安排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排污费,如果严格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年第369号)规定,排污费是不能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但原环保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年)》中又明确排污费可以申报用于能力建设,目前各地在排污费中安排了一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中央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地方征收的排污费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主要用于企业污染治理项目,不可能在其中安排大量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还需要地方财政在预算安排时加大资金投入。  二、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同一省内各地市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方行政领导仍然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视也不够。  (二)国家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跟不上  目前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相关规章制度出台未全面充分调研,导致相关管理制度不能有效实施,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出台后和地方有些规定不符,有时候搞“一刀切”,不符合地方实际情况或未考虑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异,造成相关规章制度无法有效贯彻落实;二是部分规章制度制定时间较长,未及时修订或废止,已经不适应当前管理的需要。  (三)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外部监督力度不够  环境保护工作是近年来才重视起来的,国家投入了较大的财力,资金管理使用都是由环保部门进行,缺乏来自外部单位的有效监督,审计署也是在2009年才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负责组织对环境保护相关资金进行审计,毕竟成立时间短,组织实施的项目少,对环境保护相关资金监督覆盖面小,监督力度不够。  三、加快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  近年来,中央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的投入,给各地配备了大量的监测设备,使各地特别是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提高,保障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仍然相对薄弱,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投入保障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设备仍然配备不齐,如应急环境监测设备等,需要购置;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每人每年的人员经费少之又少,机构运转都无法保障;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人员编制,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配备了相关设备,但是缺乏人员编制和专业人员,环境监测任务无法完成。  (二)修改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目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相关规定的制订未考虑和地方相关法规的交接,特别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对专业车辆和公务车辆配备的具体规定,和地方党委和政府公务用车管理规定及其他相关管理规定存在矛盾,环保部门应按照地方实际进行统筹考虑,对相关规定进行修订。同时,《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03年第369号)规定和原环保部《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年)》存在矛盾,环保部应进行修改完善。  (三)调整机构设置,将交叉重复机构职责合并  目前,省级、地市级及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交叉设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省会城市设立了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的,不再设置市级和区级环境监测机构,地市级城市设置了环境监测机构的,所在市的区不再设置环境监测机构,其监测任务由所在地的市级)监测机构完成,这样相应机构增加人员就可以了,减少了相同设备的购置,增加设备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四)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设备拥有量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应的专业人才配备不足,因此,要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培养环境监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促进人才建设的专业化;加快培养一批与国际水平接轨的尖端人才和业务技术骨干,注重高端人才引进,打造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专业化监测队伍。  (五)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资金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需要审计机关加以监督并进行评价。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大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力度,不仅要关注资金的使用情况,更要关注资金的效益情况,如国家投入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有多少资金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设备无人会使用而闲置的情况;有多少资金被用来购置了专业车辆和公用车辆,专业车辆是如何进行管理的,是否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刘迎祥)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政府信息公开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  技术支持: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
审计署总机:010-  网站电话:010-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北露园一号(邮编:100830)
备案编号:京ICP备号  建议使用分辨率:参考文献:
上篇论文: 下篇论文: 没有了
&&&&&&&&&&&&&&&&&&&&&&&&&&&&&&&&&&&&&&&&&&&&&&&&&&&&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400-675-16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环境监测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