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 消费 出口出口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何差别

您当前位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消费、投资、出口:掌控好“三驾马车”如何着力?
WWW.  日 16:46:2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题:消费、投资、出口:掌控好“三驾马车”如何着力?
  新华社记者雷敏、高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
  专家分析指出,中央对“三驾马车”关系的全新表述,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要改革现存的体制机制性问题,使三大需求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更好地发挥作用。
 (小标题)“三驾马车”调姿显成效  内需成稳增长“主将”  从已公布的数据看,2013年,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总体表现稳定,内需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外贸进出口有所好转,三大需求结构调整成效初显。
  为扭转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今年7月份,国家出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刺激铁路和地铁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措施。进入三季度以来,投资增速出现止跌向稳的走势。统计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9%。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刺激政策退出以及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消费增速总体放缓,但仍不乏信息消费、网络消费等亮点,消费呈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态势。
  数据显示,11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12亿元,同比增长13.7%,较上月反弹0.4个百分点。1至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
  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欧进入圣诞消费旺季,再加上我国一系列稳出口的措施效应逐渐显现等多重因素,支撑了11月出口增速的反弹。
  据海关统计,11月份我国出口2022.1亿美元,增长12.7%,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额3.77万亿美元,增长7.7%,比去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今年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驾马车”的结构和比例更趋合理。前三季度投资、消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55.8%、45.9%、-1.7%。
   (小标题)民间投资待“激活” 消费“短板”需补齐
  尽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仍存在对投资的依赖过强,消费基础作用发挥不足,外需支撑有待提高等问题,“三驾马车”的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释放。
  统计显示,前11个月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前10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的情况下,微观主体投资创业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专家分析指出,尽管中央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努力坚定不移,尽管许多垄断领域的投资大门已经向民间资本敞开,但要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民间投资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虽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商务部贸研院研究员赵萍表示,目前我国储蓄率超50%,为全球最高,可见消费仍然是“三驾马车”中的“短板”,消费潜力亟待释放。
  另据商务部分析,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较多,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2014年稳出口难度很大。
   (小标题)扩消费 稳投资 促出口
  受访专家表示,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要靠内生动力即消费需求来拉动,这是基础,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关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需对消化产能、稳定就业具有支撑意义,也不能轻言放弃。
  赵萍认为,未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还要下更多工夫。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红利的释放,把消费潜力释放出来,补齐这个“短板”。扩大消费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改革和政策配套,涉及收入、社会保障、房地产调控等,还包括消费环境改善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建议,减少政府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上由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政府投资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更多用于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
  在出口方面,专家建议尽可能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实现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要加快推动汇率体制改革,通过汇率的双向波动引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资源、布局市场。”王军说。
  专家预计,201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会大幅度增加,但会平稳增长;随着百姓收入增加,明年消费会逐步回升;出口有望保持今年的水平。“三驾马车”的运行将更加协调。(完)
[] [] []
[责任编辑: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PDF)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PDF)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3:15: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PDF)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pdf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国的起变挺产有 发经 口要 。 口叩 。 较 占步增 关于消费、投资、出口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分析 ◆金 目乾 甘肃第一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本文对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 上升到2009年的36.65%,同期,居民消费在在最终消费由1978
了定性分析,特别是对我国消费、投资和出口关系失衡原因进行 年的78.56%下降到2009年的73.18%。政府消费主导着消费格
了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的主要症结在于国内消 局,本应 占主导地位的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造成消费体制的不
费不足。由于内需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就成为拉动经济 合理现状,制约消费需求。
嗜长的主要力量,反过来,这两股力量又会增加扩大内需的难度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水平低,是影响消费需求快
以及阻滞扩大内需的进度。因此解决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 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
靠投资和出口的不协调问题,主要是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 度。尽管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居民收入
是消费需求,并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建议。 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关键词】消费;投资;出口;经济增长;内需 10.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 肌长增收民和持。卧剐济整平不滩一雕地。与高骶着随高向龊高虽肼低收低水衄制障段还度被的巨 实上 万方数据 35
炼及压延加工业 的快速扩张,从而导致我阔第二产业投资率持 致 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协调的主要症结在于国内消费不足。
续增长,2010年 1.11月份,我国城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5版:理论周刊·经济学
&& 往期回顾 & && &
新常态·新视野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作者:唐未兵 彭涛
《光明日报》( 日&15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经济新阶段新特征相结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确立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优化、经济福祉共享。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深化改革、谋划发展的大逻辑。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仍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有效投资,需要树立投资新理念,正确处理好6种关系,既发挥对稳增长、强基础的支撑作用,又发挥对调结构、惠民生的带动作用。
处理好总量、质量和均量的关系
&&&&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持续,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不唯GDP不等于不要GDP,而是需要内涵增长、集约高效的GDP。因此,在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投资的质量和均量。所谓质量,就是需要高效的投资,切实提高投资的投入产出效率。所谓均量,就是投资要与经济体量、人口规模相适应,用更优质、更均衡的投资,带动更有质量的增长。
处理好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
&&&&投资、消费、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需要协同发展,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十二五”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了5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当前,不管是国家正加快推进的中西部铁路、重大粮食水利工程建设,还是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发展,都需要通过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但同时要看到,投资兼具供给和需求双重属性。现实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投资的需求属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这种需求决定供给的模式,容易导致反应滞后造成产品短缺。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下行长期原因主要是经济供给结构老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创新投资,就要更多关注投资的供给属性,更加重视通过投资来带动消费,衍生需求、创造出口。平板电脑、4G网络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类产品出现前,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这个需求,但是新的产品创造出来,迅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消费和出口。因此,加强对潜在消费需求、出口需求的研究,通过消费、出口来倒推投资,能有效把握先机,抢占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热点。
处理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
&&&&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需要更进一步优化投资的产业结构。
&&&&一是改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整合各项支农投入,创新农业投资机制,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实施新增百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努力构筑强大的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条件。
&&&&二是提高工业投资的占比。工业是经济的核心,没有工业的投资,就没有发展的后劲,就没有新增的财源,就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当前,一方面是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大背景,另一方面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深度调整的复杂形势下,关键是找准切入点,既突出重点,又解决结构单一问题,既增强现有支撑能力,又谋划未来竞争优势。围绕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亮点、有前景的领域,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扶持壮大一批核心企业,加速培植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三是加大现代服务业投资。近些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结果。预计未来5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建议按照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和就业潜力大的原则,积极扩大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6大先导产业投资。
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
&&&&当前,投资领域资金短缺的问题越来越凸显,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脱离政府财力实际、脱离市场规律、脱离群众需求的投资,避免盲目铺摊子、上项目。
&&&&一是政府投资要注重承受力。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在项目选择上往往脱离发展实际,盲目贪大求洋,导致“千城一面”,耗费大量政府财力,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寅吃卯粮”带来的潜在风险不断累积。因此,政府的投资决策一定要客观理性,既有所超前,又不脱离实际,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多搞一些打基础、利长远、公益性的项目。
&&&&二是企业投资要尊重市场规律。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存在周期性、时效性,机遇往往转瞬即逝,很多产业项目往往投产之日即是淘汰之日。因此,企业投资需要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做好市场前景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政府在这方面要做好信息服务,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合理引导,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
&&&&三是扩大民资要有实际举措。目前,促进民间资本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仍存在不平等待遇,主要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创新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合作模式,大力推动PPP模式发展。
处理好增量、减量和存量的关系
&&&&投资既要做加法,着眼于新增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能;也要做减法,着力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产能过剩;还要做乘法,不断盘活存量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一是加大创新驱动型投资。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当前,建议聚焦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机器人、个性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产业、空间科技等领域,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二是加大产能优化型投资。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兼并重组实现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对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宁肯牺牲点速度也要把结构调整过来。
&&&&三是加大效益扩张型投资。经过近年来的大力投入,当前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我们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囿于关键零部件的不配套、重要节点的不畅通、配套设施的不健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了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下一步,建议产业发展立足于完善链条,着力补短板,提高关键零部件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交通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网络,着力解决省际间、区域间瓶颈路、“断头路”问题,打造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立足于完善配套,大力推进城市尤其是新城区水、电、路、气等建设。通过创新增量投入,促进存量设施更好地发挥效用。
处理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关系
&&&&在关注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投资的社会效应,把投资的重点,放到增加就业、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上来。
&&&&一是加大就业扩张型投资。就业是民生最重要的指标,发达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时,最先考虑的就是就业需要。目前有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往往只注重吸引了多少投资,增加了多少产值,提供了多少税收,对项目带来多少就业考虑得不够充分。建议把扩大就业作为项目立项和招商引资的重要指标,多引进一些带动就业和增收效果明显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和项目。
&&&&二是加大公共服务型投资。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加强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着手,从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突出的问题着力,加大对医疗、教育、社保、养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是加大生态优化型投资。坚决向污染宣战,任何项目的建设,都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坚持绿色投资,鼓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项目建设,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努力描绘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美好蓝图。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