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深海和近深海石油开采趋势的利弊 还有各国现状

深海开发现状
深海油气代表了当今世界石油开发的一大趋势,并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热点。我国海洋油气资源潜力十分巨大,但与陆地石油勘探相比,深海油气勘探整体上处于早期阶段,同时与世界先进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加快深海油气开发已成为我国当前石油战略发展的重要课题。
&&深海开发不容缓
        ——访深海工程专家段梦兰&
我国在深海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应坚持自营和合作两条腿走路。同时,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深海石油开发如今在我国显得是如此刻不容缓。随着海洋开采范围的日益扩大,陆上及浅海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深海石油开发已经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前沿阵地。
2006年,国家将深海作业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今年年初,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联合发布《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深海钻探、开采技术亦名列其中。就我国目前深海开发情况,日前记者采访了我国深海工程专家段梦兰博士。
深海开发现状
记者:我们常提深海开发,能介绍一下“深海”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吗?
段梦兰:“深海”这个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100年前,可能50米就是深海,50年前,100米就是深海了。同时,这个概念在各个国家也不尽相同,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在巴西是以300米为深水,1500米为极深水。还有些国家,包括美国,是以500米为限,极深水都是1500米。
我国基本上是按500米来分的,之所以以500米为限,这和我们现在的勘探技术和勘探能力有关。目前我国最深的海上油田水深为330米,系合作油田流花11-1。我国钻井船的作业水深为472米,不足500米。而我们自己独立实践的番禺导管架水深为200米。
记者:目前世界海洋石油业界总的趋势是逐渐走向深水和超深水,国外深海开发的现状如何?
段梦兰:世界的深海主要分布在巴西、美国的墨西哥湾、西非、印尼、里海,以及我国的南海等地。上个世纪70年代前,世界海洋油气开采平台仅建在低于100米水深的海域,80年代初水深达到300米。目前国外的作业水深突破了3000米,生产水深达到2500米。预计到2010年,海洋石油作业水深将达到3500米以上。
据统计,仅年间,世界计划开发的深水(大于等于300米)浮式生产平台就达到48座,水下井口达1820口,井口设施448套。深水油田主要集中在墨西哥湾、巴西海域和西非海域,其中西非海域的深水油气开发近年来增长十分迅猛。
记者:深海开发已成为未来我国海洋石油发展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深海开发方面有什么规划?
段梦兰:按照国家的战略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要达到3000米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能力以及4000米的研究能力。近年来,国家设立了很多深海研究项目,如科技部投资近3亿元的“863”计划“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共用技术平台的研究”、国防科工委投资3.6亿元的“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装置研制”项目,发改委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油气田和煤层气开发”等,都包含了深海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方向。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将启动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装备、深海空间站工程关键技术等重大课题,同时在国家“863”计划中设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深海探测与作业4个专题。
记者:我国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但开发进展却不太顺利,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段梦兰:造成我国石油开发迟迟没有开始大规模向南海进军的原因很多,包括国际上的政治原因和历史纠纷、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开发深海油气的技术能力等。目前中国海油在珠江口和海南岛近海附近进行了开发工作,包括最近1500米水深的丽湾气田以及文昌13-1/13-2油田和东方1-1气田等。
技术设备差距
记者:我国深海开发与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梦兰:技术差距是主要方面,包括软的和硬的。软的就是理论和技术,硬的就是设施和装备。我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超过500米水深的钻井船,就当前来讲,买或租是深水勘探的主要方式。船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定位、成本、投入产出等。除了船体以外,还有很多控制的问题,包括水下的装备,也就是水下生产系统等。
除了技术有差距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管理,特别是项目管理。深水工程项目的投资十分巨大,例如一个水深1000米、9个井口的张力腿式平台的投资费用就达1.04亿美元。国外公司特别讲求前期研究、概念设计和科学的项目管理,其对于整个项目的效益、投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深水工程项目涉及很多的单体界面和专业界面,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公司具备全部包揽并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深水工程项目的能力,往往需要多家专业公司的联合或采用单体分包的策略。因此,在深水工程项目实施中,业主和总包方对各方、各专业的界面管理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深水工程的项目管理方面,特别强调以上部设施为中心的界面协调管理和多个决策点的控制管理。
记者:深海勘探开发主要涉及哪些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进展如何?
段梦兰:深海开发最核心的就是解决由于水深造成的一些问题。首先是钻井船本身的承载能力。海上作业的深水负荷要大得多。在浅海,300米水深钻井船单根锚链可能只有1000多米,到了3000米深海,锚链就会超过10000米,而且还要粗一些,它的重量可想而知,这对船的负荷要求是很高的。深海生产的环境更恶劣,成本更高,对船的设计也更高,钻井船定位等各方面技术要求都要比浅海更高。其次是立管和管线系统,水越深,水压越大,立管系统响应越大。再次是水下生产系统。最后是生产系统的安装和连接。
目前我国在上述核心技术方面都还没有突破。
记者:深海开发重在钻井平台的建设,我国钻井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多大?
段梦兰: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能独立设计钻井浮船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品种和质量上,已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平,但由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基本没有建造300米以上水深的钻井平台,因此,设计建造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国外的差距反而增大了。
国内对移动式钻井平台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阶段。另外,移动式钻井平台通用配套设备仪器的自给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还没有深水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实践与经验,更没有动力定位浮船和半潜式深水钻井平台的设计技术能力。
记者:目前,我国也是世界上自行设计制造和拥有FPSO(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最多的国家,在装备水平、质量、建造周期、成本等方面均创下世界最好水平。这是否意味着我国FPSO整体建造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段梦兰:FPSO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应用的海上油田装备。它机动性和运移性好,适应深水采油,在深水域中具有较大的抗风浪能力,并具有大产量的油气、水生产处理能力和大的原油储存能力,尤其适宜那些中小油田、边际油田和200米以上水深海上油田的开发生产。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FPSO主要用于浅水,工作水深在100~300米的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大都采用国外设计。我国建造FPSO的水平与国外基本接近,但在独立设计FPSO方面尚有一定差距,我国迄今还未设计建造过超过400米水深的FPSO,特别是水深在600米~3000米的动力定位采油平台,国内还没有设计和建造经验。
借鉴合作提高
记者:巴西是深海开发国家中的佼佼者,同为发展中国家,巴西何以能在深海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段梦兰:巴西的深海开发得好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可以说是“被逼无奈”。巴西浅海只是很少的部分,它大陆架很陡峭,马上就到深海了,离岸不到100公里水深就达米。由于巴西75%的石油储量位于深海,所以迫使巴西只能开发深海。
其次,是政府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几乎把巴西经济全摧毁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巴西没有油,基本上靠进口。上世纪80年代末,巴西石油日产量仅有67万桶,每年进口石油需花费上百亿美元,那时候巴西就下定决心开发深海。
记者:巴西在深海勘探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段梦兰:首先,巴西和我们文化背景不一样,他们目标计划很明确,就是达到1000米、2000米。
巴西石油公司为了开发深海油气田和建立自主的深海技术,制定了为期15年、分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规划:1986年至1991年为第一阶段,目标是形成1000米水深开发能力;1992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目标是形成2000米水深开发能力;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三阶段技术开发计划,目标是形成3000米水深开发能力。
这种有计划的深海技术研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巴西深海技术的进步,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其深水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而深水技术的突破使巴西石油产量连年大幅增长,2006年,巴西石油公司原油日产量达177.7万桶,天然气日产量达4350万立方米,巴西的石油自给率达到90%。
另外,巴西的管理模式和我们也不一样。巴西只有一家石油公司,设有强大的研究中心。这个研究中心有1560人、150个实验室、30个工厂,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而我们尽管有很多研究中心,但是却常常会做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到现在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记者:巴西和美国在深海开发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他们在开发上各有什么特点?
段梦兰:美国和巴西的开发模式不一样。巴西在深海比较多地采用了半潜式平台(SEMI)和浮式生产储油平台(FPSO),而美国墨西哥湾则比较多地采用了张力腿平台(TLP)和立柱式平台(SPAR)这两类。以前由于担心污染环境,美国法律不允许采用FPSO,但现在也慢慢放松了。
巴西石油公司针对其海域大陆架的特点,通过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形成了“半潜式平台+水下井口/水下生产系统+FPSO/FSO”的油气田开发工程模式,简称“巴西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三种设施的特点,将钻采、生产、储存和外输等多种功能组合起来。
从目前油田总体开发方案来看,“美国模式”和“巴西模式”可以作为现今深海油气田开发的典型代表,深入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深海油田开发和深海技术建立提供宝贵的经验。
记者:我国在深海勘探开发领域,坚持自营和合作两条腿走路,对外合作情况如何?
段梦兰:我国研究坚持自主研究,工程是对外合作。目前我国在南海的深海还没有作业能力,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只能选择对外合作。
我国和国外的合作有很多形式,可以到国外考察,也可以把别人请来做顾问。2005年、2006年,我就曾先后组织中国海油、科技部“863”专家组去巴西考察。
段梦兰,1966年2月出生,湖南省新化县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1993年7月在石油大学(北京)获石油天然气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美国Rochester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船级社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洋油气研究中心负责人,国际近海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理事,国际极地技术委员会委员,第14、15届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大会(ISSC)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外期刊《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等著名刊物的编委。
■文/本刊记者
&中海油深海起锚
中国海油已将深入到超过300米以上的水域找油设定为“十一五”规划中一项重要的计划。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实施能力的提高,其进军深水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随着蔚蓝色的海洋深处成为世界各国竞相追逐的石油宝库,深水油藏的勘探开发逐渐成为跨国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我国海上石油巨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也正在加紧其向深水进军的步伐。
日前,中国海油宣布:未来几年内,将投入上百亿元建造包括深水钻井船、深水铺管起重船在内的多种深水大型装备,并建设自己的深水实验室和深水作业船队。“要以深水石油开发为突破口,使之成为2010年以后中国海油油气供给总量达到1亿吨后的重要产能接替区”,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
根据中国海油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水深超过300米以上的深水油田勘探开采成为公司未来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国海油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海的油气勘探开发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随着老油田产能的快速递减,重质稠油油田、边际油田的份额增加等问题的加剧,“向海洋深水领域进军”已愈发迫切。
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海油已基本完成了进军深水的准备。2006年3月,中国海油和加拿大哈斯基公司发现的荔湾3-1大气田的水深达1500米,储量至少1000亿立方米,成为首个在中国领海内发现的深海油田,标志着中国海油开始进入全新的深水勘探开发领域。“这一发现必将带来中国南海深水勘探开发的热潮”,傅成玉在中国海油2006年度工作报告中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日,中国海油第一座深水特大型设备—中国海油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设计启动。这是中国海油与在世界海洋工程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较高声望的美国F&G公司联合开发、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深水钻井平台,将对加快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发挥重要的前导性作用,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规划。“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项目是中国海油向深水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将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
今年2月5日,中国海油旗下的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COSL)与挪威ADTH公司合资建立了Atlantis东方深水有限公司,通过对第三代半潜式钻井平台改造,让其拥有在深水海域作业的能力。目前,这一深水钻井装置的升级改造及海上功能试验等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COSL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袁光宇表示:“与挪威ADTH公司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探索深水领域先进技术是COSL向深水迈进的重要途径之一。‘Atlantis’的成功探索将使COSL的深水钻井能力大幅提升至1500米水深左右。”
从1982年以对外合作起家至今,中国海油已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100多项海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合同,取得了在近海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飞跃。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海油在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基本上集中在浅海的北部湾海域和珠江口海域,由于深水勘探领域的技术门槛,其钻井和开采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突破。
高风险、高投入、对技术和装备的高要求是深水油藏勘探开发的瓶颈。就算是已经“下海”多年的中国海油,其海上油气技术装备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赵志明介绍,目前中国海洋钻采设备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美国的FMC深海技术公司已可在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进行勘探和开采,而中国海上独立作业基本上还停留在300米~500米深的海域,两者的差距十分明显。“中国水深300米以上的海域达150万平方千米。南海、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都需要中国的海上钻采设备直面深海。”赵志明说道。
而深水开采的核心设备—深水钻井船,也正是中国海油进军深海石油最大的障碍。目前中国海油还没有一艘深水钻井船,需要花费高昂租金租用外国石油公司的深海钻井船才能进行作业。连受邀与中国海油合作开发深海石油的哈斯基公司也是租用巴西国家石油公司的船。
据测算,在300米以下水深、2000米井深以下的浅水区打一口井,只需800万至1000万美元;在1000米水深、3000米井深的深水区打一口井,便要2000万至30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成本来自深水钻井船的租用。“高油价一方面刺激了深水勘探开发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上仅有的几条深水钻井船成为抢手货。”中国海油有关人士表示。
“我们在深水开发方面和国外的差距主要在技术和设备方面,这个差距至少有10到15年。目前国内超过300米水深的油气田基本是合作油田,主要依赖国外技术。当务之急就是把国外的成熟技术拿来,根据南海特点,加强自主开发。”中国海油深水工程实验室副主任谢彬向记者介绍。
尽管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还存在重重困难,但中国海油进军深海的目标却十分坚定。2007年,中国海油将继续集中精力在中国海域进行油气勘探活动,全年于中国海域的勘探投资预计达到3.82亿美元,占公司勘探总投资额5.12亿美元的75%,并将在深水勘探这一新领域投注更多精力。
而在一直比较薄弱的深水装备方面,未来几年,中国海油也将投入巨资建造包括深水钻井船、深水铺管起重船在内的多型深水大型装备,并建设自己的深水实验室和作业船队。届时,中国海油可以独立进行深水的勘探开采活动。
目前,中国海油的深水战略以寻找合作伙伴为主,共同分担风险。2002年9月至今,中国海油已与哈斯基、科麦奇、丹文以及英国燃气等知名企业合作,签订了多个深水领域的产品分成合同和物探协议。通过长期和外国公司的合作,中国海油一方面弥补了自己的技术短腿,另一方面也学习和积累了深水钻探技术及经验。
对于走向深水的具体构想,周守为表示,首先,要加强与外方的自营合作,因为深水开发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技术需求也很高;其次,国内国外相结合,2006年初中国海油用22.68亿美元在非洲尼日利亚收购OML130油田45%开采权,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从作业者法国道达尔身上学习深水作业。再次,是要有自己的深水开采装备,即钻井船及铺管船,现在国外的深水钻井船租一天便要100万~300万美元,还会视其需求涨价,所以要战略性投入深水开发,便要形成自己的深海工程装备。
专家指出,海洋油气开发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高风险和高回报等特点,国外石油公司多采用联合经营的策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未来10~20年内,我国的海洋油气开发必然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体,采取与国外公司联合开发的形式。“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我国石油公司更应该扩大国际合作。利用国外先进的勘探和开发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理论,一方面可以有效分散风险,抵抗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尽快使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水平和规模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
■文/本刊记者&赵
中石油扬帆“出海”
深海勘探船的接连建成下水,紧随其后又获得缅甸3个深水区块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权,一系列动作让人们看到,中国石油这艘陆上巨舰也开始向深海挺进。
日前,经过整整两年时间建造的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两艘深海勘探船—东方勘探1号、2号船交船仪式在大连辽南船厂举行。继日“BGP先锋号”下水后,中国石油在深海勘探领域又多了两大利器。
美国《油气杂志》最新发布的世界原油产量和油气储量统计显示,2006年全球原油及凝析油产量,仅比上一年微增0.2%,约为36.24亿吨,而我国2006年原油估算探明储量约为21.92亿吨,较上年大幅下滑了12.33%,居世界第13位,比上年下降了1位。
鉴于石油资源特别是陆上资源的日渐枯竭,深水石油无疑将是未来全球石油战略接替的重点之一,向深海进军已成必然趋势。国外权威机构预测,未来世界油气总储量的44%将来自海洋的深水区。但对于我国来说,这依然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宝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深海石油宝藏的开发已进入了议事日程。“加快深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开发”已赫然列入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
多年从事海洋勘探工作,现任中国石油集团体制改革与管理处处长的张书文向记者介绍:“陆上石油开发比海上相对容易、投资小,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般会将陆上石油开发列为石油开发的优先地位。而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随着陆上勘探难度、成本的增加,就需要由陆上向海洋转移。特别是中国石油承担着国家油气安全的责任,必须不断拓展储量,提高产量,向深海石油进军也成为未来的方向。”
早在1998年,东方物探公司就提出了向海洋延伸的目标,并于1999年成立了海上作业部。1999年,中国石油物探局国际部与挪威NOREX石油公司签订“伊朗波斯湾海上1万公里二维勘探服务合同”,其中既有深海也有过渡带,实现了国际勘探海上项目零的突破。东方物探公司海上勘探力量正是在1999年、2000年形成的。从那时开始,东方物探公司开始发展海上业务,2002年东方物探公司重组时,成立了海上事业部。
虽然2005年东方物探公司就将加强深海作业能力建设列入
“十一五”发展规划,但深海勘探能力却深受勘探设备的制约。2005年初,东方物探开始建造自己的深海勘探船。由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辽南船厂建造的深海物探船—OBC震源船
“东方勘探一号”、“东方勘探二号”采用世界先进物探装备,具有较强的自动化作业能力,均可在无限航区航行,能在世界上任何海域作业。据悉,这两艘船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设备安装和试生产工作,之后起航奔赴沙特,完成红海施工任务。
日,中国石油终于迎来了第一艘深海三维地震勘探作业船,在新加坡新科海事大士船厂,“BGP先锋号”投入运营。该船为东方物探于2005年底从新西兰SEALORD公司购买的AORAKI拖网渔船,由新加坡新科海事大士船厂将68米的拖网渔船加宽加长,改造成长83米的深海三维地震勘探船。中国石油对这艘船寄予了厚望,中国石油总地质师贾承造认为,“BGP先锋号”的投入运营将为中国石油发展海上业务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地球物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装备,主要靠进口,张书文认为,勘探船从技术性能来讲和中国海油相差不大,中国石油的劣势主要在于深水开发队伍。目前中国石油在海洋物探、工程投入都很大,希望建立一支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保障队伍。虽然队伍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但无论从技术还是管理上来说都处于起步阶段,难以与国际大公司竞争。
对此,东方物探公司海上勘探事业部总经理刘海波深有感触:“我们无论是从船舶管理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要积累经验,打造我们的深海作业队伍。”“BGP先锋号”的主要船员、高级物探人员都是外聘的西方人员,船队成员来自11个国家,全部具有拖缆施工经验。东方物探公司只提供部分初级船员和中初级物探人员,跟船培训,积累经验,这无疑是比较尴尬的。为了缓解深海作业人员短缺的状况,2006年7月和11月,东方物探先后两次举办了深海作业管理培训班,涉及专业英语、拖缆船作业方法流程、ISM规则、取证培训、国外厂商设备培训等多项课程。
2004年4月,国务院下发文件规定,打破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海陆分界线,允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下海”。张书文回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石油开始尝试进入深海,大家都非常清楚,下一步的勘探热点就是在深海。
此前,深海勘探领域一直是中国海油的天下。中国石油持有的开发北方渤海浅水区海域油气田的许可证仅限于在陆上及5米以下的浅水区进行开采,如辽河、冀东、大港。中国石油之前形成的海洋工程能力,包括物探、测井、钻井也仅仅局限于5米水深以内。
紧接着,2004年7月,国土资源部向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发放了南海海域勘探许可证,允许勘探和开采18个位于南海南部海域的深海区块,其中包括一些位于南沙群岛地区的区块,矿权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左右。
2004年11月,中国石油整合海洋勘探开发力量,将辽河石油勘探局和大港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滩海施工队伍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其目标定位就是以渤海海域油气田为主战场,提升海上工程及研发的能力。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将业务逐步向更深水域拓展,成为滩海、近海和深海等多海域作业、一体化服务的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在发展国内深水业务的同时,中国石油也积极地走向海外。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专家童晓光院士介绍,中国石油在海外第一个深水项目在西非的赤道几内亚湾,目前正在做地震采集的工作,都是租用国外勘探船。
今年1月15日,中国石油深水战略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签订正式合同,获得了缅甸位于缅甸若开邦近海的3个区块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权,总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勘探部经理薛文清介绍,其中两个区块为深水区块。
对于到海外进行深海作业,张书文认为,这与中国石油总经理蒋洁敏提出的“优先保证国内油气勘探”的策略并不矛盾。国内没有足够的工作量,勘探船就需要到世界各地去开拓市场,而且勘探船在国外作业有独特优势。一是资产流动性强,陆上资产到国外勘探存在临时进口的问题,而勘探船是流动的国土,船上挂的是中国国旗,只要到当地港务部门申报,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体系来运作就可以。二是海洋作业效率非常高,陆上一个队一年做一千平方米的三维就是相当大的工作量了,但在海上,一条6缆的船一年做六七千平方米甚至上万平方米都有可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海洋平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洋平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海洋平台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下载积分:1199
内容提示: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5|
上传日期: 10:24:1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海石油开采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