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刑罚体制缺陷政府转移支付体制保留的原有体制的特征有哪些

文档分类: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影响的研究--以南阳市为例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一:例卑隅矽解上月岁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学位论文作者:训彩醐:娥h步摘要摘要我国于1994年全面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这奠定了适应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框架基础,但由于人口、地理、资源等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为了解决地区收支均衡的问题,作为分税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中央财政在调查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制定起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随着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完善和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中央对平衡地方收支的转移支付投入逐年增加,转移支付制度再分配功能逐步显现。转移支付制度为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对基层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提高基层财政财力保障水平、促进地区间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尽完善,对地方财政也形成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财力性转移支付补足率低,影响地方自主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地方财政对转移支付依赖性强,影响地方自身抗风险能力;激励作用不明显,地方自身努力性不强;均衡区域差距作用有限,地域差距逐步加大等。虽然目前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但大多是从理论上的思考和宏观方面的分析,南阳市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转移支付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影响作用明显。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对南阳市这~具体实例的分析和研究入手,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效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主要以政府经济学、地方财政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政府间财政关系、政府分权等相关研究成果,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主要运用实证分析办法和规范分析办法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给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影响AbstractAbstractChina's full implementation in 1 994,the taxsharing system,which laid the basicrequirements of market economy the finan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framework for the foundation,but due to population,geography,resources and otherfactors,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even.To address the issue ofbalanced regional as supporting The reform measures,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investigation and based on intemational experience,and gradually establish anddevelop from a fairly standard transfer payment system.With the system ofintergovemmental fiscal relations improved and the central macro.contr01 capabilities.the central place on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has been investing to increase transferpayments,transfer payments system redistribution gradually.Transfer paymentsystem to narrow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regions,promoting inter-regional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Currently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particularly the grass-roots financial,fiscal transfer payment e at the local share of total e in rising,transferpayment system on the impact of 10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more andmore,raising the level of grassroots financial financial protection,to promoteinter-regional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supporting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development played a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But,as the current transfer paymentsystem is notperfect,and local governments will also adversely affect the formationof some of the main manifestations: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s make up for low,affecting the local self-provisiolocal governments dependent ontransfers strong anti-risk ability to affincentive is notobvious,where an equilibrium of limited regional disparities,regionaldisparities increased SO gradually..Although the current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has been studied a lot ofdiscussion,but most of them from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macroscopic analysis,Nanyang City,as a less developed area in central populous city,agricultural market,weak economic foundation,the transfer payments plays an important local revenueIIAbstractshare of transfer payments obvious effect on the local financial impact.In this paper,drawing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trying to Nanyang Cityin this specific instance of the analysis and study start,the current effectiveness of the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nd problems of empirical analysis,in order to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wim specific ments and suggestions,SO this research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In thecourse of this major government economics,finance,local finance and othertheoretical guidance, comprehens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policy,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in line wim theory andpractice,norm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bination of the basic ideas,mainly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 approach,on the transferpayment system on the loc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for the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vailable to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Keywords: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Local Government InfluenceIII目录目录1引言………...………….…..………………..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意义…………………………………………….2 1.3文献综述…………………………………………….3 1.3.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3 1.3.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4 1.4研究理论工具和方法……………………………………7 1.5本文的创新和不足….……….…...…….……….…….7 2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历史沿革与现状...….………………9 2.1转移支付制度历史沿革…………………….……………9 2.1.1统收统支阶段………….….....….………..……....…..9 2.1.2包干阶段……….……...….…..…...….....….....….10 2.1.3分税制阶段….……….…….……….….………....….1l2.2转移支付制度现状………......………….…...………13 2.2.1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体系….…………………………..….13 2.2.2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16 2.2.3专项转移支付体系……………………………………….19 2.3转移支付制度总体效果…………………………………20 2.3.1均等化效果……….….…..……....….........…..……20 2.3.2经济效果………………………………………………2lIV目录2.3.3社会和政治效果….….……….………..…...........…..2l2.4转移支付制度制定趋向…………………………………2l3转移支付制度对南阳市地方影响………………….….23 3.1南阳市转移支付补助情况………..………….一………..23 3.2转移支付制度对南阳市地方发展的积极作用…………………25 3.2.1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状况…………….…………….……..25 3.2.2增强了地方财政保障能力.………………….…….……….25 3.2.3推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5 3.2.4保障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26 3.2.5巩固了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式…...…….….....….........…..26 3.2.6推进了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26 3.3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发展的负面影响…………………..27 3.3.1地方财政自给能力偏低……………………………………27 3.3.2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28 3.3.3专项转移支付不规范………...……..….............……..30 3.3.4转移支付硬性配套对地方财政形成一定的压力………………….30 3.3.5转移支付促进地区间均等化作用不明显……….……….……..3l3.3.6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积极性作用有限…….…………………….31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设想……….……………….…..33 4.1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33 4.2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33 4.3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设置………………………….34V目录4.4提高专项转移支付管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34 4.5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配套政策……………………………34 4.6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35参考文献….……...……………...….….….....36致谢.………….……………………………38个人简历.…………………………….…………39VI1引言1引言1.1研究背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为实现不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已成为大多数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财政体制的公平性和运行效率。二战以来,地方财政在现代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承担的公共管理服务范围逐步扩大,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的关系更加紧密和互相依赖。我国于1992年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政府间财政管理关系开始从传统的财力集分转向制度创新,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要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基础。十几年间,在立足国情、合理吸收外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艰难探索,以人为本、规范透明等理念逐渐融入政府间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收入显著增加,随着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后建立起一般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转移支付规模迅速扩大,转移支付制度再分配功能日益明显。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为主的制度,指中央政府按照有关法律、财政体制和政策规定安排给地方政府的补助,主要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2009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28621亿元,相当于1994年的62倍,年均增长32%,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132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2359亿元。随着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94年的13%提高到2009年的39.1%。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相当长一段历史、当前己经进入稳定运行状态的转移支付制度情况,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较晚,同时是由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大一统格局向市场经济下规范化逐步转变,转移支付制度还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需要规范和完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1引言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在今年两会的财政报告中再次提出:“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进一步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1.2研究意义目前,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政预算的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转移支付资金对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保证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但由于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转移支付作用的发挥,如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根据相关研究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转移支付后,只有新疆、西藏、宁夏和内蒙古等少数地区的财政能力系数明显提高,地区人均财力水平超过全国人均财力水平,其它中西部地区财政能力系数则有的有所提高、有的甚至还有所下降,地区人均财力水平均未达到全国人均财力水平,各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相对差异系数在转移支付后虽有所缩小,但效果不明显;再如部分困难地区对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过高,地方财政自身抗风险能力逐步下降,根据相关资料,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一半以上的财政支出,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提供资金来源。要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就必须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运行进行科学分析和实证检验,虽然目前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但大多是从理论上的思考和宏观方面的分析。南阳市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经济基础薄弱、转移支付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影响作用明显。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转移支付制度对南阳市影响情况的这一具体实例入手,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效和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反映出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财政运行正面影响和部分负面作用,为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2 1引言1.3文献综述1。3.1国外研究文献综述使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描述财政资源在政府间的流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美国联邦政府将其预算结余补助给地方,以补贴土地开发与使用,调节三级政府的资金余缺。此后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联邦制国家均建立了分权和政府间收入划分的制度。加拿大在1867年联邦成立时制定的第一部宪法即明确联邦政府需每年对最早加入的四个州分别给予固定数额的补助,成为加拿大最早的转移支付。1901年澳大利亚成立联邦时,除如美国和加拿大一样建立了分权和政府收入划分的体制外,联邦政府将其收入结余即全部收入的3/4返还给各州,形成了澳大利亚最早的财政转移支付。受中央(联邦)财政集中程度、政府间税收格局以及事权划分不同的影响,国外市场经济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各部项目,转移支付形式多种多样。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和加拿大比较均衡性转移支付,美国和英国比较注意专项转移支付。西方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转移支付的影响进行过研究和探讨:Oates(1972)基于传统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弥补财政分权所带来的诸如地区财力不平衡、外部性和地方公共品的低质量问题。Gramlich(1987)和Bird(1994)基于“粘蝇纸效应”假说,证实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之间存在负向关系,转移支付有可能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程度。因曼(Inman,1988)上级政府的转移没有给地方政府提供足够的刺激,使得地方政府过多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同时地方财政的预算支出对于中央财政拨款所带来的预算支出,没有像对待本地收入增长带来的预算支出那样珍惜,即花别人的钱不心疼。5amesC.Garand(1988)基于转移支付软预算约束问题,指出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转移支付使得后者产生了软预算约束,他们更倾向于从联邦政府那里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而不是缩减本级政府的开支。McGuire(1996)通过对欧盟和西班牙中央对该国17个地区的转移支付拨款前后的经济绩效考核论证,提出转移支付政策对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或刺激落3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地方影响的研究--以南阳市为例.pdf
文档介绍: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一:例卑隅矽解上月岁日学位论文使用授...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税收返还制度存废分析
&&&&2009年摹8基弟2囊(忌摹107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税收返还制度存废分析黄克珑(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本文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的目的及原劓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探讨在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 革与完善时,税收返还制度的存废问题。结果表明:继续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与我国的国&&&&情相符。通过对其税收返还科目设1及返还金额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完善,继续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不但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分配的纵向与横向均衡,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tt政制度;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存度中圈分类号:f812.2 一、引育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眇(2009)02-009仙3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协调。因此。从纵向上看,转移支付制度建立 的首要目的在于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保障政府机构正 常运转,解决分税制造成的财权事权不统一的状况。 第二,平衡地区财政收入。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robin和 david于1984年将buchanan的理论横向扩展,认为中央政府补 助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有助于实现地区间横向财政能力公平。他在论述如何完善和改进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时,许 多国内学者认为该制度中,税收返还制度的设定是不科学的。主 张应该给予废除。 苏明、赵云旗【”等认为“税收返还是为了照顾地方的既得利 益。与公平原则相悖”,明确提出废除税收返还制度;周成刚、罗荆日 提出应该。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并尽快将其彻底取消”。主 张通过每年削减税收返还资金,逐步取消其存在;李红霞m提出 “取消税收返还并采用规范转移支付方式……应借鉴国外发达国们认为如果—个地区内税基低于另一辖区.税基较低的辖区内公共支出需求可能较大,该辖区居民的税收负担可能较其他地区重 —些,通过补助制度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以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为目标'平衡地区财政收入。实现地 区间均衡发展也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目的。 (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遵循的原则。目前。学界对财政 转移支付的遵循原则有各种表述,但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公平化原则。它包含了两4"7y面的内容,—是指转移支家经验……逐步取消税收返还方式”;胡义芳与熊波喂出。建立—个以公式化为基础、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 的转移支付体系”;罗辉151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应废除税后返还制 度,但是在他新设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并没有将税收返还 制度包含进去.可见其也主张废除税收返还制度。此外.还有许多 学者对废除税收返还制度采取了明确或者事实上的支持态度。归 纳起来,主要的观点是认为目前我国实施的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不 具备均衡化功能.而是维护地方既得利益的一种延伸,破坏了公 平原则,应该废除。付制度应当实现财政资源在纵向与横向的均衡,二是指在设定转移支付标准时,要从制度和计量方式上保证对各地区一视同仁。第二,效率化原则。它指在设定转移支付制度的时候,不应该采取绝对平均的手段,必须设定必要的激励机制.不能忽视地方 正当的利益。要充分考虑调动地方政府的能动性。 第三.法制化原则。它指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时。应建立相应的 立法保障基础;在执行中,应严格遵守法律。此外,也包括保证转 移支付的透明性。 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税收返还制度的执行,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政分配纵向上的相对均衡,并能体现效率化 原则。但它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对其改革,使之有助于 促进财政分配的纵向上和横向上的均衡,并遵循公平化、效率化 和法制化原则。 三、对财政转移支付镧度改革.应继续保留税收返还制度笔者却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不应该废除。本文论述了笔者的这一观点。并探讨保留并完善财 政税收返还制度的对策,为现阶段我国财政制度改革和仍在讨论 中的<转移支付法>提供—些意见。 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和原则 下文将以我国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及原则为基础,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探讨在对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 行改革与完善时,税收返还制度的存废问题。(一)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我国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目的为第一,是协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保障政府机构正常运转。美国经济学家buchanan早在1950年就提出,由于政府间纵 向财政能力的不均衡性,财政政策应致力于财政纵向均衡。由于 分税制改革使得财政收入更多地流向高一级政府,而较低级政府对许多国内学者基于转移支付基本理论并结合美、德的例子。认为税收返还制度应废除。但这种主张虽然考虑了公平化原 则,却没有体现效率化原则。 1、现行财政税收返还制度的不合理,并非是该制度存在的不却是主要公共物品,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提供者。这导致了合理。不可否认,我国现行财政税收返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具体作者简介:黄克毙.男.j.t3大学财政系学生.研究方向为财政与税务。万方数据 2009年弟8基弟2期(总第107期) 上说。财政税收返还额的计算方法完全采用“基数法”,其计算公 式是以1994年实际收人为基数,环比递增的。这没有充分考虑各 地的收人能力和支出需要的差异。采用此法使得转移支付方式效 率低,没有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见.我国现行税收 返还制度的不合理,在于其返还金额的计算方法不利于均衡财政 收入,只要修改其返还金额的计算方法,税收返还制度的设置与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和原则相符。因此,对我国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的改革,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无须废除。 2、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依然保留在许多发达国家,并被证明是 有违公平原则。955、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与我国政体相适应。主张废除税收返还制度的国内学者,借鉴的主要是联邦制国家——特别是美、德的制度。却忽视了在联邦制下,各级政府财权的独立性远大于单一制国家。而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权独立性较小。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笔者认为较之其他国家,日本国情与我国更为相 似:首先。两国均是单一制国家;其次,两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其三,两国的财政税收返还资金在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中,所占比例都很大;其四,两国历史文化传统接近。可 见从国情出发,借鉴日本的制度,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更适应 我国政体。 四、财政税收返还制度的废除.忽视了效率化原则 国内学者在论述废除财政税收返还制度时,总是将维持均衡 化和公平原则作为主要理论依据。但是却忽略了在坚持公平原则 的时候,也应该注意维护效率原则。事实上。在这些学者的主张中, 并没有对如何在维护公平时,保证一定效率作具体论述。笔者认 为财政税收返还制度的废除,忽视了效率化原则,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取消财政税收返还制度,虽然有助于让落后地区得到 更多的财政资源以推动经济发展。但这个设计没有在公平的前提 下建立—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割裂了地方经济和转移支付收入之 间的联系。这一方面削弱了部分发达地方发展经济提高自身水平 的能力,另—方面也削弱了部分地方政府发展本地区经济的精神 动力。这不利于地方能动性的发挥。行之有效的。财政税收返还制度虽然不存在于德国、美国等重要经济体.但不可否认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也保留在许多发达国家, 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日本和法国都保留了财政税收返还制 度,使其成为与该国国情相适应的、有效的转移支付项目。其中,法国实行纵向补助为主、税收返还(含职能转移和分权综合拨款)为辅的转移支付制度,而日本实行纵向补助(国库支出 金)与税收返还(含地方让与税和地方交付税)并重的转移支付形 式。日本的税收返还是将所得税、法人税、酒税的32%、消费税的 24%和烟草税的25%按“因素法”分配给地方政府使用。这些数字 约占转移支付额的40%.-50%,在日本地方政府收入中税收返还占到50%左右。但因国情的不同对日本与法国的做法我们不可以照搬,但可借鉴其经验,以改进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返还制度。 3、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有助于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来 源。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相应的法规。不论是现行的一 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还是专项补助,其拨付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讨价还价。而税收返还制度,是将固定的 某些税种(当前是消费税+75%的增值税),固定部分返还给地方。 而这些税收收入是相对稳定的。较之现行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 和专项补助,其资金来源固定,减少了转移支付拨款的随意性。其 突出优势:第一,方便政府的操作,简化制度设计;第二,促进转移其次,目前我国税收返还资金数占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比重较大,并和地方利益密切相关。贸然废除已经长时间存在的税收 返还制度,将加大地方政府的阻力,增加改革成本。纵观国内学者 的主张.除了渐进废除该制度外,没有其他具体解决方法;渐进废 除到底如何进行,事实上也没有学者提出过具体的措施。考虑到 改革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紧迫性,笔者认为与其渐进废除税收返 还制度,不如保留并对其完善,这样不但有助于加快改革转移支 付制度的步伐,还能避免增加改革成本。 其三。历史证明只考虑公平原则而忽视效率原则,对国家整 体经济的发展不利,甚至会导致发展停滞。如德国,许多专家的研 究结果表明,两德统一后,为实现国家发展的均衡化.给与了东部 地区庞大的财政支持。减弱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势头,而东部经济 并没有完全好转,这是德国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的—个原因。为追 求财政的公平而完全废除税收返还,势必减少发达地区的财政资 源。从而影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只考虑实现均衡化 而提高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也可能让落后地区过度依赖 转移支付的输血,削弱自身发展能力,产生转移支付的“荷兰病”o 从而造成我国经济总体上发展减缓。我国发展水平远不及西方国 家。实现经济增长仍然是当前首要目标,因此在追求公平化的同 时。不应忽视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化原则。 综上所述,废除财政税收返还制度.即不符合我国国情,也违 背效率化原则。因此,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现行的税收返 还制度不应废除。 五、完善我国财政税收返还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虽然废除财政税收返还制度,即不符合我国国情,也违背效 率化原则。但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税收返还制度存在一定的问 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改革与完善。具体对策妞下: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有助于保障转移支付资金的稳定性;第三,减少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博弈,降低转移支付制度成本;第四.也 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可以避免转移支付决定权过度集中于中央,避免因过度集权造成的腐败。4、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废除财政税收返还制 度。目前我国中央转移支付的接受主体是各省,支付标准也是按 省来划定,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计算方法,也是按一省的平均 水平设定的。要改变这一现状是很困难的,因为倘若将各个地方 政府直接作为转移支付的主体,不仅仅工作量大而且成本过高。也就是说将“省”作为我国转移支付的主体,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并不高,经济地区发展水平的非 均衡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各个省市之间,在一些发达省份内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的也存在非均衡现象。如福建西部、广东北部、江苏北 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该省的平均水平,需要进行财 政转移支付。因此,即使是经济发达省份其自身转移支付负担也 不轻,然而这些省份的平均水平并不低,所得到的转移支付比重 不会太高。此时完全废除税收返制度,可能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 财政状况有所好转,但也会使发达省份内的部分欠发达地区财政 负担加剧。而当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中的一大问题就是省用转移支付财力不足。倘若完全废除税收返还制度。必然使得一些发达省份中欠发达的县域,无力应对除工资以外的转移支付负担,万方数据 2009年弟8基弟2囊(忌弟107期)(一)改革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转移支付制度的复杂性,仅对其中的税收返还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无法达到建立该 制度的目的;而在对税收返还制度改进的同时,若不对转移支付 制度中涉及的其他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同样会 使改进后的税收返还制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需要改革与 完善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只有纵 向部分(中央对地方),缺少横向部分(地方对地方)。建立横向转 移支付制度,不仅可以弥补税收返还制度造成的公平性损失,也 可以减轻中央政府的负担,还可以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 弈,节约成本。通过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政府可以在满足发达 省份自身财政需要的同时,给予落后省份所需要的必须援助。 由于地方政府也是“理性经济人”,若没有制度上的合理制 约。必然对横向转移支付会有不尽心的现象。为避免出现这一现 象,应该在《转移支付法>中将横向转移支付设定为发达省份应尽 的责任,并将此项目列入官员考核标准中。同时可以采取“多对该科目的设置,是满足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需要,维持政府 正常运转,促进财政资源的均衡分配,是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2、效率性税收返还科目的设置与计算。为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化。我们应该设置效率性税收返还科目,其性质类似于日 本的地方让予税。具体而言,是将原属于税收返还资金来源的一 部分税收划出,直接返还给地方政府,并通过“五年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调整该项目的比例。效率性税收返还使地方政府分享自身税收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好处,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发展当地经济。 同时减少改革的阻力。但该科目的设置,并不是为了维护地方政 府的既得利益,因此基于公平化原则,效率性税收返还金额占税 收返还总额的比例不应该太高。该比例的大小,具体可以以国际 经验(如日本与法国)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通过 专家评估法(如德尔菲法,delphi sethod),请多个相关专家学者 给予评估确定。该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可以提供一个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是效率化原则的体现;另一方面可以提供一定 的转移支付资金,以保证部分省级政府能够负担其对地方政府所 需要的转移支付资金。 综上所述,我们应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财政税收 返还制度和特殊转移支付制度并重。—般性转移支付为辅助,纵 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在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中,继续保留现行财政税收返一”的横向支付方式。减轻提供者的负担。2、完善特殊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中,特 殊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补助)也是—个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我国特 殊转移支付的主要问题。如科目过多、过滥,笔者认为关键是加强 监督管理,具体途径就是设置专门的主管机构。应当在全国人大 中设立相关的委员会,作为其决策和监督机构。在财政部门中设 立专门的机构以执行其政策。同时加强各级审计署对其监管权 力。或者单独建立—个监督部门。 3、完善—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在我国的财政 转移支付制度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在均衡财政收入,实现地区 经济平衡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维护公平原则有着重要意 义。近年来,虽然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得到不断完善。但它依然存 在着—些缺陷,应该针对这些缺陷对其进一步完善。 (二)完善相关法律。为满足法制化原则。我国应加快<转移支 付法>的制定,其内容不仅应明确转移支付的原则方针,明确权 责,确定转移支付主体;更重要的是应该将政府的事权划分以法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此外.还应颁布我国主要的转移支付项目各 个的实施细则,各省应制定相应的配套办法。建立以《转移支付 法>为核心,转移支付细则为指导.各省转移支付办法为辅助的转 移支付制度法律体系。 ’(三)改进财政税收返还的计算方法和科目设置。完善财政税 收返还制度的关键。在于改进其计算方法和科目设置。笔者认为还制度与我国的国情相符。通过对其税收返还科目设置及返还金额计算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保留财政税收返还制度,不但有助于促进我国财政分配的纵向与横向均衡。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参考文献【1】苏明,赵云旗,秦凤翔.等.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叽财政研究,2002;(2) 【2】周成刚,罗荆.关于建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构 想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3) 【3】李红霞.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叨.现代 财经,2008;(4) 【4】胡义芳,熊波.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翻度叨.财 政研究.2008;(8)嘲罗辉.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理性思考与政策建议叨.财政研究,2008;(9)我国财政税收返还设置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均衡性税收返还和效率性税收返还。 1、均衡性税收返还科目的设置与计算。均衡性税收返还应该 采用“因素法”为统一计算标准,其性质和计算方式类似于日本的 地方交付税。“因素法”是一种采用影响地方支出的各种因素(如 人口、税收)及其影响程度为计算标准的方法,考虑到我国国情的 特殊性,即我国作为“因素法”依据的统计数据有一定偏差。因此【6】谭建立.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权关系叨.财政研究,2008;(1) 川龙卓舟,陈迭.日本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借鉴叨.新疆财经学院院批2002;(3)【8】梁丹.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捌度的思考叨.经济 研究参考,2008;(7)在选定数据的时候应该依据“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拨款型”作为计算模式,选择一些不易人为控制且能反应收入能力与支出 需求的数据作为依据。例如,人口数、财政收入总数、年龄结构(考 虑到老龄化问题)、城乡人口比率、贫困率和人均收入等,并通过【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法国政府财政管理制度总览,中隼 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lo)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美国联邦与州厦地方政府同财 政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德国财政预算卅度与政府同财 政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同站分类因素法进行计算。万方数据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税收返还制度存废分析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黄克珑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 modern economics ) 0次参考文献(11条) 1.苏明.赵云旗.秦凤翔 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期刊论文]-财政研究 .周成刚.罗荆 关于建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构想 .李红霞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 .胡义芳.熊波 改革与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期刊论文]-财政研究 .罗辉 转移支付制度设计的理性思考与政策建议[期刊论文]-财政研究 .谭建立 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权关系 .龙卓舟.陈达 日本的转移支付制度及其借鉴[期刊论文]-新疆财经学院院报 .梁丹 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法国政府财政管理制度总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美国联邦与州及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德国财政预算制度与政府间财政关系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王明昊 论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 2005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国用来平衡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 支必然存在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则是解决此矛盾的合适手段,并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目标。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是1994年分税 制改革建立的,虽然经过了很多改进,但不规范之处仍有很多。适用于实际情况的转移支付方法对转移支付制度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的影响,因此,结 合我国实际对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转移支付方法提出改进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框架如下:通过对国外几例比较成功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研究得出转移支付制度取得最大收益的条件。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现 行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分析,找到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缺陷和解决该缺陷的方法。最后,对完善我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建议。 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文,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和一些重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对中外 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分析。首先对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分税制以来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做简要介绍,说明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尽完善之处与建立的 时间较短有关系,也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过渡不平衡有关系;其次,由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所采用的转移支付制度代表了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转 移支付制度的主要模式,因而对上述三国的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转移支付制度取得最大效果的关键条件是以因素法确立科学和标准的公 式化转移支付方法;再次,以上述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比,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转移支付支付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分配 的随意性和资金使用的低效率。第三部分针对我国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随意性和资金使用的低效性,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以spss软件为工具,通过 实证分析证明可以根据各地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能力,建立科学标准的公式化转移支付方法来化解该问题。本部分以可得数据为基础对部分地区 的财政收入能力和财政支出需要进行了测算并将测算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对比,说明以测算数据作为下一年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依据是可行的。第四 部分为规范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提出的完善建议。 本文的主要特色是利用可得数据对提出的转移支付方法进行了验证,从而证明以因素法为基础的公式化转移支付方法是可行的。2.期刊论文 方刚毅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法律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9)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的重要提供者,在社会保障中起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 度的必要性,并从社会保障预算、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三个方面对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法律完善进行了探讨.3.学位论文 陆庆华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20081994年中国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作为最重要的配套措施,其实施效果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理论上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间公 共服务均等化的最重要方式,但是从中国的实施情况看,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均等化的目标,从长 远看不利于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因此,研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府间转移支付总体上较好起到了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效果,而不同类型的转移转移支付其均等化效果则不尽相同。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 效果最好,中央专项补助虽然具有不稳定性,但也起到了一定的均等化效果,而税收返还的均等化效果则很差,甚而抵消了其它转移支付所取得的均等 化效果。 完善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进政府服务职能:二要增强转移支付能力,提高转移支付规模;三要改善转移支付结构,加强 专项补助管理;四要健全转移支付体系,改进转移支付方法;五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形式;六要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实施转移支付 ;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的效果。 本文的主要观点包括:(1)比较完整论述了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指出转移支付是实现均等化的主要方式:(2)论述了转移支 付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指出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增长的作用有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3)分析了我国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 大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应的对策措施。4.学位论文 张华荣 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2008 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市场经 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不规范性,国家财政应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为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而实行的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调节各预算主 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包括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基本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有效提供地方公共品,可以弥补财 政纵向和横向失衡,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解决地方性公共品的外溢性问题。 通过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回顾和基本现状分析,包括其主要形式、总体规模和结构等,可以看出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在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缩小地方差距和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特别是转移支付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各地的财政能力。但是 ,我国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转移支付的计算不科学、结构不协调、运行机制不规范、配套措施缺乏和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 制度建设滞后等。这些问题致使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抓紧完善该制度。 借鉴其他国家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和完善的经验,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德 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形式、特点和实施效果等。通过分析,得到五点启 示:确立明确的财政转移支付目标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首要问题;科学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应结合本 国实际合理选用各种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制度应法律化和规范化和要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转移支付中的关系。 中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应设计为弥补纵向和横向的财政缺口、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凝聚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又好又 快发展,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过程中应坚持法制化原则、科学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以及公正与透明原则。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政策建 议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夯实转移支付的基础;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三是逐步用“因 数法”替代“基数法”,统一转移支付的标准;四是强化转移支付的监管,促进转移支付法制化和规范化;五是分清转移支付的难点,推动省以下政府 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六是加快转移支付的创新,加强区域之间多方面合作。最后,要做好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配套改革,包括尽 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完善我国地方税制和建立转移支付数据库四个方面的内容。5.期刊论文 赵利民.宋效中.王慧.zhao li-min.song xiao-zhong.wang hui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改进与完 善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6)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作为一种解决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财政失衡的重要财政制度,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区域间财政能力或公共服务水平均 等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利益平衡机制,转移支付制度对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6.学位论文 王爱娟 完善我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研究 2007本文对我国农村公共财政状况作出叙述,提出了“非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供给”这个概念,指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具体项目 上,都存在着严重不足。论文分析了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失的原因是: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 非均等化倾向。 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本文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 第一,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要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文倾向于将五级财政改为中央—省 —县三级财政,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原则,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调整,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协调。为了做到事权和财权 的基本对称,最佳的办法是实行彻底的分税制,使各级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宗、稳定、并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源,纠正以往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做法 。共享税部分更多地照顾县级财政的需要。 第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只针对社会公共需求领域,并主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倾 斜。为此,要调整转移支付的类型结构,要使一般性转移支付成为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减少专项转移支付,逐步取消税收返还,以提高转移支付 的均等化比重。其次,要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规则,尽可能做到按照各地财政收入和实际需求情况分配资金,取消原来的按上缴税收数额和配套资 金多少作为标准的不合理规则。 第三,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7.学位论文 吴江洪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2008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 生活。具体到财政制度上,就是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大力推进国家公共财政的配套改 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促进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基本公共需要,也即是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由此可见,从法律角 度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已成当务之急,是有效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国 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本文所探讨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以各级政府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现实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要目标,而实行的一种财政 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文章共包括前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交代了论文的写作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正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分 为四章,从基础理论入手,分析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立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国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设计 。运用经济学、法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使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力图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自己对财政转移 支付法律制度的建设性立法建议;结语部分总结全文观点。8.期刊论文 陈春辉.周金玲.chen chun-hui.zhou jin-ling 卫生分级财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卫 生经济研究2009(4)从卫生财政的总体规模、各级政府卫生支出结构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卫生分级财政制度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总结出目前我国卫生分级 财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卫生财政总体规模较小,各级政府卫生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卫生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不科学.9.学位论文 刘星 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000转移支付是政府间财政资金的再分配形式,是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理顺政府财政关系的重要内容.建立体现社会公平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转移支付制度是目前中国转移支付改革的关键.10.学位论文 张波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探索 2006一、论文选题和研究意义1994年针对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沿着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财政体制创新的思路,为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 ,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 实行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然而,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在当时中央与地方利益格局不作大的调整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许多改革措施带有明显的过渡性 质,除了税种划分上还需要作调整外,更为突出的是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建立。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亟待完善。对此,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卓 有成效地探讨,本文不再赘述。笔者则试图通过“制度有效性”这一视角,对我国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运行状况做一个比较清晰的论述,并在“有效 性”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二、论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导论首先分析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由来。简要地介绍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情况,提出我国现行的政府 间转移支付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作为后章的引子。 其次,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从制度内涵和制度框架体系,两个角度观察国内学者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的现状 。 经过分析发现,人们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论述颇多,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但其缺陷主要在于没有统一的前提和可资比较的标准。所以 ,本文提出力求从“制度有效性”的视角分析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部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分析的框架笔者提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件:该制度必须是符合目标的 ,该制度必须是符合条件的,这是两个基本的要素。 由此,构建出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分析的框架,这一框架是以众多学者的论述为依据,通过有效的分析、综合,并结合有关经济学的 基本理论而提出的。 第三部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的具体分析第一,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目标分析笔者首先界定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直接目标 是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而非其它。同时,分析指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个目标体系,这一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元递进的层级结构。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是最能体现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即制度均衡的标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具体分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几种主要的制度装置,税收返还、专项拨款、过渡期转移支付、原体制补助与制度目标的吻合 度。 第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条件分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价值取向明确的前提下,还要有实现这一价值取向所要求的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及内外部条件下的博弈条件。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要符合的内部条件是指该制度安排是否规范合理,规范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减少制度自身运行中的摩擦,提高制度运行 的内部效率。 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的内部条件,笔者从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制度模式、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制度结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中的技术性问题和省以下转移支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要符合外部条件,即与该制度密切相关的制度环境必须完备。完备的制度环境可以减少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与财政管理 体制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之间的摩擦,进而减少制度运行的阻力,提高制度运行的外部效率。 根据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外部条件的影响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其中,宏观制度环境重点包括市场经济中 政府的职能、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既得利益调整等因素;微观制度环境指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中观制度环境包括,政府间转移支 付制度的制度监督机制、技术条件、法律条件等。 内外部条件下,制度主体的博弈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也会产生影响。这部分,笔者首先明确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博弈分析中的制 度主体、制度主体偏好、制度主体的信息特征。随后,建立假设条件,通过一个财政转移支付“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制 度变迁主体的一般博弈关系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的影响。 最后,为进一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笔者选取了居民实际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能力系数两个指标,检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直接 目标的满足程度即我国政府将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 第四部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分析的结论和建议基本结论是: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挥,但有效性不足 ,存在改进的空间。 随后,针对有效性不足的问题,从制度目标选择、制度安排创新、深层次制度约束条件的规范三个大方面提出改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 的建议。 三、论文主要贡献(一)从制度内涵和制度框架体系两个方面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现状作了综述,指出了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提出并论证了“制度有效性”这一分析思路,构建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分析框架,并具体分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有效性的两 个基本要件:目标和条件。将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界定为多元递进的层级结构,分析制度装置与制度直接目标的吻合度。将条件分解为“硬 条件”和“软条件”,将“硬条件”又分解为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再将外部条件解析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这种纵向和横向的合理划分,把 制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得更为透彻。(三)利用居民实际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能力系数两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检验了现行我国政府间转 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满足程度,即有效性水平。 四、论文主要不足(一)对“有效性分析”框架论证的还不够充分,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体系,体系本身尚需完善。(二)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 制度不是很规范,搜集的有关政府间转移支付数据的准确性与否存在问题。而且根据这些数据计算的有效性的量化指标能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代表性 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三)在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公式化和模型化的转移支付收入与支出测算的论述,本文 对这一内容没有深入分析,只是从原则上和理论上作了简单的剖析。这可能会降低论文的说服力,降低论文的客观性。(四)由于篇幅有限,对省以下的 转移支付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xdwy-jj.aspx 授权使用:无锡市图书馆(wxstsg),授权号:-4c8f-4c8f-92f3-9e6a00af34fe 下载时间:日 &&&&
21:30:55 12:34:53 10:58:30 09:22:08 15:05:38 12:29:29 21:08:55 18:36:09 04:24:56 02:01: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汽车营销现行体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