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革命怎么样官方网站,有人知道吗?我想了解一下这个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我想问一下谁知道各国在外留学生归国比例如何?(中国的除外)
我想问一下谁知道各国在外留学生归国比例如何?(中国的除外)
09-10-24 &匿名提问 发布
一、强调了20多年的英语口语为什么上不去?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提倡英语“听说领先”了,这20多年来对英语口语的强调是有增无减,最近教育部又把它列为教改目标。为什么英语口语强调了20多年还上不去?这个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不是教师不努力,也不是教学方法问题(中国教育界引进的英语教学法之多是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的),而是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由于真假语言环境对一个人的口语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在头脑中留下的记忆痕深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学习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和同胞说话要故意使用英语显然不是一件自然、愉快或令人兴奋的事)中国国内真实英语环境的缺乏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先天致命伤。我们不妨看一下中国最大最开放的城市上海,其常住外国居民人口迄今为止也仅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1%都不到(甚至远不及上海解放前5%的比例。而美国纽约的这个比例则高达20%)。其它城市及全国的这个比例恐怕只有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都不到。很多大城市无法组建英语接警台,不是因为没有口语人才,而是因为一年也接不了几个警,没有这个必要。(即在缺乏学习环境的同时也缺乏应用环境。不成为殖民地,英语是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第二语言的。)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下国内某大城市的对外贸易学院,其近万学生的校园里很少能见到外籍教师。将来要从事外贸工作的大学生的语言及专业教学工作几乎都要由没有出过国的中国教师来承担。学生学口语的最佳场所也只是“英语角”。这样的条件英语口语怎么上得去?(在美国,外语课都是由本族语教师或到语言所在国生活、进修过的教师担任的。在美国,你是看不到美国人在当地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学中文的)说到底,口语(说话)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不是实验室、课堂的产物,也不是“英语角”的产物。革命导师马克思本人的英语口语就是在大英帝国的国土上学的,是跟地道的英国人学的,而不是在德国课堂上跟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学的。(而且德语和英语还是同一语系的)在非真实语言环境中学口语,其效果就像没有水在空气中学游泳,只有极少数天才能较快地学会学好。对一般普通人来说,即使能得到最优秀教练的指导,其效果还是少、慢、差、费,事倍而功半。所以如果说中国学生的英语口语不如人意,那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根据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中国的二次现代化指数仅为31, 而瑞典则高达111。2005年更有人提出,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差距有100 年之多。) 还远远达不到那个水平,英语口语学习的客观条件太差。要想全体中国学生在现有的artificial(假的)语言环境里真正学好英语口语,即使应用最先进的教学法再折腾20年也未必会有什么结果。事实上,中国外语界过去20多年奋斗的结果就是在中国大上英语口语运动 “不可行性研究”的实践结论。   (注意:外商投资的增加并不对等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就好像学校数量的增加并不对等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样)2005年7月在国内数一数二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法汉口译入学考试中,20多名报考的专业学生仅两人合格,不及格率占90%以上。专业的法语系学生口语也无法过关,作为非专业的大学英语口语不过关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无论是专业的法语学生还是非专业的英语学生,他们的口语不过关都不是因为教学方法问题,也不是因为师生不努力,而是因为没有这个语言环境,因为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低,因为国家对外语教育的投入少(例如请的外教少,无法用公费让师生出国培训等),是由中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   二、英语口语并不等于素质,也不等于中国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及主流媒体片面强调英语口语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贬低书面英语知识,把英语日常口语能力等同于素质教育。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特别是在中国的国情下。我们知道,卢森堡人几乎人人会说三、四种语言(法语、德语、卢森堡语混合语),我们是否可得出卢森堡人个个都是高素质的结论?印度贫民、菲律宾农民能说英语,他们的素质是否就比中国人高?口语流利的英语导游的素质是否就比不会说英语的科技研究人员高?为什么印度、新加坡、甚至香港地区的一些行政长官能用英语作即兴演讲?那是因为他们有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什么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不能用英语作即兴演讲?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英语口语水平与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并不成正比。如果说英语口语好就等于素质高,那英美人岂不是人人生而优秀完美了?英美人岂不是天生的优等民族了?   对于将来要接待外国客人的旅游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无疑是一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大学生、研究生来说,由于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有限,他们毕业以后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面对面直接打交道或真正生活在一起,所以英语日常口语未必是他们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他们来说,对英语资料、文献的顺利阅读与正确翻译要远比用英语指路、问好更为重要。毕竟,正常人接受的信息有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特别是先进科技的交流更依赖书面英语的方式。我们的国策是“科技兴国”,不是“英语兴国”,更不是“英语口语兴国 ”,中国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应该体现在哪里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名外贸学院的学生因为英语日常口语流利顺利地通过了英语口试,并且成绩优秀,但他看不懂或只能部分看懂,有时甚至还经常误解英语经济学及经济法法律、法规、术语,没有能力也不敢和英美人在反倾销或知识产权官司上对簿公堂,(现在这种所谓口语过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那些在国内拿到口译高级证书的学生中有几个是真正能在打国际官司时派上用场的?)你说他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究竟算好还是算不好?现在国内强调英语口语即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做法只会促进口语的“应试教育”,用大量的投入来培养服务生,其后果比书面英语的“应试教育”更糟。按我们这种“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外国人的眼中只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庸才”。   说到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什么是一个人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因人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不能由教育部来一刀切。但现在“在虚假的语言环境里学说话”竟成了中国大学英语的共同特点和教改亮点,岂不笑话?再说,中国大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一生只能有限的接触几次欧美人,而我们的教育部却要求他们全体都把英语日常口语作为重点来学。即使算它学成了,这无处应用的“能力”到底实际不实际?这么大的投入值得不值得?   三、对英语口语重要性的强调要实事求是   英语口语水平高往往(并非绝对)是国际化程度高的一个自然的副产品,但反过来英语口语水平高却并不能直接导致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有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基本的因果关系。但国内媒体对英语口语重要性的强调往往言过其实、夸大其词。比如上海一家大报在2003年的一些理论文章中指出,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衡量标准,其中之一是其居民人口的40%要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同时,该文又肯定日本东京为世界级一流国际性大都市。这就是说,东京有40%的居民能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对此,去过东京的人都说这是谎言。其实这种所谓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是个别英美人的一面之辞。英语现在还远远不是世界语,它要成为世界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超级英语大国美国周边的一些邻国除加拿大外都不通用英语)我们没有必要更没有义务过早地、盲目地帮着去拔高它、促进它。再说,上帝也并不希望英语成为世界语,如果抛弃我们的自卑心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若干年以后汉语也完全有可能替代英语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媒体还把大学生应聘外资企业的失败归罪于所谓的“哑巴英语”。其实,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招聘并不取决于你们的英语口语水平,而是取决于它在华投资规模的需要。它要招10名雇员就招 10名,决不会因为你们英语口语好而多招一名。这10个名额你们自己去竞争吧,贬值不贬值是你们的事。事实上,外资企业大多聘用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华人青年当代理人。因为他们更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更熟悉国际商务游戏规则,更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他们的口语才真正派得上用场。而国内靠“大胆开口”、“疯狂英语”通过千百遍死板的条件反射训练培养出来的英语口语“人才”大多只能进行低层次的日常交流,派不上大用场。所以即使你的英语日常口语再流利,代理人的位置也轮不到你。但媒体的力量是惊人的,在它长期、反复的宣传下,错误的观念也会“深入人心”。据报道,最近有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专业课、书面英语都考得相当不错,(应该说是当研究生的好材料)但就因为英语口语不好而落选,最后反而让专业课、书面英语不及他而口语成绩好的考生考上了。学有专长的学生因为所谓的英语口语不好而遭淘汰,这种事若让蔡元培先生知道是会很痛心的。而事后,这位落选的考生还表示“很服气”,因为他承认“自己的综合素质、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不如人”。但该考生报考的却并不是英语专业,而是理工科专业,凭什么一定要求他英语日常口语流利?应付这样的“素质考试”,建议考生考前到对外宾馆服务三个月或到封闭式强化英语口语培训班学习两个月,你就很可能会被考官认为素质高而予以录取了。相对于美国人的宗旨The business of America is business (美国的大事是做生意),中国人相信The business of China is friendship,甚至The business of China is English (中国的大事是全民学英语)。在此思想指导下,大力提倡英语口语自然就成了必然。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英语口语巳成为一种众人向往的“小资”标志兼先进的“大众文化”代表,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英语学习巳丧失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本来意义,成了束缚中国人手脚、桎梏中国人思想的工具,而真正得利的却并不是我们自己。   四、 不要盲目贬低、伤害自己,不要随意混淆、偷换概念语言学与心理学关系密切。被教育界领导及媒体称为“哑巴英语”的中国学生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哑巴。在真正需要的真实环境下,他们中大多数人往往还是能用英语作简单交流的(毕竟他们在学校学的是有声英语。与过去相比,语音设备条件也越来越好),只不过因平时缺少实战练习,不能形成说的习惯,会反应较慢,显得紧张结巴或表达不太清楚。也就是说,在他们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可以较快开发的隐性的听说交流的能力。事实上,真正的“哑巴英语”在今日的中国并不存在。(口试不过关或初次与老外交谈感到害怕并不等于哑巴)但由于媒体对“ 哑巴英语”的强化宣传,不但公众接受了这种说法,而且连学生自己也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哑巴英语”,造成了这方面的自卑感与胆怯心理,在中国学生原本谦虚内敛的性格上雪上加霜,完全丧失了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媒体这种不实而自卑的宣传实在是一种不明智、不负责任的做法。事实上,中国过去培养的几十万所谓的“哑巴英语”大学生出国以后有几个是因为英语口语过不了关而打道回府的?恐怕几乎没有。因为他们有较扎实的英语文化基础,有隐性的口语能力,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在国外真实的语言环境里突飞猛进,不但很快闯过了语言关,而且在国外生活、学习得很好,甚至建功立业、成名成家。媒体报道的打道回府者实际上不是“哑巴英语”,而是“文盲英语”。“文盲英语”与所谓的“哑巴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随意混淆。国内媒体在介绍宣传名人时如有可能总要添上一句“讲得一口流利纯正的英语”以显示他们素质之高及英语口语之重要(如对英若诚、宋美龄的介绍)。但媒体闭口不谈他们的流利英语是如何学成的。其实英若诚是从小在教会学校跟洋人学的,宋美龄则从小在美国读书,她在美国居住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英语不流利才怪呢。现在中国国内学生有他们这样的条件吗?   此外,中国教育界还把美国国内对非英语移民子弟的英语教学模式当作先进模式介绍到中国课堂英语教学中。其实这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那些到美国生活的移民子弟已经完全生活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中了,他们周围的人几乎都真正使用英语交流,而中国国内学生则根本没有这种真实的英语环境。所以这两种英语学习是没有可比性的。甚至还有媒体把在国内学英语的中国学生(没有真实语言环境)和在中国学汉语的美国留学生(有真实语言环境)进行比较,指责中国学生“哑巴英语”开口能力差。这种指责实在可笑。难道你不知道和这种美国学生比较的应该是中国在外的留学生吗?假如要美国学生在同样的条件下学汉语,恐怕其结果也同样会是“哑巴汉语”,因为美国人决不会傻到抛弃自己的专业去学什么“疯狂汉语”。   五、中国缺少的是高层次英语人才,不是“非驴非马”。“大炼钢铁”后果堪忧   中国进入WTO以后最需要的是能够真正与外国人谈判、交涉、打官司的英语书面语、口语精英人才。只有依靠他们才能减少不公平贸易、对抗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才能反倾销、争出口、反技术壁垒、打知识产权官司,甚至在国外多办跨国企业挣洋人的钱。这也就是说,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是高层次的英语人才,也即英语人才的优质钢、特种钢。所以,高层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但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却忘记了国家的这一根本需要,不是狠抓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而只把眼睛紧盯着并非专业的大学公共英语的口语上。真是该抓的不抓,不该抓的狠抓。能说几句简单的日常英语使来华投资、旅游的外宾感到方便仅仅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 服务”上,而且这些工作本来就是陪同翻译、导游的份内事,不需要你专业人员或负责人亲自去说去服务的。但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不精通,看不懂或不能真正看懂各种英文的法律、经济法规与经济合同,不能在涉外诉讼、经济官司上与洋人唇枪舌剑地当堂辩论,那么在深层次的“ 生意”和“竞争”上你就可能会经常帮对方送钱,经济上吃了亏还要向别人赔礼道歉。(中国不是已经发生过此类事件了吗?而且还有搞英语口语教育的名校)   笔者曾见过两位英语节目主持人在电视上共同主持一台有关教育的节目。其中一位留学英国多年的主持人面对听众侃侃而谈,不但语言地道、规范,而且能深入透彻地分析、解释一些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使听众有所收获。而另一位国内培养的主持人虽然能大胆开口并没有怯场,但说来说去就是这么几句话,这么几个词,根本无法深入下去,显得平庸、贫乏、肤浅。显然这两位主持人在通用英语及专业英语上都不是一个层次的,尤其是在专业英语上。(当然有少数语言天才在国内非真实语言环境中学英语口语也能学得很好,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中国教育界在英语教育上的“大炼钢铁”运动实际上是在拼命缩小专业与非专业英语的差距。其后果是搞英语的学生达不到英语专业的要求,高级英语人才凤毛麟角。这不仅影响了中国的科技、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对外经济贸易,也直接导致了高校英语师资质量的下降。(拥有那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其年青人在母语与英语的翻译竞赛中竟然比不过新加坡老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却被剝夺了大量本该投入本专业的时间、精力去学英语,特别是学所谓的英语口语能力,以致国家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研发能力大大削弱,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这几年不升反降。[事实上,国外最新调查还发现,语言(口语)的过度训练会把人的大脑格式化,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这难道只是巧合吗?绝对不是。因为大学生、研究生,还包括年轻科技工作者学专业的时间被英语挤掉了,学英语的时间被口语挤掉了,最后成了专业、英语、口语都没有学好的“非驴非马”。同时由于英语教育的“大炼钢铁”削弱了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各自的专业水平,使他们不能成为自己本专业的合格人才,从而也加大了他们的就业难度。当然,与这“大炼钢铁”联系在一起的恐怕就只有“生铁”、“劣质钢”、 “浪费”、“劳民伤财”这些字眼了。   六、中国与日韩对英语的不同态度   在外语学习上,中国与美国没有可比性,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与欧洲各国也无可比性,因为欧洲各国关系密切,打成一片,连货币都通用;与印度也无可比性,因为印度曾长期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只与亚洲的日本、韩国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总的说来,学习英语的客观条件还是日韩优于中国。日韩国际化、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比中国长,经济条件比中国好,在请外教、出国进修、小班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各方面机会更多、条件更优越,但学生(其出过国的及准备出国而进行口语强化训练的学生除外)的英语口语能力却并不比中国学生强。奇怪的是,中国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国内拼命大学英语口语,却还要不断指责自己“哑巴英语”。   总体看,中国与日韩对英语的不同态度及效果可归纳如下: 1、中国人与日本人、韩国人都羡慕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但前者是纯粹羡慕、崇拜,而后者却有双重的平衡,即既羡慕、崇拜,又敌视、抵触。在语言文化上,中国人有更强的Cultural Cringe (民族文化自卑感),也更愿意放弃自我(如中国是参加2001年莫斯科申奥会所有申办国中唯一使用非母语在会上陈述申请的国家。又如在中国上海召开的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禁止使用汉语。又如中国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不去教外国人汉语,而去教中国同胞英语口语),所以在西洋人眼里,日韩有民族文化禁忌,中国人好像已经没有自己的文化禁忌了,而中国人却把西洋人的点滴文化禁忌(所谓的“原汁原味的欧美文化”)都牢记在心。2、中国对英语口语重要性的宣传言过其实,而且往往以官方、半官方(如教育主管部门、主流媒体)的形式来加以贯彻、强调。日本、韩国没有这种现象。3、书面英语曾是中日韩三国人的强项,英语口语则向来是中日韩的共同弱项。现在日韩继续扬长避短,凭借了自己高效、精确的阅读、翻译能力,让国内的科技工作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世界最新科技文献、科技情报的正确无误的译文,从而真正掌握跳动的世界脉搏,与世界交流,与世界接轨。而中国却扬短避长,在根本缺乏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认定死理硬上口语。结果是英语学习挤占了学生大量专业课时间,真正的英语口语能力上不去,而书面英语能力、翻译、写作水平却大幅下降,专业水平大幅下降,影响了自己的业务,又影响了科技交流,拖了人才培养的后腿,拖了四个现代化的后腿,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前不久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韩美科学家最新合作成果----人类早期胚胎克隆的成功。我们从电视上看到韩国科学家在科学大会上不但没有用英语演讲,而且没有用英语宣读论文,而是用韩语在宣读论文。难道这说明韩国科学家素质太差?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演讲比赛如火如荼,标准的美国发音美国腔令美国教师都叹为观止,但实际上却只是一种表面的模仿秀,并没有实用价值。(其中不少参赛选手甚至对裁判的提问答非所问,显然是在使用事先准备好的文字答案,有的则连问题也没有听懂)还有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如S市的W报)还经常把大都市的外事警察用英语为外国人找厕所、指路当作新闻作专门的报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还是新闻吗?日本人韩国人会在他们的报纸上作这样的报导吗?这种种现象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心态。我们有权崇拜西方文明,但如果这种崇拜竟只是强烈地体现在在本国的非真实语言环境中狂热地学习英语口语上,那肯定是一种失败、一种悲哀。把大学英语的重点与教改亮点定位在英语日常口语上就是把中国高教的目标从大学生、研究生下降到服务生,不是赶超日韩,而是赶超越南。这是大方向错误。(越南人学几句英语口语是为了和外国人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学口语则是为了“面子”,为了响应号召,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七、所谓的“哑巴英语”对中国利大于弊   与正统的主流媒体宣传的观点相反,笔者认为中国学生所谓的“哑巴英语”并非一件坏事,它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现有国情(即第一节谈到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所决定的。中国学生学英语口语的不利条件不但中国教师解决不了,就连你教育主管部门也解决不了。你有办法把上海的常住外籍人口比例从不到1%提高到10%吗?你有办法保证中国每所中小规模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部都请两位外教吗?你有条件把大批大学英语教师送出国去进修提高口语吗?你能把目前的大班都变成小班吗?你能减少来自笔试的压力吗?这些都是由国情与经济实力决定的,是中国现有国情的必然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中国教育界不必为此自责或羞愧。而且它并没有引起国内初级英语口语人才的短缺。即使不计非专业的大学公共英语,全国数以千万计的外语院校、外语系培养的、归国的、甚至自学成才的“英语口语人才”已足以应付中国大地上的英语外来人口,而且渐趋饱和、剩余态势。如果我们能全面、客观、理性地从宏观的角度,从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哑巴英语”对今天的中国实在是利大于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我和我的同事都想购买口语革命,这个学习资料可以放心的去使用吗?_百度知道
我和我的同事都想购买口语革命,这个学习资料可以放心的去使用吗?
提问者采纳
我就是通过口语革命这个教程,学会英语口语的
是吗,你清楚吗?
我就是通过口语革命这个教程,学会英语口语的。现在公司来外国友人了,全是我接待的呢。现在我与外国朋友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的,感谢口语革命这个教程对我工作上的帮助啊。网址链接:gaofen365.c om
(复制即可打开)
其他类似问题
学习资料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放心吧,会有帮助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语革命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