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宏观经济学知识点知识

宏观经济-第三节-货币与银行1_公共基础知识
宏观经济-第三节-货币与银行
&&&&来源:公共基础知识
一、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1.货币
  货币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分。狭义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m0)和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的总和,可以直接用做支付手段,在经济学上用m1表示。即:
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广义货币还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因为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在履行一定的手续后可以变为活期存款。广义货币用m2表示。即: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2.信用
  信用是借款和贷款相结合的价值运动,当借贷的货币在贷者和借者之间转移时,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贷者让渡的是货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由于这种分离要求有借有还,因此,信用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在信用交易中,借者必须付出一定的利息,作为取得货币使用权的代价。可见,还本、付息是信用的两个基本特征。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信用形式也不断完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民间信用、国际信用,以及消费信用、租赁信用等形式。
  3,存款创造与货币供给
  (l)银行存款的准备金。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狭义货币主要是以可开支票活期存款的方式存在的,虽然这种活期存款不用事先通知就可以随时提取,但除非发生支付危机,很少出现所有储户在同一时间取走全部存款的现象。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把绝大部分存款用于贷款等盈利活动,只需要保留一部分存款作为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这种经常保留的支付取款的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每个国家对存款准备金都有法律上的规定,法律规定的银行存款必须持有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准备金,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称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上,但很多银行还保留一部分库存现金,称为超额准备金。
  (2)银行贷款转化为客户的活期存款。
  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里,大部分交易不是用现金而是用支票来支付的。由于支票完全可以同现金一样成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所以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通常并不立即取出现金,而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存人同自己有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付款时可以随时开出支票,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大。
  (3)银行存款的乘数作用。
  假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银行a吸收新存款为1000万元,只需要保留10。万元作为准备金,可以把其余的900万元用于放款。得到这9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人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h中。银行b得到900万元存款后,又可以将其中90万元作为准备金,将810万元用于放款。得到这81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可以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人银行c,银行c又将其中的81万元作为准备金,其余的729万元用于放款。……这就是银行的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功能。法定准备金率越低,这种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的功能越大。若上述借贷活动都在一个统一商业银行体系内进行,则1000万元的原始存款可以形成10倍的存款货币。
  (4)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管理银行体系的最高金融机构,它对货币供给具有最终决定作用。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取决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可能得到的原始存款,而中央银行对这两个决定因素都能加以控制,因为它同时具有法定准备金率的制定权和货币的发行权,成为货币供给的最高控制者和最终供给者。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准备金率控制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及其增长率;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发行硬币和纸币来增加货币供给,使商业银行成倍地扩大存款货币。因此,商业银行由于具有货币扩张机制,形式上充当着社会货币的直接供给者,而中央银行由于拥有货币发行权,实际上成为社会货币的最终供给者。
  二、利率
  1.利率体系
  利率是利息率的简称,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借贷资金额之比。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有多种形式,各种利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利率体系。构成利率体系的利率有以下几种:
  (1)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对整个利率体系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情况下,基准利率的变动会带动其他利率的变动。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即商业银行以票据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贷款利率。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变动再贴现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水平,从而影响借贷规模和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基准利率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是指在市场供求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率。金融市场按期限可分为资本市场(l年以上)和货币市场(l年以下),两种市场既相互分离,又相互联系。在不同的市场由于证券的期限、流动性和收益性不同,形成不同的利率水平,货币市场形成短期利率,资本市场形成长期利率。但由于不同市场是相互联系的,某一市场利率的变动会导致资金在各市场间的流动,因此市场上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的变动趋势一般是一致的,长期利率通常高于短期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以货币形式计算的利率。由于利息的支付和计算是以货币形式进行的,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动必然影响利息的实际价值。名义利率包含了物价变动和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实际利率就是扣除物价变动和货币价值变动影响后的利率。在名义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将随物价水平的变动反方向变动。在计算上,名言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加通货膨胀率,或者说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利率,称为固定利率。在借贷期内可按照市场供求进行调整的利率,称为浮动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顾名思义,一般利率是普遍使用的利率,优惠利率是一般利率以外有优惠条件的利率。
  2.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影响利率水平决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货币供求、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国家经济政策和国际因素等。
  (l)货币供求。利息是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因而利率是借贷资金使用权的“价格”。借贷资金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其价格同样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在货币供给一定时,货币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导致利率下降。而在货币需求一定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利率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所以,资金供求状况是影响利率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某一时期利率的高低。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从而影响货币购买力。在借贷活动中,贷款者贷出货币时,必须考虑借贷的本金是否会因为通货膨胀而贬值,所以,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必须将通货膨胀率考虑在内。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通常是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它的变动会对利率体系产生决定性影响。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相应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借贷资金成本,市场利率会因此而提高。反之,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会降低市场利率。
  (4)国家经济政策。由于利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各国政府把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反过来,国家各个时期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必然成为影响利率的重要因素。
  (5)国际市场利率水平。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利率的变动会受国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流动规模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国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会愈来愈大。国际市场利率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是通过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来体现的。在放松外汇管制、资金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若国内利率高于国际市场利率,就会引起货币资金流人国内;反之,则会引起货币资金外流。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本国利率时,必须考虑国际市场利率的影响。
  此外,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还有银行经营成本、利率管理体制、法律规定、传统习惯等。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综合影响利率的变化。
  3.利率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市场参数,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利率与储蓄。人们的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而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会受到利率的影响。因为利率是储蓄者以借贷资金形式提供储蓄所获得的收益,利率高,收益就高,收入用于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就高。因此,提高利率有限制消费、鼓励储蓄的作用,而降低利率则会限制储蓄,鼓励消费。
  (2)利率与投资。利率对投资者来说代表着资金的成本,利率愈高,资金的成本愈高,投资的收益就愈少。因而提高利率,就会抑制投资,降低利率,则会刺激投资
  (3)利率与通货膨胀。当利率过低时,投资需求将超过储蓄供给,引起投资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则可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提高利率可以控制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则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以促进经济复苏。
  (4)利率与金融机构。如果利率发生变动,金融机构就会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在贷款和购买政府债券之间进行转换。政府债券利率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形成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是国家有关当局根据宏观经济情况确定的,后者则是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情况确定的,因而政府债券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的大小直接影响金融机构资产结构的选择。
  (5)利率与对外经济。在开放经济中,利率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对外经济活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该国的进出口贸易,二是影响酱的输出和输入。从进出口来看,利率的提高增加生产成本,企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下降,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就会引起该国对外贸易的逆差;反之,降低利率,则能够降低出口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改善国际贸易收支。从利率对资本输出和输人的影响来看,高利率能够吸引外国资本的流人,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入,抑制资本的流出。
 三、我国的金融机构
  1.银行机构
  经过一系列机构改革后
  目前我国银行机构形成了三个层次:①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②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等;③商业银行,如各大专业银行。
  (1)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参与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
  中国人民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其职能为: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管理国库;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协同中国银行业、中国债券、中国保险三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而设立。作为派出机构,它们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从事辖区内的金融监督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根据政府决策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并根据具体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
  我国现有三家政策性银行;①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筹集和引导境内外资金,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贷款,从资金来源上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进行控制和调节,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②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务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国有商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包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
  为了将国有商业银行建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要在明显改善内部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处理不良资产,以适当方式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除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开放股权外,注意引进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
  (4)其他商业银行。
  在1986年国家决定重新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前后,陆续建立了一批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
  1998年以来,我国相继出现了以城市名命名的商业银行。它们是由各城市原来的城市合作银行更名而成,原城市合作银行则是在原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人股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主要功能是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融通资金,重点为城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5)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作为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区服务。主要业务和活动是经营个人储蓄,以及农产、个体户的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作为城市集体金融组织,城市信用合作社是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的经济实体。
  2.非银行金融机构
  (l)信托投资公司。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重新创办的。主要有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教育信托公司以及为数众多的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目前的业务内容主要是信托业务、委托业务、代理业务、咨询业务、兼营业务以及外汇业务等。
  (2)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是:代理证券发行业务;自营、代理证券买卖业务;代理证券还本付息和红利的支付;证券的代保管和签证;接受委托办理证券的登记和过户;代收证券本息和红利;证券抵押贷款;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等。
  (3)财务公司。财务公司由企业集团内部筹资组建,为本企业集团内部筹资和融通资金,促进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如华能集团财务公司、中国化工进出口财务公司、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财务公司等。主要业务有:存款、贷款、结算、票据贴现、融资性租赁、投资、委托以及代理发行有价证券等。
  (4)金融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有:用于生产、科研、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交通运输设备等动产、不动产的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业务所涉及的标的物购买业务;出租和抵偿租金产品的处理业务;向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融资业务;吸收特定项目下的信托款;租赁项目下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汇及其他业务。
  (5)邮政储蓄机构。这是邮政机构在办理各类邮件投递和汇兑业务以外,面向个人储蓄存款的业务机构。邮政储蓄款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但必要时也可以转让给其他金融机构。
  3、保险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为主体,多种保险形式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保险体系。组织形式主要有国.有独资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经营区域有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
  4.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我国开始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代表处,一般只可设在北京和经济特区,也可申请在指定城市设立派出机构。业务范围是进行工作洽谈、联络、服务,不得从事任何直接营利的业务活动。另一类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的营业性分支机构,目前主要设立在经济特区等经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经营业务为:外汇存款;外汇放款;外汇票据贴现;经批准的外汇投资;外汇汇款;外汇担保;进出口结算;自营和代客户买卖外汇;代理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代理外币信用卡付款;保管及保管箱业务;资信调查和咨询;经批准的本币业务和其他外币业务。
  四、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1.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融通资金的市场,将处于闲置状态的资金由缺乏投资机会的资金拥有者转给具有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能够在不增加社会资金总量的情况下,改进现存资金配置,提高整个经济效率,增加社会经济福利。同时,在金融市场上形成各种有价证券的竞争性价格,构成社会经济运行的最为直接的指示器。完善的金融市场主要是包括完善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
  (l)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指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资金市场,它的工具一般都可充当货币支付使用。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承兑市场、短期国债(一年期以下国债)市场、短期现资债券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以及短期存贷款市场等。目前在我国发展货币市场,主要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
  在完善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方面:一是要改造现有的二级网络,使所有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经过资信审查,都可以根据所在地和资产规模标准拆进拆出资金;二是网络应具有信息集中、交易便捷的特点;三是在加强规章管理基础上,彻底放开拆借利率,形成其与资金供求的关系;四是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日常操作,影响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达到放松或紧缩银根目的。 在建立完善的票据市场方面;一是要加强规范商业银行对商业票据的贴现;二是中央银行要适时调整再贴现率。
  (2)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指一年期以上(包括一年期)的长期资金市场,因其融资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因而称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长期存贷款市场。债券市场又分为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流通市场。债券交易的对象主要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我国目前要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发挥资本市场在金融调控中的作用,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改变国债发行方式和适时调整国债的利率,鼓励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国债并进人二级国债市场,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购买国债和交易国债;二是要改变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银行间接融资,促进企业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的趋势是债券化,即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从社会融通资金;三是进一步促进包括债券交易所、债券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在内的交易体系和监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能为国家外汇储备提供中介场所,而外汇储备政策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本地公开市场操作构成中央银行两个层次的公开市场操作,共同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增加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目前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一是要执行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充分发挥其调节外汇市场的功能;二是要完善银行同业间外汇市场和汇率的形成机制,积极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三是要合理确定国家外汇储备规模,储备过少,不利于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市场的稳定,过多会促进本币的投放,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4)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及期权市场。
  在现货市场上,证券交易双方立即对成交证券进行支付与交割。交易的付款与交割可在交易发生的当天完成,也可在交易后数天内完成,取决于交易的性质与数量等因素。 在期货市场上,证券交易双方以合同方式协定在未来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既定数量证券的交易。期货市场为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交易工具是标准化的期货合同。期货合同也可由双方自行签订,且场外交易。
  期权市场是关于证券未来买卖权利的交易市场。期权市场的交易工具为期权合同,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在既定的价格与时间条件下,购买或出售既定数量的资产,如股票或债券。期权交易既可以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也可以在场外进行。
  2.金融风险及其防范和化解
  (1)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有:①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②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③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利率的变动;④风险可能来自汇率的变化;⑤风险可能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⑥风险可能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变化;⑦风险可能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⑧风险可能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
  (2)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是: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数额大,比例高;②资本金严重不足,总分金融机构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③成立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活动的问题相当严重;④一些企业经营亏损,不能按期偿还境外债务;⑤相当多的金融机构缺乏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机制,违规经营和金融犯罪时有发生等。
  (3)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总的指导方针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及相关的基础法律、法规,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机构、非法或变相从事金融业务的活动,切实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维护公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总之,就是要依法监管,深化改革,保持稳定,引导发展。
  3.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任务。
  金融监管是国家授权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的目的是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金融监管的内容是:审批新设金融机构,审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经常实施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及时处理监管中发现的问题。
  (2)金融监管组织。
  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为经营、分业监管,已经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3)金融监管措施。
  要健全监管法规,将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严格监管制度,逐步健全监管机构依法监督、金融企业自律、金融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的监控体系,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机制,以及市场退出制度。要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强化金融监管手段,推广先进的监控和检查技术手段,重点加强对金融企业法人的监管,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要增强监管信息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此外,要处理好监管和支持金融创新的关系,鼓励金融企业探索金融经营的有效方式。
 五、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货币政策要健全货币传导机制,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货币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也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但是,为了及时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一些可以操作的量化指标,它们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中间环节,称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不同的国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有不同内容。
  (l)利率。利率是影响社会货币供求、调节市场货币供给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利率与货币政策目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当经济发展出现繁荣或通货膨胀时,市场利率趋于升高;反之,当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利率则呈下降趋势。中央银行可随时观察利率的动向,间接调节市场利率。
  (2)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可控性较强,因为现金由中央银行直接掌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以调节。中央银行通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可调整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资产结构,改变社会货币供给总量,从而影响利率、价格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一般来说,基础货币减少,社会的货币供给问题就会减少,社会总需求相应压缩;反之,基础货币增加,则社会的货币供给问题也会随之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
  (3)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是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一项中间目标。货币供给量的每一层次,都可由中央银行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以及就业目标。因此,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政策目标的相关性很强。
  2.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再通过政策中间目标来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裣性政策工具。
  (1)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和信贷规模,对整个经济运行施加普遍影响的工具。它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商业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规定,必须向中央银行交存的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通常对不同期限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存款期限越短,货币性越强,准备金率越高,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多高于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影响市场利率和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认为货币供给量偏高,就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迫使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以保持物价稳定。反之,则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给量,扩大信贷规模,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②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贴现或开具合格票据办理贴现时所采用的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介入资金的成本,调节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使其低于市场一般利率水平。由于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率获得的资金成本下降,促使其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超额准备金增加,相应地扩大对工商业的贷款,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市场利率的降低,进而刺激有效需求扩大。反之,可采用提高贴现率的办法压缩总需求,促进使物价稳定目标的实现。中央银行还可以区别对待再贴现的票据种类,起到抑制或扶持作用,以改变资金流向。
  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业务活动。目前,各国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一般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或萧条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购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无论基础货币是流人社会大众手中,还是流人商业银行,都将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增加,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给量。当利率、物价不断上升时,中央银行则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以减少基础货币,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保证社会经济在稳定的价格水平上正常运行。
  上述三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比较灵活易行,中央银行可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通过买卖证券实现富有弹性的微调。而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的调整效果比较猛烈,容易导致经济振荡。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职坪推崇和经常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从调整信贷人手,对某些特定的部门或领域实行控制的工具。
  ①消费信用控制。消费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限制。主要内容有:规定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规定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规定消费信贷购买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在消费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时期,中央银行采取消费信用控制,能够抑制消费需求和物价上涨。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防止过度投机。例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率,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随时加以调整。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泡沫”。如对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制定最高限额、最长期限及首次付款和分摊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④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例和直接干预等。
  ⑤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如出日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措施。优惠利率不只是发展中国家采用,发达国家也普遍使用。
  (3)补偿性政策工具。 补偿性政策工具是在利用一般性政策工具和选择性政策工具时,所采取的一些辅助性措施,主要有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补偿性政策工具较为灵活,但中央银行必须在金融体系中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并拥有足够的控制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六、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l)价格指数。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指标是价格指数。它是期初与期末价格水平(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变动的百分比,反映价格水平变动的趋势和程度。
  从编制方法来看,我国各种价格指数按年、季、月分为:以基期为10。的定基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的同比价格指数,以上期为100的环比价格指数。
  从编制内容来看,我国常用并定期公布的各种价格指数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城市、农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如果货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量,使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上涨。因此,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所有商品价格普遍上涨;不是商品之间相对价格上涨,而是各种商品绝对价格上涨;不是商品价格一时上涨,而是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按照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温和通货膨胀,又称爬行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低的稳定的趋势上涨。由于相价格的变动没有严重失调,货币购买力损失不大,人们可以预期通货膨胀的走势,并不急于抛出手中的货币,仍能保持基本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
  ②严重通货膨胀,又称急剧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以一种较高的持续的趋势上涨。由于相对价格严重扭曲,大多数合约都按价格水平指数化,甚至不得不按国际硬通货加以换算。由于货币购买力迅速下降,人们抛出货币抢购商品,金融市场陷人瘫痪,社会经济生活严重紊乱。
  ③恶性通货膨胀,又称奔腾通货膨胀,价格水平失去控制,以递增的速度猛烈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不断加速,流通速度日益加快,货币已经完全丧失价值尺度、交易媒介、延期支付、价值储藏功能,整个国民经济面临崩溃。
  (3)通货紧缩。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如果货币发行量低于实际需要量,使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过多的商品追求过少的货币,就会导致货币升值,物价水平下降。长此以往,由于企业投人价高,产出价低,收不回成本,生产不断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失业日益严重,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和萧条。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世界性大萧条,至今令人谈虎色变。这些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也严重困扰着有关国家的政府。由于通货紧缩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只是一种货币现象,治理起来也更加困难。
  2.通货膨胀的起因
  (l)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不论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是来自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抑或来自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可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和利润推动通货膨胀。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指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利润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超额利润所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
  (3)结构型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出现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通货膨胀叫做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之于经济结构。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则比较封闭。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往往妨碍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部门,从渐趋衰落的部门转移到开放部门。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正在趋向衰落的部门以及非开放部门在工资和价格问题上都要求“公平”,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正在迅速发展的部门以及开放部门“看齐”,要求“赶上去”,这种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涨。
  3.通货膨胀的治理
  (l)紧缩政策。为了抑制或治理通货膨胀,许多国家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纵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基本上由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国家将紧缩性的收入政策作为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之一。
  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习‘质称之为抽紧银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紧缩货币。所谓抽紧银根,是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时,为了抑制这种通货膨胀,货币当局可能采取的紧缩手段有: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直接提高利率;紧缩信贷。
  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指,当出现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如果一国发生严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主要采用下列控制手段: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税和开征特别消费税,
  ③紧缩性的收入政策。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是指,政府为了降低物价水平上涨的幅度,采取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限制工资和价格政策,日的在于控制通货膨胀又不致引起失业上升。当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时,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措施有: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冻结或管制工资;实行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2)物价政策。在通货膨胀形成过程中,垄断企业往往推波助澜。因此,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垄断高价,是不少发达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内容。大多数公用事业领域,包括煤气、电力、电话、铁路、通讯等部门,都存在着垄断经营的情况。为了控制垄断高价,保护消费者利益,可以通过各公用事业委员会对公用事业进行管理,也可以采取冻结物价和反涨价合同,对价格进行直接管理。对其他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商品价格,也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胡乱涨价和哄抬物价。
  (3)供给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还应当考虑供给方面。从供给方面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有: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精简规章制度,给微观经济主体松绑,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4)币制改革。如果出现恶性通货膨胀,_l述任何一种反通货膨胀措施都不能扭转局势,整个货币制度已经处于或接近崩溃边缘,那么,惟一可以采取的对策就是实行币制改革。币制改革的一般做法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对新币制定一些保证币值稳定的措施。
读了《宏观经济-第三节-货币与银行》的人还读了:
与宏观经济-第三节-货币与银行相关的文章
相关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