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问题

梦想语文——龙永忠工作室
当前位置:&&&
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反思
上传: 叶小军 &&&&更新时间: 16:19:36
3(1)(2)(3)(4):,,,?,?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新课改十年的历程: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_新浪教育_新浪网
新课改十年的历程: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自2001年起,国家在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年。伴随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改革活跃期,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借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举办“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聚集教育一线的课改精英和海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共同探讨交流课改经验,以期以民间视角探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论坛已经圆满结束,以下为论坛实录。
  刘坚: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有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向主办方、协办方表示诚挚的敬意。
  一、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个题目“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想起孙中山一句话“革命尚为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是最近看到几篇文章,文章标题叫“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之旅”,这篇文章大概两万字,在文章当中有两段话,有一段话“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成了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充斥着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纬有迷途知返,放能欲火重生。
  我不知道我们主持人讲的哪一本历史教材,刚才谈到十年课程改革,连《鲁迅漂流记》已经成为国际名著,刚才讲一系列现象归结于什么?实在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事情,所以这样的论坛非常及时,是很必要的事情。
  作者在今年第十期继续发表一篇长篇文章,“再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他讲“断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之旅,盖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关键十字路口误入歧途―以学生自主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摒弃教师传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依照基础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理应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理应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理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上迷失方向之后,任何理念、理论、创新、转型的装璜与修饰都于事无补,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二、8月11号《南方周末》发表一篇文章“美国高中生中南海访问记”,我们国家领导到美国看过佩德中学访问,《南方周末》记录访问过程,回去孩子写的博客记录有两段。“美国芝加哥佩顿中学访问中南海,到101中学和人大附中听课”。一个学生写到,中国的教学课虽然有老师的演讲和学生的自主解题,不过绝大多数自主解题并不自主,学生只是按照老师刚刚灌输的方法练习:他们只是在练习教学,而非探索或发现。未满18岁美国高中生听了中国两节课之后,不是证明美国高中生多高明,而是我们真的做的太高,最好学校学习数学,他们一眼发现不是做探究,只是仅仅是练习。
  三、日上午在北师大实验中学有一个研讨,这样一所学校非常著名学校之一,和人大附中、101一样驰名的学校,他的校长描述通用技术课程,他的通用技术课程几年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三名之一,这是一个学生讲的,“一个暑假的制作看似简单、设计、布局、动手制作;耐心与细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学期通用技术课程难道不值得期待吗?”孩子把自己作品带回家,自习课不想自习,要跑到通用技术课程做自己的产品。
  三个引子,我的主话题继续十年前的追问。我们往往关注门类、课时、内容、教材,这不是全部,甚至很有限,老师们在认可、学术界仍然批评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我想这些可能比门类、教材、课时变化来的更加重要。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管理方式更加重要可能是期待的新的课程文化,我们建国六十年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线教师、校长关注我们课程问题,没有像今天关注课堂问题、关注教研问题、关注文化问题,通过课程改革影响学校、通过学校向全社会传达文化的追求,我愿意用这样词汇描述,就是民主、开放、科学、平等、对话、协商,这些文化的诉求可能是新课程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或者之所以凝聚更多人共同追求,这是它一个历史使命。
  十年前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方式变成可能五到八年,但是文化改变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长。这是《南方周末》9月22日一篇文章,关于苹果公司上新项目会,总部要搬迁、方案在一个地方落户,按照当地法律规定要进行环境评估,涉及当地居民代表、与会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环境评估收集意见反馈当地政府、以及苹果公司。这样过程给我们带来,一个社会问题不是市长说了算,而是公民说了算,而且过程中间大家进一步意识到,现代意识公民需要民主、科学、开放、平等、对话、协商等一系列重要元素。
  这是《南方周末》09年4月2号报道,是安徽一个村子南塘实验,南塘十三条,其中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刚才谈到无论苹果新址、南塘做的实验,都已经看到作为现代公民应该有的新素养。课程改革集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明于一体,这样课程改革需要假以时日。
  没有困惑、苦恼、甚至彷徨,说明改革还未真正启航,没有争论、甚至反对声,说明改革还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一定伴随制度重建、一定冲击文化传统、一定触及人的心灵。我们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言论并走出误区,而且有能力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谢谢大家!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不支持Flash新课程改革所面临问题
(&甘肃酒泉二期小学数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新课程改革所面临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重新规范着我们教师教的行为,重新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正在重新限定我们学校的管理行为。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正在改变我们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重新书写我们教师的生存状况。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校本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围绕着这样一个大的问题,着重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推进新课程为什么需要以校本研究作为支撑。
(一)解决新课程改革所面临问题的需要
1、理念与行动的脱节。大家对于新课程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很少见到实例。比如“三个一切”,琅琅上口,但借助哪些实践来落实,有着不少的问题。具体实践中有多少落实了呢?比如“五个发展”,激动人心,但哪所学校、哪位老师、哪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了?如果说表现了的话,是零散的、片面的,要真正跨越,几乎是做不到了。这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投身于研究的活动中去,把理念转变为行为,转变为具体的实践。专家一般是引领性的,教师是具体的、有个性的,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专家的作用越有限,就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来谈。
2、决策与操作的脱节。国家对推进新课程是不遗余力的,但在良好的决策与实践之间、从决策到操作存在着脱节。任何内容需要恰当的形式表现,形式表现不当,遮蔽内容的光彩。
3、课程与教学脱节:教材琳琅满目,课堂上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课堂教学呈现出哪些新的变化。如果课堂教学按兵不动的话,我们在课堂上有自主权,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理念、策略来进行教学。即使教材改变了,教学理念没有变化的教师,也会把新教材变成旧方法。要实现课程向课堂的变化,需要教学从校本、师本这个层面进行改革。
4、内容和评价的脱节。要想解决所有的评价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改革高考、中考可能性不大,但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改变评价方式,而这个过程,是要以研究作为后盾的。
(二)改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需要
中小学教育研究是不计成本的,没有风险,但效果也是不明显的。教育研究,应该有研究性的同质性的东西。至少需要通过几个方面的转化:
1、学校的教育研究应从粗放(贪大求全、缺乏意识)转向精细。许多研究贪大求全,研究在精细处做文章。大题小做比较容易,但研究需要小题大做。新课程的方针已经确定,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管理学有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
2、从外在(跟风追潮、外在行政干预)转向内驱。在整个学校发展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学校的内在需要,教师的内在需要,从外在的跟风追潮的研究,转化为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进行研究、抓住细枝末节的研究。
3、由专家控制(课题至上)转为教师自主。老师几乎还没有自己的研究平台,我们的研究都是根据原有一套程序开展的,属于教师自已的研究话题有没有?学校教育研究,有没有我们学校自主研究的平台?大家都参照专家的课程开展。你先选择、提出申请,然后开题、请专家论证,结题后再请专家评审。过程中是专家控制,教师很少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应该是从日常教学事件中进行反思、进行批判。这个转化过程中,校本研究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4、学校由理论取向转向实践取向。讨论作为一种策略,一般的运用技巧就可以说明,但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方法,是否就没有研究的余地了?什么情况下给学生提供他们靠单个努力很难实现的问题?讨论中没有参与欲望怎么办?发言被垄断怎么办?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成为研究的对象。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适宜找有新意的问题来作为研究的对象。要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是否是新的,并不重要。
5、由定量的研究转向定性的研究。
二、推进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校本研究。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1、为了学校。能改变学校,能影响老师。
2、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与管理者。问题产生于学校,解决的问题的过程应该在学校中进行。在许多学校中,主体并非教师,把权利拱手相让给专家,学校成为专家的实验田。
3、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校,过程是在学校中,出发点是从学校出发。要改进学校实践,改变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要把问题做个罗列,把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不排斥专家的引领、不排斥局外人的参与,但应该成为一个共同体,共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中教与学的行为都改变了,理念也提升了。衡量问题的价值,并非在乎它是否在创新,而在于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学校开展的一切活动应该是校本的,指向了老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汇总,我们要让问题研究回归本体,无论是课题的提出,还是研究的过程,都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二)校本研究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标准进行区分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些不同类型的状态呈现。在这里我们具体是从研究方式的角度加以区分。我们的校本研究要指向问题的解决,要指向实践形态的改变,要推向教师智慧的提升的话,有两种重要的研究类型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种类型就是行动研究,另外一种类型就是应用研究。
1、行动研究。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行动研究逐渐被大家所认可。在许多学校的研究方案中,行动研究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或者说方法。行动研究,简单说来,就是把行动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我们在行动过程当中有了系统的反思,在行动过程中对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对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行动过程和研究的过程结合在一起。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好像在社会当中存在着这样的分类:中小学教师是专管行动的,而那些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就是专管研究的,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不沟通的。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把两者之间沟通起来。行动者也参与研究的过程,研究者更多关注自己研究成果的应用,逐渐在社会心理学包括其他社会科学当中推广开来,引入到教育当中,在西方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被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界所关注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情。在我们实践的过程当中,许许多多问题是需要我们研究的,当我们自己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有意识地、系统地、不断地对自身的工作去进行反思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也就是在进行着行动研究。(案例:教师通过预期设想激活课堂,但并未收到预期效果。进行反思后,提出三条标准:①各组有小组长。②每个人都要说。③一人汇总报告。结果学生在讨论中有进步,但还有问题。教师再次反思,让学生自主结伴,讨论学习。学生离开座位,有了自主性。但问题又出现了,好朋友见面搂搂抱抱,有的学生无人组合。老师又反思,这种方法只是形式的转变,并没有完全转变学生的讨论实质。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时候需要形成规范,有规范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进一步超越规范。)
2、应用研究。应用研究需要把基本研究应用在实景之中。比如说回归生活世界,打通生活与书本世界界限,实现两个世界沟通。(案例:音乐课《快乐的小木匠》,课前让学生去了解小木匠的工具、工作的场景。课上让学生选择工具进行体验,让学生根据歌词进行改动。结尾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矿泉水空瓶里装上沙粒就是沙锤……。教师联系生活十分有心,认识新课程理念,把握成果,转变为具体的实践。)
行动研究和应用研究有什么区别?与应用研究相对应的是基础研究,行动研究倡导进行反思、实践,并不关注一般的抽象理论。应用研究要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放置在行动研究中进行论证。更多的是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汇总。基础研究是发现新知识,探索新规律,说明新观点的研究,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知识。行动研究更多的是产生知识在后,应用研究体现演绎的概念。要回归生活世界,打破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的界限,落实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备课时要有三个维度。(案例:英语教师让学生三人为一小组,选生活主题进行英语对话,一个星期选一个专题汇报,创设英语会话场景,一学期后学生进步明显。)
(三)校本研究应注意避免的几种不良倾向
1、求新求异。透过新词汇反映的仍是旧内容。衡量一种研究成果是不是创新,要看是不是提出没有关注的问题,问题有没有新的视角。
2、贪大求全。课题不是越大越好,要可调控,教研组、教师可参与,一味贪大,解决不了具体问题。
3、跟风追潮。校本研究直面学校中的问题,跟风追潮意味着问题意识不强,自身态度有问题。
4、课题至上。一想到研究就是做课题,忽略了大量的情景问题。
5、论文情结。
三、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从事校本研究
(一)增强问题意识
1、课程开发。
2、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比课改更难,更重要,教材编写可由专家完成,教材如何进课堂,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要思考本节课与学生生活有何联系,在哪些方面需要强化。课堂上什么样的互动是多维、有效、积极的?新课程强调互动的多维,积极和有效的问题,强调学生学习主动化,学习重心下移。(案例:教师教《小蝌蚪找妈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生问:“谁能保证这只小蝌蚪就是这个青蛙妈妈生的呢?”“为什么生下来,不把它带走呢?”“为什么小蝌蚪长大了跟小时候一点也不一样?”教师回答不出来时说:“问题问得很好,我们下课再讨论。”或“下课后问自然老师。”互动有形式,没有实质。)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看到的互动,实则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互动。这需要我们的校本研究去解决。要还学于生,就需要教师形成新的技能。教师有“本领恐慌”,是正常的,但要转变成“结伴成长,共同发展”的状况。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到“动态生成”,教案可能是一个大体框架,再转化为具体行为(案例:师教《海南的天空》,问生:“你见过大海吗?”生答“一望无际、水连天,天连水”。老师不关注学生的回答,而是用一句话总结:“对,大海是瑰丽多姿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是为了教学设计好圈套,场景问题需要开发和利用)。课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所在,课堂有情景性,在同一时间点上产生的行为各不相同,学生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学习动机,怀着对老师不同的想法进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任何一个行为对学生的含义各不相同。(案例:蝴蝶飞进课堂,教师说:“蝴蝶飞进来听课了,蝴蝶来看看哪个同学认真听讲,我们下课后要看看哪些同学表现好。”但课后并未评比,欺骗四年级学生,让他们懂得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常常是两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提高就只能停留在欺骗学生上。
3、学生发展。走进学生心理状态,体验学生生存方式,转变一味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状况,变管理为引导。漠视学生就很难打动学生。
4、教师发展。“在研究中成长”。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智慧,是促成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是激励教师成长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研究中梳理着自己原有的教育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形成新的应对问题的技巧,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教育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促成个人角色一系列的转变。专业智慧的积累是与对工作的认识结合的过程。老师角色转变的五个阶段:(1)意识的觉醒;(2)对角色重新定位;(3)实践性的锻炼;(4)反思探究;(5)实现角色自我更新。在五个环节中,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转变教师角色
实现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化,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样式,进行二次课程开发,“既要做工匠,又要做设计师”。
(三)掌握研究方法
两大类: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现在越来越关注定性研究,教师操作便利,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
1、教学日志。系列化反思自己的行为,把握每一天的教学场景,把活生生的教学形象转变为文字的过程,要梳理,就是反思的过程。
2、教学叙事。狭义上的教学叙事是日志形态以外的,以事件记叙为研究形态,可发生在一天中,也可以连续几天发生。
3、教学反思。重点是对问题的利弊得失,解决问题的后续打算,对事件中对象的反思、体会、启示,重点在反思而不是事件的描述。
4、教学案例。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问题的提出、解决、效果;二是问题是真实发生的;三是事件是有典型性的。
5、教学课例。
(四)注意研究成效
活化、转化、深化、强化:不要把某一项成果模式化、固定化,要和学校其它工作联系,活化研究成果,也要把既有成果转化为新的呈现形式,另外在原有探索、积累的基础上还要深化、强化。
我们期待着各位教师在校本研究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我们学校自身的智慧,不断推进我们的新课程向纵深发展。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节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1859“currere”“”race-course“course of study”“”currere“”currere “”
(二)课程的涵义
1“”2“”3“”“”
把“”12 34567
“”“”“”“”1974OECD•CERI“”“”overt or manifest curriculum“”(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 “”“”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相结合
(二)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50 “”“”“”“”21
——“”“”“”
(三)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
——“”“”
四、新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第二节 对新课程改革有启示的几种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 1905A. BinetIQIQ
·Howard Gadner1983Frames of Mind“”——————
1—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
2—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4—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5—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6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7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等。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1.倡导一种积极的学生观
2.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
3.倡导全面、多元的评价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及主张
&&& constructionism20RNola“Socrates)Plato” “”Giambattista VicoImmanuel KantJean Piaget(R.J.Sternberg) (D.Katz)Lev Vygotsky“ ”David Paul AusubelJerome Seymour Bruner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新课程的影响
1.建构主义对新课程学习观的影响
2.建构主义对新课程教学观的影响
3.关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
三、 后现代课程观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形成&
&20Frederick Taylor E. William
E. Doll, Jr.
John Dewey)4R(richrecursiverelationalrigorous)
(二)后现代课程观的基本观点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1.关于课程本质的启示
“”“——”()currere()
2.关于教师角色的启示
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启示
4.关于课程内容的启示
“”“”“”
5.关于课程评价的启示
“——————”
第三节 重建课程结构
一、原有课程结构的弊端
二、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 “”“”21“”“”“”“”
“”“”“”“”123“”“”“”
“”“”“”“”21
三、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二)综合课程的内涵及分类
“”“”“”“”“”“”“”“” “”“”“”
“”“”“”“”“”“”“”“”“”“”“”
(三)综合课程的特点及实施要求
(1)(2)(3)(4)(5)
(1)“”“”(2)“”(3)(4)(5)(6)(7)(8)
四、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
“”“”“”“”“”“”“”“”“”“”“”“”“”“”
“”“”“”“”“”“”“”“”
(二)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及特征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及评价
1“”20016
第四节 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溯源及现代内涵
“” “”“”“”1912“”40192319291932193619421948()1952“”“”()“()” 1952“”“”
“”“”()“”“” 1992“”
二、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意义
1.教学大纲只是强调内容规定,课程标准更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描述
2.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
3.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课程标准体现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5.课程标准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表7.1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第五节& 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管理
(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内涵分析
1.从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行政主体来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举
2.从学校课程管理的权责分配来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行政权力主体各司其职
3.从参与课程决策与开发的角色来看,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有关人士分权
“”Indirect or direct stakeholders“”“”
(二)校本课程开发
&&& 1.2.3.4.5.6.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概念框架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
第六节 新课程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一、课程评价改革
(一)学生评价的改革
(二)教师评价的改革
3“”“”“”
(三)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
(四)考试的改革
二、教师发展
“”proof-teacher
(一)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 (G.J.Posner,1989)+=
(二)加强教师培训服务,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
(individual training)
7J··200010
[]··2000(6)
“”[]··2001(6)
10[]2001 (1)
11“”[]2001(5)
12[J]200211
13.[]20038
17.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 郑友训:第三条路径: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点[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
19 “”20013
20.余进利: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3(10);
21.陈桂生:关于“三级课程”问题[J],教育参考,1999(4)。
22.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3.白月桥著:课程变革概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4.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5.胡学增著:现代课程论纲要[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6.邓国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7、8)
30J() 20019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