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陶渊明饮酒的论文的论文论题有哪些?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免费论文
本论文在栏目,由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论文,请点查看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摘& 要] 陶渊明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一生几次出仕为官,但最终归隐田园,过着清贫而愉悦的乡村生活。这一切都是因为道家思想在他的内心的缘故。他的诗醇美平淡,物我相融,在他的诗歌中可以很轻易的看到道家的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 生活
&一&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显赫一时,后来日渐没落风光不再。陶渊明的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的个性、休养都很有外祖的遗风。陶渊明对祖上的功勋伟业是极其看重的,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出仕是文人的最好出路。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使他的“出仕”思想深居脑海,“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是陶渊明自己仅仅官为江州祭酒,后改彭泽县令,始终是一些小官。无法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并且要在官场中与人周旋、苟合。做违背自己性情的事。四十一岁的时候,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归隐,直至终老。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第一人。
&陶渊明的一生大略可以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过着贫困的生活。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陶渊明29岁到41岁之间,他几次出任官职。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在归田隐居后的 20多年里,是陶渊明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在这些诗歌中,处处都体现着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二& 晋宋之际,玄风盛行
&道家思想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得以体现这是由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晋宋时期,在文人士大夫中间,玄谈之风[ 魏晋时期兴起了一种言及玄远的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辨析名理、品鉴人物的风习,由汉末的清议演变而来。]大盛。而玄风是以老庄为主导思想,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想,也可以说是道家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所以又有新道家之称。在陶渊明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寻找自然中的“真”,“淳”。正是道家思想指引陶渊明走上了归田隐居的生活。
&钟嵘[ 钟嵘(约468~约518) 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
&1.吴巍巍 陶渊明诗中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期刊]成都大学学报 2006(02)
&2.颜建华 陶诗的生命意识感[期刊]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陶渊明《陶渊明诗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72年。
] “诗品”中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可谓是对陶渊明最为简练的评价了。由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两个身份,诗人,隐士。什么是隐士呢?“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隐对应的就是仕。陶渊明41岁之前曾几次出仕。但最终,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他将自己在仕途的生活,用了一个“误”字做了表述。这代表他对自己十三年的仕途生涯做了否定。仕途被认为是自己人生的歧途,而归隐才是正道。道家思想在这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陶渊明身在官场,却心念园林,在诗中他写道“经年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目倦川途异,心年山泽居”,“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从诗句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诗人对田园生活念念不忘,魂牵梦萦。而与之相反的是,他似乎对官场缺乏热情,诗中绝少提及。
&三&& 陶渊明在政治生活上的失意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淫乱,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在这时,道家思想安慰了他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在自然中他寻找到了本真。陶渊明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现状,又不愿被这种社会风气改变,那他只有逃避丑恶的官场生活,选择自己最为钟爱的山水园林生活。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就在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中占据了上风。道家的思想本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
&“国家不幸诗家幸”而魏晋时期这个诗人中的幸运者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就过着悠然自得的乡村田园生活。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有了这些生活基础并以此为素材陶渊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园生活中去。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最终开创了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把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四& 归隐生活中的体悟在诗歌中的体现
&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有100首都涉及到自然景象的描写,其中经典的名篇如《和郭主簿》,《归园田居》,《饮酒》等。这类诗歌中,又以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如《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田园风景,作者展示了一处生机勃勃的园林村居。南野新垦田畴的背景映衬下,简陋而有序的草屋,虽无雕梁画栋的堂皇富丽,却有榆柳屋后的葱茏,还有桃李堂前的竞芳;草屋与树木和谐布局,素淡与绚烂交掩成趣;农村那种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尘世纷扰,没有曲意逢迎,没有尔虞我诈的生活;远人村、墟里烟、深巷狗吠、树巅鸡鸣,其乐融融,一派宁静、安详、快乐之景。这正是陶渊明返本归原,回归自然的生命本真状态,并充分欣赏和享受着这种状态,实现了本我即自然。陶渊明本性中就 有着对自然的渴求。这与“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有共同的基础。&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目”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在诗歌中成就最大的还是田园诗。&&&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场景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他的诗中,将自然写的很美。把诗歌和生活结合在 一起。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通过普普通通的生活之事,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写了出来。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明悟。没有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和理解是无法做到的。陶渊明写诗写的不是普通的山水田园。是自己心中的那片天地,《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诗里,菊花,飞鸟,山峦都不在只是具体的事物。她们还代表了诗人的情感和性格。在诗人劳作一天后,抬头看见南山,夕阳西下,飞鸟还巢,一副山水画在诗人心中出现,此时,诗人的心与外界的景相合,给诗人带来无尽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种喜悦。
&陶渊明开创田园诗一派,除了显示出陶渊明自身的才华,还与他的人生信仰和取舍有很大的关系。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所以大家看到了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
&信仰道家思想的陶渊明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 “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中成功地渗透了他“自然”、“真淳”的人品,以及任从自然、以得天真的道家美学思想。&自然界万物,诗人的精神,道的无为。三者融为一体,便成了陶渊明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是平淡的,但在这种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是陶渊明生活中体悟来的,而这其中道家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发现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删除 E-mail:
网(--拼音首字母组合)提供,,
Copyright@ 2005-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陶渊明结题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陶渊明结题论文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陶渊明结题论文,结题论文,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陶渊明的诗,陶渊明 归园田居,桃花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陶渊明结题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毕业论文想写陶渊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怎么办??
本科毕业论文想写陶渊明。读了《陶渊明集》并做了详细笔记。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去知网上搜了一遍,很多大同小异,特别是陶诗的风格或陶渊明的矛盾性,或者单就某一类如饮酒诗或菊花、飞鸟意象之类的,很多已经写烂了。自己想找一个小而新颖的切入点,求指教。指导老师只是叫我去看书然后选一个感兴趣的方面,并不提供建议好伤心= =
按投票排序
谢谢邀请。我近期也是在纠结于毕业论文的选题。你指导老师的话是对的,细细看书。多看一些,总能发现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深究。所以你与其在知乎上等答案,不如去多琢磨几遍他的集子,仔细研读一下后世点评的变化侧重,搞定本科论文,应该问题不大。不过发现问题本身也有技巧,聊举一例,以抛砖引玉。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一小段话,逐字逐句分析,其实值得考究的地方就颇多。五柳先生传1、中古以前“传”多为史传,如《屈原贾生列传》。类似五柳先生传这样文学性质的传,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可以确定这不是第一篇,我记得还有一个《高士传》,再之前还有没有?这一体裁的内涵和外延之变化,似乎颇有值得深究之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先生”一词,何时出现?何解?我印象中《文选》李善注似乎这个词有解释,但是那是唐人的解释还是魏晋时的本意?我妄自揣测,这一词似乎与黄老之术、玄学应有渊源。这个点切入,做的做不得?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何许之人是籍贯,不由自己决定;姓字亦为父母所赐。那么自己所能决定的,只有自己的号了。不谈籍贯、姓名,只说其号。这是很少见的现象。如《神仙传》、《列仙传》中那些所谓的神仙们,往往也有姓名郡望,至少也有个籍贯。陶渊明此句,当何解?好读书,不求甚解4、陶渊明读的什么书?换言之,那个时期,陶渊明这样的士子读的是什么书?肯定有《山海经》,有没有诗书礼易这些儒家经典?如果有,是今文还是古文?有没有《老子》,有没有佛经?找出他们读的书,与汉志隋志做一比较,似乎颇有文章。以上所举,我不知道有没有做过类似研究,权当抛砖引玉。另外,近年来文学研究的有些热点方向,聊列于下,以供参考:地域与文学家族与文学文人集团与文学文学之传播和接受域外汉籍文体互证  无不可做之学问,亦无不可做之作者,只是读的少了,理解的浅了,便觉得前人已然说尽了。
说实话,本科毕业论文其实是一个学术训练。换句话说,你写啥不是重点,关键是怎么写。首先引用文献的版本要好,当然,一般来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之类的好出版社,底本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能自己搞点好本子来对对,能体现学术素养。而且版本目录本来就是基本功。其次是文献综述的要详细,就是在本专题内部,穷尽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比如你写饮酒(例子是乱举的,饮酒肯定太大了),就把前人研究饮酒的著作文章全看了。(烂文就算了,不过你不看咋知道是烂文)然后把他们的观点分类整理,对比评述一下。再次,格式要规范,无论引用合适,还是论文其他部分的格式,都按照最严格的学术规范写。最后,题目不要太大。具体你爱写啥写啥,别老想着推陈出新,发前人所未发。陶渊明在唐宋以后不知多少人研究过,选了这个人物,更重要的其实是对前人成果的梳理排比,能在过程中有一个闪光点,就已经千好万好了。本科生写论文,重要的是会找资料,写作规范,其他都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推荐一个角度,我觉得文学评论史可能还行?找个文献多的时代,比如南宋,明中晚期,清中晚期啥的,找几个代表文人,看看他们对于陶渊明的诗文的一些特点,比如气韵啥的,有啥看法,随着时代的推移,几代文人之间有没有区别。切入小,也比较好玩。当然,我不是研究这块的,信口开河,文献半点没摸过,不知道能不能写。
同意卧老师的看法,陶渊明从来都是文史领域的火爆人物,有时候做哲学史的还能来插上一腿。出新难,出新要服众更难。不光是中国古人做,现代人做,欧美学者,日本学者都做,研究的专著论文可以塞一个屋子。我觉得题主能够把学术史回顾做好,对你自己的学术锻炼就已经很充分了。把陶渊明研究的脉络梳理清楚,看看每个时代的研究者的重点在哪儿,为什么有这些重点,研究者相互之间,海内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有哪些重要的,公认的研究成果,观点,就已经很不容易的。宋代以来的各种陶集点评本,日本欧美学者的著作,想必题主不太容易看到...比较现实的办法是依靠知网先把国内的研究整理整理吧,而且想必陶渊明研究综述之类的文章有人写过,拿出来参考下......一下子出新是很难的,一般都要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充分掌握的基础上,相比于出新,能够好好总结,整合前人的成果,就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如果题主能够完美完成这个任务的话.....一篇博论都可以呼之欲出了
不错,知乎还是很靠谱的。做陶渊明文学研究的本科论文,最靠谱的就是陶渊明某某作品或某某体裁研究综述了。其他的,有新意的本科生深度果断达不到,你能想到的别人肯定都说过。不过,即使做研究综述,我也只能祝题主幸福。梳理这么多研究成果,那是相当崩溃啊!那个,我多说一句,题主如果没有特别对陶渊明的执念,还是换个题目吧。南朝那么些人了,干什么死命陶渊明。你也别抱怨导师,陶渊明还要题目,你这是在难为他。
不死幽灵陶渊明1、有一种人,肉身都死了还不断出场,而且是四处出没,顽强地被哲学家叫做幽灵。这里要点名批评的就是东晋的陶渊明。2、身前,他因为不能站直身做县长而愤然裸辞,毅然回到四线城市的乡下,开始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种地职业生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一派和谐的农家乐生活啊,而实际上,他家里的墙破得连风都挡不住!3、死后,他的灵魂不甘心地徘徊在自己创造的乌有之乡桃花源里,久久地不肯离去。他一次次向后世穿越,一次次地在后世的诗作里找到自满:“呵呵,这种风格又是我的”;他附体给苏轼,苏轼从醉中醒来:“只渊明,是前生”;他穿越到赖声川抄袭他的话剧《暗恋桃花源》里,自演武陵人老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后世的文人骚客向这个死人老陶献了无数的殷勤,文字上的推崇和精神上的仿效被不断累进,最终无以复加,连词都找不到了,只能:此公“独绝千古”啊!后世人不是傻子,他们究竟在这位老陶先生那里发现了什么?5、据说,他们发现的是自然。胡适先生用标准的白话文宣布:“陶潜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绝好代表者。他一生只行得‘自然’两个字。”6、自然主义的哲学是什么,难道是像老陶一样种种庄稼,喝喝酒,写写种田诗吗?难道这样就可以死而不亡,实现一个底层文青从细民到田园派老祖和千古一人的伟大逆袭,甚至要冲出中国走向世界封个“西梭罗东陶潜”的高手头衔吗?这,不可能吧。7、据我那位做文学验尸招魂工作的时而深沉时而兴奋的老师考察,老陶的“质性自然”,是从文学题材意象,到冲淡之美的风格,再到处世和精神,都已经被自然哲学给全面占领了。8、在他的名字里,竟然也暗藏着自然哲学的玄机。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潜和渊VS明和亮,与老陶一生的穷通、荣辱、贫富、显隐、生死一样,都是“知其白守其黑”啊,中国首席哲学家老子先生研究发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那是天下的“模则”啊。9、原来如此,原来后世膜拜皈依的是这样一套可以叫做自然哲学的精神,是这样一种中国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是这样一个对人类“元问题”即人与自然问题的回答。10、老陶幸运地成了这套哲学和精神的文学代言人,他这才真的成了一个会累积会繁殖的幽灵。“一个永远不会死亡的鬼魂,一个总是要到来或复活的鬼魂”,“一种精神焦急的和怀乡式的等待”,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的幽灵学是这样说的。11、那么,这个幽灵跟现在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吗?好像没有。12、只是,当年青人沦为现代樊笼里的房奴和车奴时,当农民变成流水线上的机器时,当消费社会让人疲惫不堪时,我们是否有那么一点点想念陶渊明呢?至少我会想念,我那老师曾拿起手机说,喂,少功啊,我和孩子们在爬山。13、只是,在现代社会里,“飞特族”连固定工作都不要了,小清新挑战了重口味,长假里无数的人要出去游玩……这是一种自然精神和生活理念的回归吗?不得而知。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14、记者:大爷,请问您幸福吗?老陶:我姓陶,农妇、山泉、有点田。下面请我的盟友梭罗回答。正在瓦尔登湖散步的梭罗:一个人的富有与其能够做出的顺应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15、这样啊,那么在将要到来的生态后现代,陶渊明的幽灵,真的会在那片绿色的天空中飘荡吗?16、会吗?不会吗?17、作为一个蹩脚的毕业生,我只能将老师的书复述一部分,冰山一小角,内涵版请移步: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06。
陶渊明和魏晋选官制度,现在学术训练交叉学科很火,你把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结合起来做可能有点启发。随手一想,请清喷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更是一种思想,其核心在于:“田园、不争、道家、诗酒”四个理念要素,陶大诗人所做的诗也都是围绕着这些所做,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陶大诗人的诗中去寻找他的性格、家庭、社会角色、理想信念、为人处世乃至他的三观。陶渊明不仅是诗人,更是一种思想,其核心在于:“田园、不争、道家、诗酒”四个理念要素,陶大诗人所做的诗也都是围绕着这些所做,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陶大诗人的诗中去寻找他的性格、家庭、社会角色、理想信念、为人处世乃至他的三观。本科毕业论文确实需要一个切入点,才可以定好题,才可以把论文写好,以至于不那么宽泛,下面几个题目可以给你借鉴:陶渊明的家庭观念研究-----基于陶渊明古诗文笔视角陶渊明田园诗歌研究-------基于基于生态美学视角陶渊明的文化观念研究-------基于东晋佛教视角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视角下来研究陶渊明,这样可以出新,但同时也加大了研究的难度,需要学者们耐心并静下心来做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陶渊明饮酒的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