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元的设计上,如何克服货币统一与各国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各自为政的缺陷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亚元区构建分析毕业论文.doc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亚元区构建分析
亚元区构建分析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简述东亚构建“亚元区”的原因,将东亚分为三个经济群,并对东亚三个经济群的实现情况与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进行比较,对加入东亚货币区域的收益―成本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现阶段东亚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东亚分区构建货币区的模式。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亚元;收益―成本;可行性
[Abstract] By?building?on the?brief?"Asian Dollar?Zone "?reasons, it?is divided into?three economic?groups?in East Asia, and?East Asia,?achievement?the three economic groups?and the Construction of?optimal currency area?criteria?for?comparison,?to join the East Asian?currency area?Benefits?- Cost of comprehensive?comparative analysis of?East Asia?reached?this stage,?the feasibility of?building?optimal currency area, while?building?proposed?currency area?in East Asia?geographical?pattern.
[Key words] Optimal Currency Areas;Asian Dollar;Benefit--Cost;Feasibility
引言?????????????????????????????????????????????????????????????????1
1.构建亚元区的原因????????????????????????????????????????????????1
1.1 摆脱美元的主导霸权,创立东亚独立经济环境???????????????????1
1.2 欧洲区域货币的建立和启示??????????????????????????????????????2
1.3 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2
1.4 亚洲经济自身发展需要???????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浅析中国推进亚洲货币一体化暨亚元的战略意义--财经--人民网
浅析中国推进亚洲货币一体化暨亚元的战略意义
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乐后圣
】【】【】【】【】
  浅析中国推进亚洲货币一体化暨亚元的战略意义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乐后圣&&&摘要:&指出货币一体化是市场一体化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迈进的一个重要台阶。其重要性即在于它所包含的制度因素。在此台阶之下,以市场因素对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为主,从货币一体化分析制度因素则成为决定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化的关键。通过欧洲货币一体化及适度区货币理论基础提出亚洲货币区的构想。本文对于国际货币制度创新与运行的规律性揭示,在理论上有助于中国更深入地认识、把握亚洲区域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上直接有助于中国参与、改造或创新亚洲区域货币制度。&关键词:&全球金融一体化、亚洲货币区、中国战略。  亚欧首脑会议、中国出席西方七国特别会议等事态的发展必将揭开千年变局的序幕,一个类似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的世界新格局将会出现,天下逐鹿,捷者先登,新结盟运动的始作甬者必然是经济结盟,那么新战国时代的结盟实质就是货币同盟,这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地缘政治秩序让渡币缘政治意识必将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相连的国家犹如左邻右舍,彼此之间依存关系明显加强。形成了一种国际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抗衡逐渐公开化,将迫使亚洲国家走联合之路,从制度角度出发,通过固定汇率平价和完全自由兑换或通过实施单一货币构筑亚洲货币区,亚洲一体化制度创新是货币一体化的根本性意义所在。  全球金融一体化对亚洲货币区的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各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不平衡决定了矛盾的复杂性。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可以列举无数事实来说明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然而无论那些矛盾如何尖锐,如何在短期内难以看到解决的希望,都不能以此否定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推进这一事实。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区域一体化走向全球一体化。这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统一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的投资的交易成本,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亚洲人民早晚会觉醒,团结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组织。  亚洲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21&世纪市场经济将发展更快,竞争将更为激烈。亚洲国家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金融风暴中越来越反映出,亚洲国家若不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建立区域经济,那么在全球区域经济的竞争中必将处于下风,也容易成为国际金融投机家看中的目标。亚洲在&21&世纪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非常充沛,市场十分辽阔,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亚洲地区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对外贸易从&70&年代末的世界&32&位,到&90&年代跃升为第&11&位,接纳世界直接投资已仅次于美国居第&2&位,被誉为“吸金大国”,令世界惊讶。强势的人民币与稳定的港币形成长期并存的格局,对亚洲的发展非常有利。当今世界,国际资本垄断全球市场已经是一个事实,它已钳制了相当大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让本国的经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具有独立的地位,而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再仅仅是外国资本的投资或投机市场;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场地和国际雇工市场。  21&世纪将是一个资本竞争、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孕育希望和胜利的世纪。金融的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将从金融的区域化和区域货币一体化迈开实质性步伐,就此而论,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和欧元的启动,是走向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的重要一步。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的过程将充满矛盾、冲突、前进和倒退。为了推动这个历史进程,我们需要积累经验。就此而论,欧盟的发展和欧元的启动更提供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实例。人类史上并不乏货币统一的先例,但往往伴随的是主权的统一,欧元的光辉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主权分立的情况下通过协商实现了货币整合。从这个意义上看,欧元的诞生是&20&年金融创新浪潮的最高成就,拉开了&21&世纪全球化时代宏观金融整合的序幕。作为欧洲内部货币合作的产物,欧元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信心,似乎从中看到了未来统一的“世界货币”的雏形。从创设欧洲计算单位、欧洲货币单位,到最终推出欧元,欧洲货币一体化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欧盟的实践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的宝贵经验是,全球货币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行的步骤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遵循先易后难,先区域后全球,先松散后紧密的原则,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循着欧盟的实践,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首先推动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的发展,并不断强化货币联盟的监督协调职能,然后创造条件向世界性中央银行过渡。欧洲单一货币的诞生和国际货币三元格局的确立,昭示着世界货币统一的趋势。与世界经济三极化相适应,国际货币三元格局也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相适应,世界货币统一的趋势也是存在的。欧元的经验给世界的启示是:未来世界货币一体化的现实过程,可能是通过若干区域货币统一的途径来实现的。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货币是所有经济体系中金融发展的原动力。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发达程度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显而易见,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一国不同区域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差异,虽然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但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推动力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金融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有其特殊的聚合功能,从而发挥第一推动力之作用,还在于金融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这种调整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结构动力。同时区域之间存在的各种结构差异在客观上也为金融调整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西方信用理论中的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信用调节论都强调这一作用。长期以来的经济学家分析金融调整的着眼点往往是经济的信用化程度高的现代经济,认为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经济的信用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企业与居民等经济单位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全面介入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丰富,只有在这样条件下,信用对经济的调整才显得有意义。固然,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程度高,货币信用对经济的可调整程度更增强,但对于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其货币化和信用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调整的要求,而且不同地区货币化与信用化程度的差异为金融调整效果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机会。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有关货币联盟决不可低估外部经济的反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和经济学对金融发展的发现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愈来愈需要金融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区域金融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金融资本全球化未来的演进趋势是其微观基础从国别货币向区域货币转移,基于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资本全球化,是对基于个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资本全球化的继承和深化,可以渐进地克服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格局的矛盾,可以瓦解金融霸权并形成铸币税的国际分享机制,可以缓解边缘性金融危机并增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是在金融领域中全球化与本土化利益的有效缓冲层。从自然和历史的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非发展中国家的福音或陷阱,也非发达国家的阴谋,而是客观的和不可逆的过程,针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毁誉反映了全球化和本土化不平衡裂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更相互依赖和更适应全球化的区域化体系出现。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日趋密切,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将或早或迟地走上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随着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与国之间相连的国家犹如左邻右舍,彼此之间依存关系明显加强。形成了一种国际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抗衡逐渐公开化,将迫使亚洲国家走联合之路,从制度角度出发,通过固定汇率平价和完全自由兑换或通过实施单一货币构筑亚洲货币区。区内根据效率原则确定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安排,成员国有选择地向超国家组织让渡主权;后者根据制度安排统一实施货币、汇率等政策。欧洲货币一体化作为具体的实践。集中了货币统一、货币主权让渡与国家组织管理等创新成份,因此笔者认为亚洲一体化制度创新是货币一体化的根本性意义所在。  文明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一个民族,一个种族或国家,一个地区共同的或相似的生存方式。不同的甚至尖锐对立的利益诉求,肯定是各种导致文明冲突的因素中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但不同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也是引发文明冲突的重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文明冲突,就是把虚拟经济看做是一种新的经济文明。因此,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颠覆旧的文明的工具。以往的文明都是实物经济文明,不论是农耕、游牧、渔猎、商业、贸易、工业甚至海盗经济,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实物经济,而现在的美国文明可以说是最早期的虚拟经济文明,这种文明与实物经济文明在根上就不同,如果讲文明冲突,讲实物经济文明和虚拟经济文明这两种文明的冲突才更有前瞻性。眼前的冲突是美欧冲突,远些的冲突是亚欧冲突,这两种冲突的起因和性质是很不一样的,美欧冲突的起因是在虚拟经济层面,亚欧冲突是因为长远的物质资源利益矛盾。在现阶段&,&左右世界大势的主要矛盾,还是美欧之间的货币利益矛盾,美国只有首先铲平欧元与美元争霸的苗头,才能既保住自己的金融泡沫不破,又保证在东亚的物质利益不受损。美国对外政策的底牌是“扰乱欧洲、稳定亚洲”。  全球化实际上分两个层面,一是以物质生产为背景的贸易与投资的全球化,另一个是以虚拟资本流动为背景的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对这两个层面的全球化,美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在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贸易方面,美国现在是在反全球化;美国现在需要的全球化,是要求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实际是自由地、不受限制的流向美国。美国军事目的的背后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的多元化,也会导致军事目的多元化。美国国家利益超出国界,军事目的也就超出国界,国家利益伸向海洋,军事目的就有海洋方面的内容。美国的下一步打击目标还是要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向来确定,目前能左右国际资本的流向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欧洲和全球的主要产油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还是会以打击欧元区经济为目标,继续收拾中东地区和其他产油国。在虚拟经济成为主导经济模式以后,经济的地缘性在降低,如果过去的产业链、资源链,现在就是资本链、货币链,再用地缘的概念去解释世界发展趋势就过时了。虚拟经济说到底是要卖资产,不是卖货币,货币是资产的一个条件,所以用不用美元没关系,只要在美国所停留的资金最多,美国所卖出的虚拟资产就可以最多,不论是买美国的国债,买美国的股票,买美国的概念,这些都不妨碍美元变成世界元,只要结算中心在美国,它就能够主导货币的走向。虚拟经济的物质基础就是因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工业化加速,产生了大规模的净储蓄,全球&2.12&万亿外汇储备,亚洲占了&1.2&亿,光中国和日本两家就拿了&80%&,流入美国的&72%&的全球储蓄,八成来自亚洲。美国拿到的是亚洲制造的物质产品,亚洲得到的是美国的债权或产权凭证,而正是这些来自亚洲的资金推高了美国股市,刺激了美国经济,也使美国尝到了虚拟经济游戏的甜头――用一张纸或者一个电子符号换取物质产品。这种围绕核心货币形成的一种紧密的经济关系就是币缘关系。这紧密的经济关系,最终全形成币缘圈。由于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币缘圈有自己相对一致的政治态度,对国际事务也会有相对统一的立场,也应有统一的安全保障体制。因此,币缘这个概念不只是个经济或金融的概念,而应该是个包括政治、军事在内的综合概念,是个大概念,是个可以和“地缘”对应的概念集。币缘,既可以产生对立,也可以产生联盟,既可以是币缘经济,也可以是币缘政治、币缘军事、币缘外交,因为是货币的原因,决定了一个国家群体为什么要结盟,为什么要与另一个国家群体相对抗。新结盟的核心点是经济结盟,是对高技术投资的结盟,是市场的结盟,形成新的区域壁垒,并且形成一种新的内部制度与其他结盟抗衡。新战国时代的结盟,实质上是一个货币同盟,是货币圈利益共同体。新战国的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货币利益上,这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对我们来说,关键要加快推进东亚这一极的成长,东亚成为世界币缘格局上的真正一极,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当东亚这一极长大的时候,全球初级产品资源将再一次出现严重短缺,而主要的资源矛盾会出现在欧洲和东亚之间。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可能还需要&5&年,美国不是在美欧冲突中被削弱,就是爆发金融危机,会退回到北美一隅,成为地区大国,到时三大板块就初步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各自都会把内部整合问题放在第一位,可能会出现一段和平发展时期,十年以后可能又不一样了,因为全球的资源是不够的,随着中国、东盟和欧盟东部地区的工业化,资源矛盾全再次突出出来,到那个时候冲撞可能又要来了,而且很可能是发生在欧盟与东亚之间。可以概括一下,第一,美欧之间的冲突比我们想得要近。第二,三分天下,出现短时期的和平,各个板块忙着自己家里事。第三,当东亚这一极长大的时候,全球初级产品资源再一次出现严重短缺,而主要的资源矛盾会出现在欧洲和东亚之间。对我们来说,关键要加快推进东亚这一极的成长,东亚成为世界币缘格局上的真正一级,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面对这种前景,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面对未来去设计战略,有了新战国时代即将到来的战略眼光,就不能让枝节问题阻碍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要从中国长远的战略利益出发,以大心胸成大事业。尽管我认为东亚元是一个不错的前景,但从中、日、韩三国加上中国港、台地区情况看,一种统一的货币虽然是共同利益的产物,但历史积怨、不同的政治文化心态以及到了关键时刻谁肯舍弃一部分自己利益为其他成员负责,这仍然是个这容乐观的问题。  货币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功能  货币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发展至今,描述货币一体化这一现象的概念已相当庞杂。其中强调动态性的有:货币一体化(&Monetary&Integration&)、货币统一&(Monetary&Unification)&、货币融合&(Monetary&Converge);&反映静态状况的有:货币区&(Currency&Area)&、货币同盟&(Monetary&Union)&、汇率同盟(&Exchange&Rate&Union&)&;&虽然各种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正反映了货币一体化现象所经历的认识跨越与形式变迁。特里芬(&R&.Triffin&)最早于&1958&年论述了国家间货币一体化的构想&,&他直截了当地提出国际单一货币安排&;&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单位&,&各国间货币形式相互独立但价值一致&(&相当于一比一汇率安排或一种货币在各成员国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立法确定在交易合同中使用共同计价单位&;&货币自由流通&;&由唯一的权力中心负责货币发行。操作层面上的货币一体化认识首推&1970&年《维纳报告》和&1989&年《德络尔报告》。两项报告不仅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的奠基性文件。而且是具有相当普遍理论意义的区域货币一体化研究文献。从欧洲实践出发,《维纳报告》提出了支持单一货币的重要论点:单纯从经济理论来看,货币一体化仍然可以伴随国家货币主权的保留,但考虑到心理与政治因素,实施单一货币才是货币一体化不可逆性的充分保证。《德络尔报告》进一步针对货币一体化牵涉到的主权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提出了权力集中与权力让渡中的“辅助性原则”&Principle&of&Subsidiary&,即只有当出现国家政府失灵而不能有效实施某项政府职能时,方可由超国家组织来接替该项职能。这实际上已成为确定国际管理与主权管辖界线的关键性依据。正是在货币一体化认识的动态发展中,其概念稳定的内核得以确立,即:货币间汇率平价的不可逆固定;取消汇率边际波动;货币间完全自由兑换;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此外,还有两项引申性内核:单一货币、共同货币政策及单一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引申性内核对保证货币一体化的具体实现同样是关键性的。货币一体化通过具体制度―政策―社会行为者这样的作用机制在效率、稳定和公平三方面达成相应的经济效应;同时,还因新旧制度替代而存在转型效应;因其:“大国”型态而形成对外影响;一体化还因货币主权的让渡与集中而形成政治效应。再则,笔者认为货币的一体化具有以下功能和效应。  一?&&货币一体化的作用机制  货币一体化引起的具体制度变迁涉及四方面: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制度、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正是通过这些具体制度安排的调整创新,直接或间接地达成了相应的经济效应。货币一体化制度变迁无条件地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行为,即通过增进价格的透明度与稳定性促成交易成本下降,实现微观效率;货币制度变迁还影响到政策选择,通过政策面对货币一体化的响应又间接地影响市场行为者行为。因此,制度变迁―政策调整―行为者响应三个环节构成货币一体化效应、功能的发挥渠道。&货币一体化制度创新对交易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无条件的,而通过政策面传递的间接效应是有条件的,它有赖于各政策制订当局的响应态度和作为社会行为者的生产者与私人对政策的反应模式。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政策的目标导向、政策信用、政策间配合、公共部门效率、市场预期的模式、工资谈判模式、要素流动性等等,而同样符合经济人行为模式的政策制订当局对货币一体化的态度可能是最为关键的。  二?&&货币一体化的功能效应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在总体上是各个层面、领域、空间的一系列功能性调整与制度性变迁的组合。作为其中一个层次的货币一体化涉及经济基本面与制度层面的变迁,因此,其产生的效应是全面的。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微观经济效率:&货币一体化涉及货币领域的两项微观经济改进。首先是静态地节约区内经济交流中的汇兑成本和汇率风险规避成本(如套期保值成本);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环境的改善(如价格高透明与可比性引致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化),动态地增进生产者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动力。效率收益在本质上是属微观经济层面的,但显然也会转化、引致某些宏观经济效应。鲍德温(&Baldwin&)在&1989&年和&1990&年和&1990&年根据“新增长理论模型”得出:效率的增长最终可能提高共同体的产出水平和实际收入,原因在于更高的要素产出率和更大的资本存量;内部市场的完善同样也会引致产出和收入上的收益,因为高层次的稳定状态的达成,支撑了更高的增长。货币一体化微观效应发挥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一些暂时的负面影响和短期调整。如银行业务结构的变化、外汇业务规模的缩水。总体上,货币一体化的微观经济诸效应并不直接依赖于宏观经济环境,但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与否也影响着微观效应的发挥程度。为获得持续稳定的效率收益,货币一体化实际汇率平价水平应能反映经济的基本面状况,这有利于减少相对价格调整引致的福利损失。货币一体化的微观效应不仅反映在私人经济部门,还涉及更宽泛的公共部门效率的增进,如税收征集与公共产品供应。  (二)宏观经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指标为各宏观经济变量的名义与实际变动率。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动对风险经济部门而言,是一种福利消减的信号。因为这牵涉到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交易风险贴水的追加。货币一体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具有两面性。积极效应之一是货币一体化意味着与汇率波动相关的无效率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汇率波动一旦不反映政策或总体经济变迁,则此种波动便是负面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汇率完全固定当然有利于稳定。积极效应之二是同经济层面的政策合作问题相关。现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相互依赖特征决定了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外在性问题是显著且普遍存在的。货币一体化的内核,尤其是两项引申性内核,意味着宏观政策上的广泛合作与集中管理:取消内部汇率政策工具、统一对外汇率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以及制订有法律性约束的财政政策,从而较彻底地解决了合作失败或机会主义式的不合作问题。对各成员国而言,货币一体化的宏观层面不利之处在于,汇率政策工具的丧失与货币政策工具的让渡。这使得国家层次上决策机构在应对不对称冲击时,可能由于政策工具选择的约束而陷于不利境地。  (三)区域公平:&货币一体化不仅是市场的融合,而且有资源和要素的再配置,这便直接涉及到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的空间再分配问题。后面将要讨论的“最适宜货币区”理论实质上就是证明货币一体化在一个完全均匀空间里的实施问题。在实践中,国家间产业结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与外贸结构的不同。尤其是货币一体化的初始经济政治条件不同是客观现实,故实施货币一体化必然导致收益和成本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具体货币一体化制度变迁效应的不平衡分布对总体货币一体化区域经济趋同的干扰仍不能确定。规模经济理论支持这样的效应认识,即共同体的经济中心地区将获得主要的经济收益。而有关边缘地区低成本竞争力的研究则支持生产再配置效应与后进地区通过追赶方式改善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的判断。在实践中,欧盟政策间的关联与补充是得到一贯支持的做法,比如各类结构性基金与农业政策就承当着平衡功能。总之,货币一体化的区域公平问题是不显著的或可弥补的,否则便无法解释后进国家、边缘国家的加入动机。  (四)对外效应:&货币一体化影响的传导过程显然不是封闭的,一体化货币区的大国经济形态是达成一体化对外效应的前提,即设定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所汲及的经济规模符合国际经济学的大国经济模型,其内部经济状况对国际市场状况形成显著影响。具体货币一体化形成的对外效应有:在超越区域的更大空间里发挥交换媒介、价值储存等功能,从而便利成员国国民与企业在全球的贸易、金融等经济交往,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并以其国际货币地位获取国际铸币税收益。改善货币一体化区域在国际经济协调中的整体地位&,&同时由于一体化国家的政策统一减少了国际谈判中的博奕对象数量,增进了国际经济协调的整体效率。一体化区域的局部货币制度创新对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新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五)转型效应:&货币一体化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达成制度安排、发挥上述功能效应的同时,还存在一系列转型效应。这包括制度选择与制度构建的成本,新老制度替代的成本等。它们影响着货币一体化制度进程的稳定,反映了货币一体化制度的动态和过程,并由于转型中成本收益在时间序列上的不同步性,甚至成为影响到整个制度创新成败的关键。时间序列问题是指:诸多货币一体化的效应,如交易成本消减、宏观经济稳定和对外效应等,往往是在货币一体化达成之后方才得以体现,而转型应则是在一体化制度创新的全过程中释放的,在货币一体化创新的初期尤为突出,于是在不同的货币一体化阶段中,正负效应有不同的情况。这客观上给货币一体化造成了障碍。  (六)政治效应:&政治效应是货币一体化特殊性的集中表现。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来考察货币一体化的政治效应。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是考虑货币一体化涉及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工具集中,讨论其从货币介入直接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政治学的考虑则是将完全货币一体化看作是一个政治问题,进而评估其对政治层面上融合的贡献。  欧元启动对亚洲货币区域金融的范式影响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能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各民族、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不平衡决定了矛盾的复杂性。在当今世界上,人们可以列举无数事实来说明一体化过程中的矛盾,然而无论那些矛盾如何尖锐,如何在短期内难以看到解决的希望,都不能以此否定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推进这一事实。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区域一体化走向全球一体化。这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统一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的投资的交易成本,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因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亚洲人民早晚会觉醒,团结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组织。  亚洲的发展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21&世纪市场经济将发展更快,竞争将更为激烈。亚洲国家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金融风暴中越来越反映出,亚洲国家若不能以积极的姿态去建立区域经济,那么在全球区域经济的竞争中必将处于下风,也容易成为国际金融投机家看中的目标。从墨西哥&1994&年爆发的货币危机和&1997&年在泰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成为国际金融投机目标的国家,通常是自己不能独立摆脱危机,需要别国的通力合作与帮助。墨西哥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则美国在墨西哥的销售额&1995&年将减少&100&亿美元,使本来就贸易赤字很高的美国外贸形势更面临火上加油的局面。所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才那么积极拯救墨西哥比索,而英镑和里拉却从欧洲货币体系中退出。结果非常清楚:美国等国家成功地抵御了投机者的侵犯;而英国等败于金融投机家之手。这次亚洲金融风暴,如果日元像人民币一样保持坚挺,就决不致于惨到如此地步。日本拥有&224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9200&亿美元的海外纯资产,央行贴现率近&3&年来一直处于&0.5%&的历史低点,日本当局却抱着消极的态度,任日元贬值,到头来自己也败于投机者之手。所以区域经济的真诚合作至关重要,可以避免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亚洲在&21&世纪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地区,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非常充沛,市场十分辽阔,近几年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全球经济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亚洲地区的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对外贸易从&70&年代末的世界&32&位,到&90&年代跃升为第&11&位,接纳世界直接投资已仅次于美国居第&2&位,被誉为“吸金大国”,令世界惊讶。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这次虽受金融风暴冲击严重,但实力依然雄厚,民间富裕,技术基础也很扎实,一旦政策对路,复苏自然较快。韩国是刚跻入“富人俱乐部”新兴国家,经济和技术基础在新兴国家中都名列前茅。自&1992&年以来,印度贸易自由化改革也在加快。&1997&年,印度利用国内最大型及最先进的“两极卫星运送火箭”,成功地将卫星发往太空。据报道:随着印度成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卫星,国际市场卫星发射竞争,势将更为激烈。还有香港、台湾、新加坡都幸免被金融风暴击溃,经济都可望高速发展。&1997&年《世界经济论坛》报道了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居全球第&6&位,人均收入首次超过&3&万美元,超过德国和美国,德国为&2.87&万美元,美国为&2.85&万美元。港币的稳定,更能稳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强势的人民币与稳定的港币形成长期并存的格局,对亚洲的发展非常有利。当今世界,国际资本垄断全球市场已经是一个事实,它已钳制了相当大一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首先要让本国的经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具有独立的地位,而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再仅仅是外国资本的投资或投机市场;不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场地和国际雇工市场。  21&世纪将是一个资本竞争、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孕育希望和胜利的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留给亚洲国家的空间也越来越少,只有合作竞争才能在这个星球争得一席之地。金融的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将从金融的区域化和区域货币一体化迈开实质性步伐,就此而论,欧洲货币联盟的发展和欧元的启动,是走向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的重要一步。从另一方面看,由于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货币一体化的过程将充满矛盾、冲突、前进和倒退。为了推动这个历史进程,我们需要积累经验。就此而论,欧盟的发展和欧元的启动更提供了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实例。人类史上并不乏货币统一的先例,但往往伴随的是主权的统一,欧元的光辉之处就在于它是在主权分立的情况下通过协商实现了货币整合。&80&年代是金融创新的年代,“把不同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再各取所需重新组合”,这便是金融创新的本质含义,但这只能看作是微观金融创新。&90&年代,金融全球化滚滚而来,当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交易活动密不可分时,最基础的金融工具―货币的分割无疑是阻滞金融交易的最大障碍,也是金融风险的集中栖息地,所以区域货币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从这个意义上看,欧元的诞生是&20&年金融创新浪潮的最高成就,拉开了&21&世纪全球化时代宏观金融整合的序幕。  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动荡暴露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美国连续七年的经济增长,外资涌入,美元坚挺,而日本连续六年的经济衰退导致资金外流和日元疲软,德国靠本国一个国家的经济难以支撑作为国际货币的马克,全球三大货币结构失衡。汇率从&80&年代末以来剧烈波动,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最高点&1&美元兑&278&日元,跌到仅兑&79.8&日元,&1998&年&6&月份又升至&146&日元,再跌到&110&日元。同样,美国对马克的汇率从最高点一美元兑&3.78&马克跌到仅兑&1.33&马克,然后又升到&1.90&马克。国际汇率体系的不稳定给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和资本流动带来不利影响,并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带来严重困难。缺乏对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的管理。在这次国际金融动荡中,投机资本操纵或控制市场,破坏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当今的国际货币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委实不利:它们的货币都不是国际储备货币,无从分享“铸币税”的好处;它们无力预测和影响汇率的走向,对汇率波动风险缺乏防范能力,对国际金融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的多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工具也不象发达国家那样运用自如,也不存在追求暴利的对冲基金。作为欧洲内部货币合作的产物,欧元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信心,似乎从中看到了未来统一的“世界货币”的雏形。从创设欧洲计算单位、欧洲货币单位,到最终推出欧元,欧洲货币一体化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欧盟的实践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的宝贵经验是,全球货币一体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行的步骤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遵循先易后难,先区域后全球,先松散后紧密的原则,制定阶段性目标,然后在实践中逐步推进。  循着欧盟的实践,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应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首先推动相对稳定的货币区域的发展,并不断强化货币联盟的监督协调职能,然后创造条件向世界性中央银行过渡。同时,应以国际法的形式对全球性货币联盟的目标、推进步骤和时间表作出明确安排,督促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协调。从法律角度来看,欧盟有关单一货币的法规将为未来的国际法律制度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如果说布雷顿森林协定开了以国际法的形式来调整国际货币制度的先河,那么《欧元的法律地位》等文件则是一个以多边条约来规定区域货币关系,保证区域内单一货币稳步推进的极有价值的探索。特别是那些要求成员国将货币主权逐步让渡给欧洲中央银行的细致安排,将对未来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货币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欧洲单一货币的诞生和国际货币三元格局的确立,昭示着世界货币统一的趋势。与世界经济三极化相适应,国际货币三元格局也将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相适应,世界货币统一的趋势也是存在的。欧元的经验给世界的启示是:未来世界货币一体化的现实过程,可能是通过若干区域货币统一的途径来实现的。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构成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方面,而完整的金融发展理论应包括宏观金融发展理论、中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而对中观金融发展理论研究长期滞后。尽管理论界对中观经济金融问题尚有不同认识,但区域金融至少是中观金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因而研究区域金融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根据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8&)(&Raymond&W.Goldsmilth&)的见解,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即由初级金融结构向较为复杂金融结构转化的过程。一国金融结构就是该国现存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这包括各种现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经营特征和经营方式,金融中介机构中各种分支机构的集中化程度等等,并强调“最重要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和相应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戈德史密斯所定义的金融发展过程一般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另一则是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如果我们对金融工具作广义的理解,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是最初级的金融工具。货币不但可以充当交易媒介,而且还是一种记帐单位、价值储藏手段和延期支付的标准。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使得借贷方行为和借贷关系得以确立,这就为信用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由于信用关系的存在,就会产生各种载明支付或还款条件的“书面文件”,这些“书面文件”可以由各种金融机构发行和经营,各种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将经济体系中的储蓄集中在一起,然后再将集中起来的储蓄导向生产投资活动,从而充当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职能,此外,货币形态及货币制度本身的演进过程也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货币的最初形态是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这些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虽然绕开了物物交换中的三大障碍,但由于称量和化验上的麻烦以及运输的不方便,实物货币逐渐被符号货币所替代。而真正给交易过程带来极大的效率增进的则是银行货币,银行存款货币本身代表一种对货币的民债权,而且通过转让货币债权比交割货币本身具有更高的效率。正是由于提高交易效率的需求,才促成了以银行为主体的货币支付体系的发育与完善。  货币是所有经济体系中金融发展的原动力。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已为现代经济发展史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所证明。虽然从理论上讲经济发达程度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显而易见,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一国不同区域发展之所以会呈现较大差异,虽然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但在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推动力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金融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区域资本形成中金融有其特殊的聚合功能,从而发挥第一推动力之作用,还在于金融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这种调整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结构动力。同时区域之间存在的各种结构差异在客观上也为金融调整能力的发挥奠定了基础。西方信用理论中的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信用调节论都强调这一作用。长期以来的经济学家分析金融调整的着眼点往往是经济的信用化程度高的现代经济,认为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经济的信用化程度不断提高,政府、企业与居民等经济单位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全面介入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和丰富,只有在这样条件下,信用对经济的调整才显得有意义。固然,经济的货币化、信用化程度高,货币信用对经济的可调整程度更增强,但对于经济处于发展中的区域而言,其货币化和信用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调整的要求,而且不同地区货币化与信用化程度的差异为金融调整效果的有效发挥提供了机会。  随着欧洲共同体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不再局限于共同货币或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本身,而是探讨需要什么条件配合才能达成货币联盟。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经验,为检验和修正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提供了胜于雄辩的参照。首先,关于最适度货币区传统分析和另类分析所没有细分清楚的问题,可以对照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来看清楚:一是关于最适度货币区与货币联盟的关系,二是关于共同货币与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的关系。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经验看,货币联盟必须有共同货币,唯共同货币才跟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相适应;否则,固定汇率制只能是可调整的。最适度货币区既然是“最适度”(亦有译为“最佳”)的“货币区”,必须有共同货币,亦即货币联盟。按照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经验,共同货币与成员国货币平行(并存)时,才需要在成员国货币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共同货币之间建立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譬如,欧盟于&1999&年&1&月&1&日&公布的欧元与成员国货币的汇率以及成员国间货币汇率,就将是&3&年不变,直至&2002&年取消成员国货币而唯有欧元为止。如果这&3&年中有关货币汇率不得不发生变动,那么,欧盟便陷入危机,一体化进程有可能逆转。所以,不可改变的固定汇率制是货币联盟较低阶段的标志,也是其走向较高阶段的必要条件。  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为最适度货币区发展方向创造了基础。第一,它应该系统总结区域货币一体化经验,系统研究区域货币一体化如何由较低形式向货币联盟转变以及货币联盟的机制特征。它不同于政策研究,后者需要考虑具体措施及实施方案,它则需要作原理或原则概括。第二,它必须既“明确”又“动态”地把握“最适度”概念,一方面为货币联盟大小(包括哪些国家)何谓“最适度”订出若干明确标准以供评判,另一方面综合考虑这些标准以便有关区域货币一体化组织得以成立、完善和扩大,避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自相矛盾,即理论上将“最适度”相当于完美,在解释实际现象时却将“最适度”大大降格。第三,不能再停留于仅就有关成员国利弊得失来评估是否值得建立货币联盟,必须同时考虑,有关国家成立货币联盟将对非成员国甚至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随着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有关货币联盟决不可低估外部经济的反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演进脉络和经济学对金融发展的发现表明区域经济的发展愈来愈需要金融支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区域金融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结构构成了区域金融研究的主题,也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核心。  金融资本全球化未来的演进趋势是其微观基础从国别货币向区域货币转移,基于区域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资本全球化,是对基于国别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资本全球化的继承和深化,可以渐进地克服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格局的矛盾,可以瓦解金融霸权并形成铸币税的国际分享机制,可以缓解边缘性金融危机并增强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健性,是在金融领域中全球化与本土化利益的有效缓冲层。从自然和历史的角度看,金融资本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非发展中国家的福音或陷阱,也非发达国家的阴谋,而是客观的和不可逆的过程,针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毁誉反映了全球化和本土化不平衡裂合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导致更相互依赖和更适应全球化的区域化体系出现。  中国在亚洲货币区构建中的作用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引发了亚洲国家(地区)间货币协调问题的讨论。&1998&年,日本提议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AMF&),作为&IMF&的补充。虽然此议因遭到亚洲国家(地区)的普遍反对而很快搁浅,但是,看起来,在亚洲国家(地区)间建立某种货币协调,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欧元的成功启动,可能加速这一进程。但是,亚洲国家过于分散,不可能完全照搬欧盟的模式。亚洲各国(地区)的经济呈现出相当大的结构差异。其中有些国家还处于农业化程度很高的阶段(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另一些则已经是高度现代化了(如日本、韩国)。同时,各国(地区)在收入水平、经济结构、开放程度、所有制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另外,在亚洲,已经存在东盟这样一个松散的经济联盟构架,随着越南和缅甸的加入东盟,地区间的货币合作将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在东盟各核心国之内,收入差距也比欧洲各国来得显著,而且与欧洲各国不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对象主要是东盟以外的国家。例如,欧盟&15&国之间的贸易额占整个欧洲贸易的&60%&,而欧盟&11&国之间的贸易份额更是达到&50%&。但是在亚洲,除日本以外,亚洲地区间贸易约占所有交易的&27%&,而东盟国家间的贸易额却只分别达到总出口的&25%&和总进口的&20%&。贸易和投资联系的松散,无疑使得形成货币联盟的基础比较溥弱。亚洲现有的经济结构表明,这些国家都将致力于保持币值的相对稳定,但它们将不太关注周边其他国家的政策。因此,可能的情况是,它们将在不影响政策制定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过去普遍与美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次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元联系面临崩溃,这些国家必须寻求新的基础以保持稳定。一种可能的方法,就是实行以贸易份额来为一篮子货币定值。如果这样,日元和欧洲货币将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方案可能涉及相对广泛的币种组合,这些经过精心筛选的篮子货币(与贸易流量的多少无关)拥有相同的地位,这样将形成有关货币政策的新规定,同时确保了对经济形式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建立日元集团。集团的成员国将维持货币相对于日元的稳定性。然而,通过日元和德国马克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就目前而言,日元尚不能成为理想的基准货币。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完全来源于其在欧洲的相关贸易,这就使德国马克在欧洲中央银行中的地位得到强有力的支撑。日本则不然。尽管日本的&GDP&占亚洲总额的&72%&,但日元贸易却只相当于亚洲间贸易的&1/3&弱。更重要的是,日本经济从&90&年代以来就陷入危机,至今未见起色,而且,危机中暴露了日本金融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更使得它很难像德国在欧洲那样在亚洲发挥带头作用。  但是欧洲货币联盟的形成及欧元的最终启动,又为人们在亚洲某些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国家或地区之间结成某种程度的货币联盟的可能性增添了信心,人们更进一步提出了以日元为中心的货币联盟,或在“华人经济圈”形成以中国为主体的“华人货币区”的设想。中国位于东亚,又是“华人经济圈”的主体,这些异乎寻常的设想当然就不能说同中国没有关系。笔者认为,这些设想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很难实现的,尽管区内有关货币当局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强。&由成员国以有约束力的国家间协议形成决定采用单一货币,或虽有几种货币,但相互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体制,以此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货币区。其基本条件,一是成员国或地区货币完全可兑换;二是相互之间的兑换率永久性固定,到一定程度甚至会取消成员国货币,采用单一货币。按照这种定义,“货币联盟”所强调的是要通过正式的国家(或地区)间协议,使区内“成员国货币”之间产生某种紧密性的联系,从而在区内形成货币汇率与物价稳定的格局,如&20&世纪&40&年代中期产生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以“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美元同黄金挂钩”的“双挂钩”形式确定了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货币关系,由此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货币集团;&70&年代未产生的欧洲货币体系(&EMS&)通过建立欧洲汇率机制(&ERM&)及货币合作基金等方式形成了实际上以马克(或埃居)为中心的欧洲各有关国家货币之间、相对稳定的货币关系。同样地,如果要在东亚形成货币联盟,区内有关国家之间要就各成员国货币关系达成协议;在当前日元作为亚洲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现实情况下,则必然要求日元在这个联盟或货币内处于中心位置,正如马克(或埃居)在&ERM&或美元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作用那样。如果排除了日元的中心作用,在该区域尚未创立一种共同货币的前提下,区内形成的所谓“货币联盟”&或“货币区”就只能以某种其他国际强势货币(如美元)为中心,在这个“美元中心”基础上,区内货币汇率稳定的程度将取决于区外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美元的波动状况,而不是区内有关国家之间自身的合作,因而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货币联盟”。正如&70&年代以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总架构下,欧洲各国货币都与美元挂钩,虽然此时欧洲汇市总体上比较稳定,但也无法形成欧洲内部的货币联盟或欧洲货币区;作为&EMU&前身的欧洲“蛇行于洞”的汇率合机制(&1971&―&1978&年)及欧洲汇率机制(&ERM&)之所以能够运转,以此逐步推动了&EMU&的产生与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一体制确立了欧洲货币之间以马克(或埃居)为中心的紧密型的汇率关系,而在区内基本上排除了区外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影响。但是在亚洲是否能建立一个类似于过去欧洲汇率体系或当今&EMU&的货币联盟,而且排除美元(乃至欧元等其他国际货币)对联盟内成员国货币的影响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存在。中国可以以华人经济圈为基础构筑人民币为亚洲区货币或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所谓“华人经济圈”,按一些学者的定义,有几种组合:一是“大中国经济圈”,包括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即两岸四地);二是“亚太华人经济圈”,即在前面的组合上加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华人影响力相当强的国家;三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经济组合。“华人经济圈”的问题在&80&年代后期开始为人们所广泛关注,世界银行及&IMF&的经济学家们在正式的报告中也曾多次使用这一提法(&Chinese&Economic&Area&),并预言该经济圈将是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据统计,目前全球有&5700&万海外华人,遍布了世界&60&多个国家,其中&85%&在东南亚,美国加州拥有华裔达&100&多万,是亚洲之外最大的华人社区。  欧元启动后人们之所以对“华人经济圈”问题更加关注,甚至提出了“华人货币区”的构想,笔者认为,从&EMU&成员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对外贸易的相互依存性、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性等方面受到启发,在传统文化更为一致、经济互补性更强的“华人经济圈”应该可以进行货币方面更密切的合作。笔者认为,由上述三个层次的华人经济圈来看,最大的外圈,即全球华人经济圈根本不存在货币合作这个问题,因为海外华人在大多数所在国家处于极少数地位,&不可能左右所在政府的货币改革与政策决策;在中间圈,即亚太华人圈,可以设想或期待的是通过华人同文同种的有利条件,加强相互之间的投资和贸易联系,以此促进本地区各国或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可以说,只要中国调整同亚太&“华人经济圈”的合作,以亚太经合组织为依托,再以最里层的“大中国经济圈”,即两岸四地为核心,设想相互之间结成货币联盟并非十分遥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有更多的共识,对美元主导的自由化、全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给亚洲国家,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在亚太有关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美、日及东盟之间进行货币协调变得更加必要。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两岸四地,情况更是如此,因为外部冲击对各地区会产生相似的影响。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尽快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货币政策合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作用,以推动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然而,对于所要建立的目标模式,各国看法却迥然不同。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发达国家强调,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结构问题及一味追求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酝酿并爆发危机的根源所在;而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发达国家应该在限制国际投机资本流动与国际汇率剧烈波动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为了争夺国际货币的长期垄断地位同样存在着严重分歧,美国强调保持金融市场自由与全球化的作用,而欧盟与日本则强调在美欧日三大货币之间加强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想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复杂。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开放了金融市场之后,随着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必然面对更强大的国际竞争,以及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国际汇率剧烈波动等冲击。面对金融全球化形势带来的巨大挑战,中国需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跟踪与研究,趋利避害,抓住机遇,把握政策调整的方向与时机,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稳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中国能够抓住金融全球化的机遇,成功地推进金融开放,则中国的经济改革大业也就可以宣告基本完成。从此中国经济便可走上发展的良性轨道,到那时,人民币就能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至少要考察它所代表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本身的稳定性。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货币使用人数及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应该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人民币能否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除了与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大环境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及人民币自身的机制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从整体上说,目前讨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为时尚早,且人民币的国际化的确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是,只要中国金融开放成功,金融监管完善,经济发展健康,金融竞争力增强,则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可以实现的。无疑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  亚洲货币区的运作机制创新战略  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一种以资本流动引导资源配置的经济,因此,金融在这种经济的运行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技术领域中的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金融工具的创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金融创新是发达市场中层出不穷的现象,但无论从它的起源和本质看,都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金融创新产生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而一体化的进程又不断推动着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为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新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靠一体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金融创新以融资方式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创新导致了全球金融业的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为世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特点。然而与此同时,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一再发生,也与金融擦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顺应金融创新的浪潮而又不为这一浪潮所吞没,已成为亚洲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主题。近些年来的实践已证明:货币的政治属性已在世界各国大大淡化,货币的经济职能受到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合作也比以往更加密切,这些都为亚洲货币区的构建创造了条件。但是,现实的条件还必须有现实的勇气去利用,如果我们老是拘泥于现实,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不能对现有的货币格局有一个大胆的突破,亚洲货币是不会自动地来到世间的。因此,笔者认为,现在是亚洲各国,尤其是各国领导人拿出勇气的时候了。笔者主张通过建立亚洲中央银行,发行亚洲通货,用亚洲货币来取代亚洲地区各主权国家的货币去实现亚洲货币的统一。笔者的具体想法是:  重新建立全新的亚洲中央银行。现有的亚行组织之所以不能成为亚洲中央银行,是因为它实行的是基金份额制,投票权、决策权基本上取决于各国所认缴的多少,这使它无法摆脱大国的控制。主张建立新的亚洲国际金融组织,充当亚洲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个组织不要资本金,因为中央银行是无须资本金的。它独立于任何国家,其决策运作机制类似于现有一些国家的高度独立的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自己的货币政策,它的首要职能是稳定物价,以此推进亚洲经济的增长。由亚洲中央银行发行亚洲通货。亚洲通货是亚洲地区各国的通用货币,也是唯一合法的货币。由于现代货币是完全的信用货币,无须货币发行准备,所以根本用不着各国认缴资本金。亚洲中央银行完全根据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决定货币发行量规模。为了慎重起见,亚洲通货的推进进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扩大和改进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使之逐步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构成和国际清算的主要手段。为此,要改变特别提款权分配不均的现象,改变按份额分配特别提款权的原则。特别提款权应根据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贸易投资往来的需要,根据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进行分配,或按照各国贸易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进行分配。要逐步放宽对特别提款权运用的各种限制,使之真正成为国际结算和支付的手段。各国货币与特别提款权维持固定汇率,但可以在一定幅度内波动,超过波幅,波动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使汇率回到波动幅度内。这种固定汇率不是一成不变,应是可以调整的,但调整主动权不能单方向放在波动国,而应由有关方面通过亚洲中央银行等协商确定。在所有这些基本完成后,应逐步向单一的亚洲货币过渡,通过亚洲中央银行发行统一的亚洲货币,取代特别提款权和各主权国货币。实现这一步的关键是在亚洲各国推行货币政策的独立化过程,严格区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界线,限制货币政策向财政直接融资,促进各国相互开放市场,加快亚洲统一市场的形成。  亚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应是保持亚洲物价稳定,在保证这一目标的前提下支持世界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它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制定和实施全世界的货币政策;促进全球支付体系的顺利运行;促进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货币政策的调控工具主要借助公开市场业务、存贷款便利和最低存款准备金要求。公开市场操作应是亚洲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引导市场利率,管理市场流动性以及为货币政策的导向传递信号。可以使用的金融工具有:回购交易、直接交易、发行债券、吸收定期存款,其中最重要的应是回购交易。在这种交易中,应坚持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采取投标方式进行,即由亚洲中央银行事先公布交易条件,比如利率为多少,然后由各国商业银行或财政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投标申请,亚洲中央银行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分配。从程序上讲,商业银行先把自己所持有的金融债券出售给亚洲央行而获得资金融通,但同时承诺在将来(不如说两周后)把这些证券购回,这实际上是亚洲央行以金融证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在这类交易中,实际成交量和同行市场规模相比并不是很大,但其意义却非同凡响,因为它所采用的利率&――&回购利率将是短期银行同业市场拆借利率确定的主要依据。亚洲央行为了控制隔夜市场利率,暗示其货币政策的基本立场,还可以设立存贷款便利。在这种便利下,亚洲中央银行可以向市场提供或者吸纳大量资金,使市场利率不致超出中央银行所确定的范围。为了稳定市场利率、控制市场流动性和货币扩张效应,亚洲中央银行应向金融机构提出最低存款准备金要求,即要求银行把其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存在中央银行帐户上,供亚洲中央银行稳定利率和币值之需。但准备金可以按市场利率计息。亚洲中央银行的决策咨询机构分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理事会两个层次。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世界著名专家、学者及亚洲地区各国政府的首脑组成,基本名额为一国两位:一名专家,一名政府首脑;另加十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理事会成员由专家咨询委员会投票推荐,人数不应超过&50&名。由理事会投票推选行长及副行长(不超过&5&名),每位行长任期五年,连续任期不得超过十年。副行长任期每五年改换三分之二,最长任期不超过十五年。理事会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行长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理事会与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起监督行长们执行货币政策的情况。为保障货币政策在各国的有效实施,亚洲中央银行在亚洲地区各国设立分支机构,可以是现有的亚洲地区各国中央银行体制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合并和改造。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副行长最多不超过&5&年,由亚洲银行行长任命,行长采取异国服务的原则,副行长中本地区比例不超过&40%&。亚洲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收入一部分用于支持落后国家,一部分按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给各国政府。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们往往因为现实中的政治障碍和民族主义情绪而否定亚洲货币的合理性,其实,欧洲当初对统一货币的设想又何尝不是这样。但今天,欧元已经成为现实了,这是人类理性的胜利,也是亚洲货币未来的缩影。&参考文献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年各期,中国金融出版社。2.&(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3.&(英)凯恩斯:《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美)钱德勒:《货币银行学》,第18页,中国财经出版社,1980年版。5.&(苏)安?阿尼金:《黄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6.&汉克?V?盖默特、陈雨露等著,《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版。7.&谢育新著:《欧元冲击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杨再平、张翠微、张翠珍著:《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9.&李罗力主编:《深入欧元:欧元的运行框架和操作体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李泽兴等编:中国人民银行驻欧洲代表处《专题调研》年有关各期。11.&《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有关期刊。12.&《远东经济评论》,日。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年,牛津大学出版社。14.&《日经周刊》,日。15.&理查德?史必伯斯:《亚太区域集团和全球经济,第三种资本主义形式?》,《亚洲概览》,第35卷第9期(1995年&9月)。16.&廖建裕:《苏哈托领导下的印尼外交政策》,新加坡时报学术出版社1996年版。17.&赫尔特?菲思、兰斯特莱斯编:《印尼政治思想》,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18.&Aggarwal,Vinod&K.1996.Debt&Games:Strategic&Interation&in&Intrenational&Debt&Rescheduling&.Canbridge&University&Press.19.&Alesina,&Alberto.&“Macroeconomics&and&Politics”.&In&Stanley&Fischer&ed.&NBER&Macroeconomics&Annual&1988.&Vol.3.20.&Alesina,&Alberto,and&Guide&Tabellini.&1987.&“Rules&and&Discretion&with&Noncoordinated&Monetary&and&Fiscal&Policies”.&Economic&Inquiry.21.&Aliber,&R.&Z,1998.The&International&Money&Game.The&Fifth&Edition&.Macmillan.22.&Spruyt,H..&Institutional&Seletion&in&International&Relationes:State&Anarchy&As&Order&.Internation&Organization&48,199423.&Steinherr&,A..30&Year&of&European&Monetary&Integration&from&the&Werner&Plan&to&EMU.&Longman,199424.&Tavlas,G..the&“New”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The&World&Economy&Vol.&16,Nov.1993联系方式:.cn来源:北京国财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侯立明)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