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00 d800怎么调锐度+1 色调补偿+1色彩模式IIIa(srgb)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Capture NX2教程——不知道上篇怎么没上传全啊!
3100浏览 / 0回复
现在相机像素的提高,实在是对mm脸蛋是一个很强大挑战,估计除了小朋友的皮肤,基本上就找不到不需要处理的啦,所以磨皮很重要。ps也有很多磨皮的方法,当然很强大,什么蒙板处理等等,不过我是学了以后,老是忘记操作步骤。还有很多ps的插件,提供磨皮功能,我还没看到效果很好,然后同时操作很方便的插件。
打开照片,在鸟瞰镜头中,把图片放大到100%,把脸部定格在显示器中间,这样可以清晰查看处理效果。
在菜单中选择滤镜--动态皮肤柔化器,然后在屏幕左边的编辑列表中会出现下面这个画面
看见动态皮肤柔化器中间的吸管没有,鼠标点一下它,我们要开始磨皮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很简单了,把吸管放到mm脸蛋上,选取需要磨皮的色块,吸一下,磨皮就自动开始了。对了,就这么简单。
下面的4个拉条,分别可以控制磨皮力度和效果等等,可以自己掌握,左右拉动一下,效果立刻出现。
记得啊,千万别磨太厉害了,那也会不自然,不好看。
安装完系统以后,作个小调整,会让你1g的电脑比较从容应付。
在菜单中选择编辑-首选项-缓存设置
然后把使用图像缓存这个功能取消掉。
关闭nx2,重新进入,速度是不是快了很多。
没研究这个缓存到底是干嘛的,只知道取消以后,nx2不那么吃我系统的内存了,运行速度提高很多,同时也没有发现其他不良
一、为什么用Raw格式?
Raw格式的图像实际上不是图像,而是一组数据,是光线照在CCD上时,CCD反应所直接产生的“0”和“1”。这组数据要变为我们可看到的图像,还需要转换成RGB的数值。RGB的数值然后再保存为我们熟悉的JPEG,TIFF或PSD格式。如果把相机设置成输出JPEG图像,实际上就是要求相机来承担电脑工作室的任务来完成这个转换和保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相机设置都会永久性地铭刻在最终的图像上,如对比度、色彩、白平衡、锐度等。
而用Raw格式输出,则不经过这个转换过程,因此你有机会“重新解释”这组数据。对比度、色彩、白平衡、锐度都是在RGB的阶段才有的。同时,我们对Raw文件的修改,并不改变原始数据,而只是“重新解释”这组数据,因此这组数据可以一再地被以不同方式解释,而不会损失画质。
为什么用Capture?
Raw文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格式,这是因为各家相机厂商的传感器设计和图像编码各不相同。有些第三方软件可以解码不同品牌相机的Raw数据。Nikon的Raw文件称为“NEF”,并有相应的处理软件“Capture”。2006年7月推出的新版“Capture NX”是个革命性的改进,它允许拍摄者在将Raw数据转换为Bitmap图像之前,既能调整全局,又能调整局部。
传统上,Raw转换软件负责提供全局性的调整,然后输出为JPEG或TIFF图像。如果要局部修改,就要再用相应的图像编辑软件。而Capture NX将两步并为一步,大大简化了流程。
对于Nikon相机的使用者而言,Capture软件有明显的优势。首先,它是目前唯一能识别保存在NEF数据中的所有相机设置的转换软件,包括色彩模式、锐度、降噪、色调曲线等。第三方的软件一般只能认出白平衡和影调曲线。当然你不必原样保留这些设置,但是如果你愿意,Capture可以做出和相机直接输出的JPEG一模一样的JPEG图像。
既然我用Raw格式,那为啥还要关心相机的设置呢?
这是因为,相机的设置会保存在Raw数据中,如果设置得好,就能大大简化后期的调整。
反过来看,Capture可以成为一个学习的工具,看看不同的相机设置对图像有什么影响。更好地了解了相机设置之后,在你想拍JPEG的时候,就能得到更好的图像。
二、如何设置相机
1、图像质量
自然是NEF,或“NEF+JPEG”。
2、Raw压缩
Nikon对NEF实际进行了“几乎无损”的压缩,文件大小减了一半。压缩主要是作用在高光区域的色调差异,除非在后期进行极端的色调调整,否则分辨不出画质有何不同。D50和D70对所有NEF都作压缩,但有些型号的相机可以设置为“不压缩”。
白平衡可能是最重要的相机设置,特别是用JPEG的时候。一般我要么用自动,要么用D2X上的感应器测量。如果是在室内用闪光灯,则设成“闪光灯”。如果要绝对的准确,那就先拍张带18%灰卡的,然后在Capture Nx里面用这张灰卡图片来精确调整白平衡。我的默认设置是“自动-1”,比单纯的“自动”略微暖一点。
4、长时间曝光降噪(NR)
这个设置是在快门关闭之后,再进行第二次曝光,去除“暗流”导致的传感器噪点。在夜间长时间曝光时,可以得到纯黑的天空。缺点是它降低了相机的缓冲能力,曝光时间实际翻了一倍。这个设置是在后期处理时无法改变的(曝光的事可没法无中生有)。我一般设置为“关闭”,
除非是在夜间长时间曝光或作“光画”。
5、高ISO降噪(NR)
用JPEG时,建议设置为“普通”。如果要用Capture NX作深度去噪,则建议把降噪设置为“关闭”。为啥?首先,Capture NX或专用降噪软件可以有更大的操控性。其次,在显示图片时,降噪很耗电脑资源。把降噪关了,Capture NX在打开文件时就不必应用降噪设置,从而使性能大大提高。有些相机型号不允许把降噪关掉,这也没问题,你可以在Capture NX里面把它关掉。
6、图像锐化
D50的锐化默认值最强悍,专业的型号则保守得多。锐化是我对每个图像要作分别调整的一个参数,取决于大小和最终用途(打印或网络)。我一般把相机内的”锐化“设置为“高(+2)”,这样在LCD上有足够锐利的预览图像来判断锐利度,而且JPEG文件也可以基本够锐利。
7、色调补偿
这是调对比度的。对于JPEG,这很关键。太强的对比度会使高光和暗部没了细节。我一般设置为“低”,毕竟时候加对比度很方便,而要恢复细节就很难了。低对比对对于野生动物摄影也很有用,可以尽可能多地捕捉暗部的细节。对于Raw,我一般保留“低”设置,但在拍风景或其它我想加对比度的时候改为“正常”。我一般不用“自动”,因为不知道它是怎么动的。
8、色彩空间
有些相机型号可以在“色彩模式”之外独立设置“色彩空间”。有两个选项,sRGB或Adobe RGB (1998)。我一般用Adobe RGB,因为其色彩空间比sRGB更广,很适合喷墨打印。相机里没这项也没关系,Capture NX里面都可以改的。
9、色彩模式
Nikon提供三种色彩模式,分别为I、II、III。模式II是最“中性”、“自然”的。只有在Adobe RGB色彩空间才能用。如果相机没有独立的色彩空间设置,你选了模式II也就把色彩空间设为Adobe RGB了。在D2X上,模式I和III在两种色彩空间里都可以用,但是在有些相机上,设置这两种模式就把色彩空间设为sRGB了。模式I增强了除肤色系列色(特别是红色)之外的饱和度,可以鲜艳的图片又使肤色显得自然。模式III增强了饱和度,特别是红色和绿色。同时还略微改变了红色和绿色的色调,显得更生动。熟悉Velvia胶卷的会喜欢模式III的。
那究竟应该选哪个呢?主要取决于拍摄内容。我一般的默认设置是模式II和Adobe RGB。但是在拍野生动物或风景时,我喜欢模式III。如果用Raw拍摄,只打算用一种设置时,我会选模式II和Adobe RGB,在Capture NX里面可以很方便地转换为模式I和III。
10、色相调整
这是用来改变相机对颜色的“感受”。这项我从来不用,因为它影响到图中的所有颜色。设置为0。
把这些都设置好,我们就要开始用Capture NX啦。
三、文件浏览器
打开Capture NX,点击左边“文件目录”上的“+”号,可以打开文件目录。点击“浏览器”上的“+”号,就可以显示目录里的内容。
左上角是工具栏。用放大镜可以放大预览图片。也可以用“Ctrl +”和“Ctrl -”来放大和缩小预览图片。
浏览器最上面有几个图标。电击最左边的,可以“查看”——“详细信息”,显示文件详情。第二个图标,可以给每个图片加上“好”、“也许”、“坏”的标签。第三个图标,可以给图片排序。第四个图标,可以在不必打开图片的情况下,“复制”、粘贴设置,或者把一个设置文件运用到一批选中的图片上,很强!
选中几个图片后,还可以右键“比较图像”。
还可以把一组图片成批地转换格式成jpg。这样就可以放心地拍Raw图片了,因为如果拍完之后嫌全部处理太麻烦,或是急着要给别人看,这里就可以一下子“原样”转换成jpg了,就和相机直接拍的jpg一模一样。
四、基本调整
基本调整是所有调整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Capture 4的所有功能的集合。在这里面作的调整,都和Capture 4兼容。但我们之所以不把所有的调整都放在“基本调整”里面,是因为:
1)Capture NX更加先进,处理更快,缓存管理更好。
2)“编辑步骤”就象PS里面的图层,可以控制各步骤的次序,或删除某个步骤。
3)Capture NX比Capture 4增加了功能。
4)Capture NX可以用“编辑步骤”进行局部调整。
建议在“基本调整”中,只使用“相机设置”和“RAW调整”里的一部分,另外就是可能用到的“暗角控制”。除此之外的调整都在单独的“编辑步骤”里进行。另外,前文说的关闭降噪,可以在第一次打开NEF文件的时候进行,这样可节省时间。
1、相机设置
假定相机是按照第二章的推荐设置的,那么调整如下:
1)将“锐化”设置为“无”。相机设为高锐化是为了LCD预览或直接JPG输出。但在Capture NX里调整时,用单独的步骤来锐化则更加可控。另外,应该先降噪再锐化。
2)色调补偿:视情,可尝试几种。一般说,风景照可设置“标准”。
3)色彩模式:D50、D70、D1系列相机不支持在模式II之外使用Adobe RGB空间,但是在这里,就可以Adobe RGB空间的模式I或III。而模式Ia和IIIa则是用sRGB空间。
4)白平衡:选择下拉菜单里的“Capture NX”,则出来对话框,可有两种方式调整:一是“设置色温”,先用场景预设框个大致,再左右移动微调。二是“设定灰点”,这需要拍摄时使用了灰卡。
另外,白平衡可以“批处理”。把一张图片的白平衡设置好后,点击选中“基本调整”里面的“白平衡”,再点击“批处理”—>“复制设置”。然后在左边的“浏览器”里选中所有要应用这个色温值的照片,再点击“批处理”—>“粘贴设置”。很强大吧!
2、曝光补偿
这一项在左边归于“相机设置”,在右边却归于“RAW”调整,用起来一样。这一般是恢复高光和暗步细节的第一步。可用“直方图”和“双阈值”来辅助。在软件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调整亮度。曝光补偿最适合把直方图整体左右平移,这样可把左边或右边隐没在边界外的部分拉回到坐标内来。一般的做法是拍摄曝光时偏重关注亮部细节,而通过后期处理恢复暗部细节。
3、其它RAW调整
1)“除尘”仅在相机支持“除尘参照图”时有用。
2)“自动色差校正”默认选中,确实有帮助,建议保留。
以上就是建议在“基本调整”里面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就在单独的“编辑步骤”里面做了。一般总流程:
1、基本调整
2、全局颜色和对比调整
3、局部颜色和对比调整
4、降噪(视情)
6、剪切和调整大小
7、颜色配置
8、输出锐化
9、保存为图象
五、全局调整亮度和色彩
Capture NX的调整工具很多,但最常用只有几个。从本章开始,为了充分体现Capture NX的优势,我们在独立的“编辑步骤”中进行调整。
在Capture NX中,有五个方法来调整色调和对比。在菜单里面的“调整”—>“色阶”里有四个(其中“级别和曲线”是最常用的),还有一个是菜单里面的“调整”—>“色彩”—>“LCH”。LCH很强,可以一步调整对比和色彩。
根据个人习惯,建议先用D-Lighting恢复暗部细节,再用“级别和曲线”设置黑点和白点,最后调整色彩。也有的人习惯只用“LCH”一步搞定,也不错。
1、D-Lighting恢复暗部细节
本节例图为“highlights1.nef”。打开图,将“曝光补偿”设置为-1。
选择菜单里面的“调整”—>“色阶”—>“D-Lighting”。小对话框弹出。选择“较好质量”。
将“暗部调整”设置为25。暗部就亮起来了。
2、级别和曲线
本节例图为“Badlands-landscape.nef”。打开图。我们要做的是设定黑点和白点。
选择菜单里面的“调整”—>“色阶”—>“级别和曲线”。小对话框出现,直方图显示两边都没到头。分别移动左端的黑点和右端白点抵在阴影的两端就可以了。
也可以用“双阈值”来辅助。勾选右下角的“双阈值”,全图变灰。挪动黑点直到图中开始出现黑斑,挪动白点直到图中开始出现白斑。
如果不想手动挪黑点和白点,也可以自动完成。小对话框内右边有一竖溜的图标,第二个就是“自动对比度”。别急着点!按住“Ctrl”再点,这样只调整“本通道”,即综合色阶,不会影响到三个色彩通道。
自动调整所用的参数是可设置的。在总菜单“编辑”—>“首选项”—>“级别和网格”里。建议把“黑色自动对比剪切”设置为0.05%,“白色自动对比剪切”设置为0.01%。别的先别碰。点“确定”然后再在“级别和曲线”小对话框中按住“Ctrl”并点“自动对比度”。
如果对调整不满意,小对话框里右边图标的倒数第二个是“重设所有通道”。
进阶:用曲线调整对比。这和PS里面一样,向上变亮、向下变暗,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弄乱了就点“重设所有通道”。
3、色彩调整
选择菜单里面的“调整”—>“色彩”—>“饱和度/暖色”。两根横条,分别左右挪动试试看,直到满意。
一般来说,我们只用第一根横条“饱和度”。因为第二根“暖色”,如果我们在前面“相机调整”里面把白平衡设置好了的话,这里就没啥可调的了。放在这儿是为了有时候调整jpg图片用的。
4、大集成:LCH
LCH的意思是“亮度、色度、色相”。不仅可一步到位,而且功能更强。要是用这个工具的话,可以在做完“基本调整”之后就用。
选择菜单里面的“调整”—>“色彩”—>“LCH”。弹出对话框。
1)首先显示的是“主亮度”。这里的调整和“级别和曲线”里面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在这里点“自动对比度”时不用按住“Ctrl”,这里的调整不会影响到色彩。
2)然后在下拉菜单里选择“颜色亮度”。出现一个色谱。想把哪个颜色的亮度调高,就按住这个颜色往上拉。如果想使蓝天显得暗一点,就把蓝色往下拉。然后调整下方的黑三角,可以改变这个调整影响的色谱宽度。
3)然后在下拉菜单里选择“色度”,调整不同颜色的饱和度。调整的方法和“颜色亮度”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在这里你可以把整条线上下移动来调整整体饱和度。
4)一般来说不必调整色相。如果需要的话,在下拉菜单里选择“色相”。这里同样可以上下移动整条线或单个点。底下还可以调色带的倾斜角度。比如60度适于微调,180度适合大范围调。
六、局部调整亮度和色彩
一般来说,经过上面的调整,图片已经不错了。如果还要局部调整,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选择工具”,另一个是“控制点”。
1、“选择工具”。
在前面做全局调整时,你会看到在每一个“编辑步骤”上都标着“所有选定的”。如果用了“选择工具”,这里就会标上“部分选定”。另外,在总菜单里选择“查看”—>“显示选区”,可以看到只有选中的区域显示。
顶上的一排工具栏中,F6那组就是选取工具,包括画笔、套索、渐变、填充。每个都有“+”和“-”两个选择,注意不要选错。双击图标则可以设置工具的选项。选择区域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编辑步骤,默认为“彩色化”,选好之后可改为你需要的编辑项目。
举例一:渐变工具
1)打开图片lake-rocks.nef
2)选择“渐变+”
3)从画面中间开始,向上拉一条四分之一长的线。线的长度决定了“过渡区域”。
4)如果弹出“彩色化”对话框,点“确定”。然后在右边的编辑步骤“彩色化”中,将“彩色化”改为“级别和曲线”。
5)调整级别,以便得到较亮的前景。
举例二、画笔工具
1)打开图片wagon.nef
2)点击“画笔+”,弹出“彩色化”对话框,同时添加了一个“彩色化”编辑步骤,上面标着“无选择”。
3)双击画笔图标,将画笔大小设为100,硬度设为15%。
4)用画笔将图中车门涂成一团橙黄色。这时右边的编辑步骤里显示为“部分选择”。
5)选择主菜单里的“查看”—>“显示选区”,这时全图一片红,只有门是白的,也就表示这快是我们选中的,编辑步骤暂时是默认的“彩色化”。
6)如果要缩小选择的区域,点“画笔-”,然后在选中的区域上可以当橡皮用。
举例三、用套索工具圈定选择工具的作用范围
注意:套索工具不会创建一个选区!它是画一个边界,限定其它三个工具只能在边界内起作用。所以套索必须与另一个选择工具一起使用。
1)把以前编辑步骤删除
2)点“套索+”,在图上画个圈,这时产生了一个“无选择”的编辑步骤。
3)这时可用其它工具来选择。比如点“填充+”。
4)如要去掉套索,双击图片上套索外的任意位置。
5)“套索-”是“反选”的意思,就是套住圈外的所有部分。
6)用“套索+”再画个圈,试试看“画笔+”、“渐变+”,只在圈内有效吧!
如果要将同样的选择应用于多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Capture NX强大的剪贴功能:
1)展开设置好了选择区域的编辑步骤,点击“批处理”里的“复制设置”。折叠起这个编辑步骤。
2)点“批处理”里的“粘贴设置”,复制了一个编辑步骤。选中的部分还在。
3)将步骤的调整项目改为你需要的项目。
Capture NX最得意的地方,就是控制点——U Point,也就是“智能选择”。
1)打开图片badlands-landscape.nef。
2)上方图标栏F5里,有“颜色控制点”图标。点击。
3)在图片里的蓝天点一下,就创造了一个控制点,同时加了一个编辑步骤,一个对话框也弹出来了。
4)控制点上有四条横线,第一条是“大小”,即控制点的势力范围;下面三条,“B”是亮度,“C”是对比度,“S”是饱和度。尝试一下吧。
5)要是想看这个控制点究竟管了哪些地方,点一下对话框里的“高级”,再勾选“显示选区”。图片变黑白,白的是势力范围。挪一下控制点,看看范围的变化。然后去掉“显示选区”的勾选。
6)在对话框的“高级”下面,要是选“全部”,就会发现有一大堆东西可以调,从“色相”到“暖色”。
多个控制点
如果在一个编辑步骤里有多个控制点,那这几个控制点的势力范围是互相制约的。如果控制点在不同的编辑步骤里,它们就是互相独立,互不干涉的。所以,如果想使两个控制点的调整效果叠加,那就要点右下角的“新建步骤”,然后再添加控制点。尝试一下吧!
如果在一个编辑步骤里有多个控制点,而你想看某一个控制点的效果,可以双击该点打开对话框,点击“高级”下面的“显示选区”。
与此不同,如果在总菜单里选择“查看”—>“显示选区”,那显示的是这个编辑步骤里面的所有控制点的范围,加上选择工具所选择的范围。
进阶:颜色选择器
一般来说,控制点的几个参数够调整的了,但如果你想直接选个颜色,那就可用“颜色选择器”。
1)在对话框里,点“高级”,点击下面“颜色选择器”右边的色块。
2)弹除了一个转盘,三角形范围内的小圈圈是控制点目前的颜色。
3)转动转盘,可以调整色相。还可以移动这个小圈圈。
4)还可以用那个“眼药水瓶”,在图片里的任意一点选取颜色。
5)在转盘的左下角,点一下“色板”,就打开了一些预设色彩,就是一些常用颜色。
七、降噪和锐化
再说降噪。用高ISO或增加欠曝图片的亮度的时候,噪点最明显。降噪必然损失图片细节,所以降噪会影响锐化二者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一定要先降噪,再锐化。
很多时候,噪点并不明显,没必要降噪,比如打印8X10的时候,就可跳过降噪这一步。
具体操作:
1)在总菜单里选择“调整”—>“减少干扰”,弹出对话框。
2)对话框里可以选择“快速”或“较好质量”,二者的处理时间相差很大。
3)两根横条,“强度”会使图片模糊,“锐利度”会使图片清晰,二者的效果是相反的。但“锐利度”只作用于综合亮度通道,而“强度”既糊细节又糊色彩。二者的组合,只能不断试验。一般的色彩干扰,用强度10-20都能去除了。
“锐化”是最因图而异的了,没有一个统一的药方。要考虑几个因素:
1)主题。比如美女的皮肤,锐化前要三思!
2)相机的防锯齿滤镜的强度,正是这个滤镜使图片显得“肉”。的高端单反比低端单反更肉一些。
3)图片里的噪点。
4)图片的细节量。
5)图片用途,如打印、网络等。
变数太多,所以我建议把锐化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图象锐化”,第二步是“输出锐化”。换句话说,建议在调整完成后,结合图片的大小和用途,再锐化一次。
比较好用的锐化工具,是“遮色片锐利化调整”,即(USM)。优势在于:
1)可完全调控锐化过程。
2)只作用于亮度通道,不大会产生光晕等色彩问题。
3)是完全可恢复的。
进行锐化前,应将图片的显示大小设置为100%。锐化具体操作:
1)打开一幅图片,在相机设置里面把锐化设置为“无”。
2)在总菜单里选择“调整”—>“对焦”—>“遮色片锐利化调整”,弹出对话框。
3)调整三个横条。最常用的是“50%-5%-4”,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整强度,直到在高光的边缘刚开始看到一点点光晕。如果没有高对比区域,强度一般不要超过70%。
解释一下:
强度:相当于锐化的“量”、“程度”。
半径:调整锐化的作用“距离”。半径小可锐化细节,半径大锐化整个形状。半径小,一般强度就可以大一点。
临界值:调整锐化效果对于不同色调值的“灵敏度”。比较干净的图片用小临界值(小于4),干扰或噪点多的图片用大一点的临界值。
随书可下载一套锐化的预设文件,针对不同的相机型号。文件包下载到硬盘后,在Capture NX里面点右下角批处理图标,再“选项”—>“添加”,找到文件。注意,在这里如果点“删除”,可能就把设置文件放入回收站了。
常用的USM设置,注意是在相机的锐化设置为“无”(D100为“低”),且不考虑降噪的情况下:
D1h 66/5/4
D1x 66/5/8
D2H(s) 66/5/4
D2X(s) 50/5/4
D100 48/5/8
D200 50/5/4
D80 50/6/4
D70(s) 48/5/8
D50 45/5/4
在降噪之后锐化:
首先要记住,多数亮度噪点在打印时是看不出的,不必太在意一定要降噪。
如果降噪了,为了避免把噪点再锐化回来,建议采用“大半径、低强度”的办法。也就是图片的形状明显了,但不太突出细节。比如:
强度:5%;
半径:50%;
临界值:10
建议强度为10%以下。如果出现光晕,可减小半径。
八、调整编辑步骤
编辑步骤的效果,是依次叠加的,所以它们的次序很重要。
1、在已有的两个编辑步骤之间插入新的编辑步骤。
这其实很简单。比如要在“基本调整”后面插入“级别和曲线”,就先点“基本调整”左边的小三角,把这个步骤展开。然后在总菜单里选择“调整”—>“色阶”—>“级别和曲线”,就可以了。但是别忘了在添加之前,如果别的编辑步骤有对话框开着,一定要关掉。
2、把一个编辑步骤挪到最后。
这稍有点复杂。不过其实就是选中要挪动的编辑步骤,用批处理图标里的“复制设置”,然后“粘贴设置”添加到了最后,然后再把原来的删除。
3、将多个编辑步骤挪到最后。
和上面一样,只不过是用按住“Ctrl”来选中多个编辑步骤而已。
4、把最后一个编辑步骤往前移
就是把在它前面的那些编辑步骤,该往后移的就用上面的办法移到它的后面……
九、最后修改
以下步骤一定要在完成了上面的调整之后最后进行,而且一定要按照下面的次序:
比如,要把地平线放水平,可用上面的图标栏F3里面的拉直工具,沿地平线划条线就行了。
上面的图标栏F3里面有剪切工具,划好范围后双击。
3、调整大小
在总菜单里选择“编辑”—>“大小/分辨率”。
4、颜色配置文件
还是色彩空间的问题。图片都调整好后,一般如果我要把它email出去或用在网上,我把它转成sRGB;否则我用Adobe RGB。转换方法:
在总菜单里选择“调整”—>“颜色配置文件”—>“转换成配置文件”。“方式”用“相对色度”,另外别忘了勾选“使用黑点补偿”。
5、输出锐化:打印
把图片显示大小设置为50%,这样比较象打印效果。
对于光面纸喷墨打印300dpi,作以下调整:
1)“遮色片锐利化调整”(USM),用64/2/4,“亮度通道”的“不透明度”70%。
2)在总菜单里选择“调整”—>“对焦”—>“高反差显示”,半径2,在“不透明度”中将“混合模式”设置为“叠加”,“不透明度”50%。
3)图片似乎过度锐化,但打印正好。
先别忘了保存NEF格式文件。
然后另存为TIFF或JPEG。
7、在一个NEF文件里保存不同版本的调整
这极大方便了文件管理,特别是图片需要有不同版本时,如剪切版、网络版等。
调整好一个版本后,点击右下角的旗帜图标,再点“新变更”,可以保存目前的编辑状态。以后可以回来的。这里面还有个“原始设置”,就是去掉所有的编辑步骤回到曝光时的设置。
第三部分:Capture NX秘笈
一、彩色人像
以portrait.nef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相机设置”:
色调补偿:低
色彩模式:I
如果是室内用闪光灯,则加一个:
白平衡:闪光,然后后视情微调。本图用4500K。
2、如需要,调整曝光补偿
3、D-Lighting常常可提高人像照的观感。选择“较好质量”,暗部20,高光1。
4、去红眼,有两个方法:
1)一个是“基本调整”里面的“自动去红眼”:
找到右边编辑步骤里面的“基本调整”—〉“细节调整”—〉“自动红眼校正”,点它左边的小三角。在弹出的对话框里,将“关闭”改为“自动”。搞定。
2)另一个是用“红眼控制点”:
在上方的图标栏里,点一下F5里面的“红眼控制点”。在红眼的中心点一下,然后调整一下大小就可以了。
人像特写的USM锐化,一般用低强度、大半径。可以用35/10/4为基准再微调。本图用35/8/10。
6、增白牙齿
1)注意一下所有的编辑步骤都折叠起来了之后,双击“画笔”图标,选一个较软的画笔,如硬度为10。
2)用画笔涂抹选取牙齿。
3)把编辑步骤的“彩色化”改为“色彩”—〉“LCH”。
4)在弹出的对话框里,点右边第三个图标“添加锚点”。
5)用“眼药水瓶”在一个牙齿上点一下,这就设了个锚点。
6)在对话框中,选择“颜色亮度”,将锚点往上拉一格,使黄色亮一点。调整下面的小三角加大一点宽度。
7)在对话框中,再选择“色度”,将锚点往下拉一格,再加大宽度。
8)在对话框中,选择“主亮度”,将右侧的白点稍左移一点。完成!
7、磨皮去皱
1)新建步骤,选择”对焦”—〉“高斯模糊”。
2)在对话框里,设置半径40,不透明度40%。
3)在编辑步骤中,点击“不透明度”,将“混合模式”设为“变暗”。
4)点选当前的编辑步骤,使其突出显示。
5)用“画笔-”,将不要去皱的部分涂抹选择,如头发、衣饰。
6)点右下的“批处理”图标,“复制设置”。
7)新建步骤,“粘贴设置”。
8)在刚新建的步骤中,设置半径60,不透明度50%。
9)点击“不透明度”,将“混合模式”设为“变亮”。完成!
这里调整的目的是要模仿富士“Velvia”胶卷的效果,高饱和度,低动态范围。
1、“相机设置”
色调补偿:标准
色彩模式:III
2、LCH做Velvia效果
1)新建LCH编辑步骤
2)在“主亮度”中,将黑点输入设为10左右(一般在8-15之间),致使阴影更暗,对比加大。
3)在“色度”中,加两个锚点,一个在红色和橙黄之间,一个在绿色和黄色之间。
4)将两个锚点提高半格,再将整根线上移半格,增加了饱和度。完成!
3、修正天空
1)在天空放一个控制点。[/f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康d7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