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基于树的按需Ad Hoc网络组播协议的研究 毕业设计 论文大纲 开题报告大纲

移动AD+HOC网络组播安全研究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支柱,是现代高新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优秀论文)移动AD+HOC网络组播安全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组播通信容错技术研究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组播通信容错技术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4:42: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基于无线局域网的组播通信容错技术研究.PDF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Ad+Hoc网络中按需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优秀毕业论文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Ad+Hoc网络中按需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优秀毕业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d Hoc网络中按需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姓名:葛文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指导教师:李腊元武汉理]: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计算机和掌上型电脑日益普遍,无线通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某些场合,例如,战场上部队快速展开和推进、发生地震活水灾后的营救,需要一种不依赖于任何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的通信技术,Ad Hoe网络应运而生。Ad Hoc网络是移动网络的一种特殊形式,不需要固定的基站,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自主的无线节点或终端通过相互合作形成的网络,是一种自创造、自组织和自管理的网络。在Ad Hoc网络中,每一个主机都必须同时作为路由器。而且网络中的节点可以任意移动,导致AdHoc网络拓扑结构不可预测的频繁变化,路由协议就承担起及时维护和重建路径的工作。由于Ad Hoc网络的特殊特性使得传统的距离向量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并不适用于拓扑结构高度动态变化Ad Hoe网络。自从1970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了一项特别的研究——分组无线网络开始,Ad Hoe(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移动网络的大量协议就在不断的开发和发展中。Ad Hoc网络路由机制必须适应网络三个不断变化的基本特征:移动节点的总体密度,节点到节点的拓扑,网络的使用模式。目前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有表驱动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从移动自组网的移动性,拓扑动态性,带宽受限,功率约束等特点来看,按需驱动路由更能适应移动Ad Hoe网络的需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基于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的网络环境,对多种Ad Hoe网络路由协议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ODV路由协议作为网络层协议,并且改进了传统的AODV路由协议算法,形成了改进的0AODV路由协议算法。OAODv协议中,路由表添加了记录前两跳和后两跳的域。这样,在路由发现过程通过报文携带的信息,记录下路由及反向路由的前两跳信息。在发现断路需要进行局部修复时,断链处的下游节点发送修复信息到其前两跳。这样不仅增大了局部修复成功的概率,并且在发生断路后能快速修复,从而减少了端到端延迟,提高了数据报文的成功发送率。本文采用目前流(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行的仿真平台NS2,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OAODV路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协议算法。通过仿真比较传统的AODV路由协议和改进的OAODV路由协议的性能,验证了OAODV协议算法的性能优于原AODV协议。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资助。关键词:AdHoc,AODV,按需路由,局部修复,OAODVII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uter and puter are increasingly prevalent,and the munication technologydevelops promptly.In some cases,for instance,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army in awar(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the rescue after earthquake orflood,it needs munication technology thatneedn’t depend on work facility erected beforehand.Then Ad work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Ad work is one special kind of worksthat don’t need fixed basestation.It’S a self-creation,anization andself-work that formed by the cooperation of a boodle of autonomicwireless nodes or terminals with wireless R-T units.In Ad work,every host must be a router at the sanle time.And nodes wo(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rk could move diseretionarily,which make the topology change frequentlyand the routing protocol be expected to reconstructing and maintaining routing path intime.Because of the highly dynamic variation of topology in Ad work,theconventional distance vectorrouting protocols and link statusrouting protocols arenot suitable.Since 1970 year,DARPA subsidized one extraordinary research--work,a lot ofprotocols ofAd Hoc are under exploitating and developing(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Theroute mechanism of Ad work should conform to three basic features:t}lepopulation density of mobile node,the topology of nodes,and the operating mode work.There are two kind ofrouting protocols for Ad work:table—driven and on·demand routing protoc01.Considering the mobility,dynamic oftopology,bandwidthlimitation and power restriction,on—demand routing protocols are more suitable forAd work.The thesis firstly described the significance and it(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s’target.it also describes thecurrent status of the schedule.And then through analyzing paring manyrouting protocols of Ad work,an optimized protocol:OAODV is presentedwhich is preformed by AODV routing protoc01.III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out table in OAODV is extended by adding two fields to save the previous twohop and the next two hop.And then,according the discovery packets,marked downthe previous two hop of the router and the reverse router.When break occ(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urred andneed to local repair,the downstream node ofthe break poim send the repair packets toits previous two hop.Thus call notonly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ess,also repairthe router immediately which decreased the end-to··end delay and increased the datadelivery ratio.Simulation with different scenes pleted based on NS2,the popularsimulated formwork,and performance of OAODV is analyzed according the dataobtained by simulation to show that(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 it is superior to the AODV.This thesis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mum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fProjects No:72137)and 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 for the DoctoralProgram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fro.).Keywords:Ad Hoc,AODV,On-Demand protocol,Local Repair,OAODVIV武汉理r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1.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无线网络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以来,越来越受到计算机产业的重视。尤其是最近十年间,由于无线网络与移动技术相结合,令其大受欢迎。但通常来说,移动无线通信网络通常以蜂窝移动通讯系统,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方式出现,这样的移动网络依然离不开通信基站或接入点(AP)为基础。比如在蜂窝移动网络…当中,移动终端与固定基站相互通信,移动终端本身不具备路由功能,由移动交换机负责路由与交换功能,同时充当网关,以有线方式接入固定网。而在无线局域网当中,则用符合802.11协议的无线网卡把移动节点(笔汜本,PDA等)通过无线接入访问点连接到现有的固定网络。这些移动通信方式都需要类似基站、访问服务点或外地代理等这样的中心控制设备。就是说采用事先建好的网络设备进行通讯,利用基站之间的信息交换来实现终端的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并且在某些特殊环境或紧急情况下,如当发生自然灾害,野外科学考察及探险,激烈作战的战场上,不可能有预先安置好的这些固定接入设备,因此在这些情况下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动态的、能够快速部署的、不依赖或很少依赖现有的有线网络设备,能够临时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通讯技术,这也就形成了另一类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即无线自组网技术(Ad Hoe技术)。无基站的移动无线网络应运而生,并(来源:淘豆网[/p-3215112.html])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据此,我们按照有无基础设施,无线网络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有基站的网络。移动节点借助于通信范围内最近的基站实现通信。在这种网络中,移动节点相当于移动终端,它不具有路由功能,只有移动交换机负责路由和交换功能。典型的例子有蜂窝无线系统、办公室无线局域网等。另一种就是无基站的无线移动网络。它具有分布式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中的每个终端承担了主机和路由器的双重功能,形成了以终端为中继的多跳网络。普遍认为,无基站的移动网络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PACKET work)的计划,研究移动分组无线网络。(work)研发的先河,简称AdHoe网络【2】。无线自组网(Adhoc网络)是由一组带有无线通信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性无中心网络,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络,并且不需要现有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网中的每个终端可以自由的移动,地位相等。Ad Hoc网络是一种移动的无线网络。一方面,“移动”意味着网络中的终端可以任意在网络中随意移动并可能随时关闭。各个终端的发送装置天线类型多种多样,发送功率也各不相同,加之受天气、地形等综合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网络拓扑结构和节点相邻关系不断变化,协议控制信息交换就要更加频繁,否则节点中的网络状态信息就会滞后。另一方面,“无线”的特性意味着链路带宽的有限性。Ad.hoc网络采用无线传输技术作为底层通信手段,由于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它所能提供的网络带宽相对有线信道要低得多。同时,由于无线信道传输高误码率、衰落、冲突、信号衰减等原因,移动终端获得的实际带宽远小于理论带宽,带宽资源就更为宝贵。所以,在无线环境中,协议设计的主要要求是尽量减少不必要地浪费带宽资源。同时由于在Ad Hoc网络中节点具有路由功能,在这种动态的无线网络中如何建立、维护和选择路由,提高网络的连通性和觳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无线资源是Ad Hoc网络的一个根本问题。为此,IFTF于1996年成立MANFT(MobileAd works)I作组。主要研究Ad Hoc网络环境下基于IP的路由协议规范和接口设计,并对提出的各种路由协议性能进行评判。移动Ad Hoc网络中,移动和无线这两种特性提出了两种互相矛盾的要求。移动特性要求节点间控制信息的交换更加频繁,使节点保持精确的网络状态信息;无线特性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销,节约带宽。基于上面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要提出一种折衷方案,在节点移动的情况下保持必要的控制信息交换,而尽可能减少带宽资源消耗。综上所述,AD HOC网络具有其如下的特点:网络的无中心和无组织性、动态的拓扑结构、移动终端的局限性、受限的传输带宽、网络安全性较差。尽管Ad Hoc网络存在一些自身的缺点,但其造价小,组建方便,抗毁性强的优势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军事战场移动网络的快速组建,各种抢险救灾,小型会议活动等都有它的用武之地。2武汉理,1: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AdHoc网络中,每一个主机都必须同时作为路由器。而且网络中的节点可以任意移动,导致Ad Hoc网络拓扑结构不可预测的频繁变化,路由协议就承担起及时维护和重建路径的工作。目前移动Ad Hoc网络工作组已经提出了一些协议草案及标准,比如DSR、AODV、OLSR等。此外,研究人员还发表了许多关于Ad Hoc网路由协议的学术论文,比如DSDV、WRP、STAR&等。这些Ad Hoe网路由协议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和比较。不同的协议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每种协议都有它的实用条件,因此对于各种协议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的各个性能参数的研究与分析至关重要,它将进一步促进Ad Hoc网络的大规模应用。1.2国内外发展状况Ad Hoc网络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实用阶段,大部分工作仍处在仿真和实验阶段。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基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针对AdHoc网的路由协议,工作小组组成为Draft草案(DSR协议为RFC2026, AODV协议已被批准为RFC3651)。小组一直致力于Ad Hoc路由算法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但该项工作非常艰巨,首先要制定路由协议的评价标准,然后对每一个路由协议进行基于模拟或试验平台的分析测试,最后找出最优路由协议。Ad Hoc路由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传统的保存在结点中的分布式路由数据库如何适应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新协议一般以广播或组播方式建立网络路由,核心是减少广播风暴。目前,一般普遍得到认可的代表性成果有DSDV、WRP、AODV、DSR、TORA和ZRP等。源头性的创新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年以前,后续的成果多为这些协议的改进,目前,路由协议的研究仍然是Ad Hoc网络成果最集中的部分。不过,这些协议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仍不能满足广泛应用的要求。目前,国际上在移动Ad Hoc网络方面研究较为活跃的几个研究机构有: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Mario Gerla教授所领导的“无线自适应移动性实验室”(The WAM(Wireless Adaptive Mobility)Lab,a.edu/NRL/wirelessO。研究方向包括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多播协议、多跳网络QoS、MAC武汉理:f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协议、功率控制、蓝牙网络等。康奈尔大学zygmunt J.Hass教授所领导的“无线网络实验室”(works Laboratory,http://wnl.ell.edu/)。研究方向包括Ad Hoc网络重构、MAC协议、路由协议、网络安全等。马里兰大学Satish K.Tripathi教授所领导的“移动计算与多媒体实验室”(puting and Multimedia Laboratory(MCML),/projects/mcml/)。研究方向包括jiaysmr网络路由协议、QoS等。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Elizabeth M.Belding.Royer教授所领导的“移动性管理和联网实验室”(The Mobility Management working(MOMENT)Lab,http//moment.cS.uesb.edu/)。研究方向包括{iaystar网络路由协议、多播协议、地址重构、安全性、QoS、可伸缩性和适应性等。其他比较活跃的机构还包括美国陆军、海军和一些企业的研究机构。国内学者所发表的Ad Hoc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从2001年起,开始有少量成果发表,主要成果基本上集中在路由协议的一些改进,少量成果涉及MAC协议的研究。可以说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基本上是刚刚起步。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根据对现有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学习、分析和比较,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路由协议OAODV。并对其用仿真工具NS2进行仿真,用数据说明了其改进后性能的提高。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课题背景、目的及主要任务。第二章阐述了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的网络背景,详细描述了AdHoe网络的特点、面临的问题和关键技术,并重点介绍了协议的分类和表驱动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的区别。然后对几个经典协议进行了介绍和比较。第三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改进的路由算法策略OAODV上。首先对其算法原理进行详细阐述,然后介绍了OAODV协议在路由表、报文格式和算法方面的改进之处,最后对改进后协议的主要流程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介绍了目前流行的仿真平台NS的特点、功能和层次结构。并着重介绍了利用NS进行仿真的具体流程。第五章中基于NS对OAODV进行了多种情况下的仿真试验:首先在不同移动性下进行仿真,然后在不同移动速度下进行仿真。分别得出仿真数据,并根据仿真数据详细分析了OAODV的性能。第六章是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4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Ad Hoc网络协议概述及性能比较2.1无线移动自组织网概述2.1.1 Ad Hoc网络的背景概述近年来,便携式计算机和掌上型电脑曰益普及,人们对网络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无线通信网络。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都是采用预先建立的网络结构,利用固定的基站之间的交换实现各终端之间的通信。诚然,传统的基站式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它已经不能胜任。比如,战场上部队快速展开和推进、发生地震活水灾后的营救,需要一种不依赖于任何预先架设的网络设施的通信技术,这类情况的出现促使无线通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Ad Hoe网络。普遍认为,Ad Hoc网络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DARPA)就开始了无线网的研究,主要研究战场环境下如何利用分级无线网进行数据通信。 1994年,DARPA启动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Global MobileInformation Systemsl项目,旨在对能够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91年成立的IEEE802.11标准委员会采用了“AdHoc”一词来描述这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移动网络,Ad Hoc网络就此诞生。2.1.2 Ad Hoc网络的特点Ad Hoc网络又称多跳网络(multi.work)、无固定基础设施的网络(work)或自组织网络(work)。它是一个多跳、临时、无中心网络,既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网络结构,也没有专用的固定的基站或路由器作为网络的管理中心。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完全自由的在空间中移动,每个节点都相当于一个移动的路由器,这些节点作为同等实体相互连接,实现信息包的转发,它们都参与路由的发现和维护过程,从而构成了一个Ad Hoe网络。在Ad Hoe网络中,每一个移动节点都有自己的无线收发器,使之可以在一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文档介绍:
Ad+Hoc网络中按需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优秀毕业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d Hoc网络中按需路由协议的研究与改进姓名:葛文英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指导教师:李腊元武汉理]: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计算机和掌上型电脑日益普遍,无线通信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某些场合,例如,战...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基于Ad Hoc技术的单兵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基于Ad Hoc技术的单兵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数字化单兵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实现战场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未来数字化战场要求各功能单元、直至单兵都通过战场综合通信和信息网络构成一体,使各功能领域之间更好地协调和相互支持。数字化单兵武器系统应该是集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于一体的系统,可以使战场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达到一种“实时化”的程度,从而提高作战分队和单兵对战场情况的反应速度,加快部队的作战行动节奏,极大地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从数字化单兵系统的发展来看,其发展历程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战略思想转变和信息化战争需要等多方面的要求,是战场数字化的必然结果。外军认为,先进的数字化单兵武器装备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各国竞相追逐的目标,因此信息化作战战斗力生成模式也必将产生一场新变革。
数字化单兵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建单兵信息系统模型。单兵信息系统模型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现时和未来作战任务中多信息流、多业务的需求,同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根据数字化单兵信息系统的特点,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单兵信息系统模型和相关实现的关键技术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现价值的工作。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如下:
1.分析了数字化单兵系统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研制背景和目标要求,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
2.剖析了数字化单兵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型。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单兵信息系统模型DISISM,描述了其层次结构、模块功能和接口规范。
3.介绍了无线通信的概念、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Ad Hoc协议和无线网关的单兵信息系统通信模块,并作了具体实现和基于软件工具的性能分析,为系统开发打下了基础。
4.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某单兵系统的具体实现。该系统遵循DISISM模型要求,符合相关规范,具有结构简单、可扩展性好的特征,不但有效解决了各种复杂外设灵活接入、传递话音和图像等问题,而且验证了DISISM模型的有效性,对单兵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测试的结果表明,系统符合预先的设计要求。
论文最后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P315【目录】:
摘要7-8Abstract8-9第一章 概述9-20 1.1 数字化单兵系统9-11
1.1.1 相关概念9-10
1.1.2 发展过程10
1.1.3 发展规律10-11 1.2 外军数字化单兵系统研制情况11-17
1.2.1 美国单兵系统陆地勇士11-13
1.2.2 法国未来步兵系统 Felin13
1.2.3 西班牙未来士兵系统 COMFUT13-14
1.2.4 瑞士集成模块化士兵系统 IMESS14
1.2.5 英国未来步兵单兵系统 FIST14-15
1.2.6 德国未来步兵系统 IdZ15-16
1.2.7 丹麦的未来士兵 DFS16
1.2.8 意大利未来单兵系统 Soldato Futuro16-17
1.2.9 以色列的数字士兵“阿诺格”计划17
1.2.10 荷兰“下车士兵系统”17 1.3 课题概况17-18
1.3.1 相关背景17
1.3.2 研制目标17-18
1.3.3 研制要求18 1.4 论文结构18-20第二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单兵信息系统模型 DISISM20-33 2.1 相关工作20-22
2.1.1 集中式结构模型20-21
2.1.2 分布式结构模型21-22
2.1.3 存在的问题22 2.2 单兵信息系统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22-24
2.2.1 关键问题22-23
2.2.2 发展趋势23-24 2.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混合式数字化单兵信息系统模型 DISISM24-31
2.3.1 软件无线电技术24-25
2.3.2 DISISM 模型综述25-28
2.3.3 基于 XML 的 DISISM 模型映射28-30
2.3.4 模型的分析30-31 2.4 相关工作比较31-32 2.5 本章小结32-33第三章 基于 Ad Hoc 协议的传输算法33-49 3.1 无线通信技术33-40
3.1.1 无线通信技术33-38
3.1.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8-40 3.2 Ad Hoc 协议40-43
3.2.1 Ad Hoc 协议的主要特点41-42
3.2.2 与其他几种移动通信系统比较42-43 3.3 基于 MAODV 协议的单兵系统通信模块43-48
3.3.1 MAODV 协议综述43-45
3.3.2 Linux 的 Netfilter 框架45-46
3.3.3 算法的实现46-47
3.3.4 性能分析47-48 3.4 本章小结48-49第四章 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9-65 4.1 某单兵系统的实现49-62
4.1.1 系统的结构49-50
4.1.2 部件功能与结构50-56
4.1.3 软件结构56-58
4.1.4 安全保密58-59
4.1.5 低码率视频通信59-61
4.1.6 低码率声码器61-62 4.2 系统测试62-63
4.2.1 功能测试62-63
4.2.2 性能测试63 4.3 单兵系统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63-64 4.4 本章小结64-65第五章 结束语65-67 5.1 研究工作总结65 5.2 本文的主要贡献65-66 5.3 下一步的工作66-67参考文献67-69作者简历69-70致谢7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瑛;;[J];硅谷;2010年10期
陈勤;陈模科;张旻;蒋永彬;;[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年01期
马传琦;宋锦华;;[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0期
苏长云;[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0年01期
夏海静;;[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郑柳刚;王英翔;;[J];中国无线电;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树良;姚冰;姜成华;王九生;;[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年03期
侯雨姗;何先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晋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马斌;[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张国庆;[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王宇航;[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陈辉;[D];浙江大学;2008年
阿斯哈尔;[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王铁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艾国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徐书杰;[D];湖南大学;2009年
王雅静;[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蕴玉,汤晓丹,胡修林;[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杜义华,及俊川;[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01期
程明生;[J];轻兵器;1997年01期
,卓穗如;[J];轻兵器;1998年04期
,李东慧;[J];轻兵器;1998年12期
张远,刘洛琨,卢欣;[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03期
杜木;;[J];现代兵器;1997年01期
徐瑞;李伟华;陈华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迪;;[J];通信技术;2010年04期
马翔;;[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陈军健,徐海川,鄢楚平;[J];中国数据通信;2004年01期
马立榕,刘传才;[J];福建电脑;2005年08期
刘慧卿;;[J];中国新通信;2006年15期
詹旭;雷跃荣;谢千河;孙立碰;;[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炊昆;梁雪;;[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王东杨;张哲;薛廷梅;;[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20期
孙建勇;李红艳;徐万锦;陈晓林;;[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杨世欣;;[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乐康;张涛;锁琰;;[A];2010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朱陈平;T.G;[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王维;李颖;程放;;[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王忠;肖留威;;[A];四川省通信学会Ip应用与增值电信技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王天明;;[A];全国第21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0)暨全国第2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范菁;庄红林;赵艳芳;陈跃斌;;[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高新;臧洌;黄越;;[A];2010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陈旿;肖迪;洪亮;薛霜;;[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赵迪;陈向东;;[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赵传信;王汝传;黄海平;;[A];第十一届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现状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理惠;[N];中国国防报;2002年
崔继承 李少亲;[N];解放军报;2004年
周雪莲;[N];科技日报;2004年
钱江;[N];解放军报;2002年
张绍良 朱在明;[N];解放军报;2003年
;[N];解放军报;2005年
张建华;[N];济南日报;2008年
李江天;[N];辽宁日报;2008年
张建华?梁丽
朱文达;[N];中国质量报;2008年
刘思燕;[N];中国航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贵年;[D];清华大学;2010年
杨彦彬;[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陈昌海;[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郭显;[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周曜;[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郑石;[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黄浩军;[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郝斌;[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薛林;[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舒;[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陆吉涛;[D];中南大学;2012年
郭亮;[D];云南大学;2012年
王文艳;[D];湖南大学;2010年
廖过房;[D];暨南大学;2011年
张金凤;[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刘秀;[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刘娟维;[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林彦汝;[D];暨南大学;2010年
白媛媛;[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题报告大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