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固定资产成本核算经济成本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年恩平市会计继续教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试题A(附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热点搜索:
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商议
17:05:16来源:我的论文网作者:【】
 [摘要]弃置费用是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引入的新概念。弃置费用的分摊应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企业流入经济效益的规律性。
  [关键词]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年金;实际利率;现值      特殊行业固定资产处置时存在着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相关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环境恢复义务。我国很多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的,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背离。为使企业应负担的恢复环境的社会责任在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表现出来,在借鉴国外政府做法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情况下,我国会计核算引入了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必须考虑弃置费用的规定。
  鉴于弃置费用的金额与现值都比较大,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使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
  湖北经济学院刘群同志在《会计之友》2008年第2期(见2008年第2期上,5页)发表了论文《对固定资产弃置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修正》(以下简称《弃置》),提出了与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中相异的会计处理方法。文章指出:“弃置费用支付时点在固定资产寿命的终结点,企业只有及时足额支付弃置费用,才能顺利履行相应的义务。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反映弃置费用形成过程。从财务角度看,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融资的过程。教材将终结点将要支付的弃置费用折算为现值计入初始点固定资产价值,目的在于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将这一部分价值分期计入成本费用。在补偿的基础上形成未来的支付储备。从资金的时间价值看弃置费用的现值与终结点上的弃置费用虽然数量上不相等,但价值上是等价的。在固定资产寿命期内通过成本费用补偿形成的现金流入量,其现值应当等于弃置费用的现值。其终值应当等于弃置费用,因而可以称之为等价现金流量。”
  笔者认同刘群同志提出的弃置费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观点,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上也强调了这一点。也十分赞同《弃置》一文作者关于弃置费用的会计处理必须正确反映弃置费用的形成过程的观点。但本人不敢苟同《弃置》一文作者关于等量现金流量的观点,同时对《弃置》一文中表2的计算结果也稍有异议。
  关于等价现金流量的概念。等价现金流量即我们在财务管理概念上所提到的年金,其含义是强调每年末必须收到(或支付)一笔现金,形成偿债基金或投资回收基金。年金的会计假设或前提是:这些收到(或支付)的年金特别是在投资的早期每年末收到(或支付)的现金将再次存入银行产生利息,年金和产生的利息在以后的年度中再度产生利息,依次复利下去。才会产生设定的年金终值。联系《弃置》文中例题。需要每年末支付62949.47元的年金,然后在第15年末产生2 000 000的累计储备金。但我们所讨论的特定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只是企业预提的费用,而非真正支付的现金。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内。企业不会为预计的费用真正付出现金,只是计提而已。因此不可能会像年金一样可以产生复利,预计的弃置费用因而也绝不是等额的现金流出。不能用等价现金流量去计算分摊弃置费用。
  关于《弃置》一文中表2的计算结果,在不考虑尾数调整的情况下,第15年末等价现金流量的累计余额应为944 242.05元。文中表2的最后一年即第15年作了尾数调整,调增了176 039.53元(207 069—31 029.47)。至此,等价现金流量的累计余额为1 120 281.58元,仍与预计负债的结果2 000000元相差甚远。预计负债的数字逐年计算见表2最后一列,表格中预计负债在第15年末达到了2 000 000元,但如何由每年计提的62 949.47元的累加余额达到年金终值的最后累计数2 000 000元,表格和会计分录处理过程中均没有作交代。且作为尾数调整的概念。只是适用于由于利率计算造成的小误差。《弃置》一文作者一次调整元,相对于每年31 029.47元的预计费用,已经超出了正常情况的范围,远不是误差或尾数调整的概念可以解释的。
  笔者赞同教材书上的计算方法。该方法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分摊费用。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但认为其会计处理结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提出来,共作讨论。
 首先,正如《弃置》一文作者所讲。弃置费用的现值在初始点一次性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并没有实物资源与之对应。因而,与其说它作为资产计入固定资产原值,倒不如作为一种未确认的费用更合适。在以后的年度中,弃置费用的现值同利息一起作为财务费用逐年分摊,这样更符合经济现象的实质。联系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实例,则第一年会计分录应为:
  借: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55 250 000
    贷:预计负债 55 250000
  在以后年度中,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分摊方法同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致,费用逐年分摊计入财务费用。   其次。正常情况下。弃置费用是由于某项设施的使用而产生的,在该设施或设备使用寿命结束之后而付出。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流入的规律性是:在一般情况下是使用早期比使用晚期要多一些。因而,后两种折旧方法作为加速折旧法在近几年来也备受关注和青睐。弃置费用的预提必然同固定资产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流入的规律是相同的,遵照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原则在早期多分摊,在使用的后期负担相对少一点。辅导教材上的处理结果正好相反,早期分摊较少。后期则分摊较多,这显然存在一定弊端。以2007年注册会计师教材为例,弃置费用的逐年计提可见表1。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按照教材中计算。除了在使用期限40年内要分摊的预计负债的现值55 250 000之外,每年要分摊的利息费用(见b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第一年只分摊55 250000元。以后每年增多。最后一年分摊高达226 751 027元,这种分摊费用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然与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刚好相反,违背了收入费用相匹配的一般会计原则。
文明上网,理性发贴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
输入验证码
北京暖冬,现在正是我们出去游玩的好时候,许多家长是不是都在考……您的位置: >
经营租赁固定资产费用应如何扣除
来源:中国会计网
作者:编辑组 |
  某大型商场,租赁房屋作为其经营场所,约定合同期限为10年,合同总金额为5000万元,第一年免租,以后年度按照一定幅度每年递增房租,企业按照实际支付租金与出租方开具发票金额计入租金费用,后根据师事务所的调整建议,按照合同租金总额在租赁期内(包含免租期)均匀分摊计入费用;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该企业遇到以下问题:
  按照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因此,企业认为可以按照每年0(万元)的金额在每年进行税前扣除,因此,每年均匀计入的租金费用不需调整;但第一年免租期,该商场未取得出租方开具的租赁发票,租赁前几期,均匀计算的租赁费大于实际支付的租赁费,相应的也大于取得的发票金额;那么是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均匀摊销进行税前扣除,还是按照发票金额税前扣除?
  根据《国家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以下简称34号文件)规定,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当然,34号文件规定的&有效凭证&,肯定不确指发票,还包括相关租赁合同、付款凭证等各种证明材料,但笔者认为,所谓的&有效凭证&,在税企双方的理解中,有时即指发票,最起码也是包括发票的。在一般的认识中,正所谓&前税后不税&,除等特殊情况外,只有前面的上游纳税人缴纳了税款,后面的下游纳税人才可税前扣除;根据以上规定,承租方在汇算清缴前未取得发票的租金部分,是不能税前扣除的,如纳税人仅根据企业所得实施条例的规定即按照租赁期均匀税前扣除,具有一定的风险。
  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出租方的出租收入,按照合同约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提前一次性收取的租金,出租方可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上述规定是符合权责发生制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的,比如应付租金期间届满,但未收到租金的情况,不能因未收付款项而不确认相关收入;或有时一次性收付租金,应在租赁期内均匀计入收入或租金费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纳税人应注意上述规定与扣税凭证的差异,避免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企业所得税辅导延伸阅读
企业所得税辅导推荐阅读
| 版块推荐
服务中国会计行业 广告合作:010-
E-mail:.cn
Copyright &出自 MBA智库百科()
固定资产(Fixed Assets)
如果您要了解的是《企业会计准则》法规,请查看。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超过一个的有形资产。
  属于中用来改变或者影响的,是固定的形态。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长期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重要原则,一个企业把按照使用年限和划分固定资产和。对于原始价值较大、使用年限较长的劳动资料,按照固定资产来进行核算;而对于原始价值较小、使用年限较短的劳动资料,按照低值易耗品来进行核算。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
  从的角度划分,固定资产一般被分为、、、、、、等。
  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根据它本身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磨损分和两种情况;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叫做折旧,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等;固定资产在物质形式上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上进行补偿,就是更新;此外,还有固定资产的维持和修理等。
  从增值税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固定资产的角度讲,固定资产是指:
  1.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
  2.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07年对固定资产的认定价值限制取消,只要公司认为可以的且使用寿命大于一个会计年度的均可认定为固定资产,按照一定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这里的规定与当中的规定范围要小,主要不包括房屋、建筑等不动产,因为销售房屋、建筑物缴纳营业税,不缴增值税。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固定资产 fixed asset。名。常用复数。公司用以经营的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有形资产为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等。这些资产通常不能即刻转变为现金,但公司可依据会计和税收规定每年提取折旧。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
  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者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适用不同或折旧方法的,应当分别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原则
  固定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固定资产的成本,是指企业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直接发生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也包括间接发生的,如应承担的借款、折算差额以及应分摊的其他。
  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还应考虑。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等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恢复环境等义务。对于这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计入相关固定资产成本。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当按照油气资产的弃置计入相关油气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的和实际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入财务费用。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
  (二)不同方式取得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① 、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外购固定资产分为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两类。以一笔款项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各项固定资产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固定资产的成本。
  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内采用进行,摊销金额除满足条件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当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计入。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入账价值。其中,“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包括工程用物资成本、、交纳的相关税费、应予的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企业为准备的各种物资,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并按各种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书“第十四章借款费用”的有关规定处理。
  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包括自营建造和出包建造两种方式。
  (1)企业为在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买价、不能抵扣的增值税税额、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税费,作为实际成本,并按照各种专项物资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
  工程完工后剩余的,如转作本企业,按其实际成本或转作企业的。存在可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应按减去增值税进项税额后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
  、、报废、毁损的工程物资,减去保险公司、过失人赔偿部分后的差额,尚未完工的,计入或冲减所建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已经完工的,计入当期。
  (2)在建工程应当按照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并单独核算。
  第一,企业的自营工程,应当按照、、直接机械施工费等计量;采用方式的企业,按照应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计量。设备安装工程,按照所安装设备的价值、工程安装费用、工程试运转等所发生的支出等确定工程成本。
  第二,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因进行负荷联合试车所发生的净支出,计入工程成本。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在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取得的负荷联合试车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对外销售的产品,其发生的成本,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销售或转为时,按其实际或预计售价冲减工程成本。
  第三,在建工程发生单项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工程项目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计入继续施工的工程成本;工程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不属于筹建期间的,计入。如为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毁损,或在建工程项目全部报废或毁损,应将其净损失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
  第四,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者等,按估计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并按有关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3、租入的固定资产
  ,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在融资租赁方式下,承租人应于将租赁开始日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将作为的入账价值,其差额作为。
  4、其他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
  (1)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
  (2)、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本书“第八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十一章债务重组”的有关规定确定。
  1、方法
  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其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后,不管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提取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调整预计净残值。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的,应当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改变应当作为。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扣除。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待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并按重新确定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报废和毁损、、、债务重组等。
  一、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予以终止确认:
  (1)该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2)该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二、固定资产处置的处理
  (1)企业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进行调整。
  (2)、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或发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固定资产成本扣减和累计后的金额。
  (3)企业将发生的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终止确认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所含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选择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等。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为体现一贯性原则,在一年内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能修改在各折旧方法中,当已提月份不小于预计使用月份时,将不再进行折旧。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期不提折旧,当期减少的要计提折旧以符合可比性原则。
  采用的几种折旧方法介绍
一月折旧率=(1―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月折旧额=月折旧率×原值=(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残值=原值×残值率可以看出,平均年限折旧法一只与三个参数相关:原值、残值(或残值率)、预计使用月份。折旧的多少与“累计折旧”、“已计提月份(已计提月份小于预计月份时)”无关。
二月折旧额=(原值―残值―累计折旧)÷(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 月折旧率=月折旧额÷(原值―残值)=[1―累计折旧÷(原值―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在平均年限折旧法中,折旧金额与 原值、累计折旧、残值、预计使用月份、已提月份共五个参数相关。如果累计折旧与已计提月份均为0,则两种折旧方法中的月折旧额是一样的,但是月折旧率不同。
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数) ÷ [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的情况下,按双倍直线折旧率和来计算折旧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月折旧率。采用此法,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殖) ÷ 规定的总工作量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每一工作量折旧额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6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83页& 442页& 58页& 54页& 6页& 8页& 2页& 2页& 22页& 24页
本条目相关资讯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评论(共21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固定资产"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热点搜索: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的固定资产的分类与披露
16:20:20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
  摘 要 传统的会计体制将长期资产分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资产分类并不适用于企业和投资者决策,而将资产按通用性与专用性分类,更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沉没成本 交易成本经济学 纵向一体化
  威廉姆森在他的经典著作《治理机制》中指出许多为了会计的目的而被说成是固定资产的资产,事实上却是非专用的,可以通过重新配置而被恢复。而真正的专用资产是具有高度专用性的,一旦被用于其他用途,其价值就会受到巨大损失,正是这些专用资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真正的沉没成本。而在现行财会体制中却未对此做必要的分类与披露,笔者认为这是不利于企业和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的。
  1 关于专用性资产
  交易成本经济学把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而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是描述交易的关键维度,在这三者中资产专用性是最关键的维度。对专用资产的投资总是与特定交易相联系,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因此,合约必然是不完备的,如果没有可信的承诺支持,投资方担心投资于专用资产的收益被侵占,必定存在专用资产投资不足,所以企业投资于专用资产,必须有事后保障机制,这就是治理机制。
  虽然资产专用性这个概念经常被经济学家使用,但是长久以来没有人给它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直到1985年才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指出,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一般来说,常见的专用资产有:①场地专用性,指一系列站点被相互联系密切地排列着以节约库存和运输成本;②物质资产专用性;③人力资产专用性;④专项资产,指为了满足某个特定客户的大量需求而进行的投资;⑤品牌资本等。资产专用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沉没成本,也就是一项投资一旦做出之后,若再改作其他用途就可能丧失全部或部分原有的价值,这部价值的丧失是不可弥补的。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其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时,他的价值损失越大,当在投资退出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影响投资行为的根本经济因素。
  专用性资产涉及到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方面,但不是全部,比如说作为企业固定资产的有些项目,并不具有专用性,例如一些运输设备、计算机、楼房等,这些都是通用性资产,其用途可以被配置于很多方面而基本上不损失其价值,那么这些通用性资产应与专用性资产区分开来,因为,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笔者认为,长期资产按有形和无形来分类已经越来越不具有实际价值,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亚于有形资产,所以,资产按有形和无形来分类不如按通用和专用来分类,这对企业和个人决策更具有实际意义。
  2 专用性资产对于企业和投资者决策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提供的应该是有用的信息,能为企业和投资者决策提供帮助。不管是企业的财务决策还是战略决策,都与专用性资产息息相关。
  2.1 对于企业融资决策,资产的专用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融资方式
  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债务和股权融资不仅是融资方式,还是治理结构,债务融资几乎完全按照规则运作。它要求定期支付规定的利息、建立偿债基金、在借款到期时偿付本金等,不能按期偿付就会导致破产。债务的这种规则性治理比较简洁,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了交易成本。然而,一旦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面临的不确定性升高到一定的程度,债务的这种治理优势便不复存在。随着企业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债务的优先索取权价值将会下降。债权人必然会对企业的专用性投资施加种种限制或提高利率,以保护自身的利益,但是却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增加了企业的筹资成本。股本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治理结构,它对企业保留剩余索取权,它为企业的存续立约,设立董事会并按股授权等。股本作为一种治理结构比债务更具弹性,在股东和其他相关方组成的董事会框架内股权能对企业的活动进行更紧密的监控;在应付事后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保证企业的连续经营和决策方面,更具专断力的股权能显著降低治理成本;股权比债务也更加“宽容”,无论是在增加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还是在更改投资项目方面,所以有着较多股权融资的企业就具备较强的组织弹性,而债务融资较多的企业则较为僵化。当然,两种类型的企业各有自身的比较优势,规则性治理在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较弱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成本;而组织弹性较高的企业则在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节省事后调适的成本。所以,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融资方式。&
  2.2 对于企业投资决策,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决策和对通用性资产的投资决策应该有所不同
  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旦专用性资产投资到位,就不再与其竞争对手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专用性投资形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但是由于专用性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一旦投资于专用性资产,就形成了难以收回的沉没成本,环境的未预期变化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总的说来,专用性投资增加了企业的预期收益,但是降低了企业的谈判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在投资之前要进行相比较于通用性资产而言更细致全面的分析。
  传统的财务决策关注的是现金流,采用净现金流量法、内含报酬率法和现值指数法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那么对于专用性资产而言,在采用传统的现金流分析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例如在采用肯定当量法进行决策时要赋予它适当的肯定当量系数。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对专用性资产进行投资时要设计合适的事后保障机制,避免“套牢”风险,对治理机制的分析,是决定专用性资产投资成败的决定因素。所以,企业应该在报表中披露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水平及与此相关的关联方关系等,这是投资者分析企业未来投资成败的关键信息,这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2.3 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尤其是购并决策中的纵向一体化,基本上是由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决定的纵向一体化(纵向兼并)指的是在生产工序上处于上下游关系的两个企业的合并,威廉姆森把市场和企业都看作是特定的治理结构,一项交易可以在市场中进行,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随着资产专用性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应的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因为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虽然契约可能会对某种机会主义行为做出惩罚性的规定,但它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都罗列出来,即使一方确实违反了契约,但由法庭调查损失和实施契约的诉讼也可能是成本高昂的。所以交易中的某一方在情况有利于自己的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收益而采取策略性行为的动机越来越强,投资产生了交易一方以另一方的代价获得收益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增加市场合约成本的潜在套牢问题,而另一方如果预期到他的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双方的讨价还价就不可避免了,如果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一方提前终止交易,这样做出专用性投资的一方就会蒙受损失。所以市场的治理成本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资产专用性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进行企业内治理更有效率,套牢成本的消除要通过一体化所有权来实现,这时就会发生纵向整合。当然,企业治理也是有成本的,不然企业的边界就会无限扩大。企业治理成本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激励强度弱于市场,而且科层之间的官僚性扭曲行为会降低生产效率。所以当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处于通用性资产和高度专用性(即在这样的专用性水平下纵向整合是最有效率的)之间时,将采取混合治理的方式,形成企业网络。
  企业网络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或隐含契约所构成的互相依赖、共担风险的长期合作的组织形式。包括互惠贸易、规制和特许权、单边和双边长期契约以及战略联盟、合资、控股等多种形式,之所以采取这些方式,主要是为了减少都作为市场主体的两个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使交易在更可靠的环境下进行,减少交易成本,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在企业间网络中,生产或交易活动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进行的,而是通过互惠的行动进行的,长期的互惠合作和重复交易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信息交换并产生了信任。在网络中,每一个成员都比较依赖于别的成员所控制的资源(专用性资产),即威廉姆森所说的双边依赖。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间网络作为一种富有竞争力的组织形式日益得到各个企业的青睐并迅猛发展。
  不难看出,在混合治理的情况下,必然牵扯着大量的网络企业间的关联方交易和非货币性交易,而这些都是财务报告中必须披露的内容,但是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报表使用者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在披露专用性资产的水平和具体情况的条件下,投资者才能掌握交易的全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企业应将原来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合二为一,将他们细分为通用性资产和专用资产,这对企业和投资者决策至关重要。尽管专用性资产的披露对各方决策非常有用,但存在一些相关问题尚未解决。
  3 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
  (1)是否泄露商业机密。企业的许多专用性投资及与此相关的治理结构涉及到企业严格保密的商业机密披露与否,也许关系到投资成败,如何披露、怎样披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如何确定。资产的专用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何判断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换句话说,将资产挪作他用,价值损失到底有多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不做专用性程度上的披露,那么与不披露没有太大区别。笔者认为,需要有见多识广的第三方对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做专门评估,专用性程度在一定比例以上的,作为专用性资产列示,在一定比例以下的,作为通用性资产列示。&
  (3)作为专用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列示与披露是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专用性的智力资源越来越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对此进行披露,那么对专用性资产的披露是有残缺的、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 Oliver E. Williamson 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 李元旭.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J].经济科学,2000(5)
  3 史晋川,傅绍文.纵向一体化与联合所有权——通用-费希尔公司收购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9)
  4 齐行黎,范方志.最优资本结构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J].经济问题,2005(3)
  5 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
文明上网,理性发贴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
输入验证码
北京暖冬,现在正是我们出去游玩的好时候,许多家长是不是都在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定资产成本核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