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介绍小张给小李飞刀 分集介绍办工作,小李飞刀 分集介绍给了小张5万块钱,小张跟本就没给办、钱也没给人退、小李飞刀 分集介绍就到公安已诈骗罪报

学校要从小王,小李,小张和小林四个人中随机选出两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市举办的演讲比赛,_百度知道
学校要从小王,小李,小张和小林四个人中随机选出两个人代表学校参加市举办的演讲比赛,
选到小王和小李的可能性是多少
提问者采纳
分析一共有如下可能性:1.小王,小林2.小王,小李3.小王,小张4.小李,小张5.小李,小林6.小张,小林可知可能性为1/6
提问者评价
虽然我觉得对了,但是不知道老师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吧,可能性是1/4*1/3*2=1/6,希望不是脑际急转弯啊
各是四分之一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演讲比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李是卖鞋老板,一双鞋进价20元卖30元,客人拿了50元,可是小李没零钱,于是小李向邻居换了5张10的,..._百度知道
小李是卖鞋老板,一双鞋进价20元卖30元,客人拿了50元,可是小李没零钱,于是小李向邻居换了5张10的,...
小李是卖鞋老板,一双鞋进价20元卖30元,客人拿了50元,可是小李没零钱,于是小李向邻居换了5张10的,找了客人20元。不久,邻居说那50元是假钱,小李不得不赔了邻居50元。请问小李一共亏了多少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40,如果那50不是假钱的话他应该赚10元,但赔了50元假钱,所以赔40。或者说顾客赚了20元的鞋子加20元找零,邻居无损失,所以小李赔的就是顾客赚的40
我开始算是60,后来看别人的答案,才觉得是40.这题数学本身不难。难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思维。一共也只是两位数的一道题。人际关系则是关系到了三个人。老板进的鞋,是价值20元,他给了别人,则赔了20元。我这是一步步的笨算法。他得到了30元的真钱,则是挣了10元。他给了客人20元的找零,这钱是邻居的,和小李没关系。所以这20元,就不用算在小李的帐上了。我开始算错,就是把邻居的20元钱,记在小李自己的损失上了。后来小李赔给邻居50元。他挣了10元,赔了50,则最后赔了40元。我这是一步步的笨算法。我开始的错,就是把找零的20元,和自己没关系的钱,算在小李的帐上了。后来我看别人的答案,才醒悟过来。平时人际关系精明的人,可能都不会犯我开始的错的。
40元假如小李原先口袋里有50块钱加上一双鞋,那么卖了鞋找完钱之后小李口袋里就有50+30=80元钱,鞋没了
再发现假币赔了50元之后就是口袋里只剩30了
鞋也没了所以一共亏了50-30+鞋子20=40元
要锁定一个目标啊
这个问题很简单!!!
最笨的想法来想 !看他自己亏了多少钱 看这次交易他从自己兜里拿出来多少钱 !! 邻居发现是假钱他要给邻居50元!!因为他之前卖鞋卖了30元 还邻居50元,他就要从自己兜里拿20元!!这20元肯定是亏的,再加上鞋的成本20元!20+20=40元 !!
换一种方法考虑,如果不是假钱,他卖这双鞋应该赚10元,这个环节中跟邻居不发生一点关系,可以不用考虑!!!正因为这是50元的假钱,所以他损失50元,加上之前盈利的10元,很简单50-10=40元。。
这个问题不要总把邻居混进去 跟邻居没有一点关系 他只是来迷糊大家的,让大家觉得不明白。很容易的想,就没有邻居你当时给他找了20元,后来发现是假钱一个道理!!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假如你就是买鞋的!!你一共80元!你去上了一双鞋花了20元
肯定是40若开始有100元加一双20元鞋子,算120元卖了,得50元,有150元换了50,找了20,还有130元邻居找来,给了他50元赔偿,还剩80元明显,此时亏了40元
答案很多:1 如果只算支出,进鞋20,还给邻居50,找给客人20,自己手里就落一张假50,答案就是90。2 客人给小李50,由于这50是找邻居换的,所以是真钱,按利润来算,小李是切切实实的收入了10块的真钱,继续,由于50是假钱,还给邻居,这样就是支出了40,继续,鞋子的进价是20,给顾客20,所以答案是80。3 忽略与邻居换的50,鞋子20给顾客了,找钱20给顾客了,收了假50自己留着了,所以答案是90.4 答案40的全是不动脑子的。5 所以标准答案应该是90
我开始在微博看见有5000多人次讨论这个题目,没想到这里也有这么多聪明人得出如此诸多“聪明”的答案。我们可以分三步来分析这道题:第一步,小李卖了双鞋赚了10块钱,第二步,邻居发现钱是假的,小李赔了50块,第三部,请问小李最终亏了多少钱?答案清晰可见!哪有那么多弯子去绕啊?????????
某市换届到了 王局长想当上副市长
张市委书记跟他说只要有四十万 包他当上常委
于是王局长向肥单位莫局长借钱五十万
莫局长挪用了单位公款五十万给王局长
王局长把自己的价值二十万座驾和借来的公款二十万给了张书记
自己留了三十万公款准备打点别的领导 不久换届结束
张书记调到别市拍拍
王局长只是平调到另一单位
王局长气愤难平
不久后纪委接到举报 下令审计局进驻莫局长单位查账
莫局长急了
赶紧向王局长施压
王局长不得不归还没有用到的三十万公款 还自己贴了二十万受贿款补亏空 总算把五十万钱还给了莫局长 审计查不出什么眉目
王局长和莫局长安然无恙
只是王局长气愤难平
白去了一部轿车还倒贴二十万块 莫局长也生气单位公款二十万到了张书记那里 两人决定联手匿名向纪委举报
不久张书记...
成本20元+找给客人的20元+还给邻居的50元-手里找客人乘下的30元钱=60元钱,如果要加上利润的话,则多亏10块,不过只算卖掉的钱,就不算利润 ,所以最后亏了60块钱
这个题关键点在于,谁给了假钱。假设顾客给了假钱,小李亏90;邻居给了假钱,小李就亏40。解释如下:我们可以将这分成两笔交易,假设顾客给了假钱:小李跟顾客的交易为20(鞋成本)+20(找回钱),买回一张纸;第二笔交易邻居花50块买了张纸,邻居不要纸要钱,小李给了邻居50块,把纸又买回来。这两笔交易小李一共支出:鞋(20)+ 20(找回顾客真钱)==(一张纸),一张纸换回50(真钱),邻居不要纸要钱,50元又还回去==一张纸。两笔交易总盈亏: 鞋成本(-20) + 找回真钱(-20) + 给邻居(-50)= 一张纸。忙活一天总支出90就得到一张纸,如果这张纸证明没用,当然,很可能这张纸是真的没用,那小李这一天就是 -90 = 一张纸。
另一种请况,顾客给真钱,邻居坑他,那这两笔交易:小李跟顾客交易赚10块,给了邻居50...
首先需要确认的一点,这个邻居是打酱油的!此事件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在鞋店老板还完他的50元后,他不赚不赔!所以撇开他不谈!鞋店老板的损失为:显性损失40元,隐性损失50元 假设老汉当时一分钱都没有,后来卖了鞋子,身上有了30块,但是发现假币后,赔给邻居50,此时30-50=-20元,而且还损失了一双价值20块钱的鞋子,则-20-20=-40元,即损失了40元,这个是看得见的损失即显性损失。老汉卖出的那双鞋子,本来是挣10块钱的,但是最后没挣到,这个是隐形损失,则-40-10=-50,即隐形损失50元
跟邻居换不换50元是没有
意义的,邻居最后都没有赚到,就当做没换好了
。他收进了1张50元的假钞,也可以
当作没有收任何钱
反而给了人家20元和价值20元(成
本即20元)的鞋子 所以就亏了40元哆 这样够清楚吧
答案90的都是猪脑((这道题是脑筋急转弯)):误导题一如果那50不是假钱的话他是不是应该赚10元,但赔了50元假钱,所以赔40。或者说顾客赚了20元的鞋子加20元找零,邻居无损失,所以小李赔的就是顾客赚的40 (换钱这个步骤是障眼法.邻居换了50给你.你还给邻居50可以忽略 ).换钱这个步骤可以取消.不要老是想着赔了邻居50.二 .还有一种做法 你身上就放50元和20元鞋试一下 加换钱邻居50减鞋子20元减找零20元减赔了假钱50元==等于身上还剩30 再把身上原先50元和20元鞋减身上还剩30 等于亏40 .如果算上利润是50 二 . 如果那50不是假钱的话他应该赚10元,但赔了50元假钱,所以赔40。
我认为40和50这两种答案是比较靠谱的亏损不会超过80=鞋子的卖价30+假钱50所以超过80的答案都是错误的60和90的人,都是不会计算的
首先,必须设置好一个盈亏平衡点:正常贸易情况下,鞋子卖20块,小李不赚不亏,即盈亏平衡点是(有20块钱,没有鞋子)然后按照题中的情况进行交易,最终小李手中(有-20块钱,没有鞋子)。结论:小李亏了40块
这个题目居然会有这么大的讨论,开始我没有打算回复的,但是也不得不说点什么,大多数的答案是40,60,和90,当然还有其他的答案,我的答案是40.无可厚非,我肯定不是说我自以为是,今天居然有人跟我争论起这个问题,还说我是白痴,我真的特别火,也很无语!
解说如下:把问题简化就是,其实不管有没有和邻居换钱都一样,因为邻居没有赚钱也没有亏钱,老版中最还是得到那个假的钱。
所以题目简化为:一双鞋进价20元卖30元,客人拿了50元假钱,老板找了客人20元钱。这问题就比较简单了,谁赚了钱谁亏了钱是相等的。
客人赚了20元(鞋的成本)+20(老板找的钱)=40
这里可能会迷惑大家,就是价格是30元的,所以会认为是30+20,但实际上老板仅仅只是亏了20元的鞋的成本而已,那10元钱只是利润,不算在其中(我的...
其实是赔了50元以上。首先给邻居的假钱,过来跟他换的是真钱五张10元。所以他赔了50元,但是呢还有三张(30)真的没找出去。其次,找了顾客20元,鞋子30元。50-30=20元(赔邻居),20(邻居)+30(鞋子)=50元(按商人的算法);按数字来,就是赔了20(邻居)+20(成本)=40(数学)
因为不管怎样算邻居的50元钱是不会多或少的、也就是说自己卖鞋能赚10元钱、而50元钱是假的、所以50元减去10元等于40元、也就是说他亏了40元
按照收支平衡法计算:
小李一共收到:1、邻居给的5张10元真币;2、客人给的50元一张假币。共计100元
支出:1、售价为30元的鞋子;2、赔邻居50元真币;3、找给客人20元。共计100元
所以收支平衡。
邻居给的和还给邻居的都是50元真币,故此事与邻居无关。
上式简化为:小李手中的50元假币等于售价为30元的鞋子和找给客人的20元。
由于鞋子成本为20元,利润为10元,
上式转化为:小李手中的50元假币等于成本为20元、利润为10元的鞋子和找给客人的20元。
进而转化为:小李手中的50元假币等于实际损失(成本为20元的鞋子和找给客人的20元)和10元利润。
都收了假币了就别提利润了,所以小李一共亏了40元。
如果把小李手中的50元假币看成是真钱,上述就是标准的“收入=成本+利...
这种题目不要想那么复杂,就先假设那50块是真币,那老板利润就是10块,但当发现这是假币后,就10-50=-40,亏了40元。思维方式就和高中时解某些力学题一样,用牛顿力学和能量守恒两种方法都行,但有些情况用牛顿力学要不断分析过程变化,这里加一点,那里减一点,繁琐还容易算错。用能量法考虑一下始末态一下就出来了。
共计50.解释:首先确定鞋子价格是30元不要老是想到20的进价,20到30,在你这里鞋子价值是30已经不是20块了,这里是个陷阱,利润10块也是你的钱啊也是亏出,很多40的就是忽略了这10块。实际亏出就是30块的鞋子,自己找了20块给客人【给邻居借的50块找了客人还剩了30块钱哈,邻居的50还是50,引入邻居就是陷阱,这里的50本来就不是你的】。
40元,整体来看,钱是在三个人之间倒手的,隔壁店主先出五十后得五十,所以跟隔壁店主没关系,买鞋的空手套到20元的鞋和20元的现金,赚了40元,这40元便是店主亏损的了,望采纳。
总亏40元。方法一: 就当客人用一张白纸,换走了20元的鞋子和20元找零,所以一共40.(邻居和老板间没有任何盈亏关系,因为老板先用白纸向邻居换50,后来邻居又用白纸向老板换50,不产生差价)。方法二:钞亏损50,卖鞋盈利10 ,所以40.
凡是这一类型的题,利润不计算的话,假币是多少就亏多少。这道题当然要减去利润,所以正确答案是50-(30 -20)=40(元)。这是几年前经过我们数学教研组论证过的,没错的。以后凡是做这类型的题,就直接用这种方法,不用费脑子了。
他们都是傻的,我跟你说,我弟弟给我做这样一道题目,我第一次感觉也是40,找出去20是亏的,成本20又亏,所以是40.但是你仔细想一下,你找出去20是亏钱的,然后还给那个人50,原先不是有30的零钱么,还了50,也就是说又亏了20,再加上鞋子的成本,那么他就是总攻亏了6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7、(1)阿姨,我是小张的同学,她(或“他”)今天下午突然肚子剧痛,经第三医院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应立即动手术。请带好预交手术费2000元,到第三医院。
(2)程老师,我是小张的同学,他(或“她”)今天下午突发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明天晚上不能来你那里学钢琴,具体学琴时间小张出院以后再与你联系。
科目:高中语文
根据下面语境,回答问题。
小张原计划星期六晚上7:00到程老师家学钢琴,不料星期五下午突然肚子剧痛,同学小李送小张去第三医院,经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应立即动手术,急需预交手术费2000元。小张委托小李分别给自己的妈妈和钢琴老师打电话。请根据语境,简明扼要地写出小李的电话内容。
& &&(1)小李给小张妈妈打电话:&&&&&&&&&&&&&&&&&&&&&&&&&&&&&&&&&&&&&&&&&&&&&&&&
& &&(2)小李给程老师打电话:&&&&&&&&&&&&&&&&&&&&&&&&&&&&&&&&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邮车
近读严济慈先生的《法兰西情书》,颇多感慨。严先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曾受恩师何鲁先生的资助留学法国。我以为一个物理学家满脑子装的都是天体呀、大气的臭氧层呀、光谱学等知识,没想到严先生是那样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与未婚妻张宗英在信中谈《西厢记》,谈歌曲《Long,long Ago》,谈戏剧,他的情书热烈大胆与缠绵悱恻的程度,比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情书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文采斐然。
严先生是乘邮轮赴法国的,他的情书在船上就一篇篇诞生了。他记叙着游船所经之处的风景,譬如香港的灯火、西贡湄公河上的飞鱼、直布罗陀港乞钱的黑人、红海的日出日落,他满怀温情地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倾诉给亲密爱人,把一个浪迹天涯的才子的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这些情书的时候,我蓦然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开篇的一幕也是写一艘法国邮船,不同的是那是艘归国的邮船。钱先生在写到船抵西贡时,有这样几句极精采的话:“不日到西贡,这是法国船一路走来第一个可夸傲的本国殖民地,船上的法国人像狗望见了家,气势顿长,举动和声音也高亢好些。”钱先生与严先生一样,有乘邮船负笈海外求学的经历,所以他们在写到邮船时是满怀感情的。
读罢《法兰西情书》,我很怅然。我想,在交通和通讯业极其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文字是不可能再有了。首先,航空业的崛起使地域的距离感消失了,如今去一次法国,经过十个小时的飞行就足够了。其次,电讯、网络以及电视就像一张巨大的网,人们把整个世界都罩在股掌之中,世间万事万物的风云变幻,马上就会经它们反映出来。我们能在第一时间看到“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直播画面,它给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荡,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恐怖、残忍。可是我们明明仿佛身临其境看到的这一切,却很快像焰火一样消失在记忆中,它甚至不如我们对一张诺曼底登陆的老照片记得那么真切。我们在极其便利地获得这一切“资源”的同时,对它的忆念也在减弱。情人间纸上的絮语已经化作电话中的喃喃细语,那种真正的牵肠挂肚和彻骨的思念之情,也由于这“唾手可得”的问候而减去了几分浪漫之气。如今很少有人用信件传递感情了,所以当代绝对不会再有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不会有沈从文写给三三的那些比散文还要优美的情书。当然,也不会有严济慈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对邮船的那种带着闲适之情的描述了。
那种曾笼罩着我们生活的邮车离我们远去了。有谁还能记得人们盼望邮车的那种充满了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呢& 当我们在空中飞越万水千山时,也在无形中遗失了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遗失了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那如水的缠绵。
(选自迟子建《我的世界下雪了》)
1.你认为随着“远去的邮车”,“远去”的究竟是什么?“远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的& 处可以加上“?”、“!”或双标点“?!”等,请你根据文章的整体风格和情感基调,说说这里用哪一个标点更有味道。(5分)
3.请对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价。(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内功与外功& 樊善国
&&& 当今爱好书法艺术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启功先生的。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潇洒飘逸、俊逸清新,影响远播海内外。然而有些人也许并不知道,书法只是他的“副业”。启功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红楼梦》研究、古典诗词研究、汉语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不仅如此,他还是我国文物鉴定的权威人士,是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书、画可以称得上是“三绝”。启功先生之所以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这样高的成就,是与他宽广深厚的学养密不可分的。
&&& 要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当然离不开刻苦。启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下过苦功的。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这个比喻深刻地阐明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与方法正确的关系。启功先生青年时代曾经跟随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溥雪斋先生学习绘画。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他告诉立志要当画家的启功先生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诗上,学画反倒是其次。这充分证明了单一地学习某一门技艺,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凡是大家,无不具有宽广的文化学术底蕴。要学习书法,既需要“内功”,也需要“外功”。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没有内功,就谈不上书法艺术,而没有外功,也就谈不上高水平的艺术。学习要讲求方法,而真正的方法不等于廉价的“速成”。我们从启功先生的成就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基础扎实。“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 启功先生著述颇丰,仅就书法理论而言,就有诸多著作问世。《论书绝句》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先生学问的浩瀚,也能寻到学习书法的门径。《论书绝句》是一部以诗歌的方式评论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书中收录了启功先生手书的论书绝句100首,并且对每一首诗都做了详尽的说明,其中涉及各种版本的碑帖以及有关的书籍达280多种,涉及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230多人。启功先生对这些碑帖和书法、书法理论家,大到生平事迹,小到风格流派,以至用笔的细微之处,都有精彩的分析,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真知灼见所在多有。例如,关于墨迹与碑帖的关系,启功先生主张“师笔不师刀”,“透过刀锋看笔锋”,认为观赏墨迹才能更好地学习前代书家生动活泼的点划使转,但碑刻也不可偏废,需从中揣摩出前人用笔的实际情形,而不能照搬碑帖。在用笔和结构的关系上,启功先生更强调结构的重要性,特别是他对书法结构应当符合黄金率的发现,更是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
&&& 由启功先生的书法,我想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当今的教育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注重学科体系的细致的划分,这当然极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难以在科学、艺术上做出一流的成绩。仍以书法为例,一些书法爱好者只是单纯地练习书法,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致使有的书法作品格调粗俗、缺乏高雅的气质,更谈不上书卷气。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这与书法这门高雅的艺术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现象又不仅仅存在于书法界,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一些进入决赛阶段的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令人感到既滑稽又悲哀。所以,在注重练习内功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外功的提高,这才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舍此而去求某些不着边际的“诀窍”、“速成”,只能欲速则不达。从启功先生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下列对内功与外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学习书法,对于间架、笔画的练习,可以算作内功,而对于书法以外的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则属于外功。
 B.溥雪斋先生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尽管在画艺上并没有花太多的功夫,水平却是炉火纯青。溥先生的画艺水平炉火纯青是他的内功,而其深厚的国学根底则是他的外功。
 C.对于启功先生来说,书法只是他的“副业”,而古典文献、古典诗词、汉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才是他的“正业”,因此,他在“正业”方面的成就显示了他的内功,而他在“副业”方面的成就,则显示了他的外功。
 D.内功是一个人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理论素养,外功则是与该专业有关的宽广深厚的文化学术底蕴。
2.下列对《论书绝句》这本书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论书绝句》是一部书法理论著作。
 B.《论书绝句》是一部用诗歌方式来评价历代书家、书法、碑刻等的别开生面的著作。
 C.《论书绝句》所涉及的280多种碑帖书籍和230多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是通过对每首诗的详尽说明而进行介绍分析的。
 D.《论书绝句》是启功先生内功和外功完美结合的产物。代表他书法艺术方面的最高成就。
3.培根说:“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说明(&&& )
 A.既要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尽力地拓宽知识面。
 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习书法以及其他学科莫不如此。
 C.要在某一专业有所成就,既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更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D.廉价的“速成”,不着边际的“诀窍”,就是误入歧途而健步如飞的人,欲速则不达。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自然科学,重视技术培训,且学科划分过细,专业思想过强,使得一些专业人员带有先天的严重缺陷,因此,难以产生世界一流的科学巨匠。
 B.一些人的书法作品中竟然出现很多文字错误,说明他所师从的书法名人或书法作品也是错误百出的。
 C.从一些专业歌手回答不出初中水平的文化知识题可以看出,我国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人物整体素质实在低下。
 D.启功发现了书法结构应符合黄金率,文章把它称作书法史上的一大发明,说明在启功之前,从来没有哪位书法家写字的结构符合黄金率。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伙人[美]拉尔夫·摩迪著范赤丹&&戈佑君&&译  我酷爱吃巧克力,其中最喜欢的要算是味道偏苦的那一种了。有一回,妈妈买了一块这样的,引诱得我想入非非。  恰好那会儿我正在扬谷机边给父亲打下手儿,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何不悄悄砍下一块儿呢?无疑,这早晚会被母亲发觉,不过我可以趁她尚未猜出是谁所为时就不打自招,说不准还能侥幸免遭皮肉之苦呢?  我开始伺机行动,刚一瞥见母亲出门喂鸡,我就借口渴要喝水回到屋里,我把巧克力从食品架子上取下来,掏出刀,举起来正要往下砍,忽听得母亲进屋了。我急忙把巧克力塞进前胸衬衫里,慌慌张张离开了房间。我先是溜进谷仓,藏好东西,这才拐到父亲那儿。  整个下午,我都躲躲闪闪,竭力回避父亲。他一张嘴,我就心惊肉跳,手也不听使唤。父亲询问我,我只能硬着头皮谎称有点儿冷。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那该死的巧克力呀,真让我心乱如麻、有苦难言。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只要能神不知鬼不觉让它物归原处,我就谢天谢地了。  直到离开父亲,独自走在去放牛的路上的时候,刚才那烦躁和焦虑的心情才稍微缓和,脑筋又活跃起来,我自我安慰道:这算不上偷窃,我只不过想要一小块儿,可惜运气不佳,偏巧撞上母亲进屋,不得已才揣着逃走,被弄得贼溜溜地不敢见人。看来要想摆脱目前的窘境,只有完好送还了。  我下决心要说到做到。可一想到巧克力,那甜甜的、苦苦的滋味好像就在舌尖上化开,我的决心又动摇了。我又心存侥幸地想:若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切下半英寸来,母亲兴许不会察觉。  快走到牛吃草的地方时,我又想起父亲曾说过家里的钱也有我一份,因为我也出了力,流了汗,假设这块巧克力就是用我挣来的钱买的,也能说得过去。我看,就这么着了。可是,当我赶着牛群返回的时候,又踌躇不前,犯起嘀咕来。眼看到了铁道边,我还是拿不定主意。我想这事干脆托付给仁慈的上帝来做主吧。我就从地上捡了一根干树枝。我决定把它往天上抛,然后根据枝头落地时的方向来处置这块巧克力:朝西,二话不说,完璧归赵;朝南,削去半英寸;朝东,说明巧克力是用我自己的那份钱买来的,我可以问心无愧自个儿享用。  这么想着,我就用力把树枝向上一扔。树枝落在地下,枝头基本朝西,稍稍偏南。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竭力回想那根树枝,它到底向南偏了多少度?最后我实在躺不下去了,悄悄从床上爬起来,溜到院子里。我从木头上取下斧子,就到谷仓去取巧克力。我把它拿到仓外放在畜栏底座上。那天晚上,月光如水,周围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举斧正要往下砍,忽然听见父亲叫了一声“儿子”。  我顿时目瞪口呆,一把抓起巧克力塞到贴身内衣里,赶紧转过身来。父亲抓住我的背带像拎小鸡似的把我提起来,扔到柴地上,狠狠地揍了我一顿。我敢说谁的父亲也没有这样狠的痛打过儿子。  然后他又把我拎起来,让我站直了,问我该不该挨揍。他说并不是因为我拿走了巧克力,而是不能容忍我鬼鬼祟祟,于这种勾当。“儿子,”他说,“我知家里的钱有你一份,从某种意义上讲巧克力首先是属于你的。如果你直截了当开口要的话,也许我不会拒绝。但是我讨厌你这种不正大光明的行为。你说吧,你是愿意把你那份钱和我的分开呢,还是继续做我的合伙入?”  直到这时,我才发现我当然不愿意把我的钱跟父亲的分开!当我又回到床上睡觉时,手还生疼生疼的,那是我俩刚才握手言和时,父亲用力很重的缘故。1.指出文中加粗短语的指代对象。①第二段中“一个主意从我脑子里闪过”的“一个主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四段中“那会儿,只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盘旋”的“一个念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伙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小说的心理活动描写十分出色,下面的这个描写体现了小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  只要父亲有意或无意往我这儿一瞅,我的心就嗵嗵乱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第一段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根据文意解释“易尽”和“无垠”的含义。 ①易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1)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爱伦·坡主张诗愈短愈妙,最长的诗阅读不能超过半小时。作者认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B.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能更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C.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D.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E.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蕴深远。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柔& 和毕淑敏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13.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6分)&& &&&&&&&&&&&&&&&&&&&&&&&&&&&&&&&&&&&&&&&&&&&&&&&&&&&&&&&&&&&&&&&&&&&&&&&&&&&&&&&&&&&&& &&&&&&&&&&&&&&&&&&&&&&&&&&&&&&&&&&&&&&&&&&&&&&&&&&&&&&&&&&&&&&&&&&&&&&&&&&&&&&&&&&&14.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4分)&& &&&&&&&&&&&&&&&&&&&&&&&&&&&&&&&&&&&&&&&&&&&&&&&&&&&&&&&&&&&&&&&&&&&&&&&&&&&&&&&&&&& &&&&&&&&&&&&&&&&&&&&&&&&&&&&&&&&&&&&&&&&&&&&&&&&&&&&&&&&&&&&&&&&&&&&&&&&&&&&&&&&&&&&15.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5分)&& &&&&&&&&&&&&&&&&&&&&&&&&&&&&&&&&&&&&&&&&&&&&&&&&&&&&&&&&&&&&&&&&&&&&&&&&&&&&&&&&&&& &&&&&&&&&&&&&&&&&&&&&&&&&&&&&&&&&&&&&&&&&&&&&&&&&&&&&&&&&&&&&&&&&&&&&&&&&&&&&&&&&&&&16.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6分)&& &&&&&&&&&&&&&&&&&&&&&&&&&&&&&&&&&&&&&&&&&&&&&&&&&&&&&&&&&&&&&&&&&&&&&&&&&&&&&&&&&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 (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其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由此可见,对“和谐生活’’和“和谐城市”的追求和实践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且越来越彰显在人们为城市的明天所描绘的蓝图之中。
&&& (7)建立“和谐城市”,是从根本上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形式上体现为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和谐城市”的理念对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提出更新的挑战,并将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选自百度《上海世博主题问答》)
下列有关“和谐’’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城市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徙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和谐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
&&& B.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从而使和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 C.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历史和未来的多元文化状态,制定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并融合其中的个性。
&&& D.“和谐”与“文化”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数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开始的一系列理论、主张和模型都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
&&& B.随着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都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展开。
C.作者强调了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在建立和谐城市中的重要性并且认为这些是建立多元文化“和谐城市”的根本。
D.多文化的和谐共存、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科技时代的和谐生活、社区细胞的和谐运作以及城市和乡村的和谐互动是和谐城市的表现形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记》中“大同社会”中描绘出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中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完全一致。
&&& B.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说包含着对立和统一,即通过事物内部的对立斗争,产生矛盾的各种因素或者说各方力量的均衡,从而诞生统一而又稳定的和谐。
&&& C.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和谐的重要意义。
D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心中的芦苇张弛①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的宁静浓缩成亘古的沉默,醉倒了金风,醉倒了诗人。仿佛是王维的山水诗,寻不出现实意味和历史痕迹,只有一抹淡远空灵飘浮于烟的高度,还有一份清高,一份落寞,一份不为人知也无意让人知晓的随意与散逸,原始般的单纯和清淡。②芊芊芦苇,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墨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恋,静候白霜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光泽,充满蓬松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画上生命的句号。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子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篙荡舟的少年水手,采兰撷芷,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那么,你能听到许多滩边涯际拉纤的号子和寨头镇尾浪漫的故事。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⑤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飏。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花,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弥散。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芦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暖暖的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子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碎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⑦人是孱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韧性,那种连自已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小题1】根据第2自然段概括芦苇的生长过程及特点,分条陈述。【小题2】第5自然段中写了哪几个历史场景,这些场景有什么共同之处?【小题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作者说“这根能思想的苇草,就是你,就是我”,请问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小题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试分析之。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甘肃武威五中高二九月月考语文试题(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8分)扛着铁锹进城刘亮程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就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几年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不像有些新编辑,拿着报社的版样纸做练习,画坏一张又一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去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要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口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 就这样,3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谝。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和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这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前不久,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我还会把我的妻子女儿接进城市,她们不会在城市中看到秋天的丰收景象,但会从我的劳动中感受到那片饱满的金黄色。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锨呢,怕啥。(节选自《一个人的村庄》)【小题1】作者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待城市,在作者眼里,城市有怎样的特点?(6分)【小题2】分析文章第二段中划线部分文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小题3】综观全文,分析文末“我扛着锨呢,怕啥”在文中的含义。(4分)【小题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本文题目颇有特色,作为农民典型形象的“扛着铁锹”与“进城”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映照。B.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C.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含蓄地表现了依恋土地、思念故乡的感情。D.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锹。在这里,“铁锹”已经成了一个象征物。E.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语言也很有个性,与内容相得益彰。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学年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中庸”辨义彭国华“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 “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中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小题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小题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李飞刀 分集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