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司奖惩制度范本在罪犯改造中的作用

发展监狱生产,发挥改造手段功能性作用的深入研究
发展监狱生产,发挥改造手段功能性作用的深入研究
作者:田宗国
点击数:4282
更新时间:
文章录入:
    监狱生产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其间,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几代人的辛勤和心血,铸就了监狱生产的历史功绩。今天,如何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要求,如何与时俱进,迎接挑战,不断改革与创新,推动监狱工作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监狱生产工作责无旁贷。  一、历史回顾  建国初期,面对押犯剧增、关押场所爆满、新生政权压力巨大的情况,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5月作出了“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做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的重要指示。“三个为了”的重要指示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搞监狱生产这一基本问题,也确定了监狱生产的二项基本职能,即,一是,改造罪犯;二是,创造物质财富,保证监狱正常运转。毛主席“三个为了”的重要指示,推动了我国监狱的大规模创建和发展,也推动了监狱生产的大规模发展。  在50多年监狱生产历史中,前30余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监狱只有工厂和农场,监狱生产完全由国家计划调节,没有也不需要自主生产经营。19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步将监狱生产推向了市场,监狱生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包括行业特殊、地域偏僻、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体制矛盾、劳动力制约,等等),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在近20年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中,监狱生产走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历程,而且,监狱生产职能错位问题凸现。2002年,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改革方针和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通过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消化历史遗留问题、监狱布局调整等一系列措施,监狱工作取向于“强化监狱改造罪犯的职能、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一价值核心,监狱生产回归到改造罪犯这一基本职能上。总的来看,监狱生产在5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改造罪犯的手段变化为监狱的生存手段,再由生存手段向改造手段回归的过程。  清河分局监狱生产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40多年中,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为辅。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监狱体制、监狱布局调整、监企分离的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资源经营、狱内加工业“三业并举”的局面,而且,狱内加工业逐步确立了主导地位。2002年7月,按照司法部“十六字”改革方针,完成了“分散向集中、狱外向狱内”的战略性转移,押犯全部转移到狱内,狱外资源实行 “集中统管”,监狱生产全面转向狱内加工生产,监狱专司改造,监狱工作职能、监狱生产职能得以回归。纵观清河分局54年监狱生产的发展历程,同样经历了由改造手段变化为生存手段再向改造手段回归的过程。清河分局54年的监狱生产,不仅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而且,为罪犯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岗位和改造手段,为监管改造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我分局监狱生产的发展已经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如何发展监狱生产、怎样开展监狱生产、如何充分发挥监狱生产的改造手段作用等已经成为当前以至将来较长时期内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监狱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从我分局当前监狱生产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㈠ 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效益水平不高  自2002年实施“两个转移”以来,我分局从事过38项加工项目生产,目前保留项目只有13项。五年来能保持长期稳定的项目只有7项目,其中,属于技术型劳务加工项目的只有印刷、豆腐制作、服装加工和毛织等四个项目。从容纳罪犯数量和产业效益分析,足球缝制一直处于“一枝独秀”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分局从事足球缝制的罪犯约2500人,占押犯总数的58%,加工收入占年总收入的50%以上;从事技术型劳动岗位的罪犯约750人,占押犯总数的17%,劳动收入占年收入的20%左右。  总的来看,一是,以纯手加工业为主导,没有自己的优势企业或骨干企业,在劳动项目、劳动岗位、劳动手段、劳动任务保障程度等多方面受到影响或制约,大多数时候是别人给什么我们干什么,别人给多少我们干多少,缺乏主动性和可控制性。二是,产业项目技术含量低,大多数情况下都在重复简单的动作。干警的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管理动作;罪犯学不到一技之长,整天重复着机械式的劳动动作。干警没有压力、罪犯没有动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三是,劳动效益不高。一方面,我们从事的主要是简单劳务加工,又受制于人,缺少话语权,经济效益不高就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产业简单、工艺单调、技术落后、技能低下等缺陷,不能满足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的需要。  ㈡ 与监狱人权的落实和保障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具有比较完善的监狱人权保障法律体系,我国监狱人权法律保障体系是以《宪法》为基础,以《监狱法》为核心,由《刑法》、《刑事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构成。其中,仅《监狱法》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罪犯权利的就有33条。与监狱生产密切相关的监狱人权包括,人生权、财产权、健康权、发展权、劳动保护权等。其中,以罪犯发展权问题最为突出。  罪犯发展权包括受教育权、释放后获得安置与救济的权利等。其中,罪犯释放后获得妥善安置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罪犯获释后能否得以妥善安置,直接关系到生命权、生存权这一人权基础和核心,与重新犯罪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罪犯作为弱势群体获释回归社会后,在就业、安置等方面,在一定时间内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照。这种关照显然是建立在人权保障和人道主义基础上的。但是,这种关照决不能建立在牺牲社会公平、牺牲公众利益、牺牲其它公民权益的基础上。因此,罪犯获释后能否得到妥善安置和就业,能否长期稳定地生存、发展,主要还是在于其自身是否具有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罪犯在押期间,其人生自由、社会交流、就业选择、发展提高等多种权利依法受到限制或被剥夺,因此,通过监狱生产,提高罪犯的文化知识水平,矫正恶性,更新观念,培养技能,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等,是监狱人权尤其是罪犯发展权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管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但是,我们当前监狱生产的状况,包括产业结构、管理水平、技术含量、技能水平、培训条件等,与现实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监狱生产改造手段作用的发挥,制约着监狱人权的落实和保障。  ㈢ 与罪犯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罪犯回归社会是一个必然的问题,培养罪犯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应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组成。我国现代刑罚的基本要旨是自由刑罚,监狱执行刑罚主要就是执行自由刑罚,罪犯获释后必然要回归社会,因此,监狱应当在其被剥夺自由的期限内尽可能地教育改造他们,将他们改造、培养成在心理、性格、道德、文化、技能等多方面能适应或基本适应社会需要的新人。因此,罪犯是否具有社会生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监管改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监狱生产作为劳动改造的手段,承载着矫正恶习、更新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提高文化知识、掌握技能等职能,这些都是罪犯回归社会所必需具备的适应能力。目前我们的监狱生产以纯手加工业为主,纯手加工产业存在着工艺简单、作业枯燥、技术含量低、技能实用性不强等诸多缺陷,并且,我们的生产管理水平、业务知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传授等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监狱生产依*这种产业结构、劳动模式、改造手段,远远不能满足罪犯回归社会的需求。  据有关方面研究报道,截止2003年底,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关押的罪犯中,重新犯罪率为20.1%,高于全国的12.86%,其中,25-54岁的罪犯占89.4%;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的罪犯占65%,小学学历及文盲罪犯占23.5%;“二进宫”罪犯占80.8%;无业人员占60.3%,农民占29.5% ⑴。截止2004年底,河南省焦作少管所在押二次以上判刑的罪犯374名,其中,“二进宫”罪犯占82.4%;盗窃罪罪犯占50.8%,诈骗罪罪犯占3.2%;40岁以下罪犯占88.2%;农民占59.6%,无业人员占32.6% ⑵。广西区监狱局对年期间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研究显示,盗窃罪犯占重新犯罪总量的39.7%,诈骗罪占3.4%;“二进宫”占88%;25-54岁人员占82.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文盲及半文盲人员占94.8%;农民占62.4%,无业人员占28.7%⑶ 。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达程度地区重新犯罪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重新犯罪表现出财产型犯罪多、青壮年罪犯多、农民和无业闲散人员多、低学历及文盲罪犯多、“二进宫”罪犯多、团伙犯罪增多、短刑犯重新犯罪的多、重新犯罪的间隔缩短等共同特征,其中,以钱财为目的的重新犯罪最为突出,并且逐年呈上升趋势。对重新犯罪人员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社会环境、就业安置状况、生活方式等综合调查分析显示,上次判刑改造质量不高、思想扭曲、心态失衡、生存环境不良、适应能力差、就业安置困难等无一例外地成为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据北京市监狱管理局调查结果,重新犯罪人员中,64.2%人员没有稳定收入,78.4%人员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56.2%人员认为“政府一直没有为我安排工作”,21.4%人员表示“我一直找工作但一直没有找到”,22.4%的人员表示“我没有技术特长、找工作很困难”。⑴& 刑释人员回归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重新犯罪形势严峻,作为“三大改造手段”的基本组成要素,监狱生产如何发挥其手段作用,以提高罪犯适应社会能力,预防、减少重新犯罪,已成为当前监管改造工作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㈣ 与罪犯改造质量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经过近五年的监狱体制改革,至2000年,我分局完成了监狱体制改革,监企顺利分离,监狱职能得以回归。至2004年,随着“狱外资源集中统管”的顺利实现,又完成了狱内监狱生产管理和狱外资源管理的分离,实现了监狱专司改造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监狱职能。同时,监狱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良好态势下,作为罪犯劳动改造载体的监狱生产必须从过去的经济手段回归到改造手段,不断强化监狱劳动改造职能。监狱劳动改造职能是否得到强化,监狱生产服务于监狱改造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必须通过罪犯劳动改造质量得到体现。罪犯劳动改造质量综合体现在劳动出勤率、劳动遵规守纪率、劳动生产率、劳动增长率、劳动质量水平、劳动技能水平、好逸恶劳消除程度和劳动观念更新程度等多个方面。通过对我分局近五年监狱生产成果的调查分析显示,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下降、劳动增长率降低、劳动质量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停滞不前或退化的趋势,而且,罪犯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等等。通过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显示,重新犯罪人员普遍存在心理失衡、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无一技之长、就业困难、难以适应社会竞争等问题。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作为劳动改造的载体,监狱生产本身存在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简单手加工产业为主的监狱生产虽然为罪犯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岗位和劳动手段,但是,在质量上并没有为罪犯改造提供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劳动岗位和较为先进的劳动手段,也就是说,简单手加工产业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罪犯改造手段”的职能。当前,我们对监狱生产的投资主要在于改善劳动环境和提高劳动保护方面,如厂房改造与建设、劳动保护设施和装备、完善安全设施等,但在生产设备设施、生产管理水平、工艺技术教育、职业化技能培训等这些基础硬件、软件方面的投入则严重不足。这种现状不可能保证罪犯更好地学习技能和管理,难以提高罪犯劳动的积极性,制约着罪犯劳动改造质量的提高。  三、对监狱生产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㈠ 准确把握监狱职能和监狱生产的关系  《监狱法》明确指出:“监狱是国家的刑法执行机关”,监狱应“正确执行刑罚,惩罚与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明确了监狱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基本任务是――依法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劳动改造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监狱生产是劳动改造的载体,是履行监狱职能、实现监狱工作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监狱生产应首先考虑如何服从、服务于改造罪犯这个中心,促进监狱职能的实现。其次,监狱生产是罪犯劳动改造的载体和实现形式,是随着罪犯劳动的演变和监狱职能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必将随着监狱职能的需要和发展而改变、发展。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于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既是监狱生产改革的重要要求和目标,也是实现罪犯劳动改造、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条件。  ㈡ 正确认识和把握监狱生产的内涵和实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我国创造性地把生产劳动引入到刑罚执行工作中,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不仅是我国行刑制度人道主义的体现,也是监狱行刑制度文明科学的标志。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不是经济实体单位,但出于改造罪犯的需要必须组织罪犯劳动,监狱生产作为罪犯劳动改造的载体,具有鲜明的刑事法定性、明确的非单纯经济性。监狱生产为罪犯劳动改造提供劳动岗位和改造手段,这是由教育刑改造罪犯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宗旨所决定的。监狱对罪犯执行刑罚实施劳动改造的需要,推动监狱生产的持续发展。监狱生产的非单纯经济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讲求经济效益,正相反,监狱生产必须讲求成本和效益,通过改造罪犯,努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为监狱建设、发展以及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创造条件。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监狱生产具有政治属性,其根本目的是为罪犯劳动改造提供劳动岗位和手段,把罪犯改造成为具有社会生存能力、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其次,监狱生产同样具有经济属性,其经济属性要求通过开展和管理生产活动,追求利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财富,为监狱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㈢ 正确认识发展监狱生产的目的和意义  监狱生产源自于罪犯劳动,是从罪犯劳动派生出来的生产活动,是劳动改造罪犯的载体和实现形式。罪犯劳动的性质是对罪犯进行矫正的一种手段。监狱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罪犯提供手段和条件,让罪犯改过自新,养成劳动习惯,学到专业技能,提高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犯罪,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的监狱工作方针战略性地解决了现代我国生产劳动的手段作用和改造人这一宗旨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作为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与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刑罚制度的文明性,与古代及资本主义国家以劳役作为惩罚手段和以罪犯作为劳动力具有本质的区别。发展监狱生产,实质上就是发展劳动改造罪犯的手段,促使监狱生产与时俱进,服从于、服务于改造罪犯这个中心,促进监狱职能的实现。  ㈣ 正确认识监狱生产非营利性的内涵和本质要求  为罪犯提供劳动岗位和劳动手段,这是监狱生产的核心内容,也是监狱生产存在的必然性要求。在监管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出现了求稳怕乱、不求功但求无过等现象。甚至认为,监狱生产是“副业”,搞监狱生产是“不务正业”,“监狱经费由国家财政保障,只要罪犯有活干、不闲着、不出事就可以,没必要考虑经济效益”等认识。就是在从事监狱生产工作的一些同志中,也存在“低人一等”的想法,甚至觉得在提拔任用上也比其他部门的同志慢一些,等等。这些认识减弱了发展监狱生产的使命感、责任感,严重制约了发展监狱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监狱生产的非营利性。监狱生产的非营利性是指,监狱生产不能把追求利润作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利润只是组织改造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的副产品,而不是主产品。但是,非营利性并不否定监狱生产在保证罪犯改造质量的前提下,参与市场竞争,讲求经济效益,获得利润,为监狱工作服务。其次,发展监狱生产、创造财富、获得经济效益,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并不发达。随着国力的提高,监狱经费财政保障程度也只能逐步得到提高,采取“等*要”的方式解决经费问题,只能是不现实的空想,结果只能窒息整个监狱事业。第三,监狱生产获得经济效益也是改造罪犯的内在要求。监狱生产为罪犯提供劳动改造岗位和手段的最终目的是使罪犯悔罪,改过自新,刑释后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监狱生产要讲求经济效益,必将发展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如果让罪犯长期在产业落后,经营不善,管理水平不高,劳动技能、管理意识、劳动效率等相对落后的环境中进行改造,很难保证罪犯刑释后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很难调动罪犯劳动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监狱生产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也是符合监狱工作和广大干职的根本利益。监狱经费由国家财政保障,并不意味着国家大包大揽。因此,通过发展监狱生产,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将有助于满足广大干职物质文化的需要,有助于改善监狱工作和罪犯改造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助于提高监狱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监狱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减轻经济负担。  因此,我们应当纠正“放弃监狱生产”、“让监狱经济退出市场”、“监狱生产不需考虑经济效益”等错误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改造罪犯的政治属性和创造财富的经济属性统一到监狱工作中、统一到市场经济中,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  ㈤ 科学设置、合理规划监狱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  清河分局在落实司法部“十六字”改革方针、实现“二个转移”、“狱外资源集中统管”后,为监狱专司改造工作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何提高产业水平、产业质量则成为了当前我分局监狱生产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一是,大力发展技术型劳务加工业,尽量减少、逐步替代纯手工加工业。劳务加工业由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等优势,已经成为监狱生产的一个热点。我分局罪犯劳动自2002年7月起,实际上已经全面转向到劳务加工业方面。纯手工劳务加工业在实现“两个转移”初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了罪犯作吃闲饭的问题,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缺陷,难以满足监狱改造工作的需要,在监狱生产中,纯手工劳务加工业最终将被技术型劳务加工业所替代,这是由监狱生产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大力发展技术型劳务加工骨干产业(如服装、鞋帽、玩具、五金、箱包、工艺品,等等)已成为当前发展监狱生产、提高罪犯劳动改造质量的重要选择和实现途径。二是,适度建立“狱内国家企业”。劳务加工业无论是纯手工加工业还是技术型加工业,从企业性质和管理体制上讲都是属于“狱内社会企业”,其运行特点是,由社会企业(主)向监狱提供生产原料、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社会企业(主)与监狱一道组织罪犯生产,产品由社会企业(主)负责销售。以劳务加工为主体的“狱内社会企业”存在着生产过程的依赖性、加工项目的不稳定性、生产效果的低效性、技术技能训练的有限性、罪犯劳动价值取向偏移等缺陷,对监狱生产的矫治功能、激励机制、罪犯习艺等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由政府投资,提供设备、原料、技术甚至管理和市场(或者部分市场),适度组建一些“狱内国家企业”,将有效减小监狱生产存在的风险和难题,促进监狱生产职能的发挥和实现。历史上,我分局管辖的机械厂、造纸厂、制砖厂、粮食加工厂等“狱内国家企业”,为罪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岗位,包括车、镗、刨、铣、电、气、焊、组装、模型、司炉、维修等等多种岗位、多个工种,罪犯在劳动改造中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非常贴近社会生产的需要,更加容易适应回归社会的需要,更能激发罪犯学习、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㈥ 不断创新、完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  监狱生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随着罪犯劳动的演变和监狱职能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也必将随着监狱职能的需要而改变,在新的时期,新的监狱工作实践必将为之赋以新的内涵。在新时期的监狱工作中,监狱生产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矫正功能、培训功能、稳定功能和财富创造功能四个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狱生产的作用,如果仅仅依*某一个或某几个机构、部门,或者依*某一项、某几项政策是不可能得以实现或者完全实现,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因此,监狱生产必须与时俱进,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以监狱工作宗旨为根本,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包括,监狱生产布局与规划、监狱生产产业定位与建设、监狱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安全保障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矫正机制、习艺机制、竞争机制、奖惩机制,等等。通过体制规范、制度保障,促进监狱生产的调整和发展,不断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推动监狱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书目:  ⑴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重新犯罪”课题组:《首都在押重新犯罪情况的调查、原因及对策分析》,载《首都监狱论坛》2005年第2期,第4页-8页。  ⑵ 滕超等:《关于二次以上判刑罪犯犯罪原因的抽样调查分析》,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2期,第18页-19页。  ⑶ 广西区监狱管理局课题组:《广西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得调查与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5年第11期,第40页-46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5篇热点文章
最新5篇推荐文章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及对策--《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现状及对策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我国监狱系统开始了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探索与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监狱管理制度与方式的不断更新与完善,越来越强调对罪犯行刑的人道化与科学化,因此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也随之在我国监狱罪犯管理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是现代监狱管理与教育改造罪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在新时期的深化和拓展,是管理与改造罪犯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工作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在梳理前人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研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界定罪犯心理矫治概念与涵义入手,通过实证分析及国内外情况比对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我国目前监狱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现状,并结合当前监狱管理中开展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江苏省某监狱罪犯的心理矫治实践为例,深刻分析当前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借鉴国外监狱管理中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就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论证与研究,对罪犯心理矫治地位设计、监狱心理矫治机构设置、工作队伍的建设、工作机制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指出了构建罪犯心理矫治理论模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新时期罪犯心理矫治制度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即加强适合国情的罪犯心理矫治理论研究;健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加强罪犯心理矫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系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D926.7【目录】:
摘要5-6Abstract6-101 绪论10-18 1.1 研究背景10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10-12
1.2.1 选题的目的10-11
1.2.2 选题的意义11-12 1.3 文献综述12-16
1.3.1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国外研究现状12-14
1.3.2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国内研究现状14-16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16-18
1.4.1 研究方法16
1.4.2 结构安排16-182 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与实践18-24 2.1 罪犯心理矫治的涵义18-19 2.2 罪犯心理矫治相关理论及研究19-22
2.2.1 犯罪动机理论19
2.2.2 行为矫正理论19-20
2.2.3 心理矫治理论20-21
2.2.4 回归模式理论21
2.2.5 罪犯心理矫治的理论研究21-22 2.3 罪犯心理矫治理论与实践在监狱管理领域中的作用22-243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现状:以江苏某监狱为例24-32 3.1 江苏某监狱罪犯管理及心理问题分布实际状况24-27
3.1.1 某监狱罪犯管理的现状24-25
3.1.2 某监狱罪犯的罪行特点25-27
3.1.3 某监狱罪犯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分布情况27 3.2 某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现状27-32
3.2.1 从事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构成分析27-28
3.2.2 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8
3.2.3 开展罪犯心理测试与心理评估工作28-30
3.2.4 开展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30
3.2.5 开展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30-324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32-41 4.1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32-36
4.1.1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理论研究不够完善32-33
4.1.2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存在缺陷33-34
4.1.3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34-35
4.1.4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在监狱中定位存在偏差35-36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36-41
4.2.1 罪犯心理矫治现行理论亟需本土化36-37
4.2.2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37-38
4.2.3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与水平有待提高38-39
4.2.4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定位存在问题39-415 国外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验借鉴41-46 5.1 美国罪犯心理矫治经验借鉴41-43
5.1.1 美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内容41-42
5.1.2 美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专业人员构成42-43
5.1.3 美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经验值得借鉴之处43 5.2 加拿大罪犯矫正经验借鉴43-46
5.2.1 加拿大罪犯矫正工作体系43-44
5.2.2 加拿大罪犯心理矫治实践准则44-45
5.2.3 加拿大罪犯矫正中心理矫治实践状况45-466 罪犯心理矫治管理工作的建议与对策46-51 6.1 加强矫治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研究46 6.2 建立健全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46-47
6.2.1 完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体系建设47
6.2.2 发挥三层心理矫治工作体系的作用47 6.3 提高矫治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47-49
6.3.1 建立严格与科学的选用制度48
6.3.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48-49
6.3.3 强化激励考核机制49
6.3.4 推动心理矫治职业化进程49 6.4 建立完善的罪犯心理矫治操作系统49-51
6.4.1 建立科学的心理矫治操作流程49
6.4.2 改变目前形式化的操作内容49-50
6.4.3 建立心理矫治理论模型50-51结论与建议51-52致谢52-53参考文献53-5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世杰;;[J];边缘法学论坛;2011年02期
纪智媛;;[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马建升,韩卫东;[J];中国司法;2001年05期
江苏省南京监狱课题组;[J];中国司法;2004年03期
刘强;[J];中国司法;2004年04期
吉春华;[J];中国司法;2005年11期
卢薇;;[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刘胜利;;[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郭世杰;;[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6期
狄小华;[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徐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蔡琴凤;李晓驷;谢雯;周晓琴;季益富;刘寰忠;全艳玲;江琳琳;;[J];安徽医学;2010年04期
吴贝贝;曹召伦;何成森;;[J];安徽医药;2011年03期
吉执来;;[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张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刘四英;桑青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郭莲荣;[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郭莲荣;[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梁修;胡青梅;;[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莉;;[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张贵英;;[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施琪嘉;;[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李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丁俊武;;[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聂振伟;;[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洪芳;;[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刘晓英;;[A];玉溪市第四届精神科学术年会暨心身疾病综合治疗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赵国玲;;[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洪朋;[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高志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王儒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付艳芬;[D];西南大学;2011年
李静;[D];西南大学;2011年
陈荣;[D];西南大学;2011年
赵志英;[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张瑞星;[D];郑州大学;2011年
张驰;[D];长安大学;2010年
毛爱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明涛;[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马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尹晓茹;[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秦赟;[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李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钟海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毕静;[D];苏州大学;2010年
陆光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顾立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曹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章恩友;[J];中国司法;2002年08期
章恩友;[J];中国司法;2002年09期
朱幼明;[J];中国司法;2003年07期
时奇文;李秋香;;[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胡敏辉;唐秋萍;;[J];法制与社会;2009年09期
马立骥;杨国强;潘华春;张敏;;[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04期
叶扬;[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狄小华;[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章恩友,于海霞;[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孔彦格;;[J];中国司法;2007年02期
徐轶元,耿文秀;[J];心理学动态;1999年01期
章恩友;[J];中国司法;2002年09期
刘邦惠;[J];政法论坛;2000年04期
董江涛;王昌盛;;[J];才智;2009年33期
章恩友;[J];中国司法;2002年08期
章恩友,于海霞;[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李艳秋;;[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年11期
涂崇禹;;[J];政协天地;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胜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刘邦惠;;[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秦海莲;;[A];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年度)[C];2003年
阮浩;;[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赵文文;;[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唐志科;潘菲;;[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刘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赵呈美;;[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刘邦惠;;[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郑弋 苏玉轩;[N];江苏法制报;2006年
常仁旺;[N];太行日报;2011年
通讯员 杨鹏程 建群 周勇;[N];安徽日报;2003年
通讯员陶惠;[N];昌吉日报;2009年
郑弋 刘胜利;[N];江苏法制报;2005年
丹波;[N];人民法院报;2000年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刘邦惠;[N];检察日报;2001年
李芳;[N];河南日报;2007年
苏玉新;[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王广星 吴楠;[N];法制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素芬;[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吴宗宪;[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李凤鸣;[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刘强;[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蒋贤孝;[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杨帆;[D];武汉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睿;[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李超;[D];安徽大学;2011年
庄娥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姜吉峰;[D];苏州大学;2012年
毛燕静;[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沈园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何雄飞;[D];河北大学;2010年
庞振东;[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夏华龙;[D];西北大学;2011年
秦谨;[D];云南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奖惩制度实施细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