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实效是什么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热&&&&&★★★
【字体: 】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759&&&&更新时间: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Culture――CAC
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也是一个班级独特的精神和风貌的体现,它具有凝聚、约束、鼓舞和童话的作用,是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生成的不竭源泉。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德育知识这种显性德育,班级文化建设应算是一种隐性德育形式。但这种隐性的德育的作用却不可小觑,若能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必能极大地增强班级德育的实效。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建设班级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物质环境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优良品德形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也是班级文化的表层。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这些至理名言都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教室环境的设计、布置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只有彻底改变那种有环境而无环境文化的状况,才能使教室环境的设计和布置真正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其实,设计、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既是一个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因为当师生置身于洁净优美的环境之中,他们会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自然而然便会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此时,环境就如同一位沉默而又风范的老师起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这个道理我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来验证:星级酒店光可鉴人的大厅地板上绝对看不到垃圾,因为人们舍不得破坏;在武汉最亮丽的地方――汉口江滩漫步,你看不到吵架的人,不用担心小偷,因为人们不敢去亵渎。这就是环境育人的例证。此外,优美的环境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优化班级环境首先要求是美化和净化,同时,班级环境布置也要突出人文性、艺术性。班级环境布置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班级环境布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创设美好环境的同时,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培养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增强为集体工作的责任心。
在我的班级里,教室外走廊墙上展示着学生们每天读书思考的成果――“每日读思交流单”,每天展示三份,同学们常在这里驻足留连,欣赏品评。这小小一角,令我班读书之风长盛。教室前门贴着一张笑脸娃娃,下面有一排字:微笑是我们最好的名片。每天看到它,学生们就会得到提醒:我是微笑的吗?从而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校生活。走进教室还会关注到我们的行为规范系列贴纸。卫生角贴的是“挂好理顺,悦目赏心”,放饭筐的一角墙上贴的是“摆齐理净显素质”。黑板左侧贴的是“用心思考,学会倾听”,右边是班级小画家的一幅画:众人拾柴火焰高。为理顺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使之和谐,我请学生写了两个条幅张贴在教室墙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先施于人”,“班级有我更温馨,人生有梦才精彩”,以此引导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和平相处,互不冒犯,相安无事是底线;施爱于人,发光发热是更高要求。教室前方黑板上端的五星红旗为中心的班级“守时遵纪、用心尽力”,后方黑板上面是以班徽为中心的班级追求“追寻快乐,诠释美好”。还有一面墙上展示了我班两年来所赢得的十四项荣誉以及学生在各类活动比赛中获奖的奖证复印件。另外常办常新的黑板报也是我班的亮丽风景,除了学校要求一定要办的已指定主题的,我班总会根据班情办我们自己需要的黑板报。而且每期黑板报一定有一个板块叫“梅老师寄语”。有这样环境的班级,学生们应该会很喜欢吧――毕竟这些是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和布置的嘛!相信他们在这里会安心、舒心、有信心!
二、优化班级管理制度,形成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不仅为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考评提供依据,而且对全班师生的言行举止起着调节、指导、教育的作用,此外,班级制度文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优化班级管理制度首先要使规章制度人性化、民主化。虽然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为了约束成员的行为,达到规范化,但也要注意规定的内容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应过于严格,过于死板,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班主任若能适当引导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过程,就能使学生在参与制订规章的过程中,感受到规章制度是学生自身形成良好道德情操的内在要求,使原本外在的硬性的指令变为学生内心合理的认同。
在建设班级文化制度的过程中,我主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为依据,同时根据班级实际,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我与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以下制度,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班级一周小结制度,值日班长负责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
我认为,制订和实施制度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注意:
1、抓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新生入校之时、班级成立之初新学期伊始都是制度建设的好时机。学生刚入校门,就要做好入校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规范,重视行为规范的落实,同时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在每届班接班之时,或每学期伊始我都会发表“开学第一课致辞”,提出我的治班方略,明确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班级的行为界限在哪里,最高标准是什么;也让学生知道从进校起到离开校园,每段时间该干什么,达到什么标准可以得到表扬。
2、重视学生主体。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所以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班级制度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制订。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在我的班级里,我实行了值日班长报名制,只要报了名,就能当班长,这一轮没排上,下一轮一定当,让每个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人都可当班长,人人都应为班级承担责任,于是,一份责任感就在报名、履责的过程中产生了,增强了;我还实行了班级大扫除志愿者制,按任务多少实行先报名先入选原则,志愿者均记录在册,一年评出一批“年度志愿者”予以表彰,这个制度培养了学生履行义务责任的主动性、激发了“我为人人”的主人翁自豪感;我还实行了班级事务评议制,班级难事、坏事统统放到桌面上,大家来摆现象、谈看法、商量解决对策,之后再来施行,以此形成正确的班级道德舆论导向。而这个正确的导向,又会促使每个班级成员力求做出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3、要将“硬制度”和“软管理”相结合。制度是硬性的,但制度的实施不应是简单的执行,而应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和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制订制度的原因和意义,从而使学生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班级管理中,我依照学校制定的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细则中的最高标准来要求学生,并讲清这样做的理由。例如:为什么要好好做眼保操呢?因为同学们每天用眼时间长,眼睛很疲劳,一天做两次眼保操,共计十分钟,多多少少可以缓解一下疲劳,减缓一下近视加深的速度。眼睛一生为我们服务,做为主人,对它好一点是应该的!如果喇叭坏了,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喊节拍,照做不误,毕竟做眼保健操爱护的是我们自己的眼睛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各项规章要求并不是蛮横无理的强制性命令,之所以要求大家执行不是为了评分高,而是为了大家好!
我班也有不守时惩罚机制。早上迟到的同学只需在黑板右角上写几个小字:“××迟到××分钟”,然后回位站立1分钟,以此示意同学们自己很抱歉没被能守时。整个过程中大家各行其事,不去特别注意迟到者。迟到者应在当天上午任何一个自认为合适的课间找我说说迟到理由,说实话,即可,我不核实。很难想象,有人会恨这样的制度,会不愿去遵守它或是故意钻它的空子。
4教师在执行制度的过程教师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应发挥率先垂范的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躬身实践,方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今后对学生的教育。在管理中,只要我没做到,一定先说“对不起,同学们!我错了!”再按制度处罚的要求来自我处罚。此外,教师唯有通过实践,才会发现制度中有待改善的方面,从而促使制度进一步完善。
5、制度的实施要持之以恒。制度的执行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只制定不执行。要长期坚持,要注重落实。
6、制度的实施要公开、公平、公正。班级制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好或者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就对这个学生的问题回避或从轻处理。一定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制度从实施之日起,就要保证它的公正性。
三、优化班级精神氛围,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个班级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是每一个成员共同参与和创造的,但它一旦形成又对每个成员发生作用,使他们达到价值和行为的一致。如果学生长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中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也能陶冶一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努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蓬勃向上的精神。  
要形成班级精神文化,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努力:  
1、教师做好人格精神示范。
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得益于班主任的悉心指导,也离不开班主任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魄力。“教育劳动,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劳动者本身就是劳动的工具,教师本身就是教育的手段。”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公正、敬业态度、仁爱精神等,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实际上就是学生当前与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是相当重要的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学生跟我对话,我停下所有活儿用心倾听;教室里的水喝完了,我主动换上;地面上的纸屑我弯腰捡起;学生的东西掉地上,看到我一定帮他拾拾;大课间活动了,我主动关灯……我相信,我的一举一动都落在了学生的眼里,也印在了他们的心里,慢慢地也会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班集体良好的精神环境还得益于丰富的课余生活。通过培养学生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会与人合作,协调人际关系,在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接受精神的洗礼。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班级活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军训、运动会、艺术周等。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对于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起很大作用。鉴于此,在军训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培养班级凝聚力;认真组织学生参与艺术节,培养集体荣誉感。另一类是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我的班级里,我还曾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展开辨论、演讲,请心理专家与学生就共同的心理困感进行交流辅导,还组织学生赛篮球、放风筝、观菊展、赏文物、在桂香、寻春迹……也曾组织学生中秋节自备礼物去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双休去敬老院为老人做清洁、陪老人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让他们开心。回来后,我都召开了主题班会予以总结并制作墙报展示,让参与活动的同学为尽责而分外骄傲。
3、根据学生学段或班情,确立教育侧重点,形成阶段特色。
20089party
5、培养的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最能调动一个班级学生情感的,最能体现班级凝聚力的莫过于一年一次的校运会。在校运动会期间,一方面,我尽可能地动员每一位学生参加运动会,同时把没机会参加运动会的学生组成宣传组、后勤服务组、卫生清洁组、安全保卫组,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校运动会中去,让他们懂得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出一份力。每次运动会,我班的各项活动都能在紧张而又有序的气氛下运行,往往是既取得了良好的运动成绩,又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收获非常大。
在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意识到:1班级精神或班训的达成既要符合时代对中学生的要求,又要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各班学生的特点相结合;2班级精神的形成一定要有学生们广泛参与和集体认同,并在由班级组织和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加以渗透和强化。
综上所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排列是由根据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排列,它们层层递进,但三者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体现师生共同的欣赏品味,而环境的维护要靠制度做保证;班级制度中有维护环境方面的要求,同时又是形成班级精神的必要保证;良好的班风必然依托洁净优美、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和师生共同参与制定、修改的完善制度。只要班主任老师们愿意花大力气从这三个层次着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就一定能建设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老师们所进行的德育就一定能取得实效。
文章录入:admine&&&&责任编辑:admine&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武汉市七一中学版权所有加强德育管理
多渠道提高德育实效
[自动时间]
[标题菜单]
[栏目导航]你当前的位置:
加强德育管理&&&
多渠道提高德育实效
9019902001
199054()()24
19923540100009821
106228162530
2210097710
1982100199650019971998BP
[相关新闻列表[请勿编辑]]德育实效是什么_百度知道
德育实效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混凝土 低碳建筑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论文关键词】 建筑工程 事前控制 事中控制 事后控制 质量控制
  【论文摘...摘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且数...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 管理职责分配
  论文摘 要: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建筑施工...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