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退税率文库升级产品结构为什么面临升级 怎样升级 有什么建议?

铸造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与高端铸件的研制与发展(1),行业资讯,铸峰合金
铸造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与高端铸件的研制与发展(1)
所属类别: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
您现在的位置:
>>&铸造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与高端铸件的研制与发展(1)
关于我们 ABOUT US
产品展示 PRODUCTS
新闻中心 NEWS_LIST
技术咨询 CONSULTATION
如果您有任何的疑问,请给我们
联系我们 CONTACT
电话:400-889-7693
传真:025-
地址:南京市 中央路19号 金峰大厦 1702室
& 2014 ZHUFENG ALLOY.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trademarks and trade names ar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升级
内 容 提 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呈飞跃式发展,与国际经济联系愈来愈紧密,并且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至2010年,我国超过德国,出口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加工贸易在这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但解决了我国的很大一块就业问题,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当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如: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产品附加值低,被外商掠夺太严重,挤压民营企业生存空间等等。
因此,本文通过借鉴“苏州模式”的优劣,充分分析现阶段加工贸易的特点,发现其不足之处的原因,从中提出一些适合改革现有加工贸易模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本文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阐述加工贸易的含义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以及加工贸易发展的历史、它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贡献和它的特点,从中论证出加工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尤其是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与层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部分阐述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通过理论印证其发展的正确性、快速性和理所当然带来的缺陷。
第三部分阐述苏州模式的成功与不足,因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途径的一个缩影,借以此提出通过改良当前加工贸易方式,弥补其不足,由此引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一、&&&&&&&&&&&&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一)& 加工贸易概述
加工贸易是随着国际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为各国普遍采用。
1、& 加工贸易的含义
根据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的规定,“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因此,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以商品为媒介的再出口业务。常见的加工贸易形式主要有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等。
2、& 产业结构升级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我把它简单定义为:通过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由低端产品生产为主,或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为主,向高端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移。就中国现在的国情和实践而言,我认为实现民族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按如下途径实施:
通过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壮大,建成有影响力的企业,即:从普通的、低附加值的简单生产加工向产品的设计、营销挺进,由简单依附于外贸订单到建立自已的营销网络,直至有自己的品牌,从而创建出有影响力、有规模性的企业。
通过大企业地缘影响力,发展出区域性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即:由区域的单一性的加工企业通过自身升级发展壮大,从而对周边社会的生产行业影响,逐步扩散、扩张、吸引、融入上游原材料生产和下游成品及配套其生产的辅助性行业,从而在此区域形成以某一终端或近终端产品为主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它对此类产品的国际化生产产生成本、产品质量、产品种类及研发上的绝对优势,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
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后,推动核心大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主体产品向高端发展,进而提高高端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使得产业结构有了质的变化。
这些升级,核心是生产企业的升级,从而促进整个区域仍至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升级。
(二)&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和特征
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经济学家的分析,把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简要如下:
第一阶段(),即初始阶段。它受益于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此阶段的加工贸易产品,主要集中于食品、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第二阶段(),进入提速发展期。此时,因我国出台了鼓励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引得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加快了产业转移的速度,同时,部分欧美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促进了加工贸易飞速发展,推动了加工制造能力的日渐提高,使得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开始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双高"方向演变,其中,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受益最大。
第三阶段(1995年以后至今),暴发式的发展。在中国加入WTO鼓舞下,外界环境突然变得宽松,使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将成熟的技术与制造工序直接转移到中国,把我国一下子变成“世界工厂”,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发生质变,由劳动密集型占绝对主导地位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出口额在1996年外贸总出口额的比重提升了6个百分点,达50.6%,然后一直稳定保持在55%左右。地区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如:东南沿海地区因处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迅速,除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大量的接受到新兴产业的引入,使得该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迫于成本压力开始出现向内陆逐渐转移,使得内地及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由低端农牧业、矿业开发或能源开发为主导的低端产业逐步向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
2、& 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根据如下数据说明:201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全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1577.6亿美元,增长27.3%。其中出口7403.3亿美元,增长26.2%;进口4174.3亿美元,增长29.5%。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229亿美元,扩大22.2%,相当于当年总体顺差规模的1.76倍。加工贸易顺差成为2010年主要顺差来源。加工贸易的地位由此可见。
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经官方、民间及经济学界普遍认可的,我总结这些意见后,大概如下几个方面:
在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207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7.6%;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727.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
由外而内带动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刚开始,因本土原材料工业与加工业生产技术的水平低,无力给外商的加工贸易提供装配业务。为此,外商投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本地化。所以,据统计,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80%至90%属于本土生产。
由于外资的大量引入,带入了大量的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了大量较先进的产品,改变了我国产业产品的供给结构,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其中,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把我国由最初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如:纺织、轻工制成品,发展到现在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为主,如:以机电出口为主。
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外商到我国投资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外商大量的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我国大批的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提高了我国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
4、&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我国的加工贸易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不少学者对其作过一些总结,我将其归纳后,认为形式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在发展方式呈政策引导性特点,例如:政策引导出以“进料加工”方式为对外的贸易的主体。1989年,外经贸部颁布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加强进料加工复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极大地促进了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53.1%。随后,进料加工的地位一直持续上升。到2010年,进料加工总额增至约9000多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约80%。
其次,主体结构呈跨国公司性为主的特点。原因为:90年代中期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华投资,把中国视为其为制造基地。据统计,年期间,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达48.5%,90年代中期以后就超过半数,1997年为64%,到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的82%。因此,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再次,区域格局呈由东向西波浪式推进。这主要是因为受对外贸易政第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两省,有数据显示,1987年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135.16亿美元,占全省贸易进出口总额的64.25%,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0.45%。虽然之后不断扩大区域,但仍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据统计:2010年,加工贸易额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省依旧占据首位。2010年全年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46.6亿,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比上年同期增长28.4%。其中,出口4532.0亿美元,增长26.3%,进口3314.6亿美元,增长31.5%。2010年广东实现外贸顺差1217.4亿美元。数据显示,2010年广东进出口值低开高走节节高,下半年屡创单月历史新高。2010年12月进出口总额更是达到了796.9亿美元,逼近800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71.1亿美元和325.8亿美元,均创下广东单月外贸的最高记录。据统计,2010年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460.8亿美元,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近六成;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684.6亿美元,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34%。
最后,产业状态呈由低向高上升。它表现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之初主要集中在一般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992年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开始逐步向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方式过渡。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727.6亿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总额达9050.8亿美元,进出口占30.4%。具体数据如下表。可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已经开始转向劳动力密集、技术密集相结合的方式,在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例不断提高。
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
文章来源:商务部产业司
金额单位:亿美元
一、按贸易方式
二、按企业性质
三、按产品类别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生命科学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二、&&&&&&&&&&&&
加工贸易的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 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看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根据国际贸易学的比较优势理论,我认为有如下二种观点较能说明问题: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即: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源自各国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交换,双方均可获利。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异的角度探寻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得出了一个国家应出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富有要素的产品,进口哪些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以及通过国际自由贸易可以使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配置,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使得“要素价格均等化",从而影响产业布局。
参照上述理论,我推导出,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所有外资企业进入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幅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也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2、& 从国际贸易学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
参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参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研发到销售过程的研究结果,也可得出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理论简要如下:
新的技术和产品一般足在发达国家首先开发成功的,当产品和技术趋向成熟并进入标准化阶段时,产品的生产则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与产品和技术的这种生命周期相适应。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处于创新期的产品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处于发展期的产品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处于成熟期的产品为资本与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为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产品的产地也从技术创新的国家向其他国家转移,由此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走向。
因此推论:由于我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和经济及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很容易在第三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接受跨国公司的成熟产业的转移,从事相当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由此,加工贸易能得以在我国快速发展,在我国非常宽松的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下,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刘易斯拐点来临,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将走到尽头。(刘易斯拐点注解: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一观点是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首先提出来的。刘易斯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专家,他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经济学界把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同时工资上涨速度很慢。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大幅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愿进入工业领域。)
从2006年开始,最先从珠三角开始,然后蔓延到沿海其他一些地区,我国逐渐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如今,到2011年,沿海地区招工越来越难。原来劳动力被认为是可以源源不断且无限供给的,但突然间大量企业面临“招不到工”的难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一种新经济现象。
人口红利如果消失,将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会像原来那样源源不断而且那么廉价。因此,若没有其他措施,廉价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将走到尽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也将走到尽头,因此,用生产率提高及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的过度发展会造成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GDP总额,外贸依存度为50.64%。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主体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没有发展后劲。
抑制了本土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民族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工贸易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民族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处在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被外商剥削、掠夺严重。借鉴中国的郎咸平教授(2008)提出的“国际产业链分工6+1理论”(即: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得出,目前,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的基本做法是,从国外进口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然后在中国组装再出口。其目的主要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将在中国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生产主要定位在劳动密集程度很高但出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组装阶段。
技术水平较低。从生命周期理论上来说,由于我国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从事相当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加工贸易是属于该理论的第三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即接受国际上落后和老化的技术生产产品。
2、& 加工贸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优质人力资本供给结构失衡。
产业如有问题,我认为首先是人才队伍结构及素质出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官本位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它造就我国现行的人才资源结构很不均衡。它直接影响了很多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就业价值取向,从行业分布看,我国人才主要聚集在国有部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非国有部门、企业人才不足。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轻视技能的培养,它使得中低级理论型人才比例较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特别是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2) 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因人才供给失衡,对技术人才重视不够,企业不愿在产品研发上多投入等原因,造成生产技术始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直接影响产品的升级换代。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显示,我国99%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国内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
(3) 产品质量不稳定
我国企业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水平落后,人情管理严重,造成产品忽好忽坏,产品控制不住,另外,原材料工业发展滞后,设备制造业发展落后等因素,也造成产品质量能满足外商要求。
(4) 缺乏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的战略及措施
在我国的加工贸易起步仅30年,缺乏像样的跨国公司,缺少有拓展国际市场的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因此,我国的外贸加工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对如何开发国际市场确是一个空白。因此,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根本无力寻找到批发、开发、设计、零售等环节渠道,基本属于被动进行“接单贸易”,在业务往来中受制于人。
(5) 国家税收政策的制约。
这主要是指出口退税政策,它给予了进口料件“超国民待遇”。这种政策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大量采用进口料件,限制了国内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三、&&&&&&&&&&&&
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和建议
借鉴“苏州模式”,探讨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1、& 苏州经济发展的历程
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缩影。根据当今经济学家的看法,它分为二大阶段:
一是1984年前后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出口加工业大致以乡镇劳动密集的经济为主,主要是以本地企业收取工缴费为特征,外资企业少,出口产品结构也以轻纺和小五金为主;
二是1992年中央做出开发浦东的决策之后,苏州地区因为靠近上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利用浦东大开发的机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台湾IT产业资本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建立出口加工的IT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大发展。出口产品结构也逐渐转为以机械电子产品为主。
因此,经济学界普通把苏州的经济模式看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以FDI
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并且认为,它还有自身的特点,即,与一般出口加工模式不同,苏州的出口加工主要是由外资经济带动的,这些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统计数据:
首先是外贸出口对拉动GDP
的贡献巨大,外贸依存度高。2010年苏州全年实现进出口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40%;
其次是加工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较高。2010年苏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192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80%;
最后是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为主。2010年苏州加工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311.1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84.3%;
这说明苏州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外资引入来发展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因此,经济学界把苏州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看作是中国在开放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这一点也不为过,并且还把它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型进行研究。
2、& 苏州本土产业结构的升级
经济学界对苏州产业结构升级,看法一致的大概,我归纳有如下三点:
(1)从出口加工的产业结构来看,苏州从初期以轻纺和家用电器类产品的出口加工为主,逐渐转变为后来的以机械电子类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工为主。目前苏州机电产品出口额约占加工贸易出口的90%.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是出口加工的投资主体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州从事出口加工业的主要是本土企业,外资比例很低,而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为以外资企业为主,到本世纪初,外资企业则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至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已达到加工贸易出口的84%。从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投资主体来看,主要是外资出口加工企业。因此苏州的出口产品的结构升级是因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大量引入和发展所致。
(2)在发展出口加工业以前,苏州的产业结构低层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以传统的轻工产业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机电产业。在引入了国际尤其是台湾的产业资本后,苏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IT技术为代表的较大规模的技术产业群。与此同时,外资出口加工业通过发展当地企业为其配套,促使当地企业迅速的加入国际产业链,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
(3)外资出口加工业推动了苏州当地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外资加工企业引进了较为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如:苏州的IT产业技术就是在外资出口加工业中才发展起来的。二是外资的出口加工企业帮助苏州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外资企业研发机构向苏州当地的转移
3、& 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下对苏州本土产业中的不利影响
尽管外资加工贸易模式能够迅速推动东道国产业升级,但由于外资加工企业是外来引进的,在经济结构上属于“外来”的,而不是本土企业竞争优化而来的,因此外资与本土经济的不能吻合、合拍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我国经济学界对此作了一些总结,经大家共同认可的,外资加工贸易模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我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产业结构虚高,根基不实。一般而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由于苏州的出口加工业主要是由外资引入的,它不受原有产业结构的约束,另外,外资引入的出口加工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往往属于较为先进的产业,它与当地原有的产业水准有较大差距,因此其产业结构有“一步登天”的虚高现象。
产业结构和经济主体结构的二元化特征非常明显。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既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又有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传统产业部门。从经济主体结构上来看,老外控制着高新技术产业,本土企业只占据传统产业。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一是由于外资出口加工业的投资方向导致。二是与外商加工企业的进入方式有关。由此产生,经济主体结构中外资经济占据了主要地位,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遭到挤压。
与上相仿,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水平也是二元化。主要表现为,本土自主创新不足,对外资的技术依赖性强。苏州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出口加工产业的关键技术依赖国外技术。尽管这可能与外资的投资方向和独资进入方式有关,但即便是本土企业与外商合资的高新技术企业,老外出于竞争的考虑,也不愿向合资企业“外溢”核心技术,导致本土企业也难以通过合资方式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因此,这种外资加工贸易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本土产业,尤其是民族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的问题,仅只能从表象上给予产业结构升级的虚感。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也会越来越明显。
关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进一步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从苏州地区的发展实例来看,外资出口加工企业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在发展中国家的延伸,确实可以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它们往往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提升和转换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原有的产业越落后,这种提升效应越明显。
但是,从民族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只适用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它对民族产业升级的作用也是较为有限的,原因在于目前进入中国的FDI
企业本身大多处于国际产品内分工链的低端,即使是所谓的高科技企业,也大多是在利用中国密集性的劳动要素的部分,很少在中国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将高端技术外溢给中国本土企业。
因此,过多吸收FDI
,会对本民族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如挤占我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生产要素等,从而客观地会影响本民族企业的成长空间。
2、& 对于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进一步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建议
以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指导,树立为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服务的思想,在制定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外资政策、税收政策和科技政策时,注意协调一致。在落实政策时,政府部门间也必须协调一致,杜绝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策摩擦,共同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服务。
关注人力资源的培养,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育,通过收入分配等政策,引导高素质人才的就业取向,从而实现为产业升级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的后继力量。
重视本土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如果积极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予其资金、技术方面的倾斜和支持,降低进出口权的门槛,实行国营、民营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发展的环境,就可把民营的配套企业纳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成为其产业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以资金支持技术。即:设立技术发展基金,积极支持本土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者发放优惠贷款和各种补贴,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自动化发展和员工培训。或者完善先进设备进口的各项优惠措施,以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建设新的生产线和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以及鼓励与外资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
政府部门应有意识的引导外资企业帮助中国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高新技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6)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保护技术进步的合法权益。
鼓励外资企业的技术流动。由于技术垄断的存在,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的都是成熟性技术,所以本土企业不可能通过技术转移来获得最先进技术和实现技术赶超;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如鼓励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出来创业或向本土企业流动等。
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研发展的产业化。通过改革传统科研体制,促进科技资源向企业的倾斜,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的主体;
利用生产要素禀赋原理,参照森达皮鞋成功的经验,建立产业链上的竞争优势。(即:在意大利成立设计公司,就可紧跟世界最先进、最流行的产品设计、生产与消费潮流;在印度建立皮革生产基地,可获取最优质产品的原料供给;在中国进行成品加工,可得到优质低廉的制成品加工;在欧美合资成立销售公司,可控制销售利润与市场及订单,由此此模式充分利用国际分工获取了最优资源,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长期化。)因此,借鉴此模式,可以在有条件的行行业内,通过政策和我国强大的外汇储备(2011年3月止,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万亿美元),鼓励它们建立集团性合资巨型投资企业,通过此企业,收购国外重要的设计、零售终端、原料生产,设备装备生产等产业链中有重大价值的企业,进而获取此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从而提高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达到企业在产业链中价值最大化,从而推动该行业技术与结构,及经营能力的升级与扩张。
(10)&&&&&&
加快产业在国内的转移,即:改变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外资引进方向,以税收或政策为杠杆,禁止或限制低端产业的引进,鼓励高端制造业和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引进,即对沿海地区的产业做引进上的升级,把低端、低附加值的加工产业转移到其他欠发达的内陆和西部地区,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11)&&&&&&
改变各级地方政府转变引资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注重外资政策与技术政策的协调,积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鼓励企业转移先进技术、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12)&&&&&&
鼓励提高配套率,促进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形成。改革和完善各项不利于配套产业发展的现行制度和政策,其中包括:改革关税制度。
(13)&&&&&&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要大力鼓励和发展本土企业的国际代工,通过边干边学效应逐步发展委托设计制造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为了把有外资企业为跨国公司的OEM
转化为本土企业的OEM 。
(14)&&&&&&
加快流通领域的发展,促进物流发展。即:鼓励企业向产业链的下游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发展,拓宽企业增值赢利的空间和稳定的市场份额,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
安礼伟:《跨国公司经营学》课程讲义,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6年7月出版
【2】&&&&&&
吴百福、徐小薇:《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 课程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福,2007年8月出版
【3】&&&&&&
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4】&&&&&&
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 课程讲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刘志彪/张晔;《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
【6】&&&&&&
国家统计局网:《2008统计年鉴》
【7】&&&&&&
苏州统计局:《2008统计年鉴》
【8】&&&&&&
陈涛涛:《中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机制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9期
【9】&&&&&&
宋红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经济纵横》,2005.(11)
张俊民:《试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0)
岳秀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3)
王立成:《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10.12
陈泉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理论建设》,2008年第4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口退税率文库升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